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5 04:3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从春节和圣诞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霍桑及其矛盾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论《红字》的模糊性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88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 89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90 试析《老人与海》的悲喜色彩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93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4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97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 99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101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 102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03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105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 106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108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09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110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112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11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 117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18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19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 12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122 “eye”的认知分析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124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2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129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 and Rebecca 132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133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134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135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37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138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39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41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4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4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45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147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49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150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151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152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153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54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55 通过《蝇王》看人性

156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157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58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159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160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161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162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163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64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65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16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167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 168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6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170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71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72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174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175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176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177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78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79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80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8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

182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183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184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8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86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187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88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89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190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91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192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93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194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195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196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197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98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99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20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第二篇: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2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3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5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 6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8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 10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 11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2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3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16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A Tentative Study of Affective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8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9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21 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 22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E-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25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29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31 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35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 36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37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 40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44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46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48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51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53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5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55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56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58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60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62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64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66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69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70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71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 72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73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74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76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 77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85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 86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89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90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92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93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 94 简爱性格研究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96 论《教父》主人公迈克尔•考里昂的悲剧性 97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99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00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102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 104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107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109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11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112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1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15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117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118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120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12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22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123 英语商标的汉译原则及策略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25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沟通:管理跨国员工队伍的战略途径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rand Names 128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29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 130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Surreal Symbolism in Shelley’s Poetry 132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33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 134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35 非言语交际在“别对我撒谎”中谎言分析的作用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139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41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42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44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45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归化和异化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 148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149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51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152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153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54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155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156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7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15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59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60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161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162 The Pioneer of Romanticism----The Poems of William Wordsworth 16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164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5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166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67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168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69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70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172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73 Who Stole Our Panda——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n American Movie Kung Fu Panda 17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75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176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177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178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 179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180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181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82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8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84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185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86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187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188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189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190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191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192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193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94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 195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96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197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198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199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

200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第三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层次也不断提高。英文电影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人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影字幕的翻译是电影本身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电影字幕翻译也成为了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电影 字幕翻译

电影是一种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传播性,而且受众较多的文化形态。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语言差异,大部分观众只能通过字幕翻译才能从听觉上、视觉上个方位地把握外语电影的内容,欣赏其魅力。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那么电影字幕翻译自然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涌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Forest Gump 《阿甘正传》、KongFu Panda《功夫熊猫》、Mu Lan 《花木兰》、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这些电影在中国同样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那么这些电影之所以会这样成功,除了有丰富的电影情节和特效之外,精彩地道的字幕翻译也是它们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谈电影字幕翻译具体策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的字幕翻译与一般文学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形式,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形象、更生动。但同时也因口型、肢体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电影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或非文学翻译,李运兴教授在提到字幕的功能及文体特点时指出: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而字幕是不可逆的,具有瞬时性,这种瞬时性要求电影中翻译的字幕,观众一遍就能看懂。不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翻译字幕这点,是行不通的。[7]这些限制要求字幕的翻译言简意赅,表意准确,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协调,一方面保证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文化的领略。另外,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渠道之一,电影的字幕翻译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因此字幕的翻译要适当的趋向大众化和通俗化。影视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

二、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在电影作品中,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目的语文化所不知、所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对于这些文化词语的处理,有两种策略,即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1813年,德国语言古典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概括地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5]

(二)字幕翻译中的归化 1.归化的含义

所谓“归化”是指以译入语即目的语的文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9] 归化翻译可以使译文自然、地道、顺口、易于接受。电影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欣赏水平,太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陌生表达方式,会使观众失去兴致,由于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时空上的限制,字幕翻译不能加注,因此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在翻译影片时归化的翻译法是很必要也很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归化策略能够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生动简洁、亲切活泼,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归化翻译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译文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3]

2.归化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就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才让该片的语言和

情感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例1:片名ForestGum p 《阿甘正传》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个人名,在翻译学中,人名的翻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译。所以ForrestGump可以翻译成“福里斯特·甘”,也可以翻译成“福瑞斯特·甘普”。但是译文中的汉语片名为了接近更多的汉语观众,便对它做了归化处理,选用了“阿甘正传”。既简练的表现出电影讲述名叫ForrestG um p的这个人一生的传奇故事的大意,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正如中国影片“阿Q正传”、“阿飞正传”达到的效果一样,使观众一目了然,更能雅俗共赏。

例2: 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It was like old times.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就像当年一样,我们秤不离砣。

译者没有逐字死译,而是恰当的采用了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说法,做了归化处理,按照语境的需要译成了“秤不离砣”这样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给目的语观众很自然的感觉。“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如直译成“我们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总在一起”,毋庸置疑,汉语观众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下面再例举影片 Mu Lan 《花木兰》、KongFu Panda《功夫熊猫》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台词来进一步说明归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例3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

”admonition”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劝告,忠告,告诫”的意思,在这里的场景是木兰正在接受媒婆的“面试”,如果合格就有机会嫁入好人家,译者将其译为“四德”,让中国观众想起古时女子要遵循的“三从四德”,也立刻明自了其隐含的意思。

