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可发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深受四种理论影响,即: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渊源,也有利于形成共识,更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开展和质量提升。
学为中心 课堂 课堂教学
在强调合作、对话、创新和生命关怀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已然成为现代学校转型的主要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知识获得、个性发展及品德塑造也多在课堂中完成。然而,反观国内的课堂变革,纵使从国家到地方,从设计者到执行者的变革热情持续高涨,但“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却依旧根深叶茂。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储蓄灌输的教学观念、预设僵化的教学内容、丝丝相扣的时空安排、居高临下的教学形态十分流行。由于失去了自主学习、反思、分享与表达的权利,学生不是游离就是置身在课堂之外,沦为课堂中的“隐形人”。毫无疑问,这种压抑生命、生长的课堂与教育的本义、新课程的指向大相径庭。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如果期望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造。即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以多元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置换一元主导的“独白式教学”,实现教学从预设、静态向动态、生成的转变。就像奈勒所告诫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2]
综观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态,我们认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底色。“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却被无情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未来社会应该把人从一切“非人”的境遇中解救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其“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且“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丰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整体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三者完整表征了“现实的个人”。在三种属性之中,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每个人都身在自己编织的关系之网中,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才能达到“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5],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需要是个体发展的直接动因
需要体现了生命的一种匮乏状态,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蕴含着对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有许多需要”,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需要满足和社会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总之,需要是生命机体的客观属性,也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教学应该善于利于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刺激成长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
3.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指向要义
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素质发展是全面发展理论的要义。素质发展包括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人是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体,“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6]。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应当使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应当关注人的素养发展,使人“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不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回归原点的必然诉求。
4.自由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内核
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认为,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但总遇到来自社会的压抑和束缚,因此,人应该诉诸“解放”的价值理念改造社会,使自己成为“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有摆脱对人或对物的依赖关系,以“有个性的个人”代替“偶然的个人”,打破同步化、标准化、单调化、定型化的依赖格局,人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命运,社会才能充满生机。这种指向,也是“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注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独特,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才能成为驾驭生长发展的“真正的主人”。
二、现代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
人本主义发轫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其发展过程既是生命不断被发现、尊重、珍视的过程,也是把人“还原”为人,实现人的完善、完整和超越的过程。在人本主义思潮中,现代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参考价值最大。围绕着人的生存、意义、解放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反对人在机器的旋转中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在当前,现代人本主义已成为教育反抗工具理性、破除科学迷信的武器,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主张。
1.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培养完整的人
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统摄的传统教学中,人被当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计算机”,动物实验或精神患者的研究结论被用来解释人性。人本主义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它看来,人是有思维、情感和内心体验的生命体,其行为不能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连接,也无法用数学、实验进行抽象解释与概括。教育应该重新评估人的本质和价值,抛弃物化和压迫式的教育环境,使人达到“完人”的境界[7]。这种“完人”的境界,根据罗杰斯的解释就是:能从事自发的行动,并对这些行动负责;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出的贡献;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在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地处理问题;在活动中有效地与人合作;不是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也应当促进学生认知(理智、知识、理解)与情意(情绪、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协调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单一素质,还要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指向。
2.教学应挖掘人的潜能,促成人的自我实现
现代人本主义指出,有机体都有发展潜能的“现实化倾向”。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都乐于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地、水分和气候等外部条件,便会以最优的方式成长起来。”[8]马斯洛、罗杰斯对此有着清晰的论述。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的“天赋”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自动产生实现高层次需要的渴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的潜能,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使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值。罗杰斯也有类似观点。他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需要,以生长、生存和提高他们自己。”[9]“就像冬天在地下室储藏的马铃薯,它要发芽,这芽有可能爬行几尺远以达到有光源的窗口。虽然这种细弱苍白的幼芽远不如正常条件下泥土中生长的根须茁壮,但它总是要发展自己。”[10]因此,由于有机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本能,教学的重点就不在于过度干预,而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和充满人情味的环境,引导学生激活潜能,保证成长能够自动的实现。
