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教育学讲稿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公2班的XXX。在我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看几张图片。(1分钟后)是不是有一种熟悉感呢?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今天讲课的内容了吧!对,就是瞌睡。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下今天的教学内容:
1、瞌睡的定义
2、出现瞌睡的原因
3、瞌睡的危害
4、瞌睡的应对方法 然后是教学目标: 识记 瞌睡的危害 理解 瞌睡出现的原因 运用 如何应对瞌睡
好,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教学。
相信大家都有打瞌睡的经历,比如我有时候上课上着上着就昏昏欲睡了,还有因此错过讲课重点的经历。那到底什么叫做瞌睡呢?瞌睡: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进入 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想睡觉的一种生理现象。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气不流通、屋内缺氧、生活作息晚,长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体正发出警示讯号。再严重一点的话,瞌睡也会成为一种病状。
当然,我们今天讲述的只是普通常见的瞌睡现象。
诶,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想是什么导致了瞌睡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会打瞌睡。
瞌睡的原因有很多条:
1、作息不规律(像长期睡眠不足、昼夜颠倒等容易引起疲劳,一疲劳瞌睡自然也就来了)
2、室内空气不流通(空气不流通导致空气中氧气不足,由此脑部含氧量降低,人就变得昏昏欲睡)
3、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患者由于基础代谢低,常有嗜睡的表现)
4、呼吸道出现问题,睡眠中有呼吸间歇现象,呼吸受阻(睡眠中呼吸间歇影响了睡眠质量,自然就容易打瞌睡了)
5、营养不足(能量摄入降低了,会引起困倦。如果是这个状态多吃一点蛋白质食物就会好转)这些都会导致瞌睡的发生。而中医学则认为经常打瞌睡是表示脾胃功能不好。
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我讲的没什么实际意义啊,瞌睡嘛,打几下又没有什么关系,无伤大雅的。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下面,我就举几个实例让大家看看瞌睡的危害。案例一:
有个40多岁的中小企业老板,开车开到一半「不知不觉」睡著,连续发生三次车祸,原以为只是睡眠不足,到睡眠中心诊断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毛病。这种症状起因於呼吸道出了问题,呼吸受阻,一夜醒来好几次,睡醒后反而疲惫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觉,甚而在不知不觉中睡著,相当危险。
这小老板还算幸运的,出了三次车祸还好好地活着,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么幸运的。
案例二:
这是一个发生在列车上的故事。
19岁的新化人罗某持一张无座车票从广州车站上车后,就一直站在2号车厢洗脸间旁边的过道上。夜深了,罗某打起了瞌睡,由于周围无扶手,在迷糊中罗某将紧急制动阀当起了扶手。23时54分,罗某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结果将紧急制动阀手柄拉下,造成列车紧急停车。长沙铁警依法对肇事旅客罗某进行治安处罚。
唉,一次再普通不过瞌睡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事故,还受到了治安处罚,本是遵纪守法的良民,却因为这次小小的瞌睡抹上了污点,这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
案例三:
这就更让人感受到瞌睡的危害了。
2009年6月10日,涉嫌抢劫、抢夺、寻衅滋事等13起犯罪,合山籍嫌疑人谭雪贵被辽宁省阜新市警方抓获。同年7月13日,谭被合山市公安局押回送入合山市看守所拘留。办完收押手续后,转将谭雪贵提到刑侦大队队长办公室进行审讯。
当晚,办案民警周某、江某和罗某等3人对谭审讯直至次日凌晨才结束。3人未将谭还押,继续将其留置在队长办公室。期间,罗某下楼休息,由江某和周某共同看守,谭雪贵带着脚镣,双手被手铐铐在办公室的短沙发扶手上。上午,周某到隔壁屋子休息,江某一人独自看守。江某打瞌睡,谭雪贵利用办公室内的扳手,打开手铐和脚镣,趁机逃脱。
这个事件还有后续,事隔三年后,谭某再次犯案,抢劫酒店,甚至还手持手枪和手雷前往柳州市某监狱探视一个作案同伙,最后终于被公安民警发现并抓捕,总算是让人松了口气。
只是打了个瞌睡,就让案犯法外逍遥了三年,危害了更多无辜的民众,还差点引发了监狱动荡,后果惨重哪!
看了这么多事例,大家应该意识到瞌睡的危害了吧!瞌睡并不是每次都是无伤大雅的。在座的各位以后大部分都是要从事护理工作的,要是在工作中打瞌睡,极有可能出现操作事故,那么结果甚至可能是一条人命了!即便是从事其他工作,工作时打个瞌睡弄错了数据什么的也不是没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益,然后被辞退再没用人单位敢收。
既然瞌睡会有这么可怕的效果,我们要怎么做呢? 最好的当然是从预防做起了。
1.起床后锻炼5分钟。这样做不仅为身体充电,而且能加倍燃烧卡路里。加快心率,养好精神,瞌睡自然就不会来造访了。
2.养成喝水习惯。处于缺水状态的你,会时常感觉衰惫。
3.讲究吃早餐。美国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身高体重比(BMI)偏高,也就是体重超标,还爱犯困,做事无精打采;讲究吃早餐的人则精力充沛得多,身形也相对匀称。
4、午后喝咖啡。午餐后,身体的睡眠因子(一种能引发睡眠的分子)成分增多,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喝一小杯咖啡效果最好。当然喝茶也行。
5、坐有坐相。坐姿不良,走路踢里踏拉,耸肩腆肚,这些通常是你能量已耗干的表现。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如果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反而会觉得更疲劳。不管是站还是坐着,应当收腹立腰,放松双肩,脖子有稍稍伸展的感觉。
6、午睡20分钟。20分钟左右的小憩是最理想的,它其实跟午睡一小时的作用没什么两样。
7、多吃纤维食物。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钾,你的身体需要钾将血液中的糖转化为能量;坚果也不错,它富含碳酸镁,缺乏碳酸镁会使身体产生大量乳酸,而乳酸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8、提前1小时上床。多睡60分钟的提神功效等于喝两杯咖啡。当然,来不及预防的情况更多。那么,又该如何治疗呢? 治疗第一招:通风好 光线足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避免哈欠连连的基本条件。郭宗祯医师在中国大陆曾进行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测量学生上课环境的二氧化碳含量,结果发现,教室内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一般场所高出3倍,「不当的通风设备,使得空气交换不良,脑部含氧量降低,当然昏昏欲睡。」
除了通风好,充足的光线也很重要。
当眼睛受到光线照射的刺激,会压抑褪黑激素的分泌,「当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容易保持清醒,相反,如果分泌增加,就会想睡觉。」
治疗第二招:衣服不要穿太多
冬天冷,为了保暖通常会加穿衣服,可是如果穿太多,反而容易昏沉欲睡。因为「热气会刺激体内更闷燥,将寒气逼入五脏六腑。」
如果经常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除了调整室温不太热或过冷,也不要穿太多衣服。
像右边图像上的人明明在夏天的海边却穿得像在过冬一样这样夸张的形象大可不必。
治疗第三招:吃出好精神
如果下午要开会或者上学,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响消化。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气血沈滞。
在选择食物的顺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议先吃肉类或蛋等蛋白质食物,免得血清促进素增加,导致昏沈欲睡、影响反应力。
如下图的面食的话在吃面之前就可以先尝几口肉的美味。治疗第四招:手部按摩 A.按摩脑部反射区 做法:
1.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大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主要按摩点在食指。
2.慢慢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按完左手,再按右手。功效: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於醒脑 提神。由于我一直找不到图片,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示范一下。B.按摩脾的反射区 做法: 1.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像鸡腿肉的这块区域,称做「大鱼际」,也是脾的反射区。先按左手再按右手。
2.按摩方法很简单,拇指按下去后,轻揉每个地方,感觉痛的地方可多揉。
功效:增强脾胃功能,避免昏沈欲睡。这也只能由我来示范一下了。治疗第五招:提神醒脑养生功 A:左右高甩法 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站稳地面。2.吸气,往左转腰,两手同步甩高。
3.吐气,两手下甩,往右转腰,两手甩高吸气。4.如此左右交替来回甩,每次甩10分钟。
功效:精神不佳时练左右高甩,能在短时间内甩走瞌睡虫,让心情轻松愉快。
其实这个挺有意思的,动作也简单,平时有空可以做做。B:枕首法
步骤:
1.吸气,两手於两侧往上提,交叉枕在脑后。2.吐气,顺势弓身低头。3.吸气,慢慢起身,吐气。
4.两手慢慢放下,身形回正,全身放松。可连续练10分钟。功效:能提神醒脑,提振精神。
讲课到这里也告一段落了。最后,我们来总结回顾一下。首先,出现瞌睡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要如何应对瞌睡?
好的,大家也掌握得差不多了。我的讲课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护理教育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护理教育学》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 作业要求
1.认真听课,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完成作业提供必要条件和基础知识。
2.对于核心概念和理论,认真思考和分析,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内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二. 作业内容
1.请写出主要的护理课程类型有哪些。
2.请举例说明,桑代克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3.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4.简述上好一堂理论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5.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护理伦理——现代生殖技术》中的课堂结构:
(1)教师设计一个案例,针对该案例提出10个问题。(2)学生每4人一组,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相关信息回答这10个问题。每小组要有一位组长,负责整组人员的协调分配工作。(3)学生分小组在不同教室讨论,讨论分主持人、记录员、观察员、汇报员,讨论时有教师在一旁观察,不要打断小组讨论。(4)讨论结束时,由汇报员向老师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师生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请问:
(1)该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几个阶段?(2)该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有何积极意义? 答:主要课程:护理英语、计算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 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社区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 理学、护理管理学、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等课程。
2答: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 理论。这理论以实验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学习和学习过程及其规 律,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理论虽然有不 科学的地方,如把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归结为尝试错误的过程,忽视了人类学习中认知与理解的作用;把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简单地 等同起来,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但它也有有合理 的因素,其所强调的尝试错误现象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 人类学习一种方式或途径。答: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 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 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 巧。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 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 在动用是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 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因素。答:基本要求(1):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 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 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 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基本要求(2):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 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 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 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 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 能量很大。基本要求(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 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 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 可称为丰实的课。基本要求(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 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 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 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 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 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 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 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 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1.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法 2.将本班学生按一定原则分组,并在各组中选定一位小组长 3.教师精心筹备要讨论的内容且策划好讨 论的时机(2)该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有何积极意义? 分组讨论教学法,实质上是学生之间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展开讨 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所以分组讨论教 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 的主导作用,所以分组讨论教学法以好带差,让好学生更加自信 更加有成就感,让差生得到了最好的一对一的辅导,也给差生带 来了足够的危机感,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奋发,在讨论过程中,由 于该方法比较民主,差生也会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在讨论过 程中专门给他们留有机会,这样偶尔也会让差生捡回自己学习的 自信。当然让好的思维方法,所有组内学生会共享的,有助于共 同进步共同提高;另外,在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有时 学生的思路会让老师耳目一新,有时也让老师将自己忽略了的问 题及时地补回来,所以这种方法给教师的成长也提供了学习的舞 台,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篇:教育学讲稿(本科)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试图揭示的规律有二个方面: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前教育学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人类最初的文字记载中,就发现了有关教育的记载。
但是在近代以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所以称之为前教育学时期。
(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例如: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孔子的《论语》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例如:西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我国思孟学派的《学记》等。
(三)评价
1、它们是人类教育经验的归纳,没有形成教育理论体系。2、但它们是精辟而深刻的教育认识。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原因
