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
随着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现代教学应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此,我依据这些年在担负“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的实验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谈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校外资源的个人见解。
一、走进生活,探寻资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媒介与材质,让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以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在这方面考虑较少,单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出发进行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资源始终贯穿于课堂中,因而学生的主动发展受到限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作为一位新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细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领略到艺术、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出发,寻找与教学相关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在这寻找的过程中,走进生活,了解身边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体验生活。老师再加以表扬和引导学生的探索兴趣,养成仔细观察和发现的好习惯,使之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寻找教学资源有两大途径:
(一)走进家庭,发现艺术美
生活与美术是连成一体,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去发现艺术美。我认为最有效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熟悉的家庭,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家居生活,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让学生学会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如上《漂亮的花纹》前,我先让学生从家里寻找有漂亮花纹的物品,不少同学就找来了妈妈用花规的做潮州抽纱,有枕套、台布、绣衣、帽子、餐套……也有找来竹编篓筐,草编帽子、提袋等,还有同学描绘出自己家的木雕床柜……在上《剪团花》学生找来了奶奶剪的剪纸,它们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精巧、玲珑剔透,有贴在敬神的供品上作为装饰,表示吉祥的;有日常装饰的扇袋花、烟袋花、信插花、烛台花;有梅兰、牡丹、梅花喜鹊、鸡羊;还有文字如双喜、寿字等图案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走进生活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既促进学生热爱家乡艺术,又养成一个能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走出家庭,寻找艺术材料
家里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走出家门,还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芳香的泥土,清澈的河流,碧绿的秧田,柳绿花红,谷黄稻香……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是灿烂绚丽的色彩,到处散发着美的气息!有很多平时没意识到可以用做艺术创作的材料也是应有尽有!田野的黏土、河边的卵石、庄稼的桔秆、粗糙的树皮、家禽的蛋壳,这些做艺术品的好材料都是显而易得。有一次带学生去莱芜写生,美丽的景色让学生们欢呼不已,蔚蓝的天空下闪耀着金色柔软的沙滩,湛蓝的海水拍打着礁石,过往的船只,姿态憨厚的卵石,在孩子们的心里荡起浪花。学生有的拿起画笔描绘下美丽的画面,也有的在沙滩上尽情挥洒下自己的画作,还有的捧起泥沙,滴出自己梦幻的宫殿,更有的捡起五色的卵石,拾了各式的贝壳……回来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拿这些石头、贝壳进行创作,有用贝壳做的小鸟,花卉,蝴蝶……有用石头做的小狗,蜗牛,鱼……这些作品各具姿态,形象生动。学生在活动中尝到甜头,再遇到石头的时候都会去端详一番,看看象什么,可以做什么。也乐于去寻找材料进行创作,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合理利用资源,指导学生创作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利用某些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物质材料,制作各种艺术小作品,既能调动其学习兴趣,还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寻找和利用资源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又技巧性差的特点,我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的物质材料。在上《有趣的拓印》时,要求学生寻找可供拓印的材料,学生找来了树皮、落叶,小箩筐,还有抽纱……学生对自己寻找来的材料拓印的效果充满了惊喜,整个课堂都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在《美妙多变的条》,《有趣的剪纸娃娃》等课中这些可利用资源使课程得到很好的拓展。
中年级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结合他们的特点,利用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美术学习更加精彩。如在《蔬果的童话》一课中学生不仅用蔬果,还采用了麻绳、树皮、玉米须、谷物等材料进行装饰点缀,使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小乐手》、《可爱的动物》《泥器皿》中,上面提到的各种农村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小作品的效果更为形象、活泼。使学生更乐于去寻找、尝试利用更多的资源。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成熟,更具个性化,善于探索,表现能力也更为出色,如上《可爱的家乡》时,我让学生带来了一些能表现潮汕民居的照片,有雕龙画凤的祠堂,有构筑精巧的围楼;还有美丽的田野,秀丽的山河。有“百鸟朝王”、“驷马拖车”、“三壁联”、“下山虎”、“趴狮”;有华丽的嵌磁、木雕、石雕、灰塑、彩画金漆画等,这些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与潮汕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为如此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瑰宝而自豪!通过一系列观察了解,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个性化创作,作业也展现了很好的效果。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补充材料
在上手工课时,制作材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缺少丰富多样的材料,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较多的雷同与单一。在上纸贴画时,由于纸材的限制,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让学生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再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按自己所带的材料灵活运用,学生兴致高,作品形式也变得多样且深动。不仅有挂历彩纸做成的纸贴画,还有布贴画,羽毛贴画,树叶贴画,谷物贴画和蛋壳贴画……同样的方法在上《纸编壁挂》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找来了各种线形材料,做出了草编壁挂、毛线壁挂和麻绳壁挂等形式各异的作品,学生兴趣浓,情绪高,课堂气氛好。
民俗风情也是补充教材的好内容!学生熟悉且津津乐道。如上《新年到,好热闹》时,我让学生回忆和描述快乐的节日以及见到的场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高涨!有的学生回忆起敲锣打鼓,有的说出舞龙舞狮,还有的想起“赛大猪”、“舞蜈蚣”、“双咬鹅”还有“扮土戏”和“英歌戏”等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画出来的作品也趣味盎然!
