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一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 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 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笔者对1991、1992、1993三年 进入我校普师班的619名新生在初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不署名、不讨论、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学生来自五县一市、两个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项目结果(人数)百分比(%)对生物是否感兴趣 是 208 否 411
33.60 66.40 生物是否难学
是 388 否 231
62.68 37.32
初中老师做实验次数
10次以上 89
1-10次 261
0 269
14.38 42.16 43.46
自己做过实验吗
是 58 否 561
9.73
90.63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吗
是 511 否 2
无所谓 106
82.55 0.32 17.12
是否适应新教法
是 217 否 352 无所谓 50
35.06 56.87 8.07
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
是 305 否 273 无所谓 41
49.27 44.10
6.6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 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 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 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 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 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 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 [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 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 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 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 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 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 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 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 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 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 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 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 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 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 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 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 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 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 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 ;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四、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 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 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学会“点金术”,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 者常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如将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以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越透彻而记忆越牢固。如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总结为八个字: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减数第一次分裂突出六个字;联会、分离、减数;而基因分离规律强调三个分离;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又如将生物的基本特征编成迷语,使其 生动形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身体圆筒状,把口当作肛,口旁多只手,反应不定向(水螅)”; “没有腿、眼、牙,耕地胜犁耙,脱衣产幼仔,钓翁喜欢它(蚯蚓)”;“有尾无腿水中生,有腿无尾陆上登,又能游泳又善跳,见到害虫吞口中(青蛙)”;“两个大瓦片,盖个小房间,有个胖娃娃,静静睡里边(河 蚌)”等,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此外,还要抓住心理变化,因势利导,教书育人。帮助新生克服进入师范后“松一口气”的消极思想,要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差距,严格要求自己,尽快适应中师学生的新环境、新要求、新教法,指导他们把远大理想 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可通过举办生物知识大奖赛,班级对抗赛,系列讲座等,走出课 堂,面向大自然,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农村性、教育性,陶冶他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和情操,为他们将来在较艰苦条件下从事小学 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根底。总之,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多因素的,不是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把起始教 育与教学抓紧,重点抓好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层次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创造性在一开始就得到很好的发挥,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 从初中到中师的过渡,有利于中师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让中学生物课丰满起来
教育改革的主题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素质”的内涵在不断的改变,外延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这就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拓出了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和沟通了各学科知识的传送和相互渗透,实现了学科知识的内涵丰富与外延的扩展,而且在促进和提高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为教师们所采用,并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
多媒体教法,其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媒体”:标本、实物、电脑等,这些教学媒体,不仅准确,丰富地“携带”了许多教学信息,而且把这些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借助媒体的传送,生物学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了。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下面,就我个人近年来的实践,谈谈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一、恰当地运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但在当今视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学生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生物”了,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
实物投影仪的出现,使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如:
在讲述初一《生物》“节肢动物门”这一节时,抓一只蝗虫,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对照实物在讲解的时候,就显得那么充实。
然后,你可以亲自将蝗虫的头、胸、腹部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甚至可以把每一对足拔下来,比较一下这些足有什么特点,特别能突出一对发达的后足,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蝗虫那么能跳„„
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体,把实物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专家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要经过它才能进行的;注意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用多媒体电脑,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中学的生物教学只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任课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必竟“生物学“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就象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口、环境、粮食、资源等世界性问题,无不与生物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更多书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呢?
