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

时间:2019-05-14 18: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

第一篇: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能进行劳动力的培养,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能够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的劳动力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力、把单维度的劳动力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力、把较低水平的劳动力转化为较高水平的劳动力。

第二,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通过再生产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2)通过生产新的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3).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⑴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⑶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⑷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⑸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⑹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四、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原因

从教育的历史形态可见,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

一方面,教育要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强有力的制约,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影响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又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所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这种复杂关系中,社会制约是主要的,但还必须看到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能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的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活动任务、问题领域、观念系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教育的相对性独立性具体体现在:

(1)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特征,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2)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尽管教育内容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但有些教学方法却有自己的规律性,教育自身的众多规律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思考题:

1.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并不是一定完全一致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谢谢大家!

第二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Convertor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词源溯源 1.汉语词源溯源(1)古代的教和育

(2)在古代典籍中,先人们常用“教”字表示“教育”的意思。“修道之谓教”--《中庸》;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

在古汉语中,将“教” 与“育”合为一词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朱熹:《四书集注》 《说文解字》释之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西文词源溯源

(1)英语中,教育为“Education”;(2)在法语中,教育为“Education”;(3)在德语中,教育为“Erziehung”

它们均源于拉丁动词“Educêre”,其词首“E”原意为“出”,词干“ducêre”原意为“引”,整个词的原意为导出、引出的意思。

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

1.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2.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3.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4.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5.斯宾塞(spencer,H.1820-1903):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6.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

1.孔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

2.荀子:教育是以善教人。3.《学记》:教育是长善救失。

4.《中庸》:教育就是将社会的伦理纲常加以推广和实行。

5.朱熹:教育是让人“明天理,灭人欲”。

6.蔡元培: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和完善人格。

7.杨贤江:教育“是帮助人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首先,该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其次,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 ; 再次,该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广义: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长辈等等,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时所承担的教育者的任务。狭义:教师

(二)学习者

学习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广义:任何人 狭义:学生

学习者是具有高度个性的完整生命: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遇到的问题、困难不同; 4.不同的人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因材施教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定教育影响为中介

3.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结果是学习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是人类认识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生物起源论

1.观点:人类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

2.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

3.对此观点的评价

(1)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这种观点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思考

动物界有“教育”吗?

A、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B、动物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C、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3)这种观点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2.代表人物:孟禄 3.对此观点的评价:

这种观点把教育归结为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生物现象。它成功地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不失为教育的途径之一。

不合理的一面主要在于,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产生的需要。2.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3.对此观点的评价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缺陷,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原始性 2.非独立性 3.无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产生的条件

(1)学校教育的产生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育人机构,产生于奴隶社会。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

我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也出现了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脑体分工——提供了教师与学生

第三,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教育内容

第四,文字的产生——使经验、知识的传递有了质的飞跃

第五,国家机器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基础。

(3)学校教育在古代社会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古代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如:唐朝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均较发达。中央官学的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律学、崇文馆、弘文馆)。

产生了私学、官学、书院等三种学校形式。

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两种学校形式。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2)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有零星的科技教育,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3)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极为丰富;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Pedagogy),由希腊语Pedagogue(教仆之意)派生

就是以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主要的研究对象与问题

什么是教育——本质

为什么教育——目的 谁来教育——教师

教育谁——学生 教什么——教育内容

怎样教——方法 教育学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阶段

(三)多样化阶段

(四)发展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第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2.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比西方早300年 ; 2.《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3.颜之推(南北朝):《颜氏家训》 4.韩愈(唐):《师说》、《进学解》 5.程端礼(元):《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学记》中的主要教育原则 1.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3.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广交朋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 1.及时巩固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学思结合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有教无类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西方有:

柏拉图: 《理想国》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资本主义初期)特征:

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雏形阶段 形成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最早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1762年);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年)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卢梭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问世。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9世纪50年代——二次大战)特点:新论迭起、学派林立

(一)此阶段的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2.实用主义教育学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主张用生物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认 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

2.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杜威 54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生长

第三,学校即社会

第四,活动课程

第五,儿童中心

第六,做中学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

教师

课堂

杜:经验

儿童

活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

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订,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3.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

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四)教育学的发展深化阶段(二战后——至今)特点: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综合与分化、和新的方法论的出现促使教育学理论比以往深化发展。

