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时间:2019-05-15 05:0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第一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大胆预测,能独立设计实验,探究水溶解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实验探究要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感受科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3.明白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科学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教学难点:

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鸡蛋,三个烧杯、石子、盐、糖、沙粒、高锰酸钾等

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

烧杯2(内有盐水)

烧杯3(内有水,待加糖)

白糖一份

学生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

2个蒸发皿(分别盛有盐、沙粒)

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

药匙1个、玻璃棒1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桌子上有两个鸡蛋,两杯水,如果把两个鸡蛋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来大胆预测一下吧!学生:1.两个都浮在水面 2.两个都沉到水底

3.一个浮在水面,一个下沉 „„

教师做实验,现象:

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在水底。教师:有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在水底? 教师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验证:有一杯是盐水。

教师:这杯水里放了盐,水变咸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14课,水变咸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师:(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有石子。师:石子在哪里? 生:烧杯底部。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水。

师:(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师:还有别的吗? 生:还有空气。师:在哪?

生:水的上面那一部分就是空气。师:还有其他物质吗? 生:没了。

师:确定吗?为什么? 生:确定。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哦,看不见(装作认同的语气),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空气你能看见吗? 生:还有盐。

师:盐?你怎么知道有盐?

生:因为刚才我看到桌上的实验材料里就有盐。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动脑。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里面有可能是盐吗? 生:有可能。因为盐放在水里就没有了。师: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化了。

师:那到底里面有没有盐?怎么知道? 生:尝一尝。

师:你是说直接用嘴尝? 生:对。

师:一尝就能知道有没有盐,这个办法好。但尝这个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这杯液体是否卫生?是否有毒呢?我们无法确定。不过老师告诉你,这杯液体很卫生,也没有毒,可以放心的尝。怎么尝呢?用桌上的玻璃棒。生:(用玻璃棒尝)咸!里面有盐。

师:(再次出示烧杯2)再来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和盐。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水里的盐,但确实里面有盐。看来看不见并不一定是没有,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

师:那盐是怎么化到水里去的?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吗? 生:没有。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观察观察。

二、实验探究

(一)盐的实验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组观察)

生:盐是白色的,圆圆的,一粒一粒的。

师:观察地真仔细。下面就用药匙取半勺盐,慢慢地放入水中,大家仔细观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看谁最先有发现。生:盐一倒进去就落在了杯底。生:盐变少了。生:盐变小了。师:继续观察。

生:盐又少了一点,又小了。

师:那变少变小的那一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下面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看又有什么变化? 生:(生搅拌)盐的颗粒随着水飘起来。生:盐更少了,颗粒也更小了,都快没有了。师:好,继续搅拌,仔细观察。生:(生搅拌)盐真的没有了。

师:(强调、疑问的语气)没有了?是没有了吗? 生:不是没有了,是看不见了。师:你觉得没有了和看不见了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了是真的变没有了,看不见了不一定是没有了。师:可是我们的眼睛怎么看不到呢? 生:有可能是变的太小了

师:你觉得盐的颗粒变的小了吗? 生:小了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都看不见了。

师:那现在谁能把盐从“放进去之前”到最后“看不见”这个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生:没看到水里之前的盐是白色的颗粒也比较大,放到水里刚开始没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就看到盐变少了也变小了,我们又用玻璃棒搅拌,盐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到最后变成了眼睛都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颗粒。师:说的太棒了!

(二)沙粒和高锰酸钾的实验

师:别的物质在水里是不是和盐发生同样的变化呢?先来研究沙粒在水里的变化。请各小组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注意观察沙粒在水中的变化和盐是否一样。(生分组活动)

师:我刚才发现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有什么发现? 生:沙粒和盐不一样。师:说具体点。

生:沙粒放到水里没有什么变化,搅拌时随着水转动,一停下搅拌又落在了杯底,也没变小,还是老样子。

师:其他组也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是的。

师:看来沙粒确实不能在水里发生和盐一样的变化。老师这还有一样东西,在桌洞里,请组长拿出来,在小组内观察是什么样子的?(小组观察)

