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

时间:2019-05-15 05: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

第一篇: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

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

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

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⑴ 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⑵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

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错误)

第二篇:高一语文错误教案7

《错误》教学实录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 宋淑琳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学习本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诗运用蒙太奇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学习本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吟咏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男士,他们或以已度人,描摹体恤女子的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形象入诗从《诗经》开始,入词较晚,有诗仙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白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等等。一千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美丽的小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窗望归的女子。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因为喜欢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将笔名定为郑愁予,从这个笔名也能窥见其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导学达标

1、范读诗,请同学注意读音,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自读诗,然后思考:本诗的题目是《错误》,是什么样的错误?究竟是谁犯的错误?他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师生互动过程:找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此诗,然后回答上面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张梦竹同学回答:是过客,他达达的马蹄声,踏入了寂寞的小城,踏开了紧掩的窗扉,他达达的马蹄声踏响了女子的心曲,这位女子误以为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心头一阵惊喜,但是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女子的窗前经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留,随着马蹄声的渐渐远去,留给女子的是深深的失望,因而是个错误,但这是个无心的错。

教师顺势引导:回答得非常好,正是这个无心的错误让女子原本死寂的内心漾起了层层涟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所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子?

(意在由这个问题分析意象,并且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⑴ 教师提问:“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如果真的能够揭开春帷,里边走出的将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肯定是个大家闺秀,有的说肯定是个小家碧玉,有的说像林黛玉的袅袅娜娜,有的说可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的说肯定是穿着古代服饰的很端庄的美女。大家议论纷纷,教师盯问一句:怎见得?(顺便赏析意象)

王硕颖同学回答:“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盛开的莲花,花瓣是娇嫩的,红莲的粉红,白莲的粉白,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正如辛弃疾《浣溪沙》中“花向今朝粉面匀”,那种美是难以形容的,可以把她想象成古代的四大美女的容貌。”

教师追问:如果莲花的盛开是女子青春焕发,最娇美的时候,那么落呢?

任婕回答:莲花的凋落,是在写女子娇嫩的皮肤,娇美的容颜在等待中渐渐黯淡,逐渐憔悴,慢慢衰老的过程。文中说这种等待是在季节里。

教师引导:季节里,什么是季节里?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

学生答:都是。

教师引导:其实每一天都是季节的一天,也就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

教师提问:从哪句看出她是位端庄的女子?

柳冬回答: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教师引导:为什么东风会不来?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其实是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怎会不飞柳絮?这与女子的心情有关,也与古典诗词中它的特定意义有关,柳与留谐音,柳枝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是留,挽留,留恋的意思。古代很早就有折柳送别之意。柳絮是绵绵不尽的思绪,女子的心里只有心上人,容不下任何人,既然是心上人没有音讯,心上人不归,那么这心就是寂寞的,她就固守着这份寂寞,所以说“三月的柳絮不飞”。这样自然导出对下句的分析:“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的”写出了女子的坚贞、忠诚;“寂寞的城”是封闭的,是落寞的,是凄凉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青石的街道是由青石铺成,岁月很久远了,也许有的地方已长满了青苔,点染了一种古朴,清幽之境;向晚是接近傍晚,夕阳斜照在清冷的青石街道上,更给一种凄凉凄清之感,这几个比喻写尽了女子凄伤、哀婉的意绪。

接着分析:“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跫音不响”是说心上人的脚步声没有响起,春帷是窗前的幔帐,幔帐不揭,营造一种层层帘幕深垂,深闺闭锁的氛围,“窗扉紧掩”,是窗子和门都紧紧地关着。

思考:她为什么不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倚楼凭栏的女子那样,走出深闺?

学生答:也许是因为失望太多,心情太痛苦,也许是因为她的矜持、含蓄、内敛又深情,但无论如何从对文章的分析中能看出她的容颜娇美,她的感情专一。她应该是一位古韵犹存的,端庄秀美忠贞又深婉含蓄,典雅而美丽的女子。

⑵ 在分析中提取意象: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小城,青石,春帷,窗扉,马啼。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优美含蓄、深婉凄伤的意境。

4、找出本文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进行分析:“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由于上文详细地分析过了,这里不再分析。只是强调本诗运用新奇的比喻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5、本诗片断性很强,和电影里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把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的手段)相类似。请大家思考:如果把这首小诗拍成一系列的电影片断,由你作导演,你该如何拍摄?镜头的远近,画面的大小该如何调度?

