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失根的兰花教案
17、《失根的兰花》
【课 题】失根的兰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它意象丰富,文笔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静心去读,你会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于这样一篇佳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创设氛围,开展小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练习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搜集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二)作者介绍:陈之藩,台湾作家。
(三)出示目标:
(四)检查预习: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hâ 坍 塌
嚼 菜根 点 缀
枯萎
栅栏
喧 哗
群山万壑 àng
xī
jǚ juã chuò
chuò
chù 诗意盎然
晨曦
咀 嚼
辍 学
啜 泣 相形见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齐读。
4、指名学生朗读,评价。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
1、生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一: 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形式上:
a、点评用词的精确(例如: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b、点评用词的优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内容上: 点评情感的真实
问题二: 用?号划出你不懂的句子,并静心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
3、班级展示精彩朗读,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此处教师可适当范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请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 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走出了国门,面对这一现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七、布置作业:课外阅读陈之藩的《旅美小简》《剑河倒影》 可以借助网站找到相关资料。
八、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校园看花————游子思乡
花人类比————童年遭遇 回顾过去————爱国之情
【课后反思】
第二篇:《失根的兰花》课堂实录
《失根的兰花》课堂实录
第二实验中学
宋修花
来!让我们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陈之藩先生的一篇散文《失根的兰花》。我们知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这篇文章并不是写兰花的,可是题目为什么要用兰花? 生:题目中“失根”指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用“失根的兰花”这个题目? 生:失根的兰花还能活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非常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好!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感悟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语言
为达成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话题展开:
一、兰(板书:兰)
二、根(板书:根)
二、幽幽芝兰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幽兰之室,去品味幽兰之香!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兰花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谁?或者说是哪一类人?
生1:我觉得兰花其实就是指作者本人
生2:和作者一样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以及那些身处异国的游子比作兰花,而不是别的什么,比如牡丹玫瑰呀? 生:有个成语叫“空谷幽兰”,我觉得兰花一般是生长在高山和深谷中,所以比起牡丹玫瑰显得更脱俗、更优雅,应该比其他的花更能代表作者的理想抱负吧。
师:说得很好。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已成为正直忠诚、高贵文明的象征。作为文人要有幽兰的气质、幽兰的风格,那么作者这株幽兰又有怎样的品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三、悠悠吾根
师:那么,这株高洁脱俗的兰花把根深深扎在了哪里呢?让我们进入“悠悠吾根”这个环节。当然,在研读课文之前,按照惯例,我们要先解决一下生字词,哪位同学将你整理的生字词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1:我整理的字词就是这些:晨曦
栅栏
坍塌
拙重
可藉
群山万壑
诗意盎然
沁凉如水
可吟可咏
.........我觉得这些字要注意它的读音!我的展示到此结束!
师:这个同学整理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那么在字形、词义方面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生2:我认为“晨曦”的“曦” 的一横需要注意;“群山万壑”中的“壑”中间的小短横别漏了,大家伸出手跟我写一下!另外,我还整理了一些词语解释:
1、晨曦:阳光 .
2、群山万壑:山谷 .
3、盎然:浓厚的样子 我的展示到此结束!
师:那么,你是怎样整理了这些词语解释? 生:通过查字典。
师:哦!这位同学是通过查字典才理解了这些词语,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今后同学们可以学习、借鉴。
师:好!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展示!
(一)根是什么
师:幽幽芝兰,历久弥新;生长茁壮得益于扎根之深!那么作者以及和作者一样旅居海外的游子们的根是什么呢? 生:根就是国家。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吗? 生:我是从文章的第11段中这句话中找到了依据: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二)失根如何
师:很好!根就是国,国就是根,是我们深深扎入土壤的根!那么失去了根会怎样?
师:同学们有没有离开祖国的经历(没有)那么有没有离开家,离开父母的经历?什么感受? 师:能谈一谈吗? 生:
师:我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小男生!生:
师:从你的经历和感受中,我看到了一个想家又可爱的你!
师:其实不只是咱们同学想家,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在他们的诗中抒发了这种思乡之情。好!谁来吟诵几句我们学过的思乡诗句!生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生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师:是啊!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心中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我们的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都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师:下面小组交流,组长要做好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好现在开始!
师:停!下面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注意要学会倾听,要做好记录,必要时要补充发言!好!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小组觉得文章的1、2、3段,是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里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草伤感得流泪这件事,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师:哦,你们认为是 “看花草”这件事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板书:看花草)师:哪个小组再来交流!
