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烟台的海 第二课时
灌云县东王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3、烟台的海
第二课时 2012年2月17日
总课时数: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理解并仿照比喻句;
4.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
2.了解海与人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检复: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烟台的海。在作者眼里,烟台的海是什么呢?(学生找句子,朗读)
教师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活剧”
(1)指名读,你怎样理解?
(2)你体会到作者对烟台的海有怎样的情怀?(对海的热爱,对人的歌颂)
(3)请你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怀来。
过渡:烟台的海是怎样的一幅画?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烟台的人上演着怎样的活剧?让我们走近这片海,欣赏海的美!
(打开课本)烟台的海有着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它的四季都有着独特鲜明的特点。谁能找出文中概括烟台的海特点的句子?(生找)
出示:“烟台的海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步入了秋的高远。”
(1)有感情读这段话;
(2)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高远)
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小节(冬天的海)
(1)自由读,这小节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人)请你用“/”分层
(2)你认为哪些句子最美?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看题头图片。
(3)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
灌云县东王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你认为烟台的人怎么样?(不畏严寒)请你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情景。
(5)感情朗读这一段,体会烟台的海的凝重,人的豪情!
(6)小结学习方法:
〈1〉读,分层;〈2〉读,欣赏美;〈3〉说说画面;〈4〉感情朗读
2、用上面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春、夏、秋天的海。
(1)分组,请组长到老师这儿来抽取学习内容。
(2)请组长按老师的问题提示分派任务。
(3)教师各组巡视。
[学习任务:
A春天的海:
(1)给这部分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说一说你想到的景象。
(4)请你有感情朗读这部分
B夏天的海
(1)给这部分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画一画你想到的景象。
(4)请你看着画出的图有感情朗读这部分。
C秋天的海
(1)给这部分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读出海的高远和人的忙碌而充实。](这些学习任务让小组抽取学习)
3、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
A春天的海
(1)朗读,要读出海的欢快活泼,人的勤劳,读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
(2)描述:抓住海的活泼、浪花的欢快、海鸥的自由,人的勤劳。
B夏天的海
(1)朗读:读出海的宁静、人与海相依相偎、亲切自然
(2)描述:抓住“水平如镜、恬静、温柔、如痴如醉”来描述静海图,人与海那么亲切自然、相依相偎。
C秋天的海
(1)朗读:读出海的高远、凉意,与人们的忙碌、喜悦
灌云县东王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描述:在一幅明朗、高远、气爽的海的背景下,人们忙碌着收获。
三、小结:
1、所以在作者看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活剧。”
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进一步理解它的含义。
2、作者按冬——春——夏——秋的顺序给我们描述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象。为什么将冬天的海写在开头呢?
(讨论交流)
3、配乐有感情朗读2—5小节。
四、作业
1、请你当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读一些关于海的文章。
第二篇:《虎门销烟》第二课时
张娇燕《虎门销烟》课堂实录 海南省三亚市实验小学 张娇燕 录入者: 静静地幸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生齐读课题。师:烟指什么? 生:烟指鸦片
师: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同学们请看: 出示“英国向中国人输入鸦片数学激增表” 师解释。
师:让我们永记这一天:
同学们齐读:1839年6月3日 师板书:值得纪念
出示日期及林则徐头像。
师:让我们看看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样禁烟的。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想想,虎门销烟是怎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读书。
师:读完的小手举手起来。师:虎门销烟是怎样壮举? 生:虎门销烟伟大的壮举。师板书:伟大壮举 师:说的好。请坐。
师: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壮是壮丽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非常壮观。师:你呢?
生:我认为壮的意思就是说虎门销烟这件事让很多人都非常盼望。生:我认为将是伟大的意思。生:壮是壮大的意思。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非常深刻。师:壮是雄壮盛大的意思。
师:再次读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了事件的壮,划下来。并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讨论。开始。生读书。师巡视。
师:找到的同学可以把小手举起来。谁先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找的句子是,“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分外壮丽。”古老的虎门这每一天都有碧海蓝天,正因为这儿将有虎门销烟,所以人们格外师:注意了蓝天碧海。师:把你的朗读送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还有谁读得更美。生再读。
师:真美啊。全班一齐读。齐读。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大早,从各地……水泄不通。”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这件事是伟大的壮举,所以许多老百姓来看这一伟大壮举。师:从中可以看出百姓对这件事非常关心。师:还有谁想说。
生:我从“各地人们闻讯赶来”看出各地赶来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件事非常壮观。师: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人的多。
生:水泄不通可以看出来人特别多。还有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师:谁来说说水汇不通是什么意思?
