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4: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

第一篇: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

结题报告

宁晋县耿庄桥中学 张连奎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在教师现有基础上,发现并找到适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本课题的出发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问题具有即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采用什么样信息设备能适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信息设备如何应用能发挥设备应用的作用。在这两方面的原因基础上,让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农村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这些都会对农村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促进农村教育有整体的提高。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现有实际,集合我校各学科的部分优秀教师,结合个人所任教的科目,在此课题的框架下,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经验。提高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与其他课题研究的不同在于,我校地处农村,信息技术设备最近几年才开始配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差,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到位,鉴于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以此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教学能力,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较早的学校,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校教学设施的改善,进行《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

探索》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定得到明显的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为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范围为耿庄桥中学六年级部三个班和七年级三个班,研究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在六、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课堂教学方面的综合应用。实验班级为小学部六年级一班和中学部七年级二班。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技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现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而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堂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能够积极有效的促动学生主体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发现并找到适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现在来说,针对城市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比较普遍,而针对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研究却较少。这一课题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研究课题之一,多数省份将同一课题列入“十一五”课题之中,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而且由

于农村中小学软、硬件水平的地区差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二是在教学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耿庄桥中学六年级部三个班和七年级三个班,共6个班,192名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

参与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使参与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课题的方向。

2.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实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教师通过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有控制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验,为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

3.教育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对取得的经验进行一般性总结和科学性总结,为课题的完成总结出具体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与论文。使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4.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单项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好的经验与方法,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5.教育统计与测量方法

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与解释,整理出课题的成果。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为2年,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申报课题,成立课题试验机构:根据邢台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为课题组的研究课题,正式试验工作与2010年7月开始。为了使试验课题顺利进行,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实验教师,并进行了具体分工。

张连奎:主持本课题的全面工作

***、***、***:六年级实验教师,主要负责六年级课题试验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七年级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七年级课题试验工作的开展和研究。2.制定课题相关制度和试验方案

细化和分解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和措施。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2月)

1.本阶段中实验教师分两组分别对六年级和七年级进行试验教学,通过试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对比,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写出本阶段研究报告。

2.随着试验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和应用,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实践、总结、学习、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以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两种形式呈现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本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小组对实验班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和质量的保正却要依靠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需要一些必备理论、能力才能保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成功实施将成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方向问题。面对教改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比如合理选择并利用各类资源,感悟并适应信息化的环境。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方面

深刻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2)技术方面

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3)设计方面

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4)实施方面

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1)学习与优秀案例观摩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全新的教学过程,对课堂的改变是很大的,若光讲理论,一线教师难以理解,更难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提供丰富的优秀案例让老师去观摩。用案例的成功效果和优点来吸引教师,来激发老师的转变动机。老师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切身体会后,在讲授关于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中一定要注意和受培训老师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相结合。

(2)训过程中体验新型的学习过程

我们是不能期望用传统的培训来让老师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这个培训过程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使信息技术和培训有机结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受培训教师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培训的拓展资料放在网络中,让老师通过网络获取,即训练和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又加深老师对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体验,培训过程首先应该是个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好例子。

(3)及时科学的指导

用形成性评价让受培训的老师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纠正。在培训过程,对于老师的疑问要即使的指导,而对于普遍反映的问题则要组织讨论和专家解答。而对于老师反映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条件问题比如硬件设施不具备,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担心新型的教学方式会加大工作量,担心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使老师难以管理班级等疑虑,应该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予以支持和协助,并进行讨论转变教师观念,制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巩固学习成果

培训完毕,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而不是“讲一套,做一套”,“培训完了,还是用老样式上课”。因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真正促进教学转变,关键要靠老师的思想、行动去体现的。当老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新型的教学有理论上的认识,也有了观摩课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了,落实到教学中了。如何来保准和促进这种行动上的落实呢?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老师积极尝试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此次课程改革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教育行为的改

变对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东西又要重新开始,要重新去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去写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去尝试,去摸索。新课程试行初期,教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角色的转变、新技能的形成,新的工作方式的习惯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老师付出努力的。

