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

时间:2019-05-15 05: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

第一篇:《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

《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

清·唐彪 辑著

目 录

介绍仇兆鳌序父师善诱法(上卷)(一)父兄教子弟之法(二)尊师择师之法(五)经蒙宜分馆(六)师不宜轻换(九)读书分少长又当分月日多寡法(十二)劝学(十三)字画毫厘之辨父师善诱法(下卷)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一)童子初入学字法(五)读书讹别改正有法(六)童子读注法(八)附《四书》正文大注小注字总数(十一)读书总要(十二)童子学字法(十五)童子读古文法(十六)童子读文课文法(十九)教学杂条

附:不习举业子弟工夫附:村落教童蒙法

毛奇龄序

凡例

(三)学问成就全赖师传(七)学生少则训诲周详(十)父师当为子弟择友

(三)教授童子书法

(四)明师指点之益(八)教法要务(十一)损友宜远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七)附古人大文与注分读法(九)觅书宜请教高明(十)背书宜用心细听(十三)童子宜歌诗习礼(十四)童子讲书复书法(十七)改文有法(十八)童子宜学切音

介绍

清人唐彪,号翼修,浙江人,辑著有《父师善诱法》、《读书作文谱》、《身易》等。

《父师善诱法》阐述了儿童教育的理论及方法,以论教法为主,主张“善诱”为“教学”之本,处处体现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唐彪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重视家教,家长要为儿童择师选友,以端蒙养之正,他提倡顺应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主张根据儿童年龄和生理特征因材施教。蒙学之时着重抓诵读、习字、认字等,教学上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上卷分别论述了教师、学校、学生、教法、教学序列、教材等,下卷着重从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诵读、记忆、理解、选书、学书法、审美、口讲、勤问等学习方法。

唐彪初以《父师善诱法》名其书,合刻重印后则常称为《家塾教学法》,毛奇龄序中提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吾愿受其书而求其法者”,包括《父师善诱法》、《读书作文谱》二书。

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参考结宦、文盛堂等几种版本的册子,互相参照,力求成为一个较为完整清楚的本子,为大家提供参考!由于我们才疏智浅,文中必有错误之处,还请读者给予指正!

仇兆鳌序

古之养士者,习之以《礼》、《乐》、《诗》、《书》,而复娴之于射御书数,盖道德才艺,本末相须,而不可以偏废也。今世竟尚文艺,而于《少仪》、《内则》、《弟子职》诸条,漫不加意,此人心所以日放而人材所以日降欤。近经部议颁行朱子《小学》,俾童子有所取则,日孳孳于明伦正身、嘉言懿行,诚朝廷育才盛事也。自此家读其书而敦本尚实,可谓得所先务矣。倘于游艺一途犹然荒疏,涉猎不能竟委穷源,又安所得华国文章,振风会于日上哉?此唐子翼修教法、书文谱二书之所由作也。翼修金华名宿,胸罗万卷,而原本于道。向者秉铎武林,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其所著学规二书,详而有法,自延师受业以还,先令穷究经史,次及秦汉唐宋之文,莫不有条绪可依,而循途易致。且于执笔临池,吟诗作赋,兼能旁通,曲畅其指。而于制举之文,尤注意焉。盖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汲汲于为文而文愈工,此唐子辑书之大意也。今日学堂中诚得二书,以资教学,则文有根抵,不为一切影响恍惚之谈,其有功于文艺,不已多乎!余谓是书当与《小学》并行,一则砥行饬躬,以养其德性;一则博学多能,以扩其才华,异日立乎庙堂之上,言吐经纶而文垂金石,则唐子之所以造就学者,又岂浅鲜乎哉!

康熙戊寅岁孟夏月甬江年家眷弟仇兆鳌顿首拜题

毛奇龄序

古者教子弟之法,师以三行,保以六艺,未尝专主呫哔课诵及授简橐笔之事,惟天子诸侯及乡大夫元士之适子,则有六书九数典文简策诸务,行于虎门,令其娴习之,以为他日用世之籍也。今世则不然,学校之造士,文衡之选士,全以是物之优劣为进退,则又无 分贵贱少长,皆为最急之务矣。濲水唐先生献策长安,出为师氏者若干年,历东西两浙人文会萃之所,皆座拥 臯比,令馆下诸生执经北面,其为三物六德兴起后学者,既已习之有素,且艺文灿然,见诸法则,所至省课诸生皆视效之,此真见诸行事,未尝仅托之空言者 尔。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其间讲求之切,择取之精,一字一注,皆有绳检,所谓哲匠稽器,非法不行者非与!夫弓冶之后,必有箕裘,世家子弟,皆有承授。先生席累世勋贤之裔,守其青箱,传之不坏,今即以其所世嬗者,公诸海内,盖不自私其美,而教化乃广大焉。或疑先生以师保之尊,久历 庠序,兴德兴行,归田而复取呫哔课诵之法,谆谆留意,似非要务。尝读伏生《大传》及班掾《食货志》,知乡大夫归田,每出而为闾党师,谓之上老,终日居里门右塾,以掌诰诫。先生之著二书,抑亦乡大夫居塾之遗情也乎?故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吾愿受其书而求其法者,由此渐进于诚正修齐,以为治平之本,安见二书不为大学之先资也乎!

康熙己卯季春月年家眷弟毛奇龄顿首拜撰 注: 橐音tuó

凡例

一、古人之言,有一篇合发数理者,难以混入一类,愚为之分析隶于各类之中,非敢轻为割裂,盖欲分类发明,不得不如此也。

一、天下之理有归一者,亦有两端者。归一者易见,两端者难明,大舜、孔子每加意焉。是书于古人之议论有不同者,必两存之,更为之分析其理,而斟酌取中,知偏见不可以为法也。

一、凡一人立言,不无遗漏,惟集众美补其欠缺,汇集成编,庶几详备。故二书不欲尽出于已,而多引他人之言也。

一、凡书分类成卷,则事理会于一处,可以比拟而识其理之深浅,言之纯疵,存精去粗,所集之书始能简约。二书初所集古人成语与自己所著共二十五万馀言,类聚一处,比其高下而删汰之,仅存九万馀言。故欲书详备而仍简约,必不可不分类也。

一、凡书虽极明极浅,然初学必不能解,须父师为之讲明,乃能领略。不然,虽列在案头,亦如无有二书。虽不敢云佳,然颇有可采。父师能破 除俗见,虚心细阅,择紧要者另作标记,另加圈点,与子弟讲究,则读过经书,一经解说,便能触类推广,悟所未言,可省却数数讲求也。至于文章,则不但易解,而且易做矣。信如此,则讲解似属不可已也。

一、凡古人片言只字,必有所为而发。殚思竭虑,始笔于书,引用其言,安可没其姓氏?近见辑书者,一书之中,无非他人议论,而卷首但列己名,使未见原书者,竟以为是其所著。噫!窃人之长以为己有,盗名诚巧矣,亦思作者精灵不灭之神,岂肯甘心。而冥冥之报密且严乎!管登之曰:“名根未尽,慎毋著书,人间之墨迹未干,天上之罪案已定。”盖谓其以穿窬之心,行穿窬之事。盗人学问才名,为上帝所深恶,玄律所不宥也。愚于二书,凡引古人之言,或词晦、或语 俚者,每为之润色,间有润色过半者,必仍列其姓名,不敢奄为己有也。

一、世风不古,坊间但见一书既行,即请人将书改头换面,挪东入西,或全偷,或半窃,或剿袭三四,称纂称辑,或称辑补,称纂著,没人之名,冒为己有,刻成庸陋之书,以欺世觅利。不数年间,效尤叠出,原书面目杳然无存。兴言及此,深可痛心。二书不禁人之翻刻,但禁人之盗窃。倘有蹈此者,无论目前后日与年代深远,必以盗窃鸣究,更将其盗名丑态著之于书,遍告四方也。

一、徐伯鲁《文体明辨》,毛西河、朱竹垞二先生俱谓不宜纂入书内,以其言多有未当也。余悉改去之,纂其是者,取其有裨于浅学也。

父师善诱法(上卷)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

唐彪曰: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谓可以谢己责也。必多方陶淑,于幼稚时即教以幼仪,稍长择明师与之斟酌尽善课程,某书为正课,某书为兼课,某书读毕,某书继之,文在其中。通体定其正兼、先后,使确有成规可守,则所学自然允当矣。更择良朋切磋夹辅,必不使亲近狡仆损友,导之以色声,并诱其嬉游博奕。如此则子弟之学必有成,庶可谓克尽父兄之职也。

唐彪曰:父子之间,不过不责善而已,然致功之法与所读之书,不可不自我授也,故孔子与伯鱼,亦有读《诗》读《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与之诵读,事事皆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师窥我意淡漠,恐亦不尽心训诲矣。

唐彪曰:父兄于子弟课程,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当转质之于人,始知所学之虚实也。

(二)尊师择师之法

唐彪曰:富贵之家姑息子弟,必欲他人来家附学,不欲子弟外往,又多存尔我之见,与人稍不相合,明知其家延有明师,不屑令子弟从游。甘心独请先生,不思一人独请,束修未必能厚,应请者未必名师,偶或名师曲意俯就,然终岁所入,不能给其一家之需,虽欲精勤严厉,尽心教迪,不可得矣。故诚心欲教子弟者,必不可姑息子弟,更不多存我见,宜与亲朋联络,虚心延访,同请名师,彼此互相趋就,虽所居少远,往来微艰,不可辞也。古人千里寻师,尚不惮远,何况同乡井乎?

唐彪曰: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知尊敬蒙师。经师束修犹有加厚者,蒙师则甚薄,更有薄之又薄者;经师犹乐供膳,而蒙师多令自餐,纵膳亦亵慢而已矣。抑知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经师数倍。且人生平学问,得力全在十年内外。《四书》与本经宜熟也,馀经与后场宜带读也,书法与执笔宜讲明也,切音与平仄宜调习也,经书之注,删读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赖蒙师,非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夫蒙师劳苦如此,关系又如此,岂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轻视先生也哉!

唐彪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师必以学问优为胜也。今人第谓蒙师贵勤与严,不必学优,皆属偏见矣。惟于三者兼备,乃明师也。人无择师之识,欲为子弟择师,不宜止询一人,恐其人以所亲所友荐,或过揄扬,未必得实,必再加体问,果学优而又严且勤者,方令子弟从游,庶几其可乎。又毛稚黄曰:大抵举子业求正于先达最善,先达举业过来人也。若为子弟择师,自己不能别其贤否,以其人之文质诸先达,先达赞其文,则知其造诣正矣。此亦择师一法也。

(三)学问成就全赖师传

唐彪曰:师之关系至重也,有孔子而后有七十二贤,有二程而后有三十高弟,有朱吕讲学于丽泽(书院名),而后金华诸贤哲后先相继迭出而不已,非得师成就之明验乎!古人云:得决归来好读书。人亦曾细玩此言否也。

(四)明师指点之益

唐彪曰:人之为学,第一在得明师。明师不必同处一堂讲解经义、改阅文章者也,或经年一晤,片言数语指点大概,谓某经讲说好,某史评断好,某古文时文佳选也,不可不读,某古文时文庸选也,不必著眼,则一日指点,受益已在终身。故明师不必同堂,亦有益也。然宇宙之内,不乏名贤,时加廉访,必得其人。千里问业犹嫌其晚,乃人或畏其名高而不敢近,或以地远而惮从游,或吝小费而不欲就正,宁甘学术卑陋,老死而无成。呜呼!此岂天之限人乎哉!