1、近代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雄厚基础。3、几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二)近代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理论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6、开始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三)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康德的《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四)评价
1、人类对教育的认识进入了理论与科学时期。2、对教育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出现可各种不同理论的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主要观点
(1)反对传统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教育。(3)提倡教育实验,提倡教育实验的现场化。(4)主张教育研究的定量化。3、评价
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走入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斯普朗哥的《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2、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应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研究方法。(4)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所以主要的途径是“陶冶”与“唤醒”,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注重师生的和谐关系。3、评价
它对当今教育学的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很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生态性。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哲学的思辨,缺乏理论的实践性。另外它过度地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潮,它对20世纪整个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他的学生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2、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学校即社会。
(4)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以儿童为中心。
(6)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3、评价
批判了传统教育学的弊病,重视了社会经验的学习,及儿童的个性和兴趣,但过渡的强调成为其缺点。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1、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教育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3)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地联系。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评价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实质。
(五)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教育思潮,也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法国教育家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2、主要观点
当代批判教育学有多种流派,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发表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1)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2)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弊病的原因。
(3)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及教学、课程中存在的潜在因素。(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达到“意识”的解放。
(5)教育研究应运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3、评价
批判教育学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评价
总之,教育学的发展说明,教育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各种流派的争鸣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五、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当代教育学的新特点包括:
(一)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的价值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的价值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思想的转变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现代英语、法语、德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具有“引导”的含义。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常用“教”和“学”二字表示,从甲骨文的写法中,都可以看出具有“人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一词取代了“教”和“学”的含义,它也标志着我国从传统教育范式向现代教育范式的转变。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例如: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并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3、两种定义教育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4、“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第一,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第二,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过程。第三,强调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第四,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从不同的内涵理解“教育”,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同。
根据我们对“教育”的定义来看,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我们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些概念,而使用“学习者”这一概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全面的主动的理解这一要素。
比起教育者来讲,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的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的能力不同。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正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演变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种教育形态各具优缺点。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也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关于这三种教育形态的特点我们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
我们应当指出的是:第一,三种类型的教育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第二,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不等于“信息教育”。前者所指的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所指的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第三,三种形态的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后一种教育形态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它是人类关于教育最古老的认识。大部分的宗教持类似的观点。
它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这种观点是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相一致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它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教育的起源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它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它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本能,但它仍未说明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本能的区别。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它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1)生产力的低下。生产工具已经从石器时代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时代。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农业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明显的阶级性。物质生产的逐渐丰富,出现了剩余价值,进了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原始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的关系。
(3)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时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和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
2、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古代学校和教师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特点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力的发达。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业等开始形成,并构成其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资本社会的形成。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扩张,资本的运作成为社会的特点。(3)社会的民主化。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
(4)社会关系从人身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
(5)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6)科学的认识。科学思维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2、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师的职业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它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信息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正逐渐成为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第二,社会民主化的深入。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第三,全球一体化。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信息社会教育特点
(1)学校的目的、类型、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的到全面的理解。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将再次受到重视;教育的个体的社会个性化功能也将受到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自学)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3、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教育内容科学化,教育手段现代化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3、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培养
(二)初等教育
1、初等教育的普及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3、初等教育的师生比
(三)中等教育
1、增加入学机会
2、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3、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1、规模的扩大
2、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三、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四、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第三章
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外部功能表现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这种理想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就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当然也受教育运行的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的内部发生的,所以它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会中,表现出的社会功能的重点不同,方向不同。
(二)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功能分析维度。他认为社会功能具有客观性,而且客观的社会功能具有正向“贡献”功能和负向“损害”功能。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这是默顿提出的另一个功能分析维度。他认为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是客观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察觉到的情况。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显性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结果。
(四)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不同维度组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构成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把默顿的两个功能维度结合起来,引入教育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教育功能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教育功能包括: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对象和教育功能的性质结合起来分析,教育功能包括: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当然也没有有意识地发展个体。教育在古代社会成为了独立的形态,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功能,个体发展的功能仅仅是附庸。近代教育开始提出人的发展问题,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功能只能是空谈。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有现代社会才能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社会中的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他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又表现为人的个性,使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所以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第二,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第三,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第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影响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广泛的因素,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化的影响主导因素不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体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谋生能力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促进个体谋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表现为: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对每个个体来讲,是生命中最基本的需要。