例4 I can see why the boy is an absolute lunatic

我要有这样的儿子我也不会说的。

这句话的翻译对原句进行了改写,更能体现出幽默的意味。木兰怕被认出是女儿身,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的很狼狈,让那个奸诈的宰相误会他是个无能之辈,无意中也为木兰解了围。这样的翻译让中国观众感到幽默,更加的自然。

还有在电影《功夫熊猫》中,“Master” 这一词在影片中出现很多次,但却被不同的翻译成了“师父”、“大师”、“大仙”。在汉语词典里,“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和尊称和敬称,师父和徒弟之间具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常见于艺术界和武术界。然而“大仙”“大师”又可以理解为神仙,仙人。在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中,仙人具有各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都无障碍。所以在影片中,对于浣熊和乌龟两个角色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归化的翻译策略。Master Shifu 翻译成师父,表现它武艺高强;Master Oogway翻译成乌龟大师,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思想。由此可见,这一称呼的翻译主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想。

(三)字幕翻译中的异化 1.异化的含义

异化是指以源语言为归依,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源语言靠拢,采取尊重源语言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的好处是: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它突出了源语的“异国情调”,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读译文了解他国文化。电影字幕中的异化翻译则少许顾虑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而是追求新颖的、甚至是具有陌生感语言表达。为有效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电影语言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的创作意图,再根据译语观众的需要,决定源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那些因文化差异而难以处理的意象,在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慎重考虑异化和归化策略。

2.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异化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直译,是指“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4] 对于目的语和原语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相同和相似的信息,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在电影Mu Lan《花木兰》中,有这样的例子

例5 We a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例6 Please help Mulan impress the Matchmaker today.保佑木兰今天给媒婆留个好映像

这些都是根据英文字幕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的,这样做到了与原文最大程度的一致。对于这此句,直译是最好的选择,观众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2012年4月10号,3D版 Titanic《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陆各大影院首映,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字幕翻译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Titanic一场景中的台词为例,来说明异化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泰坦尼克号》中,奥利骂斯文,“you are a chicken”,在英语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胆怯,而在中国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吵闹或者是指女人的不贞洁,因此译者采取异化的手段,翻译成“你这个胆小鬼”,其实观众通过看画面就知道这句话是针对斯文说的,我们完全可以翻译成“胆小鬼”,如果直译成“你是一只小鸡”或者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你是一个卿卿喳喳的人”,这就与原文的意思相差很远,而且会让观众感到疑惑,达不到字幕翻译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而翻译成“胆小鬼”能使目的语观众了解和学习中英文化意象词涵义的差别。

三 结语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也起到了充分使字幕发挥交流和沟通文化的桥梁作用。不过,翻译策略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会仅采用一种翻译方法。而且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各有优缺点,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二者有效结合,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来实现二者的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太多的归

化也可能使译文缺少异域风情。无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商业角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要用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向观众传达一定的意义,而再加上精彩的字幕翻译则更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内涵。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1990.[2]Baker, M.1992.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3] Nida, Eugen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4]陈亚朋《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电影文学,2007,(8)[5]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刘宓庆,1999,《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7]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8]王佐良,1994,《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赵春梅,2002,“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第四期.[4] 9

第四篇:从异化和归化的过程中对汉语小说英译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从异化和归化的过程中对汉语小说英译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以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为例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中英汉句法和语义差异是英汉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影响翻译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莫言的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归化和异化的过程中对小说的英汉语言的句法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通过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大量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以及英汉文化上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从而体现出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汉对比;归化和异化;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ese Novel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ethod--Take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as an Example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possess so many differences in syntax structure and semantics, which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s well as on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quality.This paper will choose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a medium-length novel of Moyan as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of this novel from the per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rough a number of examples in the novel.This paper will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words, sentences,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as well as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Key words: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Moyan,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一、引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是 20 世纪 80 年代崛起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改编于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影《红高粱》获得 1988 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莫言的小说日益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多部重要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1999 年莫言的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出版。文集中所选作品笔法极具喜剧性,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生命沉痛的叹息。2001 年,英译本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在美国出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小说讲述了退休前一个月被迫下岗的丁师傅,为养家糊口,将林中报废的公共汽车壳子改造成 “休闲小屋”供男女幽会。有一天,他以为一对男女在小屋里殉情了,报案后却发现是一场虚惊,里面根本就没有人。这个看似有些无厘头的结局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全文将讽刺与黑色幽默相融合,即使对不熟悉中国作品的读者,也能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

二、小说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向来有“归化”与“异化”之争。前者主张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源语的陌生感与异质性。在这种机制下,“译者所要做的就让他/ 她的译作‘隐形’,以产生出一种虚幻的透明效果,并同时为其虚幻身份遮掩: 译作看上去‘自然天成’,就像未经过翻译一般。”而后者“通过干扰目标语盛行的文化常规的方法,来彰显异域文本的差异性”。