(二)通过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初步探索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课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

(1)让多媒体来激“趣”创“乐”

我国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词是外壳,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 我想: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感官都派上用场,他们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乐学的兴趣。

(2)让多媒体来激“情”助“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3)让多媒体来设“境”创“美”

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4)多媒体来展现边缘知识

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避免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其他学科知识突出,就要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不要忽略了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重点,以及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完成语文活动丰富语文信息的能力。

(5)使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

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上,我有时会把一些图象资料作为考察学生设计能力的试题来处理。因为学生录制活动资料的过程他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导演,在活动课

上让学生观看并用文字记录事件或者活动安排的整个过程,之后设计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是人物的活动,学生被训练的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设计能力。

(6)多媒体巧设“词”境,挖掘语言创造的潜力

美丽而生动的语言是装饰作文的美丽外衣,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语言没有表现力,缺乏生动感,给读者的初次印象就是文章苍白无力。如果形成了语言能力欠缺的印象,学生作文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作文语言的创新是作文创新的基础。那么作文语言的创新的真谛又是什么呢?记得著名诗人金本老师曾经对此问题概括成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语言要有陌生感”。

(7)多媒体的资料库进行合作修改,巩固作文的自信力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欲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批语简洁,都是建议性的文字,决不搞强权。作文的初改只是我与学生语言的一次交流,只代表我一个人的评价眼光,往往带有局限性和判断的片面性。为了给学生的作文一个公平和公正的评价,作文的二次修改必须进行。

(8)多媒体开拓阅读资源,创造作文的美读空间

阅读教学是与作文教学密不可分的一个语文能力单元,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沉淀语言精华主要是通过阅读。如果在作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文的共赏活动,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定会同时提高。我根据作文的教学计划采用下载电视散文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对于美丽的对学生有帮助的片段我要反复播放。让学生在文字、音乐、画面的共同作用下,由外而内的对他们的“文学素养”进行熏陶。

2.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整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

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2)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3)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例如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在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学生拖动目标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3.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整合英语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和非实验班级的对比,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现代信息技术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学英语的第一步是字母、音标的教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认读字母、音标卡片。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将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框架结构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某一字母时,可以用 Flash

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字母,并将字母的笔画、笔顺这一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果需要也可分段展示,让学生先猜一猜即将出现的是什么字母,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记忆也就更深。课件中有一个小猴摘桃子的游戏:出现三个字母或音标,它发出一个音,你用光标点击一下字母或音标,如果正确,小猴向树上爬一步,如果错误则向下退一步,而树下等着的是一条蛇,如连续几次正确,小猴则可摘到桃子,而你也可进入第二关。这样,原本单调枯燥的字母、音标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学习效果自然要比传统的教法好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形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识记中解脱出来。

2.信息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单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输入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语言输出。而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往往使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并丧失自信心,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不失为良策。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可以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如在学习StarterUnit3颜色这一单元时,可以采用“英语通网站”的涂色游戏,让学生点击画板上的颜色按钮分别给小丑、糖果盒、滑冰女孩和卧室等涂色。(课堂内只限于个别学生,可以告诉学生网站,让他们回家再试。)因为形式活泼、多样,一般学生都乐于动手,学中玩,玩中学,这是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好方法。

3.信息技术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学语法规则,如果光做机械的语法操练,会使学生觉得头痛。如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则可变抽象为生动,具有传统语法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名词单复数变化 规律 时,可采用动画展示,较生动形象,也可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的内容。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更为学生所喜爱。在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刺激的同时,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记,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语法知识。

4.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乡村的孩子不熟悉都市生活和建筑。对某些课文中出现的说明难以做到真正了解,对于有些抽象概念则更是如此。而教师如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过恰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该类教学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既节省时间,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密度,又能使讲课重点突出,同时也使课本里的英语阅读得到进一步拓展,使英语课堂不再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可延伸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场所,瞭望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和界面。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

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小短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些短文可直接从网上下载,对阅读后的 问题也可及时做到人机练习。