(一)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或主要观点 1.布鲁纳(美):《教育过程》,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教学。2.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3.瓦·根舍因(德):倡导范例教学。

布鲁纳、赞可夫和根舍因被认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4.保罗·朗格朗(法):《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5.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6.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7.布鲁姆(美):《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三、教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引入(1900-1919)

(二)教育学的草创(1919-1949)

(三)教育学的改造与“苏化”(1949-1956)

(四)教育学的中国化(1956-1966)

(五)教育学的语录化(1966-1976)

(六)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1976-)

四、现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第四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二)有助于巩固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有助于准确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

(三)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思考与训练] 教育实践活动:

1.访问一些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2.你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对教育学发展所做出贡献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阅读]

了解西方教育史上四大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思想发展。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由国家确保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免学费教育的一项制度。特征:

1.由国家保障;

2.是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的义务; 3.免收学费; 4.就近入学; 5.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简介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1.我国清朝末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就曾提出了“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的思想,民国时期也提出要实施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真正实现。

2.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真正确立。

3.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终

终身教育:是人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都要接受教育。保罗.郎格郎《终身教育导论》

埃德加.富尔提交的《学会生存》 :“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

第三篇:教育学讲稿(本科)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试图揭示的规律有二个方面: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前教育学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人类最初的文字记载中,就发现了有关教育的记载。

但是在近代以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所以称之为前教育学时期。

(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例如: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孔子的《论语》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例如:西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我国思孟学派的《学记》等。

(三)评价

1、它们是人类教育经验的归纳,没有形成教育理论体系。2、但它们是精辟而深刻的教育认识。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原因

1、近代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雄厚基础。3、几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二)近代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理论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6、开始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三)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康德的《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四)评价

1、人类对教育的认识进入了理论与科学时期。2、对教育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出现可各种不同理论的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主要观点

(1)反对传统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教育。(3)提倡教育实验,提倡教育实验的现场化。(4)主张教育研究的定量化。3、评价

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走入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斯普朗哥的《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2、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应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研究方法。(4)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所以主要的途径是“陶冶”与“唤醒”,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注重师生的和谐关系。3、评价

它对当今教育学的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很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生态性。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哲学的思辨,缺乏理论的实践性。另外它过度地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潮,它对20世纪整个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他的学生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2、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学校即社会。

(4)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以儿童为中心。

(6)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3、评价

批判了传统教育学的弊病,重视了社会经验的学习,及儿童的个性和兴趣,但过渡的强调成为其缺点。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1、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教育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3)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地联系。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评价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实质。

(五)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教育思潮,也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法国教育家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2、主要观点

当代批判教育学有多种流派,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发表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1)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2)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弊病的原因。

(3)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及教学、课程中存在的潜在因素。(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达到“意识”的解放。

(5)教育研究应运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3、评价

批判教育学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评价

总之,教育学的发展说明,教育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各种流派的争鸣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五、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当代教育学的新特点包括:

(一)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的价值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的价值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思想的转变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现代英语、法语、德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具有“引导”的含义。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常用“教”和“学”二字表示,从甲骨文的写法中,都可以看出具有“人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一词取代了“教”和“学”的含义,它也标志着我国从传统教育范式向现代教育范式的转变。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例如: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并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3、两种定义教育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4、“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第一,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第二,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过程。第三,强调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第四,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从不同的内涵理解“教育”,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同。

根据我们对“教育”的定义来看,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我们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些概念,而使用“学习者”这一概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全面的主动的理解这一要素。

比起教育者来讲,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的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的能力不同。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正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演变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种教育形态各具优缺点。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也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关于这三种教育形态的特点我们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

我们应当指出的是:第一,三种类型的教育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第二,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不等于“信息教育”。前者所指的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所指的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第三,三种形态的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后一种教育形态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它是人类关于教育最古老的认识。大部分的宗教持类似的观点。

它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这种观点是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相一致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它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教育的起源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它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它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本能,但它仍未说明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本能的区别。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它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1)生产力的低下。生产工具已经从石器时代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时代。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农业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明显的阶级性。物质生产的逐渐丰富,出现了剩余价值,进了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原始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的关系。

(3)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时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和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

