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第23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教案北师大版教案
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牛顿力学体系。牛顿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了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及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的习惯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讨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感悟历史:“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成功等于艰苦劳动加正确方法和少说空话。”“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说出这三句名言分别出自何人么?请你说说你从这些名言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名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2.新课
(1)“现代科学之父”
教师:“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多媒体展示标题及牛顿的话,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牛顿的科学成就上来。
教师简介: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
学生讲述牛顿的小故事,并归纳牛顿的科学发现。
教师活动:牛顿提出的关于运动的三个定律,仍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2)物种起源的探索者
教师活动: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孜孜求索,悄悄离去,这就是你的人生之旅。拨开了许多迷雾,又看到了更多的疑云,行色匆匆,五味备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类终于走到了今天。关于人类的起源,都有哪些说法?你相信哪一种呢?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同学作为讲解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思想。
(3)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教师:“成功的秘诀:X+Y+Z=A,X代表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A就是成功。”(爱因斯坦)20世纪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原子时代的标志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它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就是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他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4)课堂小结
正是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将人类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科技研究的新时代,共同构筑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篇: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案北师大版解析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及其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知道荷兰著名的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知道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及其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感受他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提高对世界名曲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通过创设催人奋进的历史情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感受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及与命运和社会不公进行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托尔斯泰、凡•高、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凡•高、贝多芬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再踏进文学与艺术的殿堂,领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魅力。新课:
一、“天才的艺术家”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请学生回答最基本的知识:所属国家、文学艺术成就、主要作品等)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展现了俄国社会最粗暴的贪欲和残忍,敢于揭露社会不公平现象,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了解俄国的历史。因此,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这真是恰如其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托尔斯泰作品的艺术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学生讨论回答:列夫•托尔斯泰敢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阴暗面,说明他有和不公平现象做斗争的勇气。他还关注农民及农民的教育,体现了他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师:(对同学们的思考和见解表示赞许)请大家再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二、“用生命作画的人”
除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材中还介绍了另一位艺术大师,他是谁?(多媒体展示凡•高图片)
请学生介绍凡•高生平。(学生介绍)师:为什么说他是“用生命作画的人”?
(多媒体展示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组织学生交流沟通)凡•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这符合他的创作风格吗?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有何关系?
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精神和艺术统一”的艺术风格
三、“乐坛雄狮”――贝多芬
师:凡•高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样,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也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多媒体展示贝多芬图片)
学生回答基本知识
学生介绍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欣赏《命运交响曲》片断。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习质量。(师生同欣赏乐曲的旋律、意境,体会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师:(尝试诠释音乐家在乐曲中所寄托的情感)贝多芬在耳聋、多病、生活困苦、家庭不幸的情况下坚持写下这部交响曲,表达了他与命运搏斗的坚强意志。他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也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精神,贝多芬才能成为一个音乐界的伟人,一个强者,他把全部激情融入到音乐之中,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交响曲《英雄》。
师:请大家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小结本课:我们在欣赏三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度过了本节课,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就是追求真、善、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在欣赏艺术大师作品的同时会受到许多震撼,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同学们应该多欣赏类似的佳作,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准和生活情趣。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教案
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采取让学生自列表格的方法,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某些科学家的失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能力和注重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操的回顾,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杰出科学家高尚人格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学生应认识到,任何真正科学的理论都必须是符合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都具有革命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最大的难点。相对论揭示了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空间、时间、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适用于宏观、微观、低速、高速各种情况的运动理论。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感悟历史:“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成功等于艰苦劳动加正确方法和少说空话。”“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说出这三句名言分别出自何人么?请你说说你从这些名言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名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意图:首先多媒体展示三句名言,让学生通过名言有所启迪,并进入到历史情境中来,引出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三位科学家。
2、教授新课(1)、“现代科学之父”
教师活动:历史传真:“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教学意图:多媒体展示标题及牛顿的话,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探究牛顿的科学成就上来。
教师活动: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中埋没风尘,黯然失色。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
学生活动:探究牛顿的小组可以采用故事会的形式来介绍牛顿的生平以及他的科学成就,配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牛顿的事迹。
(展示课件)秋天的树叶或是没有采摘的成熟的果实会落到地面上,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也只能跳两米多高,最后还是要落到地面上。而火箭之所以能飞离地球,正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引力的规律,并找到了克服引力的方法。这个伟大的科学成就首先要归功于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
可分为几个板块:少年牛顿(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根据影子的规律做成“太阳钟”;观察风车磨房,制作了小风车;卖菜时依然坚持看书的故事;苹果的故事等),求学岁月,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对光学的三大贡献、构筑力学大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的晚年等等。
第1页(共3页)
教师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讲授来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并可通过生生对话、学生和物理老师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明白牛顿创造的概念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牛顿提出的关于运动的三个定律,仍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教师活动: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 300周年而写的文章,对牛顿的一生做了如下的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一幕才能理解他。”此赞语最恰当不过的了。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牛顿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感想。(2)、物种起源的探索者
教师活动: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孜孜求索,悄悄离去,这就是你的人生之旅。拨开了许多迷雾,又看到了更多的疑云,行色匆匆,五味备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类终于走到了今天。关于人类的起源,都有哪些说法?你相信哪一种呢?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学生活动:探究达尔文的小组可采用开办科学展览馆的形式,将达尔文的画像挂在教室中,以烘托氛围,由小组成员来自定展览内容,自编解说词,并由几名同学作为讲解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上科学展览馆的网页引领大家来做一次科学之旅。制定出本展览馆的主题、宗旨和特色。可以分为若干板块:如:科技博览、科技前沿、科普书屋、科普辞典、生命科学、科苑精英、科技动态、自然之谜、科学与生活等等。由各板块的讲解员来向大家讲述人物的生平、故事、伟大成就及主要的贡献,以及名人名言等等,并延伸至当今科技前沿,介绍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大家有疑难时,还可以向生物老师请教。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及开办展览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并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注重当代相关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沿成就,将历史与学生的现实联系起来。
教师活动:让学生结合在生物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明确达尔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指出正是赫胥黎等人不断地为达尔文的观点辩护,才使其为大众所接受,并被严复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第一次将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3)、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教师活动:人生启迪――“成功的秘诀:X+Y+Z=A,X代表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A就是成功。”(爱因斯坦)20世纪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原子时代的标志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它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就是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他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学生活动:探究爱因斯坦的小组可采用召开“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或“记者招待会”相结合的形式,由同学来扮演报告会主持人、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的角色,下面的学生可以来扮演各大媒体的记者。先由主持人来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如爱因斯坦的童年、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等;然后由扮演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的同学介绍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如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等等;接下来记者可以就他们关心的问题来提问,如相对论的意义、对待核战争的立场及为和平运动所做的努力、关于爱因斯坦的历史悬疑等等。下面的观众也可以在学术方面提出问题,双方交流。在遇到知识性的困难时,可以向物理老师请教。
教学意图:通过生动的有学术氛围的报告会、记者会这样互动性强的形式来展现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兴趣,在探究中获得乐趣。
课堂小结
正是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将人类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科技研究的新时代,共同构筑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
课后作业
A、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学习,比较一下,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你还不具备的素质?