王新超同学:远镜头是三月的江南,无人的小城,逐渐拉近镜头,青石的街道,夕阳的余辉静静地照在上面,这条街道的尽头有一幢小楼。小楼的窗扉紧掩,帘幕深垂。里面有一位女子,她坐在梳妆台前,像是在绣花,夕阳静静地照在她因轻风卷起的长长的柔柔的秀发上,显得格外美丽。这时,一阵急促的达达的马蹄声传来,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女子一阵惊喜,立即从位子上站起来,静静地听着,她快速走向窗前,刚要揭起窗帷,但就在马蹄声擦过窗前的一瞬,女子的动作明显地慢了下来。外面马蹄声越来越远了,女子无奈地失望地瘫坐在椅子上。这时夕阳慢慢地落山了,小楼笼罩在一片雾霭中。

李季同学:远景镜头是柳翠丝长的三月的江南,古朴、宁静的小镇,镜头逐渐拉近,落在夕阳中的青石街道,清幽、凄冷,落日的余辉照在街道深处,逐渐落在一座邻街的小楼上,紧掩的镂空的窗扉,层层春帷深垂,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正默默地坐在梳妆台前,若有所思,这时哀婉凄伤的音乐响起,隐隐有马蹄声传来,女子凝神谛听,马蹄声近了,近了,一阵惊喜掠过她的心头,她悄然走到春帷前,马蹄声到了窗前的那一刻,女子正要揭开窗帷的纤纤素手,却僵在空中,原来是马蹄声已经远了,远了,女子失神地站着,站着,却已是泪光点点,凄婉的音乐再次响起。

教师点拨:如果用一种乐器来演奏此诗,你认为是什么乐器最合适?

学生:用二胡那哀怨凄婉的乐曲,向世人、向天地倾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用长箫那呜咽的哀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诉说着那份怅惘与无奈;用短笛那幽怨、低回、绵长的旋律,解读着那份凄苦与哀伤;用葫芦丝„„

6、小结:没想到你们对美有这么多的感悟和这么深的体会,不愧是艺术班的学生,不愧是学音乐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的艺术品味一定会有大辐度提高,祝愿大家早日成为艺术家!

三、作业

下面把我们八中程岩老师写的对《错误》这首诗的赏析发给大家,人教社网站的编辑评论说:“该文抓住《错误》一诗的意蕴、意境、风格、文章内涵等,延伸拓展,纵横议论,某些分析颇显精彩。对诗的感受需要很高的悟性,很强的感悟力,写鉴赏文章则是提高悟性、感悟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请同学们体味文学鉴赏文章的写法,结合这节课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错误》一诗的鉴赏。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过客 无心

女子 误会

意象

意境

技巧

江南三月 莲花开落

小城寂寞 青石街道

哀婉

新奇的比喻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凄伤

蒙太奇手法

春帷不揭 窗帷紧掩

第三篇:高一语文错误教案6专题

《错误》教学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中学 王丽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

⑴ 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⑵ 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投影: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巷弯

秋雨不下三月的春辉不减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还有每次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可曾挽住你那永远哀伤的梦

还有每次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可曾唱出你那永远哀伤的梦

我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还有每次你那纤纤温柔的玉手

可曾挽住你那似铁冷却的心

还有每次你那纤纤温柔的玉手

可曾挽住你那似铁浪子的心

二、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回答得很好。(投影: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心世界?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莲花。

投影: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师: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生:“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

投影:

莲花:纯净温柔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等的时间很长。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投影:

开落:漫长的等待。

师: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7: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生8:“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

投影:

倒装句式:

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生7: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南。

师: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为什么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东风”指的是什么风?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秋风和春风。

师: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苏轼有词写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吹的东风里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可惜在女子的生命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跫音”指什么?

生:脚步声。

师: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生:所等的男子。

师: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子形象。

投影:

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帷,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

生:“蜜甜的忧愁”。

师: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师: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3: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师: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投影)。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投影: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温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如此的坚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错。

师: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投影:

讲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

投影:

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知晓?

生:心电感应。

师: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生16: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

“我”就是“你”等待的人“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人。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想象空间。

师: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回到投影: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投影: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生18: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师: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投影:“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第四篇:高一语文氓教案2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第五篇:高一语文项链教案2

《项链》说课稿

《项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高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它的基础是初中分散学习的小说知识,其近邻是本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知识和鉴赏知识,它的延伸是高中各册文学鉴赏单元。因此,教学本篇文章,一方面要在学习《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欣赏人物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学鉴赏单元打下基础。

(二)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A.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归纳各部分内容;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执迷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及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跳出阶级论,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善良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的办法:

A.紧扣课文,抓住主要情节及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体味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几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二.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的最终任务不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初步鉴赏小说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导入

1.以诗导入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法国 莫泊桑 俄国 契诃夫

美国 欧•亨利 让学生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

(以问题导入,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完成知识目标A)梳理情节,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围绕“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中有具体语句,请学生在文中用笔勾画下来,并说说这些情节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诵读描写非常精彩的句子。(完成知识目标B)

这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要结合语言和细节切忌脱离语言和细节架空分析。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要靠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切忌简单的定义人物。

3.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去寻觅去探索,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4.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完成能力目标A)

我将提供三种观点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练习

(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有以下2个场景:(完成能力目标B)

1.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和男宾跳舞和时的对话。

2.玛蒂尔德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争价钱,受嘲骂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心理,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服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设计这个作业题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篇小说不仅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构思也非常精巧。学生通过做这道作业题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精巧的构思。

2.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 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评价分析

本课书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注重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段和重点句分析人物,实现长课文短教,基本上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4.结合语言和细节分析人物,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教给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结合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下载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2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

    寒假作业 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小小的篝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2边城(节选)

    2 边城(节选)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2

    12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提示: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

    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合集5篇)

    《北方》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并确立学习目标: 艾青(19......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

    高一美术教案2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 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线索,进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