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差异较大
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差异较大,一节课上教师辅导学生很有难度。因此,在这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兵教兵的教学方式。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未能解决:
1、对初学信息技术的低年级学生,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励小组合作好像比较容易。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是由于我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有问题,兵教兵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任务,可大多时候“大兵”闲“小兵”或慢或笨,不自觉的动手替他完成某些操作,因而学习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如果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此种类型的任务,还是有难度。怎么培养“大兵”的责任意识?
2、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我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学,再学生演示,再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自学过程中开小差,效率极低,如果找其演示,就以没做出来为理由。只等组内成员手把手教。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等、靠思想,谈不上自学能力的培养。
3、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课堂上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不利于分层教学。“大兵”完成任务后,时间用在辅导、帮带“小兵”上,没大有时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提升、创新自己的作品。
以上是我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建议与帮助!
第二篇:农村的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农村学生分层教学的思考
农村的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偏低,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教学教学目标。如果采用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要求,区别对待,那么就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对分层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指在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第一,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必须要建立在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分层确定之后,应该根据各个时期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
第二,教学目标上的分层。在这种有区分度的目标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都有所收获好提高。
第三,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才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
第四,辅导上的分层:也即在课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对学生采取的辅导方式上的分层。
第五,作业上的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中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满足。
第六,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总之,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第三篇:基于学生差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学生差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推
荐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间存在各种差异:入前概念差异、接受新知能力差异、动手能力差异、学习主动性差异和美学鉴赏能力差异等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差异,采用正确的策略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可采用的策略有:学生学情的分析、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学梯度的搭建、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营造以及同伴互助的推广。关键词:关注;学生差异;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指出: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1】实践也表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关注差异、正视差异、理解差异、突破差异。无独有偶,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出版的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2】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差异,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要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差异提出有效措施,采取合理策略,推动学生整体得到相应的进步,实现人人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差异分类
1、前概念差异
每位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学科前都有不同程度地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参差不齐。这会充分影响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学习,有些知识点部分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而有些学生就算教师多次提点还是一窍不通。这是先前概念对他们的影响。倘若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后面学习就会出现障碍,从一节课到一单元到一册,最终导致厌弃信息学科。要相信孩子的天性如此,很难喜欢越学越吃力,还缕缕让自己碰钉子的学科。但是学生间的前概念差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有效地控制和缩小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
2、接受新知能力差异
课堂应该是公平的,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堂课的设计都应该尽量让每个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要尽量有效的减少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避免造成新知接受的障碍和缺憾。有些学生接受新知快,有些学生则比较费劲。对新知的渴求度不同,对新知的感冒度不一,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就存在。
3、动手能力差异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就充分说明:学习效果是暴露的完全呈现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就是环环相扣,诺米骨牌效应般。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在创设条件弱化学生间的差距,那么才会不断强化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提示下一步步完成操作过程,而有些学生尽管仔细倾听认真记忆还是落下一拍。等自己练习时脑子又开始混乱,难以记清步骤,或者忘记简单的小步骤而导致后续操作完全无法进行。
4、学习主动性差异 有些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自发自主自动,动机强烈。而有些学生则反之。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度不同,对知识和技能的感冒度也不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的强烈对比势必造成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明显分化。
5、美学鉴赏能力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常要求学生完成作品,也少不了作品评价的环节。从画图工具的绘画作品,word的电子小报、幻灯片的演示作品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良好美学的鉴赏能力。从颜色的搭配、版块的设计、图片的选择等等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有些同学欠缺的并不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美学鉴赏能力的欠缺会最终影响呈现的作品。
二、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情的分析
教师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前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差异和自身学习主动性的差异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忽略。只有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才能有效弱化学生的差异。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九课《花香满园》中有一个环节:播下“种子”。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这堂课时,我时常有种种困惑。“花种子”怎么播?什么时候播?谁来播?播怎样的“花种子”?第一年,我在实施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花种子”,但实际呈现的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以新海宁人子女为主体的学校,同学们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学生间的差距明显。不要让一个细节牵拌了整个课堂过程的走向,如果能利用它,反而来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何乐而不为呢?
