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
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以四节全国公开课为例
● 薛伟强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21116)
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由历史教学而言,兴趣激发、史料运用、学术拓展及现实关照几乎在每节课中都必不可少,但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当适度并不容易。2013年底,在成都召开了主题为“聚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年会。来自蓉、渝、苏的中学同仁为大家奉献了四节公开课,四位老师各显亮点和风采,令人振奋,但在激发兴趣、运用史料、拓展学术及关照现实方面也有所遗憾。据组委会人士透露,四位教师都是临时安排,仅提前一周通知,基本接近于常态课。相对于大腕名师的展示课以及精心打磨的优质课,这样的课利于发现问题,引人深思,或许更易契合年会主题,更有实用价值。
一、激发兴趣的度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主张“三S”教育,即以Science(科学)、Spirit(精神)和Story(故事)为基本内容。当下,连数学教育家都在倡导,“活的数学由无数的数学故事构成,故事是先进的数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和调味剂”。1历史的故事性、神秘性、变化
[]性能使人好奇,引发兴趣,甚而震撼心灵。血肉丰满、故事不断,这也是中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必要条件,历史教学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讲故事、设疑问、搞活动、思维碰撞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浓郁的民俗文化》(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涉及大量的四川民俗文化,如川菜、川茶、川剧、川景等好吃、好玩、好耍的,本身便很有吸引力。又经叶老师苦心设计,播视频,讲故事,答问题,发奖品,展示学生旅游照、家庭川菜、川剧脸谱作品,学生模仿秀等等,老师自身也多才多艺,极具表演天赋,讲课声情并茂,川剧唱得有板有眼,整堂课欢声笑语不断,气氛十分活跃,以致于超时下课后仍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秦老师朝气蓬勃、富有激情,执教《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又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及严复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思想影响/发现问题/”以及先驱者探索呈现的趋势、不变之精神等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不过也有些遗憾。近代思想变化多端、流派纷呈,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特的,与其环境、性格、阅历、见识等息息相关。如在探究维新变法思想时,能联系康、梁、谭、严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让人物有血有肉,增强吸引力,更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譬如,康有为虽科场屡遭坎坷,直到1895年37岁才中进士,但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故敢于托古改制、剑走偏锋,也因此故,很多热心改革的士绅很快疏远了他。梁启超天资聪颖,18岁便中举人,但第一次见大他15岁却只是监生的康有为时,便被其学问和抱负所折服,遂拜康为师。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最大的贡献是宣传鼓动,号称“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名满天下。谭嗣同为何思想激进、敢于从容赴死?与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忧郁气质、任侠情结、酬君思想及轮回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严复为何思想启蒙的贡献最大、影响最深?他是近代中国首批公费留学生,1877年至1879年赴英国本习海军,期间他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原著,并且致力比较中西差异及其成因。到甲午战后,经过近二十年的观察、研究和思考,严复已有了深厚的学术积累,“成为当时对西方认识最深刻,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对中国现实批判最深刻的思想家。”
[2]另外,诚如王雄老师课后点评所言,秦老师对这些思想家评价过高,似乎都是完美无瑕的英雄。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有六位太太,号称风流圣人。严复深谙中国之积弊,获得洋文凭,回国后却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还一生嗜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这些英雄的另一面学生会有兴趣,择要引介也有助于其多元思维,减少迷信。3
[]相较而言,四节课中气氛最沉闷的便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高老师威严有加,不苟言笑,最主要的是一直分析讲解史料,而其中兴趣点很少。实际上,只要翻翻书,就会找到很多鲜活的故事、迷人的问题。譬如,为什么美国有55位国父?为什么美国到1912年才真正统一了国旗,1931年才确定了国歌?为什么独立战争一结束,北美整个军队就解散了。总指挥华盛顿又回到自己的庄园,恢复了“农民”的身份。军官们也各自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不光没有军队,而且,他们也没有中央政府,没有总统,没有一个新的国家权利象征?为什么1787年宪法制定后近三年(1789年)才正式被宣布为美国的基本大法?为什么美国人在南北战争后最早发明了收银机,其与美国政治思想有何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关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果加以选择和设计,想必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制宪过程中的博弈非常复杂,假若引用富兰克林的讲话,不妨简单介绍其传奇经历。参与制宪会议时,他已年过八旬,思维虽十分活跃,但体力欠佳。每当他将发言,总预先把发言内容写在纸上,请人代念,因为他不能长时间地站着。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中的作用主要是和解,不是引导代表们走向哪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设法使代表们找到最大公约数。而他自己最喜爱的政治理想——复式行政机构、公务员无薪制等没有一项被会议采纳。4这些有血有肉的[]史实有助于学生认识富兰克林,理解其言论。
历史本身有情节有首尾,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社会形势风云变幻,是生动活泼的。纪连海、王立群、袁腾飞等诸多教师在《百家讲坛》一讲成名是为明证。其实,“故事是人类历史中的客观现实”,“故事性内在于历史中”。5在英语中代