3.成功的教学源于尊重学生
传统学生观认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是课堂的旁观者。课堂是教师展示才艺和表演的舞台,学生是一群沉默失语的“器物”。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机械地“促使学生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模刻出千篇一律、规格统一的均质化产品,经常出现身体到了学校,心却走了的尴尬现象。
现代人本主义指出,学习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自发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游移课堂边缘的“看客”,没有学习的冲动和兴趣,教学活动就会劳而无功。因此,如果希望学习真正发生,就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10]。教师的任务就不是在教学生知识,而是以“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教育变革的“主流理论”。作为解释“知识是什么”和“学习是什么”的理论,建构主义的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知识反映的是个体的主观经验;知识是经过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当今学习理论的基础,影响着国内教育变革的进程,也成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1.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是个体经验的生成19世纪以来,客观主义知识观一度独领风骚。知识的生产排除或“悬置”个人价值,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由科学家“以事实在思想中的摹写”,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提纯和精练。知识外在于人的心灵,具有确定性和权威性。进入20世纪,随着学科发展“迈向意义的世界”,客观主义知识观受到建构主义的批判。建构主义指出,知识是动态的、变化的,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依赖于背景经验,取决于特定的情境。每个人的经验和价值取向不同,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有所区别。简言之,知识不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和表征,而是个体依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的个性化解释。因此,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拿预设好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可能通过灌输、压服的方式使学生习得知识。
2.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
在传统教学观看来,知识具有先在的不言自明性,是外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客观存在。教学就是一个被动的知识记忆、储存、提取过程。这种勉强、低效而令人生厌的教学空耗人的生命,扼杀人的灵魂和天性。建构主义对这种教学观进行了批评。它指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来到学校时不是“空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认知结构的生命。在知识获取时,不是简单“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11]。这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也不能理解为知识的搬运、转移活动。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意义建构更加高效,就需要把学习者放在教学的“中心”,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
3.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
客观知识观支配下的传统教学,教师是“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与受人摆布的“容器”。教学以“教”为主,甚至以教代学,教学设计“精准”到了每一个步骤,“周密”到了“滴水不漏”。师生之间不是合作、平等、对话的“融洽”,而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改造与被改造的“对立”。若以生命的自由展现来衡量,这样的课堂只是一个“神圣的地狱”或者“比监狱稍好一些的地方”。建构主义反对这样的课堂形态。它认为,学习不是固定知识单方“先入为主”的灌输,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由主动的建构。教学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架构的过程”。在“对话式的实践”中,师生共同拓展知识的可能空间,走向合作与生成。
四、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德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一时,在国内被称为“课改走向成功的新支点”。多元智能理论反对“一元化的教育”对课堂的控制,认为“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及配套的“智商式思维”不合时宜,因为它会导致隐藏于学生身上的智能无法开发出来,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潜能的埋没。多元智能理论的诸多观点,比如“每个正常的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多项智力的潜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差异和组合不同”,“教育的作用在于是否使得每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发人深省,给“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认识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
1.人的成长需要多元化的评量视角
多元智能的讨论始于对智商概念的质疑。1905年,比奈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智商)量表,对学生的学业评判以数字代替主观判断。后来,教育评价受此影响开始向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倾斜,对其他能力却罔顾无视。“最重要的学科就是适合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的学科,如数学、科学、语文、历史等,而那些正规考试难以控制的学科,如艺术等最不受重视。”[12]教师教学以同质化的方式进行知识教授,并借助纸笔测验对人的聪明程度进行评估,“智商高的人聪明,智商低的人愚笨”。
加德纳指出,这种侧重认知或学业的“终极性”评价是片面的。人的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构成,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单一存在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这些“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同一样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13]。“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全部智能得到相当高的水平。”[14]既然人的智能构成是多元弹性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长处,用多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评量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目标驱使下,传统教学借助预设的常模将学生置于同一把“尺子”之下,用一刀切的方法区分优劣。加德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单一分数只代表了某种脱离现实情境的不全面的信息”,“只代表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定测验上的一次表现,而不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情况”[15]。若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仅会造成教师、学生脱离社会珍视的知识领域,而且,对语言、数学能力的过度重视,也会导致学校选拔功能的弱化,那些语文、数学不好的学生容易受到抛弃,即使他们在音乐、体育、美术等领域拥有天赋。