生:我们组觉得4、5段作者是通过回忆自己十几岁离开家,一直到美国的这段经历来写自己离开祖国后的那种思乡的情感(板书:忆经历)
师:很好!哪个小组再有补充!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11段中,还引用一个宋朝画家的典故,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到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板书:引典故)
师:交流继续!
生:我们小组认为文章的第九段作者通过描绘故乡的优美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板书:绘故土)
师:还有吗?同学们有没有注意6、7段,这两段写了什么?谁来分析一下?
生1:我觉得6、7段是讲了美国小说中的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故事。(板书:讲故事)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说中的中国人的故事呢?
生2:因为通过这个中国人的故事,能够写出所有旅居海外的游子们心中的那种浓浓思乡情!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从看花草、忆经历、讲故事、绘故土、引典故五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热爱!(画花的外形并板书思乡爱国)
师:那么作者这种思乡爱国的情感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下面请自主学习,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乡爱国情感的语句,边读边赏析。赏析时,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
温馨小提示:赏析句子你可以:
1、采用“换一换、改一改、品一品”的方法
2、从词语、修辞、句式等多角度入手
3、注意做点圈点批注。我希望听到你琅琅的读书声,好吗?时间5分钟!开始!师:小组交流一下
师:停!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想必已经是硕果累累了!
好!同学们发言时候可以这样来说“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几段中的哪句话,然后赏析,小组的其他同学可加以补充!好!哪个小组一马当先!
组1: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我们觉得这句话中的“变”、“褪”、“落”、“流”这四个动词运用的非常恰当。
师:好!哪个小组也赏析的这句话,你们可以补充一下吗?
生:我们小组也觉得这几个动词用得很好,特别是“褪”字,我们把它换成了“淡”,(师:哪个淡?生:淡颜色的淡)换了之后,感觉不如原来的生动,因为“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非常好!他们小组是把这句话中的褪字改成了淡字,运用了“改一改”、“品一品”的方法,分析得非常到位!师:那么,这句话怎样来读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一定很伤感,而且作者还流泪了!应该用一种伤感的语气来读!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 师:读得很好!师:我们继续交流!
组2: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5段中的“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们小组是把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交换了一下位置,我们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这两个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不能交换。因为作者在美国的时候,一定会从心里非常排斥与家乡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但是看到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勾起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师:你们运用的是“换一换、品一品”的方法对词语进行了赏析,从而理解了作者那种想看又不敢看的矛盾心理。非常棒!
师:哪个小组再来交流?
组3: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10段,(读第10段)我们觉得“人生如萍”、“ 人生如絮”这两个比喻句写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你知道什么是萍?什么是絮吗?
生:萍就是那种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
师:那么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没有根。
师:那么谁说说古人和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萍”和“絮”?
生:萍和絮都是没有根,古人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萍,能够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失去祖国后那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状态。
师:说得太好了!师:我们继续交流!
组4: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7段中 “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刚才我们组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这句话中的“混合”读成了“融合”,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作者用词不当,再一琢磨,就觉得“混合”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这个问题,我想让我们组的 同学为大家分析!
生:我们觉得 “融合”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了,不分你我;而“混合”是把几种事物掺在了一起,这几种事物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小说中的中国人说“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说明他是非常渴望能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连和美国人“混合”在一起都不能,可见,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处境是多么悲凉!
师:你们的分析太独到了!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师:交流继续 组5:我们小组赏析的是第9段的第一句话,因为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
师:老师也觉得这段写得很美!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非常整齐,语言也特别凝练。那么谁能说说这个排比句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师:哦!是这样的三个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面想象一下这三幅画面!(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排比句)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这三幅画面美不美? 生:美!
师:好!我们来看,在这个排比句中,作者把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寄托在故乡的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物上,这是一种“借景抒情”的写法。今后同学们在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时候,既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某种感情通过描写某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景物抒发出来。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描写了三个不同的画面,读的时候应该在脑子里想象一下三个画面就能非常有感情了 师:哦!应该读出画面感!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种深情、一种向往!师:哦!应该读出感情!
生:我觉得排比句在感情上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强烈!师:应该读出层次感!
师:好!下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师:谁来试试!师:谁来给他点评一下!