[]表历史的单词“History”本身便包含故事(“story”),甲骨文中“史”字本意即记事者(“史官”),引申为被史官纪录的事。换言之,故事性、趣味性是历史学科特质之一,是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的规律。当然,其中也不可缺乏思维的含量。一般而言,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远甚高中,但容易饥不择食,或流于形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的兴趣激发普遍不足,多数老师认为学业测试和高考这两大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无暇他顾,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史料运用的度
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必具历史味,而史料是彰显历史味的典型材料之一。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研讨历史问题的根据,是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媒介,是故当下史料教学蔚然成风。
使用史料须保证科学性。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质疑与批判是史料教学的基本点。以性质而言,并非所有材料都是史料,应当尽量使用一手材料,且须辨析考订。高老师在反思美国制宪历程时出示了一则材料:
富兰克林说,现在的问题,是双方都在走极端,因此两难。……木匠做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均,他们就会两边各削去一点,让连接的地方严丝合缝,桌子也就平稳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自百家讲坛品三国后,易中天便如日中天,最奇怪的是很多人,包括历史老师都认为他是历史学专家。其实他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因其善文善言,《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6一书从讲故事的角度是很成功的,对于普及美国宪法史很有帮[]助。但书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制宪会议参与者詹姆斯.麦迪逊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中译本[7]的摘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故事虽然很多,但“反思”几乎没有,由这本书引出富兰克林的话便不太严谨,不是第一手材料。课后我专门问了几个在场上课的川师附中的高中生,看到注释是易中天某某书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他们的一致回答:“易中天,很权威啊”。出现这种结果显然需要引起历史教师的深刻反思,一个没有历史专长的人,哪怕他再火,也不可能成为历史界的权威。
以程度而言,教学使用的史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高老师教授川教版八年级《教育与科学技术》时,使用了很多材料,其中五段史料都以繁体字呈现。如:
聖 旨 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方今時局多艱,儲才為急,朝廷以近日科舉每習空文,屢降明詔,飭令各省督撫,廣設學堂,將俾全國之人,鹹趨實學,以備任使,用意至為深厚。前因管學大臣等議奏,已準將鄉、會試中額分三科遞減„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乙已年九月二日 很多文言文本身便语言晦涩、诘屈聱牙、义奥难懂,再加上繁体字,好多字初中生根本不认识,老师又没有注释或翻译,这样的史料对学生学习而言是无效的,只能成为教师利用的工具。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叶老师讲四川民俗文化曾引苏东坡《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对于其中的生僻字“罨”特意加注拼音,显然考虑到了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除了科学性,运用史料的量也须适度,少了不起作用,多了会影响教学节奏。高老师以“民主的基因”、“民主的尝试”、“民主的基石”、“民主的智慧”重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内容,设计很用心。但教学过程中总共使用了不少于16条史料,且绝大部分史料都有至少两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说整堂课都在分析史料。因问题太多,每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大多仅有一分钟左右,学生的思维大部分还是被迫围着老师转。如此通篇“史料轰炸”而忽视教材,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完整化、系统化,一般的学生恐怕也难以适应。故有中学老师私下戏言:每堂课都这样上,学生很快会疯掉。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史料教学的效度,这需要潜心阅读、精心设计。实践中常见的呈现方式或是从史实到史料,或是从史料到史实,大部分是做为某个结论的证据,史料和史实之间的联系相对平面化。即使有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来说也是隐性的,其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角色意识很难彰显。某种程度上,老师对史料的选择已经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史料教学应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8教师应当有目的地使用多样化的史料,营
[]造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利用证据尝试进行重建过去,要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拓展学术的度
历史学科内容、方法、观念与理论皆极具变化性、多元性,它是由历史学自身的特性所决定。史实推翻史实,史料更新史料,史家辩驳史家,史观批评史观,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新的观点、结论出现,这些因素还会产生叠加效应。故中学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学科中变化最迅速、最猛烈,历史老师理应是充电频率最高的老师,但实际情况却非常令人担忧,没有意识拓展学术是老师们的普遍现象。比如有老师讲“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旧教材是这样写的,但实际上专家早已考证,1906年才正式废除。课间笔者特意看了该老师所用川教版教材,上面也明载“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显然该教师想当然的认为“宣布废除”与“实际废除”是一回事。
某老师言“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康有为视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氏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戊戌变法期间清廷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所强调的变法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变法高潮中,《校邠庐抗议》因“最为精良”被清帝批准重印,并赶印一千部颁发各衙门,敕令逐条签注意见,以备采择。实际上,康有为在资历、品性、学术上都难以令人信服,两考一出,无论新旧人士,几乎人人“喊打”,其思想学说在规模空前的维新实践中也难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的确有许多建策经过总理衙门等机构议复后推行,起过重要作用,但他后来对自己的功绩地位浮夸太多。谈到戊戌改革,德宗、翁同龢、张荫桓是三位一体的。翁氏罢退后,光绪对张荫桓信赖有加、言听计从。张荫桓为辅佐德宗变法之肱股之臣,百日维新期间作用甚大,但久为论者所忽视。