2、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古代学校和教师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特点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力的发达。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业等开始形成,并构成其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资本社会的形成。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扩张,资本的运作成为社会的特点。(3)社会的民主化。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

(4)社会关系从人身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

(5)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6)科学的认识。科学思维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2、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师的职业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它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信息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正逐渐成为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第二,社会民主化的深入。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第三,全球一体化。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信息社会教育特点

(1)学校的目的、类型、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的到全面的理解。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将再次受到重视;教育的个体的社会个性化功能也将受到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自学)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3、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教育内容科学化,教育手段现代化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3、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培养

(二)初等教育

1、初等教育的普及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3、初等教育的师生比

(三)中等教育

1、增加入学机会

2、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3、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1、规模的扩大

2、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三、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四、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第三章

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外部功能表现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这种理想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就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当然也受教育运行的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的内部发生的,所以它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会中,表现出的社会功能的重点不同,方向不同。

(二)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功能分析维度。他认为社会功能具有客观性,而且客观的社会功能具有正向“贡献”功能和负向“损害”功能。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这是默顿提出的另一个功能分析维度。他认为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是客观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察觉到的情况。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显性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结果。

(四)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不同维度组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构成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把默顿的两个功能维度结合起来,引入教育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教育功能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教育功能包括: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对象和教育功能的性质结合起来分析,教育功能包括: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当然也没有有意识地发展个体。教育在古代社会成为了独立的形态,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功能,个体发展的功能仅仅是附庸。近代教育开始提出人的发展问题,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功能只能是空谈。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有现代社会才能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社会中的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他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又表现为人的个性,使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所以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第二,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第三,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第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影响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广泛的因素,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化的影响主导因素不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体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谋生能力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促进个体谋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表现为: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对每个个体来讲,是生命中最基本的需要。

教育传授给人知识,而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量,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成为个体享用的手段。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表现为:

1、教育成为个体的生活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2、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表现为:

第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第二,由于现存教育具有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对人口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从历史上看,教育的这些社会功能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逐渐发展的。

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社会功能由单一的功能论发展到综合功能论,全方位地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

1、教育对于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2、教育特别是在改善人口质量的作用上,表现的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3、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是人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保存的基本手段。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活化过程。

教育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上转移到人身上,使文化与人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播是有选择的,它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以吸收和排斥的文化选择形式进行。

教育不仅选择文化,更重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文化批判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改造过程。

(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现代社会文化的交流成为必然,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交流的表现,它表现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结合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教育通过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通过国际教育交往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教育过程本身通过文化的学习过程,对文化进行选择、重构和创造。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系统是一个能量丰富的文化创造源,它通过两个途径创造着文化:

第一,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的过程中,就在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第二,教育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创造文化。一方面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创造知识创造文化;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间接创造知识创造文化。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当代经济发展已有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已经被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所证明。

(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把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所以,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伙伴,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发展着不同的变化。教育在工业文明中具有促进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功能,在后工业文明中应具有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但教育也具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

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发展时,教育对社会发展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向功能。

2、但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发展时,教育对社会发展总体上发挥的是正向功能,但也会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同于发生在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它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教育功能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1、教育产品对社会的输入。2、教育产品在社会中的利用。

教育功能的释放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的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它们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第二,教育目的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而教育方针注重“如何办教育”。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另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价值依据,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对各阶段教育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宏观指导性,而发展性教育目的是实现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策略。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被实际重视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一定的社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两种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互为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 1、教育目的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3、教育目的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4、教育目的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活动调节、控制的重要手段。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

1、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2、通过制定教育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通过依据多层次、多系列教育目的的宏观和微观衡量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是对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和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或目标进行的确认和确定。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包括不同层次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而且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由不同的决策主体来进行。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客观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主观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制约。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客观依据

(一)社会依据

1、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1、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要根据人的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与确立时所持有的倾向性。它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个基本观点是: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它的基本观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和需要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对待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也不同。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与上述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本位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从古到今一直有之,且常常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其共同的观点,但其出发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有的是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评价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中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 1、两种观点都具有起一定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局限性。2、我们主张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注重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所以,我们在确立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的需要和要求,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同样,教育又要超越当前现实社会,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教育的人文性反映了教育活动中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和价值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正确处理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4、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教育的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教育的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和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己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在对待人的价值取向上,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问题。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习得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人的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是人类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价值判断性;非理性是人类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感性、情绪性和直觉性。