5.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我们可以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练习。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图画到文字的转换。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以通过多媒体阅读童话故事,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编辑能力。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学生也能学着编出类似的故事,在看似简单、轻松的学习中,学生自然的学会故事的编写和阅读,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家都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不管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虚拟的 网络 交流,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要实现这一目的,英语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主动获取信息,发展能力。

尽管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局限性,不能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转化为主导作用;不能以大量的声音、图像代替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不能因生动形象的画面而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才能让它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实验操作缺乏严密性需要专家指导培训,需要再提高。

2.教师的专业水平、设计制作课件能力有待提高,需要专业人员指导。3.实验教学的班级和科目不够齐全,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二)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搞好课题研究,聆听专家指导,学习先进经验,以课题实验为契机,积极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效率,进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 靳宝栓.《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69. [2]陈小威.《农村学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J].北京.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4):109.

[3]陈永林.《谈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化建设与管理》[J].北京.《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6):64~65.

第二篇:《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开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

开题报告

宁晋县耿庄桥中学张连奎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在教师现有基础上,发现并找到适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本课题的出发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问题具有即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采用什么样信息设备能适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信息设备如何应用能发挥设备应用的作用。在这两方面的原因基础上,让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农村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这些都会对农村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促进农村教育有整体的提高。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现有实际,集合我校各学科的部分优秀教师,结合个人所任教的科目,在此课题的框架下,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经验。提高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与其他课题研究的不同在于,我校地处农村,信息技术设备最近几年才开始配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差,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到位,鉴于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以此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教学能力,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较早的学校,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校教学设施的改善,进行《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

探索》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定得到明显的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为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范围为耿庄桥中学六年级部三个班和七年级三个班,研究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在六、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课堂教学方面的综合应用。实验班级为小学部六年级一班和中学部七年级二班。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技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现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而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堂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能够积极有效的促动学生主体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发现并找到适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现在来说,针对城市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比较普遍,而针对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研究却较少。这一课题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研究课题之一,多数省份将同一课题列入“十一五”课题之中,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而且由

于农村中小学软、硬件水平的地区差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二是在教学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耿庄桥中学六年级部三个班和七年级三个班,共6个班,192名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

参与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使参与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课题的方向。

2.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实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教师通过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有控制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验,为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

3.教育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对取得的经验进行一般性总结和科学性总结,为课题的完成总结出具体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与论文。使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4.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单项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好的经验与方法,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5.教育统计与测量方法

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与解释,整理出课题的成果。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从2010年2月——2010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确定课题参与教师,细化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时间从2010年7月——2010年12月。本阶段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三部分。主要是做好课题的实施,参与教师将自己承担的内容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以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两种形式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时间是2010年12月——2011年2月,本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小组对实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课题,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结题。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张连奎:信息技术理论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研究

***:教学方法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研究

九、现有基础

我课题组成员有多人参加过课题研究,而且有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学校近年来配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

十、经费估算

用于课题的经费估算为二千元,用于资料购买,打印,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等。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摘 要: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开发、探讨。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

校本课程

课程纲要

网络道德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1、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快速发展、无限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网络教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手段,教育应该力争从中小学开始,就努力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在2003年秋开始新课程的实验。新课程中,强调探究学习,校本活动将是突出的关键和补充。网络相关内容将占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大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首当其冲,温二十中、温州育英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学校硬件设备齐全,都联接了互连网,建立了校园网,组建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不能违背科学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一些想当然的“意念”之作。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时候,方法也要科学得当,特别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规律。

2、实效性原则:必须结合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现代技术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做为实验的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连网,力求取得最大效益。

3、共享性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库,师生共享,在此开放的平台上,师生共同讨论以寻求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利用市、区教育网资源库,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层次性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师生的教学实际,承认差异,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师生有更大的自由度,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三、研究目标

①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有更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为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打开另一种思维通道。②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培养。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职业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可称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教师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

③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是信息技术教育“校本化”的核心。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课程体系、结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具有本校特色。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网络化资源库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建立 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目标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探讨,让学生用网页的形式记录建构的知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既可看、可听、可说、可写、可操作的优势,做到思考、存储、记忆、激活等环节相互配合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目标三: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的道德素养