有教师最后总结时提到“乾隆时期闭关自守”,虽然史学界在讨论清代前期的“闭关政策”时,几乎一致认为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经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从此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惟一通商口岸是广州,目前大学、中学教材仍如是说。但近代史专家王宏斌教授几年前已经用充分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完全是虚假判断。不仅乾隆皇帝从未发布过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的谕令,而且就事实上看,这三个海关一直在正常履行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近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学教材一直沿用。对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结论,如果我们引入新的视角,肯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爱思考的同学亦当有疑问,此前就没有开眼看世界的人吗?林则徐的思想从何而来?关键是近代史起于何时,以鸦片战争为界,腰斩清朝史,前边属古代史,后边隶近代史,这种断限早已饱受诟病。如果起于清朝建立,那至少有两人早已睁眼看世界。一是雍正朝陈伦炯,二是嘉庆朝谢清高。实际上,当下学术界已经普遍同意中国近代史最迟应由晚明始,如此徐光启不可回避。其“欲求超圣,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境界之高,后人几乎难以企及。(当然,有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学术拓展不一定非要集中在一课时,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之前早就会有合理的安排。)
对于历史教育者而言,照搬教材和教参是最忌讳的。目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有四种版本,它们不仅在编写上百花齐放,甚至观点上有相当的差别。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结合相关的学术研究,才能讲得透、讲的活、讲的深,郭富斌、李惠军、王雄、李晓风、魏勇等业内名师皆是典型。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优质课无不以深厚的学术研究为基奠。以多数老师最看重的高考而言,目前大部分历史高考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是大学教授,所以近年来在史学研究新成果方面,一直有试题出现,其数字“相当惊人”9。无论是学科特性、课标要求,还是专业发展、应对
[]高考,关注研究新观点、新成果对于中学历史教师都是必然。年年重复旧说,岁岁因袭陈论,只能与真实的历史相去更远。目前教学环境已经相当自由,除非安于自缚,学术拓展几乎不存禁忌。如果不能查阅相关论著原作,至少要经常阅读《历史教学》、《历史学文摘》等刊物以及史学评论网、近代中国网、中华文史网等网站的学术动态文章,相关路径笔者曾经有专文论述
四、关照现实的度
“历史真理内在的包含问题性,现实意向性内在支配和强力主导着所有历史观念、历史研究、历史知识的必然逻辑。”11克罗齐亦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
[10]。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要求历史课堂与现实相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引导他们探索历史、吸取智慧、健全人格、滋养生命。历史教学关照现实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理性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同样涉及度的把握问题。
《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节本身涉及的都是现实中的民俗文化,从激发兴趣角度,这堂课无疑非常成功。如果有遗憾的话,可能就是了解认识层面的知识过多,从而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沉思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后来公开的课件最后的“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整体而言,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非常严重,哪怕是精华,譬如本课中精心展示的川剧,一如其它地方戏曲,现实中还有多少活力?即使初中生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理应安排一定时间加以分享和引导。故叶老师用“散”和“浅”两字自评,笔者以为并非完全自谦。关于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恐怕多数老师过于低估,除了公开课、评优课等,在常规教学中很少设计引人深思的问题,怕担上为难学生的“罪名”,这也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多数准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很差,常令高一教师头疼不已,这个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或许初中老师的责任更重一些。
秦老师执教《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以中国梦导入,又以中国梦结束,首尾呼应,比较自然地联系了现实。倘若有时间讨论“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发展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利弊等相关问题,可能更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中体西用思想自成型后一直传续变迁至今,其中是否有合理之处。源于生物学的进化论被引入人类社会竞争后,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理论依据,目前是否还应该推崇。对于高中生,探究这些问题应该是有兴趣、有能力的。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用美国国徽、国名导入后,旋以阅读思考“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由几部分构成、如何运行”开始新课,虽然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但学生彼时可能很难把握,显得有些突兀。假如用学生熟知的与本课紧密相关的美国政府停摆等事件代替,或许更容易拉近距离,由现实回到历史。“妥协是一种智慧”、“制衡是一门艺术”、“弹性是一种活力”,高老师这个最后的总结是一个亮点。若再设计一个相关的联系现实的主题探究或讨论,应该可以锦上添花。例如为什么妥协是一种智慧,历史和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典型的事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妥协”加以批判,是否公允?
