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四、赵普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
2.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3.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赵普的资料,了解赵普生平事迹: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师:“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后,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从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身上来对照一下吧!
2.学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关赵普资料,较多的了解赵普其人其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3.学生展示预习卡积累的字词情况,对文章理解进行质疑。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三、疏通文章。
1.学生独立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2.老师巡视,借机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明确。
4.教师组织讨论、归纳,帮助学生积累重点词句。
四、评价人物,探究写法
1.教师设疑导学。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的最精彩?赵普举荐何人?作者没写举荐的原因,没有记叙赵普与太祖的对话,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板书
内容:
中心
写法
刻苦读书
勤奋
细节描写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为己任
语言简洁
五、研究学习
1.教师出示材料。(投影)
资料上说:“赵普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课文中,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
2.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自己的研究发现。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点拨研究的角度、方法。
六、加深理解,能力迁移。
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及开放性题目设计。
3.学生按要求积极参与。
4.教师组织学生解疑及对设计题作积极评价。
七、课后学习
整理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教案点评:
采取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文章。其亮处在于读完全篇后,利用剧本创作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细节描写(语言、行动、外貌等)去表现人物的个性色彩。
第二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八、柳叶儿
教学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 “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 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第三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体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能力目标
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人体结构模型,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质量分数10℅的盐酸,自来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人类新个体的产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并且也了解了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那么,人体还有哪些系统?这些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吧。
新课学习:
一、人体系统的组成
教师安排前后两桌组成4人小组,阅读教科书中的图89,并进行观察、讨论。
讨论内容:人体除介绍过的生殖系统外,还有哪些系统?组成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
教师总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是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和结构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各种组织又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的器官。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人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播放动画: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人体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系统是由多个具有相关功能的器官组成,那么这八大系统是否能独立存在,各自为政呢?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前做快速下蹲的动作,一分钟内能做多少。
得出结论:这时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都参与了活动。
讨论:如果两名同学各表示一个人体的系统,分别代表什么系统?通过活动,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得出结论:各系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
学生归纳总结出各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结构的成分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提示:
1.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熄灯的方法)!
2.盐酸对皮肤、眼等有伤害,不要直接接触!
指导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实验小组活动,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骨在煅烧时有什么现象产生?最后变成什么颜色?用镊子轻轻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2)鱼骨在稀盐酸中浸泡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有何种现象发生?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骨在煅烧时先变成了黑色,最后变成了灰白色,同时还能闻到香味。煅烧后的骨被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无机物。
(2)鱼骨在稀盐酸中变软,同时有气体产生。说明它含有有机物。
补充:骨中含钙的无机盐在稀盐酸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你们小时候一定摔过跤吧,可很少有人骨折;但我们却经常听说,某位老人在外不慎摔倒,发生了严重的骨折。这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发生变化,试完成下表:
联系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应用实验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2)冬天到了,妈妈给爷爷、奶奶买了超强防滑的棉鞋,没有给你买,还会有意见吗?
教师: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如: 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同学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在乘车时应主动给老人让座,敬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1.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3.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神经调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用脑,培养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并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新课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自学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教材内容,并让学生概括这部分内容。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神经细胞。
教师: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小小的神经元很神奇,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人体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系统,比电脑复杂得多。
教师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玻片标本,并对照神经元的模式图,自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思考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师生归纳: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教师提问:说一说什么是神经纤维、神经末梢以及神经?
学生:神经元长的突起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三、脊髓
教师出示脊髓的模式图。
教师:脊髓存在于脊柱的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脊髓横切面玻片标本。
学生观察到脊髓由中央呈现蝴蝶状的灰质和周围的白质组成。
教师:灰质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白亮。在脊髓的灰质里有活动中枢,控制着一些简单、低级的活动,如人的排便、排尿等。脊髓发出脊神经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四、脑
教师出示脑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中脑这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脑的组成?2.大脑的结构?3.大脑的主要功能区?4.脑神经及分布?5.小脑的主要功能?
师生归纳: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面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大脑的神经纤维在大脑两个半球、小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传输信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中有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中枢。
第五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在领略建筑大师的风采及艺术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创新精神)
2.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性。
3.学习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4.感受课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分清详略,突出重点描写人物的写法。精心安排,选择材料。
5.学习描写人物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多种描写方式的结合的方法。(创新精神是贝聿铭一生成就的核心)
教学重点:
1.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性.2.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3.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
4.详略,正面侧面描写人物,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教学难点:
1.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爱国情及其坚韧不舍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选择,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围绕主体的写作方法。
3.详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的方法,及多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结合。
教学思路设计:
结合课文,展示贝聿铭相关建筑作品的图片,引导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学习、感悟、分析为主,教师设疑,引导组织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学生主体阅读,寻找相关材料,对贝聿铭这个人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体会文章选材上的用意。结合课件展示,体会贝聿铭的建筑成就、艺术美感。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落实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3.分析课文开头和第一部分。
4.体会贝聿铭的建筑特点和成长历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这还不包括侨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还已经加入其它国籍,成为他国公民。但国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变更,无论他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其不变的是中国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勤劳、淳朴、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政道(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赵无极(法 画家)
周至中(美 作曲家)
贝聿铭(美 建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建筑家贝聿铭的一篇通讯,课前让大家查找了相关资料。现在就让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学生自己发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己将这位建筑界的华裔皇帝,介绍得差不多时。现在我们就作一假想,假如你是一名资深记者,现在由你来撰写这篇通讯,那么你准备如何加工处理刚才同学为你提供的资料,即你准备突出什么?如何构思?