据此,他指出,学校里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些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都有发展的潜力,都能获得成功。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怎样获得生活技能,“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专业和业余爱好”[16]。“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潜能”[17]。因此,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必须从“你的智商有多高”转移到“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如何开发和培养你的智能”上来。只有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上,教育才能“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 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82.[3] 李保强,周福盛.教育基本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杜金亮,李慧萍.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齐鲁学刊,2000(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8] 王敬群,邵秀巧.心理卫生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 B.R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史导引[M].文一,郑雪,编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0] 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何瑾,冯增俊,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86.[11] 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12] 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3] 龚孝华.多元智能:对教育评估科学性研究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2(10).[14] 张其志.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J].课程?教材?教法,2005(2).[15] 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2).[16]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7] 田友谊.多元智能热的“冷”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3).【责任编辑 关燕云】
第二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1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学质量稳步大提升
——新余二中七届三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23日)
李且根
各位代表:
在学校党、政、工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新余二中七届三次教代会今天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教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本次大会是在我校“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新成绩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总结大会,也是我校谋求明年工作新发展、寻求课堂教学改革新出路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学质量稳步大提升。
现在,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上下,继续以“加强初中促发展、巩固高中抓特色”为办学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校园办学特色上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成绩:学校的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校园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办学特色更加彰显,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江西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江西省十佳创新学校”、“新余市文明单位”、“新余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新余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新余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新余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新余市五星级职代会单位”、“新余市优秀基层党总支”、“新余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新余市教育系统党内报表先进单位”、“新余市校园网站评比先进学校”、“新余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1、中考高考取得新辉煌 中考、高考成绩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关注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杆。为有效指导教师和学生复习迎考,再创中考、高考新辉煌,学校特成立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工作内容,督促中考和高考有关制度落实,切实提高中考和高考的复习效果;在初中,在强化集体备课和“磨尖治拐”基础上,加强理化实验操作模拟练习和体育达标模拟测试,有针对性地集中强化训练;在高中,对特长生在高考专业过关后开设文化课补习班,加强特长高考生文化课的考前强化辅导,以促进特长生“文化”和“专业”双上线。
今年我校中考高考取得新成绩,2011届初三231名学生参加中考,700分以上我校有2人,600分以上有68人,可录取到重点中学比例达46.32%,从数字足以说明我校中考成绩又有了新的进步,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今年高考继续保持普通中学领先优势,取得了新的辉煌。全校有25人被二本以上本科院校录取,还有许多同学被其它各类院校如三本、专科等高等院校录取,高中音体美特色教学继续在普通中学保持领先优势。
2、师生竞赛取得新突破 在教师参赛中,廖春维老师荣获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国家二等奖;蔡晖老师获全市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李林妹教师获全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并代表新余市参加省级比赛荣获省一等奖;教师论文评比中,有1篇获国家级一等奖,5篇获国家级二等奖,4篇获省一等奖,13篇获省二等奖,2篇获省三等奖,7篇获市一等奖,5篇获市二等奖。课件制作评比中,有2件获市一等奖,4件获市二等奖。
学生参赛获奖成绩更是喜人。初中化学竞赛和英语竞赛取得重大突破,初中化学竞赛首次荣获全国奥赛三等奖;初中英语竞赛首次荣获省一等奖;初中数学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市级一、二等奖3人;初中英语应用能力竞赛有4人次获市一等奖,4人次获市二等奖;初中物理竞赛有2人次获市一等奖;中学生作文竞赛有8人获市一等奖,9人获市二等奖;在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有5人获省二、三等奖,3人获市一、二等奖;全市英语听力竞赛中有5人获市一等奖,3人获市二等奖;科技创新大赛方面,成绩突出,获江西省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连续第六次获省优秀组织奖、第八次获市优秀组织奖,单项比赛中有2个项目获国家奖,4个项目省一等奖,3个项目获省三等奖,6个项目获市一、二等奖。
3、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质量是生命,特色也是生命。学校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特色,加大师生创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建立了通用技术实验室,举办了“新余二中第二届科技节”,展示学生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绘画等作品,并邀请新余科协在学校举行科普展览,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与推广,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系列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更优异成绩,进一步唱响科技创新发展品牌。
今年在第26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再次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再次荣获“江西省十佳创新学校”,再次代表江西省参加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4、校园管理出现新变化。
加强学校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我校被市综治委评为“新余市平安校园”,并作为新余市代表,参加“江西省平安校园示范学校”评选和创建;学校消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消防工作作为我市学校代表接受中央消防工作领导小组检查并获得好考评。
今年下半年,学校进一步强化校园内部管理,政教、保卫、团委密切配合,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共同参与,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检查评比督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校园卫生得到明显改观,学生进出校门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学生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学风、班风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整个校园开始呈现一些新气象,有些年级、班级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