高老师的《教育与科学技术》课,开场便展示记录当班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配以《读书郎》歌曲,足有两分钟,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以“《读书郎》中的先生、学堂与现在的老师、学校是否同一含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走入新课”导入。如此操作,能否实现其“拉近学生与本课学习的距离,快速进入状态”的预设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尽管图片和歌曲成功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最关键的导入语缺乏诱导互动,聚焦不准,与本课的近代教育改革教学主题差距较大。其次,最核心的问题是,《读书郎》反映的主题并非旧式学堂教育。细听歌词便知,除了大家熟知的“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下一段即“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做人要争气呀/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具有明显的革命色彩。进一步查询可得,《读书郎》由著名的革命作曲家宋扬创作于抗战末期的1944年,其时他正在贵州安顺,作为抗敌演剧队成员开展革命文艺宣传,灵感源自小学支教实践及当地苗族山歌《小嘛小儿郎》,《读书郎》的姊妹篇即《苦命的苗家》。很显然,该歌曲反映的不可能是旧式学堂和教育,“歌中的先生、学堂与现在的老师、学校”在含义上没有本质区别,用于本课导入不合适。笔者以为,只需出示当班学生人人熟悉的班级课程表,从中引出分科教学、分班上课,然后提问,这种教育制度我们国家原来有吗?如果没有,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设计目标便可较好的实现。
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该校推广“电子白板”及控制作业总量等教学改革措施推进速度缓慢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体会教育改革的不易”。实际授课时,或因时间紧迫,只有老师讲述了近7分钟。由现实反思历史,这个设计理念是不错的。问题是,教学改革的性质、程度、规模、难度等与教育改革相差甚远,现代某个中学的教学改革的阻力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艰难简直无法比拟,与本课主题差异明显。即使时间充裕,同学们畅所欲言,估计也很难有真切的体会。课后集体研讨时,也有数位老师提出了置疑。笔者以为,提供多视角的材料,营造充分的历史情境,回到历史现场去探究近代教育改革的不易,学生才能有更多更深的体验,之后可以再关照当今教育改革的困境。
现实是正在进行的历史,“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
[12],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便不会有对现实的超越和创新。历史学应该是一门最具有思想性的学科。“历史学不能改变历史,但能改变现实,史学对思想的挑战性永远不可低估。”13思想就是批判,而且是彻底的批判。在批判之路上,[
]永远没有最后的终点。唯其如此,让历史照亮现实,深刻的思想才能诞生,历史学才会充满非凡的意义和感人的魅力。
历史教学之“痛”有哪些?据北京十一学校贺千红老师调查,排在最前面的,是“课堂缺乏有吸引力和能引起讨论的问题”、“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一言以蔽之,“缺乏思维的含量”。
[14]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说,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教学高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长久的专业积淀,历史学是历史教育的根基和源头,是最需要拓展的专业知识。兴趣激发、史料运用、学术拓展及现实关照在一节好的历史课里是相辅相成的,其核心和原点仍在历史本身。科学运用史料是好的基础,适度激发兴趣是好的形式,适量的学术拓展及适时的现实关照是好的深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及批判,点燃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解放,其潜力会远远超乎想象。当然,既要长久吸引学生,又要不断完成教学目标,这并非易事,需要下很大功夫。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每个教师通过努力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将其发展完善。当历史教师坚持不断的引进多元叙述,一以贯之的引领理性思考,锲而不舍的触发生命与生命碰撞,长久持续的冲击学生的思想,人性、自由、真理等人文精神便会渐次潜移默化,这也是历史教育的最高追求。
注释:
[1]张楚廷:《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6期。[2]蔡少卿、皮后锋:《严复与戊戌维新》,《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 6 期。
[3]据笔者所见,沈起炜主编的1995年版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对重要历史人物一般都用小字作简略的背景描述,这个特色在余伟民主编的2007年版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大大削弱。除此以外,多年来国内其它高中教科书基本没有人物的背景介绍,大多须由教师补充,英雄的另一面更是如此。
[4]以上有关美国的材料绝大部分在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便可看到,这些书因其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几度再版,不断加印,发行量最少的一本也到17万册,对于中学美国史教学,绝对是必看的参考书,网上也可免费下载。
[5]周建漳、赖勇龙:《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6]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7][美]麦迪逊著、尹宣译:《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8]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
[9] 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题的统计分析》,《历史教学》2014年第1期。[10]薛伟强:《学海无涯巧渡舟——免费获取网络学术资源的几个路径与技巧》,《历史教学》2011年第1期。
[11]雷戈:《史学在思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5页。
[12]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2页。[13]雷戈:《史学在思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2页。
[14]赖培根:《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中国教育报》2013-09-18。
第二篇: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
新时代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要精讲,注重点拨引导,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引导、如何组织,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一、把握目标落实的“度”
新课程强调在浑然一体的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中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这才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度”呢?