中国文学的英译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在作品中,人们期待中国文化成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葛浩文认为,作为中国人的林丽君可以选择减低“异国情调”而大规模采用“归化”法,而作为美国人的他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如果也那样做就变得像殖民者了,好像在说‘我们的语言更好,我们不需要这种表达法’”。事实上,葛浩文一直致力于尽量做到既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又保持译文的流畅,其译作中的例子也俯首皆是。但很多时候二者无法兼得,那么就需要做出取舍。判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标准就是“要看中文读者从中读到了什么。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套语还是只有在这个语境中才使用的.如果是后者,译者就需要多花心思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师傅越来越幽默》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不同使用的例子。

三、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过程中分析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及英译本中的英汉语言差异

3.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即借字形描写字所指之物,以形达意,比较直观。而英语是字母文字,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而是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因此是表音文字,表达比较抽象。

从历史上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进行小说翻译,但这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面,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例如(1): 离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还差一个月的时候,在市农机修造厂工作了四十三年的丁十口下了岗。十放到口里是个田字,丁也是精壮男子的意思,一个精壮男子有了田,不愁过不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是他的身为农民的爹给他取名时的美好愿望。[10] 119

译文:Ding Shikou or Ten Moth Ding,had worked at theMunicipal Farm Equioment Factory for forty - threeyears and was a month away from mandatory retirementage when he was abruptly laid off. Now if you put shi(十),the word for ten,inside a kou(口),the word for mouth,you get the word tian(田),for field. Thefamiy name Ding can mean a strapping young man. Aslong as a strapping man has a field to tend,he’ll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having food on the table and clothes on his back. That was his farmer fatehr’s cherished wish for his son when he named him.[11] 1

原文中把“丁”和“口”两个汉字组合起来形成另一个字“田”。这个很容易被汉语读者理解的文字游戏,却会给不熟悉汉字字形特征的英美读者带来不小障碍。两种语言的字形构造差异导致传译的困难: 作为文章开篇对主人公的幽默介绍,这句话不能简单省略;直接照搬又不好理解。译者的选择是几种手段并用,首先说明汉字字音,将字形附于其后,用括号标注,紧接着,做简单的英文释义,用斜体相区别。这样,英语语境的读者不仅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也能体会其间的幽默意味。也就是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因此从汉语转换为英文时,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通。

3.2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例如(1):看着这些幸福的老人,他心里很不好受: 如果有个一男半女,即使下了岗,依然不至于大清早的就来到这里蹲着,就像传说中的那个守株待兔的傻瓜[10]131

译文:The sight of all contented people depressed him,If he had a child———son or daughter,it made no differ-ence—he wouldn’t be here sitting under a tree in themorning,laid off or not;he was like the fool who saw arabbit run into a tree stump and break its neck,thenspent his days after that waiting for a second rabbit todo the same.[11]28

对于同一个名词“傻瓜”(fool),原文中的定语放在前面,英文则采用了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因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汉语读者耳熟能详,移植到英语语境中却可能会造成迷惑甚至曲解。为了达成交际的成功,译者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而在句式上,“英语的句子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的果实附着在上面”,所以翻译时译者顺应英语语法结构,将做定语成分的句子放到了被修饰词之后。

例如(2):四月里和暖的小风一缕缕地吹到了他的脸上,使他觉得心空空的,甜甜的,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好像喝了四两老酒。[10] 119

译文:Warm April breezes brushing agiainst his face in-fused feelings of emptinesss,sort of saccharine sweet.He felt dizzy,borderline drunk.[11] 9

汉语里的数词和量词除了表示数量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语境赋予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或感情色彩等特有的含义。原文里的数词“四”在中国文化中使用频繁,相关的成语、歇后语和谚语也随处可见。“两”为“市两”的简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传统量词。两个词结合为数量词,相当于 200 克。“老酒”,即“黄酒”,也叫“米酒”,酒精含量一般在 15 度左右,与葡糖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酿造酒,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四两老酒下肚还能保持清醒,就证明很有点酒量了。所以原文中提到的“四两”,是衡量喝醉程度的限定词,并不是精确的计量。换言之,是否在译文中保留这一具体数量无关紧要。所以译者绕开让英美读者费解的表象,用一个形容词 borderline(临界的)直接描述人物微醺的状态,这样我们也较好的保存了英语句子的结构。

3.3英语是静态语言(Static),汉语是动态语言(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因此我们可以用重复法,增译法,词性调整法来更好地进行小说翻译。

例如:“您的意思呢? 难道您还想去报案?”“小胡,我反复想了,丑媳妇免不了见公婆„”“您真想去报案?”“也许,还能把他们救活„“师傅,您不是惹火烧身嘛!”[10] 145 译文:“What are you getting at? Don’t tell me you’re thinking of going to the police yourself. ” “Little Hu,I’ve given this a lot of thought. Youknow what they say: the ugly bride has to face her in -laws sooner or later. ”“Are you really thinking of going to the police?”“Maybe,they might still be able to save them. ”“Shifu,this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as getting yourself on fire!”[11]51