5、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学校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陶冶师生生活情趣,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构建各种平台。
学校今年以开展“尚礼崇德”主题教育为载体,开展演讲、征文、读书等文化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品行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学校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运动会与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比赛、高中年级篮球联赛、高中年级合唱比赛等文体活动;根据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如跳绳、踢毽子、拔河等体育活动。今年11月份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特点,开展了“新余二中第二届综合体育运动会”,开设了一些特殊运动项目,深受师生好评。
为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在自己操场搭建露天舞台,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同时举办了“新余二中首届科技节”,展示学生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绘画等作品,并邀请新余科协在学校举行科普展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活动都在新余电视台进行了播放。
6、课堂改革迈出新步伐。
过去的一年,我校优化了办学模式,在教学、科研、管理、育人、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教学质量需要大力提高,学校特色不够明显,教师工作纪律需要大力加强,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等,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校园改造完成后,学校硬件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现在关键在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陈地,课堂效益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1、加强团结
2、加强协作
3、加强总结
第三篇:课堂教学改革“学讲计划”小结
课堂教学改革“学讲计划”小结
“学讲计划”是以课内外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进去”和自信、正确、个性地“讲出来”。作为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 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
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进去,讲出来”行动计划,简称“学讲计划”,结合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自身的工作情况作以总结和汇报。
一、启发学习的情感因素
1、启发兴趣,鼓足勇气,让学生主导课堂。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热情主动,有兴趣,他们就乐于参与学习,积极动手动脑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就越有效。
2、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变得精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和活力,我把数学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让学生直接感受,从而激起情感;能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丰富的图形环境中,领悟知识,感受生活,运用知识。图、文、声、像并茂,形式活泼,刺激感官,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自学的同时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着力培训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章可循”。学生学习得法就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体现学生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我在课前让学生的导学任务单中明确布置学习任务,预习任务必简明扼要,承上启下。学生在课前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比如:当学生掌握一定概念和性质后,我应着力于引导,设置一定问题让学生用所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关键、重要之处多分析、多思考。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才乐于去学,才自主去学。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主打阵地 1.讨论交流,让课堂变成合作的大家谈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在必要之时点拨导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拓宽学生思维,深化学生认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就会产生喜悦,对于出现的问题,师生和生生共同讨论合作,互帮互助,学生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体会和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表现自己的感情,这样有助于让他们收获学习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乐于自主学,更善于自主学。
2.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在学生新知识探讨后,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学生演练学习的内容,展示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便弥补不足。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可以小组讨论。然后请若干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或讲述、或提问。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要作出及时评价,应以多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与肯定。我们展示成果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媒体,先由学生“讲出来”、“教别人”的方式,边学边讲,学生只有真正唤醒了主体意识,通过自己大胆讲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才会自己学会知识,并能应用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教学阵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养成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在这同时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解决思路。在此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概括力、问题表述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质疑拓展,深化学习
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我对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讲解的问题,可以通过竞赛、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
四、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检测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让他们通过提问、观察、讨论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学生的练习量要适中,题目要有代表性,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演练的习题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为必做题,选做 2 题。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真正落实“堂堂清”。
五、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尽量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可能是一致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学生理解到位,当然得赞扬鼓励。但如果学生理解有所偏差,也不能全盘否定,打击学生,而是应顺势引导,让这样的学生也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合理评价,将极大地鼓舞学生自学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主要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恰当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进去,讲出来”行动计划的理解还需要深刻思考,但是从教育要回归本质、教育要更具教育和生活的目的、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乐于学习这几个方面来说,“学讲计划”是符合时情的。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使得自己的课堂更加民主、活泼、欢乐,通过近几年的学讲计划学习我个人教学能力大幅提高,我带领的班级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实践充分证明学讲计划势在必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继续而努力。相信“学讲计划”必将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