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u

调查学校的计算机媒体硬件建设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业务水平、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便有针对地开展课题研究;

u

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校本课程的优越性,研究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开展,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个案研究法的实践)等等; u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探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u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形成评价标准;

五、研究时间、步骤

1、前期研究(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教师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及校本培训。

课题组教师参与市、区、校级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学习; 相应学生情况调查,确定校本开发内容。

2、中期研究(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实施过程研究(1)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研究(2)校本教材评价机制研究(3)校本教材改进机制研究(4)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 改进、完善开发的校本教材;

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 实验结题工作。

六、研究的措施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确立

1、情景分析

通过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有接触过电脑,但指法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word、powerpoint等掌握的内容差距较大。学生对计算机普遍存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想法,对上网查资料,网校,网上教学辅导等等缺乏了解。学生家中电脑数量不是很多,通过对全校的调查,2002年级的学生家里电脑数只有20%左右,2003年级拥有量40%多,2004年级也只有不到50%。

就我国的信息教育现状看,中小学信息教育应落后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会用字处理工具写文章,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从众多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项目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准确、创造性地组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专职)普遍很少,温二十中只有2位,温州育英学校1人,研究人员力量单薄,在教学上任务非常重,又兼顾其他事务又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投身教科研。

2、确定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把研究内容确立为:

(1)、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七年级上)(2)、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杂志。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七年级下)(3)、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的设置(八年级上)(4)、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八年级下,有选择的进行)2003年秋季,学校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在课改时期我们必须遵循课改的原则。课改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课改要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课改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在确立内容初期,我们曾设计要出自己的教材等想法,但我们觉得没必要,省编新课程教材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又非常具有创新,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决定在省编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这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珍惜,也是一种快捷的课程开发行为。

(二)硬、软件准备

我们两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建有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并用光纤接入因特网。温二十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硬件top98和深蓝易思及科教2000,温州育英学校使用科教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

1、多功能教室

在多功能功能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点播系统,可查询和点播网络服务器上的课件和有关教学信息,通过投影机打到大屏幕上,配合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网络教室

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来获得老师的帮助。这一切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3、Internet网校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网站或者访问以有的网校,比如联想网校、101网校等等。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相应的网站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环境是否不要教师呢?不是的,计算机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教师在这里,只是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学中心,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教学控制系统可实现轮流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可遥控和控制学生的键盘鼠标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帮助,也可将教师自己的讲解或某一学生的操作广播到全体学生或特定的部分学生的屏幕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操作和无组织性操作。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所以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我们参加

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区教研室的校本课程培训,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培训,聆听了市教研院董老师、区教科研室王主任及教科室蔡老师等等专家和领导的精彩报告和讲座。同时我本人也参加了市教育信息化研修班和市第二届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研修班,得到了国内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特别是04年上海之行,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大都市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使我们长了很多见识。同时通过对兄弟学校取经,使自身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课程纲要的撰写

1、一般项目

教学材料:省编+自编

课程类型:探究性学习为主

授课时间:分初

一、初二上下学期 授课对象:初

一、初二班级

2、课程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特别要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以及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并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去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对省编教材的研究,自发挖掘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3、课程内容(具体部分内容见附件)(1)七年级上

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

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特别是双字词组的输入,多字词组的输入等等技巧的传授; 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搜索的技巧 资料库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分类、管理等。(2)七年级下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小报,Word的使用技巧; 制作电子杂志(班级、家乡、祖国等校本题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音乐课为主)(3)八年级上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社会课永昌堡、炮台山为主)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4)八年级下

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有选择的进行)主要针对尖子生选拔参加上一级比赛。

4、课程评价

1、指导性原则: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自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的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的规律。

3、整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对一节课的评价,应纳入到单元教学的组成部分考虑,并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水平。

4、可行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即适用于本校设备、师资及学生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准备实施

