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 钱 饭-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3.体会生动流畅、清新纯朴的语言特色,及运用语言的妙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检查字词:
笊(zhào)篱(lí),羼(hàn)合,上屉(tì),念叨(dāo),油腻(nì),小抠儿(kōu),岔开腿(chà),树杈(chà)上,捋(luō)榆钱儿,又苦又涩(sâ),擀(gǎn)薄皮儿,粉个囊囊(náng),坏嘎嘎(gǎ),戳脊梁骨(chuō),打盹(dǔn),稻麦两茬(chá),珍馐佳肴(xiū,yáo),剜(wān)了我的眼 ①羼合: ②油腻:含油多的食物。
③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④佳肴:美味食物。
⑤龙套: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⑥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⑦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⑧画饼充饥: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⑨别有风味: ⑩目睹:亲眼看到。11食欲不振:
12颗粒无存:形容粮食已经完全用尽或拿完。13物以稀为贵:东西越稀少就越贵重。
1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散文大多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吃榆钱饭为线索贯始终)把看似“散”的内容“聚”在一起。
(一)1~13,旧社会榆钱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我”童年时代)。
(二)14~18,榆钱又成了救命粮,从一个侧面再现极左路线的恶果。
(三)19~23,写“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第一部分 1段,“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起全文?(对比)“自幼常吃”与“难得”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2段①“小时候”“年年”与第1段中的那两个词照应?(“自幼”“常”)加强了文章结构上的照应。
②课文比较了杨芽、柳叶、榆钱儿的作用是什么?(突出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
3段,用了几个准确的动词(摘、采、捋)一根根的杨芽用“摘”,一片片的柳叶用“采”,一串串的榆钱儿用“捋”。5段,“先”点出了榆钱虽好吃,还要吃杨芽儿、柳叶的原因。6段,写的什么?讲述杨芽儿、柳叶儿的吃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这二者不省粮,从反面突出只有省粮的榆钱儿才是穷人的救命粮)7段,“又”字和前面哪一段的字词相呼应?(5段“先”)
8段①这一段对榆钱的描写哪里让人感到它的多?(一棵棵,一串串)好看?(霜凌冰花),又好吃?(淌口水)是穷人难得的救命粮。
②除了写榆钱儿,还写了丫姑,突出了她性格上哪方面的特点?(“野”)从哪几方面写出来的?(胆量、动作、样子、姿态)“野”是农村姑娘性格美的一种形式。
10-12段,三处地方点出了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见书)“哄饱”实则未饱,但毕竟聊胜于无,可以暂且救命。这一部分写出了旧社会榆钱是“我”童年时代的救命粮。第二部分
14段,用两个“又”字,表现了什么?(悲剧重演)
15段,重要内容?(写政策“左”和粮食减产的关系,流露出“我”对“左”的不满,以及榆钱饭又出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课文用几个比较显出口粮不够吃、不合理?(口粮不够吃)(身高和定量,应吃口粮和口粮定量,以半大小子的定量和大人的定量比较)16段,四点救命粮(由靠集体到靠老榆树)17段,“年过半百”“人到40天过年”暗示了什么?(时代背景的变化:由旧社会到十年内乱)第三部分 19段,“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和前文哪儿照应?(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这里更有比较的意味。20段,“不知„„还是„„”表示两者必居其一,这里含有兼而有之的意味。即“我”有怀旧的意思,也有鱼肉吃腻了想换口味的意思。23段,“我”“不敢开口”,好象此路已断,但二妹子若看在眼里,尚有路可通,引出下文。24、25、26段,吃榆钱饭的转机来了。“虎着脸”转机中又藏有危机,未卜。“噗哧笑了”假戏真唱,转得有趣,27段,“我的欢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我”看来,二妹子罚小顽童捋榆钱,当然是给“我”做榆钱饭,给读者一个悬念,情节到此出现一个高潮。
30段,高潮急转直下,有了榆钱儿,没有玉米面,出乎“我”的意料,没有玉米面,榆钱饭依然吃不成,五点难得。
32段,结尾以“生吃”榆钱儿,作为想吃榆钱饭的结束,六点难得,并设想有朝一日榆钱饭“将进入„„珍馐佳肴”。有力地说明了榆钱当救命粮的历史一去不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写作特点:
1.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法 2.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的表现手法。(1)“小”场景与“大”的场景的关系
(2)对生活的认识,对历史经验的思考寓在叙事中 3.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叙事技巧
第二篇:春天榆钱的吃法
春天榆钱的吃法
榆钱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翅果,颜色是绿的、形状是中间鼓、边缘薄的片状,看上去很像古代的麻钱儿,又因为它与“余钱”谐音,所以叫“榆钱”。
