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

时间:2019-05-15 05: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

1.1我们周围的土壤(2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 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

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 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 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 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 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1.2了解土壤(24-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 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 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 有什么变化

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 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学生分小组回答 所研究的情况

2、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 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

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 听:摇动一下杯子

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

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 用好纱布

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 黏土下面的水最少 壤土次之

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 水稻适合黏土 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1.3肥沃的土壤(24-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

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

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 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 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 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

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 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 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 鼹鼠能够挖洞松土 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 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 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1.4土壤的保护(24-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 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 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 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 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 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

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 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 正是有了土壤

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 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 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2.1果实和种子(24-5)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 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 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回忆原有知识 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

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

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 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 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 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 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

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 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 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 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 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2.2根和茎(24-6)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

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 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 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 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 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 粗粗的

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 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 像葱这样

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 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 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 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 大多数植物都有茎 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 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

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 演示横切和纵切 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 汇报现象

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 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 一半浸泡在红水中 一半浸泡在蓝水中 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2.3叶和花(24-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

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了解叶的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 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 组内展示

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 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

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 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 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 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

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 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 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 花药 柱头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 强调力要小 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

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

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

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 在白纸上再抖抖 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 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 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2.4植物和我们(24-8)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图片 一些食物

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 做衣服

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 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 还有......(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大组交流

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 香焦是吃的果实 南瓜是吃的果实 青菜是吃的茎和叶 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 并进行记录

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

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 我们吃的是果实

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 哪些是固体 哪些是液体 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9)

(一)导入新课

1、今天

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 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 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不需要下定论 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 不停地搅拌 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第二课时(24-10)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 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 使学生发现

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

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 使学生明白 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11)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 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 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 让学生观察

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

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 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 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 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 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24-12)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 充分搅拌 使盐完全溶解

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 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 周围塞好报纸

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 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3.3认识液体(24-13)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 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 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

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 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 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 比一比

谁说的比较好

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 此表格可以加长 比一比 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 其实

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

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 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 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

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 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24-14)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

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 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 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 有的会溶解 有的不溶解 那么

把液体倒进水中 是否也会有的沉

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

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 有的液体浮于水面 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 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

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

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 有的溶解于水 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

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

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 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4-1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 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

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 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 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

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4.1今天天气怎么样(24-16)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 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教学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 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

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

学生:彩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 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 咱们一起来猜猜!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 产生问题

1、课前

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三)、自主发现 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四):自主发现 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五)、对比教学

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 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 但是

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 请同学们看书43页

(六)、开拓视野

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

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4.2气温有多高(24-17)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 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 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 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1)使用温度表测量 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 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 俯看结果偏小 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 在人少、通风处测量

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 同座位两个人 一个同学测量 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 1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 全班集体讨论

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 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4.3雨下得有多大(24-18)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 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制作雨量器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 引导学生观察

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 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

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 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 指明读一读

学生对照制作步骤 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 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 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 每次量雨前

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 读数时

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

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 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 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

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

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

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4.4今天刮什么风(24-19)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 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 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 让学生看图抢答

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

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 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

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

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

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五、学生外出测量 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 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

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 并对照天气预报

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4.5 气候与季节(24-20)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 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 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 再适当补充

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巩固所学 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5.1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1)

一、用感官观察事物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 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 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

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 在不同位置

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判断是谁?

二、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

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 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探究运用 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

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观察四种茶叶

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 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 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交流观察计划 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 用开水泡开后

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24-22)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

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

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 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 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 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 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 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

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 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 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 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

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 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的一天

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 由于盖子没有盖好

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

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 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 在青霉菌的近旁 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 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

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3)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判断

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 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

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 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 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

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

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 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

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 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 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24-24)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 学习运用工具测量

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二、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1、全部烧完一炷香

2、烧一半

3、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4、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5、(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6、(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7、(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三、学生分组探究

四、全班交流 参考资料: 珠峰测量: 珠峰

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 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 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 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

