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画写意梅花分步骤图文教学
一、梅干画法:
(一)勾皴法
用硬毫石獾、鼠尾一类的二号提斗笔从暗面入笔,边勾边皴,笔上水分宜少,灰墨蘸深墨分段画出。
为了表现老干边缘的毛、涩质感,宜用侧锋逆行运笔。在暗面一侧面好之后,随即顺势用不同长短的弧线逐渐画出老干的主体形态,并勾出亮面部分老干的轮廓线,此条线的行笔不宜过实,可有断续以显示笔意的灵活。待干后加点焦墨苔点就全部完成了这棵主干。
老干中伸出的粗枝可用双勾加皴的办法画,也可用泼墨画法一笔写出。画细枝嫩茎时行笔用浓墨中锋,柔中寓刚,线宜光洁劲健不宜涩滞,长线不宜太直,要有弧度,有提按,以体现嫩茎的柔韧和“俏”。三枝的穿插多以“女”字形排列或“戈”字与“之”字的结合,两枝不能并行,更不宜相切或垂直相交成“T”字型、“十”字型。如实在难以处理,可在粗细、长短及墨色的浓淡上求变化。
(二)泼墨法
泼墨法画梅干首先要注意墨色上浓淡干湿的变化,处理好调墨和蘸墨之间的关系,用大号硬毫提斗笔饱蘸墨色侧锋逆行运笔,随笔势的发展笔锋亦随之相互转换,通过提按、顿挫以及笔的顺势强化笔法上的变化,要一次蘸墨一气呵成。对行笔当中出现的散锋或枯涩笔墨,要顺其自然予以保留,待墨色干透后通过罩色全其神貌。主干可用复笔画法,左右两笔并行排列,先左后右依次画出。主干完成后顺势写出粗枝及嫩茎,其画法同于勾皴画法部分所述。
二、梅花画法
梅花画法分勾花和点花两种,现分述如下:
(一)勾花
勾花亦称圈花,用硬毫勾线,用淡墨勾其轮廓。用笔要有提按粗细的变化,圈出的花要似圆非圆,意在方圆之间。要有正、侧、背的各个面和仰偃的不同姿态变化,画梅多取侧面、半侧面,这样易于体现花多角度的不同姿态。点蒂用浓墨,正面瓣四至五笔,背面瓣五笔,侧面瓣三笔。点蕊、勾蕊丝亦用硬毫小笔蘸浓墨从内向外勾挑,示意性地点入八九点即可。白梅画好后用“倒晕”法蘸淡赭或淡草绿沿花的轮廓晕染,其方法是用大白云蘸清水,再于笔尖上蘸淡色,沿花的周围晕染,随染随将笔肚下按,使笔上的清水着于纸面,干后不留淡色痕迹,从而起到烘托作用。花蕊部分亦用淡色点染局部即可。
二)点花
点花用大白云兼毫笔(秃笔为宜),蘸色由浅到深。以红梅用色为例:
淡朱磦蘸曙红是一种蘸色;第二种是在前一种蘸色基础上再蘸胭脂色;第三种是赭石蘸胭脂(老梅);第四种是淡色锌钛白蘸淡曙红(嫩梅)。
重色瓣蘸色宜浓、宜厚,淡色瓣可在涮去笔尖部分余色后再蘸清水点瓣。
点花瓣的形态亦求方圆之间,一笔点一瓣,自瓣梢入笔从外向里点,当中空出白心。瓣与瓣之间要有透视形成的角度变化,即大小、宽窄的不同,不要每朵花都是几个圆点,既无深浅又无大小的排列。
圈梅、点都有一个组会穿插上的疏密问题,一般讲密易疏难,讲密要密而不乱,讲疏要疏而不散,要密中见疏,要留出“活眼”。另外用色的浓淡虚实也关系到整体构图上的轻重和层次上的变化,亦须重视。
点花、圈花之后还有一点,就是用浓墨穿小枝连接花,使花花都有着落。通过小枝的添加既起醒笔的作用,又可增加画面的生气。
红梅《俏不争春》的绘画步骤
步骤一:先用硬毫二号提斗笔,以勾皴法画出左侧的一块石头,以简洁的勾、皴、染,确立石块的三大面,再以焦墨点苔,加些苔草。
步骤二:用硬毫二号提斗笔,灰墨蘸深墨,自右侧下角起笔朝左方向石块后面,再折回朝右上写泼墨梅干,浓墨穿插画嫩茎,焦墨点苔。
步骤三:用兼毫大白云笔曙红蘸胭脂,浓淡相间点垛梅花,待花瓣半干之际用硬毫勾线小笔蘸浓墨丝蕊、点蕊、点蒂。
步骤四:题字钤印。
第二篇:国画写意人物画法教学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3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
第三篇:写意梅花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写意花鸟画小品。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写意花鸟画小品》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二单元造型、表现领域活动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欣赏、学习了室内装饰的各种风格,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课是国画知识和技能学习课,既能够复习学生所学的国画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国画表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热情。因此,本节内容在初中美术学习的造型、表现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从教材的设计要求来看,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并能初步掌握一些画种的绘画方法和技法,但据我了解的学生现状来看,我觉得学生很难达到教材设计的标准。首先,在思想上看,许多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到位,把美术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门科目,认识不到美术课的重要性,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应付,对美术课缺乏兴趣,最后,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生活内容单调,对艺术活动缺乏热情,美术学习缺乏系统性,美术知识和技能几乎为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的中国画知识。
知道写意花鸟画的欣赏方法。
能力目标:
运用写意花鸟画的欣赏方法欣赏花鸟画,了解国画的笔墨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临摹或创作写意梅花小品。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鸟画的简单练习,使学生意像中对花鸟画中的笔墨技法有一定的感知。了解、感受写意花鸟画小品创作中的笔墨情趣和绘画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写意花鸟画的欣赏方法;
2.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花鸟画的欣赏方法,才能够体会写意花鸟小品的美妙之处和中国
画笔墨的情趣,才能够有愿望去实践、去尝试。才能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人文精神,才能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意梅花的画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感受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难点的依据: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讲解起来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并且实践活动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中国画的实践经验,造型和表现能力都很弱,所以教学中以体验为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考虑到我校初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进行直观演示,引领学生学画写意梅花,体验笔墨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2、分组讨论法