生:也是颗粒状的,比盐的颗粒大,黑色的。生:不是黑色的,好像是有点红,不,是紫色的。

师:你观察地太仔细了!这种东西叫高锰酸钾(师板书),来,一起读一读。师:下面我们用药匙取2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静止1分钟,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生:高锰酸钾一放入水中就落在了杯底,杯底就出现了一摊紫色的水 生:我们这组水面上还有2条像小虫子一样的红线,飘啊飘,很漂亮!师:比喻得真恰当!还有什么发现? 生:杯底那摊紫色的水越来越大

师:在观察一下杯底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 师:继续观察

生:那摊紫色的水地范围越来越大,并且里面颜色深,越往外越浅 生:高锰酸钾的颗粒又小了一点

师: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生用玻璃棒搅拌)

生: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升腾起一起紫色的烟雾,水一下子就变成了紫色的,很美丽!

生:随着搅拌,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不断地有红丝线抽出来,好像永远也抽不完似的。

生:水越来越红,后来全变红了 师:杯底还有高锰酸钾吗? 生:后来就没有了。

师:那原来的2粒高锰酸钾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你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因为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师:那2粒变成了多少粒,你觉得? 生:我觉得有2万多粒!

师:(惊讶的语气)2万多粒,这么多!你的意思是不是:变成了很多粒,无数粒,是吗? 生:是的。师:这么多粒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因为颗粒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板书:极小的 眼睛看不到微粒)师:你看烧杯里的水的颜色深浅均匀吗? 生:均匀

师:颜色深浅很均匀说明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怎么样? 生:也很均匀

(三)溶解的概念

师:那你觉得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和盐在水中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

生:有。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都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微粒。生:并且它们的颗粒在了水里分布的都很均匀。

师: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很均匀,我们从颜色均匀能知道。盐的微粒分布的也很均匀吗?怎么能知道?(学生思考片刻)

生:可以用玻璃棒在烧杯里从不同的位置蘸一点水,尝尝滋味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盐的微粒在水里的分布也很均匀。

师:(点头表示认同)有道理!那你试试。

生:各处水咸的滋味一样,说明盐在水中分布很均匀。

师:现在盐和高锰酸钾的杯子里的液体已经静止一会儿了,观察一下,这两杯和沙粒这一杯还有什么不同?

生:沙粒这一杯杯底有沙粒,另外两杯什么也没有。

师:对!这是盐和高锰酸钾的第3点相同之处:不管过多长时间,颗粒都不会自行沉降。像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以后不能再说“化了”,要怎么说? 生:溶解。

师:用上“溶解”这个词,说说把盐、高锰酸钾和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沙放入水中不会溶解。

三、巩固理解,深入认识“溶解”现象。(饱和现象)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质不能被水溶解,也有很多物质能被水溶解。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生:白糖、味精、面粉

师:说到白糖,老师这就有白糖,谁来试一试?(出示半杯水,将半勺白糖慢慢倒入水中,然后搅拌)生:糖溶解了 师:为什么?

生:白糖变成了很小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粒,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生:还有一点,过一会儿也不会沉降下来。

师:的确,白糖被水溶解了。如果我继续往里加糖,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加入大量的白糖,然后搅拌)

生:搅拌后在杯底沉下来一些白糖。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糖放的太多了吧? 生:还有可能是水太少了。师:有道理!怎么办?

生:加点水试试。(把烧杯里的水加满,搅拌,糖真的溶解了。)

师:看来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糖,如果超过了能溶解的量的话就不能再溶解了。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味精、面粉等物质,到底能不能在水中溶解呢,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对!课后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实效来看,在教学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关于溶解概念的理解有三点,一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二 在水中均匀分散。三不会自行沉降。在实验中,我注意让学生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在高锰酸钾实验中先强化认识第一点,再重点通过液体颜色 的均匀,落实理解第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和沙粒的实验做对比,落实理解第三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溶解概念进行着自主建构 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世界中,“眼睛看不见”就是“什么也没有”,何况有“耳 听为虚,眼见为实”之说,但这恰恰是“溶解”概念中最难理解最难突破的一点。鉴于此,在导入阶段,我出示了一组结构性很强的材料(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 子),烧杯2(内有盐水))通过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看不见并不一定就是没有”,为难点的突破提前做好了铺垫。在盐的实验中,当学生交流说到“盐真的没有了”时,教师在第一时间准确地用 反问的语气提醒学生,学生马上认识到盐不是没有了,而是变成了“看不见的微粒”,难点自然就突破了。