师:下面我建议,咱们集体配合,有感情的把它吟诵出来好吗?我们先来个分工:第一个小分句很美,找个女同学来读!第二个小分句比较适合男同学来读,第三个小分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开始!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女生);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男生);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集体读)。
(三)师:我发现我们的配合非常默契!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诵中,我仿佛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故乡的美丽富饶。是啊!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不能失去的根,所以,我们要紧紧地把根留住!那么为了让这根更深、更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应该关心国家发展,多看新闻,师:关注祖国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爱国!
生:我们还可以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坐车的时候让座,关心老人和小朋友。
生:我国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我校每一个同学毫不犹豫地省下一瓶水的钱捐给了灾区,我觉得这就是爱国!
师:说得真好!爱国并不仅仅是在冬奥会上争金夺银,在世博会上展现风采,更是表现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
生:我学会了很多字词,也学会怎样来赏析一个句子 师:赏析一个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可以通过把两个词语调换位置、或者把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的方法,然后再去品味!生:我也学会从词语、修辞的角度去赏析一个句子。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感情可以直接抒发出来的,也可以借景来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陈之藩先生以自己流亡海外的经历,向世人喊出了“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这样的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誓言。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来吧!
一、二!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全班背)
能再有感情一些吗?!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能再激昂一点吗!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师:同学们,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能有富的家!希望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紧紧地、永远的把根留住!祝愿祖国的明天在我们的建设下,更加灿烂辉煌!
四、作业:
相信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心中一定溢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仿照第九自然段,可以通过描写云、海、花、树、夕阳、日出„„,来抒写你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篇:失根的兰花的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失根的兰花的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失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学校:学校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成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甲)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乙)
1、文题《失根的兰花》一指_________;另一方面也指____________
2、第3段中写道:“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3、第5节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请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明其原因。
4、第6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什么?
5、试分析比较第9段中甲、乙两句画线句子的思想内涵。
答案:
1、失去扎根故土的花儿类似作者这样的爱国人士,祖国已破,飘零异国他乡。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蚕未离开那片桑叶”
4、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5、甲句强调自身人格的不可辱没:乙处强调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
第四篇:《失根的兰花》教学反思
《失根的兰花》一课,不仅主题鲜明,语言同样优美,学完这课,我让学生模仿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一段文字。学生模仿作品如下:
①在银装素裹的冬夜里,有火神祝福撞不周山的故事,才显得温暖如春,在碧波荡漾中,有可爱的游鱼,才显得趣味横生,在黎明的山庄上,有勤劳的农民,才显得风俗质朴淳厚。人们的所有记忆,不仅是风景,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可歌可颂的乐章是雷锋的无私精神与黄继光的无畏勇气,把它装扮得更悲壮与美丽。(吕志豪)
②在花好月圆的中秋夜,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才显得情丝缠绵,在潺潺的溪水中,有童戏鱼跃,才显得欢快活跃;再辽阔的草原上,有骏马奔腾,才显得英姿飒爽。自然的山河,不仅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天的素描与人的智慧,把它点缀得美丽了。(王会会)
③在蓝水碧玉的夏夜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才显得奇趣丛生;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有牧童的笛声,才显得优雅远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有灿烂的太阳才显得金碧辉煌。祖国的山河,不仅仅是原野,还有百听不厌的故事,万紫千红的花朵,是我们的智慧把它装点得美丽了。(董培培)
④在炙热的夏日中,有树木的浓荫的遮挡,才显得凉爽惬意;在争奇斗艳的花丛中,有蜜蜂的嗡嗡叫声,才显得热闹非凡;在平静的湖泊里,有了碧绿的浮萍,才显得妙趣横生。祖国的山河,不仅是黄河山川,还有可喜可忧的故事,可敬可叹的人物,是祖先的辛勤来动与后人的建设,才把它变得更美丽了。
⑤在温馨甜蜜的家中,有**的唠叨,爸爸的严厉,才显得更加幸福温馨;在洋溢着亲情的农庄里,有儿童的欢声笑语,才显得甜蜜欢乐;在久别重逢的故乡里,有花儿鲜艳,草儿嫩绿才显得多姿多彩。亲情常在。不仅是家乡的故土美景,还有思念家乡亲人无时无刻的牵挂,使儿童的欢声笑语与年迈父母的牵挂把它点缀的美丽了。(亓杰)
⑥在繁星满天的夏夜中,有七颗钻石的故事,才显得诗情画意;在巍峨高山中,有香火寺庙,才显得庄严肃穆;在黄昏的大海中,有惊涛骇浪,才显得波澜壮阔。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诵的故事,可赏可析的诗歌。使儿童的活泼和祖宗的慈祥厚重,把它点缀的美丽了。(亓欣)
⑦在沁凉如水的夏夜,有油蛉的低唱,才显得幽静愉悦;在群山万壑中,有花草树木,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一颗颗露珠,才显得生机勃勃。乡村的田野,不仅是景物,还有热情好客的乡民,以及香甜可口饭菜,是农民的热情好客与田野美景,把它点缀得跟美丽了。(赵铭钰)