计算机的应用、Internet网的出现,让世界变小了,也使人的知识面变大了,一方面,老师们可以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获得大量新知识,另一面,可以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小课堂变大。
举个例子: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电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购置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VCD、光盘,生物科是得益最多的,因为“自然、生物”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没有国界的、语言的障碍,就象“动物世界”这个众所周知的节目,我把它搬进了课堂,讲生物的多样性,我可以把介绍非洲草原的片段放出来:讲生物的适应性,我可以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极”,让学生了解南极,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自然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为什么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有了Internet网以后,网上浩瀚的知识为我的学习与教学带来非常多的便利,就说“节肢动物门”的教学吧,讲完了书本的蝗虫以后,我们可以就这个动物界最大纲“昆虫纲”作进一步的介绍,象“广东蝴蝶”网站,集中介绍了广东的蝴蝶资源及有关蝴蝶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单只是丰富课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声、色俱全,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比我讲上一百遍说“大自然如何丰富多彩”来得真实、印象深刻。
三、展现多媒体电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虽然实验无法用其它形式代替的,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可以开出实验的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而且生物科的许多实践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完的,因此,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
就像“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我在电脑上给学生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还有在“植物的水分代谢”这一节,我也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把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演示出来。一边是升高了的液面,一边是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状况,看完之后,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两边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度一边运动的水分子多,所以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丰富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以独特的魅力正越受到老师们的注意,也越来越为学生所接受,但我们目前还是面临一个教学素材缺乏的问题,很多学校是有设备、无内容运行,或是学校组织老师自己开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电脑与网络的发展,更要求集体的智慧,也使得不同地区共同工作变为可能,就象我们学校:一方面购买大量的教学素材,包括已经制作好的教学、复习课件;另一方面,也从网上寻找大量的有用素材,如“中国园丁网”的多媒体课堂提供了各科免费的课件,还有是国内刚刚兴起的老师的个人网站也可收集到一部分的教学素材。
这些东西虽然零乱,一经整理就变得非常有用,而且是一人一次整理,可以用几年,有些可以稍为修改更贴近教学,这都比自己一点一滴做来得容易,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是对这些课件的修改。
我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已经把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整理了一整套,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这当中有自己的制作,有网上的下载,也有购买的光盘。
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不仅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与提高,更为我的教学增色不少。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 的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 有效备课
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3、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 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4、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 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 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四. 有效倾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这也是生物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浅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动机 培养 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
学习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的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要求的需要更强烈,因而能激励斗志,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习的热情。
4、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生学会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习惯的形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因此,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无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既然如此之大,那么,应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1、利用学科特点。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数学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奇思妙想等,以此引起学生对数学的特殊兴趣。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内容。
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不知晓时,最能诱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探究等学习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过深,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学习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帮助克服困难。
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人们常说的关卡。闯过这些关卡,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这些关卡,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锐减。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在教学中采取得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较难掌握的知识,就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所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也稳定了学习兴趣。
4、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
5、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
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提高成绩,90%在课堂》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9月1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1日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中国着名教师的精彩课堂 小学数学卷》 江苏人民版社 2008年6月1日。
第二篇: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高中生物教学和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永乐中学 王鹏飞
我从事了10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时很不适应,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都不尽人意,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针对这一想象,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发现在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原有的初中生物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对高中生物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生命科学。有必要做好初,高中生物在知识上,能力上,兴趣上的衔接,为切实解决高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么多年的教学探索,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从整体来讲,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的基础,高中生物是初中生物基础的引申和发展。初中生物教师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特别要把握好4个衔接点,为高中生物的教学做好孕伏,渗透和铺垫工作。