通过学生懵懂的学习,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明确在实践绘画的活动中所运用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实践体验变得更加深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欣赏讲解法
由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和切身的体验,所以,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采取边欣赏边讲解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体验和分组讨论后急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且我相信有许多的学生在脑海中存在许多的疑问,所以在体验和讨论后,有意识的将学生引导到本节课有关问题的讲解上,即写意花鸟画的概念,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及写意花鸟画的欣赏方法这几个问题上来。结合课件中的作品,直观的欣赏感受,加上老师的讲解和相应的一些练习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头脑中的问题,也使得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得以很好的实现,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
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体验感受、分析归纳法、分组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直观演示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4、布置作业。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美术技能和知识课,当然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主,按以往的教学流程应该是先让学生学习了解有关的知识,然后才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这节课,我颠倒了一下顺序,即先练后学,经过这节课后,我觉得效果很好,既让学生体验了绘画的快乐,也让学生顺利成章的学习到了知识。当然,这样做,也有很大的风险,学生在练习后,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可能,因为有些学生还沉浸在涂抹的快乐中,很难让学生集中到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上来,有可能使既定的教学目的失败。不过,技能练习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分组讨论的内容,一是让新课改的理念在美术课堂上有所体现,二是扩大课堂的容量,最重要的是防止部分学生乱涂乱抹,拉不回课堂。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尝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演示练习中,采用的演示办法比较可行,让学生跟着老师画,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涂抹的快乐,使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也能参与进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但课堂中也有许多的问题,譬如,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设计内容过多,时间有点紧,问题的设置不够合理,分组活动组织的不够成功等。
总体来看本节课我力求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还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金羊镇九年制学校
吴天龙
2013-04-17
第四篇:趣味国画--写意花卉说课稿
《创意绘画--写意花卉》说课稿 说课教师:孔英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画学习单元,第八课《写意花卉》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说教材。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背景中的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四大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笔墨情趣后,从熟悉喜爱的花卉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笔墨技法并进行创意实践,同时,借助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染。本课教学分三课时完成,开课课时为第三课时,通过第一课时重点了解笔法墨法规律和第二课时初步尝试写意花卉技法表现后,第三课时重韵的表达,鼓励学生在笔墨基础上实践创新,乐于在小组合作中发现生活之美,升华艺术之美,最后达到情感升华。在中国画学习单元中,为接下来写意蔬果创作起到铺垫作用。教学背景中的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学习热情较高,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有所收获,是教师思考设计本课的重中之重。本课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层,鼓励某项能力强的同学大胆发挥专长,带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本课学习。
基于对教学背景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纬度:
1、知识目标:了解写意花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花卉的多种表现创新技法的能力。培养对传统写意花卉作品的领会、感知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观摩、讨论、合作等方法,在掌握基础笔墨知识后敢于大胆创新和尝试形式不同、材料不同的水墨融合表现,并乐于小组的形式完成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画笔墨情趣的喜爱和对高雅艺术的关注,培养在对传统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表现的兴趣和能力。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学过的基本笔墨技法以创新的形式表现自然花卉
2、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难点定位为学生对材料创新及创意技法的表现。第二部分说教法:
我将用情景创设、媒体演示讲解、实物教学的方法,引发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好奇心。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在课堂中通过“以强带弱,以兵救兵”的方法分层开展教学。第三部分说学法:
在课堂中通过分组的集体学习方法,展开讨论,达到课标提倡的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等方法完成本课系列学习活动。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分别为情景导入3分钟、探究新知5分钟、创新实践26分钟、情感升华6分钟。
第一环节:兴趣提升、情景导入
教师进行课堂安全教育过后,播放视频,学生欣赏自然之中花之美态。并请学生上台配上音乐诗朗诵《荷花》,教师现场用手绘画荷花作品。结合上节课学生作品分析,小组讨论过后请代表发言,比较自然之美如何升华艺术之美。设计意图:引发学习热情,展开本课探索之旅。第二环节:诗画结合、探究新知
教师准备鲜花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结合诗画作品欣赏,引出画中花卉的内涵,品味花的特点及意义,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做花一样的人。解析写意画中重韵的表达,设问引发思考:和你的伙伴想一想:笔墨基础上可以尝试多种表现手法吗?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表现。此环节解决本课重点。
第三环节:材料探索、创新实践
首先游戏环节猜一猜:教师出示范画,美感欣赏过后,告诉大家这张写意花卉作品不是用毛笔画的,你能猜出是什么材料绘制吗?小组讨论发言过后宣布答案:是被誉为“中华第一拳”的龙云飞老师作品,并做简短介绍。
名家作品欣赏过后引发材料探索好奇心与积极性,小组协作尝试技法表现,教师提出作品中要运用诗画结合表现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创作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在材料探索环节中,重点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度,思考可以代替毛笔表现技法的多种材料,如运用不同手型、布头、瓶底、纸巾、石头等完成创作。
设计意图:在小组协作中,综合语文学科知识,美育的环境中展开“以强带弱,以兵救兵”的分层教学方法,突显小组长的职能,这里组长不是固定的一个人,而是在各环节中让不同层次具有特殊能力的同学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例如创意能力强的负责创意协作、动手能强的执行操作环节、表演能力强的执行诗配画及展示环节、在小组协作中共同进步,解决本课难点。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课后延伸 首先开展组间展示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欣赏的作品及原因,其次教师简短介绍世界画坛上的中国画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本节课的收获,引出情感升华——爱祖国爱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组间展开竞争,引发学习热情。最后通过中国画的文化底蕴熏陶达到情感升华,提升民族自豪感。第五部分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结合文字、图标将本课的后三个环节重点呈现在黑板上。
第五篇:学习国画写意后的体会
学习国画写意后的体会
在没学国画之前,我就对国画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中国画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我们先学的课程是国画写意,首先当然是要准备国画材料,有国画颜料、墨汁、毛毡、生宣、毛笔和碟子等。材料准备就绪后,老师让我们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国画写意花鸟的书。老师说我们要从梅兰竹菊开始画。我还记得第一天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竹子的画法,还给我们复印了几张有关画竹节、竹枝、竹叶的画。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细心的示范很快把我们带入了状态,虽然以前从未接触过中国画,但在老师悉心的教导下,我们画的越来越有感觉。尤其是老师给我们示范的牡丹让我印象深刻。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解了牡丹花头、花蕊、牡丹叶片、枝干的画法。这些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笔墨的控制,如何去勾和染,还有画不同种类的牡丹的技法等等。
三周后,我们进入了国画写意山水的阶段。中国山水画从古至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这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去图书馆借书,但这次借的是有关山水画的书。学习国画必须追溯古人之法,因此少不了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学习中国山水画,必须懂得古人之理法。临摹是掌握古人理法的重要途径。在山水画的学习中,临摹可以使我们对历代优秀作品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眼光。因此老师要我们多向古人学习,多临摹,从临摹中去掌握画山水不同的技法。山水画要有笔有墨,要见笔。笔是指用笔的方法及这种方法产生的线条、墨晕;墨是指墨的层次、晕味变化。李可染、黄宾虹、吴昌硕都是用笔高手,他们的笔墨都是醇厚悠长、韵味无穷。中国画造型不同于西方绘画,主要是线造型,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说: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而老师总是强调这句话“书画同源于书法是相通的”。所以说书法是山水画的基础,想学好国画必须练好书法。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总的概括就是十六个字:“勾、皴、染、点、转、折、顿、挫、轻、重、疾、徐、浓、淡、干、湿”。这十六个字读起来容易,但真正的理解且做到恰到好处,谈何容易,因此只有下苦功,反复锤炼,达到废纸三千才能得到回报。我们学习国画写意一共九周,最后三周我们学习的是国画写意人物。写意人物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传达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画写意人物要注重笔墨的运用。写意人物画一般运用的笔法是勾勒和皴擦。这要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所以要多画,多临摹大师的作品。
画画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画国画需要有修养。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多看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他人有关爱之心,具备真、善、美的要求。我会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艺术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