第二篇:水变咸了教案6

《水变咸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

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食用盐、食用油、黏土、锯末、粉笔末、白糖、高锰酸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并板书课题:4.水变咸了

二、新课学习

1.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2.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3.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 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溶解。生: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溶解的现象。生:我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四、课堂练习

1.小调查:

溶解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利或弊。

2.判断

(1)各种各样的调料也是我们的食物。()(2)面包和馒头都是含淀粉较多的食品。()

(3)说到底,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应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4)依据不同标准,我们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种类。()3.在水中不断加入面粉,有什么发现?

4.盐到哪里去了?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作业布置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

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溶解呢?

六、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高锰酸钾——>溶解 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第三篇:《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13、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老城街道办事处河口小学 解建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盐、白糖的溶解现象,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食盐、白糖放到水里后的变化。

2、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设计简单实验,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点:

了解食盐、白糖放进水里以后的变化。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准备:

食盐、白糖、小勺、筷子 学生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魔术,大家喜欢吗?播放视频。同学们,刚才的魔术向水中加了一种东西,是--食盐。妈妈每天做菜都要用盐,我们吃菜的时候吃到盐粒了吗?那盐跑到哪儿去了?(化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盐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猜想验证,探究问题:

探究活动一:食盐放到水里

1、猜想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把一勺食盐直接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交流猜想,师板书:盐不见了

水变咸了)

2、制定实验方案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对,实验。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请小组内讨论一下,分几步,每步都干什么?一会儿要讲清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在交流之前可以再次强调学生怎么发言,分几步,每步干什么。可以让不同的组补充交流,但不要时间过长。)

师:大家讲的很清楚。老师把大家的发言总结整理了一下,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食盐放到水里”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定量的水(半杯)第二步 取半勺盐放入水中

第三步 用筷子搅拌,大约1分钟的时间

第四步 观察水中是否还有食盐颗粒,并用筷子蘸水品尝一下味道。

安全提示:今天我们用的水和筷子都是安全卫士的,同学们可以品尝。但是以后试验中对于不熟悉的东西,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3、组内实验分工

师:实验需要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这个实验需要一人倒水、一人加盐、一人搅拌、一人品尝。

师:赶快安排分工。

(学生分工。时间一定不要过长)师:(喊停学生的活动后)实验开始。

4、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去指导。)

5、汇报实验成果。(这个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他的表述和评价。)(学生代表交流实验成果。)

6、总结

师:像食盐这样,在水里不见了,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板书:溶解)

师:刚才实验,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很认真,但也有些同学觉得实验就

是玩,很不专心,以后要注意。

探究活动二:把白糖放到水里

师: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像食盐一样,放到水里会不见呢?(生答)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来探究一下白糖放进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做实验探究白糖放进水中的现象。)

2、汇报实验成果。

3、完成活动手册13页。个别展示。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讲《耍小聪明的驴子》的故事。

师: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实验,可不要做耍小聪明的驴子。

2、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装有盐水的盘子放在阳台上,每天观察,过几天结果会怎样呢?生答。

师:同学们回家后做一下,看看结果会怎么样。总结评价:

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放到水中会溶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如:(生答)希望同学们能多观察,多发现,学以致用,做一个有心人。

第四篇: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焕章希望小学

昝金香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教学准备:烧杯、药匙、玻璃棒、食盐、小苏打、洗衣粉、食用油、沙子、粉笔末、高猛酸钾、木屑、面粉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老师这儿有一杯白开水和一包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假如把食盐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等。(板书:水变咸了)

(设计意图:观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同时直奔本课研究主题,简明扼要,让学生在观察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猜想食盐放到水中后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猜想假设 活动一:把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老师把盐放入水中,同学们仔细观察,验证我们的说法,我们发现盐不见了,知道水变咸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针对这种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盐去哪儿了?水是怎么变咸的?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讨论讨论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象盐一样放到水中不见了?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盐在水中不见了是因为他的颜色不明显,如果换用有颜色的物体就有可能看到变化过程。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你是生活中的观察小能手。

(设计意图:学生猜想后做实验,体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探究理念,符合学生的研究过程,同时在亲自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讨论问题,在合作互动中找到食盐在水中不见了与其颜色有关的关键因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一研究环节的开展作好了铺垫。)

三、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就认真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会发生哪些现象?教师提示:可以从水的颜色,高锰酸钾的状态、杯子底部等去观察。生: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高锰酸钾是怎样分散到水中的?