(五)经蒙宜分馆

唐彪曰:予观少年,未尝无天资胜者,亦未尝无勤学者,然皆学问荒落,无所成就,因反复细思,而知其弊。由于已冠、童蒙同一馆,而先生兼摄两项学徒也。吾婺往时经蒙分馆,经师无童子分功,得尽心力于冠者之课程,故已冠者多受益;蒙师无冠者分功,得尽心力于童蒙之课程,故幼童亦受益。今则不然。经蒙兼摄,既要解《四书》,解《小学》,解文章,选时艺,改会课,又要替童子把笔、作对,写字样,教读书,听背书,虽有四耳目四手足者,亦不能矣。况今时有习武一途,馆中或间一二习武者,更增解武经、选策论诸事矣。而犹未尽也,先生与试者又要自己读书,则虽有八耳目八手足者,亦不得完诸课程矣。于是先生尽置大小学生课程于度外,亦势不得不然也。是以学生虽至二三十岁,或己进学,而本经未及解,安望其学有成就乎?至于诸经、《通鉴》、古文诸要书,学生亦未经目睹可知矣。然则为父兄者,欲教已冠子弟,必多方觅已冠之友为一馆;欲教幼童,多方觅幼童为一馆。为人师者,亦当以成就学徒为心,倘得子弟课程完全,父兄亦必加厚束脩,得名得利,有何不美,而必欲苟且从事,使名利两失,且误人子弟哉。

(六)师不宜轻换

毛稚黄曰:凡欲从师,始须加慎,如既得其人,则不可轻换,数换师者烦而鲜功。盖彼此习业章程互异,而后师亦多翻前师之案以自见长,纷更不一,将使学者工夫愈纷错也。古人每一师以终其身,虽千里负笈而不惮远者,良为此也。

(七)学生少则训诲周详

唐彪曰:塾师教授生徒,少则工夫有馀,精神足用,自然训诲周详,课程无缺,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一切皆苟且简率矣。故生徒以少为贵也。虽然,生徒既少,必当厚其束修,使先生有以仰事俯育,始能尽心教诲,不至他营矣。

(八)教法要务 唐彪曰:教法严厉,乃至烦苦之事,实先生所不乐为。然先生欲求称职,则必以严为先务,不然,学问虽优,而教法过于宽恕,使弟子课程有缺,终非师道之至也。

唐彪曰:凡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

唐彪曰:凡同馆所读之书文,一半相合,则诸人可以同解同听,先生自然工夫有馀。若所读之书文人人各异,每人需一番讲解,则不特先生工夫无暇,却力量亦有所不及。然此必先生虚心细察,与有学识者商量,确知何书何文当读当解,宜先宜后,确有成见,然后使学生课程不甚参差,庶几讲解简省,而学生受益多也。

唐彪曰:先生教童子之法,其根基全在正二月间,此时宜屏绝外务,专心致志开导督责,令学生读书字句分明,课程悉循法度,此后训诲工夫俱易为力矣。又曰:学生前师手中所读之经书全不成诵者,后师多不令其温习,此甚非教诲之善法,亦非忠厚长者之道也。必也于初入学时,悉令其开明前此读过之书于每册中,或令学生背半或令背三分之一,以验其生熟。《四书》本经半日皆可背毕,甚不费工夫,不当以难视之也。生则先宜令其温习,不必授生书。一则能知学生之底蕴,则教诲易于成功;二则可免不肖子弟避难就易,止温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长大经书不能成诵;三则经书既熟,可免学生终身之怨;四则我乐补前师之所不足,后日之师亦必乐补吾之所不足,此又感应必然之理也.唐彪曰:教法严厉,乃至烦苦之事,实先生所不乐为。然先生欲求称职,则必以严为先务,不然,学问虽优,而教法过于宽恕,使弟子课程有缺,终非师道之至也。

唐彪曰:凡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

唐彪曰:凡同馆所读之书文,一半相合,则诸葛亮人可以佩解、同听,先生自然工夫有馀;若所读之书文,人人各异,每人需一番讲解,则不特先生工夫无暇,却力量亦有所不及。然此必先生虚心细察,与有学识者商量,确知何书何文当读、当解,宜先宜后,确有成见,然后使学生课程不其参差,庶几讲解简省,而学多益也。

唐彪曰:先生教童子之法,其根基全在正二月间。此时宜屏绝外务,专心致志,开导督责,令学生读书字句分明,课程悉循法度。此后悉循法度。此后训诲工夫俱易为力矣。又曰:学生前师手中所读之经书,全不成诵者,后师多不令其温习,此甚非教诲之善法,亦非忠厚长者之道也。必也于初入学时,悉令其开明前此读过之书,于每册中,或令学生背半,或令背三分之一,以验其生熟(四书本经半日皆可背毕,甚不费工夫,不当以难视之也),生则先宜令其温习,不必授生书,一则能知学生之底蕴,则教诲易于成功;二则可免不肖子弟避难就易,只温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长大经书不能成诵;三则经书既熟,可免学生终身之怨;四则我乐补前师之所不足,后日之师亦必乐补吾之所不足,此又感应必然之理也。此项系为师者至要工夫,不可忽视也。

唐彪曰:夫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兄苟不购觅好书与子弟诵读,先生必宜再三开导鼓舞之,令之购觅,无刻本者必宜令其借抄。不然,当读者既无其书,将以何者为资益学问之具?此实先生必不当漠视者也。

(九)读书分少长又当分月日多寡法

唐彪曰:童蒙初入学,先令读《孝经》、《小学》,继读《四书》本经。如资钝,或父师教无善法,本经读毕,年已长大,不得不读时文,以图进取,馀经俟文艺明通后补读可也。如资颖,本经读毕,年尚幼冲,则当如古人分月用工之法,以一月读诸经,一月读时艺,读文读经,每日俱当带三进或五进,每进当加读遍数,如幼时带书之法始佳。每日带记表判,或记诗。俟时艺读少充,再将经与史分月读之,古文与时艺分日读之。所以宜如此者,以时艺多虚词,经史乃实义,惟胸中有实义,乃能发为虚词。又古文法详笔健,远过时文,故读经史古文,则学充识广,文必精佳;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读之其用又不止于作文已也。人之不读经与史者,每汨没于多读时文,若不多读时文,自有馀力及诸经史,其理固甚明也。

徐聚五曰:近见习举业者,本经之外,馀经皆用删读法:《尚书》删十之二,《诗》、《易》删十之三,《礼记》、《春秋》删十之五。虽不应如此,然举予以取功名为急,力不能多读,势不得不从乎简乎简约也。

唐彪曰:子弟七八岁时,正课之馀,宜令读判。其读之法,一判日读十遍,期以十日之后始背,必能成诵,数年诸判可读毕矣。继此又当读表,一表日读三遍,期以一月后始背,必能成诵,数年诸表可苟完矣。至于温法,则三日一判,十日一表,循环温习,未有不记者。凡事刻期求熟则难,纡缓渐习则易。且幼时记性优,能永记,乘时早读,至为良法。况读此则平仄明,音调熟,诗赋之理半在其中矣。策论读法,亦当推此行之。

(十)父师当为子弟择友

唐彪曰:人知成人之士,咸赖朋友切磋,而不知童蒙无知,尤须朋友训诲。如一馆之中,得一勤学学长,先生工夫精力不及之处,学长少佐助之,则诸生多受其益,而每日之课程皆不虚然。此学长非先生与父兄有心招致之,恐不能得也。

(十一)损友宜远

唐彪曰:一堂之中偶有一极不肖弟子,或博奕纵饮,或暗坏书籍,或离间同堂,或己不肯读书,而更多方阻人致功,一堂之中皆为其扰乱。子曰:“毋友不如己者”,不如己者尚宜远之,况如此之甚者乎!为父兄者,当时加觉察,如有此,必宜求先生辞之。父兄或不知,同堂之士宜会同上白父兄,转求先生辞之。不然,宁避之而他学,盖所害不止一端,不得不远之矣。

(十二)劝学

《迪幼录》曰:“凡事乘少年鞭功,事半功倍,年过二十,功倍而效止半矣。”陈白沙曰:“今人姑息自恕,不思进学,乃谓过今日尚有明日,殊不知过一日无一日也,徒至老大而伤悲,岂不晚哉!”

郭开符曰:维昔之人笃志好学,囊萤映雪,何惜阴若此;悬梁刺股,何牢苦若此。今有明窗净几之乐,而无负薪挂角之劳;有朝饔夕飧之供,而无三旬九食之苦。昼则宴游,夜则鼾卧,嗟嗟!白驹过隙,老大徒悲,追悔壮龄,恨无及矣。

《警枕书》曰:“有志之士,纵不能日新,犹当月进,不能月进,犹当岁益。”

柳屯田《劝学文》云:“父母爱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徐白谷曰:骐骥天下之疾走也,一日而千里,若伏枥而不驰,则蝼蚁过之矣。鹍鹏天下之捷飞也,瞬息而千里,若戢翼而不奋,则鹪鹩过之矣。士之当学,何以异是。

诸匡鼎曰:匡衡好学,邑有富民,家多书,衡为之慵作而不取其值,日愿借主人书读耳,遂得博览群书。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抄写,每日自课必五十纸,纸数不足则不止。予谓古人贫而好学,或慵作借读,或假借抄写。每见今之世家子弟,家藏书籍汗牛充栋,而狗马声妓饮博交游之好,往往从而闻之,四子之书经年不及一披览,真可叹哉!

丁菡生曰:徐广好读书,年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若夫少年,经书一岁尚不能周,可愧极矣!