理性曾被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而备受推崇,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近年来人们对这种思想做出了深刻反思,给予了激烈批判。理性与非理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要充分认识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科学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

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生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教育应使人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表述,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2、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四、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区分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3、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的,但是人们不能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废止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和客观规律。

2、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订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的有其一定的价值取向性。3、历史性。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4、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所以教育系统的任何个体都要受其约束。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教育制度除了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政治

教育制度首先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建立了与之适应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应的社会教育制度。

(三)文化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所以,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类型,也影响到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尚无有关的教育制度。古代社会具有简单的低水平的教育制度。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二)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1、大学和高等教育。在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和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在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形成的。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教育。

2、中学。欧洲文艺复兴后,中等教育包括:一是大学的附庸古典文科中学。二是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基础上成立的实科中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诞生了现代普通中学。3、小学。基础教育在古代并不具有普及性,现代社会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

4、初级中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社会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初级中学是现代社会普及教育的延伸。

5、职业学校。现代社会劳动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所以,在现代发达国家诞生了相应的职业教育。

6、高级中学。现代高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7、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而且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

8、幼儿教育机构。现代公共幼儿教育最早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8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幼儿教育的性质从保育为主走向教育为主。

9、研究生教育机构。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的需求,由此诞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

10、成人教育机构。现代成人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终身教育观念的产物。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主要的现代学制类型有:

(一)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学术性普通教育特点的学制与具有生产性职业教育特点的学制分离。它是从古代具有等级特权教育学制演变而来的,现代社会的双轨学制已经基本消失。

(二)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将学术性普通教育于生产性职业教育相结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三)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的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制定了单轨学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出现了在中学阶段开始分叉的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特点: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学制中的每个教育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学制的一部分。2、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基本。3、初中教育阶段。初中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延续。

4、高中教育阶段。一方面现代高中教育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中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现代学制发展中的另一重要特征。

5、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文化科学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多样化。

6、高等教育阶段。现代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现代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越来越丰富。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5、新中国的学制改革有三次。

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

1、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2、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的定义,各类教育著作可谓是见仁见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他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批判教育学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批判性地再生产社会文化。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

一些激进的批判教育学者认为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上述关于课程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积极的特征,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即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领会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3、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二、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它的主要观点是: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出现,是古典学科课程论的发展。以下面两种观点为代表:

1、要素主义

它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是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2、永恒主义

它认为教育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时,为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它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所以,它提倡名著课程和教材。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是批判教育理论的观点。这种课程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所以,它认为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二是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即课程最终要有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所以,它反对固定的课程;提倡人文学科的课程。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是借助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等理论来考察一系列课程问题的。

它批判泰勒的课程论与教学模式局限于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果关系的框架中,提出后现代的课程标准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是以下一系列工作的总和。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筛选法

它是美国北加州大学课程中心研制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预定若干项涉及课程各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

3、把原先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

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课程目标,依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2、参照法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1、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

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应注意:(1)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特点。(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身心特点。

(二)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表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编排形式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材的作用

教材的主要作用有:(1)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2)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3)研究教材、熟悉教材,教会学生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其缺点是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形势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它认为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递有用的知识,而在于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实质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认为,教育目的是要充实人的思想,主张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所以它认为学校课程应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以形式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和以实质教育论为基础的课程论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反对过学科课程,也没有反对过分科教学。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即课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批判学科课程论的观点,提出了以生活化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3、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两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和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用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综合课程将是只是统一性的观点。它认为应该把所有知识视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教授。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学习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展开课程。强调围绕一个核心内容组织教学,采用逐步扩展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求课程的实施者做出一系列的调整,这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课程计划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教案而得到实施的。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课程评价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总之,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三者的外延也是不同的。课程评价既有学生学业评价,又有课程本身的评价。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学业做出评价。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学校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

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传统评价观”,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

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2、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它是与科学—实证主义评价观相对的,它十分重视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