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 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 1852年

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 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 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 20世纪初期

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 我国也采用过

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 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 后经验证推翻 1954年

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 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 1975年

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 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 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1987年3月

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

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 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 但同年

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 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

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 1992年5月和10月间

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 重新测定珠峰高程

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 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 ?? ?? ??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_3

1.1我们周围的土壤(24-1)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五、教学重难点: 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1.2了解土壤(24-2)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六、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2、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 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2、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1.3肥沃的土壤(24-3)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 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八、课后反思: 1.4土壤的保护(24-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2.1果实和种子

(24-5)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 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八、课后反思:

2.2根和茎(24-6)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2.3叶和花(24-7)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

花药

柱头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七、课后反思:

2.4植物和我们(24-8)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作业:

1、2、七、课后反思: 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完成实验册

3.1认识固体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9)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第二课时(24-10)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七、课后反思: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的特性。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时数: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11)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24-12)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七、课后反思:

3.3认识液体(24-13)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 样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24-1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 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七、课后反思: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4-15)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七、课后反思:

4.1今天天气怎么样(24-16)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教学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学生:彩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六)、开拓视野,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

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反思:

4.2气温有多高(24-17)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七、课后反思:

4.3雨下得有多大(24-18)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五、教学准备: 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制作雨量器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七、课后反思:

4.4今天刮什么风(24-1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

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七、课后反思:

4.5 气候与季节(24-20)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五、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七、课后反思:

5.1观察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五、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1)

一、用感官观察事物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观察四种茶叶

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五

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24-22)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七、课后反思:

5.2测量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五、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3)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24-24)《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学习运用工具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二、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1、全部烧完一炷香

2、烧一半

3、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4、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5、(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6、(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7、(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三、学生分组探究

四、全班交流

七、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珠峰测量:

珠峰,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

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4课、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

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2、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四)认识茎的作用。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学生交流。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3、叶和花

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不用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材料:

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直接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和调查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

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你仔细看过花吗?说说 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

二、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组织学生说。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三、认识花的构造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回顾和解释

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4课: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

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生回答

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1)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1课、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训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四)小结本课。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3课、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物体

法(写或画)1 2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

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教学反思

]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

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第二课 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第三课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复习引入。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做个头发湿度计。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师生小结。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第四课 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复习引入。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第五课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四人小组讨论。秋天气候的特征。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第4课、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第二单元

第1课: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准备:

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四、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课后思考:

第2课、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

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1、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知道种子里有“胚”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

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第二课、种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植油菜的乐趣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了解油菜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图画文字记录实验日记。教学难点:

持之以恒种植与管理。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大花盆l~2个。或校园内选一块种植地

学生:油菜种子(或别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种子)、小花盆。牙签、小铲、水、纸巾。学具袋里提供的油菜种子需要经过“春化处理”,教师可集中处理,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延伸导入

种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汇报 回答积极

二、观察油菜籽,种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没有胚?你怎么认为? 我们来种油菜,研究?

1、讨论回答

2、看29页图学生讨论种植注意点;

3、按步骤种植 讨论积极 小组和作好

三、种好我们的油菜

谈话:油菜籽我们一种到土壤中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怎样才能种好油菜,使它也快乐的生长?

学生讨论、汇报,如何管理,观察、记录 汇报积极,有好的建议,并呈现对种植好油菜强烈的兴趣,并能持续的管理种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吗?比如用对比实验,研究油菜对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汇报

能有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会设计实验,并能去做。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油菜开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1、讨论怎样做;

2、动手做一做;

3、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对课后研究有热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4课、谁给花传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油菜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1、认识蜜蜂在传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与花的关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学重点: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课前准备

教师: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没有计学具、工具箱的学校可以选择别的昆虫)、小塑料袋、放大镜。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导入

在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的时候,我们不小心碰掉下来的花粉。也许只知道它是生长在雄蕊顶端的一种粉末状的东西。

学生汇报:没有想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会与它有关。

二、观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么地方。(2)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

1、学生观察花粉;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指沾一点儿花粉捻一捻,说一说花粉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体。说说花粉的形态

2、讨论传粉的意义 认真观察,积极汇报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领的特点

1、察蜜蜂的身上脚上,你发现什么?