张师云:有家务人,当择古文一册,时艺一册,经书二册,偷闲便读一过。若期拟闭户一月二月,一意读书,如何能得。恐“期拟”二字,瞬息间又了一年也。

丁菡生曰:记性日拙,家事日多,三复斯言,仰天浩叹。注:饔音yōnɡ 飧音sūn 嗟音jiē 戢音jí 鹩音liáo

(十三)字画毫厘之辨

字画之辨,介在毫发,形体虽同,音义迥别。揭其相似者并列相形,俾一目了然,庶免鲁鱼之谬矣。

父师善诱法(下卷)

(一)童子初入学

王虚中曰:六岁且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书易记、字易识者,乃令读之,其难者慎勿用也。初间授书四句,若未能尽读,且先读前两句,稍熟令读后两句,稍熟然后通读四句。初时如此,日久则可以不必矣。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馀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一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在先生更不深思,但咎学生之顽拙,骂詈仆责交加。而不知由于己不教令识字之故。噫!所谓方枘音锐,榫也圆凿孔也,两不相入也。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

唐彪曰:余子正心,自六岁入学,因书不成诵,三岁历三师,至四年无可如何,不复易矣。其岁则甲寅也,因兵乱避居山中,适有朱雨生设帐其地,因令就学从游。至五月,所读新书不减于前三载,且于前三载不成诵之书,无不极熟。彪敬问其故,答曰:“吾无他术,惟令认字清切而已。令郎非钝资,止因一二句中字认不清,故不敢放心读去,则此一二句便不熟。因一二句不熟,通体皆不成诵矣。”又尝试验之,童蒙苟非先生强令之认字,必不肯认。认过而仍忘者,苟非强令之来问,必不肯问。止皆先生所当知者也。彪思读书在认字,甚为浅近,何以前三师皆见不及此,乃知甚明之理,未经人指出,未易知也。

唐彪曰:教童蒙泛然令之认字,不能记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如戍戍臣臣微微之类。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曰此宜分别熟记者也,如此始能记忆,无讹误遗忘之患矣,此教认字之法也。更有令彼复认之法: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倘十不能认六者,薄惩以示儆,庶可令其用心记忆云。注: 詈音lì

(三)教授童子书法

唐彪曰: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

唐彪曰:每见童蒙读书,一句之中,或增一字,或减一字,二段书或上截连下,或下截连上,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与界限道理,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将界限处用硃笔画断,教令作一截读住,则自无上截连下、下截连上之病。又有极长之句,原不可加读点,但学生幼小,念不来,亦须权作读句加读点,则易念也。一册书中,定有数处至难念者,然能知其中有界限,有差别,则亦易读。苟不能知,纵读多遍,亦不成诵。如“子路问闻斯行诸”一章,每见童蒙读此章,多混乱不清,因不能记。为先生者,遇此等书教读时,宜细细开示学生:前是夫子教由求之言,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第一界限是“闻斯行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二界限是“敢问”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三界限是“故退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又如“知虞公之不可谏”一节,原分六段,有六界限,可指划断作六段读之,自然易记。苟不分清,求其不错乱也难矣。差别者如两孟书中,“五亩之宅”凡三见,而三处字句不同;“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章,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字多不同;“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一章,舜荐禹之辞与禹荐益之辞,文义大段同而字多不同。此等不同处,有学识者方能分别,在童蒙则不能,愈读愈乱,不开示之,无由明白,开示之,自然易读易记矣。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屠宛陵曰: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能读二百字者,止可授一百字,常使精神有馀,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自然胜三十遍时也。”

唐彪曰:欲学生书熟,必当设筹以记遍数,每读十遍令缴一筹。一者书之遍数得实,不致虚冒;二者按期令缴筹,迟则便可催促督责之;三者筹不容不缴,则学生不得不勤读,以早完课程。殆一举而三善备矣。

唐彪曰:凡幼学,本日所读书但随其资之高下,令读之若干遍,必满其数,能背固佳,即不背,亦可次日加读若干遍,亦必满其数始背,背毕,将二日前书加读若干遍,三日前书加读若干遍,均令满数,然后总背。生则示儆,讹别字以角圈标记之,然后授生书。此读书带理书之法也。凡书倩朋友先背,后送先生背,则纯熟而无讹误生涩矣。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酌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王中虚曰:凡书中有难读之句,摘出多读数十遍,则通体皆易熟。读书知断续顿挫之法,则书之神情透露,不但易熟,而且易解。

唐彪曰:学生读过之书,资钝者以三十行为一首,资颖者以四十行为一首,俱于其行下划断,以为每日温习之定额。三十四十行之下画一小画,三百四百行之下画一曲尺画。书头之上,以“理、温、习、熟”四字为纲,加圈以记其温过之次数。如第一次书头上记“理”字,二次“理”字上加一圈,三次又加一圈,四次加尖角圈,第五次记“温”字,六次七次八次加圈如前。九次记“习”字,十次与十一、十二次加圈如前。十三次记“熟”字,十四、十五、十六次加圈如前。此温书标记之法也。以上温书,虽也三十、四十行为率,若资性悬绝,犹当因资增减,不宜执定其数也。

唐彪曰: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 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之掌中,或书于片纸,偷视而背者。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

唐彪曰: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不肖弟子 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故标记不可少也。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

(五)读书讹别改正有法

唐彪曰:书有不识字而读讹别者,亦有识其字而读讹别者,在读者俱不自知,先生须用心审听,如有之,急令改正。然一人之听闻恐有不及,宜遍示诸生曰:“尔诸生谊属朋友,凡读书有讹别者,正当互相指点。”即令其于讹别字旁加一角圈为之标记,庶几读到其处,触目动心,自能改正矣。

唐彪曰:童子读《易经》,九三多读六三,**多读九四,上九多读上六。若先生讲明阳九阴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画而来,则学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误读矣。

(六)童子读注法

毛稚黄曰:《四子书》定当读注,所谓圣经贤传相辅,而不可阙者也。况功令以遵注为主,岂可妄寻别解。然注苦繁多不能尽读,读之以简要为主。删繁举要,取其必不可去者,而后存焉。大略《学》、《庸》注存十之八,《论语》注存十之四,《孟子》注存十之三。注之所重在乎义理,名物训诂非紧要所关,及盘错易误者,则悉删之无碍也。又曰:注有与经文背者,如“慎”字,宋儒因避孝宗讳作“谨”字,《大学》“必慎其独”,而注云“必谨其独”之类;又如《孟子》“可以速而速”四句,本是“速久处仕”,而注云“久速仕止”之类。有倒意者,如《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注“增损”二字,“损”本训“修”,“增”本训“饰”,则当云“损增”之类,义虽无差,而虑读者反因注致误,故间加改定,以经正注,非欲与紫阳牴牾也。又有误者,如《孟子》“或劳心”六句,皆古语,而注云四句之类,宜改正。注词有数见者,则存此去彼,如“慎独”注已见于《大学》,则于《中庸》可以删去之类。有见于经文者,如“大夫有赐于士”一段,详《孟子》文,则于《阳货章》注可以删去之类。有阕疑者,如孔子原无朝聘之事,则于《执圭章》注“孔子”二字,可以删之之类。读注之法,虽不尽此,然大概已略具矣。或问于金正希曰:“读书必须读注,此自然之理也。然大文与注字形既大小不伦,兼有删抹,故错综难看,资钝者不能读,奈何?”答曰:“此当先读大文,读毕再取注另读,自易记矣。”又问曰:“读注不连文本,不几莫辩为何章何节之注欤?”答曰:“习举业之人,亦有不读注者,彼于先生讲解之后,将注多番玩索,久久 亦能记忆,临作文时,‘吾日三省’注,必不混入‘导千乘章’,彼独非大文读毕之后加工看熟者欤?彼于读毕,彼第加功多看,尚能熟记,不至混乱。岂读毕之后加功另读,反不能记,必至讹误欤?举此一思,无可疑矣。”

唐彪曰:余每闲游诸乡塾,塾师每言资钝者苦于读注,余意于经书读毕之后,将注另自读之。有一友极非余言,谓本文与注 必宜连读,始能贯合,不然恐彼此不能无误。余不能决,及观欧阳永叔读经法、程端礼先生分年课程,九经皆先读正文,后读传注;又观金正希本文与注分读法,乃信余非偏见,盖有先我行之者 矣。可惜者浅人不知此理,于学生本文既熟之后再读注者,不将注 另读,又将大文连注读之,承接之间,处处皆非熟境,乌能使成诵也。又有弟子,大文与注原分读,而师又令之合温者,尤失计矣。

(七)附古人大文与注分读法

程端礼曰:童蒙入学,先读《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次读《中庸》、《孝经》,次读《羲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并三传。以上诸书,先读正文。自六岁入学,约用八九年之功,至十五岁诸经正文皆可读毕。自此当读《四书》之注,次读诸经之注,读毕讲解之后,自此宜看史鉴,读各项古文。

欧阳修曰: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孝经》、《论语》、《孟子》、《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为准,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资钝减中人之半,亦九年可毕。其馀触类而长之,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谚曰:“积丝成缕,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为丈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尔辈勉之。

(八)附《四书》正文大注小注字总数

唐彪曰:《大学》正文及大注内外注,共五千四百七十四字,《中庸》正文及大注内外注,共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七字,二《论》正文及内外注,共七万零六千七百三十六字;二《孟》正文及内外注共二十万零六千七百四十九字。今备载其字数,以便加功有准则也。

(九)觅书宜请教高明 唐彪曰:天下书虽至多,而好者极少。朱子《读书歌》云:“好书最难逢,好书真难置。”即如《四书》讲章,何止数百家,其好者能有几家。故人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何为善本,得其指点书名,方可购求。不然,误觅庸陋之书,卤莽诵读,我之学问反为其所卑隘矣。

(十)背书宜用心细听

唐彪曰: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于掌中,或书于片纸偷视而背者。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

(十一)读书总要

唐彪曰:“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者何书,则工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不备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

(十二)童子学字法

何士明曰:书字乃最切要之务。考试之日,倘字不佳,又兼差错涂抹,纵是锦绣文章,亦不动人爱慕矣。

唐彪曰:写字重在执笔,执笔之法全在掌虚指活。今童蒙初学书,势必藉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为之计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

王虚中曰:童蒙初入学,止宜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变难成就矣。

唐彪曰:余在越中,见童蒙字式正格中书大字,旁缝书小字,此法极佳。盖单学大字,则后日能大书而不能小书;单学小字,则后日能小书而不能大书,均各有病,惟此法则两得之也。又年稍长者,其字式每行大小皆四字,止书一字以为式,其余三字皆令自书。盖写一字为式,则有成法可遵,馀令自书,则不得不用心临摹求肖矣。

唐彪曰:书法最难,可为程式者能有几人?若先生字不佳,字式何妨倩人代书。若畏人笑,不请人书,是为自欺。若东家因其请人书字式而轻先生,则大非矣。盖先生优劣不在乎字也,其优劣在教法之善与不善,学生之受益与不受益耳。

唐彪曰:书字下笔有次序,不可紊乱,紊乱则字难工。然其法须幼时讲究,方能记忆。童子入学一二年之后,先生将此写成字式,令其取法,习而熟之,则功省而效倍矣。诸法具在,采列于后:(略,参见P174)

此运笔先后法,字虽无几,法可类推,习而熟之,则心有圆机,手无滞笔,举一可概百矣。

(十三)童子宜歌诗习礼

王阳明曰:教童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盖以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挫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稿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于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十四)童子讲书复书法

唐彪曰:童蒙七八岁时,父师即当与之解释其书中字义。但解释宜有法,须极粗浅,不当文艺雅深晦。年虽幼稚,讲解日久,胸中亦能渐渐开明矣。

唐彪曰:子弟年虽幼,读过书宜及时与之讲解,以开其智慧。然须专讲其浅近者,若兼及深微之书,则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变为难,不能解矣。更有说焉:书虽浅近,若徒空解,犹未能即明其理。惟将所解之书义尽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彼庶几能领会、能记忆。王虚中曰:“宜取《孟子》书中易解者先言之。”