这样,学生通过对校外教学资源的探寻,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校外资源是对新课程中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的精神的一种很好的贯彻。
第二篇:美术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美术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美术教育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西部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由于受生活条件、地域特点、学生基础、教师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相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是滞后的。但西部地区有着沿海城市学校所不能替代的有利条件——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多、可操作性强、趣味性足。作为西部地区的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认真挖掘,巧妙利用我们周围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胆开展西部特色美术教学,培养西部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生活、事件、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也就是说,美术课程资源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它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高中学生喜欢美术课,这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照本宣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作风当然要不得。那么,如何教好每个学生,教好每一节美术课,就成了摆在我们美术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题目了。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将面临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和快速的社会前进步伐。因此,他们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多才多艺,美术,就是他们多才多艺之中不可缺少的一抹彩虹。
我校是一所地处滇东的高中,硬件设施薄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多接触、多感悟优秀作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加强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新课堂上,尽管自己讲的少了,却更深切地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好一缸水”,于是我经常翻阅有关新课程的书、杂志,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
2、应陋就简,利用好教材。美术新教材上有大量的优秀作品,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引导他们体验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美感。
3、广泛发动,创造条件。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我把以往积累的美术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向我借阅,同时发动学生去搜集图片资料、报纸等,同学们相互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文化氛围。
4、注重周围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学校因为教室里就有多媒体系统,所以每节美术课都能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于是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5、注重课堂教学尺度的把握。新理念下的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有大幅度增加,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有时“好放难收”,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却由于学生的热情过于高涨,不忍心打断,造成拖堂。我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尽量安排适度,注重教学活动的“质”;在学生情绪的调控上,根据学生的心理,运用奖励、比赛、趣味活动等方法尽量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引导到学习活动中来,慢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懂得尊重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学生亲手“孵”出的丑小鸭,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
总之,在美术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当我们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就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资源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教学重点,降低美术教学中难点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选择资源的同时,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情况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三篇: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海口市丁村小学莫建勋
内容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里,由于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未根本转变以及信息的闭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我感到树立起新的课程资源观、树立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应当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数学课本、教参内容以外的数学课程资源,使得其他学科知识资源、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动态生成性资源充实数学课堂。
正文:
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下面我就结合农村小学数学的特点谈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它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了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产生了多维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随着课程资源的深
入开发和利用,也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开发和利用好教材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教材毕竟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和学校。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农村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达成原有的目的,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活用数学教材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就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例题是: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而是把例题更换为农村学生熟悉的内容:“爸爸要搭淮山架,把一根10米长的竹子平均分成3截,每截长几米?谁能帮爸爸的忙?”学生一看题目,是生活中的问题,都非常积极地探索、讨论,并列式计算:10÷3=3.333„„,我就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循环小数。
以往,一些老师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数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本次课改,虽然还把教材作为数学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数学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数学教学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韵味十足的生活情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无味,无从下手。我认为我们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生活物象展示、生活情景活动以及巧设疑问等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探索,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乐于讨论、交流。例如: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就是生活资源丰富的数学课程。我在教学时没有采用课本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常玩的扑克牌:“有一筐番薯,妈妈让你和弟弟通过抽扑克牌的单双来比赛捡,看谁捡得多。如果是你,选择单数捡还是双数捡,为什么”?让学生互相交流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中随处要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之余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从而也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四、开发利用教学过程的课程资源
1、数学学习中的情感资源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不细微地察觉此点,学生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我教“圆的面积”时,在讲圆周率的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数学学习最好的陈伟琪同学正在玩钢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早就知道圆周率为3.14,用不着听了。此时,我并不批评他,而是一边轻轻的抚摸他的头一边绘声绘色地插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告诉学生数学奥秘无穷和学数学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最后告诉学生圆周率准确是
3.14到3.15之间,到底是3.14几呢?学生静静地听后,纷纷表示要寻找答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关爱,才会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才更好!