2、有什么作用吗?

3、怎样证明蜜蜂的这种构造和传粉有关?

4、比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注意点

1、学生观察汇报

2、讨论汇报蜜蜂特点可能的作用

3、学生设计实验

4、根据36页提示,实验分析,汇报 讨论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设计实验 观察认真细致

四、花和蜜蜂的关系,讨论:蜜蜂与花的关系

探究传粉后与花那部分有关,指导学生实验方法!

学生汇报,说说实验的方法:

传粉后摘去: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别用塑料袋罩(可以选择做不同的实验)敢于假设,设计实验

五、作业与延伸

1、查阅资料或观察发现: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传粉,2、观察其他传粉昆虫的特点

3、了解植物其它传粉方式,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中

1、学生讨论

2、选题研究

对课后研究兴趣浓,能简单说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和方法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5课、收获和播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油菜果实,描述它的基本特征。

能利用简单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油菜生长全过程中的观察记录。知识与技能: 认识植物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继续研究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油菜果实、油菜生长全过程记录。“种子游戏”所需材料:塑料杯、棉花或吸墨纸、一些种子。教学过程:

一、汇报种油菜的信息和体会

1、问: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各自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

3、大组汇报:也可以每个人进行发言。

4、小组评价,然后老师评价。

二、拓展活动:种子游戏。

1、在一个碟子里放一些吸墨纸,并倒入一些水把吸墨纸浸湿,在吸墨纸上,用种子洒成你喜欢的字母形状。随时使种子保持潮湿和温暖,然后你就可 看到字母长高了。

2、下次你吃水煮蛋时,记得把蛋壳留下来。然后在蛋壳里放些棉花,再洒些种子并浇些水。几天后你会看到蛋长出“头发”。你还可以在蛋壳上画个脸谱。课后活动:

如果上面的游戏没有完成,可以课后回家去做,过几天带来,大家欣赏。

第四单元

第1课、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训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四)小结本课。

第3课、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物体

法(写或画)1 2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第6课、认识船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船的发展历程、船的种类、船的用途等方面来认识船,并通过设计未来的船加强对船的认识,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2、知识与技能:通过网络浏览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知道它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一艘船,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并知道它们的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教学难点:设计一艘船。教学准备:网络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

出示船的图片,认识它们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船”。问:你知道这些船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认识的船的名称(帆船、客船、货轮、水翼艇、航空母舰„„)过程二:认识各种各样的船,了解船的发展史:20分 师: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还想认识更多的船吗?1分 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船的世界”,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船,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船的名称并用简单的话说说它的特点。学生浏览网页5分

利用教学网络向大家交流汇报。5分(7——8个同学)

(你真聪明,不仅知道船的名称,还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真棒!)(恩,听了你的介绍,张老师也认识这种船了!)出示图片:(一边指:)张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船的图片,(一边问:)你们认识这些船吗?让我们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吧!

(潜水艇、航空母舰、客船、摩托艇、木筏、消防船、捕鲸船)(巡洋舰、护卫舰、中国福船、破冰船、挖泥船)2分

师: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船的发展史”这一专栏主要介绍了着一知识。点击“船的发展顺序”可以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并能对图片上的船按照发展顺序进行排序。

同学们可以四人为一小组,进入“船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留言与讨论”和大家交流或向老师提问。学生进行研究5分

请一生上来对船进行排序,问一问:为什么这么排?2分 过程

三、设计未来的船12分

在我们感叹船家族的庞大、船历史的悠久时,我们不禁要佩服船的设计者,他们在设计船时除了精心设计船的外形和构造,还要精心考虑船的材料、使用的动力以及船的用途!真是不简单!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注意考虑它的材料和用途。

