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率的预测》教案4(华东师大九年级上)
概率的预测
第一课时 什么是概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概率的定义和通过列表法解决理论概率问题,从实验中寻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感受理论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等活动过程,学会用列表法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难点:对概率的理解 关键:在实验中寻找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骰子、扑克牌、硬币 学生准备:骰子、扑克牌、硬币 教学过程
一、合作实验,寻找规律
1、实验感知
教师活动:拿出一枚硬币抛掷,提出:结果有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拿出一枚硬币抛掷发现结果只有两种情况:“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而且发生的可能性均等
教师引入: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11,出现反面的概率是 2211教师引导:可记作P(出现正面)=,P(出现反面)=
22学生联想: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2、问题提出
投掷一枚普通的六面体骰子,“出现数字为5”的概率为多少?
B.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每个点数出现的频率相同
C.转盘A大,转盘B大,颜色和图案都一样的情况下,用转盘A实验成功的概率大 D.明天一定会下雨
6.如图26.1-2,有一个被等分为8个角形的转盘,转动转盘,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的概率是()
153A.1 B.3 C.8 D.8
7.袋子里有1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1个球: ⑴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⑵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⑶摸到黄球的概率是多少? ⑷哪一个概率大?
第二课时 什么是概率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继续上一节的内容,学习概率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第一课时问题的变式推广,掌握并运用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会求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应用概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其实际价值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列表法、树状图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2.难点:理解概率的内涵
3.关键: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列成表格或树状图,直观地求出事件的概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扑克牌
只口袋中取出黑球的概率,P甲(取出黑球)=所以应选乙袋成功机会大
848088,P(取出黑球)=,乙30152902930教师活动:参与分析例
2、例3,并讲解求解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分析例
2、例3,从中认识理论概率的运算方法 三.继续探究,实验牵引 1.课堂演练 用列表法求概率:
⑴将一枚均匀的硬币掷两次,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⑵游戏者同时转动如下图26.1-3(甲)、(乙)中两个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求游戏者获胜的概率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列表求解概率的具体步骤
学生活动:书面练习,同桌交流(拿出制作的学具,如上图26.1-3(甲)、(乙))
2. 思路点拨
⑴掷两次硬币,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所列表格可以是:
⑵游戏者获胜的概率等于,所列表格可以是: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 课本P113练习
2. 探研时空
随机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思路点拨:运用树状图分析如下: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结果有3次:(正,正)、(正,反)、(反,正),所以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五.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表法、树状图求概率,在学习中要领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多样思维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17习题26.1第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课后反思(略)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如图26.1-4,均匀的正四面体的各面依次标有1,2,3,4四个数字,同时抛掷两个这样的四面体,它们着地一面的数字不同的概率你能求得出来吗?与同伴交流
3,本题也可用列表法 4
2.如果有两组同样的牌,每组3张,它们的牌面数字分别是3,4,5,那么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牌,两张牌面数字和为几的概率最大?两张牌面数字和等于8的概率是多少?
第三课时 在复杂情况下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复杂状态下机会均等的事件结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思路点拨:50个同学有2个同学的生日相同,并不能说明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是1;而50个同学中没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也不能说其概率为0.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而后进行小组汇报 二.获例学习,应用所学
教师活动:复习列表法与树状图的应用 投影显示课本P113例4 思路点拨:这里投掷硬币的次数为3,第一次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正
面和反面;但是第二次投掷的结果有四种:正,反,正,反,即
第三次再投掷,那是在第二次的结果上:。
从上到下就有:,从上到下每一条路径就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这里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机会均等,即P(正正正)=P(正正反)=8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画树状图,并请一位学生上台解释自己画的树状图,然后再写出解答。(见课本P114)
学生活动:讨论例4,应用树状图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树状图的分析方法 拓展延伸:课本P114思考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三.联系实际,丰富联想
课堂活动:每个同学课外调查10人的生日写在纸条上,从全班的调查结果中随机选取50个被调查的人,看看他们中有没有2个人的生日相同,将全班同学的调查数据集中起来设计一个方案,估计50人中有2个生日相同的概率
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二)
教学内容
本节课继续学习复杂情况下机会均等的事件结果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较为全面的理解. ‘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随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感受概率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学会,应用实验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 2.难点:理解概率的内涵;对模拟实验的了解.
3.关键:概率的实验估算、理论计算以及频率的偏差等应是理解概率的一个关键.
教学准备
l.准备:投影仪、12生肖邮票制戒投影片、编球号l~12号、布口袋、计算器. 2.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牵引,小组交流 1.思考:课本P114问题2.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问题2”. 教具配合:用球和布袋为教具,辅助学生进行直观认识.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内涵.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思想,用树状图表示
2.辨析理解:课本Pll5思考.
