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注意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注意规律可以换回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
【背景】
高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而不为外界无关刺激所影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而影响听课效果。
【事件】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特别活泼好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这个班有几个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严重影响听课效果。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决定强化他们的有意注意。
【处理过程】
明确目标后,为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先选择了其中一位注意力不集中的典型代表——陆飞来强化,选择他是因为其在班级内人缘好,威望高,而且他的脑子比较灵活,反应快,是可塑之才。但是他在上课的时候,在听一段时间后便会发呆或者做小动作,有时候还与其他学生讲话,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总是闭口不答,像是无言的反抗,有时候又会做出惊人之举,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因而听课效果较差。
为此,我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来强化他的注意力。首先,我从自身出发,上课时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讲话时语言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并时时加入幽默性语言。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其次,在上课时,我来回在学生走道中走动,发现陆飞等几人发呆走神的时候,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轻轻走到他们身旁,轻敲一下课桌,把他们从走神的状态中拉回来。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会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点名让走神的陆飞等几人来回答。课下会找一些任务亲自监督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逐步培育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陆飞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不少改进,由他带动的班内其他几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都有进步,听课效果也比之前好多了。
【反思】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可以从教室、学生、外界刺激三个方面来分析。在教师方面,知识本就很枯燥,如果老师在上课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一个调的重复讲述几个知识点,缺乏吸引力,那么学生很容易便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在学生方面,主要是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上无事可干,自然而然就会使注意力涣散。还有些学生不喜欢老师讲课方式,也会注意力不集中。外界刺激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课堂上像突然发生巨大的声响这样的外界刺激,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引起注意,而从课堂学习中分心。针对学生注意力涣散的问题,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分析清楚,对症下药,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况,除了学生主观因素和外界刺激的影响之外,老师还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上课时要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教室内外的布置、周围的环境、师生的衣着、板书、直观教具等。若处理不当就会分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注意。如:我在第一次使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一节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所做课件选用背景过于花哨,以至于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花哨的背景和鲜艳的文字中,而忽略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整体理解,上课效果非常不好。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重新调整了课件的背景和字体,重点突出光合作用过程,结果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掌握程度明显好于第一个班。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如:在讲《伴性遗传》一节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红绿色盲的视频,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在上课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非常好。其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是需要学生有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所以仅仅靠直接兴趣(无意注意)是不行的。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就需要老师在上课前明确提出学习的任务,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注意力涣散时,可以用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者走到他身边轻敲课桌等方式换回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还可以提出问题,强化他们的注意力。课下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谈话,适当加以批评。再次,还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在教学中,过分依靠有意注意则容易疲劳,而仅仅依靠无意注意,则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应当考虑根据需要,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轮换使用,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涣散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美国教育学家夏恩说:“为人师者,若不能首先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而以教之,等于锤击冷铁。”因此,老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到他们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便可以纠正他们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二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五
种基本技能,它们相互紧密依赖,缺一不可,也是一个
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除了学生课外的努力,在课堂
中尽可能地发展这五种技能,是一个中学老师必须做的工作。然而,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最大限
度地发展这五种基本技能却是个问题?对此,本人想就
这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心理学中,“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二种: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无
意注意”是在潜意识下产生的,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
注意”,才能扩大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心理学家的研
究证明,学生集中注意力,选择注意对象,适应环境要
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得到加强。然而,不同的刺
激对吸引学生更有效,这一点也显而易见。因此,在英
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刺激学生,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重要途径之
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
要根据两种注意的特点,在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时灵活地掌握、应用,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主要手段,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不像小学生,一般来说,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长,自制力较强。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基本上都能坚持20~35分钟。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上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以各种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在兴趣、能力、气质、品德、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人类任何行为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结果,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智力因素中注意力方面的差异,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别针对性地给于不同的指导,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2.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教育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实践证明,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家长的要求;
2、履行教师的要求;
3、为了获得好分数;
4、语感兴趣;
5、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或避免批评;
6、为了个人的名誉、前途;
