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与素质教育

时间:2019-05-15 05: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记与素质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记与素质教育》。

第一篇:学记与素质教育

《学记》与“素质教育”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也是当今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认真参考、细心体会的。

1.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的互动过程,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也是学,教即是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学记》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韩愈后来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明确提出“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提倡这种原则的即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中亦属罕见。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的学习。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辩证的统一,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学习与休息之间辩证的统一,“亲师”与“乐友”之间辩证的统一,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如果不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锤炼不出来的。

目前教育领域学生超负现象严重,许多学校的减负工作方向和措施是正确的。但也有的走进了误区。该减的不减,不该减的减了。如课业负担不减,把课外活动、兴趣班如绘画航模先减了;收费的减不收费的也减,一减永逸;只向45分钟要质量,下课放学赶学生走,关门大吉。把学生一味推向家庭和社会,而非专门教育部门准备不足,游戏机厅及社会收费活动场所红火起来。一课一书不是不要课外书,有的学生课余连课外书也不读了。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减负”是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方位教育目标观,不能因课程、教育途径、方法和每个人的工作分工不同而把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割裂开来。要树立全程教育观,从入学到毕业,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到社会劳动实践,从学校到社会、家庭、宿舍等都要进行教育。

3.预时孙摩

预:“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就叫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

4.善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学记》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使之听从;要启发学生,而不一把结论和盘托出来。引导他们而不牵着走,则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J顷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易、容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去独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一”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自我扩散的知识点。教师优秀与否就是看他教的是“一”还是“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不适当的负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5.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过于庞杂;有的缺点表现在单打一,知识面流于狭窄: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有的缺点表现在畏难而退,缺乏功关的勇气。这四种缺点类型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清初学者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以克服缺点,这也就是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运用动力定型的改变规律,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服。这便是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换位置——转化。我们不能形而上学的看学生,一定要辩证的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因素,即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用自身的优点、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缺点、消极因素,这就是长善良救失、扬长补短。这个原则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的意思,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6.善教继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认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的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的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教师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其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含义深远,举例不多而富于启发。

这说明教师应该是为一定的社会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不只是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进,最根本的乃是理想志向给予他们的影响的深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学记》所反映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义之所在,是令人回味的。《学记》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互动的过程。非拔苗助长一蹴而就。教育如同制造可塑性极强的材料,而不是做现成的器具。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植物或动物甚至是容器,把教育教学理解成盛装东西或育苗的工具,是随意,或机械加工原料出产品的工厂模式。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并促进素质发展提高的一种活动,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可能性、有无限丰富的个性,教师要积极启发,因势利导,这是我们的学生观。《学记》很多可贵的教育思想都有助于我们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观和学生观。

第二篇:学记》与“素质教育”

《学记》与“素质教育”(精华转载)(《学记》是《小戴礼记》49篇中的一篇。《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也是当今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认真参考、细心体会的。

1.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的互动过程,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也是学,教即是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学记》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韩愈后来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明确提出“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提倡这种原则的即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中亦属罕见。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辩证的统一,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学习与休息之间辩证的统一,“亲师”与“乐友”之间辩证的统一,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如果不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锤炼不出来的。

目前教育领域学生超负现象严重,许多学校的减负工作方向和措施是正确的。但也有的走进了误区。该减的不减,不该减的减了。如课业负担不减,把课外活动、兴趣班如绘画航

模先减了;收费的减不收费的也减,一减永逸;只向45分钟要质量,下课放学赶学生走,关门大吉。把学生一味推向家庭和社会,游戏机厅及社会收费活动场所红火起来。一课一书不是不要课外书,有的学生课余连课外书也不读了。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减负”是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方位教育目标观,不能因课程、教育途径、方法和每个人的工作分工不同而把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割裂开来。要树立全程教育观,从入学到毕业,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到社会劳动实践,从学校到社会、家庭、宿舍等都要进行教育。3.预时孙摩

预:“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就叫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叫及时的教育原则。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4.善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一下把结论和盘托出来。引导他们而不牵着走,则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易、容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一”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自我扩散的知识点。教师优秀与否就是看他教的是“一”还是“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不适当的负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5.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过于庞杂;有的缺点表现在单打一,知识面流于狭窄;有的缺点表