所以,它提出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关键。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印象是多层面的、深刻的,可以说课程变革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它对课程变革的制约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变革目标的确定。2、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因素对教育变革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课程的变革也是如此。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着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影响有: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课程变革应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模式。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在我国当代文化的大变化时期,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较大的变革。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文化多元或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学校课程如何整合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及如何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加剧。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有: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3、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变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社会,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的关系: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制约课程变革。2、学生需要制约课程变革。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巨大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世界各国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有: 1、综合化的课程发展目标。2、灵活的课程框架。3、整体的课程取向。4、国家与地方共同担负课程决策。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是: 1、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2、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3、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连续性。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有: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3、注重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一致性和灵活性。4、注重国家课程的同时,提倡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有: 1、“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2、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成为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不断改革,而学校课程的改革有势必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适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趋向的评价。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1、教学的含义

人们对教学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都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结合或统一。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第三,都指出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教学的本质的探讨,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目的论的层面。第二是工具论或方法论的层面。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智育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3、教学的功能

教学的基本功能是: 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第一,中国古代的《学记》的教学思想。它以及其精炼的语言对教学的作用与目的、制度与组织形式、内容与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第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采用了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柏拉图从他构建的“理想国”出发,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思想。亚里斯多德第一个在教育史上提出了儿童发展的阶段划分,主张和谐教育的思想。昆体良从实践出发,总结了古希腊以来的教育思想。

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近代教育思想。总结了近代教育实践,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最初是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其后,许多进步的教育家的教学思想,都充满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所以,当代教育也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当代教学思想有以下新的观念:

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第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第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第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第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是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所以,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对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它认为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另一个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它认为课程理论包含教学理论。其实,这是前苏联的教学理论与欧美课程理论分别发展的结果。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1)教学理论的形成

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

(2)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教学理论的发展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以哲学取向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另一条是以心理取向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第二、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第三、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第四、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目标。

第二、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第三、程序教学的方法。

3、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第二、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第三、学科知识结构的强调。第四、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4、情感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第三、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第四、师生关系的品质。

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组织(自学)

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的涵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运用中所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

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取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在学校的发展史中某些教学方法反映了历史的特点。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3)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4)依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二)常用教学方法

1、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相互交谈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预习指导、课内指导、复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按所使用的教具来区分,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录音、投影、幻灯、教学电影或录像、互联网的演示。按教学的要求分,可分为: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事物发展过程的演示。(5)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已出现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6)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7)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工厂)或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8)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9)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某以中心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10)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全面掌握教学方法。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注重教学方法的效果。(3)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4)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

2、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它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年龄或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主要分组方法有:第一类分组为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在相同的学习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教学。作业分组是在相同的学习年限的基础上,依据儿童学习课程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

另一类分组方法是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也称校内分组制,它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学生年龄分班的形式,而是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进行分组。内部分组也称班内分组制,它是指在按学生年龄特征所编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进行分组。

(4)特朗普制。它是美国实验学校实验之后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集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的优点于一身。

(二)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涵义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

16世纪的欧洲出现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班级授课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确立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理论。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班级学生的年龄或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有利于学生互相促进和提高。

相对固定的教学安排,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学习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事业。

各门学科轮流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减轻学习疲劳。

缺点: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不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照顾不到优、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班级授课制以传递间接经验为直接任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4)课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指课的分类。

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按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划分,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而是按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划分,分为讲授课、练习课等等。第二、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类型、任务、内容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

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上课的质量。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写出三种计划。

三方面的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

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

上课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课应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积极性高

(3)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弥补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不足,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4)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的种类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作业。(5)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鉴定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四篇:护理教育学讲稿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公2班的XXX。在我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看几张图片。(1分钟后)是不是有一种熟悉感呢?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今天讲课的内容了吧!对,就是瞌睡。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下今天的教学内容:

1、瞌睡的定义

2、出现瞌睡的原因

3、瞌睡的危害

4、瞌睡的应对方法 然后是教学目标: 识记 瞌睡的危害 理解 瞌睡出现的原因 运用 如何应对瞌睡

好,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教学。

相信大家都有打瞌睡的经历,比如我有时候上课上着上着就昏昏欲睡了,还有因此错过讲课重点的经历。那到底什么叫做瞌睡呢?瞌睡: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进入 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想睡觉的一种生理现象。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气不流通、屋内缺氧、生活作息晚,长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体正发出警示讯号。再严重一点的话,瞌睡也会成为一种病状。