屠宛陵曰:先生讲书,至有关德行伦理者,便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有关修己治人、忠君爱国者,便说道,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

唐彪曰:先生与初学讲书,如讲上论既毕,且不必急讲下论,宜复将上论重讲。盖年幼资钝者,初讲一周,多未领略,惟经再讲,始知梗概,然后可以令彼复讲。不然,虽解犹不解矣。凡教初学,全在使之胸中开明,真实有得。若泛然仅从眼角耳轮边过,终属茫然,甚无益也。

唐彪曰: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然每日既讲书,而又令复书,则工夫过烦,先生之精力亦不能副。惟将前十日所讲书于后五日令复完,复书之日不必讲书。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复者,可以惩儆之,开导之,功莫善于此。

唐彪曰:凡经书文章既解者,必宜令学生复解,始肯用心参究,不然,模糊错误居大半矣。盖子弟少时自欺者多,口云能解,实则不能,不令之复,乌知其实哉。余尝与十五岁童子解文数十首,解且再问之,辄应曰能解,余信之,偶令复数篇,则半是半非,全不得文中神气,毋惑乎拙于作文也。因尽取解过者俱令之复,就其误解者改正之,过月馀更令之复,则领略无误矣。自此,作文渐见条理,甚矣复解之不可已也。文章尚不可不如此,而况经书乎。

(十五)童子读古文法

唐彪曰:初学先读唐宋古文,随读随解,则能扩充才思,流畅笔机,较之时艺为益更多。若读而不解,不明其义,将焉用之。其周、秦、汉古文神骨高隽,初学未能跂及,宜姑后之。虽然,秦汉古文少时亦可诵读,惟讲解取法则宜先以唐宋古文为易于领略耳,然读不必多,留其馀力以读周、秦、汉古文可以。

(十六)童子读文课文法

唐彪曰:凡事试验者方真,凭臆断者多无当也。如幼童入手,莫善于成、弘、正、嘉四朝之文,人谓其与时趋太远,童子不宜读者,皆未试验而臆断者之言也。余至亲二人,一学文五年,一学文六年,而文理皆不能明通。代思其故,何以余少时学文仅一年而即条达,彼何以学五六年而不明通,意必其从近时之文入手也。问之果然。余以宜读先辈之文语二人,并语其师,师与徒皆大笑,以余为妄。余曰:此非余一人之臆见也,前辈熊次侯、陆稼书、仇沧柱、陆雯若、何屺瞻诸先生,皆大赞成、弘、正、嘉之文,皆谓童子必宜读,岂尽无稽之言耶!吾岂欲害汝辈者哉!何不勉强试之,如果无益,弃去未晚也。又再三劝告之,且劝其所作之文,亦如先辈简短样,乃勉强行之,不半年而文理条畅矣。一友天资高迈,其设教也,虽极幼初学,亦以高深之文授之,自以为教法尽善,然诸弟子竟无文艺条达者。语人曰:“余弟子尽不成才,奈若何?”余闻言,急趋而语之曰:“君以高深之文令初学读,是犹责十馀岁童子,而令之肩百斤之担,行五十里之途,此岂易能之事乎?即君少时天资虽敏,能读此解此否也?”于是恍然自失,曰:“吾误矣,且忘己之本来面目矣。”于是急仅弟子改读先辈之文,而诸弟子之文艺顿进。他日登堂谢曰:“君真余之大恩人也。向微君直言,吾几误杀人子弟矣。”

唐彪曰:子弟人人皆有可造之资,苟教得其法,一二年文理必能条达。乃有五六年犹未条达者,皆其父师害之也。夫父师岂欲害子弟哉?缘其无有远大之识,欲子弟速成,谓先辈之文与时不合,虽读之终当弃去,又当更读时文,多费工夫耳,不知此最陋之见也。盖学问工夫,必非一截可到,若不分层次致功,欲其速成,必反至于迟成,资下者甚且至于终不成。且先辈之文,气体谨严深厚,非浅近不可扩充者,加读时艺以参之,便沛然不可遏抑,如酒母之串水,厚使之薄,少使之多,甚易易也。虽诵读在幼时,而获益在中晚也。此其故原非无识之人所能知也。

唐彪曰:今人最恶者,成、弘先辈之起讲,谓寥寥数句,与时式大不相符。不知虽与时不符,然简短朴直。短则不须曲折,朴则不须词采,易学也。近文讲体长曲折,多须词采,难学也。幼童一者不能学其曲折,二者未多读时文、古文,胸中空乏,无所取资,不能自撰词华,此幼童所以与之不相宜也。凡童子读文,但取其易学,易学则易条达,不合时式无害也。由条达而再学时式,岂有终不能之理,乌可因一起讲简短之故而弃去之,闭塞其真捷之门路也。今人文厌先辈之承题过长,不知先辈非不知体裁而漫为者也。盖题有宜承领上文者,大半当在承题内,先辈认得体裁真确,多在承题内领上文,所以长也,非无谓也。余已发明其理于制艺体裁卷中,参考而细思之,始知其章法之美善矣。

唐彪曰:先辈之起讲起比,多一气贯串,不可截断。童子学文贵于二者并作,不宜分开。计其词句之多寡,不过如今人一长起讲也,易为也。童子学破承,必待其稍知法则,然后要学讲比。学讲比亦必待明通后,然后可学。全篇苟不如此,欲速成功,不循次序,文理必不易成就矣。

唐彪曰:幼童读文,贵分层次,故必读成、弘、正、嘉之文六七十篇,以为入门之路。此四朝文者,制艺之鼻祖,读此方知体格之源流也。此第一层也。过此宜读近时平易之文百篇,多方选择,不可谓平易中无精佳不朽之文也。此第二层也。上二层必宜选有用之文,如学问、政事、伦纪、品行等题为妙。过此须读精细深厚之文六七十篇,亦须雅俗共赏者,高深过于正则者不相宜也。此第三层也。以上三层,皆宜读一二句。短题题长,题未能领略,骤读无益也。或疑小题读之太多,不知单句题中,如“为政以德”、“约之以礼”、“修己以敬”之类已是极大之题。多读于此时,即可少读于后日也,可相通也。过此可以读搭题矣,约略其数还过三十馀篇,此第四层也。过此则可以读长题矣。童子读文必宜分其层次,先易后难,方有进益,混乱致功,不分先后,是深害之矣。

唐彪曰:小题最难得佳,虽大名公之作亦不能无弊病,必改去使归尽善,读之方益。制艺非圣经贤传,改何嫌于 僣乎!

唐彪曰:童子开手,宜先读有用之文,如学问、政事、伦纪、品行之类,则有文料可以取资,不然,腹空之至,将以何物撰成。文艺读百篇之后,稍有文料。又当知作文巧妙,不尽在于书理,每题各有作法一类,不读数篇,则不能周知题窍,故又贵以作法分类致功,使诸题作法尽为我知,无有遗漏,则胸中有主.重叠无益之文可以不多读矣。法已详于《读书作文谱》第八卷中。

唐彪曰:童子某时读某类文,即宜以其类命题课文,最佳法也。

唐彪曰:为人师者于弟子之文,或有未是,无志怠学者必当督责之,其勤学好胜者但当指示所以不佳之故,不宜深咎之,恐反阻其进机,惟令之如法致功,自有日新月异之益矣。

唐彪曰,童子学识疏庸,作文时题中所有实义,先生宜与之讲明,如“学而时习之”,题内有致知力行诸义。又凡题有轻重虚实,我虽明教之,而文终属彼自作,故言之无害也。不然,题义不明,将一日工夫、心力俱付之无用,岂不甚可惜乎? 注:僣音jiàn

(十七)改文有法

王虚中曰:阅童子之文,但宜随其立意而改之,通达其气脉字句,极能长发才思。若拘题理而尽改之,则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发出矣。

唐彪曰: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则置中比,他比亦然。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善学者于改就之文或涂抹难阅者,宜将自己原本照旧誊清,先生改者亦誊于侧,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改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

唐彪曰:为人师者,门人既众,评改课艺甚耗精神,疏率则学者不受其益。今设简捷之法,令弟子将文自加细点提掇过渡,出比对比皆自划断,则阅者可省思索之劳。推之衡文较士者,阅文多卷,神志易昏,遇幽深淡远,或章法奇变、或句调错综之文,恐多误阅。观风季试依此行之,可以减幕士,速工程,且无误阅也。

(十八)童子宜学切音

唐彪曰:人止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体古文、八股制艺亦重之也。平仄微有不调,词句必不 顺适,意虽甚佳,无益矣。梁素冶曰:“初学属对时学调平仄,此一件工夫最重而不可忽。”盖名言也 夫。夫欲调平仄宜兼学切音,切音之理苟有师传,功甚简易。童子正课之外,学之月馀,即能成就,实无妨于举业。乃父师多不欲教之,致令作文音韵不调,语多涩拗,既不利于功名,甚且读书多讹字,而出语尽别音,又不免为明人所非笑也。

唐彪曰:武林胡克生高弟杨可进,莆十龄,三十六母下韵字无不能背,随举二字即能切一字,而丝毫无误。彪屡赞之。克生曰:“无难也。君事烦无暇教幼子若孙,苟令来就学,余代教之,十日之间,当令如杨子。”切音之学,易至此也。

唐彪曰:《毛诗》者,商、周之乐章也,所重在音韵,习诗者惟叶韵读之,始能得其神理,而益我之性情。孔子曰:“《诗》可以兴”,盖谓此也。今人平日即不习切音之学,于 《诗》中当叶何韵之字,皆不能知,故教弟子诵读,不得不舍韵而从字。澺!圣人以声音能移人之性情而有乐,故以《诗》之有音韵者 宜节之。今读《诗》不从韵而从字,韵且未叶,安能令人兴起乎?全昧读《诗》之理矣。然欲知韵,又不可不知切音。

(十九)教学杂条

唐彪曰: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为师者当置册子与子弟,令之日记所疑,以便请问。每日有二端注册子者,始称完课,多者设赏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间,或全无问与少一者,即为缺功,积数日,幼者夏楚儆之,长者设罚例以惩之,庶几勤于问难,而学有进益也。

唐彪曰:子弟聪明有志者,可以责扑骂詈愧耻之,使之激励精进;愚玩无志者,督责之则彼益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机矣,惟故加奖誉,并立赏格鼓舞之,或踊跃向往之心生,未可知也。观古人为政,必赏罚并行,乃能致治。则知父兄教子弟,神机妙用,亦在奖励鼓舞与督责兼行也。

唐彪曰:凡幼时所读不朽之文,慎勿谓已入胶庠,所需皆大题,竟可委而去之也。佳文极难,当其选时,不知去几许心力而后获此。贻之子孙,得见至精之文,不为无益之文所误,甚有裨也。