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有的缺点表现在畏难而退,缺乏攻关的勇气。这四种缺点类型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清初学者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礼记·章句》卷十八)“长善救失”,发扬优点以克服缺点,这也就是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运用动力定型的改变规律,从依靠优点人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克服。这便是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换位置——转化。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学生,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因素,即使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用自身的优点、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缺点、消极因素,这就是长善救失、扬长补短。这个原则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的意思,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6.善教继志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认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教师讲解能引人人胜,就在于其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含义深远,举例不多而富于启发。

这说明教师应该是为一定的社会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不只是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进,最根本的乃是理想志向给予他们的影响的深度。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学记》所反映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义之所在,是令人回味的。

《学记》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互动的过程。非拔苗助长一蹴而就。教育如同制造可塑性极强的材料,而不是做现成的器具。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植物或动物甚至是容器,把教育教学理解成盛装东西或育苗的工具,是随意或机械加工原料出产品的工厂模式。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并促进素质发展提高的一种活动,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可能性,有无限丰富的个性,教师要积极启发,因势利导,这是我们的学生观。《学记》很多可贵的教育思想都有助于我们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观和学生观。

第三篇:《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

《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张学军)4月13日

来自:张学军(北京)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虽然已有两千多年,但它的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有一些非常重要启示。现试述如次:

一、提倡尊师重教、高度评价教师的社会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记》继承儒家的尊师重道思想,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同时,《学记》又强调教化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从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指出教育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强调“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于是举办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以示“敬道”。

1、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在这里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学习者的位置,强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知道并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实践者的位置强调只有担任实际教学工作,才能感受到知识不足的困惑。教和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因“教”而知“困”,知“困”才能“自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教学实践,才能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学记》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学生各自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及时检查指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和睦相处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达到“知至学之难易”,掌握学生的资质,“然后能博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说理精当透辟

《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师的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达到使学生自觉自愿跟着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准确、精辟透彻、精微妥善;举例恰当、剖析事理深刻、说明问题充分,这就能吸引学生自觉学习,收到“虽离师辅而不反”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继志”而自觉学习。

4、《学记》反对灌输式教死书、主张因材施教

《学记》反对教死书,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这种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不启发、生硬提问,只顾赶进度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厌学,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的怨恨心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生感觉有兴趣,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质量呢?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学记》主张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死记硬背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记》说仅凭“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5、重视信息反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记》主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考察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教师要认真剖析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综合反馈,找出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同时,注重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做到“知其心,然后救其失者”,起到“长善救失”的教育作用。

二、《学记》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教学改革有深刻的启示

《学记》剖析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引以为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1、《学记》提出“正业”与“居学”的思想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

只有把“正业”和“居学”有机结合,才能使之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正业”主要指课堂学习的内容;“居学”则指课外活动为主的一切活动。“正业”只有通过“居学”才能得到充分巩固。《学记》又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藏”是指在学校进修学业;“息”是指回到家里自己学习。强调并指出了教师指导的学习与学生自学之间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这种认识体现了孔子“习”“得”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要重视发挥“居学”的积极作用,指导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能“亲其师”“信其道”。

2、及时信息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学记》反对机械灌输式的教学,并指出其危害。“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学记》主张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引导。总结出在教学中应把握与注意的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

(1)四项成功原则:即豫、时、孙、摩。“豫”通“预”。就是预防。这里指教学准备要充分,增强预见性。实践中要及时匡正自己的判断。“时”就是指适时、及时把握机会,适度启发因时施教。等到时过境迁,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孙”通“逊”。就是恭顺、顺着、顺序,指循序渐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因势利导,最大限度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摩”就是互相观摩。师生互动,探讨切磋。教学实践注意了这四项 原则,就会养成学生的“乐群、亲师、取友”等良好习惯。