评析:让学生通过比较,能真正领会“问题2”的本质特征. 3.继续探究:课本P115问题3.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列表法,解决“问题3”.
评析:上述两个问题主要是巩固画树状图法和列表法解决概率问题.
二、合作探究,方案设计
1.问题提出:通过调查,我们估计了6个人中有2个人生肖根同的概率.要想使这种估计尽可能精确.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调查对象,而这样做即费时又费力.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不用调查即可估计出这一概率呢?请你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巡视、关注小姐学生的设计方案,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探究问题的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而后小组汇报各自的方案.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评析: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方案.学生的方案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就可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在提出问题前,通过投影仪显示12生肖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参考答案:
(1)用扑克牌,从扑克牌中选出梅花色12张,分别为1~10,J(11)Q(12).每个生肖都对应着一张扑克牌
(2)用12枚一元钱的钱币,一面贴上1~12号,每个生肖都对应着一枚钱币. 3.阅读比较:
有人说,可以用12个编有号码的、大小相同的球代替12种不同的生肖,这种每个人的生肖都对应着一个球,6个人中有2个人生肖相同,就意味着6个球中有2个球的号码相同,因此,可在口袋中放人这样的12个球,从中摸了1个球,记下它的号码,放回去,再从中摸出1个球,记下它的号码,放回去;„„,直至摸出1个球,记下第6个号码,为一次实验,重复多次实验,即可估计6个人中有2个人生肖相同的概率.
想一想:(1)你认为这样说法有道理吗?(2)为什么每次摸出球后都要放回去?
21314-
第二篇:数学:26.2模拟实验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
§26.2模拟实验
第一课时用替代物做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应用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应用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感受其应用内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随机事件中的实验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断思维,体会概率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用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的本质.
2.难点:怎样选择替代物,怎样进行实验并得出估计值.
3.关键:通过具体实验领会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揭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围棋子、布袋、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牵引,导入新知 l、问题提出:
(1)在一个摸球实验中,假设没有白球和黑球,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可以用围棋中白子和黑子,还可以用„„(2)在“投掷一颗均匀的骰子”的实验中,如果没有骰子.又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想出多种替代方法.
(3)在“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的实验中,如果没有硬币,怎么办?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可以用两张扑克牌或瓶子盖等.
(4)抽屉里有尺码相同的3双黑袜子和l双白袜子,混放在一起,在夜晚不开灯的情况下,你随意拿出2只,如何用实验估计它们恰好是一双的概率.你打算怎样实验?如果手边没有袜子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填写课本P120表26.2.1.
2.教师再次进行用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的讲解.
二、实验操作.迁移探究 1.问题提出:
一个口袋中有8个黑色的球和若干个白色的球,若不许将球倒出来,则应如何估计出其中的白球数呢? 实验替代物,白色、黑色围棋子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题目,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设计一个方案,并开展活动.
评析: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采用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而后再小组汇报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上讲台陈述自己的方案.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方案结果只是一个估计值,比较粗略.不要过多苛求,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些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估计方法. 2.参考思路: .
(1)思路1: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再把它放回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共摸了200次,其中有57次摸到黑球,因此我们估计口袋中大约有20个白球. 建构方法:假设口袋中有x个白球,通过多8次实验,可估}卜出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它x为黑球的概率;另一方面这个概率又应等于,据此可估计出白球数x(2)思路2:利用抽样调查方法,从口袋中一次摸出10个球,求出其中黑球数与10的比值,再把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总共摸了20次,黑球数与10的比值的平均数为0.25,因此,估计口袋中大约有24个白球. 建构方法:假设口袋中有z个白球,通过多次抽样调查,求出样本中黑球数与总球数的比
8x
第三篇:专题二 统计与概率教案4
专题二 统计与概率(2)
【教学目标】:
1、计算和分析材料中的数据
2、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描述数据常用的统计图:、、2、方差公式:
2、一般的,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种,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二、典型例题:
中招考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分析、计算数据
1、学习成为商城人的时尚,义乌市新图书馆的启用,吸引了大批读者.有关部门统计了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到市图书馆的读者的职业分布情况,统计图如下:
(1)在统计的这段时间内,共有 万人到市图书馆阅读,其中商人所占百分比是,并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若今年4月到市图书馆的读者共28000名,估计其中约有多少名职工?
中招考点: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为了解学生的艺术特长发展情况,某校音乐组决定围绕“在舞蹈、乐器、声乐、戏曲、其它活动项目中,你最喜欢哪一项活动(每人只限一项)”的问题,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在这次调查中一共抽查了 名学生,其中,喜欢“舞蹈”活动项目的人数占抽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为,喜欢“戏曲”活动项目的人数是 人;
(2)若在“舞蹈、乐器、声乐、戏曲”活动项目任选两项设立课外兴趣小组,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恰好选中“舞蹈、声乐”这两项活动的概率.