第一个衔接点:知识内容的衔接
中学生物课程包括十大主题,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基本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的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的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并且对学生认知难度较高的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阶段来完成。相同的主题则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
如:细胞
在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
在高中则侧重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以及功能
种子
在初中侧重于结构和萌发条件 在高中则侧重于种子结构与基因型分析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在初中侧重于现象
在高中则侧重于本质及作用机理 营养物质的代谢
在初中侧重于消化器官的认识
在高中则侧重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个体发育
初中主要是认识植物和动物的生殖器官
在高中主要是注重个体发育过程
生命活动的调节 初中主要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高中主要揭示调节过程
生态学
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
高中则在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方面深入要求
初高中内容的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这就在我们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高中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讲到物质运输路线中淋巴形成示意图,就根据循环路线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为高中选修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打下基础。在这里我还修正了书中出现的血液为血浆,避免先入为主,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出现的困惑。在讲到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以补充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及营养级的概念;在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可补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的不可循环的,逐级递减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让学生轻松的接受,也为高中学习垫定一定的基础。第二个衔接点:目标导向的衔接
高初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初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份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初中生物教材和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人认为,不学初中生物一样可以学好高中生物。此言过于偏激。因为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现在很多高考题的出题背景,就来自于初中教材。如果能合理的利用好初中教材,才将会把高中生物学的更好。初中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等非中考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由于在初中只是会考学科,成绩不记入升学考试总分,所在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所以我们的初中生物老师应该利用期末和会考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建立初中知识在学习高中生物中的重要性意识。第三个衔接点:教材使用的衔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对于给高二学生上课的老师来说,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必须面临:那就是在初二学完相应的生物内容以后,各学校为了应对中考,从初三开始不再开设生物课。从初三升到高中后,由于高一同样也没有开设生物课,所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体系中对于生物知识造成了2年的知识链的断层,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基层学校甚至一直没有开设过生物课。因此,到高二刚开始上生物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不知道,这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进度,一方面要抽时间补充初中的内容,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从而顾此失彼。如何做好课本知识的衔接尤为重要。
在高中怎么利用初中教材呢?首先,并不要求要将初中教材重学一遍,而是将其放于案边,以备随时查阅。其次,查阅要有针对性。当你学到某些内容时,如果和初中教材有联系,便可拿出来,参阅对比。长此以往,会极大的加深你对高中教材理解的深刻性。
第4个衔接点:能力要求上的衔接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搜集生物学信息并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学生对学习生物有了兴趣,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目前有些生物教师靠灌和放的办法,把生物教的枯燥乏味,使不少学生听到生物就摇头甚至陌生,对生物学习毫无热情。以至到了高中阶段,对生物的学习也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上面。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名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是,他往往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生物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成绩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同学对每一学科都感兴趣。那么,如果学生真的对生物学一点兴趣也没有,该怎么办呢?不学了。可能有许多同学就是这样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从利用书中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经济的重要联系,让学生参与到主题讨论中。我还经常给学生介绍动物世界,科学探索,走进大自然等电视节目中的稀奇古怪的生物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经常关注这类电视节目,从中获得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在课堂上讲述给大家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由然而生。
增加生物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各层次的求知欲和对生物课的兴趣是每个生物老师的首要任务。由于初中生物学知识简单,又只会考,对学生的要求低,等到考前简单的背一背就能得不错的分数。以至到了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还在延续初中的学习模式,花了工夫背,成绩还是上不来,就对生物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学习的信心。最后放弃生物学科的学习。这时就需要完成一个学习模式的转变,从模仿记忆型过渡到探索理解型,在高中阶段,只有提高成绩,才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和信心学习生物。三: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初中生物进度慢,坡度缓。而到高中进度快,坡度大。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生理从少年转向青年,学习心理也就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内容。解决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1. 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包括四个环节:可前预习—课内自学—课后复习—课外阅读
(1)课前预习:从初中开始在每节课后都预先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并提出一些预习问题,逐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并长期坚持养成习惯。(2)课内自学:采用目标教学和尝试教学,让学生试一试,发现困难在哪里,然后老师讲解。要启发学生置疑问难,学会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讲解习题时,让学生自己读题和审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不要包办代替。
(3)课后复习:让学生先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然后才动笔做作业。适当的家庭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好处。(4)课外阅读:精心选用课外的辅导资料,先做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书中有课内知识的延伸,一些社会热点问题。2. 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体现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实验也是高考重点的考试内容,所以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完成一些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并锻炼了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比如,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一节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如何运用生物学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学到生物学知识,想出了不少 的办法,大大超出了书上介绍的内容,在每个小组踊跃发言,补充,争辩中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最近我在初中讲授动物呼吸时,有一个探究问题:请你用一种或几种科学的方法来证明青蛙的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有的学生说把它的皮肤搽干,有的学生说裹一层塑料布,有的学生说涂凡士林。。然后学生们就根据自己支持的观点分成小组探究,实践。成功的,失败的在总结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的生物知识相对高中而言简单基础,学生只需能记住就可以得高分,而高中知识却是深度广度都很大,只记住那些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更进一步地分析,把考题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分要得高分
