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别开生面的拼音教学示范课[精选]
一堂别开生面的拼音教学示范课
冉正芳
尽管秋雨绵绵,还带着一丝凉意,但是英才小学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展得很热烈。9月20日上午,二年级语文老师韩英丽在106班上了一节示范课,所有听课老师都赞不绝口。归纳起来,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趣、活、实”三个字上。
一、彰显了一个“趣”字。
整个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情趣盎然,其乐无穷。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拼音教学“b p”两个声母,从内容本身是两个非常枯燥无味的符号,但是在韩老师的课堂里变得生动有趣,或观看妙趣横生的情景故事,或创编朗朗上口的拼音儿歌,或表演姿态优美的益智动作,或比赛拼读带调的不同音节。学生均处在轻松愉悦而且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观察图面
课间律动
二、体现了一个“活”字。
韩老师的课堂,绝对是灵动的课堂,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形式活泼,评价灵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不断生成,并且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不乱,学生实现,眼耳手口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快节奏反馈。尤其是韩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灵活多样,时而口头表扬,时而贴小红花,时而送红苹果,时而握握小手等等,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并其乐无穷。
握手鼓励
三、突显了一个“实”字。
韩老师的这节课可以看得出,教师的功底扎实,很有智慧,很有艺术。因为这节课既没有集体研究,更没有试教,而且还是借班上课,并且上得如此精彩实属不易。这节课是一节原生态的课,是一节真实而不作秀的课,是一节朴实而不花哨的课,是一节扎实而高效率的课,是一节很值得一年级所有语文教师借鉴的课。(当然,韩老师的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诸如时控的把握,内容的安排,差生的关注等。)
听课教师
评课教师
第二篇: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一节课让你记忆犹新呢?我相信你们的答案肯定是有的,下面就让我们跟吕雪婷一起来分享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吧!
《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自从我跨入校门以来,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上的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可奚老师为我们上的语文课内容新颖,感觉特别有趣,让我记忆深刻。
伴随着悠扬的上课乐曲声,奚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脸上透出一股神秘的表情,令我们很好奇,真不知道她究竟会给我们上什么课。
上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纸,嘱咐我们先不要打开看。这下我心里更好奇了,纸上会写些什么呢?是一段阅读短文,还是一个好听的故事?还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呢?……正当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奚老师开始上课了。她先教我们做热身运动:口腔操。一听这个词,同学们顿时来了劲,教室里立刻像锅里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老师见我们练得认真,便奖励我们听了一个故事,然后又念了一则绕口令。一听到绕口令这个词我们便来了劲。老师说:“我准备了十则绕口令,你们翻开来选一则自己练吧!”我们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头,赶紧大声练了起来。我练了《冬瓜和西瓜》,原以为这首短短的绕口令读起来会很简单,可真正读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一连读了几遍,还是读不好,不是把“冬瓜„读成”西瓜“,就是把”东庄“读成”西庄“,直到老师喊停,我还没练熟呢。老师让我们来比赛。一开始是朱晓柯读,她读的是《出城西》,这可是十则中最长的,我不由得为她担心起来,果如我所料,她读得结结巴巴。接着老师又请了几个同学来读,都读得不那么熟练,最后请范雨晨读,她读的是《雁和鱼》,结果读得非常流利,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从这节课上,我不仅知道了怎么读绕口令,还初步掌握了编绕口令的方法,真是一堂受益匪浅的语文课。
第三篇: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教学教案
一、转变了教育思想,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孙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权力,是这节课一个显著的特点。
1.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请看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向学生作的开场白:“同学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三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今天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希望你们能勇于做孙老师的老师,你们答不答应?答应的请举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个个举起了手。可这时孙老师话锋一转,说:“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可不容易呀!”坐在下面的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孙双金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陆续把手放了下去。紧接着孙老师又说:“因为孙老师年龄毕竟比你们大,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上也比你们丰富,所以你们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就必须做到什么呢?特别在这节课上。”有学生老老实实地答道:“上课必须认真听孙老师讲课。”孙老师笑答:“这样说来,你还是不能做孙老师的老师呀!”这时另一个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我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专心听讲,如果能指出孙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那我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注:下面全体听课老师齐鼓掌)孙老师及时表扬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只要你们在这节课能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你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你看,孙老师的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通过暗示、鼓励等手段,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将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置于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自己人”了,或者说已把老师当作朋友了。在这样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就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向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准确把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2.形式活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如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有学生提出“居然”为何意,孙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机智地答道:“我也不懂居然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谁知道啊?请告诉这位同学。”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但不太正确。孙老师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并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有关语句“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来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出“居然”是“出乎意料”之意。可见,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张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孙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说“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和“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分两派展开辩论。并且还让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和坐在下面的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锋,并规定甲方如果说服乙方的某个同学,该同学要主动站到甲方队伍里,反之亦然。