2、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3】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削弱学生间的差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指分班教学,而是更小范围的分组分个人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分组合作,小组探究。
3、教学梯度的搭建
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合理的教学梯度,要因材施教,有易入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在教材内容上可以由易入难,在教学环节上可以由易入难合理安排,在作业布置中可以由易入难,选择性完成。
《花香满园》采用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在《春天在哪里》音乐伴奏中出示春天美景图片,揭示课题《花香满园》。接着出示本课教学的三个任务。教学片段再现:
片段一:
教学任务一:百花盛开——利用“花种子”开出一大片漂亮的花
师:大家想不想在自己的画布上开满美丽的花朵。可是要画这么多花朵,时间可能很紧张。现在啊,老师给大家一颗神奇的“花种子”,用它我们能变成许许多多花朵。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怎样让这颗“花种子”发挥魔力。(1)各个小组内讨论
(2)有没有同学知道?请一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先用“选定”工具选中“花种子”。使用透明工具(如果学生对于连续粘贴不太明白的,可以用生活中敲印章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3)学生进行练习。这是我提供的花种子
第一环节处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来播花种子,播的是如上图显示的花种子,在任务一直接播花种子。为什么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花种子,这个环节对部分学生而言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是先前知识经验对他的消极影响。但后续的教学又必须让他有花种子,不能因为设计花种子的障碍而阻碍他学习后续的知识。正如我开头所说,课堂应该是公平的,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堂课的设计都应该尽量让每个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做,就是再尽量有效的减少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至于为什么我提供了这样的花种子,请看下面描述的教学片段。片段二:
教学任务三:解密“花种子”
猜想: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联系刚才所学的知识。请学生示范怎么画出来的。请同学们试一试。
仔细观察这个花种子,不难发现这里的花芯是一个圆形,四朵花瓣是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椭圆形。这个花种子的设计就是应用了复制粘贴和旋转的功能。安排这个环节是对前面两个任务的实践练习和巩固提高,便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也许有人会置疑这样由教师提供花种子,是保守派的做法,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作设计和想象能力的发挥。这样的质疑是合理的,但当备课时充分进行了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想我会做出适宜的选择,到底怎样才是最合适本班的学生的。对基础好的可以鼓励在后面的环节创造小花。而如果一开始就由学生画花种子,学生速度有快慢,要满足每个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后面的时间只会更紧张,反而导致重难点知识的一笔带过,没讲到点上。教学时间要用在刀刃上,为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4、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营造
教学中营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好地吸引学生眼球,贴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程度。新知操作时可以由教师示范操作,也可以边说边示范,复习旧知时可以由学生示范,或者教师说学生操作同步进行示范,也可以由学生组合操作示范。摒弃灌输式、单一传授制教学,可灵活采用对话、谈话、合作、小活动、小游戏等多样化的形式,一切朝着学生适应和喜欢的方向努力,一切朝着突破学生差异,让人人掌握技能,得到提升而努力。
5、同伴互助的推广
同伴互助(peer tutoring),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帮助,轮流辅导或相互操练等。它既可以指同学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也可指同学之间在情感上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沟通。【4】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操作问题,而本身缺乏信息素养或者动手能力有欠缺的同学很难自己发现问题,这时需要旁人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个人可能很难兼顾全体学生。这时寻求周围同学的帮助,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指导发现问题就显得非常有效,且更切合教学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平衡了他们之间的实际差距。在《花香满园》出示的三个任务中都可以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从对象的选中、移动等的操作,复制、粘贴、清除等功能的应用,整体作品的创作设计、颜色搭配、布局安排等环节都离不开同伴互助。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的不同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合理对待,有效引导,采取不同的策略,克服学生差异对课程开展的羁绊和影响,从而推动课堂朝着高效率发展。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相应的进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操作技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文教资料》2010年第07期 新课程理念
[2]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2009.10 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83689.htm [4]英国的托平(Topping,K)教授、美国的尔利(Ehly,S)博士 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
第四篇:中美学生的差异
我看中美学生的差异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后,在美国老师眼中中美学生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律,遵守纪律,而美国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中国学生对违反纪律、犯错误大都比较害怕,而美国学生认为犯错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美国老师往往也鼓励学生犯错,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理念是“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外,美国教育还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比如理科学习以项目研究为主,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写项目报告,报告不能直接抄录书本或网络上的观点、语言,引用必需注明出处,与我们大学论文基本一致,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软肋。
2、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发言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可以说在美国课堂里中国留学生是发言最少的人。而美国课堂里所有老师都喜欢讨论式教学,常常让学生讨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观点,并指出支撑观点的依据。美国老师只在个别时候做一些启发引导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美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远比收获一两个结论重要得多。尤其是学生毕业以后离开学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将终生受益。可以说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美国教育的基石。由于美国学生从小就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气氛中长大,他们也习惯于这种教学,经常主动问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惜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而中国学生初次在这种课堂里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觉得课堂里没学到什么东西而苦恼。中国学生从小在中国课堂里习惯于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老师很少营造讨论气氛,学生更注重获得知识的结论而不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不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迷信老师和课本提供的标准答案,没有质疑一切的精神,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常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论。另外美国课堂还特别重视体验和参与。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课堂活动往往丰富多彩。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们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其中不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学生收获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方法,而中国学生收获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结论。