中招考点: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3、西宁市教育局自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张老师为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具体情况,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调查,将调查结果分成四类,A:特别好;B:好;C:一般;D:较差;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以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中,张老师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2)将上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为了共同进步,张老师想从被调查的A类和D类学生分别选取一位同学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请用列表法或画树形图的方法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出所选两位同学恰好是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的概率.
三、当堂检测:
1、中招考点:方差公式:说明与检测P78第3题
2、中招考点:求简单事件的概率:说明与检测P79第6、7题
3、中招考点:分析、计算统计图中的数据:说明与检测P81第13题
四、延伸拓展:
1、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是我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某初级中学对该校近四年指标到校保送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制成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该校近四年保送生人数的极差是 .请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2)该校2009年指标到校保送生中只有1位女同学,学校打算从中随机选出2位同学了解他们进人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请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所选两位同学恰好是1位男同学和1位女同学的概率.
五、课后作业
1、见学案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
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仰角、俯角的含义,准确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难点】
能解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Bc,小明站在离旗杆10米的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α=52°,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Bc的高度了.(精确到0.1米)
你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想要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仰角、俯角的概念.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算出来的.【分析】在Rt△cDE中,已知一角和一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求出cE的长,从而求出cB的长.解:在Rt△cDE中,∵cE=DE•tanα=AB•tanα=10×tan52°≈12.80,∴Bc=BE+cE=DA+cE≈12.80+1.50=14.3(米).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4.3米.例如图,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32.6m,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为35°12′,测得点c的俯角β为43°24′,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精确到0.1m)
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则∠AcB=β=43°24′,∠ADE=35°12′,DE=Bc=32.6m.在Rt△ABc中,∵tan∠AcB=,∴AB=Bc•tan∠AcB=32.6×tan43°24′≈30.83(m).在Rt△ADE中,∵tan∠ADE=,∴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Dc=BE=AB-AE=30.83-23.00≈7.8(m)
答:两个建筑物的高分别约为30.8m,7.8m.【教学说明】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分清楚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解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一只运载火箭从地面L处发射,当卫星达到A点时,从位于地面R处的雷达站测得AR的距离是6km,仰角为43°,1s后火箭到达B点,此时测得BR的距离是6.13km,仰角为45.54°,这个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01km/s)
2.如图所示,当小华站在镜子EF前A处时,他看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45°;如果小华向后退0.5米到B处,这时他看到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30°.求小华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
【答案】1.0.28km/s
2.1.4米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何体会?
