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第一本书》名校公开课教案(配原创PPT,效果更好)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段兴浪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
2、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养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
★重点: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简要导入
朱熹《观书有感》简析,指导积累成语“源头活水”。
二、检查预习
三、指导理解
1、速读,解开题目之谜
①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书? ②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请分别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回答。
③质疑:作者为什么会对一本国语课本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2、精读:寻找 “天光云影”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围绕这些人物,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 ②因为以上关系和故事,有人说“第一本书”中除生活的艰辛外,还蕴含着真挚的父子亲情,纯真的同学、朋友之情,快乐的人与狗默契之情。你同意这种理解吗?如果同意,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其具体体现。
3、联读,挖掘“源头活水”
①“我的第一本书”如此厚重,难怪乎作者对他用情如此之深。联系社会现实和作者生平经历思考:这本书仅指那本“国语课本”吗? ②“我的第一本书”也是元贞的“唯一一本书”,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事实又如何?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两人的人生历程,从中你感悟到什么道理?
四、小结、练习
1、课外思考:这篇课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何特点?
2、搜集你喜欢的关于书的名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3、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学生找出其共同点;教师推荐阅读《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学生读完后谈感想。
第二篇:公开课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
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目的: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3.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教法学法:问题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回到第一单元,一起学习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这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知道他从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些年来同时写散文。第一本书的故事也发生在山西,现在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回到山西老家,去感受作者经历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问题一:这是怎样一本书? 引导: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词句。
明确:凄惨的(“简直是一团纸„„没有头尾。”)、父亲补全装订好的、完整的不同寻常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
感情:“难以忘怀„„很难笑起来。”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三:具体研读:
问题二:作者对这本书的感情是崇敬赞美的、难以忘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理解“难以忘怀”)
引导:再次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情。(用“谁+做什么”来概括)
明确:“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等。
问书考书
灯下补书:亲情——我和父亲
裁书送书:友情——我和乔元贞 带狗背书:童趣——我和两只狗 转学带书:我对生命中第一本书的珍视。
问题:在这些事情、情感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最想突出的是什么?
明确:父子情
“问书考书” :
引导:让学生找描写父亲动作、语言、表情的词语和句子。明确:“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疼爱。“板起面孔”:生气、严肃。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逼”“楞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温厚。“愁苦地望着”:不解,忧愁。
“父亲深深地叹着气”: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父亲对我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教学设想:分角色朗读第四段。灯下补书:
引导:从这个情景中你读出了怎样一位父亲? 明确:善良、尊重理解孩子、乐于助人 教学设想:朗读。
总结:父亲:温厚、善良、宽容、理解;父子深情。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深夜补书的情景,用细节丰富画面,再现父子深情。要求:从氛围、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想象。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作者说:“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理解:“酷似”: “酷”:“很、极”,如天气“酷寒”。“很像”。
出示一组漫画作品。简单介绍卜劳恩的《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表现的是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其中善良和爱是永远不变的主题。问题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引导:找描写作者当时的生活境况的词句;找有关乔元贞的词句。
明确:1.乔元贞:买不起书、极贫穷、爸爸的评价“元贞比你有出息。”乔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2.当时作者的生活境况:荒寒的大自然、红薯和书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老师“弄不成”弄不到书、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等等。
总结: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是这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种苦难生活中、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父亲深情、朋友深情、乡邻之情及人狗童趣。
五、总结升华:
问题四:这是怎样一本书?
引导: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运用双关的手法,“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苦难与高尚》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那本书承载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即使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铭记那“第一本书”,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抓着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在品味,分享这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
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自主阅读(品味关键词句)---合作探讨阅读(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伟人,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贝多芬,米开郎琪罗,托尔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苦难的生活,学习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积累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在文中,写一本书仅仅指那课本吗?明确:否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父子之情,同学友谊,人与狗的情趣。(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探究:讨论“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三)研读与赏析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
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苦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不能忘本!
作业:写一写,自己成长中的苦难 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四)小结
本文是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五)拓展延伸
我知道,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苦,也有乐。(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你们的苦难也许要多一些.)请大家来畅谈我们的苦难,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的苦难。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深对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的认识,去想象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
第四篇: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自主阅读(品味关键词句)---合作探讨阅读(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伟人,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贝多芬,米开郎琪罗,托尔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苦难的生活,学习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积累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一本书仅仅指那课本吗?明确:否(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父子之情,同学友谊,人与狗的情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探究:讨论“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三)研读与赏析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四)小结
本文是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五)拓展延伸
我知道,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苦,也有乐。(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你们的苦难也许要多一些.)请大家来畅谈我们的苦难,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的苦难。
苦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不能忘本!作业:写一写,自己成长中的苦难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_《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巴彦县第四中学
鄂黎明
教学目的: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3.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这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知道他从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些年来同时写散文。第一本书的故事也发生在山西,现在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回到山西老家,去感受作者经历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问:这是怎样一本书?
引导: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词句。
明确:凄惨的(“简直是一团纸„„没有头尾。”)、父亲补全装订好的、完整的不同寻常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
感情:“难以忘怀„„很难笑起来。”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三:具体研读:
问:作者对这本书的感情是崇敬赞美的、难以忘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引导:再次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情。
明确:“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等。
问书考书
灯下补书:亲情——我和父亲
裁书送书:友情——我和乔元贞 带狗背书:童趣——我和两只狗 转学带书:我对生命中第一本书的珍视。
问
:在这些事情、情感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最想突出的是什么?
明确:父子情
“问书考书” :
引导:让学生找描写父亲动作、语言、表情的词语和句子。明确:“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疼爱。“板起面孔”:生气、严肃。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逼”“楞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温厚。“愁苦地望着”:不解,忧愁。
“父亲深深地叹着气”: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父亲对我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问:从这个情景中你读出了怎样一位父亲? 明确:善良、尊重理解孩子、乐于助人
总结:父亲:温厚、善良、宽容、理解;父子深情。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深夜补书的情景,用细节丰富画面,再现父子深情。要求:从氛围、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想象。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引导:找描写作者当时的生活境况的词句;找有关乔元贞的词句。
明确:1.乔元贞:买不起书、极贫穷、爸爸的评价“元贞比你有出息。”乔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2.当时作者的生活境况:荒寒的大自然、红薯和书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老师“弄不成”弄不到书、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等等。
总结: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是这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种苦难生活中、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父亲深情、朋友深情、乡邻之情及人狗童趣。
五、总结升华: 问:这是怎样一本书?
引导: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运用双关的手法,“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苦难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