教育传授给人知识,而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量,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成为个体享用的手段。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表现为:
1、教育成为个体的生活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2、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表现为:
第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第二,由于现存教育具有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对人口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从历史上看,教育的这些社会功能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逐渐发展的。
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社会功能由单一的功能论发展到综合功能论,全方位地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
1、教育对于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2、教育特别是在改善人口质量的作用上,表现的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3、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是人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保存的基本手段。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活化过程。
教育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上转移到人身上,使文化与人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播是有选择的,它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以吸收和排斥的文化选择形式进行。
教育不仅选择文化,更重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文化批判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改造过程。
(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现代社会文化的交流成为必然,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交流的表现,它表现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结合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教育通过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通过国际教育交往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教育过程本身通过文化的学习过程,对文化进行选择、重构和创造。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系统是一个能量丰富的文化创造源,它通过两个途径创造着文化:
第一,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的过程中,就在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第二,教育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创造文化。一方面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创造知识创造文化;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间接创造知识创造文化。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当代经济发展已有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已经被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所证明。
(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把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所以,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伙伴,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发展着不同的变化。教育在工业文明中具有促进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功能,在后工业文明中应具有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但教育也具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
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发展时,教育对社会发展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向功能。
2、但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发展时,教育对社会发展总体上发挥的是正向功能,但也会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同于发生在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它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教育功能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1、教育产品对社会的输入。2、教育产品在社会中的利用。
教育功能的释放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的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它们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第二,教育目的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而教育方针注重“如何办教育”。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另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价值依据,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对各阶段教育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宏观指导性,而发展性教育目的是实现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策略。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被实际重视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一定的社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两种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互为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 1、教育目的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3、教育目的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4、教育目的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活动调节、控制的重要手段。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
1、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2、通过制定教育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通过依据多层次、多系列教育目的的宏观和微观衡量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是对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和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或目标进行的确认和确定。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包括不同层次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而且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由不同的决策主体来进行。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客观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主观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制约。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客观依据
(一)社会依据
1、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1、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要根据人的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与确立时所持有的倾向性。它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个基本观点是: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它的基本观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和需要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对待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也不同。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与上述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本位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从古到今一直有之,且常常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其共同的观点,但其出发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有的是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评价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中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 1、两种观点都具有起一定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局限性。2、我们主张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注重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所以,我们在确立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的需要和要求,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同样,教育又要超越当前现实社会,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教育的人文性反映了教育活动中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和价值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正确处理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4、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教育的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教育的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和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己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在对待人的价值取向上,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问题。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习得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人的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是人类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价值判断性;非理性是人类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感性、情绪性和直觉性。
理性曾被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而备受推崇,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近年来人们对这种思想做出了深刻反思,给予了激烈批判。理性与非理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要充分认识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科学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
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生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教育应使人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表述,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2、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四、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区分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3、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的,但是人们不能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废止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和客观规律。
2、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订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的有其一定的价值取向性。3、历史性。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4、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所以教育系统的任何个体都要受其约束。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教育制度除了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政治
教育制度首先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建立了与之适应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应的社会教育制度。
(三)文化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所以,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类型,也影响到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尚无有关的教育制度。古代社会具有简单的低水平的教育制度。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二)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1、大学和高等教育。在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和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在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形成的。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教育。
2、中学。欧洲文艺复兴后,中等教育包括:一是大学的附庸古典文科中学。二是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基础上成立的实科中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诞生了现代普通中学。3、小学。基础教育在古代并不具有普及性,现代社会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
4、初级中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社会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初级中学是现代社会普及教育的延伸。
5、职业学校。现代社会劳动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所以,在现代发达国家诞生了相应的职业教育。
6、高级中学。现代高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7、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而且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
8、幼儿教育机构。现代公共幼儿教育最早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8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幼儿教育的性质从保育为主走向教育为主。