虽然榆钱寓意着吉祥富足,但并不总代表富足。在以前生活困难时期,榆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各种野菜、树皮、树叶,„„,能吃的不能吃的,为了活命都尝试过。到了我们这一代,对榆钱的记忆是甜美的。春天来了百花香,其中的香味少不了槐花和榆钱。槐花香味的本身中就带着丝丝的甜味,而榆钱的甜要去品尝。爬上树、捋一把,胡乱塞到嘴巴了,那就是人间美味了。
采摘榆钱的方法一定要用“捋”,把带榆钱的树枝轻轻握在手掌中,顺着树枝、从上致下慢慢移动,转眼间,一把榆钱就握在手中。简单的一个“捋”,效率高啊!如果“摘”的话,摘一天也没有几多收获。
榆钱的吃法至少有4种:
1、生吃。刚摘下的榆钱鲜嫩脆甜,做凉菜方便又可口。把榆钱洗净、晾干,放在盘里,加入白糖,或者再添点儿西红柿丁、黄瓜丁,既好看又好吃。如果喜欢咸味的,就放点盐、酱油、香醋、辣椒油、葱花、芫荽等。记住:为了健康少吃咸!
2、蒸榆钱饭。这是最传统、流行的吃法。做法既简单又美味。把榆钱清洗干净沥干水,然后拌上面粉,放入蒸笼上蒸,蒸上10几分钟后就熟了。把蒜砸成蒜泥加入醋、生抽、芝麻油、辣椒油调好做蘸汁,拌上刚刚蒸熟的榆钱儿,就可以开吃啦!
3、煮粥。做法同一般的蔬菜粥,以葱花或蒜苗炒后加开水烧开,锅下大米或小米煮粥,米将熟时再放洗净的榆钱,继续煮5~10分钟。加适量调料,即成榆钱粥,吃起来滑润喷香,味美无穷。
4、做馅。将榆钱洗净、切碎,加虾仁、肉或鸡蛋调匀后,包水饺,蒸包子,煎饼卷,清鲜顺口。
以前吃榆钱,是为了糊口;小时吃榆钱是好玩;现在吃榆钱,人们关心的是健康。从榆钱的营养成分来看,每100克榆钱中含蛋白质4.8克、膳食纤维4.3克,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较高,含730微克,含钙62毫克、磷104毫克、铁7.9毫克,整体来看和一般的蔬菜差不多。榆钱的季节性强,不可能天天吃,所以对膳食营养摄入、健康的影响很有限。
第三篇:榆钱儿经典散文
儿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知道有一种树叫榆树,早春时节,榆树的枝桠上便冒出一个个小黑骨朵,当柳枝冒出嫩芽的时候,榆树枝上的一个个小黑帽子也随风而逝,长出了嫩嫩绿绿的榆钱,因它的形状圆薄如古代的铜钱,另外,中国人比较喜爱寓意喜庆吉祥的谐音,因此而得名,“余钱”是人们比较喜欢的称呼,因此,在上个世纪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会栽种几棵榆树,人们除了图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榆钱儿又是大自然赐予的一道能够填饱肚子的“美餐”。
儿时的记忆在脑子里翻腾打转。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翠绿的榆钱儿一小簇一小簇挂满树枝,原来干枯寂静的树枝,一下子点缀了青翠的一串,条条树枝宛如穿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驳的阳光中闪烁着,碧绿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闪耀着它的辉煌和灿烂,着实令人喜爱,它昭示着寒冬已经远去了。薄雾揉合着炊烟在空中飘舞,暖暖的阳光在薄雾中透着灿烂,整个村庄辉映在一片翠绿中了。
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孩提时的我们都长得瘦小,但身手出奇地灵活。爬墙上树在我们都是如履平地一般。春天那些盛开的榆钱就那么招摇着,高高在上的,引诱着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孩子们。
摘榆钱难度要大的多。榆树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树兴叹!不过我们男孩子要厉害得多。再高的榆树我们也能爬得上去。几个人上树去摘,余下的在地上捡。每次都要每一个人都能抱上一捆,几个“皮猴子”才从树上溜下来。大家在树下先大吃特吃,呵呵,其实榆钱儿生吃不怎么好吃,味道不是很爽口,但我们还是吃,好像总是填不饱肚子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在树下边吃边闹。直到炊烟四起,或者夜幕降临,才肯拍拍身上的尘土,打道回府。
在榆钱儿生的很小时,耐不住寂寞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把生了榆钱的枝条折下来,编织成圆圈,套在脑袋上,相互追逐嬉闹,叽叽喳喳的儿趣声和小鸟的鸣叫声,衬托出了村子的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于是整个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别有洞天。至今还让人心驰神往。
当榆钱儿长成指甲盖大小,人们便纷纷爬上墙头或者站着板凳,挎了篮子,把榆钱儿从枝条上捋下来,有的一边捋一边往嘴里塞几口咀嚼着,嚼着清爽、嚼着清香、嚼着清贫而快乐的童年。
榆钱儿有好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钱儿洗净,和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或烙成贴饼子,贴得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把榆钱儿和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叫咸食饼子,还有榆钱儿饭,榆钱儿糕等等。
榆钱儿,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风景,更是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食,让人类品味大自然的仁慈宽厚。
慢慢榆钱儿变得微黄,又渐渐枯黄,远远看去满枝挂满铜钱,微风吹拂,满树的金黄的榆钱儿宛如金币飘飘洒洒回归大地,滋润着来年的母树愈发青翠。
第四篇:《孔子游春》教学饭思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龙场中心校
孔全