唐彪曰:读书作文,全藉精力。少年伉俪之后,父师宜多令之馆宿,则房帏之事简,精力足而神气精明,所学必成。不然,精力既衰,神明先已昏暗,兼之读书作文,不能刻苦用工,乌能深造自得,所学有成。《易》云:“七日来复。”古人少时以此为限,宜仿此意行之,庶几可也。

唐彪曰:题之大小,不可以字句之多寡分也,有句多而题反小者,有句少而题反大者。且长题易做,短题难做。如“夫子温良恭俭让”一句,较“夫子至于是邦”一章;“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一句,较“富与贵”一章,孰难孰易,当必有能辩之者。惟少时未及读长题之文,故长题到手,殊属艰难。若曾诵习,熟悉其体裁法度,虽初学者亦能为也。初学读小题二百篇后,竟取大题读之,则学充、识广、笔健,文必愈工,后日工夫,又可简省无数矣。

附:不习举业子弟工夫

唐彪曰:习举业者甚寡,不习举业者甚多,愚意不习举业之人,必当教之读诸古文,学作书简论记,以通达其文理。乃有迂阔之人,以文理非习八股不能通,后又以八股为难成就,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为难,竟不欲学。于是不习举业者,百人之中,竟无一人略通文艺者。噫!文理欲求佳则难,若欲大略明通,熟读简易古文数十篇,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试思未有八股之前,汉晋唐宋,恒多名人,其文章之佳,实远过于有明,又其时百家九流能通文艺者甚多,又何尝皆从八股而入也。

附:村落教童蒙法

唐彪曰:穷乡僻壤之人,能识数百字者,十人中无一人;能识而又能书者,数十人中无一人,岂果风水浅薄,资质鲁钝至是哉?只缘蒙师在其地训学者,徒悬空教之读书,而不教之认字,与多写字故也。盖穷乡之教子弟者,十人之中,不过一人。此一人之教子弟,久不过二年三年,暂不过期年半载。童蒙即读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彼焉知宇宙作何解说,明德新民作何解说,此等书义,于何处用得着也!在书馆时,亦有背得数句者,废学之后,宇宙洪荒字,明德新民字,认不得者甚多,亦何取乎能背书哉?惟教之认字,与多书字,则实受其益。或曰:“认字要矣,多书何谓乎?余曰,穷乡之人,亦有能识数百字者,若令之执笔书写,则一钩一直,有所不能。盖幼时未曾专心学字,手不惯熟也。为之父兄与师者,每日六时,但令二时认字,二时学书,则虽在馆之日无多,年长之后,亦必能识字而兼能书矣。”馀功令学算法,为益甚多。

正文结束 最后修正更新:2008年5月25日 我国最早的教学法著作是《礼记·学记》,从教与学的关系中提出了教学论,为此后的教学法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家塾教学法》则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唐彪以“教学法”命名其著作,是对教和学两者关系的明确化。我国现代教育专家陶行知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透彻地说明了教学法的本质。

第二篇: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3.1【原文】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3.1.1【原文】

唐彪曰: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时文、古文,熟则听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然熟亦难言矣。但能背,未必即熟也。故书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资加读几多遍,可以极熟不忘,则必如其数加之,而遍数尤宜记也①。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温。既已遗忘,虽两倍其遍数,亦不熟矣②!【注释】

①透彻:熟悉深入。底蕴:内情,底细。资:资质、禀赋。几多:表示不定的数量。遍数尤宜记:朱熹说:“荀子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数者,想是古人读书,亦记遍数。” ②久而始温,既已遗忘:心理学实验证明,复习对记忆效果影响极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遗忘呈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后的最初遗忘较快,而以后便逐渐缓慢起来,所以复习应及时。【评述】

唐彪指出:读书贵在熟。他认为,“能背”不一定就是“熟”,应在能背之后,再加读多遍,达到“透彻其底蕴”才可谓“熟”;并提醒读者,读书千万不能“半熟而置”,否则,则两倍其力亦不熟矣。

3.1.2【原文】

唐彪曰:天下事,未经历者,必不如曾经历者之能稍知其理也;经历一周者,必不如经历四五周者之能详悉其理也;经历四五周者,又不如终身练习其事者之熟知其理而能圆通不滞也。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①。读书作文之更贵于熟,何待言哉②!【注释】

①圆通:融会贯通而不偏执。宜:合适。②待:需。【评述】

这一节紧承上文,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的道理。

3.1.3【原文】

朱子曰①: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遍,略晓其意即厌之,欲别求书读,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注释】

①朱熹(1130—1200):字无晦,一字仲晦,又号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绍兴间举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累官宝文阁侍制,是宋代理学家中一个集大成的学者。有《朱子全书》等传世。

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舍:放下,放弃。味:意义,旨趣。趣:旨趣,意味。

【评述】

唐彪借朱熹的话告诉我们:读书需读到爱不释手,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若略知其意即弃之,则必不得其真正的旨趣。

3.1.4【原文】

唐彪曰:文入妙来无过熟。朴学士问欧公为文之法,公曰:于吾侄岂有吝惜,只是要熟耳。变化姿态,皆从熟处出也①。又,毛稚黄曰:读书作文总妙在一熟,熟则无不得力。或谓文亦有生而佳者,答曰:此必熟后之生也。熟后而生,生必佳,若未熟之生,则生疏而已矣,焉得佳乎!是熟一字为作文第一法也。② 【注释】

①《仕学规范》卷三十四:“孙元忠朴学士尝问欧阳公为文之法,公云:于吾侄岂有惜?只是要熟耳,变化姿态,皆从熟处出也。”孙元忠,名朴,宋代人,元佑间为秘书少监。学士:官名。欧公:指欧阳修。

②唐彪这段话并见清代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九,文字略有出入。【评述】 唐彪认为,“熟”为作文第一法,并引用欧阳修和毛稚黄的话来证明 “熟”对作文的重要性。

3.1.5【原文】 毛稚黄曰:“读书有四要: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简,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矣①;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②,必无成就;四曰恒,虽专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③,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 【注释】

①治:研究。奏功:取得功效。②二三:时二时三,反复无定。③辍:停。初,开始。鲜xiǎn,少。【评述】

唐彪引用毛稚黄的话来说明读书有四要:收心,简约,专一,有恒。【综述】

本章论述读书作文“贵于熟”,熟有助于理解,“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有助于运用,“极熟则能变化推广”;有助于写出好文章,“文入妙来无过熟”。

3.2【原文】课程量力始能永久 3.2.1【原文】

朱子曰:读书少作课程,多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且只读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读诵极熟,理会仔细,如此记性拙者,亦日记得,悟性钝者,亦理会得;若徒贪多,大为无益。①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课程:规定数2

量和内容的工作学习进程。理会:领会。【评述】

这一节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好高骛远、只图贪多,而应量力而行。

3.2.2【原文】

唐彪曰:学者用心太紧①,工夫无节②,则疾病生焉(惟立课程,则工夫有节)。余亲见读书过劳而夭者五六人③。故父师于子弟,懒于读书者,当督责之④,勿令嬉游;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⑤,勿令穷日继夜⑥,此因材立教之法也⑦。【注释】

①紧:不松驰。②节:节制。

③夭:夭折、短命。④督责:督察责罚。⑤抑:遏止、禁止。

⑥穷日继夜:日以继夜。穷日,尽一日。

⑦因材立教: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常作“因材施教”。【评述】

唐彪主张,学习要有规律、有计划。且提醒父师,教子弟时,要做到“因材立教”,即教孩子读书时不可让他过于贪玩,也不可让他过于劳累,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3.2.3【原文】

朱子曰: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箭者,有五上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之令满,己力胜得他过。今学者不度自己力量去读书,恐自家对敌他不过。①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已力欺得它过,今学者不忖自已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斗:量词,十升为一斗。【评述】

这一段告诉读者,读书不可贪多,要留有余力。若过于用力就有损健康。

3.2.4【原文】

朱子曰:精神长者,宜广搜博取;精神短者,决不可务多,但以最紧要书,涵养性灵可也。又曰:为学须分老少。年少精力有余,书须用多读;若年齿向晚,却宜择要用功,不在务多。读一书,当思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到极处,道理既浃洽于心,自然记得不忘矣。①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晩,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沈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着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省记不忘。譬如饮3

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向:临近、接近。年齿:年龄。沉潜:集中精神,潜心;浸润。浃jiā洽:融会贯通。【评述】

唐彪认为,读书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和年龄特点去读,精力充沛者,适宜广搜博取 ;精力欠缺者,只读最紧要之书,以涵养性灵。年纪轻者,须多读;年纪大者,宜择要书。但无论哪类人都应该将每本书沉潜玩味,究到极处。

3.2.5【原文】

朱子曰: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程限如田之有畔也。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四时甚锐,渐渐懒去,终且因循怠惰,抛弃前功,只缘为初不立程限之故。①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鋭,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程限:规定的进度。畔:田地的边界。锐:急速。因循:沿袭。怠惰:懈怠、懒惰。【评述】

读书要先规定一定的进度,否则,很容易在“渐渐懒去”中荒废时日。3.2.6【原文】

唐彪曰:有恒是学人彻始彻终工夫①,惟有恒,学业始能成就。然人谁不欲有恒?而每不能实践者,以课程不立,学无定规,初时欠缺,久即废弛。惟立简约课程,易于遵守,不使一日有缺以致怠惰因循,方能有恒。大概十五以内,每日间宜取四五时读书②,余可听其散步(少年之人,血气流动,乐于嬉戏,亦须少适其性③。太劳苦拘束之,则厌弃之心生矣);三十以内,或有事,或无事,读书之外,静坐最要,散步次之;三十以外,事有繁简,应事读书之外,或静坐,或散步,各随其意。作文之日,专意为文,不在斯例。此昔贤课程常式也④。至于读书一项,以资有敏钝,不能为一定之式,故又另设日记课程,以为准则。吕东莱曰⑤:读书最当准立课程,某时读某书、温某书,某时写某字,如家常茶饭,不先不后,应时而供,自然日计不足,月计有余矣。【注释】 ①恒:恒心。《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彻始彻终:贯穿始终。彻,通,贯穿。

②时:时辰。以昼夜人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又分初、正,合为二十四小时。③少shǎo:稍,略微。《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 ④常式:一定的格式和制度。⑤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南宋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举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学术思想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其学说主张治经史以致用,不规于性命之说,遂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著有《东莱左氏博议》等传世。另有奉敕编的《宋文鉴》为朱熹所誉。

【评述】

这一节主要论述读书作文要 “有恒”,以及如何做到“有恒”。唐彪指出:人人都欲“有恒”,然往往不能坚持,那么就需立一个“易于遵守”的“简约课程”,根据年龄特点、天资条件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准则,安排适宜的时间和进度,定时定量,劳逸适度,循序渐进,方能做到有恒。这一做法既符合以人为本的学习原则,又能保证人们做到持之以恒。