3、中国学生为高考而学,而美国学生为兴趣而学。美国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根本没有在教室和楼道里追跑打闹的工夫。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提供多种课程和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强项和特长,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而且还能持久专注于某一领域,也容易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所以为什么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中国学生往往从小就树立要考好大学的理想,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切为了高考,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大家都在为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而拼搏。由于没有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中国的学生就像是大工业化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事实上,抹杀学生的兴趣特长,不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一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只会使极少数学生获得成就感,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沮丧,压抑,这样也就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了。
4、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强于中国学生。这种差异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中国学生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数数、识字、背古诗等,中国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在4—5岁就能识多少字,背多少古诗而自豪。这些急于“拔苗助长”的家长觉得,应该让一个4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时美国的孩子在堆积木,学会把自己的玩具用完后整齐地放在箱子里,按照家长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如叠被子,将垃圾放到指定地点、洗车等等。任何事美国家长都鼓励孩子们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独立解决。总之,整个少儿时期,中国孩子更多地在各种兴趣班动脑学习,而美国孩子则按照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在动手体验生活。学校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国课堂里凡是能通过实验解决的,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而中国课堂里的教材必做实验也不一定让学生做,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以及那些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和超大班,教师常常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深入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校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由于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培养,中国学生养成了懒于动手操作的习惯,甚至高中毕业还洗不来自己的衣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经常动手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调查表明凡是少儿时期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更不容易失业,而不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不仅容易失业还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和精神病。
5、美国学生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没有强健的身体,其他再好也没有意义。美国的学校里体育课甚至比语文数学重要。体育课也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学校体育设施不仅完备,还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等各种兴趣班供学生选择。每天下午3:30后是学生的运动时间,私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运动辅导,春季以室外运动为主,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每个学区都会组织校际间的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运动竞赛,比赛时学生和家长都自愿去助威呐喊。而中国的体育课往往比较单一,有些学生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毕业班的体育课常常被中、高考科目替代。在一些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目中体育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不重视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近年来近视眼和肥胖儿增多就是一个明显实例。
6、没有社区实践活动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缺失。虽然中国的新课标教育体系里规定了社区实践活动课,但很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全社会没有建立起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包括认识、实践基地、评价和考核以及登记制度等等。社区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关爱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情感,为将来做一个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美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因此他们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
总之,从智商的角度上,中美学生并没有太大差异。甚至在很多领域,中国学生已经把美国同龄人远远地甩在后面。中美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喜欢被动接受知识结论,知识总量多,知识应用能力不足,而美国学生喜欢主动思考、喜欢讨论、喜欢质疑并主动探究知识的来源、喜欢动手实践、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学生的长处正好是美国学生的短处,而中国学生缺乏的恰好是美国学生擅长的。中国学生通常在知识内容上非常渊博,而美国学生则在思维和方法上更占优势。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中学生每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金牌人数最多而没有几个中国人获得被誉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理念的不同。
第五篇: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考点及操作步骤
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考点
模块一:WORD
1、页面设置(纸型、页边距)文件――页面设置
2、查找、替换文字 编辑――替换
3、页眉、页脚设置
视图――页眉、页脚 页码 页眉页脚切换
4、工具栏的调出(如绘图工具栏)视图――工具栏
5、首行缩进、行距、段前段后距 格式――段落
6、边框、底纹 格式――边框底纹
7、分栏 格式――分栏
8、项目符号
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
9、表格设置
选中表格或单元格――右击
10、图片设置(1)插入图片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2)设置图片大小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大小(注意锁定“纵横比”前面的钩)(3)设置图片版式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版式(4)图片绝对定位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版式――高级
11、绘图工具栏 圆:SHIFT+椭圆
圆角矩形:直选图形――基本形状 文本框微调位置:CTRL+方向箭头
水平(垂直)线:SHIFT+CTRL+――――― 直选图形颜色、粗细设置: 右击自选图形――设置文本框格式
图形的组合:选中所有文本框(SHIFT)右击――组合
模块二:EXCEL
1、排序:先选择相应的数据----然后在需要排序的字段上单击――选择“数据”菜单――排序――主要关键字(有的还要求输入次要关键字)----选择递增还是递减,确定即可。
2、分类汇总:选中数据区――“数据”――分类汇总――分类字段――方式(多数为求和)――输入汇总项。注意:分类汇总前一定要先排序!!
