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4: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

第一篇: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

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

当今教学模式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创新需要从课堂氛围、课堂文化等方面入手,突破传统固定的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性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总结出一些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策略。

如何来评价一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擅长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甚至在平时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例如讲授《三角形》,可以在授课前问道“什么是三角形呢?在我们班级里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呢?”学生就会饶有兴致的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17,22,35,37,87,1,7563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约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而合数还含有其他约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约数,然后再看它是质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没有第三个约数,如果有第三个约数,就一定是合数。如;75632,它肯定有约数2,所以它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整合新知,积累创新经验和技巧

整合新知,就是将我们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整合,对以前旧的知识也进行归纳,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的把握整个数学知识,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结果的具体体现,整合新知能够让我们及时的总结数学创新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能够及时的总结我们进行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比如我们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整理与复习”这个课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让我们的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分数乘法和除法的相关应用题,并且及时的对这些题目进行比较,在这这节课当中,我们就可以整合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把握相关分数应用题的题型,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相关知识。

结语

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除了上述各因素外,如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对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数学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对于改革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建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尤显必要。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C)等三个环节。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D)。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A)。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B)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A)。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A)。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C)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D)。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C)。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X)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 等因素。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爬山法)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以及------------等。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流程。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等三个方面人手。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以及----------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学生学得会,二是学生的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情境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脱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形成不了互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教”与“学”相结合,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样当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在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三)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二、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

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一)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另外,课堂上教师的热情参与,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最后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欣赏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吸收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四、精心设计多样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精心练习实际应以有效性为原则,这样才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智力的开发,数学思维培养与发展都必须通过—定数量与质量的练习来完成。实践证明,小学数学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在解题的实践中形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练促思,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每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做到精心编排,巧妙练习。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如:在学习了加减法计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创设一个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货架上摆着:玩具车7元,布娃娃娃10元,帽子20元,足球50元,手表42元,键子2元。

(1)请小朋友每人买两样,算算多少钱?

(2)老师手中有52元钱,猜猜老师想买哪两样东西?(3)现在老师只有50元钱,哪两样不能放在一起买?

选择这样生动有趣的材料作为练习,问题也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喜欢的问题算,学生能从多种信息中获取有效果显著信息来解答,从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收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构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杨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4—2012.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7—2013.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4.4)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讲座稿)

材料来自吴卫东博士的讲座记录,引用请说明。

吴卫东老师结合大量的具体案例,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中,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关键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有效教学的意义

吴教授指出,教学具有双重价值。而我们又很难以某一行为判断出来是不是有效教学。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有效性思考不一样。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数学课按教学内容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综合实践课,新授课就好比是掏珍珠,练习课就是擦珍珠,复习课就是把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把项链卖出去戴在顾客脖子上。

2、为什么探讨有效教学?(1)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负面影响有:禁锢思维、压抑个性、摧毁自信(2)我们的标准 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3)我们的理解:有效教学,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

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可以去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你想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学生的起点是什么? 距离在哪里?

3、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1)基于学生的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自:生活经验,直觉体验和学习积累。

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课前谈话或凭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哪些学生的起点为标准?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2)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A、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按性质分可分为预设性与生成性两大类;按形式分可分为文本材料与操作性材料;按方式分可分为教学情境、教师提问、课堂练习。

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理解有价值?(吴教授的回答是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数学结构的。有挑战性的、变式的、思考性的练习;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学习材料。)B、如何处理生成性的学习材料?

生成性的学习材料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尴尬、精彩。

原因是由于师生的思维落差造成的。(a、层次不同:教师的狭隘与学生的创意;b、角度不同:数学思考和人文思考。)C、如何利用错误资源?