3.2.7【原文】

唐彪曰:书分月日温读讲解①,则先后有定序,多寡有定规,自然精专深入,用力少而得效多。其法见《父师善诱法》上卷第六张,仿而行之,甚至有益也。【注释】

①温:温习,复习。【评述】

唐彪指出:读书要分月日,要先后有序,多寡有数,这样能事半功倍。

附:【记课程式】 3.2.8【原文】

以年为纲领,另记一行。次行记某月,初一日至初五日,读某书某章起,至某章。温某书某章起,至某章止。读某文某文,已解未解,已覆未覆①。读某判某表②,已背未背。此五日一记法也。【注释】

①覆:指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向老师“覆讲”。

②判:文体之一,指关于判决书一类的公文。该文体源自断案,初为判词,从唐代开始,为科举选士之一文体。表:见1.3.15注④。【评述】

这一节唐彪通过举例子,用“五日一记法”来教读者如何记课程。

3.2.9【原文】

此月共读书多少章,温书多少卷,共读文、温文多少篇。解某书某章起。至某章止,共读几表,共读几判,此一月总记法也。(或脱落一旬半月,不补亦可,仍当断续记去。不可竟置①。积丝成寸,积寸成尺,自有进益。)【注释】

①竟:全、遍。【评述】

本节乃记课程法之一月总记法。【综述】

唐彪阐述了建立课程的必要性。建立课程能使人劳逸结合,“工夫有节”,不易生病;使人易于“守恒”,学业有成;使人便于熟读精思,“沉潜玩味”,量力而行。他列举了三种课程方法:“日记”法,“五日记”法,“月记”法,能够比较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他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运用到课程设立中,主张“简约课程”,使人易于遵守,心有余力。最终目的是读书能“有益”于人,而非为读书而读书。

3.3【原文】为学有优游渐积一法① 3.3.1【原文】

唐彪曰:读书有计日程功之法,又有优游渐积之法。盖计日程功之法固为学之准绳②,若夫质弱羸病之人③,欲计日程功,每日读几行,背几行,此必不得之数,不如将全书每日读一5

二遍,或二三遍,优游渐积,不求速背反能记矣!彪十七岁以后,羸病凡十五年,濒死者数回④,不可多用心,然心欲读《大宗师》、《齐物》二篇⑤,于是将二文分日读之。一日读《齐物》,每日止读一遍,读至二月余,二书皆探喉能背矣⑥。于此知优游渐积之法之妙。【注释】

①优游:悠闲自得。优游渐积: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日积月累地慢慢读,不求速成。参考1.2.7注③优游涵泳。

②计日程功:程,估量。功,功效。这里指上章所论的“立课程”法,可以按日子来计算功效。准绳:比喻行动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③羸léi:瘦,弱。④濒:接近,临近⑤《大宗师》《齐物》:《庄子》中篇名。

⑥探喉能背:喻背得很熟,像伸手从喉中取出一样。【评述】

唐彪指出:读书除了有计日程功之法,还有优游渐积之法,该法适合体弱多病之人,并且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该法之妙。

3.3.2【原文】

唐彪曰:一人剧病十余年①,不能读书;病愈,题到竟不能成文。一名宿教之曰②:当由渐以引之,三日作一篇,当无不成者。人如其言,日致功不间③,至半月后,能二日成一艺④;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一艺;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二艺,而文且日进。是法也,不特荒疏者相宜⑤。即钝资推此致功。才思亦渐能开发矣。【注释】

①剧:重,厉害。

②宿sù:见《仇兆鳌序》注11。教,教导。③间jiàn:间隔,间断。

④艺:指八股文,见1.3.2注⑥。⑤荒疏: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评述】

本节以常年多病之人为例,来说明“优游渐积”读书法的明显效果。唐彪认为,即使是天资驽钝之人,运用这一读书法也可以开发“才思”。【综述】

唐彪指出,读书除了有计日程功之法,还有优游渐积之法,该法适合体弱多病者及“钝资”者,并且以“名宿”的教法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该法之妙。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唐彪重视“因材立教”的又一表现。

3.4【原文】学有专功深造之法 3.4.1【原文】

唐彪曰:作文有深造之法①。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②;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然③,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④,重作旧题,始能深造。每月六课文⑤,止宜四次换题,其二次必令改窜旧作之有弊者,重作其旧题之全未得窍者,文必日进也。此与浅尝粗入之功大异也。

【注释】

①深造: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也指达到精深的境地。语出《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②胜境:极美好的意境。③攻玉:加工玉石。

④改窜:指文字的修改涂抹等。⑤课:见《仇兆鳌序》注12。【评述】

唐彪认为“作文”如“攻玉”,需要反复修改,佳境才能出现。其措施有二:一是“重做旧题”,即“一题多做”或“一体多练”,以提高写作水平;二是“改窜旧文”,“每月六课文”,两次修改旧作,四次换题。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3.5【原文】深思 3.5.1【原文】

伊川曰:某向来将日间所闻于先生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一一仔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朱子云:读书须将先生讲过的,重复自去体认,方可。①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四:“或问先生谓讲论固不可无,须是自去体认,如何是体认?曰: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量过。伊川曰: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矣。某向来从师一日间所闻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字字子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这段话指出了及时复习的一种方式。【评述】

唐彪引用程颐、朱熹的话来说明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3.5.2【原文】

张横渠曰:学者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然记不熟,则思不起,故书须成诵精熟,乃易于思索也。① 【注释】

①见2.2注②。【评述】

本节说明,读书“须成诵精熟,乃易于思索”。

3.5.3【原文】

朱子曰:凡书有不晓处,用册子记出,时时思索,自然能解也。① 【注释】

①《朱子读书法》卷二:“读史有不晓处,札出,便且读过去,有时读别底,撞着文义与此相关,便自晓得。” 【评述】

这一节说明,读书时对有疑处要注意摘记,不断思索或在别处受到启发,就能理解其意。

3.5.4【原文】

唐彪曰:微言精义,古人难以明言,而待人自悟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今日不彻,明日更思,今岁不彻,明岁复思,数年之后,或得于他书,或出于他物,或通于他事,忽然心窍顿开,从前疑义,透底了彻,有不期解而自解者①。故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②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③余谓鬼神非他,即吾心之灵也。【注释】

① “不期解而解”:见2.1“看书总论”。微言: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辞;也指不明言,用暗喻示意。触:触发,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心窍:指认识和思维能力,古人以为心脏有窍,能运思,所以这样说。②《论语·子罕》:“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说,恐怕没有思念吧(如果真个思念,心到就能得到),那又有什么远不远的呢? ③《管子·心术下》:“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评述】

本节论述了“自悟”的途径:或熟读成诵,反复思考;或得于他书、他物、他事,“不期解而解”。管子云:“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唐彪说:“鬼神非他,即吾心之灵也。”

3.5.5【原文】

唐彪曰:或静坐之时,或夜气清明之际,偶尔思维,忽然心窍开通。精思妙理,层叠而生。过一二日,心窍复闭,前所得者,又不复记忆矣。故须就其心窍开时,即便登记①,不可迟也。昔横渠张夫子亦有是言②。【注释】 ①登:立刻。

②《张子全书》卷十五:“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闻者莫不动心有进。”横渠张夫子:张载,见2.2②。【评述】

唐彪提供了一种抓住灵感的方法:当忽然心窍开通,精思妙理,层叠而生之时,一定要将其立刻记下;要不然过一会,心窍复闭,将再也无法找回这种瞬间即逝的灵感了。

3.5.6【原文】

薛文清曰: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闭目静坐,养其神气。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① 【注释】

①薛瑄(1392--1464):字徳温,卒谥文清,明河津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治学宗程朱,以躬行复性为主,著有《读书录》等,《明史》有传。《读书录》卷五:“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神气:精神气息。少时:过不大一会儿;不多时。【评述】

当读书读累时,要闭目静坐一会儿,就会头脑清醒,然后再继续读书、思索。

3.5.7【原文】

唐彪曰:凡欲了彻难解之书,须将其书读之至熟,一举想间,全书首尾,历历如见。然后取其疑者反复研究,自然有得。若读得不熟,记得此段,忘却彼段,脉络不能贯串,纵令强思,乌能得解?惟读之至熟,时时取来思索,始易得力也。【评述】

这一段告诉我们彻底弄懂难解之书的方法:首先要读之至熟,然后反复研究,时时思索,才易彻底了悟。

3.5.8【原文】

唐彪曰:一人学曹娥碑数年①,而毫发不能相肖②,因欲改学他书。余曰:他书亦未必易学也。凡学艺者,舍手用目,舍目用心,方称善学。今子所用,不但非心,且非目也,徒任手耳③,安能得字之神乎?子何不通体将诸字之上下左右④,而深思其结构之何若也,通体将其点钩直画,而深思其笔法之何若也。其人大悟曰:善。吾昔未闻此言也,徒劳苦吾之手矣。于是反复思维,半月后,而字已肖其七八。噫!学艺且非深思不能得也,而况于读书与处事之大焉者乎。⑤ 【注释】

①曹娥碑:东汉度尚为“孝女”曹娥所立之碑。碑文记载上虞女子曹娥,因父溺死,亦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出。度尚使弟子邯郸淳作诔辞,立石。今所传之曹娥碑法帖,乃晋代王羲之所书。

②毫发:毫毛和头发,比喻极小。肖xiào:相似。③任:听凭,听任。

④通体:整个物体,全体。

⑤有关书法内容,参看4.23“摹书临书”。【评述】

唐彪以学书法为例,说明读书、处事都需要深思的道理。【综述】

无论是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必须精心思考,“反复研究,自然有得”。深思能使头脑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灵感到来,“心窍开通,精思妙理,层叠而生”。这必须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只有“读之至熟”,“全书首尾,历历如见”,才能“时时取来思索”;反之,“记得此段,忘却彼段,脉络不能贯串,纵令强思,乌能得解”。对书中有疑之处,也应摘记下来,以便时时思索。参看2.5“看书须熟思又须卓识”和3.1“读书、作文总期于熟”等相关内容。

3.6【原文】下问① 3.6.1【原文】

唐彪曰:学问原相平重,而问尤紧要②。夫子尝称舜好问,察迩言矣③。孟子称舜“舍己从人”,无非取于人矣。人之善,舍问何从而取也?无非取,则知其无所不问矣。“禹闻善言则拜。” ④问而得闻善言乃拜,非空闻善言而拜也,则知禹之能下问也,拜则益,非人所能及也。周公以圣人之才,又为圣人之子,圣人之孙,圣人之弟,一堂聚首,皆系圣人,有何不明之理、不知之事?乃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惟恐人有善言,不及与闻,己有所疑,不9

及问人,其谦虚好问如此也⑤。孔子,圣人之尤也,亦尝问礼于老聃,问官于剡子矣⑥;入太庙,每事问矣⑦:是孔子亦好问也。曾子称颜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⑧。颜子复圣也,其好问又如此。余就数圣人所为推之,而得其理,譬如燃灯于一厅之上,灯一二盏,则止能照一二席地,必不能照三四席地;若燃数十余灯于一厅之上,则一厅无不照矣!凡一人之聪明才智,止如一二盏之灯,安能照及天下之事理?好问而并十人之聪明才智于我,譬如燃十盏之灯;更好问而并数十人之聪明才智于我,犹如燃数十盏之灯,自然于天下之事理无不明矣!凡圣人生来,不过十倍人之聪明才智,必无百倍于人者,及至后而百倍于人者,(因其)好问能并多人之聪明才智,而聪明才智始大也。此理显然也。无如愚鲁之甚者,腹中一无所有,而自谓才与学已能过人,诩诩然自负,而不屑下问⑨,噫!诚可叹可惜也。【注释】