9、研究生教育机构。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的需求,由此诞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
10、成人教育机构。现代成人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终身教育观念的产物。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主要的现代学制类型有:
(一)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学术性普通教育特点的学制与具有生产性职业教育特点的学制分离。它是从古代具有等级特权教育学制演变而来的,现代社会的双轨学制已经基本消失。
(二)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将学术性普通教育于生产性职业教育相结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三)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的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制定了单轨学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出现了在中学阶段开始分叉的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特点: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学制中的每个教育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学制的一部分。2、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基本。3、初中教育阶段。初中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延续。
4、高中教育阶段。一方面现代高中教育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中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现代学制发展中的另一重要特征。
5、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文化科学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多样化。
6、高等教育阶段。现代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现代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越来越丰富。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5、新中国的学制改革有三次。
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
1、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2、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的定义,各类教育著作可谓是见仁见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他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批判教育学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批判性地再生产社会文化。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
一些激进的批判教育学者认为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上述关于课程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积极的特征,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即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领会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3、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二、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它的主要观点是: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出现,是古典学科课程论的发展。以下面两种观点为代表:
1、要素主义
它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是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2、永恒主义
它认为教育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时,为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它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所以,它提倡名著课程和教材。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是批判教育理论的观点。这种课程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所以,它认为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二是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即课程最终要有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所以,它反对固定的课程;提倡人文学科的课程。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是借助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等理论来考察一系列课程问题的。
它批判泰勒的课程论与教学模式局限于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果关系的框架中,提出后现代的课程标准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是以下一系列工作的总和。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筛选法
它是美国北加州大学课程中心研制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预定若干项涉及课程各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
3、把原先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
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课程目标,依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2、参照法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1、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
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应注意:(1)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特点。(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身心特点。
(二)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表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编排形式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材的作用
教材的主要作用有:(1)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2)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3)研究教材、熟悉教材,教会学生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其缺点是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形势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它认为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递有用的知识,而在于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实质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认为,教育目的是要充实人的思想,主张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所以它认为学校课程应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以形式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和以实质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反对过学科课程,也没有反对过分科教学。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即课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批判学科课程论的观点,提出了以生活化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3、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两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和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用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综合课程将是只是统一性的观点。它认为应该把所有知识视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教授。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学习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展开课程。强调围绕一个核心内容组织教学,采用逐步扩展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求课程的实施者做出一系列的调整,这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课程计划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教案而得到实施的。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课程评价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总之,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三者的外延也是不同的。课程评价既有学生学业评价,又有课程本身的评价。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学业做出评价。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学校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
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传统评价观”,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
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2、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它是与科学—实证主义评价观相对的,它十分重视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
所以,它提出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关键。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印象是多层面的、深刻的,可以说课程变革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它对课程变革的制约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变革目标的确定。2、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因素对教育变革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课程的变革也是如此。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着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影响有: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课程变革应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模式。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在我国当代文化的大变化时期,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较大的变革。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文化多元或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学校课程如何整合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及如何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加剧。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有: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3、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变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社会,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的关系: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制约课程变革。2、学生需要制约课程变革。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巨大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世界各国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有: 1、综合化的课程发展目标。2、灵活的课程框架。3、整体的课程取向。4、国家与地方共同担负课程决策。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是: 1、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2、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3、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连续性。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有: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3、注重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一致性和灵活性。4、注重国家课程的同时,提倡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有: 1、“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2、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成为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不断改革,而学校课程的改革有势必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适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趋向的评价。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1、教学的含义
人们对教学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都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结合或统一。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第三,都指出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教学的本质的探讨,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目的论的层面。第二是工具论或方法论的层面。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智育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3、教学的功能
教学的基本功能是: 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第一,中国古代的《学记》的教学思想。它以及其精炼的语言对教学的作用与目的、制度与组织形式、内容与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第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采用了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柏拉图从他构建的“理想国”出发,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思想。亚里斯多德第一个在教育史上提出了儿童发展的阶段划分,主张和谐教育的思想。昆体良从实践出发,总结了古希腊以来的教育思想。
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近代教育思想。总结了近代教育实践,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最初是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其后,许多进步的教育家的教学思想,都充满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所以,当代教育也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当代教学思想有以下新的观念:
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第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第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第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第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是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所以,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对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它认为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另一个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它认为课程理论包含教学理论。其实,这是前苏联的教学理论与欧美课程理论分别发展的结果。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1)教学理论的形成
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
(2)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教学理论的发展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以哲学取向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另一条是以心理取向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第二、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第三、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第四、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目标。
第二、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第三、程序教学的方法。
3、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第二、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第三、学科知识结构的强调。第四、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4、情感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第三、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第四、师生关系的品质。
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组织(自学)
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的涵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运用中所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
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取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在学校的发展史中某些教学方法反映了历史的特点。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3)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4)依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二)常用教学方法
1、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相互交谈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预习指导、课内指导、复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按所使用的教具来区分,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录音、投影、幻灯、教学电影或录像、互联网的演示。按教学的要求分,可分为: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事物发展过程的演示。(5)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已出现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6)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7)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工厂)或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8)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9)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某以中心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10)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全面掌握教学方法。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注重教学方法的效果。(3)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4)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
2、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它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年龄或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主要分组方法有:第一类分组为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在相同的学习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教学。作业分组是在相同的学习年限的基础上,依据儿童学习课程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
另一类分组方法是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也称校内分组制,它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学生年龄分班的形式,而是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进行分组。内部分组也称班内分组制,它是指在按学生年龄特征所编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进行分组。
(4)特朗普制。它是美国实验学校实验之后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集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的优点于一身。
(二)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涵义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
16世纪的欧洲出现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班级授课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确立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理论。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班级学生的年龄或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有利于学生互相促进和提高。
相对固定的教学安排,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学习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事业。
各门学科轮流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减轻学习疲劳。
缺点: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不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照顾不到优、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班级授课制以传递间接经验为直接任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4)课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指课的分类。
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按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划分,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而是按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划分,分为讲授课、练习课等等。第二、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类型、任务、内容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
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上课的质量。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写出三种计划。
三方面的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
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
上课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课应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积极性高
(3)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弥补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不足,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4)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的种类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作业。(5)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鉴定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四篇:《护理教育学》试题
《护理教育学》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护理教育 2.教育目的 3.课程结构 4.惩罚 5.教育评价 6.继续护理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属于()A、理想教育 B、慎独品质教育 C、敬业品质教育 D、诚实守信教育
3.编制护理教学目标时,确定教学目标在层次系统中的层次及类别,称为()A、目标定位 B、目标分解
C、目标反馈 D、目标表述
4.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是下列哪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A、布鲁纳
B、斯金纳
C、桑代克
D、罗杰斯
5.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及能力的程度,称为()
A、信度
C、区分度
B、效度 D、难度
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 A、护理知识的传递者 B、学生心理保健者 C、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D、学生生活的管理者
7.护理院校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保证有效协作,称为:()
A、系统化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整体效应原则 D、最低岗位数原则 8.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称为()A、核心课程
C、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D、必修课程
9.美国护理学家班娜发现的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称为:()
A、经验教学法 B、带教制学习法 C、学习过程阶梯模式 D、“从生手到专家”模式 10.下列哪个记忆过程具有运作性()
A、感觉记忆 B、长期记忆 C、短期记忆 D、感觉登记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2分)
1.教育的要素包括:()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E、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2.下列哪些是人类的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A、应答性行为 B、惩罚性行为 C、负性行为 D、消退性行为 E、操作性行为 3.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包括:()
A、人道性 B、民主性 C、合作性 D、相容性 E、教育性 4.美育的原则包括:()A、寓教于乐 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环境结合 E、内环境熏陶 5.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A、临床带教 B、生产实习C、护理查房 D、临床见习E、专题报告 6.课程编制的程序包括:()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反馈阶段 D、评价阶段 E、功能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B 2.D 3.A 4.C 5.B 6.D 7.C 8.B 9.D 10.C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2分)
1.ABDE
2..AE
3.ABCDE
4.ABC
5.ACE
6.ABDE
一、单选题(1分*40)
1.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1分)A.《论语》 B.《春秋》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E.《灵魂论》 恭喜您,您答对了!
2.对学校教育说法错误的是:(1分)A.是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 B.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完成任务 C.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 D.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E.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 恭喜您,您答对了!
3.南丁格尔开办的第一所护士学校是在:(1分)A.1879年,克里米亚 B.1840年,里昂 C.1888年,上海 D.1864年,巴黎 E.1860年,伦敦 恭喜您,您答对了!4.最早开设护理学学士和护理学硕士课程的是:(1分)A.美国耶鲁大学 B.英国牛津大学 C.法国巴黎医学院 D.瑞士苏黎世大学 E.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恭喜您,您答对了!
5.护理教育的主要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分)A.强制性 B.实践性 C.人道性 D.整体性 E.继承性
恭喜您,您答对了!6.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1分)A.正性强化 B.负性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及时强化 E.延迟强化 恭喜您,您答对了!
7.操作技能学习必须经过哪几个阶段:(1分)A.认知-练习-反馈 B.联系-示范-协调 C.自如-知觉-协调 D.认知-联系-自如 E.练习-掌握-熟练 恭喜您,您答对了!
8.“发现学习”是以下哪一位提出的学习理论:(1分)A.布鲁纳 B.布卢姆 C.马斯洛 D.加涅 E.华生
恭喜您,您答对了!
9.班杜拉认为学习来自于:(1分)A.练习与反馈 B.观察与模仿 C.抽象与概括 D.认知与协调 E.分析与综合 恭喜您,您答对了!10.根据Thorndike的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受反应结果的影响,此规律称为:
(1分)A.效果律 B.应用率 C.失用率 D.准备率 E.反馈率
恭喜您,您答对了!
11.罗杰斯和马斯洛主张的是以下哪一种学习理论:(1分)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操作主义 D.科学主义 E.认知主义 恭喜您,您答对了!
12.下列哪一项是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1分)A.指导 B.示范 C.练习 D.成熟 E.反馈
恭喜您,您答对了!
13.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1分)A.护理教师、护理机构、护理课程、护理教学媒体
B.护理教学大纲、课堂护理教学、临床教学方法、护理素质教育 C.护理教育机构、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学方法、护理教育计划 D.护理教师、护理学生、护理教学内容、护理教育手段 E.护理教学大纲、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学媒体、护理教育机构 恭喜您,您答对了!
14.关于护理教学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分)
A.是根据护理教学目的,反映护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总结出来的 B.是学校组织教学,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准则 C.是教师合理组织教学的指南
D.具有多样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E.护理教学原则没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恭喜您,您答对了!
15.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除外下列选项中的:(1分)A.教学目标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评价 恭喜您,您答对了!16.解释是哪一层次的教学目标:(1分)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E.综合
恭喜您,您答对了!17.“学生能按规定的步骤在模型上进行无菌换药操作”属于下列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分)A.模仿 B.使用 C.正确、精密 D.相互连贯 E.自然化
恭喜您,您答对了!
18.下列哪项属于情感领域目标:(1分)A.解释 B.综合 C.应用 D.反应 E.自然化
恭喜您,您答对了!
19.“能正确复述护理教育的概念”要要求学习者达到:(1分)A.识记目标 B.理解目标 C.综合目标 D.分析目标 E.评价目标 恭喜您,您答对了!