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惯于形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凭借思维把事物各种属性结合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形成完整概念。而西方哲学主张天人相分,是抽象逻辑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在语言上非常重视结构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因此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前者偏简洁,后者重精确。原文中两个俗语“丑媳妇免不了见公婆”和“惹火烧身”与各自的前一句话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英文却需要形式上的衔接过渡,就像公路旁的指示牌那样为读者指明方向,译者由此增加了解释性句子“You know what they say”和“pretty much the same as”承载逻辑关系。一方面表明其后内容的性质是汉语的成语或俗语;另一方面把原文中的喻意外化,有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贴近文本意义。总的看来,译本为顺应英语的语言语境,主要采取了解释性增补和调整语序的方法。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本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英语文本形式。这样有利于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3.4汉语多具体,英语多抽象

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看一个翻译:

“当然不是真让您去自焚,”吕小胡笑着说,“您去吓唬他们一下,他们最爱面子。”“你这算什么主意?”他说,“你这是让师傅去耍死狗!”[10] 120 译文 :“I’m not saying that you should set yourself onfire,”Lü Xiaohu said with a smile. “Just give them a scare. They care about face more than anything. ”“What kind of idea is that?”Ding said. “Are you asking me to go put on an act?”[11] 10

“狗”这种动物中外皆有,但中西文化语境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在中国,“狗”的形象并不那么正面,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含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不胜枚举。而在英美国家,“狗”往往成为忠诚的象征,被视为朋友甚至家人。因此不少英文短语中,肯定或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鼓励别人振作时用“Every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幸运日);表示羡慕或亲昵时说“You lucky dog”(你太幸运了)。原文中“耍死狗”是方言,指耍赖,显然带有贬义。若照字面直译,到了英语语境中本来的寓意会消失或变形。因此译者舍弃“狗”这一象征,将其深层意义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2)少妇甜甜地一笑,道: “别吹了,再吹就成了麒麟了!”[10] 125 译文: The woman smiled sweetly. “Slow down,”she said. “the next thing you’ll be telling me is that they’re a pair of unicorns![11] 18

“麒麟”,雄性为 “麒”,雌性为“麟”,是中国古籍记载的一种动物。它与凤、龟、龙并称“四灵”,是民间祥瑞的象征。一般认为外形是羊头,鹿身,马足,狼蹄,牛尾,耸一只或一对肉角,体色五彩,披鳞甲。而英译文中的 unicorn 是西方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其名来自拉丁文 Unicornu,uni 表示“独一,唯一的”,cornu 指 “角”。中文译为独角兽。通常被形容为是修长的白马,额前有一直螺旋状角;也有人认为它前半身象马,后半身象鹿,长有条狮子的尾巴,浑身雪白。虽然对其形态说法不一,基本的寓意却很统一,那就是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地提到。两相对照,可以发现麒麟和独角兽也许在外表和文化地位上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却显而易见。正如中国文化中的“龙”代表吉祥、尊严和腾飞;西方神话里的“dragon”同样有巨爪和鳞片,却被基督教和犹太教视为恶魔的象征。它们分别属于东西方各自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不能简单等同。译者用独角兽替换原文“麒麟”,固然更接近译文读者,却模糊了原文的文化意味,甚至可能让他们以为中国也有独角兽这种传说,加强文化同化倾向。实际上,对于“麒麟”的英译,“kylin”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是英语化的拼音,既照顾了西方人的发音习惯,又强调了其中国文化根源,能更好地传译源语文化特色。可见,汉语多用具体的语言,英语多用抽象的语言。

四:结语

正是由于上述意合与形合、结构和语义、具体和抽象、动态与静态四个方面的不同,英语句法才与汉语句法有如此大的差异,也在世界范围内成就了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成功。英汉句法的不同应特别引起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对比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视。汉语看似松散,可疏而不乱,行句如行云流水,意尽语完。英语句意义环环相扣,逐层展开,条理清晰。翻译之时,方方面面要考虑周全,方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曹雪萍,金 煜. 葛浩文: 低调翻译家[N]. 新京报,2008- 03 - 21. [2]赋 格,张 健. 葛浩文: 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南方周末,2008 - 03 - 27. [3]葛浩文. 漫谈中国新文学.[M]香港: 香港世界出版社,1980. [4]葛浩文. 文学与翻译家[A]. 漫谈中国新文学[C]. 香港: 香港文学研究社,1980. [5]何 琳,赵新宇. 新中国文学西播前驱: 《中国文学》五十年[N]. 中华读书报. 2005 - 09 - 23.

[6]河 西. 葛浩文与他的汉译之旅[EB/OL]. http: / /news. sina. com. cn / c /2008 - 04 - 09 /115415321374. shtml.

[7]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6): 13.

[8]季 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 46 - 52. [9]李文静. 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J]. 中国翻译,2012,(1): 58 - 60.

[10]莫言. 师傅越来越幽默[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9.[11]Goldblatt,Howard.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Laugh[M]. 北京: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出版,2006.