①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②学问:这里指学习和询问。学与问本为两事,后来学问联称,指有系统的知识。③语见《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察:详审,细究。迩:近。迩言:浅近或左右亲近的话。④《孟子·公孙丑上》:“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拜:拜谢。与人为善:原指帮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⑤《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西周的政治家,姓姬名旦,详见1.3.10注①。沐:洗头。握:捉,持。一沐三握发: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吐哺: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一饭三吐哺:周公吃饭时,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形容寻求贤良有才能人的迫切。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闻:参与并得知内情。⑥《史记·孔子世家》:“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曾从学于郯子,事后对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九:“孔子所以问官名于郯tán子,问礼于老聃。”尤:优异,杰出。老聃: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著有《道德经》。⑦《论语·八佾》:“子入大庙,每事问。”太庙: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⑧《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能:才能。吾友:指颜回,被尊称为“复圣”,见1.1.6注⑩。⑨无如:不像。愚鲁:愚笨迟钝。诩:夸耀。不屑:认为不值得。【评述】

唐彪举出多个例子来证明好问之理。舜好问,禹能下问,周公谦虚好问,孔子圣人之尤亦好问,颜子复圣也,其好问又如此;然后又用燃灯于一厅之上才能照遍天下之事理,来比喻一个人集多人聪明才智于一身,才能明天下之事理。由此看来,好问才能集多人之聪明才智,连圣人都谦虚好问,何况我辈乎?

3.6.2【原文】

唐彪曰:高贤良友之前,我能请问,彼自然将我所问之理,阐明开示。若非我之求教,彼安知我所欠缺者是何学问,所疑惑者是何道理?即欲教我,将从何处指授也?故天下无不问而知之理,更无不问而人自教我之理。无如浅学之人,虽有未知未能,恐有学者笑己,甘心不知,不肯下问,不知天下事理无穷,舜禹周公孔子颜子尚有不知,尚自疑惑,尚且孜孜下问,10

何况于我?若以问为屈己尊人,则禹之拜,何其屈辱矣①!若谓恐人笑我所问之浅近,则孔子尝问官,问太庙之祭器品物矣,非浅近者乎?若恐人笑我所问之人之庸俗,则舜尝问陶渔耕稼之人矣②,非庸俗者乎?凡一切屈己下问之事,皆圣人所不讳。圣人且不讳己之短,我何必畏人之笑而讳己短乎!况高人贤士,必不笑人,其笑人者,必无才无学无识之庸人也。【注释】

①何其:多么。

②陶渔耕稼:见注④。陶,瓦器,这里是制瓦器。渔,捕鱼。耕稼,指从事农业生产。【评述】

这一节是对上一节的总结。并从反面论证:读书要不怕被人笑话,要善问、多问。

3.6.3【原文】

唐彪曰:凡书中有疑,不当因有师可问,便不登记。偶遇师数日不到馆中,欲问之事,多至遗忘,当记者一也;又,精微之理,我所疑者,或亦先生所未晰,苟非请教有学大儒,乌能得解①?当记者二也;又,古今典故繁多,常人不及考究者,何可计数?若不请问博雅之友②,必不知其根据,当记者三也。有此三者当记,苟不专置一册子记之,久而遗忘,不及请问高贤,生平学问,因此欠缺者不少矣!【注释】

①精微:精细隐微。大儒,旧指知识广博,且能从已知推知未知,自由应对新问题的人。②博雅:渊博典雅。【评述】

唐彪指出,读书应专置一册子,摘记以下三项内容:第一,书中有疑,欲问之事;第二,自己不懂的精微之理,或老师也不太清楚的东西,应记下来便于请教“有学大儒”;第三,不明白的古今典故,应记下来,便于请问“博雅之友”。

3.6.4【原文】

唐彪曰:学人未必皆耻于下问,惟因每日有疑,疏忽不记。过时既久,纵遇有学当前,心虽欲问,而所疑者已多提记不起,因而不及问者多矣。【评述】

唐彪告诫学子:其实,不是所有的学人都耻于下问,而是因为没有记下每天的疑问,时间一长,即使想问也多记不起来了,这样不懂的东西就多了,所以一定要及时记下每天的疑问。

3.6.5【原文】

余资钝,且多病,不可过用心,每日限三时读书,诸经史疑义,多不能考订明晰。于是思一捷法,取平日所疑,记于册者,按季录出一单,以邮寄于有道①,求其指示。如毛西河、黄黎洲、毛稚黄、吴志伊诸先生②,皆余所数数请问而不吝指示者也③。故得稍有所知者以此。因附记之。【注释】

①有道:旧时称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②毛西河:见《毛奇龄序》注①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县人,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毛稚黄:见1.3.7注⑧。

吴志伊:生卒年月不详。初名征鸿,字任臣,一字尔器,号托园,清代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博,授检讨。淹灌经史,兼精天官乐律奇壬之术,为顾炎武所推崇。著有《周礼大义》《山海经广注》《字汇补》《托园诗文集》等。

③数数:shùo,屡次,常常。【评述】

唐彪以自己的读书体会明示读者,读书应将平日所疑记之于册,一段时间就去向名家请教一次。【综述】

唐彪举圣人的事例,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来证明“问”在治学中的作用:“天下无不问而知之理,更无不问而人自教我之理”。并用燃灯照明作比喻,说明“好问”能“并多人之聪明才智,而聪明才智始大”。所以应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虚心求教。同时,要养成读书作笔记的良好习惯,随时记下疑问,否则“久而遗忘,不及请问高贤,生平学问,因此欠缺”。

3.7【原文】请问大儒有法 3.7.1【原文】

唐彪曰:学人当问之事理无穷,获遇有大学识者当前,细琐之事,不必问及也。最要之大端,莫如问其当读者何书、何文,当阅者何书、何文,当置备以资考核者,何书、何文也①。尤切要者,在问当读、阅、备考之书、文,何刻为善本②。凡诸经、诸子、《通鉴》,每书刻本,不下数十种,而善本不得一二;若古文佳刻,尤未见也。吾所读阅之书得善本,自然见识高,才情长。若所读阅之书非善本,自然见识卑,才情劣矣。譬之霜糖作饼,则味自佳;黄糖作之,则味自减;更以砂糖作之,则味益劣而不堪食矣。又譬之以红花染色,其色必妍;苏木染之③,其色必丑,无有异也。故请教于英贤,惟此数端为最要。其次宜请问最大之经济④,盖国之大事,不出二十余条,家之大事,不出十条。平日将一二十条,开列名目,坚记于心,相见之时,取数条质问之,彼必能诉原竟委⑤,历历指点出所以然,吾生平所未闻知者,皆闻知,误解误传授者,皆可改正矣。此皆益之大者也。若仅以己所作之时、古文与诗词,求其笔削⑥,犹属第三四事也。【注释】

①与1.3.1“读书总要”相照应。

②善本:珍贵难得的古书刻本、写本。

③苏木:植物名,可作红色染料,多以染绛色(重红色)。④经济:经世济民。《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⑤竟:穷究。诉原竟委:比喻探究并讲明事情的本末。

⑥笔削:古代无纸,书写于竹简木札上,遇有错误,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世因称修改文字为笔削。【综述】

求学中,不仅要“问”,而且要“善问”,“善问”才会得到“善答”,特别是在面对“大学识者”时。唐彪把请教“大儒”的问题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尤切要者,在问当读、阅、备考之书、文”及“何刻为善本”,因为读物对读者及其阅读起着规范、制约作用,决定着读者的“见识”、“才情”。

3.8【原文】良师友切磋之法 3.8.1【原文】

唐彪曰:余幼时读制艺四百余篇,所作之文,平庸肤浅,毫无过人者。应嗣寅先生教余阅西山《大学衍义》①,王言远先生教余读《皇极经世》《易学启蒙》《子静阳明语录》,文必佳②。余皆如其言。当其致功时,似与时艺全无与者③,及致功未久,而文较前少进矣。又尝读永叔、子瞻之文,心甚爱之,乃读至三百余篇,学为古文,自以为道在是矣,但执笔为文,艰难殊甚。后以文质之毛稚黄,则曰:秀逸清真,但少精紧老健气,须参读周、秦、史、汉。④余乃选《左传》《史记》《国策》《孟子》之文读之,似难攀跻⑤,而无所得。既而以所作之文,再质之稚黄,彼以为大胜于前,而己亦觉出笔少易,不似向日艰难矣⑥。乃知书有理浅易入,读之味骤,似有益而益少者;有理深难入,读之味徐⑦,似无益而益多者。此中至理,殊难理会,非明师良友指点,无从晓也。

【注释】

①应撝huī谦(1619--1687):字嗣寅,号潜斋,学者称潜斋先生,清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儒,亦托病不赴。一生殚心理学,躬行实践,力追程朱,痛辟王阳明。著有《周易集解》《幼学蒙养篇》等。

《大学衍义》:见真德秀著《读书记》上编。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字景希,号西山,学者称西山先生。宋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拜参知政事,谥文忠。其学以朱熹为宗,与鹤山学派魏了翁齐名。著作有《文章正宗》等。

②王言远:王庭,字言远,一字迈人。清代嘉兴人,顺治进士,工文词,官至山西布政使,以廉洁称。著有《理学辨》《秋涧诗集》等。

《皇极经世》:即《皇极经世书》,凡十二卷,宋代邵雍撰。述自尧至后周显德末年治乱兴亡的历史。其说借《易》推衍治乱之迹,而实无关于《易》,故朱熹以为《易》外别传。

《子静阳明语录》:指明代理学家刘宗周集王阳明论学言论编成的《阳明传信录》。③与:帮助。

④质:质问,质疑。秀逸:秀丽而洒脱;俊逸。清真:纯洁质朴。⑤攀跻:攀登。跻jī:登,升。⑥向日:往日。向:往昔,从前。

⑦骤:迅速,疾行。徐:缓慢。骤、徐,这里指体会到书中趣味的快慢。【评述】

唐彪通过讲述自己作文不断进步的过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理浅之书易读,好像有益而其实益少;理深之书难读,好像无益而其实益多。其中的至理,需明师良友指点才会知晓。

3.8.2【原文】 毛稚黄曰:禾中一先辈言①:昔时联十人为读书会,专在背文。每合数十篇连背,期于极熟,句字少有差讹,例皆有罚②。如是致功,后十人登进士者八,明经者二③。【注释】