生:人非常多,没有缝隙,水都流不出去了。师: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
生:形容人多的词语还有游人如织,人山人海。生:形容人多的词语还有人流如潮。生:形容人多的词语还有人头攒动。师:你还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宽阔这个词感受到人很多。师:谁把这壮观的场面来读一读。生读。师:你来。生读。师:谢谢。
师:全班一齐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懂得抓住某一件词。就是这样通过你的讲晓之以理,通过你的读动之以情。将这种读书方法继续下去。你还划出了哪些句子。生:我还找到了这一句:“新搭起的礼台上……外国商人。” 生:送鸦片来的外国商人都来了,销烟的魅力非常大。生:彩旗林立说明场面很壮观。生:身着朝服,销烟也穿朝服,说明壮观。
生:我从“外国商人”体会到林则徐等人和大多数老百姓们,要让外国商人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说明销烟很壮观。师:你解读文本的能力真强。
师:老师想分两个组赛读一下这段话。两组分别齐读。
师:都不甘落后,都用心地去读这种态度非常好,老师非常高兴。还有找出了哪句话? 生:我找出的句子是:“这时候礼炮轰鸣……虎门销烟开始了。”我从震惊中外这个词感受到如果它意义不壮大就不会震惊中外了。师:谈的非常深。你呢?
生:我从群情沸腾中读出老百姓期待这一天很久了,非常期待这一天到来。师:反映了百姓禁烟的强烈愿望。
生:一声令下,说明这事件壮大,没有林则徐的命令谁也不敢乱动。师:代表了中国人禁烟的坚强决心。
生:我从礼炮轰鸣看出礼炮非常响亮,那地方非常热闹。师:感受到了场面仪式的隆重。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生读,师:再读,把豪壮的气势读出来。生再读。
师:老师还是感觉不到豪壮的气势。谁再来。再指名生读。
师:请全班再读,读出人们的激昂奋发之情。生齐读。
师:还有哪一句也写出了事件的壮丽? 生:震惊中外表明国外人都…… 生:还有:“看到害人的……响彻。”
师:从声势的撼天震地中,再次感受到事件的壮观。
生:场面的壮大,如果不壮大,就没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生:响彻上空。说明声音很响了很响了,还说明声势的大。师:还有哪一句
生:我认为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也能体现出。如果不是伟大壮举的话,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师:还有哪个句子?看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这一天,碧海蓝天……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所找的句子,都能看出虎门销烟事件是伟大壮举。再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小节。生齐读。
师:销烟时的场面是如此壮观,可以看出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师:找找哪些句子是写销烟的经过。师:你说,生读:“只见一群群……难闻的气味。”(出示课文片段)师:纠正收缴。
师:销烟的经过分几步? 生:销烟的经过分三步。师:第一步干什么?