第四篇:古城乡中心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古城乡中心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模式教学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模式教学的评价,使教师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寻找出路,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努力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适应当前的课改形势。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培养会学习的人才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
各片区基地学校应首先确立适合本校、本片区的课改模式。
古城乡一初中实施三台六步教学模式;古城乡二初中、乡一中心小学、井楼回民小学、文抗小学实施“学、探、测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
全乡义务教育阶段五个课改片区,从学校领导到教师,要紧 紧结合学校实际,在“学、探、测”三步六环节的基础上,自我检测课堂教学,看教师是否转变了教学观念,是否改进了教法,是否提高了课堂效益。县教体局基教股适时推出校长赛课活动,其目的就是让课改活动策划者和决策者的校长,站稳讲台,亲自“下水”,研究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用教研的手段解决问题,真正担当起引领的重任,在新课改中赢得话语权,做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者和引领者。
课改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观念的改变问题,业务主任本人应该对课改的理论有比较深的认识,带头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改革,组织教师对新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教法进行研究,化理论为行动,力求真正接受新观念,并在实践中体现。学校业务主任作为中坚力量,就要义不容辞的担负起示范的作用、带头的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带头人,做示范、带领型业务主任。所以,乡中心学校将依据县教体局校长赛课活动评价办法,相继组织开展业务主任赛课活动。以校长、业务主任赛课活动为载体,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运用“学、探、测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县教体局、乡中心校深化课程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使全乡的课程改革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四、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机制
㈠、各片区基地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评小组,考评小组负责对本片区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出相应处理。
㈡、评价小组成员由片区内业务副校长、业务主任、评选出的课改标兵、教学能手担任,5-6人为宜。
㈢、创设情境,解放课堂:
⑴让教师走到学生中去。
⑵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⑶压缩教的时间,扩展学的时间:实行30+10的课堂模式。
㈣、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推动作用。
1、模式课堂实施“十要求”
一是教师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
二是教师的教学案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符合。
三是严格执行课前候课制度,发现缺课学生要及时反馈报告。
四是衣着整洁、得体。
五是严格课堂纪律,不提前下课,不拖堂,无特殊原因不坐着上课,不随便出教室,要关闭手机,不接打电话,严禁酒后上课,严禁在课堂吸烟,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六是精心上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①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课型、学情的不同,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②课堂教学的导入简洁、高效,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③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得“满堂灌”。
④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借助“师徒制”和教师个别指导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⑤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加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加强反馈矫正教学环节,“双基”教学力争让学生做到“堂堂清”、“节节清”、“单元清”。
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把握和运用生成性课程资源,防止机械照搬教学案。既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又重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
⑦重视课内书本学习与课外实践学习的衔接。
七是课堂评价注重针对性和激励性。多用肯定、赏识性语言,不打击、不讽刺、不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八是合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音像、图书、网络、教具等)的辅助作用,为教学服务。
九是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英语课可用全英文教学)。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语速适当、生动流畅,富有条理性、启发性。课堂板书要规范清晰,字迹工整,简洁科学。
十是音乐、美术、体育、实验、劳动、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等,要严密组织,注意安全,不得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学生体育活动要在教师指导、监控下进行。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八字方针:
⑴主动。课堂教学看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⑵生动。看课堂教学形式是否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是否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现,学生的潜力得以释放;
⑶快乐。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挖苦、责骂和体罚,有的是教师的理解、宽容和鼓励;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厌学和自卑,有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⑷高效。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三会”——会学、学会、会用,发展教学“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技能。
3、课后反思“三建议”
⑴反思要及时认真。
⑵反思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中的亮点和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反思。
⑶反思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从学生身上反思、通过同事来反思、通过“学、探、测”模式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以及实践运用来反思。
㈤、评价小组职责
1、改革并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点围绕学生的参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形式的创新来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经常深入学校、课堂听课视导,及时发现并解决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培植典型。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学科研讨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3、负责制定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评体系,加强对片区学校课改推进工作督导,研究制定课改推进工作奖惩办法,评选表彰课改推进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4、奖励:
⑴奖励备课组。经考核小组考核认可,可以值得推广,备课组人人授奖;⑵奖励优秀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获得奖励(奖励办法片区酌情自定);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骨干教师评选中给予倾斜。