[12]Goldblatt,Howard. 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in Their World and Ours [A]. In Corinne Dale(ed.).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1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第五篇:对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的比较研究

对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的比较研究详细内容

在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前的150年中,与云南回族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相适应,云南伊斯兰教学术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这时期的云南伊斯兰教文化在历史上达到空前的鼎盛状态,大量的伊斯兰教著述在云南刊行。好几位云南回回学者在他们的宗教著述中显示了以理性判断的态度来理解中国社会中除伊斯兰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云南回回知识界中出现的伊斯兰教文化适应于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在普通回回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早就出现了伊斯兰教和中国宗教之间互补和吸纳的联系。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定了正确方向。在回回社团生活中提倡和实践伊斯兰教的同时,回回宗教学者也竭诚致力于以理性的倾向客观地评价与他们和平共处的其他宗教。

有些回回人士认为:“人分万教同一理,地殊千域共一天。万古生活同一气,理气三才出一天。教道原是古人设,各家后裔随祖先。”他们思忖道,各派争执的焦点在于每个学派坚持“自以为正人皆邪,不察谁正谁是偏”[1]。因此宗教学派们为成见和传统所拘泥。它们像儒、墨、释、道那样行事,但事实上,它们“杂而无归,语以真一之理,则曰„吾人自有当行之道,忠孝节义是也‟”。虽然真理就在跟前,可人们并不知晓[2]。

这些回回人士认为,各种宗教中的主要观念和理念只不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比如,道家中所谓的“秉性”和“灵”所指的就是“道”,但是在佛教中是“佛”,在儒教中是“儒”即知识等等[3](37)。“东海西海之圣人,虽心同道合,但各有专任,彼此不相侵乱。如国家钦臣,各司其事。”[4](67)如果不同的宗教错误理解了它们的专门信仰作为本质上的特征差别,它们将相互争吵,各不相让,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达成和平,其后果就像“世乱民危,国无共主”。“有识者决不以一方之尊而当天下之至尊也”[3]。在强调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和主张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同时,云南回回教职人员经常以中国宗教的术语解释伊斯兰教,试图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作调和。下面,我们根据零星收集到的清真寺出版印刷的伊斯兰教著述,经仔细阅读,并将清季云南穆斯林学者在对伊斯兰教与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方面所阐述的观点作分别介绍和评述。

一、伊斯兰教和佛教

1.前定 回回穆斯林相信人的命运由真主安拉所决定。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命运是由“天”所安排的。如果某人过度地享受了神圣前定规定的名分,灾难将降落到他的身上。这里的“天”按照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的解释,不是形体和物质的天,而是具有宋明理学中最抽象的终极目标和超验理念思想的真主属性(注:有关这一点的评论,参见笔者在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文明对话研讨会上的发言:《浅论马德新的天的观念》,南京大学,2002年8月。)。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也是安拉前定的。“善恶之里,出于前定,故言其有命焉。命所不能易,则见其万化不能越乎真主之纲维焉。”[4](30)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出,真主命定了人的善恶本质,人所做的一切都超越不了真主早就规定的范围之内。

由于与中国文化相接触的关系,回回采用了佛教术语“前定”来解释安拉所规定的大能大限。他们界定这词的意思为每一个行为都是人在出世前由神圣的大能决定了人的一生,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这种态度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民的前定观相比稍有不同,尤其反映于围绕家庭成员死亡的生活习俗上。当汉民为所心爱的人的逝世悲痛不已乃至号啕大哭时,回回在葬礼上一般既不痛哭也不号泣。回回穆斯林还使用“无常”这个佛家术语来借指穆斯林死后回归真主而获得永生。持有这样观点的回回的确不把无常当作悲伤或不幸的事件,相反,把它当作前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对真主的复归。

一个善人生活于贫困,如果这是为主宰所命定的话,那么人们通常认为这未免不公平。为了解决这个社会困惑的问题,阿訇们将儒家学说、佛教中的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前定观结合起来。他们说,善恶的动机的确影响了人们,但是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所决定,因而,人的赏罚将在来世中获取,由人的命运所实现。他们同时批评了中国宗教的前定观有如下缺

点:

诸家不知真境有赏罚。而以尘世之祸福,为善恶之报。且见为善未得其祥,为恶未见得殃,遂创作轮回之说,以为二世报应。二世报应,必报未作之身也。前身作恶,而后身受罪,并不知其所为者何,悖理之谈也!且以祖宗之善恶,而祸福子孙,怪诞之极矣。或问:托生换体既非理,则复生朽骨更可疑,现今不报死后报,亦犹托生理不明。曰:作物未了,难言好丑,为人未卒,难定贤愚,况善恶原属自取,高下使其自分。若即行赏罚,则善恶不敢由已矣。盖见赏而善非真善,临罚止恶非真良。况物有其位,事有其时,非其位不见,非其时不得。[4](28)

这是云南回回穆斯林在理论上比较直观地批判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消极性的因果报应论思想以及二世报应的偏颇,从而坚决地划清了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报应论的界限。