生:向灌了水的销烟池撒盐巴。第二步抛入池内,然后又向销烟池里倒入一担担生石灰。
师:作者用哪些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先、再、然后
师:谁用这些词说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生:我放学回家后,先把书包放下来,再拿出课本,然后坐下写作业。
生:我帮爸爸妈妈煎鸡蛋,我先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再把鸡蛋打破放到碗里,然后把它放在锅里煎熟。
师:我们来看看销烟的场景。播放视频。
师:看到害人的鸦片销毁了,老百姓有什么表现? 出示文字:看到害人的……虎门上门。师:老百姓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鸦片将销毁,化为乌有。师:因为人们都鸦片早已恨之入骨。出示图片。
师:鸦片使多少人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成为东亚病夫,从强国变成弱国。今天鸦片被销毁,怎么不叫人兴奋,不叫人欢欣鼓舞呢。请你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指名生读。
师:谁来再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再指名生读。
师:还没听出你的激动。谁再来。再指名生读。
师:确实听出了你的激动。请全班同学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生齐读。
师:鸦片被销毁了,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销烟持续了二十三天。师:从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我们感受到了鸦片销毁数量之多。真是大快人心啊。全班同学站起来。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板书: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请告诉全世界——生齐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播放视频。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别的国家是多么强大。不管别的国家用这些东西来欺侮我们,但是我们不会放弃的。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想欺是欺不垮的。生:林则徐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骄傲。生: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生:林则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师:的确,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生:林则徐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学习他爱国,离开这些害人的东西,这中国强大起来。师:学好知识,用知识保卫国家。
生:林则徐先生,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会远离鸦片不吸毒的。师: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生:我想对林则徐说,我要向你学习,衷心报国,不管别的国家多么强大,我们要强大是绝对不会放弃。
师:说的真好。林则徐如果听到大家的心声,一定会倍感欣慰。
师:同学们,毒品是万恶之首,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持了三十年无毒国的声誉。但是如今毒品死而复燃,时时刻刻都在侵蚀人们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师: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苏教版四上:《虎门销烟》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2013-04-26 | 虎门 销烟 虎门销烟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虎门销烟》(板书课题)。思考一下,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地点和事件。
老师:地点是哪里?事件是什么?
学生:地点是虎门寨,事件是销烟。
老师:销烟,烟是什么?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香烟吗?
学生:不是。这里的烟是鸦片。
老师:鸦片是什么?鸦片是从罂粟中提炼出来的,罂粟,是一种一年生的栽培植物。我们这里也曾经有人家种过,但是种这种花是违法的。罂粟花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老师:我们再看题目,老师有三个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销烟的过程是怎样的?销烟的结果又是什么?(板书:为什么 经过 结果)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生默读课文)
老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销烟?
学生:因为鸦片是害人的,所以要销烟。
老师:你从哪里知道鸦片是害人的?
学生:课文第四小节告诉我们的。(生朗读第四小节)害人一词告诉我们销烟的原因。
老师:第四小节除了告诉我们鸦片是害人的,还写了什么?
学生:还写了老百姓的欢呼。
老师:能读一下老百姓的反应吗?
(生读)
老师:响彻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欢呼声很响。
学生:到处都是欢呼的声音。
学生:虎门寨上空到处都是欢呼声。
老师:老百姓的欢呼声说明了什么?
学生:老百姓的欢呼声说明鸦片的害人是很深的。
老师:对。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最后摧残人命。(出示吸食鸦片者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鸦片的危害)
老师:正是鸦片的危害很大,所以林则徐下决心销烟。我们再回到销烟的现场,看看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次销烟行动。读课文第二小节。
学生:参加这次销烟活动的有老百姓、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老师:有多少老百姓?通过哪些词语知道?
学生:老百姓很多,通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可以看出来。
老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理解,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
学生:水泄不通的意思是说人很多。
学生:水都泼不进来。
老师:除了老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和外国商人,林则徐销烟,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来观看呢?
学生:是为了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学生:是为了向外国商人表明清朝政府销烟的决心。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天的天气如何?谁来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学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老师:分外是什么意思?
学生:非常的意思。
学生:比平时更加壮丽。
老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今天会分外壮丽呢?
学生:因为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老师:今年是哪一天?为什么值得纪念?
学生:今天是1839年6月3日,是虎门销烟的日子。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
(生阅读)
老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老师:销烟分几步?你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销烟分三步。我是从先„„再„„然后„„看出来的。
老师:很好。这是三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我们在作文写作中也要学会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不能都是使用“然后„„然后„„然后„„”这样单一的词语。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读)
老师:你能用“先„„再„„然后„„”说一句话吗?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学生:早晨我先起床再洗脸刷牙然后吃早饭上学。
学生:综合课上老师教我们制作沙包,先缝袋,再翻口,然后装沙。
„„„„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什么销烟是用盐巴和生石灰呢?老师查阅一些资料,跟大家介绍一下。以前销烟是将鸦片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而且不彻底。后来林则徐走访民间,知道鸦片最怕卤盐和石灰,因此设计了书上所描述的销烟的方法。
老师: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小节,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一下我们该怎么读?礼包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
(生读)
老师: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生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第三篇:3《白杨》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第四篇:《虎门销烟》第二课时教学
《虎门销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文章由景及人,由上到下,抓住主要人物写的描写方法。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由景及人,由上到下,抓住主要人物写的描写方法。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你能加上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历史意义把这一历史事件说清楚吗?