20.下列教学目标的陈述哪项不正确:(1分)A.不参照教材描述心脏的结构 B.能写出肺循环的全过程 C.能说出心脏瓣膜的名称 D.不参照教材叙述心脏的功能 E.让学生说出心脏的血管分布 恭喜您,您答对了!
21.下列有关教学方法中的描述哪项正确:(1分)A.演示法是护理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B.讲述法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C.讲解法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D.讲演法兼有“述”和“解”的作用
E.实验法是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恭喜您,您答对了!
2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读书指导法 E.实习作业法 恭喜您,您答对了!
23.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下列哪项做法不恰当:(1分)A.讨论前教师要确定讨论的问题 B.讨论以10人-15人一组比较合适 C.讨论题应是具有争议或需要探索的问题 D.教师要注意观察讨论情况 E.讨论结束,教师要总结阐明观点 恭喜您,您答对了!
24.下列哪项除外均是教学媒体的选用原则:(1分)
1分)(A.目的性 B.动态性 C.同一性 D.功效性 E.趣味性
恭喜您,您答对了!25.以下关于实物和模型应用的描述哪项不确切:
(1分)
A.借助实物与模型,教师可实施展示、演示等教学手段
B.实物能最直观地呈现其本身的特性,帮助学习者弄清和加深印象 C.有时要获得实物媒体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D.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用模型突出实物的某些性质 E.上课时将实物或模型摆放在显眼位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恭喜您,您答对了!
26.经济、简单、实用、方便是以下哪项媒体的优点:(1分)A.教科书 B.黑板 C.投影 D.幻灯 E.录像
恭喜您,您答对了!27.以温旧引新复习导入的教学方法称之为:
(1分)A.演示导入法 B.情境导入法 C.设疑导入法 D.实例导入法 E.衔接导入法 恭喜您,您答对了!
28.以下有关教案的叙述哪项不准确:(1分)A.教案是教师上课最直接的依据 B.教案对教学活动具有引导作用 C.教案的设计和安排要详尽具体 D.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授课质量 E.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 恭喜您,您答对了!
29.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操作活动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1分)A.演示法 B.练习法 C.参观法 D.指导法 E.实习法
30.下列有关课堂提问技能的描述哪项不确切:(1分)A.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可以用提问来维持课堂秩序 C.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D.教师应多提回忆水平的问题 E.一般先提问题,后叫学生名字 恭喜您,您答对了!
31.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表现、教学的时间及空间怎样有效加以控制的问题是: A.教学的组织 B.教学的原则 C.教学的细节 D.教学的艺术 E.教学的评价 恭喜您,您答对了!
1分)
(32.以下不属于护理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是:
(1分)A.激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和运用知识 D.自学阶段 E.检查学习效果 恭喜您,您答对了!
33.关于个别教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分)A.就是个别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B.不利于因材施教
C.主要的、大量的是通过个别答疑的形式在课外进行 D.与班级授课制互为补充
E.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最方便的教学时间 恭喜您,您答对了!
34.关于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分)A.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B.包括临床见习与实习 C.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阶段 D.不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 E.对临床带教老师有一定的要求 恭喜您,您答对了!
35.素质教育的核心是:(1分)A.审美教育 B.德育 C.职业技能教育 D.法制教育 E.义务教育 恭喜您,您答对了!
3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人文知识讲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属于素质教育中常用的哪种方法:(1分)A.榜样示范 B.科学评价 C.陶冶
D.融合于学科教学 E.讲授
恭喜您,您答对了!
37.为得到相对成绩,将个体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的教育评价方法是:(1分)
A.标准参照评价 B.系统测验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模糊综合评价 E.形成性评价
38.一次考试能实际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称为:(1分)A.指标 B.常模 C.标准 D.效度 E.信度
恭喜您,您答对了!
39.考核组指定病人,要求考生完成必须的护理操作后,主考教师按教学大纲提问,并根据考生的操作及回答问题情况打分的临床评价方法是:(1分)A.观察法 B.床边考核法 C.模拟考试 D.综合评定法 E.问卷调查法 恭喜您,您答对了!
40.考试与测验成绩的可靠性标准为:(1分)A.信度系数>0.9 B.信度系数<0.5 C.信度在0.7以上 D.效度<0.4 E.效度<0.7
二、多选题(2分*10)
1.以下对护理教育的主要特点概括正确的是:(2分)A.国际性 B.规范性 C.人道性 D.整体性 E.实践性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CDE 2.关于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由奥苏贝尔提出的
B.要求学习的内容产生前后的意义联接 C.是由托尔曼倡导的
D.要学习对人生或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E.前后学习的知识要有显著的差异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 3.信息处理学习理论应用在护理教育中应当注意:(2分)A.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相似和相近内容的干扰 B.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避免知识量过大 C.保证课间休息,创造有利于记忆保持的条件 D.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E.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
2分)(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C 4.以下属于护理教学原则的是:(2分)A.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D.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E.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C 5.以下关于影视 媒体应用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2分)A.可以进行形象、逼真、直观的教学
B.影视媒体体积小、信息量大,便于保存于携带
C.影视媒体有助于弥补其他方式教学中护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D.通过多感官刺激展示护理过程、创设临床护理情境 E.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CDE 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包括:(2分)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教学评价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CDE 7.以下有关教师体态语言的描述哪些正确:(2分)A.教师面部表情的关键是把握眼神和微笑 B.教师的服饰要有特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C.适宜的停顿可引起学生的注意 D.教师的站姿应该庄重、自然、文雅、挺拔 E.上课时经常走动可调节课堂气氛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CD 8.下列哪些是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2分)A.布局合理 B.重点突出 C.书写规范 D.条理清晰 E.板书与讲解相结合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BCDE 9.关于班级授课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2分)A.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利于因材施教
C.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 D.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 E.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ACDE 10.科学地编制测验或试卷的要求是:(2分)A.同一群体多次使用,所测得的成绩保持稳定 B.题目应当反映所测查的主要内容 C.保证题目的高难度和高区分度 D.题目难度适中,要有一定的鉴别力 E.不同评分者对同一试卷的评分保持相对一致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本题答案:BDE
三、简答题(25分)
1.请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6分)
这道题目您没做!2.试谈谈你对“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这一护理教学原则的理解。
(6分)
这道题目您没做!