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指经过认真思考)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当错误发生时,我们要展示经历,引导争辩、讨论,转化成有利的学习材料。即发动群众斗群众。(3)采用针对性的学习方式;(4)运用发展性的即时评价;

A评价可以分为:错误的评价、无效评价(重复学生的回答)、低效评价(简单肯定与否定、指令性的集体评价)、发展性评价。B、发展性即时评价具有:激励功能,概括功能,导向功能。C、发展性评价的内容指向:类化思维成果,揭示思维过程,欣赏学习品质。

D、发展性评价的表达形式:口头语、体态语。(吴教授指出有待于研究)

体态语又有象征性的体态语和说明性的体态语。(5)达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理想落实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这时人们想到的是“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到今天,个别化教学向今天的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突出的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笔者日前在上海某中学听了一节初三英语课。整节课学生都整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除了时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外一直都保持鸦雀无声。我当时就在想:学生为什么那么安静?学生为什么那么服服帖帖?每一个要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教师唯一想要的就是让学生背下答案和一字不落地听写在黑板上。难怪她自己下了课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其实还是在搞应试教育。”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3.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士也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4.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我奉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2,核心思想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3,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在处理学生的困惑和错误时,遵循“最小代价”、“最少干预”、“最多受益”的三最原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所谓“最小代价”是指老师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时,力求花最少的时间并把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因个别学生迟到而株连全班学生不能按时下课显然不是经济的处理方式。

所谓“最小干预”是指老师以尽可能少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疱地直接指出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所谓“最多受益”是指老师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错误时,尽可能使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充当旁观的看客。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什么?

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

过程与方法目标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四、“有效性”现实困扰 三维目标的割裂化

教学内容的泛化

教学活动的外化 教学效率的低下化

教学方式形式化

数学本质的淡化

1、课堂现象

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

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 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五、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什么?

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质量和效率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具有有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

1、教的有效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实效性课堂呼唤有效型教师

——我心目中的有效型数学教师

深刻领悟教材:为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

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

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 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 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

2、学的有效

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提升?

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即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3、课堂效率

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成本意识”?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利益。

六、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途径、方法、策略

1、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思考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

对策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

思考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对策

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

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

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

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

对策

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4、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张奠宙)

思考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

通过数学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

对策

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 它连成“知识链”; 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 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5、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①为什么要关注预设?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②为什么要关注生成?

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这样课堂生成才有“着陆”的基础。

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③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思考

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 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6、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束语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幅精美的图画,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精彩画卷的创造者。创造的起始阶段就像我们的学习,也许来自于临摹的。临摹是可以的,但是画笔在不同的模仿者手中,即使临摹的是同一幅画卷也会带着各自的神韵。所以简单地临摹是初期,重要的是在领悟之后,赋予自己的思考后的再创造。

因此,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赋予新的内涵。即使是临摹他人的经验和思想,也要重在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要领悟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在实践中赋予教师再创造的个性色彩。不久的将来,你的经验和思想也将成为别人临摹的样张。下面就以孙晓天专家的话结束我们的交流:

一堂有效的好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期待我们共同的提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何小萍)(1)学习方式要有效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每节课都得让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进行恰当的选择。如在解决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时,教师们没有选择让学生被动听讲,而是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豆腐、蛋糕等,在课堂上亲自通过动手切、动眼观、动脑想等,在直观的过程中去理解、感悟。从而得出,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体积不变,但表面积要发生变化。形象、生动、直观的操作,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实效不言而喻。(2)教学方式要有效 ①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设计的教学内容完不成,练习量不够等现象,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应自觉对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时间进行预设,在不同的课堂按不同实际进行调控,从而尽量减少压堂和知识“贷帐”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②机智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教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③充分关注差异。

如果课堂教学中以一个标准或大部分时间以一个标准去实施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关注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才能充分提高课堂的实效。(3)设计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

所谓灵活的作业练习是指能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练习,所谓多样的练习是指设计游戏、儿歌、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选择、连线、找朋友、补缺题„„习题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怎样才能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呢?

1、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2、设计有层次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练习。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3、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练习。我们都知道: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有效课堂应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下载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创新的探讨(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 林州市五龙镇阳和小学 肖军方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

    数学教学研究

    1.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创下了利用对话法进行问题解......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综合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3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教学具有双重价值。而我们又很难以某一行为判断出来是不是有效教学。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有效性思考不一样。并用一个生动的......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2012-04-15 18:01:39|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学校:箐口小学 教师:赵 惟 时间:2012-3-1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