2.轮回理论在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封建王朝的支持,其结果是佛教在中国文化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佛教的报应和轮回理论是路人皆知的。人们一般设想到,如某人干了好事或歹事,那么,他会在来世中受到报应。那些行一善的人将从上天得到百倍的赏赐。而相反,某人行一恶,那就会遭到百世浩劫。但是,许多人感到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行事。事实上,人们常常看见行善的人常常得不到好报,作恶的人也未受到惩罚。更有甚者,犯了大罪的人却善度终生,做了大好事的人却经常备尝苦果而惨遭不幸。所以,许多中国人对轮回理论持有质疑的心理,而且怀疑圣贤们的说教,认为生活并非像宗教说教的那样非常公平。针对这种功利倾向,马德新说:儒者“不知圣人所言之祸福,是天堂地狱之报应,非人世之祸福也”[4](54)。对于佛教轮回投生的理论,他评论道:

盖清真之言复生,并不类道、释冥府轮回之说,……佛氏有后世、天堂、地狱、赏罚、报应之说,但彼以今后为阳世,以死后为阴境,而又为灵魂鬼神之世,是为幻境,与吾人所言后世,迥别霄壤矣![4](52)

所以,马德新批评佛教的理论是“悖理的”、不合逻辑的,因为“来生报应,是报未作之身,夫前身作恶而后身受罪,并不知其所为者何,于理可乎?”[4](55)这位大阿訇思忖道,儒生也一样犯了这样的错误,因为儒生相信“祖宗之余德余殃,而应于子孙之说”。所以,他宜称,佛教的转世和轮回“究其说,乃无稽之谈”[4](55)。

在马德新对世界末日审判的叙述中,他的对作恶者的惩罚的观念却是与佛教的轮回理论很相像。马德新说,在末日审判时,亡者将以他们真正的本质而以体形重现。比如,“行亏者,复活而为狼之形;纵欲者,复活而为豹之形;喜秽者,复活而为豕之形;为盗者,复活而为鼠之形;以及奸淫成性,复活者其形为虎”[5]。马德新的这些观念来自于何处或何书目前暂时不得而知。无巧不成书,类似的轮回理论在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伊派中能找到(注:在与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瑞典隆德大学宗教史系的都德·奥森(TordOlsson)教授讨论中,我得知与希腊唯理论(Gnostics)有联系的某些什叶派中的极端派也发展了轮回理论。)。该派的思想也许在与印度教的历史接触中受佛教轮回理论的影响(注:塔吉克族的伊斯玛伊派中的信仰也有轮回理论。)。可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其思想离不开中国宗教文化的环境和氛围,虽然中国穆斯林学者竭尽全力想捍卫中国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和正统性,但是中国穆斯林由于生活在中国社会中,他们从本质上不可能完全隔离与中国的汉传佛教文化的联系及其彻底摆脱它的影响。

3.佛教对生活的消极厌世态度有些阿訇的著述中把佛教描绘成是视俗世为肮脏、世界为罪恶的信仰。由此,按照佛教,生活于现世的人们不可避免地有罪。阿訇认为,佛教要求人们离弃现世,克服现世的私欲以便免于罪孽。除尽私欲,人就可以达到涅pán@①。所以,“佛氏有言:„人心乃太玄菩萨宝座莲台,人能弃绝红尘,化俗身以归空极,太玄菩萨显于人心焉。到此则人是佛身,佛是人形‟”[4](60)阿訇们并不赞赏佛教的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因为穆斯林对今世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如果穆斯林行善,他不仅为自己在后世进入天园(天堂)

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今世的美好享受作了准备。阿訇宁愿设想这样:在伊斯兰教中,两世生活并无矛盾和冲突。可是,在释、道、儒教中,两世却是分别对待处理”[4](60)。

4.对佛教的评语比较儒教与释教,阿訇们感觉到他们自己的传统伊斯兰教更接近于儒教而不是释教。阿訇们尤其感到不舒服的是他们所认定的佛教偶像崇拜,拒绝屠宰牛羊以及生活中的消极厌世的态度。所有这些都直接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实践相冲突。在佛教教义中,屠杀生灵是严禁的。这样,中国的佛教徒不宰牛。佛教的这种态度是与儒教强调农耕的传统一致的。中国封建王朝通常禁止屠宰耕牛以保护农业,这是受了中国宗教思想的影响。哲学和生活观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摩擦。清朝中期的中国佛教并非是卷入政治的宗教(除了某些政治派别比如白莲教以外)。相反,佛教徒愿意远离俗世而隐居。伊斯兰教和佛教间的冲突和碰撞事实上仅局限于精神和哲学领域。在回回和佛教徒之间的大规模对抗从未发生过。然而,他们之间在哲学和宗教教义方面的距离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社会联系中也保持着极大的距离。在我的社会调查中,一些穆斯林旅行者由于找不到清真饭店和旅舍而有时不得不在佛教寺庙里下榻,并接受寺庙僧人提供的饭食。云南的回回中还流传几例回回阿訇与佛庙僧人师父们交往的民间故事。