确定实施内容后,我们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分析,02级学生大部分来自村完小,底子差,基础薄,我们确定其中的3个班进行实验,利用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进行实践研究。对03级学生,我们则把实验扩大到全段。鉴于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配置电脑,而课堂内又无法完成的学生,除了中午开放一段时间外,在机房空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保障学生的上机时间。

2、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制作电子杂志时,让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兴奋,每完成一节课,他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基于网络应用的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活动时,每个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4-5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给我的体会是,要在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出现:组长单干,组员旁观;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等。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论坛的开设,学生当了版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有些个别学生经常恶作剧,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上网制定规则,同时要灌输网络道德内容。另外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讨、交流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可以说,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进行了延伸。(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

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①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既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是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解目标时,教师应该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制定与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相接轨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接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利用活动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而竞赛活动是一种智能型比赛,对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人的发展以及其差异性来说,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普及知识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高层次的普及活动罢了。同时知识普及是基础,提高、拔尖是目的。

②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分为班级授课、活动课程、个别辅导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及型教学)。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第二层次是以兴趣小组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形式(提高型教学)。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有才华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以及其他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其特长。第三层次是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拔尖型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有才华的学生以及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助学习。这样对那些在课内外计算机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使他们走上“兴趣——特长——专长”的成才之路。

③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的“制作电子杂志”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电子杂志具体制作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排版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杂志,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电子杂志作品。④教学过程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以上的理论设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在学生分层时就完成。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们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由于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即将推行实施的温州市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加分制度,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弹性评价机制。(3)

任务驱动法

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采用“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4)

个案研究

在众多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中,感触最深、受益最大的是个案研究。教学个案研究就是以一堂研讨课为例,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研讨。在个案研究中,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使执教者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分析, 将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随堂课的设置,在听课中随时发现问题,听课者和执教者及时探讨刚才发生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研究也会令人受益非浅。在《龙湾一日游》课中,我们几位教师互相讨论,在上课时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共同参与交流,其他学科教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如线路制定如何更合理,如何推出精品线路等等,而且提出信息技术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切入点等讨论。不仅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学科教师更深一步理解整合的内涵,从而达到双赢。教学是一种创造,为了培养孩子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也就必须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教学个性化。(5)与其他学科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这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我们与音乐、美术、社会等等学科做了有益的尝试。王增老师是市里比较有名的音乐教师,我们多次合作,在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得到极大愉悦,音乐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整合中我们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

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我们学校的社会老师就带领学生去永昌堡、炮台山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古迹,家乡的伟大,回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制作成果展,介绍家乡。(6)网络道德课的实践

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包括网上的操作、信息的内容、发表的言论、交友等)和网络虚拟的环境所形成的道德异化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差距甚至矛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等都没有网络道德方面内容,而网络道德的规范是比网络教学更紧迫的,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大问题。由于是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与班主任一起来上这节班会课显的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调查、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注重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倡学生有目的的上网,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不文明行为。

3、建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

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宽容中成长,在鼓励中成长。以课程评价(同上)原则为要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上述要求可评为A级

基本过到这些要求,还有某些不足可评为B级

从总体上看,是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但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可评为C级 基本上没有过这些要求,缺点和错误严重应评为D级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正面成就。充分展示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对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创建以小组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组内自评、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创建以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注重过程的分析,不应片面追求结果,以学生搜索、处理、整理信息的水平了解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

4、建设龙湾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网和龙湾校本课程专题网

它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层面,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跨地域、跨时空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们在网上可针对某一因惑肆无忌掸地发表见解;可把教学中好的经验、深层次的思考体体面面地发表于网页上。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它更能使教师敞开心扉,坦城相对,直言不讳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方方面面。这种网上研讨,交流的面更广,研讨的度更深,自己的视野会更开阔,这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五)达到的效果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初一学生能轻松搜索和下载信息,能构建和管理资料库并制作电子杂志,初二学生用多媒体作品来展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比较优秀的学生网页制作在市、区级获奖。像林盼达同学在2004年市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在03年04年区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中,王睿同学获得一等奖,多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在学校信息技术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造就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结构、模式、策略、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更喜欢上电脑课了,也喜欢上整合课了。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教师的素质上去了,水平提高了。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有建树,本人的教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获得省三等