生: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师:是的他不是一团颜色深,一团颜色浅,所以它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象这样的物品还有那些?(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请小组一位同学取机少量的高猛酸钾放入水中,认真观察。在动手前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高锰酸钾有毒不能品尝;注意观察它的变化;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壁,杯底;观察玩要把杯中溶液倒掉,及时清洗烧杯。

5、师: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 生: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 生:面粉、肥皂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6、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可以做实验。)

7、在实验台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现在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请同学们拿出实验记录单,先猜想记录单上的物体是否溶解于水,再进行实验,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好。

8、实验前应注意什么呢? 生: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材料是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是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用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黏土等材料做实验,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体验,才会搜集到相关证据,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出更多的研究经验。另外,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

2、如果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盐会沉到杯子底部。你认为呢?(同上)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超过限度的物质就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现象叫做“饱和”,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4、溶解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用途?你知道哪些?

生:洗衣服时,喝糖水时。。。

五、课堂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收获的前提下,评价个人表现、小组表现、教师表现,评价研究的过程、方法及体验,凸现学生对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第五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水变热了》教学案例 万德中心小学 孔 燕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5、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预设:可能有女生会很担心,教师可以在加热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谈话,担心什么?我就不担心,又是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6、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学习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可以画在第二张实验报告单上。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材简析】

《水变热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中的第二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木屑、卫生香等,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是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怎样让炉火更旺?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本课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液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气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图。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 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做游戏引入课题,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将要发

生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热水真的会上升,冷水真的会下降?”的疑问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热水上升,冷水下降”,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对流”。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对流的应用。最后,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什么是对流及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本课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活动过程描述】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

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想不想看看? 师演示(为了防止水流出,用塑料板把瓶口盖住)生观察现象

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 生回答:没有。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边说边做)仔细看,(稍停)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将装有冷水(蓝色)和热水(红色)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二、猜想假设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稍停)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

看来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并且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由于在前面已学过热空气,知道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学生根据所学,将知识迁移到这,猜测上升的可能是热水。】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稍停)看来,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激发了学生亲自实验的兴趣,使下面的实验水到渠成。】 生回答:做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稍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生熟悉材料。

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可以吗?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学生要想证明他们的猜想,就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 生回答:不明显。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 生举例:大米、粉笔末等。这个办法好不好?

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都有什么?(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给学生提供纸屑、粉笔末等参照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去认识水的对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回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科学表述能力。当然,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好,但此环节也不求甚精,只要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鼓励,让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听明白了?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不同形式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直至说透、说明白,既可锻炼学生们的实验表达能力,又为下面分析原因、建立对流概念打下基础。】 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非常正确。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科学概念的初步能力。】 课件展示。

(旁白: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变热了。(板书课题)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变热的?

简单地说,对流就是什么?

同学们真不简单,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实验好不好?

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你们信不信?

信的同学请举手,不信的同学。。事实胜于雄辩,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咱们试试看? 注意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做这个游戏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 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 生回答:对流!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迁移运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让学生懂得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导课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汇报的时候,有的学生我要求他用手势比划,有的则要求在黑板上画下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还只是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那么的强。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

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就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拓展部分,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下载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合集5篇)

    4、水变咸了 教材简析 在《溶解》单元有一段导入文字。这是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字。 它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并且郑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它由一个特定......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2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

    科学水去哪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

    小学科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刮风了》教案

    第七课刮风了 教学目的: 理解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原因;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能够对产生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办法......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修改后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学》在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二课时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搅拌、物质的大小、水的冷热是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之一。 2、......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 年 级 科 学 教 案 (上册) 香坊小学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

    四上科学水变热了优秀教案

    19 水变热了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