二、伊斯兰教和道教

1.进和伊玛尼“道”在道教中有许多意思,但主要有“真理”、“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法则”,或更广泛地说,是“宇宙规律”。对回回学者来说,道以理性的解释可以表达为伊玛尼(阿拉伯语,信仰),或者是伊斯兰教实践,或伊斯兰教传统。穆斯林学者在宗教小册子中还认可把道使用为与伊斯兰教教义原则相符的概念。他们阐述道,伊斯兰教教义(道)是由神圣旨意所决定,但是,教义的实践则取决于人。如果人能纯洁他的心灵并克制他的欲望,消除他的私心,那么,他就能进天园。道是真正的信条。“道也者,天人授受之真明,而为灵心之所以然者也。”[6]在对照安拉这样的抽象绝对理念时,马德新引用了老子的话:老子曰:“寂兮寥兮,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予不得其名,字之曰„道‟”。又曰:“道不可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又曰:“大道无名,大象无形。”亦似乎吾人所言之真一也。

[4](22)

在这里,马德新将“道”与伊斯兰教认主学教义中的“真一”观念相联系,可见他是将道教中的“道”与伊斯兰教中的“真主独一”的概念作类比的。

回回还欣赏道教中的自我克制和真理境界的达到,假如这两者被解释成是陶冶伊玛尼修养和维护伊斯兰教传统的话。然而,佛教和道教鼓励人们远高现世,避免或者超脱物质生活环境,在这一点上,阿訇并不认为道家的生活方式对回回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

2.长寿观 汉民族文化中长寿或长生不老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念。汉民非常重视为年迈的父母举行大寿庆祝活动,强调身体调养、饮食文化和自我养生之道。在祝寿宴会和结婚宴会上,人们习惯于向年迈的父母亲表达祝愿他们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种对老人的美好祝愿在家庭和氏族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汉民民居的门户上、客厅墙上,在新房的大梁上,尤其是新郎和新娘的屋里,人们总是裱贴上写有“寿”和“喜”大字的大红纸。希图长寿不仅是达贵人家而且也是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经常强调饮用中药药酒、茶和服食滋补药品比如人参、熊掌、鹿茸和三七等以延年益寿就是反映了人们持有这种生活的信条和生活观。

许多道士修炼灵丹妙方以制作长寿仙药。回回从伊斯兰教的观点则认为一个人的寿限是由真主决定的。即便如此,许多回回以人为的方法而实践或寻求人生的长寿(注: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云南各村的大多数回族老人并不庆祝他们的生日,这与汉族文化适成鲜明对照。仅仅在宗教氛围比较淡薄的社团里,个别老人会操办生日大寿的庆宴。)。当然,回回生活在深受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自然一些回民会为中国文化所熏陶而宁愿以良好的祝愿来向往长寿。在历史上,许多回回的房屋中悬挂着书有中国大字“寿”的卷轴。在寿宇中是从《古兰经》中摘录的阿拉伯文书法词句(注:1990年11月11日采访来自云南省凤仪县的女哈里发(阿拉伯语,继承者,即宗教学生)薛光玉中得知她爷爷曾藏有祖传的中堂挂轴。另外,TheChineseRecorder(《中国纪行》)杂志,由上海的中国传教会出版,1913年第46卷第2期的“中阿书法卷轴”中也摄有类似挂轴的照片。)。

3.道教和苏非思想 有些回回相信,在道教的早期教义中,人能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道。人能解脱外形而显现他的真正本质。他能进入仙境,他能飞跃,能改变体形,能生命永恒,青春长驻。他还能跃人天空而随心所欲”[4](60)。这种道教在修心养性和施展魔术上所描述的超人特性上似乎与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所阐述的依赖于安拉的全能、无所不在、超验等属性格格不入。然而,民间伊斯兰教的习俗诸如“吹睹阿”(写有经文或祈祷词的纸片)和“吃睹阿”,由下级教职人员和普通信徒实行的替病人治病以及行奇迹(阿文,karama)等现象。在苏非教团比如哲赫林耶教团传入云南后,被格迪目(阿拉伯语,老派,或传统派)阿訇指责的哲赫林耶教派的谢赫(长老,教主)常常被教徒尊奉为圣人。圣人有行奇迹的超级力量,能替教徒治病,能为教徒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格迪目教职人员谴责哲赫林耶教团的谢藉模仿道士制作长生不老药、施奇迹来吸引教众参加苏非礼拜仪式[6](34)。

尽管道教和尊奉谢赫的苏非神秘主义的实践被激烈地批判,在阿訇的著述中仍存留着道士生活方式和自我克制、修养的痕迹。由儒教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三大宗教混合合一的政治文化模式决定了中国社会生活规范和行为。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当回回在进行跨文化区域的接触时,要想免于中国文化影响是不可能的。反映于回回学术著作中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可能完全免于苏非主义的影响。在阿訇的宜教小册子中介绍修心养性和坚定重振伊玛尼时,就有苏非主义和道教思想的中和内容:

道之初境,先守八德:四少、四常。少食、少饮、少睡、少言;常洁、常念、常斋、常静。此八德是立教之柱也。守之能历千日而不变,则以莫乃(注:以莫乃:即伊玛尼,信仰。原文都带有“口”字偏旁。)之真种动焉,而萌芽生矣![7](42)

这种苏非主义的禁欲态度有些类似于道士的清心寡欲式的精神修炼。我们知道,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苏非教团的修行生活和体验中,苏非大师或门宦教主们吸收了许多道教和佛教坐静、默思、练气、静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日本已故学者井筒俊彦曾经将伊斯兰教的苏非理念与道教的基本思想作了比较研究(注:参看井筒俊彦(Toshihikoizutsu)《苏非主义和道教》(SufismandDaoism),伯克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3.)