3.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步骤。(6分)
这道题目您没做!
4.什么是备课?备课必须做好哪些工作?(7分)
这道题目您没做!
四、论述题(15分)
1.谈谈你对电影《春风化雨》中教师的看法;结合影片谈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15分)
这道题目您没做!【客观题得分:37分】--提交试卷--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A.期末考试 B.入学考试 C.毕业考试 D.高考 E.大学英语四级统考 P150—151 第八章第一节
2.第一次正式提出教育评价的是(B)
A.斯通 B.泰勒 C.斯塔弗尔比姆 D.斯克里文 E.赫尔巴特 P152 第八章第一节 3.下列哪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决策为向导,并强调首先对目标本身作评价,强调评价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B)
A.泰勒模式 B.CIPP模式 C.目标游离模式 D.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 E.全程评价模式
P152 第八章第一节
4.一般来说,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A)
A.教学目标 B.考核方式 C.试题类型 D.考试分数 E.综合能力 P153 第八章第二节 5.测评学生成绩最常用的方法是(A)
A笔试 B口试 C操作考核 D答辩 E考查法 P 154 第八章第二节 6.有利于促使被评价者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自我完善的测量方法是(B)
A.考核法 B.自陈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F.访谈法 P154 第八章第二节 7.关于笔试的优点,不正确的是(D)
A考核信度和效度较高 B.大批考生同时应试,费时少,效率高 C.教室便于掌握评分标准 D.考生无法凭猜测得分 E.考生心理压力小,较易发挥正常水平P154 第八章第二节 8.下面哪项不属于护理教育常用的测量的方法(D)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访谈法 D.实践法 E.自陈法 P154—155 第八章第二节 9.下列哪项不是观察法的特点(D)
A直接感受性 B真实性 C客观性 D系统化E易受主观因素干扰 P 155 第八章第二节 10.下列不属于主观试题的为(C)
A.论述题 B.作文题 C.选择题 D.简答题 E.填空题 PPT(P155)第八章第二节 11.目前,在护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和人际沟通教学等内容的教学评价多采用以下哪种教学方法(C)
A.考核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E.自陈法 P155 第八章第二节 12.主观题的特点是(E)
A.只是呈现方式为再认型 B.题量大,对测量目标覆盖面大C.阅卷效率高 D.命题费时费力 E.文字表达影响测量结果 P156 第八章第二节 13.下列不符合客观性试题的特点的是(A)
A.知识呈现方式再现型 B.题量大,不易测量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C.能排除文字能力表达偏差引起的差异 D.命题难度大 E.阅卷效率高 PPT(P156)第八章第二节 14.下列哪项不属于命题的原则(B)
A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命题 B 题型应尽可能多样化,最好在5种以上 C掌握好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D试卷文字要准确清楚,核对无误
E事先订好评分标准 P159 第八章第二节 15.在考试质量分析中,如果根据考分绘制出的频数直方图呈正偏态分布,表明(C)
A.考题偏易或学生基础好 B.考题中等难度 C.考题偏难或学生基础差 D.学生基础较悬殊 E.学生基础较整 P162 第八章第二节 16.试题质量分析中试题难度适宜P值为(C)
A.0.2-0.7 B.0.2-0.8 C.0.3-0.7 D.0.3-0.8 E.0.2-0.6 P163 第八章第二节 17.下列对区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区分指数越小,试题区分度越好B.区分度指数可以为负数
C.理想的难度会带来理想的区分度D.区分指数为0.20,则该题的区分度过小
E.难度相近的试题,其区分度也会相近P163-164 第八章第二节 18.在试题质量质量分析中,试题区别度的意义是(B)
A.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正值,其数值越小,则该题的区别度越好 B.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正值,其数值越大,则该题的区别度越好 C.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负值,其数值越大,则该题的区别度越好 D.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负值,其数值越小,则该题的区别度越好
E.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负值,其数值越大,则该题的区别度越差 P164 第八章第二节 多选:
1.教育评价的功能(ACDE)
A.导向功能 B.监督功能 C.调控功能 D.鉴定功能 E.激励功能 P151 第八章第一节 2.下列哪些属于教学评价理论(ABCE)
A.泰勒模式 B.CIPP模式 C.目标游离模式 D.行为目标模式
E.发展性目标模式 P152 第八章第一节 3.下列符合编制限制性题目的有(ACDE)A.对限制的要求尽力明确 B.不需让考生了解命题者的要求C.填空题要留空得当D.答案具有唯一性E.空格不宜再句首 PPT 第八章第二节 4.主观题的特点有(ACD)
A易于编制 B知识覆盖面大 C能够反映解题过程
D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E有明确的标准答案 P155 第八章第二节 5.编制主观试题的原则(ABCDE)
A.加强试题的综合性,以测量较高层次的学习水平B.要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 C.突出重点内容D.要出活题E.编制试题的同时,要制定明确的评分准则
PPT(P156)第八章第四节 6.影响临床护理能力评价的要素主要包括(ABD)
A.评价人 B.学生 C.考题难度 D.考核方法的选择 E.考核的信度
P167-168 第八章第三节
7.课堂教学评价的途径有(ABCD)
A.专家组或领导评定B.同行评定C.学生评定D.自我评定E.综合评价
P169-170 第八章第四节
名解:teaching evaluation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P149 第八章第一节 简答题:简述选择题的编制原则。答案见第156页第八章第二节
一、单选题(27’)
1、下列哪一项不是护理教学过程的特点(D)P95 A.学生的认知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B.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C.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
D.学生的认识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过程 E.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运用知识 B.激发学习动机 C.感知教材 D.理解教材 E.评定学习结果
3、“无知必无能”论证了一下哪种观点(A)
A.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B.传授知识最重要
C.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D.知识和能力需同步发展 E.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可以自然转化
4、下列哪项不属于护理教学原则(C)P.101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E.量力性原则
5、以下有关护理教学原则,哪项是正确的(E)P105-107 A 各条教学原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是自发的,教师只是传授知识。
C要贯彻系统性,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可以没有主次之分,但不能遗漏知识。D教学教得越深,越超过学生的实际能力,便越利于学生不断进取发展。
E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以后能不需教具也能再现有关表现。
6、教学组织形式多以(B)的方式为基点 P110
A.组织教师 B.组织学生 C.班级授课制 D.小组教学 E.个别教学 7、19世纪中下叶,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P111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 班级授课制 D 群体教学 E 综合教学
8、关于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两种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P111 A 小组教学中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度
B 个别教学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与合作学习
C 小组教学的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讨论中 D 个别教学易让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拖延学业 E 小组教学以系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9、下列不属于小组教学优点的是(B)P111 A、有利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B、可保证小组所有成员积极的活动
C、有助于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D、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E、有助于不同的经验和想法的交流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护理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E)P111-112 A.依据护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B.依据护理教学内容
C.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D.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E.依据教师授课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
11、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C)P11
3A课时 B授课对象 C教材 D授课方法 E教学目标
12、下列哪一项是备课中最深入、具体、落实的一步(C)P113
A 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或单元计划C课时计划D周计划E季度计划
13、秧田式教学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114 A 适合于集体讲授 B 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
C 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 D 教师位于U形开口处E 有助于实验演示
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临床护理教学的人文环境(D)P117 A病房护士长 B医生 C营养师 D清洁员工 E学生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临床讨论中学生的角色行为(B)P12
2A为讨论做准备 B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C积极参与讨论
D审视不同观点 E与小组同伴协作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作出决定
16、下列不属于护理教学方法分类的是(C)P128
A、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E、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7、有关讲授法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P129 A、讲授法是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方 B、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与其他方法一样有效