2、数学学习中学习方式的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团结协作、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正好通过合作、交流达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开发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引导学生相互信任,能够真诚地相互合作、交流、探索,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索、帮助,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可采用自愿组队交流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大胆交流,相互给予中肯的评价,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信心。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在伙伴的合作、指引、鼓励下获得
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群体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红花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3、数学学习中的整合资源开发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其他学科提出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毋庸置疑,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孤立的学习,而应当将数学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充分整合。还要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如语文、信息技术等)进行充分整合,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在教学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八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八分之一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四分之一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整合因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和经验!
要想改变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靠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想学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怎样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进行作文教学
怎样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进行作文教学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山里的学生学习条件极为艰苦,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活动局限于极狭小的圈子里,加上当今教师绩效工资要与教师的教学成绩拴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不得不围绕考试分数,名次去教自己的学生,再加上打工潮流,几乎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学生见识少,读物少,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就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但又不得不思考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现有实际,又能提高广大学生作文水平的路。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一、从周围自然风光中去挖掘积累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自然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青翠山峰、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潺潺流水,青青小草、飘香果园……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自然美的基础。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如《门前的小溪》、《家乡的小河》等,指导学生观察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溪,看水面鸭鹅嬉水,写水中鱼虾倏忽。然后让学生习作,由于学生做过细致的观察,有了真情实感,均能做到有感而发,写出的习作都比较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学生从中也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可见,农村自然风光为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
二、培养学生把农村民俗风情记录到作文中去。
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如能积极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习作资源库。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传统民俗,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渊源纯真的乡情,为学生增添想象的羽翼;农村人喜欢热闹,茶业集市、夏夜纳凉,人们聚集谈天,农村生活琐事,买房造屋装修,婚俗寿礼喜庆……写农家事,歌颂农家人,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农家的节日,不仅有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正月初一吃年羹,正月十五闹元宵、舞狮子,这些场面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而城区孩子不能体验到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写一些有风俗气息的文章。
三、让学生把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也有部分孩子对劳动越来越陌生,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如翻地、浇水、施肥、插秧、割稻等都是农村常见的农活,动员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劳动,认认真真地干一番,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双休日,也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口头作文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书面作文的通畅,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主要以讲故事和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课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如六年级上学期学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在教学中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讨论;“怎样保护环境”就利用课程资源《只有一个地球》入手,引出怎样保护环境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说出看法,想法或自己保护环境的打算。联系周边的生活实际,如“进行污水处理”、“杜绝乱砍滥伐”和学校的环境状况,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切实地想一想我们应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各位同学达成共识,定下措施,最后把它整理成文。
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书面作文的训练。
书面作文是传统的作文形式,培养学生结合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命题作文或实践作文情境作文。现以情景作文为例对学生怎样进行书面作文的训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来判断,推理,猜想和联想。如,写《20年后的情景》这个作文题就让学生想象20年后自己的变化,学校,家庭,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值得想象的就太多了,象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大胆的想象,尽情地投入到想象的世界里去,写出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作文。因为20年后是个不短的时间,会发生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要大胆想象,看谁想得新奇,有趣,与众不同,把所想象的内容放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
农村是个万花筒,到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它存在于你的前前后后,随时随刻准备着为你服务。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积极引导学生挖掘习作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这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成功之匙。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新浦辅导小学 叶瑞平蒋永法
摘要:
在诸多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设施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显得相当简陋,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得想方设法挖掘教育资源,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整合,才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新课程 资源开发
在诸多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设施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显得相当简陋,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得想方设法挖掘教育资源,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整合,才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发挥体育课程资源应有的优势,体现体育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开发。
如何在农村小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改变这一现状呢?本人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认识。逐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让我们的体育课堂丰富多彩,更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农村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
1、体育课堂练习、活动内容乏味,缺乏趣味。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当前,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体育教学相比,差距很大,完全达到国家教育部的器材配备目录,满足体育教学条件的学校很少。在现有农村学校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导致体育器材不足,再加上场地不好,器材消耗也较快,而常规体育器材利用率也存有自身的局限性,使体育教学大纲很难落实,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是时而有之,很难有丰富多彩、形式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厌学的情绪。