三、就伊斯兰教和佛教及道教之间联系的评语

云南回回学者一般都认为中国三大宗教表达了信仰和哲学。他们理解为,信仰主要意味着限制欲望和自私心以追求天人合一。在阿訇们宣教的讨论中,他们将中国三大宗教作了比较。他们发现,佛教和道教大多谈论后世,而儒教则谈论今世的因果原因。分析了儒家学说中的伦理纲常后,回回教职人员强调,他们的伊斯兰教吸收了儒教的伦理观念。伊斯兰教在五常或五项品德上与儒教相像,但前者在日常生活习俗中有独自的特点。伊斯兰教增加了神圣教法的五大支柱,而中国三大宗教却缺乏伊斯兰教宗教生活的五功。伊斯兰教的沙里亚(阿拉伯语,教法)有三个完备的阶乘,通过它们,人们可以达到生活的原初目的和真理[1](1)。他们还强调沙里亚和伊斯兰教日常实践比抽象理念诸如道教中的“道”、儒教中的“德”和“礼”以及佛教中的“涅pán@①”要更具体得多。

尽管阿訇并没有认为伊斯兰教和儒教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仍然保持宗教的认同感和独立于中国宗教的地位。特别是他们提防着回回穆斯林不为儒教文化所同化。他们维护伊斯兰教传统和它的基本实践,并且忠实于伊斯兰教的五项功课。没有这五项功课,中国的穆斯林将丧失他们的存在认同感。由于在稳定时期中的封建朝代的统治政策对持有不同信仰的少数民族比较宽容,回回教职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尽量寻找儒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在哲学上的共同点。然而,他们同时设法使伊斯兰教与佛教和儒教、道教中的邪门歪道保持距离。

他们认为,佛教和玄学派(注: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儒教和佛教教义发展而来的形而上学理学派。)教导人们独身生活,这样违反了人伦,从而在如此的宗教比较中,他们绝不放弃其伊斯兰教传统和在异己社会环境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至高地位。他们觉得伊斯兰教教义是正道,是最有理性的,最简明易懂,最和谐的,也是最平衡的方法(注:马注:《清真指南》,第363页:“吾教道理是至中至庸、至和至平之正道。”)。出于这种理解,阿訇敦促回回教民学习《古兰经》:“吾教所著之书,皆本真主所降之经,与圣人所译之语,以为凭。不涉于荒渺,亦不沦于虚无。不敢妄为增,亦不敢妄为减。”[5](37)为了保障学习《古兰经》的延续性,回回社团把设立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当作首要目标。经堂教育和学习《古兰经》成了回回社团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维护伊斯兰教传统的基石。

当然,清季时期云南回回穆斯林学者在他们著述中对佛教和道教的评论是受他们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局限的。他们并未了解到,明清两朝期间以及之后的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宗教派经历了比较大的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在教义上主张更加积极地关注世俗利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努力,所以,云南回回穆斯林学者对佛教和道教的批判也许是比较浅薄的、片面的。但是,考虑到云南回回穆斯林学者由于本身古汉语水平的局限以及不可能阅读佛教梵文原本,所以他们很难接触到艰深难懂极其抽象的古代佛教经典,并对其博大精深的教义和哲学思想加以理解,同时,云南回回穆斯林学者所知道的佛教和道教观念和思想大都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所获得,也就是大量的穆斯林群众与中国佛、道教信仰的群众在生产和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频繁接触中所掌握的,这与高乘学者所阐述的宗教思想和教义是有很大距离的,所以,穆斯林学者对中国宗教的批判是从他们对阿拉伯语的《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等文本经典的角度看待和分析中国社会基层平民百姓的佛教和道教信仰的实践所反映的比较粗俗的大众宗教文化,这应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错位。这样的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参与者的狭隘性,但是在一二百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上的边陲地带云南地区进行和发生,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云南穆斯林学者为了维护自己伊斯兰教文化和传统的同时也试图对包围穆斯林社团的主宰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评判的理性努力。

【参考文献】[1] 马德新.天方信源蒙引歌[M].[2] 马德新.汉译道行究竟·序[M].同治九年印.[3] 马注.清真指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4] 马德新.四典要会[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5] 马德新.大化总归[M].[6] 马德新.醒世箴[M].[7] 马德新.汉译道行究竟[M].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般下加木

下载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