7、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8、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在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动机后,教育者就能在培养学生注意力时进行分类指导(Jennixt, 2007)。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在教学过程中,可经常编一些口诀来帮住记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初中阶段在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可编写“两好(good/well)两坏(bad/ill)两多(many/much)一少(little)一老(old)一远(far)”的口诀来帮助记忆。还有一类不允许宾语补足语带“to”的动词,也可编写“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make, let, have)四看(look at, see, watch, notice)半帮助(help后既可
带to,也可不带 to,所以谓之“半帮助”)。2.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以此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八年级第一学期Unit4的功能是学习怎样用英语问路和指路。这一单元会用一些地图来进行直观教学。那么,这些教学地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不仅让他们学英语,而且也让他们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增加对英语的兴趣。学生们对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定会格外感兴趣。3.让学生自编一些有关课文的短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4.开展竞赛来调动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开展单词、词组、短语、句型的竞赛。如果到了八年级或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后,还可开展综合能力的竞赛。5.组织以《英语辅导报》为材料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和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组织以英文杂志、或其它英语资料为材料的兴趣小组。总之,形式可以多一点,并且小组的特点尽量要轻松、活泼、有趣。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必然会比较强。
4.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既可以生动地学习课文知识,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到课文的趣味性,从而使学
生的注意力提高,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因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话题,像教材安排的活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几节课就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活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培养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5.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怀着愉快的情绪,充满希望和自信的心境去学习,其课堂注意力就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好。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第一,教师可利用课间十分钟,播放一首英文歌曲。农村中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初三的学生,面临升学的现实,很多可能就呆在教室里学习。作为英语教师,如果在上课前播放一首经典的英文歌曲,学生不仅能放松自身的压力,而且学生的情绪也会比较愉悦,对下节课的期待值自然高涨,课堂上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本人就经常运用此法,一星期播放一首歌曲,还顺便介绍有关这首歌的一些东西,让每个学生都有所
期待,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事实证明,学生喜欢教师的这一做法,收到的效果也好。
第二,教师可以提供英文报纸、杂志、视频等等材料,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以此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做一些铺垫。
6.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客观上起着示范作用,因而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合乎规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应当作学生的表率,既准确规范,又丰富多彩。
注意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慢慢地科学地进行。除了课堂上的努力外,我相信,课外的一些因素也可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所以,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按上面所讲的几点内容,综合运用,以课堂引导为主,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为辅,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来培养他们的课堂注意力,确实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篇:工作纪律问题涣散清单
涝坡司法所工作纪律涣散问题清单
1、工作时间迟到早退、窜岗闲聊、办私事、擅自脱岗,玩电脑游戏,观看或下载影视等与工作无关内容的行为;
2、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等行为;
3、开会时无故不到、提前离场,会场上交头接耳、打电话玩手机、扰乱会场秩序等行为;
4、值班时间擅离职守、不按规定上传下达,或者私自让非值班人员顶岗等行为;
5、闲话生非、制造传播虚假消息、泄露内部信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
6、不请示、不汇报、不作为、应付了事、消极怠工,以各种理由不服从管理或违反规定程序擅自行事,对下属和有工作关系的单位或个人态度生硬、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等行为。
第四篇:如何解决村级班子涣散问题
如何解决村级班子涣散问题
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问题已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大阻碍。因他们的能力、作风、素质、业绩和积淀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部分村“两委”班子脱离了人民群众,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在人民群众中逐渐失去了威信。为此,通江县从七个方面着手加强解决村“两委”班子的软弱、涣散问题。
抓“两委”班子调整,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找准问题症结,摸清真实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水平高、大局观念强、作风正派、奉献精神强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对于宗族派性干扰、班子内部不团结、工作不积极、消极怠工、个别支部书记怕挤位子、影响组织发展的坚决予以调整和解剖。
抓党员队伍整顿,着力解决素质偏低的问题。创新“设岗定责”和“一帮一”的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党员队伍教育整顿。将此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党委和农村工作调研队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努力提升每名党员的各项素质,加强党性休养,重塑党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威信。
抓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情绪不顺的问题。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抓手,结合通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村卫生站、村小学建设等惠民工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帮助落后村解决水、电、路、医、渠、通讯等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让群众的情绪得到有效理顺,促使干群关系明显好转。
抓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整治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寻找发展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强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极力提升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抓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一是解决突出问题,二是重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推动各项工作上正轨。重点解剖和整治重大涉法、违纪的案例和个人,召示法理公正性和整治决心,做到村务、财务必须公开,彻底改善干群关系。
抓学习建设,着力解决能力问题。一是加快知识储备,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政策知识、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党建知识,提高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能力。二是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群众意识。三是转变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立说立办,讲实话、办实事,主动开展工作。
抓机制建设,着力解决长效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不称职村党支部书记的退出机制和优秀支部书记奖励机制,增强村党支部书记正确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实效性,鼓励他们认真干事,不断从政治、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要建强党支部班子。利用今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契机,选好“带头人”、“领头雁”,把政治思想过硬,带头致富有方法,得到群众认可的人选到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上来。选优配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使村党政主职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村干部和党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大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要发挥党员作用。软弱涣散村的党员队伍往往存在人心散乱、“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年龄结构偏大、个人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要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同时大力开展创先争优“设岗定责”、“双建双带”等活动,多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解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的问题。