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和交流。曹荣亮的案例《江南风情游 之“龙湾一日游”》获市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等等。

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渗透电脑音乐美术、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现代技术知识,学校开设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网络技能(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加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份量(实验技能的培养)。

4、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养成自觉、自主、自立、自律、自信的品格,通过协作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自我管理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学生行为在互相督促、激励中逐步修正,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5、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在研究课题结题时,我们的课题仍然继续,我们希望继续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它必将开出灿烂之花,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迷人的芳香。

八、课题组成员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九、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探究式学习原则》

任长松 学生的学业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斌华 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究的思考

叶冠毅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探究

周克文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何克抗

《针对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

毛景焕

第四篇: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结题报告

泗洪县陈圩中学程晓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对有效教学尤其是有效教学的发展策略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这是长期以来我课国中小学教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素养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直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其中,课堂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教改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我校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做了思考之后,作为规划立项课题加以研究。

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有效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碍于当前的形式和许多复杂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通过组织、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当前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方法。

(2)通过实践研究,构建初级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为其兄弟初中提供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范式。共同切磋,共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研究的目的,体现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3)通过实践研究,促进全体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促使教育教学更上一阶梯。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有效备课方式的建立、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作业设计方式的建立和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丰富和拓展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九年义务教学中占据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初中数学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没有数学”,对于生活当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适当的加以运用,商品的买卖,路程的远近,拉面的故事,公平竞争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摆脱学习是一种负担。转变学生的“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思想。使自己变成一个聪明的人。

然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节课的好坏,学生接受的如何,能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要求教师要上有效率的课,来体现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核心就是指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时有效的。

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及一系列关于数学课堂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效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新课程改革与实验向纵深发展。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

(1)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研的方式,舍去陈腔滥调。

(2)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建立初中学生有效作业方式,体现初中数学的灵活性。

(4)建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师生共同查漏补缺。

2.研究内容(子课题):

(1)开展初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课题研究、课改实验后,以及新教材使用后的教学状况,通过对比,进一步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2)开展初中有效教研方式的研究,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认真聆听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引领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做到更好。

(3)开展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多种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比较,不断更新学校课堂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发展。

(4)开展初中有效作业的研究,按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分层布置、分地点布置,科学合理安排作业。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类比举例,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5)开展初中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让教学评价机制更趋合理、规范。让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格,上进心更加的突出。

(6)开展初中有效教学个案的研究,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小故事的分析与诠释,更好地服务于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地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1)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选题,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立课题组人员任务,落实课题经费,熟悉课题内容,撰写开题报告。

2.开题实施阶段(2010.11-2011.08)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按照计划实施,搜集、整理各种数据、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3.结题验收阶段(2011.08-2011.10)本阶段的重点是:收集整理各种实验数据和材料,撰写《结题申请书》、《结题申请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验收。

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及时了解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为。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呼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调整学

生在学习中的位置,成为数学家式的学生,学生是数学知识的生产者

而不是消费者。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许多数学

家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认识,值得我们借

鉴。

2、数学教学也受着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目前私立中学兴起的农村中

学来讲,学生的集体本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就“因材施教”的观点来

说,对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课堂教学的意境中去,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中之

重。

创新之处:

1、改变以往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

会给学生,让学

生自己去学,自己来说,多问“为什么”,多说“我认为”在教学中

多注重情境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相吻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

趣,从而突出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重数学的学习思想,建模,归纳,总结,摆脱硬做题,做死题,徒劳无功。整合教材,编写学案,课内批改,及时纠正,当天解决,严格控制教师的“讲”,让学生充

分的“议”大胆“试”课内重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尽量不占用

学生的课余时间,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反思,互相指正

七、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初步找到了影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因,并探索出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方法,课题“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经过多次的试卷考查,学生的成绩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有了以下的特点(1)对于教师的备课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以前比较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练习转变成实在的,当堂可以完成的教师能当时就看到效果的练习。(2)课堂上以往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现在是学生的“学”,教师的“点”。学生在课堂上是课堂主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从以往的教师给水喝道找水喝,同时还能把找到的水分给老师喝,真正的师生互动。(3)在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下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变得活泼好动了,精神状态也不一样。