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我在初中讲授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按尝试教学法组织教学,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自学课本—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课本给出的实验是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证明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和空气。那怎么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温度这个条件呢?阳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启发学生完成对温度和阳光这两个条件的实验设计。
高中教学由于教学任务的紧张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初中教师应注重在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构建生物知识网,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联成线,织成网,形成一个清晰、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步入高中学习时,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回顾和全面地了解,使之适应高中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
4. 反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也就是让学生针对每次作业,考试后的错题进行深入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基础知识欠缺还是能力欠缺?然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题不在多,在于如何运用和举一反三。有时反思一道题有胜做10道题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组织梳理衔接知识点,构建生物知识网,夯实初中生物学基础。总之,研究初高中衔接问题,可使高中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8-09一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随着2009年的到来,本学期的工作又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中,我担任了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共五个班的生物课以及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其中,初二年级三个班、初一年级二个班,每周十课时。初一年级的按照大纲规定的课时应该是为每周三课时,不过学校安排初一年级的课时为每周两课时。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有感悟。
首先是对这一学科的感想。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物的营养――水的作用,我结合国际上对火星的探测,对地外生命的探测都把水作为一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标志,进而介绍了水对生命的作用,学生感觉有所收获,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非常稚嫩但是也开拓了思路。在带领初一学生认识校园内的生物时,我着重强调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珍爱生命,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学生在之后的一些天,带来发现的受伤或是还不大会飞的鸟来,爱护这些小动物,也有些学生来请教一些生物的名字或是遇到的不明白的现象……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其次,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应该注意的是,这样一节课虽然比较热闹,学生也表现为记住了所学的知识,但是注意是瞬时记忆,并不牢靠,往往下一节课就全都忘记了。所以要加强课堂反馈和课前的巩固练习。不过发现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这些练习主要停留在问答题上、知识点上。让学生觉得还是要背一些概念、知识点。经过刘校和牛主任的提醒:为什么不利用投影仪练习一些选择题等简单的题?进行及时反馈。我觉得豁然开朗:期末考试不考简答题,只考选择题和识图、实验题。我的练习与考试脱节了。进一步想,平时练习的问答题,主要是时间上容易把握,体量少,知识点突出,是考察学生的记忆。缺点是要学生去背!而学生是最不愿意背的。所以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回答比较圆满。如果改为选择题、识图题,不仅贴近了考试,而且也属于对知识的再认,相对要容易。缺点是体量要大,知识点不够突出。需要准备的东西要多。但是能答题的人却大不相同。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也就使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成绩也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四篇: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点思考(精选)
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小学科学是其启蒙课程,如何衔接好他们内在的联系,使两者形成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使学生的生物学习产生积累效应,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有效衔接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初中生物的启蒙,而初中生物是小学科学生物部分的延续和继承,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受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很多生物教师一直忽略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使得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的衔接上存在错位和断层。如何衔接它们内在的联系,使两者形成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使学生的生物学习产生良好的积累效应,并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人在教学中经常遭遇到类似的思考,慢慢有点心得体会,现与同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收获!
一、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方面的内在联系
1.初中生物是小学科学生物部分的加深和拓展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的课本,我们会发现很多生物内容在小学科学课中都涉及到,比如植物的生长、繁殖;动物的运动等。经过阅读分析后会发现,这些内容尽管在小学就已经出现过,但大多数仅仅是浅显的描述,而初中生物在小学科学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拓展,有序的展开,呈现一定的梯度。例如,运动这方面的“骨、关节和肌肉”的内容,小学部分只是通过活动直观的感受到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变化即可。而初中这部分的内容的要求就要高一些,对于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协调配合的原理都有要求。
2.初中生物在教育目标方面比小学科学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生物课程在基本理念方面有明显的一致性,其核心理念都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
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
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
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
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3.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
初中生物知识内容比小学科学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单纯的像小学科学课那样旨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而应当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该有接受学习的成分。首先,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其次,初中生物知识系统性和原理性都比较强,而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的,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需要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比如,我在“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而“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这个内容我利用“人体的四种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四种组织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初中生物学教学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无缝对接。同时需要我们这些生物学老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对生物教学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认识。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 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总这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本学期我仍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