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而孙老师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当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时,孙老师就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辩论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如当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做一个讲体面的人,因为现代社会你要是衣着稍差的话,会让人瞧不起”,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外表不太张扬的人,因为现代社会靠的是实力”时,孙老师及时引导:我们这次辩论会的议题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不是光谈外表问题。最终学生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人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辩论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同学下位走到两派中央,孙老师问他何故,该同学出语惊人,他对两派的观点都同意,因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你不讲体面,不会包装,根本就走不出去;同样你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没有实力也不行。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冲破了常规思维方式,不落俗套,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这节课中,孙双金老师就很好地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这一堂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
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精心设计求异思维的情境,创造求异思维的气氛。这节课刚开始,孙老师就鼓励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并告诉学生不要盲目迷信老师和书本,要勇于发现和指出老师和书本的错误,这样学问才能有长进。学生们听了个个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孙老师趁热打铁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了《落花生》一课,那你们知道落花生是怎样结果的吗?”一名学生答道:“落花生的果实是落花生的花落了,钻进地里结出来的。”孙老师接着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该同学回答:“我是从课文预习提示看来的。”紧接着孙老师不失时机地反问:“那么你知道书上的这句话是错的吗?”该同学茫然地摇着头,而下面的同学纷纷交头接耳,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坐在笔者旁边的一名同学说:“孙老师说错了吧,书上不可能错!”另一名学生反驳道:“这不一定,说不定是书上印错了!”面对此情此景,孙老师立即用投影仪打出了一幅关于落花生的图像,画面详尽地描绘了落花生这种植物根部和叶部的发育情况,并讲解道:“书上的这句话其实说错了,落花生的花怎么可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呢?它的果实实际上是根部发育长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今后再也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了,而孙老师旨在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孙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比如在导入新课后,有学生问孙老师:“课文里讲吃花生的时候,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饭很平常呀,这里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呢?”对此,孙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势利导:“为什么呢?老师也搞不懂,哪位同学能帮帮这位同学?”有学生答:“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繁忙,平常很难回家。”还有学生说:“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还有学生大胆想像:“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是地下党,只有晚上才能回家。”
由此可见,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而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增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2004-03-11]
第四篇: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学语文课
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学语文课
“语文这门学科非常重要,它是其他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学不好语文,就很难学好其他学科„„”
10月24日,星期一的第一堂语文课。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同学们抓好语文学习。吉首大学文学院龙仕平副教授冒雨来到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六(2)班,为该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如何学好语文》。
深秋的校园,细雨蒙蒙,空气清新,让人感觉十分凉爽。校园里的一串红开得格外灿烂。六(2)班教室里,气氛热烈,46名学生及多位语文教师满怀期待地坐在下面,静候龙教授登台。
“ 同学们,您们知道如何才算把语文学好吗?龙教授和蔼可亲地故意发问。“学习语文无非是干好三件事:一是说一口好普通话;二是写一笔好字,三是写一手好文章。”龙教授的一席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也道出了这堂语文课的主旨。
从讲好普通话,到如何写好钢笔字,到提高习作水平„„曾经执教过小学、初中、大学,教育经验丰富的龙教授娓娓道来,讲话贴近实际、富有童趣、针对性强。
当讲到说好普通话时,龙教授满怀深情地说;“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作为湘西娃,要想走出去,首先要说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关键要多读、多练„„”
听者心领神会,暗暗点头。
“对于同等文采的两篇高考习作,字写得漂亮的同学要至少要多拿5分左右。”谈起写一手好字的好处,作为多年任高考语文改卷组组长的龙教授坦诚说道。接着,龙教授果断地指出该班学生所用字帖的弊端“你们教材的那个字帖不行,字是印刷体,它跟手写体是有区别的,那样是练不好字的,必须买手写体的。”“写字要多练,练到你想练时疯狂练,不想练时仍要练„„你们每天15分钟的写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好好珍惜。”点出写好字的秘诀时,龙教授言辞恳切、满怀希望。
大家微笑握笔,跃跃欲试。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写作,再次是学会观察,最后还要勤写——多写日记„„龙教授特别把做人和作文联系起来,他说:“对于做人,诚实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对于写作,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假的东西永远无法感动人。”他还动情地读起了班上学生的习作,并当场点评。每每讲到精彩处,师生们就给予热烈的掌声。
最后,他鼓励同学们:“你们要多写日记,日记字数不在多,而在于写出内心的话,在于每天都有表达,在于每天都在练习、积累。这样既练了字,又锻炼了写作。”
说者动情,听者会心。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10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多次掌声。能在自己的教室里聆听到教授作报告,现场的46名学生感到既幸运又激动。当龙仕平教授离开教室时,师生们鼓掌欢送,依依不舍„„
第五篇: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今天,我们在班上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园地四里面的口语交际,上来展示绝招的同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的招术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陈炯杰同学的魔术了,只见他把水杯里的水小心翼翼地倒进了一个小杯子,然后再用一张卡纸把杯口塞住。他再把水杯倒过去,原本不听话的卡纸突然牢牢地吸在了杯口上,任凭他把杯子怎样倾斜水也不会倒出来,就像被关进笼子似的。原本鸦雀无声的教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爆发出了一阵雷鸣一般的掌声,快把我们的耳朵逼得无奈“退休”了。
该轮到我们来转竹子笔了。“要得第一”一直在我的心中“打转”。只听到一声“开始!我才慌张的丢掉了我的臆想。
只见我用右手食指扣住竹子笔,再把手指一摆。竹子笔像一个漩涡一样转起来。胡诗谕不知怎么了,今天状态一点都不好。很快,她就败下阵来。
接下来,徐伟涛把竹子笔用了一转,本来想让竹子笔转得更快,可惜事与愿违。由于用力过猛,笔一下子“飞”了出去,完美地在空中飞了几个滚儿,就掉了下来。
这下,就剩下我和王智显,陈炯杰这三员“大将”了。我的心里正得意呢!,也许是我放松了警惕,竹子笔“轻飘飘”地,就快要被我甩出去了,我把竹子笔转的更快了,想让它到指尖上去。可惜了!大势已经不能挽回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陈炯杰也没力气了,两支笔同时掉到了地上,只有王智显的笔还在那边转转。哎!转笔原来也觉得不可大意呀!正当我们看到精彩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堂别开生面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