1.“双基”目标。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方案,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
2.能力目标。要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
3.德育目标。备课及教学中要明确,通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品德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德育的要求。
4.创新目标。最后还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度”
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有吸引力了。
但同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良莠不齐。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崎岖的情境也充斥于数学课堂。
表现在: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为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视了情境的真实性、现实性;为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忽略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
创设切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应从学生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科学合理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而创设情境过滥或过于随意,往往起不到情境应有的功能,反而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握教师主导的“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要讲求分寸,把握好教师主导的一个“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迫不及待地越位,恐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体验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指导在点子上、关键处。
一般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思考的方向,指导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的指导还要点明学生的错误与不足等。主导作用发挥得当,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把握活动组织的“度”
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活动组织,把握好一个“度”。
1.以学定教。数学教学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应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十进制计数法是人类几千年总结的经验,就应该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
2.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不是学生唯一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为此,组织学生活动应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学生知识与经验等。
3.注重实效。组织学生活动应在教师精心预设、适当点拨引导下开展,不要盲目组织学生活动,否则,既浪费时间,也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学生活动的组织应做到切实有效,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五、把握练习设计的“度”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
2.面向全体。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
3.重点突破。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用力,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因材施教。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第三篇:两学一做:把握四个度 重在落实
两学一做:把握四个度 重在落实
【摘要】:公文写作之家微信公众平台为您编辑的“两学一做:把握四个度 重在落实”有一定参考价值,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gwzj16880查找,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参考资料。
1重在落实
今年,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 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的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严治党的又一重大举措。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是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是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两学一做 不是空喊口号,更不能虎头蛇尾,无疾而终,其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重点在解决问题。无论学与做,最终都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党规作为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8700余万党员必须遵循的总规矩。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党章党规唯有入脑入心,理想信念才能坚如磐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所以,广大党员要以此次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真正静下心来,从党章党规党纪中,汲取 精神食粮、补足 精神之钙,彻彻底底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总开关 问题。实践证明,理想信念的缺失,是为百病之源。纵观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各种问题,不难发现,党员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是以理想信念被各种欲望吞噬开始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面对金钱、美色、权力等各种诱惑,把党规党纪视为 橡皮泥 稻草人 而抛之脑后,丧失原则,步步迈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只有加强对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的常学习、常思考,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知可为,知可不为,才能抵住诱惑,经受住考验,确保 总开关 不松动,思想轨迹不跑偏。要时刻把党章党规作为悬在头顶的 三尺利剑,吾日三省吾身,坚决摒弃从众和侥幸心理,立足底线,坚守墨线,不踩红线。通过开展 两学一做 教育活动,加强 信仰之修,补足 精神之钙,铸牢 信念之魂,让守纪律成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认真践行 三严三实 要求,努力做 忠诚干净担当 干部,关键时刻、重要关头,能够保持政治定力、守住法纪底线、把好道德关口,树好自身形象,让党徽闪光,为党旗添彩!