3、筛选:选择“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在相应位置出现“倒三角”符号――单击此符号――自定义――按要求设置即可。
4、将文本文件的数据导入Excel工作簿中:
打开-文件类型改为所有文件,双击文本文件,单击下一步-直到将文本文件导入工作表-保存时注意文件名的命名。
5、制作图表:选中需要制作图表的区域-选择工具栏的 “图表向导”-根据要求选择“图标类型”-单击“下一步”直道最后完成即可。
6、函数法:将鼠标指向题目中要求存放结果的单元格-在工具栏中单击 “粘贴函数”图标-选择题目要求的“函数名”-单击“下一步”直到最后出结果。
7、公式法:指向单元格-输入“=”-然后输入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地址和运算符-回车即可。
8、合并居中:先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在工具栏上单击 “合并居中”图标即可。
9、EXCEL边框底纹:
选中要设置边框(底纹)的区域――右击――设置单元格格式――边框(图案)
10、EXCEL文本设置(货币、时间):
选中要设置的单元格――右击――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字标签
11、设置行高、列宽: 选中行(列)――右击――行高(列宽)
12、工作表的添加、删除、重命名 添加:插入――工作表
删除、重命名:右击――删除(重命名)
模块三:FP
1.网页背景:在页面上右击―― “网页属性”―― “背景”标签――设置背景颜色或背景图片。
2.网页背景音乐:在页面上右击―― “网页属性”――设置背景音乐――然后根据要求设置播放次数还是循环。
3.在表格上面插入标题:将光标定位表格任意单元格内,点击“表格”菜单――选其中的“插入”命令中的“表格标题”即可。
4.设置表格宽度:移动鼠标到表格中――右键―― “表格属性”――在对话框中根据要求设置宽度(一般为象素)。
5.表格居中:移动鼠标到表格中――右键―― “表格属性”――在对话框中设置表格对齐方式。
6.表格背景:移动鼠标到表格中――按右键―― “表格属性”――背景项---选择相应的颜色或者图片(把鼠标放到色块上,会有色彩提示)。7.如何设置表格边线为0:移动鼠标到相应的表格中――右键――“表格属性”――边框粗细为0 8.单元格中内容的对齐:移动鼠标到相应的表格中――右键―― “单元格属性”
9.插入图片:“插入”菜单――选其中的“来自文件”――选取所要插入的图――插入(根据题目要求,可能所需的图不在默认处,通过改变路径就能找到)。
10.改变图的大小:按右键-- “图像属性”―― “外观” ――然后钩选指定大小复选框,再把下面的“保持纵横比”前的钩去掉――再进行长与宽的具体的数值的设置。
11.文字的字型、字号与字体:先要选中相应的文字,然后再格式工具栏设置。
12.插入水平线: “插入”菜单―― “水平线”。
13.建立超链接(web):选中要建超链接的对象(文字或图)――在选区上按右键―――“超链接”――在随后出现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网页----即可。14.邮件超链接:选中要建超链接的对象(文字或图)――把鼠标放在选区上按右键――“超链接”――箱封图标――在其中输入邮件地址
15.插入Flash动画: “插入”菜单中的“高级选“插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浏览”按钮找到所需的flash动画----再根据要求设置大小等――即可。
16.如何插入文本:点选“插入”菜单――“文件――随后弹出一个话框――-选择文件类型――选择文件――然后对照样张――进行分段与缩进(缩进可用在段前输入四个空格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