B、收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故事。
第2页(共3页)
教学反思
第3页(共3页)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第五篇:北师大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模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一)课程标准: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二)知识与能力 :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
(三)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五)导学重难点、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六)导入新课: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导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俄国向何处去
三、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分析革命前俄国的形式
2、二月革命什么是二月革命?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是怎样的?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1、十月革命的经过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三)“退一步、进两步”
1、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
2、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回顾加速一战束的事件,进入新课的学习初读课文,弄清本科的主要内容。弄清二月革命的具体情况: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认真看书,根据教材提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回答。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谈谈学习后的感想。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一)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认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二)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三)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五)导学重难点 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六)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苏联主要制定了哪些政策?
2、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同时,苏联还形成了什么体制?
2、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格式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作为难点知道学生理解分析)
(三)、拓展训练: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四)、渗透教材内容:
了解大意 看教材回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看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材回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学生看教材回答表现,并分析出特点:高度集中。
在老师指导下,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特别是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凡尔赛和约》。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本课的难点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凡尔赛会议的基本情况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控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
(出示巴黎和会“三巨头”一图,讲述)其实和会上,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的各自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这次和会是否进行的顺利呢?
(回答)不是。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使得和会持续了五个月。(讲述)与会各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巴黎和会必然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从和会的掌权者和和会持续的时间来看,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就是“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谁有实力,谁就在和会上说话有分量。
2.《凡尔赛和约》
(讲述)这场持续了五个月的和会,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次和会,是如何按照他们的意愿“安排”战后世界的呢?
(出示签署和约的图片,讲述)在和会上各国通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协议。1919年协约国也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在这个和约中,规定了战胜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的规定。巴黎和会签署的各种条约是以条约签订的具体地点来命名的。
(组织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分析、讨论和约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讲述)这个和约,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对德国进行了压制,但是另一方面,它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实力进行了保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法国,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
(组织讨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建议被无理否定,导致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教材上一位美国史学家说:“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思考一下,什么叫做“新理论”,你是如何理解的?
(讲述)参加和会的大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和会上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肆意践踏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随意牺牲他国的合法利益。这就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倡导的“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也为以后的历史发展埋下隐患。
3.凡尔赛体系
(讲述)《凡尔赛和约》主要是协约国的对德和约,那么对于其他战败国,战胜国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讲述)战胜国在1919~1920年间,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的确立,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地图,讲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其中“新秩序”的概念是: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讲述)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国际联盟
(讲述)在这次会议以后,根据和约规定,各国成立了一个就像今天的联合国的机构,是什么呢?国际联盟。
(讲述)什么时候成立的呢? 1920年1月。
(出示图片,讲述)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首先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因为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所以美国没有参加,最后国联成为英、法操纵的工具。这个机构是根据当时的和约规定设立的,当时的和约大国强权的产物,那么根据它建立的国际联盟,是不是一个公平的机构呢?
(讲述)国联盟约虽然虚伪地写上了对侵略国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条文,但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得到全体会员国同意才行,而这是不可能的。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但国际联盟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讲述)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的呢? 1921——1922年间。
2.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讲述)这次会议和上次的巴黎和会一样,对于各国之间达成的协议,它们也用条约的形式给与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他们之间分别签订了什么协议呢?
(回答)《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大家回忆《中国历史》中关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有关内容,中国问题是东亚和太平洋问题的核心问题,《九国公约》中宣称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可是,为什么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讲述)《九国公约》中宣称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它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会议期间中国和日本代表在会外签订了双边协定,涉及到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改变《凡尔赛和约》的安排,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一种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求,保持它们之间的均势。
3.会议的影响
(讲述)在华盛顿会议上,也签订了几个重要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呢?教材上说“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继续”两字如何理解呢?
(回答)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
(讲述)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战后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压迫众多弱小国家的基础之上,以此来达到自己的野心。这个体系就是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个分赃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知识与能力:“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认识: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五)新授课、导学课文
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1.新政的目的和特点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新政的主要措施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3.新政的效果:
(1)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2)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