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摘 要: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首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在受教育期间,语言文字学习的好坏,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给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教学以相当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语言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要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把语文当做一门基础工具课来教。因而也就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课文的分析、段落的划分、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心思想的阐明上。而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往往是语文课上了不少,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反而很差。语文课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以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当做一门工具课来教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学科又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文不仅是人们用口语和文字相互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联想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的学习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认识多少字、会读几本书、能写几篇文章,而是要赋于现代语文教学真正的含义。所以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总则。要摆脱往昔以课文内容分析为主的灌输教学形式,要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教师要能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二、明确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学着手教学
我们知道,基础教学,不管是哪一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基础打好了,打扎实了,才能在扎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呢?
(一)要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语文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高年级应偏重于阅读、作文等方面的训练。
(二)要正确运用训练的方法。一是加强读的训练:要默读、朗读、背诵并举;二是在默读中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三是在朗读中加强记忆,并形成语言文字的积累;四是通过背诵,储备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积累。
(三)要重视重复训练,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所谓复述,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上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是测试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述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二是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
(四)要在充分利用课文的基础上,在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因为语言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学,就能够收到省事、直观、明了、便于记忆的效果。所以,语言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提高语言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要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但语文课要想上好,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因文悟道;一方面要寓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样语言文字教学便被赋予了活的思想内涵,语言文字这门工具课,就更易被学生所掌握。
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一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利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多读、多看、多记忆,从而使学生在这个例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最终完成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掌握好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诵课文、听故事、写作的过程中,时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抓契机,重引导。
语文课中品德的教育,不应在是呆板的说教,而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个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找准机会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只知向别人索取,而不知向他人奉献,他们心里只装着自己,从不知关心别人,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了。他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些固然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思想是单纯的,如同一张白纸,只要你抓住机会随时的点拨,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例如有一篇文章题为《中彩那天》,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城实守信。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从而明白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这种方法比天天时时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适用。天天时时的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失去了新鲜感与神秘感,教育的效果也就差了许多。所以说,抓住机会,适时点拨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很适用的。
二、设情境,重熏陶。
爱国主义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激发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强大动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祖国尊严的维护、对祖国山水的热爱等。所以我利用升旗仪式、清明节扫墓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中优美的记叙、抒情、游记散文与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章最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所以我及时的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陶冶性情。教育向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处理明白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经过日积月累。而爱国主义教育又不是短期的事情,也必须要长期坚持。语文课上的渗透就更是如此了。散文教学中设置导语是重中之重,而诗歌教学中设置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先富有感情的来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课文中的意境,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设情境、重熏陶,是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方法,同时这也正是语言魅力的体现。
三、找全面,善诱导。
找全面,善诱导,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应用。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的学生,他们花钱如流水,不懂的珍惜。如学《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明白尊师重教,学无止境。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教师更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让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生动活泼地学习、公平地发展呢?
1、正确理解语文学业评价的公平发展理念
语文学业评价中的公平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过程公平。公平发展评价理念的主要指导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第一,智能的多元性。第二,智能的差异性。第三,智能的发展性。因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在实际教学中药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尊重。
(2)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2、在语文学业评价中体现公平发展理念
(1)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的评价目标,在测查中,可以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一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二是分项与综合相结合。三是平时与阶段相结合。四是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2)采取民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评价学生。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的评价,课堂表现的评价,作业质量的评价。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评价,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其次,在知识与技能考察后让学生根据口试或者笔试题型得分、失分情况进行自我总结,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找一找错误的原因,指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怎样去改进学习方法。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定时冉学生回顾并和同学交流自己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相互评价在学习上的投入、收获及不足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
第三、开放式的测评方式。一是笔试采取自选难度评价。二是取消期末考试。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不论是口试还是笔试,都可采取“过关制“,期末成绩以单项合计,根据单项过关的成绩分为不同等级。
(3)学生学业评价要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评价内容。在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笔试外,还要有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重拾中国传统节日内容,珍贵的民族文化,立足我们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曾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最富有诗意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理解文学进而理解人生、社会、生命和历史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更应该担任起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但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对这一传承的责任淡化了,甚至疏忽了。殊不知,语文教学传承着节日文化,而节日文化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语文教学生活化,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在的很多学生对于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仪式、意义十分陌生,甚至一无所知。节日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就是吃喝玩乐。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代价值取向己经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节日的来历,风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我们在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时要突出春节辞旧迎新和祝福团圆平安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践行文明、谦让的礼仪规范。突出清明节“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感恩思源,通过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突出端午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突出中秋节的团结、喜庆丰收的主题,了解“和”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健康人格;突出重阳节感恩父母、敬老孝亲的主题,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美德,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1、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各种节日的来历,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语文教材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桑子 重阳》、《醉花荫》等诗词,都是关于重阳节的,而相对于端午、中秋、春节,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就非常模糊,观念也相对淡薄,因为生活中,重阳节已经淡出全民节日活动的视线。那么这时,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节日文化,从而加深学生乃至社会对这一传统节日的从新重视。再如,在讲授现代文《端午的咸鸭蛋》、《春酒》等文章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文章中讲述的各地节日特色,来丰富学生对节日传统和节日文化的认识。
在教学汪曾祺《端午的咸鸭蛋》,适逢端午,家家吃粽子。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话题来启发学生,让节日文化走进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走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_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春节是亲情融融的日子,如果给远在外地没能回家的亲人打电话、发短信,你想怎么说?若是制作贺卡的话,你会写上怎样的贺词,用上怎样的诗句?再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在每逢节日来临之际,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节日诗词朗诵会,古诗情景剧表演。如清明节“清明雨祭先烈”;端午节“粽叶飘香,怀念屈原”;中秋节“与月相邀,喜迎中秋”……学生在朗朗诗声中品味经典,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3、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为了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缺陷,语文教师还应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教师首先应广泛搜集一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如丰子恺的《过年》、钱钟书的《辛巳除夕》等。其次,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文,在同步训练中选择《中秋咏月诗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设计与中秋节“月圆人园事圆”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
我们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憧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重拾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立足我们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我们祖**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从而培植一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一职王波文
2017年,烟台市职业室承担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文的诵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更好地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比如学生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很重要》就明确地向世界宣称:我很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背负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 “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承载; “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 “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我”是自己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
所以我很重要!
但太多的中职生却并不具有如此的自信,他们很多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职校。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每一人生命的价值,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恰当的定位──“我”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二、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话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再启发他们分析自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从而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仿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