当然,我们今天讲述的只是普通常见的瞌睡现象。

诶,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想是什么导致了瞌睡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会打瞌睡。

瞌睡的原因有很多条:

1、作息不规律(像长期睡眠不足、昼夜颠倒等容易引起疲劳,一疲劳瞌睡自然也就来了)

2、室内空气不流通(空气不流通导致空气中氧气不足,由此脑部含氧量降低,人就变得昏昏欲睡)

3、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患者由于基础代谢低,常有嗜睡的表现)

4、呼吸道出现问题,睡眠中有呼吸间歇现象,呼吸受阻(睡眠中呼吸间歇影响了睡眠质量,自然就容易打瞌睡了)

5、营养不足(能量摄入降低了,会引起困倦。如果是这个状态多吃一点蛋白质食物就会好转)这些都会导致瞌睡的发生。而中医学则认为经常打瞌睡是表示脾胃功能不好。

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我讲的没什么实际意义啊,瞌睡嘛,打几下又没有什么关系,无伤大雅的。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下面,我就举几个实例让大家看看瞌睡的危害。案例一:

有个40多岁的中小企业老板,开车开到一半「不知不觉」睡著,连续发生三次车祸,原以为只是睡眠不足,到睡眠中心诊断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毛病。这种症状起因於呼吸道出了问题,呼吸受阻,一夜醒来好几次,睡醒后反而疲惫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觉,甚而在不知不觉中睡著,相当危险。

这小老板还算幸运的,出了三次车祸还好好地活着,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么幸运的。

案例二:

这是一个发生在列车上的故事。

19岁的新化人罗某持一张无座车票从广州车站上车后,就一直站在2号车厢洗脸间旁边的过道上。夜深了,罗某打起了瞌睡,由于周围无扶手,在迷糊中罗某将紧急制动阀当起了扶手。23时54分,罗某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结果将紧急制动阀手柄拉下,造成列车紧急停车。长沙铁警依法对肇事旅客罗某进行治安处罚。

唉,一次再普通不过瞌睡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事故,还受到了治安处罚,本是遵纪守法的良民,却因为这次小小的瞌睡抹上了污点,这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

案例三:

这就更让人感受到瞌睡的危害了。

2009年6月10日,涉嫌抢劫、抢夺、寻衅滋事等13起犯罪,合山籍嫌疑人谭雪贵被辽宁省阜新市警方抓获。同年7月13日,谭被合山市公安局押回送入合山市看守所拘留。办完收押手续后,转将谭雪贵提到刑侦大队队长办公室进行审讯。

当晚,办案民警周某、江某和罗某等3人对谭审讯直至次日凌晨才结束。3人未将谭还押,继续将其留置在队长办公室。期间,罗某下楼休息,由江某和周某共同看守,谭雪贵带着脚镣,双手被手铐铐在办公室的短沙发扶手上。上午,周某到隔壁屋子休息,江某一人独自看守。江某打瞌睡,谭雪贵利用办公室内的扳手,打开手铐和脚镣,趁机逃脱。

这个事件还有后续,事隔三年后,谭某再次犯案,抢劫酒店,甚至还手持手枪和手雷前往柳州市某监狱探视一个作案同伙,最后终于被公安民警发现并抓捕,总算是让人松了口气。

只是打了个瞌睡,就让案犯法外逍遥了三年,危害了更多无辜的民众,还差点引发了监狱动荡,后果惨重哪!

看了这么多事例,大家应该意识到瞌睡的危害了吧!瞌睡并不是每次都是无伤大雅的。在座的各位以后大部分都是要从事护理工作的,要是在工作中打瞌睡,极有可能出现操作事故,那么结果甚至可能是一条人命了!即便是从事其他工作,工作时打个瞌睡弄错了数据什么的也不是没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益,然后被辞退再没用人单位敢收。

既然瞌睡会有这么可怕的效果,我们要怎么做呢? 最好的当然是从预防做起了。

1.起床后锻炼5分钟。这样做不仅为身体充电,而且能加倍燃烧卡路里。加快心率,养好精神,瞌睡自然就不会来造访了。

2.养成喝水习惯。处于缺水状态的你,会时常感觉衰惫。

3.讲究吃早餐。美国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身高体重比(BMI)偏高,也就是体重超标,还爱犯困,做事无精打采;讲究吃早餐的人则精力充沛得多,身形也相对匀称。