学生设计未来的船8分

画笔中的通过教学网络进行展示并讲解4分(2——3个同学)

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的很高兴,你们构思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相信你们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小船设计家!过程四:谈感受。5分 今天我们认识了船,想一想,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船的哪些知识?请大家将感受与问题写在“留言与讨论”上。

第五单元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一、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

汇报。

(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

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

汇报。

(3)

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

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

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

小组交流。汇报。

(4)

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二、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2课、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影子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太阳高度仪(自制的)、指南针、温度计、手表、记录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早晨影子在西边,傍晚影子在东边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1)

学生室外活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2)

室内交流: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3)

小结:太阳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先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位,再用拳头量一量太阳离地平线有多高。

2、用仪器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将太阳高度测量仪平置于地面,指针指向太阳的方向,使阳光通过指针前端的圆孔,光斑落在指针后端“十”字的中央,此时针尖所示的角度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

(2)在阳光下,从物体顶端拉一根线到物体影子的顶端,用量角器量出地面和细线之间的夹角的度数,这也是当时太阳的高度。(3)学生室外活动。(4)室内交流。

三、总结应用

1、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2、如果同时记下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情况,气温和太阳高度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把我们的发现记在活动记录卡上。

第3课、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尝试做一个沙漏。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4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能够克服恐惧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五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期备课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材料”、“声”、“光”、“电”、“磁”。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至两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第1周第二单元:

第2-3周

第三单元:

第4-5周期中复习:

第6-7周第四单元:

第8-10周 第五单元:

第11-13周

第六单元:

第14-15周期末复习:

第16-18周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1)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 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2)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3)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4)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饭桌、保温杯、铅笔、手电筒、衣架、沙发„„

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石油、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塑料、玻璃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玻璃是如何加工的吗? 自学P3下面的图。学生回答。

教师:像塑料、玻璃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勺 碗 被褥 材料

用品

材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课后反思:

2、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

1、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

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

1、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 倾听声音(二)探索研究

1、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1)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2)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1)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2)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归纳如下)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一)引入

1、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1)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2)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3)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 音 发 出时 它们 都在 振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1)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 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 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 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4)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5)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6)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

1、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

5、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二课时(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上课了)(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3)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

(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4)铺地毯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第三单元 光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光的传播

一、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多媒体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一些发光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发光体的课件,请同学们给这些发光物体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活动 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课件,复习上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2、设计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继续展示课件,结合课本中的图,教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课后反思: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STSE活动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B、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点:探究性为重点对物体按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1、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3 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

1、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1、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1、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1)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1)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2)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

1、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1)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1、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1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1)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3)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1)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2)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

1、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

1)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1)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2)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4、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6、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由。

7、能辩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哪些材料组成。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经验预测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不可以导电。

2、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预测。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活动过程:

1、课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提出预测实验结果的要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测用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2、先指导学生按照上节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连接好电路,使灯炮亮起来。然后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炮是否亮。要求将结果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3、根据物体的导电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记录表可以不写物体名称,只写编号。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用电工物品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能举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确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活动过程:

1、分小组进行(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时,要出示实物。指引学生

认识: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的组成各分几部分?各个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启发学生用所知道的导体、绝缘体的知识,解释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各部分使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原因。安全用电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使用和维护电器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出理由。

2、能与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知识和方法。活动过程:

1、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4、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本节课总结:

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在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电的危险性及如何安全用电,并让学生说出几条安全用电的措施,加强学生用电安全意识。

14、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3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二)品质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三)能力目标

1、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2、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

3、能举例说出利用磁铁的基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四)活动目标

4、能用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5、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6、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子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二、课时按排:3课时

四、活动材料:磁针,磁铁,铁沙,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见到了什么?有趣吧。知道这是什么?(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什么部分吸引力最强?你能制作小磁针吗?你了解磁的用途吗?