2、学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缺乏体育锻炼项目和习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一些学生家长不让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二是小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三是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的体能则有所下降。近年来,青少年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一些和成年肥胖有关的疾病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3、应试教育造就体育为学习让道。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和家长也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家庭重智轻体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农村小学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的困难与优势
1、农村小学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所遇到的困难
由于农村小学大多体育器材老化和不足,体育场地不规范、不平整,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所以进行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困难很大,有的项目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就要求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2、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时的优势
虽然农村小学在课程资源开发时困难很大,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农村地区各种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广泛,其次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三、农村小学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我校地理位置特点及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是一个依山傍水、茶果飘香的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在我校周边有着丰富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民间体艺资源等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利用和作为教学辅助教材。自然资源是最经济最简便的绿色资源,这也我们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优势。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活动,利用新鲜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健身操。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进行游泳和温泉浴。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秋季可开展越野跑;冬季可开展晨跑等安全有益的活动。大自然的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找到无穷尽的体育资源。
2、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过去,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科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偏重学科的逻辑性,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形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忽视了体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其中提到了一些全新的改革理念:(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2)、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3)、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4)、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资源,这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体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体育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的亲身体验。(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3)、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在周边体育资源的调查、收集中,我总是通过精心筛选,合理地进行开发,决不盲目地进行操作。周边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我校教育资源的短缺。我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发现有许多教育资源可以解决我们现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民间体育项目(跳牛皮筋、呼拉圈)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利用一些小山头培养学生爬山的兴趣;利用社区活动场所来缓解学校场地紧张的难处。
四、农村小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
“一物多用”是指对体育器材,除发挥其固有功能外,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任何一种物品,它都具有多重属性与多种功能,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视其固有的、本质的属性,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经费相对不足,设施难以配齐的农村学校来讲,充分挖掘器材的多种属性,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是解决器材短缺的重要途径。“一物多用”的应用举例:
“一物多用”已有很多的应用实例,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做钻越的障碍等。
接力棒----可以用做接力跑的传接器材、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游泳圈----可以用做游泳救护,还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障碍而用于障碍跑练习。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呼啦圈----可以用作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做多种游戏。
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的横杆等。
2.自制体育器材
自制体育器材从广义上讲是人们自己制作发明的,能被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和体育锻炼所利用的体育器材。体育自制器材凝聚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良好的实用性,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办法。而农村小学出于资金短缺,国家规定应该配备的基本设施不能全部到位,甚至相去甚远,这种条件下的自制器材是为了满足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需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自制器材大多来于生活中,它更贴近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更充分地体现学校体育的娱乐性,为更好地开展“快乐体育”奠定基础,使其远离“竞技体育”的模式。自制器材因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增减,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同时其多样化特点,更丰富了教学内容,它对教学又具有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自制体育器材的原料大都来自于生活,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现成的隐形的体育器材,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和利用,树立开发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有很多,有些可以直接拿来当作我们体育教学中的器材。例如:小方凳,可以用来做障碍物,进行障碍跑练习;小课桌,可以用来代替山羊做体操腾越练习;用竹竿制作成体操棒、接力棒等。3.对传统体育器材的改造
即对传统的竞技化的体育设施、器材规格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所修建的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将这些“标准”场地、设施、器材的规格按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造,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有非常现实的、长远的意义。改造的方法举例:如诸多学校的传统项目篮球,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中,最多的就是篮球场,这些篮球场好看但不实用,连体育老师自己也从来没有过扣篮经历,学生使出“吃奶”的劲也难得把球投上篮板,这种设施怎能激发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经过改造的篮球架,这种篮球架高度降低了,学生的投篮成功率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激发了出来。
对传统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改造后的器材要符合健康标准。首先是安全要求,不能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其次是符合学生生理发育的基本规律,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改造的程度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改造的目的是使器材的规格适合儿童少年身心发育规律的需要。改造后的器材要能降低学生对器材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自然资源条件的利用
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校内外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森林、水源、气候等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越野跑、爬山等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创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在目前的许多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仍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创新的体育器材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
2、《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要求》鲍银霞
3、《新课程观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黄小平
4、《合理利用狭小空间开展体育活动》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