2、校领导鉴于学生数学成绩的不断提高,学生上课时的发言态度,以及课后对教师的评价认为这种方法确实是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显而

易见的。在这种形式的感染下积极鼓动本校的数学教师观摩,评价,找出优点和所存在的不足,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现在不仅是数学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其他科的教师也都模仿提升,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3、对于农村中学来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不能把任何一个适龄孩子挡在校门之外的,而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的驱使,大多数的农村学习成绩较好的,家庭条件宽裕的都送到城里去了,这样我们农村中学班级人数上会比城里上一半。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机会发言,能够找到自信,不受排挤,大家小组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关系也比较融洽。达到了研究的目的也研究的效果。

4、教师自身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通过研究课题,从理论上我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指导,学习了各种教学原理,学习心理辅导理论等,自身的素质也有了提高,不仅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研究中一方面把自己的实践提炼成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的完善自己,既立足经验又超越经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强教学实践与思考,撰写的论文《初探有效教学之我见》在师陶杯获得了三等奖,在省教委组织的江苏大学暑期培训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评。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此次课题的研究,使我在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迈出了第一步,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思维是要调动的,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弯下腰来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的话,那么学生是开心快乐的,你也是有所收获的。再者我也认清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1、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不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就会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

“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他们基本上在课堂教学中只充当了观众,而不是演员。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

2、数学教师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有一些教师本身文化知识就缺乏,又如何去补充,去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谈教育启发学生呢?

3、学法指导不力。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少数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学生的情况有关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由于参与研究的教师本身条件有限,接触的材料有限,再加上时间比较

仓促,所以导致我们本次研究还有许多关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没有涉及到,还有一些当时设想归在本次研究范围的内容没有完成。

九、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学校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结题报告 白洛小学王耀文

白洛小学是一所边远山区学校,由原来的3所村完小合并而成,是全镇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学校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6个,学生94人。学校教职工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人,一批教师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先进工作者。学校2015年7月确定申报区级课题《小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获得立项后,课题组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多时间,取得预期成果,现将三年多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后,课程改革随之启动。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就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以教学质量谋生存的今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实现我校“打造三园,实现四会”最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课题得以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站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点,从校本培训的紧迫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发展性等方面全面审视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出与本校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校本培训方式方法。让每一位教师都体验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乐趣,使我校教师的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使其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扎实的专业水平、先进的教学理念、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将学习内化成教师的需要,帮助其实现生命的价值。使其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研究的内容有三:

1、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研究。

2、以校为本,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

3、立足课堂,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课堂教学效益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校本研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法等。

三、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具体实用的探究价值,因此课题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为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课题得到立项后,学校立即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王耀文校长亲自以教师身份参加课题组,并任领导小组组长,教导主任白志彦担任组长,以科学组教师为主要力量,要求所有教师全员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要求每一位老师对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努力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

(二)脚踏实地,扎实研究

1、加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为使全体教师能准确把握本次课题研究的内涵,我校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学习和研讨。全体参研教师认真学习总课题组的课题方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等专著,交流学习心得,努力使每个成员充分充分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与研究方法。

2、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利用市县乡联片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我校与柳州市城中区结成城乡联动教研网络,在我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2 次,城里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校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永丰小学、席塬小学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在联片教研活动中锻炼教师,拓宽了我校教师的视野,为我校校本教研注入了新鲜活力。我们学校每个学期则上送2至3位教师到这两所学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交流。每个学期,校与校之间还会进行一次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先进学校的引领,使我校的教师看到这两所先进学校教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使我校教师有了一个深刻竞争的意识。以支教教师的榜样带动我校同时,上派去学习的教师在名校的带领下,通过学习、观摩,深受渗润,还把各种先进的经验带回来供学校参考。使我校的发展又上了一迈开了一大步。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015年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课件中,共有 3个参赛课件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程震的课堂实录《解决问题的策略》获一等奖。2016年组织班主任参加“知行中国”国家级培训,多人荣获优秀学员称号,2014年又组织科任教师参加教育部、财政部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国;国家级培训计划。所有这些培训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三年来荣获县市级以上各类奖项4人次。”优秀学员。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制作等竞赛,通过参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三年来我校教师参加上述各类竞赛共计 人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 人,区级 人,市县级 人。