二、操作探索 实验1:

步骤1:3人一小组。猜想一下,桌面上的这些小东西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住? 2:开始操作。一生进行记录。3:讨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让学生对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4:指导学生交流。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磁铁哪个部位的吸引力最强?

(二)探索操作

1、生用马蹄形磁铁吸引铁钉或曲别针,启发学生猜测,如果把磁铁放得离大头针越远,磁铁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距的变化来感受磁力的强弱。

3、用铁沙再做一次:在磁铁上放一张塑料片,然后把铁沙均匀撒在塑料片上,同时轻轻地敲击,最后会看到磁铁吸引力强弱的情况。再作其他形状的磁铁反复实验。最后在图上指出磁铁磁力最强的地方,并记录下来。

4、对于磁铁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要结合实验时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学生进行记录。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磁铁吸引力最强的两端有个名称叫什么?N,S。

(二)操作

1、先让学生确定实验地点。

2、确定哪是北方,哪是南方。

3、做完第一次操作后让学生换一个地方再进行实验。

4、一个学生记录。

5、使学生最终确认条形磁铁停止时,磁铁N极是否指向北方。S极是否指向南方。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磁铁N和S极的含义。

7、再重复以上实验。

8、小结。

9、根据课本提示完成巧取别针的操作。

10、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到的问题。

15、制作小磁针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规律的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规律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四、其它目标;

能设法将缝衣针制作成小磁针

五、课时安排:本课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导人部分和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六、课前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玩具小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将全班学生按二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本活动以“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问题导人。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图的提示,动手实验,做一次初步验证,再引导学生多次变换相对的磁极,并用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进行实验验证。3.教师应该提示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结论填写在记录表中。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在全班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加深学生对磁极相互作用及指南针原理的理解。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仿照教材中的方法制作小磁针。

2.能用已有的知识,检验自己制作的小磁针,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作和测量小磁针南、北极的方法。同时,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4.能解释磁铁在地球上可以指南北的道理。

课前准备:缝衣针、条形磁铁、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教学过程:

1.将全班按2至3人分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开始制作活动前,可以由学生猜想磁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导出课题;也可以用“缝衣针可以变成小磁针吗?” 这个问题导入;还可以用生活中钉子被磁化的事例导人。

3.指导学生认清所需材料和教材中的提示,学生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具体指导或演示操作方法。(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朝同一方向摩擦。)4.要引导学生检验缝衣针是否制成了小磁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知识来检验,或用N极指北、S极指南的性质来检验,并找出小磁针的两极。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学生得出结论:

我的解释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的结论是: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预测磁铁

极与

极,接近。

2.通过实验,我知道磁铁两极靠近时,会发生

。3.我制作的小磁针,针尖是

极,针眼是

极。4.我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

个大头针。拓展知识

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称为磁性材料(如:铁、钻、镍和它们的合金)。磁性材料(如:铁)中有许多细小的、分散的磁畴,当它们与永久磁铁(体)接触时,这些磁铁会朝同一方向,整齐聚集排列,从而使铁产生磁力,即被磁化。

16、磁的应用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2.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2.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三、科学知识目标

l.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2.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四、其它目标

能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磁铁和磁性材料的实例

五、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图片、分析资料、验证实验、交流讨论等4个活动。

六、课前准备:

磁在生活应用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 能举出3个以上磁铁在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中应用的实例。2.能发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磁铁。

3.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磁铁。教学过程

一.课前可以让学生调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关磁应用的资料。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如:讲述,展示实物、模型,绘图说明,信息发布,制成课件,演示操作等。)

二.活动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行准备,教师应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和调控。首先启发学生指出磁铁在物体的部位,然后启发学生讲述或演示(实验验证)磁铁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三.课内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1.我找到了磁在方面的应用。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铁:

3.我找磁铁的方法:

活动:哪里有磁铁? 活动目的

1。准确判断在一个装置中,哪些零件是用磁铁制作的。2.能分析出磁铁在一个装置中的作用。

3.能在调查和搜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与大家交流。教学过程

1、按3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首先由“小电动机、小喇叭和话筒里有磁铁吗?” 的问题引出活动,请学生观看“解剖图”发表意见。然后,提示学生设法检验其中是否有磁铁。这里为学生提供实物、大头针或曲别针,而检验方法则由学生选择。

3.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看图找出垃圾分类机中的磁铁,并引导学生说出“垃圾分类机” 是如何利用磁铁的原理来工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使学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的了解。活动:磁悬浮列车 活动目标

1。能解释磁悬浮列车工作的基本原理。2.能说出两条以上磁悬浮列车的优点。过程:

1.课前启发学生查找磁悬浮方面的资料,以备课上交流,时间约8分钟。

2.采取看图启发的方式导人活动,也可由展示磁悬浮玩具导人,或以问题的方式导人活动,如:比目前火车还要快的车是什么车?你知道图上列车的名字吗?请你说说磁悬浮列车是怎么回事?你能给大家讲讲磁悬浮列车吗?引导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信息资料与大家交流。

3.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科学原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学生用环形磁铁模拟磁悬浮列车的实验。活动:磁记忆

活动目标:1.能设法查阅更多的有关磁性材料的资料。

2。能举出磁性材料在记录文字、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应用实例。] 过程:1.全班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活动开始,可用“录音机怎样记录声音?” 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和理解发表意见,展开活动;也可以用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等其中一种实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展开活动

第六单元 信息与通信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首先从人类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导入,选择图像符号、旗语两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亲历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传递信息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传递信息方式的速度和距离,了解通信方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通过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培养学生大胆想像,勇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本单元在内容设计方面重点强调新材料及声、光、电、磁等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达到综合全册书内容的目的。本单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科学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及这种应用所带来的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7传递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2)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3)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2)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STSE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用旗语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过程。(2)能说出公共场所中常见图形及符号的含义。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

三、活动三: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学习科学在线

五、总结本课(补充学生活动)多种多样:语言传递、文字传递、灯光和文字两种、声像、语言、手势、表情、标志、信号、图像、信件、网络、电话 学生小组商量分类

认识:出口、问询、电话、停车场、邮筒、厕所、注意距离、禁止吸烟学生扮演游客,找到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

学生画出自己见过的标志符号。初步了解旗语小组分工合作:谁来发密码?谁来接收密码?谁来记录?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优点:能在彼此看得见的范围内有效的传递信息;不足:距离有限易混,比较麻烦;小组共同学习科学在线中的内容。课后反思:

18通信的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2)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3)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

(2)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STSE目标:

(1)能描述近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

(2)能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补充学生活动)认识通信的发展

喊话、骑马、驿站、烽烟、信鸽、电报、电话、传真、网络。小组讨论得出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小组商量排序

并把自己的排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发现的问题。

学生大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讨论若干年后自己的想像是否能成为现实。课后反思:

19畅想通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2)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STSE目标:

能说出本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补充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小组观察后交流图中的内容 小组首先明确设计任务

有的小组想设计一种能让加拿大小朋友闻到我们这里花香的通信方式。有的小组…… 小组商量填写设计任务、设计的通信方式、利用什么发送信息;利用什么接收信息。其次,要查阅有关资料,给我们的大脑充充电。

我们小组收集到的材料有光导纤维可以传递信息;手机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仪器可以接收红外线;通过书中、互连网、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

小组商量如何画好自己的设计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小组分析我们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具有的特点。全班开个展示会,交流和分享设计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课后反思: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费下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播种发芽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开花了 第四课结果了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 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是在学生现有的对于“定位置”的生活经验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说说你的位置;位置“接力”;教学......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单元 第一课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

    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3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3 第11、12、13、14周课题汉字输入年级三备课时间4、27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教时 教 学要 求1、会启动智能ABc输入中文。2、隔音......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