要解决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况,认真加以解决。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通过认真清理与整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对社会治安混乱的村,通过加强综合治
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受宗族势利干扰的村,通过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保证村风纯正。
要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村级党组织要立足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本村优势,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政策优惠、技术帮扶、资金扶持等办法,合股经营、集体资产承包、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闲置固定资产、水面、山林等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积累,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强化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问题也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原因之一。为此村级党组织要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要坚持村务民主监督制度,凡村内重大事项决策要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能组织实施,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村里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一般特点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类生成性问题。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成性。例如,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中因思维融合、思想碰撞、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而即时生成的新情境、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新疑问,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即兴的,是随机的,是来自课堂自身的。二是动态性。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会随着教师应对方法的不同而发展,有的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从而使生成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三是多样性。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地理问题、教学进程中的一次突然冷场、一次干扰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等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四是隐蔽性。课堂中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的,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例如学生心中的一个疑问、教师一句影响学生思维判断取向的口误等。
二、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现状
课堂中许多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成性问题,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对师生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价值。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大量蕴涵教育契机的生成性问题,许多教师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原本鲜活的课堂并没有因此而灵动起来,预设与生成并没有达到和谐与融合。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1.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乐园。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固执于“表演教案剧”,忽视了课堂的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态化特征。有的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是按照知识目标和个人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周密”预设,甚至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或每个知识要点讲授的时间或回答问题的学生代表等都事先进行了安排,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展开和推进。这样的课堂,无疑会使蕴涵生机和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造成了教学活动的僵化和刻板,从而使学生生态主体居于被动、压抑的状态,抑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这种预设看似周密严谨,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信息资源。有时,即使在课堂中出现具有潜在价值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如果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范围,许多教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熟视无睹,以至于经常使课堂僵硬、枯燥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体现。
2.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可更改的,也不是脱离教学目标、随意生成的。任何课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设计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教学进程中无论有什么样的生成,教学目标都不能丢,教学的主旨都不能偏。然而,有的教师机械地理解生成的含义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对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不加判断,一旦发现有生成问题,就紧抓不放,一味地跟着学生跑,缺乏科学的有机调控和价值引导,导致课堂思维散漫、失却中心而陷入无序状态,致使原有的教学目标迷失,课堂教学成了没有方向的航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也尊重了学生,但缺乏目标意识,甚至影响了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
3.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
可以说,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有生成性问题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事实上,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使许多能够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白白流失,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彰显;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价值意义,却因缺乏对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探索研究和应对能力,不知道如何甄别、取舍、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不知道与头脑中固有的课程资源建立联系,致使身边这些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悄然流失,无法将有潜在教育教学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1.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要能设想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要事先做好应答这些疑问或问题的多种准备;又如,教师上试卷讲评课时,事先要对试卷中学生的典型错题多备几种解题方法,讲评当中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他方法来应对。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真正顺学而导,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诸多生成的精彩。只有这样,在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主干内容、过程与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要研究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2.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
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符合课程内容,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向教师质疑。再如,教师分析了某个问题后,学生顺势进行深度追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不符合课程内容,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干扰或阻碍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对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法,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又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如学生偶尔做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窃窃私语,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
3.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应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并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作深度剖析与深刻反思。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恰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更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