2把握四个度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的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学习教育从 关键少数 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我们知道,两学一做,基础在 学,关键在 做。学,就是深入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就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在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做,就是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政治意识、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更加主动地立足岗位作贡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于这次的学习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把握好四个 度 的问题。认识的高度。就是在心里对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认识要有高度。只有高度认识到此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的目的,需达到什么效果等,才会认真去贯彻、执行,才会真正做到深入学习、深入实践。内容的宽度。就是对于这次学习的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学习。除了再次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等,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锻炼,使得自己能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党纪等,能提升党性修养,端正党风,严守党纪。思考的深度。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章时,不能是只是敷衍了事,学个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知半解,没有深度,而是要在学习基本内容基础上,还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到对此次活动有学习、有认识,学习有深度。做到的程度。就是要求对此次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在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内容上的全面学习,深度上的思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该怎么做。在做党员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合格党员,还要进一步要求自己更加守纪、更加敬业、更加勤奋、更加优秀,做一个真正的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的党员干部,才是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应有的效果。总之,党员干部只有把握好这几个 度 的问题,在 两学一做 活动中,才能做到真学和真做。总结: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学一做:把握四个度 重在落实”,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公文写作之家微信公众平台。
第四篇:开展名著阅读应把握四个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开展名著阅读应把握四个度 作者:邹 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6期
第五篇:求职面试需把握好的10个度
求职面试需把握好的10个度
每年都会有许多大学生去求职面试,有人在面试中成功,有人失败,其实这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主要是在面试中要有一定的技巧。面试时,只要在处理职业问题上掌握好一定的度,就会准确抓住机会。
一、求职心气有个“度”:每个人的学历、经历大致决定了职业方向,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决定了职位层次,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又决定了工作地域。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你必然在某个职业圆周内,在求职时,可以适当的放大半径,放宽选择范围,但是,圆心不能偏离,范围不能太广,否则,摆脱了自己的职业圆周,就偏离了自己的职业轨道,漫无边际的寻找,很难选到合适的职位,甚至在这一轮中踏空,成了流浪者。所以,你要掌握好这个度。
二、求职心情有个“度”:有的人急于求成,整日忙于奔波,却不去思考成功之路;有的人慢条斯理,全然不顾形势的变化、高潮的时间。只有认识到变化的形势,加速进入求职就业的快车道,才能跟上飞速奔驰的列车,否则,就会被丢在某个驿站。变成了被抛在沙滩上的小海螺。所以,求职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不紧不慢,要掌握好一个度。
三、追求理想有个“度”:没有理想,就会让人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往往理想太远大,现实太残酷。所以找工作要切合实际做一个职业规划,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调整心态,先从梦中醒来,认清职场形势,看到竞争的激烈性,让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软着陆,给自己重新定位。否则,就会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的错误。必须掌握好这个度。
四、跳槽、转行要有个“度”: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应有适合自己的驿站,在职业生涯中,都应有适合自己的坐标,同样一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换了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会茁壮成长,越长越旺盛。职场人士,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水土很重要!一味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并不可取,但是为了求得高薪、求得高位、求的发展、求得机会、求得开心、求得轻松。就不停的跳来跳去,收获不小,损失多多,结果收支平衡,甚至发生误跳,跳入冰窖。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轨迹紊乱,追悔莫及。所以,跳槽转行不能说跳就跳,想转就转,要掌握好一个度。