4、午后喝咖啡。午餐后,身体的睡眠因子(一种能引发睡眠的分子)成分增多,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喝一小杯咖啡效果最好。当然喝茶也行。

5、坐有坐相。坐姿不良,走路踢里踏拉,耸肩腆肚,这些通常是你能量已耗干的表现。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如果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反而会觉得更疲劳。不管是站还是坐着,应当收腹立腰,放松双肩,脖子有稍稍伸展的感觉。

6、午睡20分钟。20分钟左右的小憩是最理想的,它其实跟午睡一小时的作用没什么两样。

7、多吃纤维食物。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钾,你的身体需要钾将血液中的糖转化为能量;坚果也不错,它富含碳酸镁,缺乏碳酸镁会使身体产生大量乳酸,而乳酸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8、提前1小时上床。多睡60分钟的提神功效等于喝两杯咖啡。当然,来不及预防的情况更多。那么,又该如何治疗呢? 治疗第一招:通风好 光线足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避免哈欠连连的基本条件。郭宗祯医师在中国大陆曾进行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测量学生上课环境的二氧化碳含量,结果发现,教室内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一般场所高出3倍,「不当的通风设备,使得空气交换不良,脑部含氧量降低,当然昏昏欲睡。」

除了通风好,充足的光线也很重要。

当眼睛受到光线照射的刺激,会压抑褪黑激素的分泌,「当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容易保持清醒,相反,如果分泌增加,就会想睡觉。」

治疗第二招:衣服不要穿太多

冬天冷,为了保暖通常会加穿衣服,可是如果穿太多,反而容易昏沉欲睡。因为「热气会刺激体内更闷燥,将寒气逼入五脏六腑。」

如果经常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除了调整室温不太热或过冷,也不要穿太多衣服。

像右边图像上的人明明在夏天的海边却穿得像在过冬一样这样夸张的形象大可不必。

治疗第三招:吃出好精神

如果下午要开会或者上学,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响消化。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气血沈滞。

在选择食物的顺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议先吃肉类或蛋等蛋白质食物,免得血清促进素增加,导致昏沈欲睡、影响反应力。

如下图的面食的话在吃面之前就可以先尝几口肉的美味。治疗第四招:手部按摩 A.按摩脑部反射区 做法:

1.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大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主要按摩点在食指。

2.慢慢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按完左手,再按右手。功效: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於醒脑 提神。由于我一直找不到图片,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示范一下。B.按摩脾的反射区 做法: 1.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像鸡腿肉的这块区域,称做「大鱼际」,也是脾的反射区。先按左手再按右手。

2.按摩方法很简单,拇指按下去后,轻揉每个地方,感觉痛的地方可多揉。

功效:增强脾胃功能,避免昏沈欲睡。这也只能由我来示范一下了。治疗第五招:提神醒脑养生功 A:左右高甩法 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站稳地面。2.吸气,往左转腰,两手同步甩高。

3.吐气,两手下甩,往右转腰,两手甩高吸气。4.如此左右交替来回甩,每次甩10分钟。

功效:精神不佳时练左右高甩,能在短时间内甩走瞌睡虫,让心情轻松愉快。

其实这个挺有意思的,动作也简单,平时有空可以做做。B:枕首法

步骤:

1.吸气,两手於两侧往上提,交叉枕在脑后。2.吐气,顺势弓身低头。3.吸气,慢慢起身,吐气。

4.两手慢慢放下,身形回正,全身放松。可连续练10分钟。功效:能提神醒脑,提振精神。

讲课到这里也告一段落了。最后,我们来总结回顾一下。首先,出现瞌睡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要如何应对瞌睡?