2.这节课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从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了学生最熟悉的旗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探索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逐步把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第五篇:概率讲稿-总复习4
总复习四
1. 设X~U(0,),求E(sinX)。
2解:E(sinX)=202sinxdx=2
2. 伽玛函数()=0x1exdx(0),证明其具有下列性质:
(1)(1)();(2)(n)(n1)!,n是自然数;(3)(12)3. 称X,概率密度为 ~(,)(即参数为,的伽玛分布)
1xf(x)xe(x0),求EX,DX
()x(1)tet1解:EX=(令)===xedxxtdt00()()()EX=2
01t1x(2)1xf(x)dx=== xedxtedt()0()2()202=(1)2,因此,DX=EX2EX=
2(1)222=2 4. 设X,Y独立同分布N(0,1),求E(X2Y2)
1x2y2exp(),则 解:f(x,y)=22E(X2Y2)=2x2y2f(x,y)dxdy=d00R21e2r22r2dr=02tedt
12t=2(32)=21()=222
5.证明(1)XY(2)XY1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常数a,b,使P{YabX}1 1;证:显然对于一切实数t,恒有
E[(YEY)t(XEX)]20,整理得
t2DX2tCov(X,Y)DY0,也即二次多项式f(t)=t2DX2tCov(X,Y)DY 恒非负,故有
0,即4Cov2(X,Y)4DXDY,因此可得XY1
另外,XY1的充要条件是0,即存在tt0,使得f(t0)=0,可是
EX)]20,EX)]2D(Yt0X)即E[(YEY)t0(X可是E[(YEY)t0(X从而D(Yt0X)0的充要条件是P{Yt0Xa}1,证完。
6.在无放回抽样问题中(共有N个产品,其中有M个次品),用Y表示取出的n个产品中次品的数量,求EY。
解:原操作等价于每次取一个,无放回的取n次,令
1,第k次抽取,取到次品;Xk,k1,2,,n
0,第k次抽取,取到正品则YXk,因此
k1nnEY=EXk=nk1MM
(其中EX1EX2EXn)NN7.(匹配成对数的期望)将n封不同的信与n个不同的信封随机匹配,记N为匹配成对数,求EN
解:记Ak=第k封信与第k个信封匹配,k令Xk1,2,,n
1,A发生k,k1,2,,n 0,否则1,k1,2,,n Xk,而EXkP(Ak)nk1n则有N故有EN1
8.设随机变量X取非负整值,分布列为
ak,a0,k0,1,2,,求EX,DX P{Xk}=k1(1a)1aak解:EXk=k k11ak11ak0(1a)xS(x)k1令S(x)kx,则 dxkxdx=xk=
1xxk1k1k1kk 2 因此S(x)x,从而 2(1x)EX =1aS()=a 1a1a类似方法可求得
DXa(1a)
9.设X~N(0,2),求E(Xn)
2k1解:E(X)=x2k11x2exp(2)dx=0(利用对称性)
22E(X)=x2k2k2k1x21x2exp(2)dx=2xexp(2)dx
02222=2k2kk0t12tedt=
2k2k(k)=
122k2k2k1(k1)(k)= (2k1)!2210.设X1,X2,,Xn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证明E(11.设X1,X2,,Xn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DXknnX1X2Xkk)=
X1X2Xnnk2,k1,2,,n。试找系数,使akXk的方差最小。a1,a2,,an(ak0,ak1)k1k1提示:这是有约束条件的极值问题,可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决。12.若X的密度函数是偶函数,且EX证明:Cov(X,由于EX2,证明:X与X不相关,但它们不相互独立。
X)=E(XX)EXEX,xf(x)dx0(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积分为零)
E(XX)xxf(x)dx0(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因此Cov(X,但是YX)0,从而X与X不相关
X与X有着严格的函数关系,因此不独立。
13.若X与Y都是只取两个值的随机变量,证明:若X,Y不相关,则X,Y相互独立。
x222,x0,求:14.设轮船横向摇摆的随机振幅X的概率密度p(x)Axe(1)A;(2)0,x0 遇到大于其振幅均值的概率;(3)X的方差。
xmxm.e(x0),证明:P{0X2(m1)}15.设X的密度为p(x)m1m!证明:P{0X2(m1)}=02(m1)xmxedx m!16.设随机变量X取值于区间[a,b]上,(ab),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aEXb,DX(ba2)。2证明:设X的密度函数为则EX=
f(x),axb
f(x)dx(第二积分中值公式)=x0(归一性)xf(x)dx=xabb0a其中ax0 b,这就证明了结论aEXb
17.设X,Y几乎必然相等,即P(X证明:P({XY)1,证明它们的分布函数相等。
Y})0
FX(x)P(Xx)=P({XY,Xx}{XY,Xx})
=P({XY,Xx})+P({{XY,Xx})=P{Yx}=FY(x)
18.设X取非负整值,且EX存在,证明:EXP(Xk)
k1证明:(绝对收敛级数之和与各项运算次序无关)
p1 p2p2
p3p3p3
p4p4p4p4,期望定义是按行相加,应当等于按列相加。
19.设(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并且满足EXEY0,DXDY1,E(XY),证明:E(max(X,Y))1
20.一辆机场交通车送25名乘客到7个站,假设每一个乘客都和其他人一样等可能地在任 一站下车,并且他们行动独立,交通车只在有人下车时才停站。问:它停站的期望次数是多少? 答案:7[1(625)] 721.给定随机选出的500人,问:(1)他们中生日是元旦的人数超过1个的概率是多少?(2)他们中生日是元旦的期望人数。
***1)()C500()()***0,),EX
(2)X~B(500 365365答案:(1)0p1C500(22.某自动化作业的机器生产出不合格品的概率是2%,一旦出现不合格品随即进行校正调节,求两次调节间生产合格品的期望数。答案:EX49
23.某袋中装有N张标号1至N的票券,按放回方式逐张抽取,问:到第一张抽出的票券再次被抽出时为止,抽取的期望数是多少? 解:(1)设X到第一张抽出的票券再次被抽出时为止,抽取的次数,则
N1P{Xk}NEXN1
24设k21
(k2,3,)NX1,,Xm相互独立且具有相同的分布列P(X1k)pk,k0,1,2,.证明:
E(min(X1,,Xm))rkm,其中rkpn
k1nk证明:令Zmin{X1,X2,,Xm},则P{Zk}P{X1k,,Xmk}=Pm{X1k}
nkP{X1k}=pkpk1=pn=rk
因此P{Zk}rkm
P{Zk}=P{Zk}P{Zk1}=rkmrkm1
从而EZ kp{Zk}rkm,证完。
k1k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