总结:作为贝聿铭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家,你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有可写的东西。
比如,你可以叙写他的生平和求学历程,说明年青时奠定的基础是他一生辉煌的前提。
你可以选择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表述其伟大成就。
你还可以叙写他的家庭,突出父亲、妻子对他的影响,一个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着坚强的后盾,那就是他的亲人。
你还可以写他为中国作出的贡献,突出一个海外游子的中国情。
下面我们来看记者余玮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道,看看他的构思是不是比我们的精彩。
二、朗读、生字。(略)
三、分析:
1.题目:
刚拿到书时,我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殊不知是篇人物通讯,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
为什么作者不用《贝聿铭传》、《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却偏给名为《展》?(这个问题等分析课文后再给答案)
参考答案:
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已不仅仅是在设计建筑,从事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笔和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他设计的建筑物,从肯、巴、香到中银,很大程度上其意义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经典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是从属于文化的。
而这一件件艺术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继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华夏儿女之手,是一现代建筑艺术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如香山饭店。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贝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华夏的文化,是一个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
2.开头:
问题1:本文开篇就提到主人公吗?整整一段约200字,却不见主人公,为什么?
贝聿铭是位杰出的建筑师,体现其价值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他设计的建筑物。故开篇先宕开一笔,通过描述他设计的一个著名建筑物——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激发读者思考:如此宏伟建筑是出自谁手呢?从而引出设计者,本文的主人公。自然导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点出了其身份。
问题2这座大厦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两个短语概括。
惊人的气势:体现在两个入口的数字上。
高贵的气质:内部巨大的园林空间设计。开篇就以这具有惊人气势高贵气质的建筑突出了贝聿铭建筑的独特,不同凡响。
3.第一部分
问题:接着作者分三部分对贝聿铭进行介绍,那具体是哪三方面呢?能看第一部分侧重介绍的是他什么时期的成就?
从标题“初露头角”就可看出,此节介绍的是他早期的成就。
4.第二部分
问题1:这部分主要叙写什么?
从“奇迹”一词(世上少的绝妙的事物,这里指的是贝聿铭的作品。)可见该节重点介绍的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突出成就。
人一生能造就一个奇迹,已经是难能可贵,而贝聿铭不是一次,而是“屡创”。
问题2:“屡创”体现在哪?
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100项以上,在世界各地均有,且获奖的有50次以上。
这众多的大型建筑,不可能一一道来,作者选择了哪几件来说?
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这三大建筑应该是贝聿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绝对的建筑奇迹,现在就让同学为我们介绍这三大奇迹,看看它们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学生自由介绍,图片展示方字说明)
贝聿铭建筑的确是奇迹,同学的介绍,老师的补充,图片的展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贝聿铭建筑的魅力。但我们除了通过这种比较直接的方式了解,认定贝聿铭建筑的高超,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呢?侧面。
请找出从侧面说明贝聿铭建筑艺术是奇迹的语句。
①“深深地获得肯尼迪遗孀杰奎对„„金质奖章”
②“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杰出建筑师”
③“同年,贝聿铭获得了„„巨大的宝石”
正面侧面结合具体说明了贝聿铭建筑的高超设计,独特魅力。
问题3: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却是在什么境况下产生的呢?
“非议中”
“非议”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上?
在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时,贝聿铭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生之犊”,启用他,必然招来其它建筑师的非议。
贝聿铭设计的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曾引起轩然大波,„„毁了金字塔。
最后作者用了一句议论概述了这种现象: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成功所在”
问题4: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越意识,所以在当时总是不为部分人所认同,而当人们真正懂得理解他的设计意图后,就会积极地肯定它的价值,将它推荐到很高的地位。
历史中这种情况很多。先进的新生物的出现,总会引起社会的波动,出现各种争议,不被一些权威人士认可。但历史会公正地证明一切。如伽利略、凡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的什么品质?
敢于创新、勇于探索
挑战传统、开拓创新
5.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题目我们就可看出此节主要表现贝聿铭深沉的爱国之情。
问题1:他的爱国之情到底体现在哪里?
①生活习惯:
“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表明他生活舒适,事业顺利。
“66个年头”说明他离开祖国的时间已经很长,然而一生对中国的深情却依然萦系于怀,落实到生活中就表现为语言、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家庭布置等都是持中国传统。
②对中国的感情
回到祖国,他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请问他会感慨什么?
祖国的巨变,乡音乡土乡情,久别重逢,游子归乡。
——我的根在中国(指生命的根,民族的命运,割不断的祖国亲情)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建筑家,他表达对祖国感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渗入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此节作者选取了两大建筑: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
问题2:学生介绍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
香山饭店: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找出有关根的语句
如何理解一系列关于“根”的寓意
“历史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根)
“好的根”指优秀的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精华)
“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即现代的东西。
这一系列的比喻体现的正是贝聿铭的建筑理念,而香山饭店便将两种理念变主现实,而正是这便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中国心,爱国情。寻根究底,而这深沉的爱国情,便是成就他建筑辉煌最根本的最本质的原因。
中银大厦:(请去香港的同学讲)
相对于香山饭店,略写,没有具体描写设计过程,大厦的外观,但引用了贝聿铭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贝聿铭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要为民族争光为国争气的爱国之心。
6.结束语:
最后一段,请结合标题理解。
自由讨论,参考答案见前。
从贝聿铭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贵的东西?
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热爱祖国、永不满足、开拓进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中心
本文记叙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的杰出成就和对祖国的贡献,颂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深沉的爱国情。
课后小结:课后可将该单元的“小记者”口语交际融入贝聿铭介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