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1 空气(第5课题)
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2、学生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合作探究:
1、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归纳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变式训练
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归纳总结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2 氧气(第6课时)
情境导入:回忆在第一单元了解有关氧气的一些知识。(学生简单叙述)合作探究: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变式训练: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文字表达式:铜(Cu)+ 氧气(O2)加热——→ 氧化铜(CuO)(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归纳小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3 制取氧气(第7课时)
情境导入:
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教师介绍: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该过程是物理变化)合作探究: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归纳小结: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氧气(O2)b.注意事项: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拓展提高: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第8课时)
复习导入: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的气体,具有________,是一种常用的________。
2、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________的液体,二氧化锰是一种______的固体粉末,高锰酸钾是一种_______的固体。例题训练:
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B)A、通电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成水和氧气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D、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2、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封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到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最难以启开的是什么?(B)A、木炭
B、红磷
C、蜡烛
D、硫
3、某学生分两步进行实验:①将约5.6g研细的硫粉和3.2g铁粉在研钵中混合均匀;②将混合物装入试管加热,产生强烈的发光发热现象。请你设法证明:实验①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实验②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用吸铁石)能力测试
1、某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入盛有小半杯水的烧杯中,钠块与水一接触即剧烈反应,钠块立即形成圆形金属小液珠,在水面不断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直到钠珠消失,反应完全。反应过程中有可燃性气体产生。将反应后的溶液分分为二,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入2滴无法酚酞溶液变红。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简述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2、指出造成下列实验后果的原因。
⑴、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炸裂。(瓶底未预先装入细沙或水)⑵、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试管口未放置一团棉花)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经检验氧气中混有氮气。(未待气泡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A、冰水 B、干净的空气
C、盐酸 D、工业酒精
4、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C)A、煤炭燃烧 B、燃放烟花 C、光合作用 D、汽车尾气
5、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B)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6、由于森林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沙漠化,导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D)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粉尘
7、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
A、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
B、氨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氨 C、加热高锰酸钾 D、石蜡燃烧
8、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D)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的密度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液态氧是没有颜色的
9、下列关于化学性质的正确描述是()(C)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木炭燃烧 C、木炭能燃烧 D、氧气常用来炼钢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凡在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B、燃烧、爆炸(化学)、缓慢氧化、自燃的实质都是氧化反应 C、缓慢氧化既要放热又要发光,只是速度慢
D、夏天可燃物易燃烧是因为夏天可燃物的着火点低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 第5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4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课题 2 ━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程序】 [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提问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 [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加几? [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 [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书写方程式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目的就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 [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 [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 [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 [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 [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评价反思]: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在求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学力升级]:学案1.2. 附: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 3.注明反应条件
★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克二氧化硫.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_____克氧气.____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2.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_______克氧气.3.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______克铜.4.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__克氢气.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人教语文三上二单元教案
课题:
5、灰雀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8.灰雀
惹人
喜爱
列宁
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 课题:
6、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课外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7、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应该会把草地(),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8、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3.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4.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重点:
1、进行口语交际。
2、积累名人名言。
3、了解成语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我的发现、读读背背)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1.齐读句子、体会。
2.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我会填、成语故事)
一、我会填
1、观察每一组形近字,发现规律,记住区分方法。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二、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批后,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关于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学习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
2、对爆炸的概念认识错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白磷、红磷、烧杯、热水、铜片、导管、蜡烛、碳酸钠、稀盐酸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课堂练习:(投影,学生回答,教师评讲)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作业布置:
1、家庭小实验:点燃三根火柴,分是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三根火柴燃烧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课后习题1、2、3、4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二、灭火的原理
用心爱心专心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常见灭火器
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介绍:木炭
[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褪去
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金刚石
—碳元素组成 石墨
(两种单质)(一种元素)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
3、C60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
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2、碳和炭的区别
碳: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
讨论: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1、常温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5-5,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讲解: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
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 1)可燃性
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 C +
O2 点燃CO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小结: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2)还原性
实验:演示[实验6-2] 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
现象: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原理:C +2CuO 高温 2Cu +CO2
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
讲解:C +CO2 高温 2CO(吸收热量)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
小结: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空气充足:
C +
O2点燃CO2 空气不充足:
C +
O2点燃CO2
2H2+O2点燃2H2O
还原性
C +2CuO高温2Cu +CO2↑ C +CO2高温2CO
H2 +CuO △
Cu +H2O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3、情感与价值观
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及多媒体 【实验准备】
器材:锥形瓶试管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 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制取过氧气,今天再来探究制备二氧化碳,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
投影:
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石灰石等)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把 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木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现象,说明CO2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在标况下,CO2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5、CO2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讲授新课:
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活动探究:
步骤
现象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速度适中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
开始有气泡产生,反应逐渐停止
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难于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瞬间结束,不便于收集。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板书)
投影: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 固体和固体反应
气体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应 发生液体和液体反应 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 气体排空气法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
装置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
溶解度 CO2
O2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投影:各种仪器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活动:各组修改各自的装置。总结:略 练习: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完成)
讨论: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二氧化碳,需要哪些步骤?
三、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板书)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制取收集气体。
思考:
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
讨论总结:
四、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板书)
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由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学生活动:制二氧化碳并检验、收集一满瓶二氧化碳。(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是什么? 总结:
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学反思】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干冰的升华: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板书)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活动探究: 编号 2 3 4
操作
石蕊 + 稀醋酸
石蕊 +水
石蕊 +CO2
石蕊试液 + CO2加热
现象
紫→红
紫
不变色
紫→红 红→紫
分析
结论: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2)水不能使石蕊变红,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3)CO2与H2O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
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 = H2CO3 碳酸的分解:H2CO3 = CO2↑+H2O
3、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 = CaCO3↓ +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讨论: 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 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 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如
C+O2点燃 CO2
CO2+Ca(OH)2=CaCO3↓+H2O(三)CO2对生活影响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
(1)产生: CO2、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2)危害
3)防止措施:阅读课本 总结:略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导入新课:(情景设计)从一氧化碳的毒性导入
3、讲授新课: 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板书)
1、物理性质(板书)
提问:二氧化碳具有哪此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79页
小结:列表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2、化学性质(板书)
(1)可燃性(与氢气、二氧化碳比较)展示:多媒体动画[实验6-7] 观察: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原理:2CO +O2点燃 2CO2 小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应检验气体的纯度。
讨论: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氢气?(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氢气、碳单质比较)展示:多媒体[实验6-9] 观察: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理:CO +CuO △
Cu +CO2 分析:对比氢气与氧化铜;碳单质与氧化铜的反应,判断反应类型。并分析装置的不同。
3、一氧化碳的用途(板书)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说出用途。小结: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燃料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板书)2CO + O2点燃2CO2 CO2 + C高温2CO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板书)阅读:课本第117页 讨论: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
(2)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在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3)有人说他不会煤气中毒,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板书)
讨论: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如何处理尾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请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进行改进。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差异,一氧化碳与氢气性质的相似性。练习: 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