(2)六项失败因素即:后禁、后学、不孙、独学、燕朋、燕辟

“后禁”指缺少预见性的管理,等到已形成不良习惯再去教育去制止;“后学”是指错过启发教育的时机则苦学难成;“不孙”是指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得到好的教学实效;“独学”是指闭门读书、孤陋寡闻,读死书,死读书;“燕朋”是指结交不良的朋友,背离学习目标;“燕辟”是指经常谈论不正经的事情,荒废学业。《学记》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启示,它能使老师明白“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积极引导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记》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心理。主张遵循教育规律,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细心观察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创造一种“和易以思”的“善喻”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善于交友,完成学业,使学生形成“继志”“不反”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4、教学过程注重启发性原则

《学记》强调教师必须重视启发性教学原则。又指出“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进步观点。提倡重视引导又不失度,极大地避免“凌节”“躐等”“不孙”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及时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不代替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思”“习”“得”的学习效果。

5、《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的观点。我们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急于求成,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倾向。我们要汲取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健康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避免教育上的拔苗助长现象的产生。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我们体会到古代教育思想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和发扬,不能一提古代或传统就认为是旧的东西来个全盘否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孕育着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如果抛弃前人的教育遗产去搞什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认为,只有充分的借鉴和继承中外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学记论文

浅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它们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教育意义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既是先秦孺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观点,给现代教学管理、教学方法都带来很大的启示意义。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我们所要阐述《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教学相长的原则不仅仅是指在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智能。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知识+素质+能力”,这是教学相长所蕴含的的内涵。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共同收益,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该在其中收益,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现了“教”与“学”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今天,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辩证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中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又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我国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学记》中提出的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照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为,现代高科技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和有学习能力、办事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埋怨老师不是“伯乐”,总是感叹“伯乐”型的教师太少了,社会上对于教育的失败也总是把责任归罪于教师,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学习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不管是老师的激励方法是如何的高明,如果学生不学,那么教育活动就无法启动,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他是学习动机激发的内因,只有他自己深刻的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要善于表达自己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短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个真正全面的了解,然后顺着自己的优势和有利于自己发展自己。这些都是对“长善救失”所隐含的辩证法最好的诠释。

教育者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去帮助学生及时转化和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地实现目标。

三、藏息相辅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读书,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活水源头。《学记》中说到“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其次,“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在活动的同时又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提高自己。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是自古就有的,而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是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的原则。面对当今社会的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教师所指定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教学中,课内和课外之间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要善于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外知识辅助课堂教学。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当今教育中,各个学校教师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记》曰:“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认知和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但你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但如果你不去学习和钻研就不能领会其奥秘。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学生学习要坚持专心致志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三年视敬业乐群”、“敬孙务时敏”。专注学习才能在学习上有所发现和创新。

《学记》主要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双方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相长教学观念,还是藏息相依的教学制度,豫时孙摩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心理的了解,都强调教学必须在学生的求知欲基础上进行,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和交流,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刘振宇.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学术交流,,2005年11月第11期.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6卷第1期.陈雯.《学记》的教学教育原则及其启示.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20卷第5期,2001年10月.李艳华.“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今日解读.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4期.

第五篇:《学记》题库

一、填空

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2.《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3.《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4.《学记》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5.《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6.《学记》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7.《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

二、选择题

1.《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教育思想。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启发式教学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映的师生关系是()。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辩证统一

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礼记》 B.《学记》 C.《论语》 D.《老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映的师生关系是()。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辩证统一

三、判断题

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是同一个教学原则。()

四、简答题:

1.《学记》总结了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了哪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了加强论证的力度。2.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哪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3.《学记》倡导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4.如何理解“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5.《学记》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哪四种缺点及形成原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6.《学记》中对于教师的讲解提出哪些要求? 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

第三,“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例不在多而在精”。“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7.《学记》指出来当时教学的哪五大弊端? 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二曰“多其讯言”。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8.《学记》指出教师应具备的哪些基本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 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 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 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了解 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下载学记与素质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记与素质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1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

    学记有感

    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之浅见 根据新课改要求,新的美术教材将以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初中美术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

    《学记》有感

    浅谈《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牛家口小学 卢俊刚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

    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是它是对我国先秦时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所做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字字珠玑,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天新课程的背景下,《学记》同样......

    《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

    《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1 老师们,我已经读完了《学记》,字数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我试着阅读并背诵,发现这里的内容这是发人深思。我觉得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