C、讲授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D、讲授法在改变学生态度方面不如其他教学方法
18、不属于讲授法的运用要求的是(E)P130
A 目的性 B 教学性 C 系统性 D 启迪性 E 创造性
19、苏格拉底传播自己思想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是(B)P130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演示法E角色扮演法 20、护理教学讨论法一般几人为宜(C)P131 A.3-4 B.4-5 C.5-6 D.6-721、下列有关讨论法的特点叙述过程中有误的是(C)P131
A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B有助于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 C适合大班授课 D耗时多 E讨论易偏离教学目标
22、在演示法教学中做法不正确的是(E)P132-13
3A.做好演示教具的准备 B.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地和要求 C.演示时,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看到 D.演示应与讲解提问密切结合 E.授课时提前拿出演示教具
23、护理教学中的演示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P133 A 演示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B应与讲解、提问密切结合
C 正例反例应相结合使用 D 可使用实物、标本、幻灯、录音等 E 要防止学生“走马观花”
24、以下哪项方法不属于练习法(E)P135
A听说练习B解答问题练习C绘图、制图练习D操作技能练习E沟通练习
25、以下关于PBL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P136
A以学生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 B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C可提高学生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 D学生习得的知识不够系统 E可提高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6、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方法的是(B)P136~138
A PBL B 角色扮演法 C 自学指导法 D 目标教学法 E CAI
27、、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A)P139
A、教学目标 B、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C、教师的爱好 D、教师的能力 E、学生的喜好 多项选择题(9’)
1、下列属于护理教学原则的有(ABCDE)P102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B.量力性原则C.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原则 D.启发性原则E.巩固性原则
2、在小组教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有(C DE)P111 A、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加B、教师的讲课进度很容易控制
C、会出现个别特别好说的活跃成员,包揽全组课堂活动
D、组内讨论会很激烈,会有分歧E、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下面属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的是(ACE)P111 A 难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B 不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C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D可能会导致缺少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E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4、要上好一节课,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中的哪几项(ABC)P114
A重点突出 B表达清晰 C师生互动 D了解学生 E设计教学方案
5、下列属于讲授法教学的特点的有(ABDE)P129
A、传递信息密度大,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 B、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理论
C、讲授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D、讲授法在改变学生态度方面不如其他教学方法E、恰当运用,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
6、关于护理教学中讨论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CDE)P131
A 讨论法有助于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B 适合于30人左右的班级授课 C讨论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D 讨论易被少数同学垄断 E 讨论完毕应汇报本组讨论情况和收获
7、下来属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CD)P136
A、讨论法 B、演示法 C、情景教学法D、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E、谈话法
8、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的基本实施过程有(ABCDE)P136
A讨论与提出假设 B验证与得出结论 C选择与确定问题 D实践与寻求结果 E创设问题的意境
9、美育的原则包括:(ABC)
A、寓教于乐 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环境结合 E、内环境熏陶
三、名词解释
1、临床护理教学: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使之获得应有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教学组织形式。P.115
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领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P.136
四、简答题
试简述PBL基本应用过程? P136 答案:PBL的基本应用过程如下:(1).选取教材的全部会部分内容,教师先讲授总论及重点内容、基本概念作为过渡;(2).有关专家或教师设计一定难度能包含学习目标、有实用价值的PBL辅导材料预习;(3).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病案、理论思考题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分析归纳出解答这些问题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制定学习计划;
(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各种工具自学及解决问题;(5).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分享信息(6).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带入课堂讨论;(7).教师精讲和总结
第五篇:护理教育学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之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一种能动行为也就有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行为的结果。在我国教育目的随着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也发生多次的变动,最近是在1999年6月提出“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论教育目的怎样诠释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而教育目标是用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将教学内容具体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其课程内容一定是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近50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教学目标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卢姆(Bloom BS)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于教育目标重点了解了有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 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涉及的是一些心理及智力方面的能力和运算。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则以克拉斯沃尔为首于1964年提出,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于1972年辛普森提出其教育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止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同时还有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我个人认为他们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大都是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实现的变化, 对其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进行描述, 也可以对这些描述性的论述进行分类。通过教育目标有意义、明确的表述, 总目、细目的制定, 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目标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本身就可以灵活发展延伸,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我们有启示性的作用。在护理教育领域, 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博大精深, 诸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护理教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掘本身就可以作为我们一个目标体系来研究;或者是细化到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1、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文关怀的知识(认知阶段)B.S Bloom认为,认知阶段是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领会,它是情感和动作技能阶段的前提和基础。
2、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情感阶段),包括兴趣的培养、培养积极的态度、欣赏肯定的形成。
3、指导学生在临床中实施人文关怀(动作技能阶段)人 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培养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临床中自觉的实施人文关怀,也就是B.S 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第3阶段——动作技能。这都是很好的实际应用代表。
以上是我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习后的小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