《孔子游春》这一课生动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趁着春天大好时光到风光秀丽的泗水河边游玩观赏的情景,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本文自然段比较多,比较散,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描写春天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和孔子与弟子论水的第八自然段展开。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是体会景色美;二是体会语言美:叠词、比喻、排比的运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来描写“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吃惊,他们的想象力竟然这么好!看来,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引导。
教学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引导弟子观水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便领悟到: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子如何做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老师。于是,我趁热打铁,说:“孔子其实在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刘仕妹说:“我愿意,因为君子有志向,我也想做个志向高远的人。”苏婷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心胸宽广。”何堪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有情有义,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生们都在表达自己做君子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深刻领会这段文字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最后,根据“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的其他特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你能合理地补充哪些特点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水在洁净了他人的同时却污秽了自己,可见他多么舍己为人!” 有的学生说“滴水能穿石,可见水有恒心有毅力!”还有的同学说水是特别谦虚的,有的说它胸怀很宽广„„孩子们的回答正好是对孔子为说完的话的补充。经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拓展思维,使认识得到了升华。这一点,我觉得还不错。
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确实是一篇很难得的好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消化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积累与运用。看来,以后在学习类似的文章时,得努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第五篇:学前班美术教案:野饭大变身
学前班美术教案:野饭大变身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教学目标:
1、感受野饭变身后的艺术效果,增进爱国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2、学习看图形想像,并能较合理地使用材料,用抹、连接等方法创作出自己喜欢的物品。
3、活动中养成先构思后操作的良好习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看图形想像,并能较合理地使用材料,用抹、连接等方法创作出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准备:野饭、调羹每人一份,抹布每桌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小朋友,世博会几月几日开幕呀?
2、对呀,世博会是5月1日开幕到10月31日结束,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肯定有许多外国小朋友要来参观,而且5月5日正好是立夏日,是大家烧野饭的日子,到时我们做野饭给他们吃好吗?他们还没吃过中国的野饭呢?不过我们要把野饭打扮得漂亮一点,今天我们就来个野饭大变身练习吧!
二、讲解、示范
1、先用调羹的背把野饭抹的很光滑,看成了一个什么形状了?(椭圆形)然后看看、想想,它像什么?再用其它的材料拼、粘或连接,变成自己喜欢的物品。
2、猜猜老师可能会变出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3、出示圆形状的野饭,想想可以变什么?
4、材料太短怎么办?(连接)
5、要求:
(1)想好了再做,要什么拿什么,要多少,拿多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做。
(2)制作时要注意卫生。
(3)先做好的幼儿可说给听课老师听听,用野饭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并请老师提提好的意见,然后回去加工一下,让作品变的更漂亮。
三、幼儿操作
1、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
2、教师巡视,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3、引导幼儿色彩搭配鲜艳。
四、讲评
1、幼儿自由讲评--师幼一起参观作品,看看、说说同伴的作品。
2、教师讲评(1)运用游戏“点点说说”,师幼一起拍手说--点点说说,点点说说,点到谁的谁就说。
(2)小朋友们变出了那么多,我们的野饭大变身活动成功喽!表扬一下自己。
3、这下外国的小朋友可以吃到我们中国的野饭了,他们一定会很开心,你们开心吗?
4、收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