①禾中:地名,具体地方不详,毛奇龄多次提到“禾中朱锡鬯”。②例:照例,一般。

③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取进士。【评述】

唐彪提倡大家聚集在一起背文,这样互相监督,效果甚佳。

3.8.3【原文】

唐彪曰:联会背文最为佳法①,从事于此,而成名者极多,如先达凌子文联十人会②,而发者大半③,张心友亦联十人会,而七人中式④。其法读文篇数贵少,遍数贵多。背时生涩讹误字句⑤,必标记之,使知改正,兼以志罚。昔者江南几社诸公⑥,背时艺之外,更背诸经古文,故不惟科甲多⑦,而名士亦多也。(按昔书会,每月一举,各背书文十首,逐月递加,一字误,亦有罚,资贮公所,以行善事。遇乡荐之年⑧,背表一篇,策一篇,各出酒肴,背毕聚饮,过奢亦罚)。【注释】

①联:联合。会:聚集,会合。可引申为盟会,宴会。②先达:即前辈。意为先我达于道者。③发:扬名。

④中zhòng式:科举考试被取录叫中式。⑤讹:错误。

⑥江南几社:明末政治、文学团体。夏允彝、杜鏖徵、周立勋、徐孚远、彰宾、陈子龙等六人创立于江苏松江。

⑦科甲:汉唐举士考试,皆有甲乙丙等科,因称科举为科甲,明清特指举人及进士入仕者为科甲出身。

⑧乡荐:唐制,由州县地方官荐举赴京应礼部进士试,谓之乡荐。后亦谓乡试中式为“领乡荐”。【评述】

唐彪认为,大家聚集在一起背文是最好的读书办法,这种方法读文篇数少,遍数多,既背时艺又背古文,而且可以采取多种惩罚方式来督促背文,效果极佳。

3.8.4【原文】

唐彪曰:余闻三吴之士①,联会讲书,或十人,或二十人,每月一会,人与书皆以签定,得签者讲,亦有驳难②,诚盛举也。而恐无大益也,余更有一法,欲其参入行之。凡平常易解之书,即零星分讲亦能贯彻其理③。至于义理极深之书,宜汇集四子同类之书,一齐讲解(其法详见前卷讲书条内,参看始明),庶得通体贯彻。法宜于两月之前,预拟其书,推学问优者一二人,以书属之④,令其从容玩索,旁参曲证。两月之后,专讲此书,今日不尽者,明日继之,虽极深微之理,何患不晰?其平常易讲之书,则以签定,分人而讲,庶为良法。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⑤。世皆以会文即会友是已,而辅仁安在?惟阐发书义,既增长学问,而又有益身心,乃可云辅仁矣。联会讲书之法,必参此法行之,始称善也。每会轮一人值会,治理诸务,正讲案,挈讲签与记所讲之书,敛资备供给,皆值会之事。务宜崇俭,以图永久。【注释】

①三吴:泛指江南苏浙一带。《名义考》:“苏州,东吴也;润州,中吴也;湖州,西吴也。”但《水经》《通典》《指掌图》诸说不一。

②驳难nàn:反驳责难。驳:辩驳。难:论说。③贯彻:上下始终,通达至底。④属zhǔ:同“嘱”,委托,交付。

⑤《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以学术文章去聚会朋友,14

借朋友辅助增进德行。【评述】

唐彪指出:联会讲书要讲究方法,那些“义理极深之书”,要选出“学问优者”仔细研究一两个月后再讲;而那些“平常易讲之书”,则可以抽签决定,分人来讲。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达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目的。每次联会要安排一个人专门服务,并以崇尚节俭为原则。

3.8.5【原文】

唐彪曰:凡少年之人,未离学馆者①,既有馆课,或不必另联会会文;若已离学馆,文不联会切磋,群相鼓舞,则必因循过日,懒于作文,欲所学不荒,难矣;且文章是非,非友指点,安得知之?其疏远之友多不乐尽言,惟同会者,评论之下,不得不以直告,得其指出是非之故,则改窜自易矣。【注释】

①学馆:原指太学的学舍,后来多指私家授徒的地方,即私塾。【评述】

唐彪进一步指出,那些少年之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还在学校的,另一类是已经离开学校的,前者不必另联会会文;而后者最好联会切磋,以期同会的人能够直言相告,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否则懒于作文,荒废学业。

3.8.6【原文】

唐彪曰:学者少壮之年,宜与品学兼善之友讲书、背书、课文,不然,则记诵不熟,书史不明,文艺不进。然止可与同志者①,隐隐切磋,必不可群相标榜,夸耀所长。尤忌者,雌黄人物,群聚嬉游,使酒嫚骂②,立社名,刻社稿。苟犯一二,初时启相识者之妒忌③,渐且来不相识者之攻击矣。观吴郡同声、慎交二社,及浙之魏里、海昌诸社,水火战斗,至死未休,兄弟翁婿不同社,则相视如寇仇④,相见不拱揖,同席不交言,其害如此。然则联会切磋,必不可已,而诸招尤之事⑤,乌可不切戒乎。【注释】

①同志:志向相同。《周礼·大司徒》注:“同志曰友。” ②使酒:酗酒任性。③启:招致,引发。④寇仇:仇敌。

⑤招尤:招来指责。尤:抱怨,指责。【评述】 唐彪认为,“少壮之年”的“学者”应与品学兼优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但不可“夸耀所长”,更不可“雌黄人物”,这样易招来攻击,甚至双方“相视如寇仇”。因此,“联会切磋”时,应避免“招尤之事”。【卷三综述】

唐彪以自己读书作文进步的实践经验告诉学子:理浅之书易读(如制艺),“似有益而益少”;理深之书难读(如经史),“似无益而益多”。再次表明写“八股文”不能只读“八股文”的范文,必须多读经史。而其中的至理,需明师良友指点才会知晓。因此,他主张“联会”背15

文、讲文、会文。联会切磋,群相鼓舞,互相监督,指点是非,“既增长学问,而又有益身心”。但“不可群相标榜,夸耀所长”而“招尤”。“背时生涩讹误字句,必标记之,使知改正,兼以志罚”。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研究表明,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

第三篇: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第四篇:诱思八环教学法感悟

“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进入-------中学以后,接触“诱思八环”教学法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熟练运用。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参加过学校的一次汇报课比赛,充分体会到了“诱思八环”教学法的魅力。虽然每天都在使用这个教学方法,学生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首先,我先阐述一下我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诱思八环”教学法通过八个步骤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每个步骤的实行都恰到好处。目标引领,问题激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知识构建,巩固训练,拓展延伸。这八个步骤可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认识课本知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互助合作能力。我认为这八个步骤中最精华的部分在于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让,合作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学校的各种讲课比赛当中,老师们也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包括辩论赛、角色扮演等等。往往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课堂教学就会达到高潮。这种新颖的形式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充当的仅仅是一个 “主持人”的角色,主角是学生。我想这也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精华之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我在空乘部任教,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诱思八环的有些环节就要稍作更改。首先,在自主探究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主要以填空为主,把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大纲的形式列举出来,并且把相关重点内容去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注意这些重点,并且自己发现重点。在合作探究环节,空乘部学生的发现问题、组织语言能力相对较低,对问题的讨论比较肤浅,因此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时候,需要学生们做一些课下工作,但是由于学生全部住校,无法使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这也就使得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时候,主要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做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小游戏,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些有意思的视频影像资料,让他们根据这个资料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还不足,对“诱思八环”教学法的实践还有待加强,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加强学习和总结经验,把诱思八环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到对空乘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第五篇:点拨诱思教学法成果公告

成果公告

课题名称:《点拨诱思教学法》 课题编号:2009-JKGHBSY-1361 课题类别:实验课题

课题组负责人:姓名:孙吉 技术职务:中教二级

工作单位:木栾第一初级中学(原名圪垱店乡第二初级中学)课题成员:

成永祥 王立新 李战芳 杨卫中 任艳芳 岳小国

内容提要:

我们是一群来自一线的一群普通教师,在此提出《点拨诱思教学法》并无意挑战权威,只是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后的实际做一些对新课程学习后的思考,希望对各位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蔡澄清老师提出的“点拨”教学法和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后,结合目前风靡全国的各种教学模式,围绕何时“点拨”、如何“诱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方式进行思维,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并通过这种方法在物理、语文、数学、英语四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或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并且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效率,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体现的是继《诱思探究论》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意在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方法。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中,新中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简称“新课改”。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即甄别选拔的功能。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普通教育者我们禁不住要思考,这是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吗?不能否认十余年来素质教育的成果,无论是杜郎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还是东庐中学所探索的各种教学模式,确实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理论,但是让教师们轰轰烈烈搞课改的同时似乎都在试图给教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框框,让教师依葫芦画瓢,而实际教无定法则让这些想法,想制造永动机一样,违背了客观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我们探索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过程,我们的思路是否该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提高教师责任心的同时,再有观念理论的引导,相信教育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的春天。细细想来这些成果实际都在围绕何时“点拨”如何“诱思”这两点在下功夫,我们教师需要首先转变的的是:(1)我们在给学生进行点拨而不是讲解;(2)我们是在尽量诱导他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这里是这样,那里是那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还是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的问题,我们探讨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酒,教学模式是酒瓶,酒瓶再豪华没有好酒也是毫无价值可言,通过点拨诱思教学法的研究,我们希望转变的首先是教师教的观念,方法则可以灵活多变,但万变不能离其综。

于是我们不断学习考察,结合我们地方的教育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学习山东杜郎口经验,沁阳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学模式全国十余种,课题组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并且结合自己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试图寻找到教与学的切合点,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从而我们发现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方法,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处理作业,练习,甚至育人管理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以诱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于是提出点拨诱思教学法。

点拨诱思教学法: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基础,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同时配以适当练习题,边自学边练习,以题促练,以点促思,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教师不断巡视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点拨,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和环节诱导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中进行思考,训练他们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该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点拨诱思教学法”是“点拨”教学法和“诱思探究”教学法有效融合后的产物,即通过点拨的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点拨和诱思的环节,是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点拨诱思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模式,是一种对于老师教学提供参考的教学观念的探索。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发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觉得广泛适用于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

下载《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诱思探究教学法(共5则范文)

    诱思探究教学法 【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5篇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诱思式五步教学法实施计划(汇编)

    台 矿 子 弟 校 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实施诱思式五步教学,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计划 一、理性认识: 以灌输为主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过程,“一刀切”的均衡教育,将会......

    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

    交际法介绍、描述与评析 一.交际法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交际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 是以语言的“功......

    教学法教案(视听法)

    School: Chong Qing Normal University Junior or Senior Section: Junior Section Class: 9 Size: 5 people Time: 8 minutes Date: 2013/9/29 Material: Song, PPT, T......

    警察武力之善法

    警察武力之善法良治 ——论警察武力法的正义价值标准 Proper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Police Use of Force: On the Justice Value Criteria of the Law of Chinese Police......

    自然拼音法(Phonics_教学法_)

    自然拼音法(Phonics 教学法 ) 英语共有26个字母。同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不同的字母和字母组合又可以有相同的读音。所以读英语需要借助一套标音法。 国际音......

    法治征文 法善守焉(5篇)

    法善守焉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我们每个人的梦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学法守法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