好的,大家也掌握得差不多了。我的讲课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公务员法.ppt.Convertor

人事行政---公务员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五条 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七条 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2008-上海-综合管理-13.()既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公务员制度的标志和灵魂

党管干部原则

为人民服务原则

四项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D 3 2006 77.下列有关公务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B.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C.由于《法官法》《检察官法》对法官、检察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已另有规定,所以法官、检察官不适用于《公务员法》

D.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ABD 4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第十六条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第十九条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

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5 职位

所谓“职位”,是指上级组织分配给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是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对象分类,职位是以“事”为中心而设置的,不因人设置。即先有职位,后有相应的公务人员。美国最早施行。品位分类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非常重视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并把它与公务员的官等紧密地结合起来。职务

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 级别

分为十五级 对应关系 6 北京09-80.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实行职位分类制度,其划分的类别包括 综合管理类 专业技术类 行政执法类 垂直管理类

ABC 7 2007 107.《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同一职务上的公务员其级别相同

B.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机关职能确定 C.公务员在不晋升职务的情况下可以晋升级别 D.公务员的级别根据其工作实绩确定

C 8 进退制度

第八十一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9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2009-上海-综合管理-

1、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应予以()。降至 降低

退职

辞退

D 第八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12 管理

一、考核

第三十三条 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三十七条 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二、奖励

第四十八条 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北京06社会-68.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A.思想品德

B.工作能力

C.工作实绩

D.勤奋敬业 C 14 惩戒

第五十八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降职、免职)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五十九条

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08江苏A类-31.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公务员行政处 分的有

A.降职

B.警告

C.记过

D.开除

A 16 2007 102.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关于公务员受处分的法律后果理解不正确的是()。A.受警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B.受记过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

C.受降级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仅不能晋升职务和级别,也不能晋升工资档次 D.受开除处分的,不得再次被录用为公务员

A 17

四、交流 调任(64):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转任(65):

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挂职锻炼(66):

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2008-上海-综合管理-9.由于工作的需要,某省省长从地方进入中央某部担任部长,负责该部的全部领导和管理工作。这一职位的变动被称为______。

交流

转任

调任

委任 B 2007年第97题

例:小李是某市工商局副局长,因工作需要派到某国有企业担任一定职务,在该国有企业工作时间为一年,工作期,其人事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这种公务员交流的形式称为: A .调任 B .转任

C .轮岗

D .挂职锻炼 D 20

五、回避

任职回避(68):

(1)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2)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 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地域回避(69):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 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002年A类第104题

例:下面属于行政工作人员违反回避制度的有: A.某行政人员在原籍乡任乡长 B.某行政人员在原籍县任县长

C.属于少数民族的某行政人员在原籍民族自治县任县长 D.某行政执法人员参与处理自己原籍家乡发生的行政案件 AB 22 公务回避(70):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六、培训

第六十一条 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对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应当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全体公务员应当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其中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领导人员的培训。

第六十二条 公务员的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2008 95、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和提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应当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机关对新录用应当在()

A、录用后三个月内进行初任培训 B、录用后半年内进行初任培训 C、录用后一个月内进行初任培训 D、试用期内进行出任培训

D 25 申诉、仲裁的程序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

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26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27 2009-上海-综合管理-

8、某公务员由于工作失误被单位予以警告处分,若该公务员不服,可以要求()。重新处理 申诉 控告 信访

B 28 100条第3款: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公务员与主管机关的关系不适用劳动关系国考02A类-100.

当国家公务员认为自己受到单位的不公平待遇时,可以向哪些部门提出申诉? A.人民法院

B.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人民检察院

D.行政监察机关 D 30

下载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讲稿第三章.doc..ppt.Converto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同诈骗.ppt.Convertor

    建筑法规 陈战利 Construction Code 案例分析 孙某原是甲厂的一名业务员,现已被开除。孙某对甲厂怀恨在心。某天,孙某在外地遇见乙公司经理,便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

    复件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ppt.Convertor(优秀范文五篇)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 第一编先秦文学史 ........................................................................................................ 2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

    中外教育史(教育学专题课程讲稿)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1-3(10)讲稿.ppt.Convertor范文

    讲 师 简 介 吕明 中国促学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陕西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督导 西安青年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培训部主任陕......

    盛唐诗.ppt.Convertor

    盛唐诗歌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

    审计学(第三章).PPT.Convertor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本章重点难点: 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经营失败 违约、过失、欺诈 避免法律诉讼的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通常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

    金融创新.ppt.Convertor

    第五章 金融监管与创新 第一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理论 ——政府及政府授权机构,抑或是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对金融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的统称。 狭义......

    第八章激励.ppt.Convertor

    第八章激 励 主要内容: 1 需要、动机与行为2 激励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激励、需要和动机 一 需要和动机 1 需要:其本质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或必不可少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