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在实验室观察植物教案 冀教版[范文]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节 在实验室观察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设计理念
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 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 万年青枝条(带顶芽,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 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 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方案一
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花(月季花)
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
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
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
讲解:茎上有节,节是茎的特征,节上有叶和芽(时间允许可以补充有关芽的知识)思考:侧枝是由哪个结构发育来的? 过渡:茎上有叶,叶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完全叶由叶片、托叶和叶柄三部分构成
活动:对比图2-3中的几种叶与完全叶有何不同?各抒己见这些变态叶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几种虫媒花(例如:月季花)和几种风媒花(例如:狗尾草的花)
问题:这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可能有的学生会把风媒花误认为是植物的其它部分)阅读:课本上“小辞典”
活动:根据多媒体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图片以及你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填写21页的表格,同桌写完以后可以讨论、交流意见(教师要控制好时间),然后全班交流意见。讨论:我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知道下面的问题吗? 1 植物的根系是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的?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2 植物的根系对环境又有何影响呢?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变态茎和变态叶吗? 思考:课本上的“想一想” 总结:参看知识链和实际用
方案二
引入:以植物某种器官两种不同的形态引出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题。
展示:植物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或挂图)也可以利用课本图2—1 活动: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找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对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理解,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注意引导他们从积极的方面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发放:万年青枝条(两人一桌,每桌一支),让学生了解枝条上生有什么结构。
活动: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指认出万年青的叶、芽、节和节间等结构,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活动加以评价。教师:适时指出节是茎的特点
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说明理由。从而加深对“茎上有节”的认识。教师:讲解完全叶的构成
展示:关于变态叶的图片(多媒体或挂图)或者充分利用课本上图2—3 活动:找到植物的叶子发生的变化,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那样的变化。教师:适时介绍变态的含义
发放:月季花和狗尾草的花(或者展示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图片)阅读:课本21页“小辞典”
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把昆虫和风比喻成人类的媒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活动:同桌讨论总结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并填写21页表格。
教师:结合知识链,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概括根、茎、叶和花的特点,引出“大家谈”的内容。
学生:讨论“大家谈”的内容。
教师:结合“实际用”引导学生加深对植物根系作用的认识 引申:怎样保护植物呢?你有哪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信念
课外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或者网络了解植物根、茎、叶和花的其它特点或者类型。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上册《1.1 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2 冀教版
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3.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4.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5.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6.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1.使用显微镜。
2.尝试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
3.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4.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
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酒精灯、培养皿、载玻片和
盖玻片等)、显微镜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组织教学:
一、引言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秘色彩的家园,绿荫丛丛的树林,美丽芬芳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令人畏惧的猛兽„„面对大千世界,你一定产生或许许多多的疑问:鲜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
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
用心爱心专心 1
观察和实验时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现在让我们拿起观察、实验这把“钥匙”,开启生物科学之门,探究生命的奥秘,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板书)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熟悉本校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了解实验室规则。
(引言)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
俗话说:固有国法,家有家规。实验室也有其使用规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验室的规则。
①学生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
②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在实验室做实验。
③进实验室后,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实验开始前要认真听取教室的讲解,检查实验仪器、器材、药品等是否齐全。
④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摸、尝、闻化学药品,因为许多药品有毒。
⑤不准在实验室吃东西和饮料。
⑥取化学药品时,注意不能倒在外面,用过的药品不能随意倒放,应放在废物瓶中,以免污染环境。剩余的药品不要放回到原来的瓶中。
⑦实验中,要按操作规程进行,如出现异常或者意外事故要立即停止实验并及时向教师报告。
⑧实验完毕后,要把实验台整理干净,所有物品放回原处。值日生做值日。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遵守实验室规则不仅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不正确操作引发的意外事故和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我们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
小结: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我们进行生物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仪器,注意安全。
2.认识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了解器具的用途。
①镊子:夹取物品。
②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③烧杯:盛放或配制溶液。
④解剖针:解剖
⑤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应与滴瓶配套使用)
⑥三脚架和石棉网:加热,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⑦放大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较小。
⑧培养皿:培养微生物。
⑨酒精灯:用于加热。里面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量的三分之二,不少于四分之一。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酒精灯盖盖灭。
⑩载玻片和盖玻片:制作装片。
(引)这些实验器具我们会逐步接触并熟悉它们。下面我们介绍一种较为精密的光学仪
器——显微镜。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结构。(板书)
练习:下面哪种情况应该用显微镜观察:(A)A观察动物细胞B装配直流电机模型C观察蔗糖溶于水现象D观察家鸽的体型 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40~1500倍之间。观察的材料要求薄且透明。(板书)
练习:树叶、铅笔盒可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吗?答:不可以,显微镜只能观察薄且透明的物体。
3.认识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了解它们的作用。
(引)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的结构。
①镜头:分为目镜: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长度越短。
物镜: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长度越长。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板书)
练习:一台显微镜有5×、10×、15×三个目镜,10×、40×两个物镜。
最低放大倍数:50倍,最大的放大倍数:600倍。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少,体积越大,范围越小,视野越暗。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体积越小,范围越广,视野越亮。(板书)②镜筒:连接在镜臂上。镜筒上端装接目镜,下接转换器。
③转换器:安放和转换物镜镜头。
④遮光器:上有光圈,可调节亮度。
⑤载物台:安放玻片标本。
⑥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⑦通光孔:使光线通过。
⑧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调节光的强肉。
分为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练习: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口腔上皮细胞,再观察颜色深的黑藻叶片细胞,反光镜应如何使用: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⑨镜臂:拿显微镜时手握的地方
⑩镜柱:连在镜座上的短柱,上连镜臂,在镜座与镜臂之间有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倾斜,镜柱上还安有反光镜。
⑪镜座:稳定显微镜。
⑫粗准焦螺旋:能将标本快速移近或离开物镜,或得初步放大物象。(顺时针转动,镜筒下降,反之镜筒上升)
⑬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度。
小结:显微镜是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的工作中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显微镜?(科研、医院、检验检疫等)
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高达数万倍以上,分辨本领要远大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又可以分为投射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
板书: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1.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
2.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滴管、滴瓶、酒精灯等
3.显微镜的部件及作用:
①
镜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倍数越大,长度越长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体积越小,范围越广,视野越亮。
②遮光器:上有光圈,可调节亮度。
③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调节光的强肉。
分为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④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⑤通光孔:使光线通过。
⑥准焦螺旋
作业:能力测评。
第三篇:《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学生:
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
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第四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勇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加讨论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
受学生知识基础所限,“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等内容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展示图片,根据同学们对生物的认识,说出那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引出课题。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充分质疑,分析讨论 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共同特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选出记录员、发言人,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看哪组正确率高,既激发了学生地学习兴趣,有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提示:
1.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 2.人为什么要出汗?动物也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除废物的?
3.手不小心抓到热馒头,会怎么样?鹿群发现狮子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植物对刺激也有反应吗?怎样证明?
4.你上幼儿园的衣服现在还能穿吗?为什么?
5.小狗和狗妈妈很像,但花纹却不完全相同?说明了什么? 6.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师生共同评价、补充,纠正错误观点,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解1】月季能够从小长大,到一定时候就能繁殖下一代。【讲解2】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气排出废物。【讲解3】植物需要水分和无机盐,还有需要有机物,所需的有机物由自身制造。
【讲解4】绿色的汁液是从植物细胞里流出来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以月季为代表,找到了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些不同点,也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请学生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我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我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观察图片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 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讲课过程中将课上常见考题加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多的让学生进行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
均县镇中学
张顺德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4)、练习。(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