2、虎门销烟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一壮举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1839年6月3日这一天,一起去虎门寨看一看吧!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小节。
(1)这一天的虎门寨与往常有何不同?出示第二小节,指名朗读,边读边思。①分外壮丽(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古老的虎门寨)
②人特别多(挤得 水泄不通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③庄严隆重(礼台 彩旗林立 一侧 身着朝服 另一侧)
2、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不能,突出写法:由整体到部分,由景及人,由台上到台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突出壮观。
2、学习第三至五小节。
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销烟的经过一定更让人激动、振奋。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在“虎门销烟”的经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人,他们的表现如何?边读边圈出相关字词。①林则徐:健步登上、一声令下
(林则徐“健步登上、一声令下”,看图想象说话: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神态、动作),一声令下:“
”(语言))指名读,齐读,体会其销烟之决心。
②民工:先撒盐巴,再抛鸦片,然后倒生石灰
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③老百姓:群情沸腾 跳哇、叫哇 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想象说话:他们在叫什么?欢呼什么? 看视频,再指名读,读出高兴之情。④对照视频,发现少了谁?(外国商人)谁来说说外国商人?
(2)销烟结果如何?齐读第五自然段,突出“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齐读第六自然段。
3、然而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以此为借口,改用火枪大炮侵略我国,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平熄英国人的怒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发配新疆。发配途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结果是:
1、割让中国领土香港;
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3、中国赔偿2100万银元。…… 面对此情此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
4、如今,日本想强占我国的钓鱼岛,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此时此刻,你还想说些什么?
5、总结: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让我们记住林则徐,记住1839年6月3日这一天,记住虎门销烟吧!
四、作业布置。
1、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2、将《虎门销烟》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爸爸妈妈给你提点建议。
板书设计:
虎门寨:壮丽 人多 庄重
(由景及人 由上到下)虎门销烟
经过:林则徐 健步登上、一声令下
民工
先撒盐巴,再抛鸦片,然后倒石灰(抓主要人物写)老百姓 群情沸腾 跳哇 叫哇 欢呼(外国商人……)结果:23天 二百多斤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第五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用所学的目标语言进行口头交际。
2.学会用结构be(not)allowed to谈论家规——Family rules。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Play a game复习结构be or be not allowed to。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看哪一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列出最多的校规,明确学生必须用所学结构be or be not allowed to。
(通过这种小游戏,既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为下面的新课作好铺垫)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3a.(1)让学生先描述图画,预先知道要谈论的话题——Family rules。
(2)让一对学生大声朗读对话。
(3)让学生再次阅读对话,单独完成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提醒学生用“Don’t”和“You can”归纳信息。)
(4)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帮助纠正。
(5)最后,将学生分成二大组,分别扮演Sun Fei和WuYu朗读对话。
②教学3b.通过投影,展示对话。让一对学生朗读对话。
A: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home?
B: Well, I’m not allowed to go out on school nights.How about you?
A: I’m not allowed to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either.But I can study at a friend’s house.接着,多媒体课件提供3a表格的正确答案,学生不看书本,充分利用表格中的信息模仿之前投影出的对话进行结对练习。
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Activity 4对目标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明确活动要求,并且让学生朗读表格中的rules。
教师和一学生进行示例对话,以便让学生明确怎样进行调查。
T: Do you have to go home after school, Wang Ling?
W: Yes, I do.T: Are you allowed to stay up until 11:00 pm?
W: No, I’m not.T:...允许学生在课室走动,各自调查三位同学,并且填好表格。(通过任务型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把英语用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两到三位学生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For example,a student might say,Wang Ling has to go home after school.Li Ping is allowed to stay up until 11:00 pm and so forth.②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自由辩论——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use mobile phones at school.(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全班同学的参与,气氛将热烈,活跃。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时间,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1.用结构be(not)allowed to和have to各造五个句子。
2.模仿3a编造一个对话,谈论family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