5、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培训,三年多来,我校共有 人通过学历培训获得本科毕业文凭,人获得大专学历文凭。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和主线,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1、建立学习制度,养成学习习惯。制度创新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保证。学校一方面要帮助教师制定符合教师个体的学习发展计划,另一方面也要把教师的学习发展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从制度上有效促进教师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订阅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杂志和一些指导专业发展的书籍,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进修和提高学历学习。第三,学校还与各级教研员、兄弟学校的名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师学习提供人员上的智力资源。

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营造“学习型”教研气氛。教研活动是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学习,教师的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在学期初计划制订阶段,认真研究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特点和目标,精心选择学习内容,为教师教研准确定位,设计了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同时,在教研活动中采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促使教师们在参与分享的讨论交流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营造良好气氛。在学习型小组研讨活动中,课题组把教学目标、科研目标变成具体的任务并融入每次的学习小组的研修活动中。教师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会得到较好的调动。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专业环境,以优秀教师为主体,通过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特别是在示范课和汇报课中,使年轻教师掌握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各方面的技能,从而达到迅速提高自己处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把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作为常态机制,能使教师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既交流了经验又使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行为得到改善,逐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水平。学校还应组织教师观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与教育专家对话交流的机会。

3、组织有效的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取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从课题目立项以来,学校采纳课题组意见,改变以往外出学习习近平外出散心、旅游的状况,外出学习的教师带着任务,回来后要把外出学习的收获向相关教师汇报,如果是听课学习,回来至少要把外出者认为最成功的课通过克隆方式展示给本校相关老师,要写学习心得体会交给教研组,几年来我校外出学习教师写的心得体会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应以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为主线,通过名师指导专家引领,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现实成果

课题研究的最现实的成果是我校全体教师通过研究都能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研究对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老师们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表现出对教育科研的极大热情和高度的自觉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学校突破师资瓶颈、谋求深层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我校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在县教研室的领导下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十一五”课题《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系列课题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方法的研究》荣获区能课题阶段研究一等奖。数学集体备课组荣获市级二等奖。我校还被评为市县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和常规管理先进学校。

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三年多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原来的中等水平一跃成为走在全县前列,每个学期都有近10个科目获得县教学质量奖,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频频获奖,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全体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讲文明、懂礼貌,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按时作息,生活自理能力强。学生的这样高综合素质已经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肯定,邻近乡镇甚至邻近县的家长都纷纷要求把子弟送到我校读书,当然受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只收了相当个别的外乡外县学生,这种现象表明了我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应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中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校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和积累,在很大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课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但研究进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我校已近十年没补充新教师,老年教师占比例较大,部分老教师对参加培训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因为有学生住校,教师工作量大,加上在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有所变化,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少数教师滋生了职业倦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以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

2015年 8月

下载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恒梁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结题报告 淳化县方里学区课题组 2014年2月,我校担任了陕西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研究,制......

    品牌学校校长结题报告

    盘县“校长专业发展暨品牌学校创建”校长结题报告 学校管理中的几点看法 盘县淤泥乡中心小学 张怀云 学校工作是一个全盘性,系统性,网络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在管......

    农村低年级课外阅读课题结题报告

    《加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的比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就提出:养成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开始时间:课题结题时间: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电话:E-mail地址:结题报告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C.......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 负责人:荣志军 邮编:835200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结题报告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课题 研究结题报告 依据温教字【2012】104号文件的精神,为了规范统一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我县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食品营养与健康结题报告指导老师:靳健 研究成员:陈宁(2) 孙国霞(2) 马国伟(12) 许成娟(7) 王彦成(7) 常旭燕(2) 【摘要】 1目的:了解本校学生饮食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认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