由此可见语文课是语言灵动的课堂,语文课是个文采飞扬的课堂。
第五篇:失根的兰花 -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学跟进式指导
失根的兰花
蓬莱市实验中学
赵欣南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文中精美句段 教学重点:
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品结合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读过的许多诗词名句,经过时间的沉淀,反而分外清晰地刻印在脑海里,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这些诗句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绵绵愁绪抒发地淋漓尽致,的确,故乡是根,故乡是岸,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牵念。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作家,海外游子陈之藩的散文《失根的兰花》,一起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交代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文中精彩句段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生字词读音 2. 读一读以下字词
一幢小楼 来今雨轩 谐趣园 坍塌 群山万壑 晨曦 有水流可藉 3. 研讨问题
(1)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2)介绍一下有关郑思肖的资料。(3)题目“失根的兰花”含义是什么?(4)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教师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此时留学海外的作者,由看花引起身居异国的伤感,接着回忆往事,慨叹飘泊异国之苦,又联系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恋,对祖国的热爱。
5.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过渡: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了解到作者的真实所想,也体会到他的感慨忧伤,同时我们发现,他的文字清新雅致,行文流水且折衷中外,融汇古今,意蕴丰富。
1. 提出问题: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句子意蕴丰富?哪些句段言辞优美?
用自己的话对文章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加以探究,对文章的美点加以评析。
2. 提出要求:
(1)表述完整,如第几段中„„含义丰富,体现在„„ 第几段中„„句语言优美,好在„„
(2)从以下角度进行赏识: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深层含义。
(3)教师范例:
我认为:第4段与在祖国经历一部分意蕴丰富,“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此而想起过家„„”
a.采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
b.这段话选择“渭水滨,咸阳城,秦岭香山,蜀中太庙”这些地点横跨大江南北,且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作者借此写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c.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不想家。
3. 激励学生,营造氛围
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根据老师的问题和要求,找出句子,小组研讨。
4.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四、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是否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帮你解决。点拨提示: 1.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含义:这些花本来是中国的,因为对它们怀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它们栽到了异国,心里产生伤感,所以觉得它们的颜色也不那么艳丽了,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也没有了。
2.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含义:对故乡的东西怀有感情,对异国的东西没有感情。因为思乡,所以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看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引起伤感,所以又不感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3. 在夜里在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的白了。
含义:象征祖国的风雨飘摇,也传达出海外游子时刻牵挂祖国。4. 几组比喻句的含义
蚕未离开桑叶。把自己比作蚕,把国土比作桑叶。
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将海外游子比成柳絮。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将没有国的人比作没有根的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海外游子与祖国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国外的飘零状态。
同学们思考:人生如萍,人生如絮,想象一下,人生还可以比作什么?为什么?
人生如烟,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棋,人生如歌,人生如过眼烟云,人生如昙花一现。
5. 9段:列出许多中国化的东西,它们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这一印记。
以“牛郎织女的故事,竹篱茅舍,拙重的老牛,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祖宗的静肃墓庐”等意象展现故土的诗意盎然,渲染祖国的可爱。表达作者对祖国的挚爱。
6. 国就是根,国不可亡。把国之兴亡凌驾于个人、家庭之上正是“没有国哪有家”;“国不可亡”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振奋为之心潮澎湃;表达刻苦铭心的爱国之情。
„„
教师总结过渡:
同学们,通过上一环节的品评、鉴赏、质疑,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字字珠玑,文美情真,思乡爱国之情贯穿始终,读罢确有一种满口余香的感觉。(板书:思乡爱国,文美情真)指出优美段落,全体同学齐读。
五、拓展
老师这里有一篇文章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结束语,布置作业。
同学们,学了《失根的兰花》,朗读了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仿佛看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祖国是神圣的,顾炎武早就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在一方蓝天下,同在一块热土上,同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填写人生的答卷,弹奏人生的交响曲呢?
请同学们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周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