5、建立三级督促机制: 对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反响强烈,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考评小组将采取“一谈”(谈话指出问题)、“二警”(警示告诫)、“三停”(停课整改)等措施,确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6、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学校教研室将发挥调研、指导、监督、评价作用,利用常规教研活动,搞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全面推广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并对承担课改任务并发挥示范作用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7、多层面推出公开课:
①交流课:评价小组每周推出交流课,旨在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善。
②示范课:各教研组定期推出示范课,旨在突出骨干教师带头作用,并以点带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③汇报课:每位教师推出一堂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④跟踪课:对改革不到位的教师,考评小组不定期听课,及时给予整改意见,敦促其落实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8、全员培训,切实转变观念: ⑴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理解并逐步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⑵观摩学习外地课改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组织交流反思。
⑶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方法的指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学习潜力的挖掘者。
⑷重新理解成功课的标准。一堂成功课不再是老师讲得精彩,老师的个人素质的充分展现,而是在于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发问、思考、领悟、发现,最终获得发展。
9、每周听课不少于10节,基地内5节,基地互听5节,听后要给予评课,指导性意见要具体。
古城乡中心学校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唐河县深化课堂改革的具体措施
1、学习西峡课改经验,丰富完善我县“学、探、测”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改课堂小组建设,力争做到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干、组组有任务,使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2、推广西峡课改经验,灵活运用“学、探、测”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周赛课、月赛课、期赛课、年赛课,评选星级课改教师,每年一个轮回,努力提高教师课改水平。(西峡一高已经评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课改教师,现在正在评选五星级课改教师和课改首席教师……)
3、课改联片学校要经常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交流课改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县局分片与油田七中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引领各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
4、首先在联片的基地学校开展“课改课堂开放教研日活动”。具体做法:第一节,展示该校课改成果;第二节,各科呈现一节课改示范课,让片内教师观摩、研讨、学习;第三节,全校所有班级课堂开放,力促所有教师达到课改要求;第四节,基地学校介绍课改经验。县局将在县级课改窗口学校开展“课改课堂开放教研日活动”引领全县开展好此项工作。
5、县教研室要开展课改课堂视导活动、课改课堂赛课活动、课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课改标兵评选活动、课改成绩调研测试等活动,来检验各乡镇课改成果,最终落实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6、各课改联片、各乡镇、各学校要按照上述要求整体推进,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各乡镇对辖区小学也要划分课改联片整体推进。
7、从2016年开始,教师要实行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课改合格证)。
8、教体局成立60人课改专家团队,指导全县的课改工作。
9、加强督导检查,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课改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唐河县教育体育局
2014年10月20日
唐河县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 小组及工作职责
主
任: 王金剑
县教体局副局长 副主任 :杨国选
县教体局计财股股长
潘文雅
县教体局基教一股股长
李东旭
县教体局基教二股股长
孙天增
县教体局师训股股长
赵冬范
县基础教研室主任
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县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课改推进组、师资培训组、督查考评组和后勤保障组
综合协调组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全县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和实施方案,协调组织贯彻落实。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做好会务组织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组 长:李东旭
副组长:袁 丁
成 员:张海鹏、徐 杰、方 赟
课改推进组工作职责:发展制定并落实学科教学改革推进计划。经常深入学校听课视导,及时发现并解决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培植典型。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学科研讨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组 长:赵冬范
副组长:杨建成、王翔飞、李红臣
成 员:邢喜善、胡桂丽、魏书红、剧爱玲、孙 磊、高书彦
师资培训组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并落实全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科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加快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
组 长: 孙天增
副组长:郭金明
成 员:聂文法、曲 婷、黄付长、张明礼
督查考评组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全县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评体系,加强对乡镇和学校课改推进工作督导,研究制定课改推进工作奖惩办法,评选表彰课改推进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组 长:潘文雅
副组长:王刚义、蔡克亚
成 员:李广超、陈 祎、王民轩、汪中良、潘德明
后勤保障组工作职责:负责资金的投入以及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的配备,专项经费预设及各种硬件铺设。
组 长:杨国选
副组长:黄建生、周明督 成 员:刘幸阳、贾艳丽、张金旗、付 伟
第五篇:巨野职教中心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巨野职教中心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巨野职教中心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2010年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工作的亮点。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校委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具体措施。
学校建立了强力推进课改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过关机制、常态督察机制,制定了强力推进课改工作考核过关的步骤:由各教研组组长首先上好教改示范课,然后组织组内成员逐步过关;评委组按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量化分值,确定任课教师被考核结果。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考核过关的结果与考核、评优、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推选挂钩;对课堂教学改革不过关或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限期进行再次课堂教学改革过关考核,再不过关待岗参加一学期的培训学习,争取下学期获得过关资格,重新上岗。为使课改常态化,学校课改考核评委组每月按计划通过课前抽签的形式,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检查、评估,并及时反馈以督促教师的课改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学校使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巨野职教中心黄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