五、简历重点掌握两个“度”
第一“度”:写简历要有个“度”:职场竞争太激烈,没有竞争意识是要吃亏的,所以,简历中,适当加点花点和调料,使自己的简历有吸引力,自己的能力、经验可以适当请放大器和扩大镜帮助一下,否则,在茫茫人海很难寻求发展空间,如愿以偿进入职业发展的高速公路。如果心仪岗位条件尚未成熟,就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工作机会,利用空暇的时间,静下心来为自己充充电,无论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哪个职位,实力才是竞争的核心,有了过硬的技能,未来才能抱回一个金饭碗!但是,如果只注重简历大加注水,胡编乱造,把真实的经历描绘成天方夜潭,团花似锦,简历就会给你帮倒忙。企业在招人中更看重的是诚实可信、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承受压力的能力、较高的情商等等,这些指标通常被归入综合素质一类,可不要让人给你综合素质差的结论,否则,就死定了。所以,写简历要掌握好这个度。
第二“度”:投简历要有个“度”:投简历的时候,如果只投自己曾经作过的行业、职位,那就把自己绑在一个小圈子里,限制了自己的职业开拓,可以适当的选择新兴的高薪行业和职位,但是,必须与自己学历、职位、行业有血缘和连带关系,不能因为电子简历投起来方便,求职招聘网站多多,就到处播种,漫天撒网,结果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就是拿到面试机会,可是,那是属于别人的职道,你也挤不进去。所以,投简历要掌握好一个“度”。
六、面试过程有好几个度:
第一度:仪态仪容要有度:服装挺括,得体大方又不要鲜艳时髦;袒胸露臂;装饰合理、搭配得当又不珠光宝器、画蛇添足;头发整齐、略带素妆又不油头粉面、浓妆艳抹;仪态大方、举止得体又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要掌握好这些度。
第二度:面试礼仪要有度,彬彬有礼,稳文而雅的风度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是求职的法宝,但是,如果装腔作势,唯唯诺诺,就显得不很得体,所以,要掌握好这个度。
第三度:心理上要有个度,充满自信是必备条件,自信是敲门砖,自信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它是不言败的信心。但是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自骄自傲、非我莫属,是求职的最大障碍,但是自卑自贬,忐忑不安,也是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二者的结果都是与机会插肩而过,失之交臂。所以,既要充满信心,又不要旁若无人,要掌握好这个度。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
第四度:准备工作要有度,万一你被通知要参加面试,一定要作好面试前的全方位六大准备:物资准备、心理准备、研究准备、问题准备、仪表准备,礼仪准备,对面试中的每一个环节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充分的准备可以帮助你镇定自己。打有准备之仗,自然心里有底,不慌不忙,充满必胜的信心。可是,也不要诚惶诚恐,小题大做,物资准备过了头,显得很不成熟,问题准备过了头,结果,杂乱无章、理不出头绪。要掌握准备的度。
第五度:介绍优缺点要有度,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这个优势就是你竞争的法宝。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优点集合起来,一一列举,形成一个优势。但是,如果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志得意满、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陶醉在已有的光环之中。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独占熬头的模样,那就自取灭亡。
第六度:回答问题有度,在面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了。其实如果你能够好好准备,加上临场镇定的表现和充分发挥,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要以不同的方式应答,灵活机动,才能有助你轻松过关,争取求职成功。语速不紧不慢,用词不温不火,表情不僵不狂,眼神不呆不滞、举止不浮不板,要掌握好这些度。
第七度:观察问题要有度,对周围的环境、面试官的表情、态度毫无察觉,不能随机应变,不能灵活处理,面试注定失败。但是,也不能观察过度,甚至仔细分析、想入非非,结果,扰乱了回答问题的思路,甚至没有听到面试官的问话,那就要乱了阵脚。所以,观察也要有个度。
第八度:面试后查询要有个度,不要面试之后,感谢电话一个不打,感谢信一封不写,不闻不问、静侯佳音。也不要坐不住板凳,四处打探,甚至电话不断,让人讨厌。要掌握好这个度。
七、追求高薪要有度:升职加薪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多少人都在为之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但是,羡慕高薪酬、高福利、高待遇的高知、高管、高位,却忽略了高压力、高负荷带
来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还有追求不到还有失落感和郁闷心情,使自己生活在无可奈何中。所以,希望、渴望、欲望都要有个度。否则就是失望,甚至绝望。
八、职场做人要有个度:与上级、下级、同事,都要相处得当,不能一个人生活在孤岛上,与大家老死不相往来,既要和同事多沟通、有来往、有人情,又不能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要掌握好这个度。否则,就要被动跳槽。
九、职场拼搏要有个度:如今竞争这样厉害,不努力,不奋斗,根本就站不住脚,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就是要拼命工作,可是,拼命也要讲究个度,流汗不流血,拼命不玩命。就是个原则,否则,过劳、生病,就一切全都清零。因此,要掌握好这个度。
十、充电要有个度:充电是求得发展的源泉,不但要经常通过充电更新知识、更新理念,还要电压够足,电流够强,才能在职场脱颖而出。但是,充电不能过度,什么书全看,什么都学,结果样样精通,样样稀松,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求职的时候,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本领,依然是哪个单位都不要,哪个单位都可惜。所以,充电的方向、内容要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