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意义

时间:2019-05-15 05:1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的意义》。

第一篇:教学案例的意义

教学案例的意义

教学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一个活动片段、一个数教学任务。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有的偏重教学过程;有的偏重教学手段。有的偏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学生的学习目标。作为学校教师撰写教学案例,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写作的目的、功能和重点。

1、学习运用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班级授课制下,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或学习理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进行教和学。进而用不同的理论来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关于教学或学习的理论,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总结教学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账,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 1 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案例由于具有如下作用,正在引起普遍关注。顾泠沅先生认为: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

第二篇: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与方程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50+50=100)

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或50×2=100)为什么中间用等号?

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3、现在老师把左边的一个砝码换成70克,天平会怎样?哪边重?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50+70>100)

4、现在老师如果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50克的砝码换成X克的砝码,你会有什么想法?

(50+X>100

50+X=100

50+X<100)

5、出示例2天平图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6、出示观察和操作得到的8道不同的式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对8道式子进行分类。(提示: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指名分类,要求说出分类标准。

7、对“是等式的”与“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再次分类。“是等式的”分为“不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分为“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不等式”

观察“是等式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与“含有字母的” 中“含有字母的等式”发现了什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师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你能举出一些方程吗?(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9、揭示课题:认识方程。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关系

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1)6+X=14(2)36-9=27

(3)60+23>70(4)8+X(5)50÷2=25(6)X+4<14

(7)Y-28=35

(8)25-20=X+1 等式有:

方程有: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

3、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指名回答,作品展示。

出示集合图表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三、介绍我国古代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的历史。(文字与录音)

四、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看图列方程。(略)

2、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方程来表示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下面请看题:(逐题进行,指名列方程。)(1)衣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班有12人参加舞蹈演出,每件舞蹈服b元,一共花了960元。(2)食

小明的早餐是一杯牛奶X克,一袋面包200克,牛奶和面包一共500克。(3)住

同学们参加夏令营活动,一个房间住5个人,Y个位房间能住45人。(4)行

一辆公共汽车从外国语学校开往大车站,车上原有X人,在我们解放路小学站有10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20人。

3、挑战题。

哥哥有60张卡片,弟弟有20张卡片,哥哥借给弟弟X张后,两个人的卡片一样多了,你能写出方程吗?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1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3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例题3借助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我在教学例3时我对课本的教学步骤做了一些改动:第一步: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指出图中的两个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义。第二步:学生学习课本对比例的定义。明确要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三步:让学生观察图中的4个数,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课的流程没什么问题。上课时,才发现这节课的设置是有问题的。问题一:我指出象9.6:6.4=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后,立即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比例的定义。从复习到对比例定义的出现过程较快,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学比例的定义时产生了抠字眼的.现象。 这里不妨在出示9.6:6.4=6:4后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看书上对比例的定义。另外,“象9.6:6.4=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这句话还能说得更精准些,可以说成:“象9.6:6.4=6:4这样的等式就是比例”。虽然等式包含于式子中,把等式说成式子也不错,但这里说成等式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义。问题二:对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的处理不当。上课前发现备课时漏备了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课堂上担心自己又遗忘,出示9.6:6.4=6:4后我就介绍了分数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学时,出现很多学生写其他比例时同时写出了9.6:6=6.4:4和9.6/6=6.4/4。这两个比例表示的是同一个比例,只要写一个就可以。对于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我太过急躁。其实这个知识也是可以放在最后教学。问题三:教学第三步严重脱离问题情境。点评时,孙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节课的教学脱离了教学情境。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是失败的。关于第三步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到情境图中,让学生体会图中的对应关系,再写出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4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两组比的比值,再比较两个比的比值,比较后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再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能体会“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轻松自在,概念的理解顺其自然。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直接告诉学生把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然后发现规律,看是自主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朝着教师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后来发现别人教学时是提供四个数据,让学生写出两个得数相等的式子,这样探索发现规律,并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探索中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态度;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想想别人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因此,在教学中,解决好自主探索与教师适当知道的矛盾显得很重要,有时就能体现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建筑上混凝土的配置、医药上药水的配置、科技上图纸的绘画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一个比,所以课中安排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比例?”学生举例后,由学生就提出“按药粉与水的比为1∶100”中“1∶100”只是一个比,而非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当要配置的药水的重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粉和水的重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药粉和水的比总是1∶100,所以这个比例就是“药粉∶水=1∶100”,这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数学用数学。

第四篇:《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文档 (6)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执教者:魏万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小节《分数的意义》(教材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3、学生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4、理解并掌握分数单位。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一些物体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引入

1、出示3/4,“认识它吗?”

2、介绍分数的出现:当人们在测量、分物或计算中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结果时,常常用分数来表示.3、分数相关知识回顾:大家都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1)、怎样读分数(2)、分数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3)、怎样写分数: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写完后同桌间互相读一读,并说说其各部分的名称。师:今天,我们继续来深入的了解分数。

二、新授

(一)、探索分数的意义

师:首先,让我们来创造几个分数吧!请你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来表示一个分数,独立完成后组内成员互相说一说(每个人都必须说):(1)、你创造了哪个分数?(2)、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学生交流,教师参与)

1、班内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来介绍你所创造的分数? 生:若干,介绍。

(教师提问:一个物体: ①你创造了哪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建立模板> ②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③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一些物体

①同“一个物体”的3个问题

②取其中的5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5/6是几枚扣子? ③3枚扣子可以用哪些分数来表示,分别说说它们的意义。)<用彩笔表示你是怎么分这些物品的,渗透“整体”概念>

2、例子分类,总结

师:大家说的都很不错。刚才我们创造了很多分数,下面我们来给这些物品分分类。

生: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教师引导:老师是这么分的,谁能看出我分类的依据?)

师:刚才大家在展示的时候,很多同学在用到一些物体的时候,用彩笔把所有物体都圈起来了,那为什么只有一个物体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不圈呢?

生: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 师:我们发现,无论是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教师慢慢出示,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也是这节课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揭题,全班齐读)

师: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因此,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我们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分别都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

师: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中,可以把什么看作是单位“1”? 生:。。。

师:所以说,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

3、练习

课本P62做一做(本题把什么看作是单位“1”?)

(二)、分数单位

1、阅读“课本P62做一做”下面一段话,并回答其提出的问题。

2、什么叫分数单位。

3、“课本P62做一做”中所出现分数的分数单位,其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同桌间互相说说上课一开始所写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其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巩固

课本P63---1、2、3(1、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2、把什么看作单位“1”?

(3、分数单位是什么,其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4、3/8表示几个月饼?4个月饼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

板书:

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

一个长方形

3/4

一个圆

1/2

5支铅笔

2/5

12枚回形针

2/6(1/3)

6枚扣子

5/6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学反思:

这是我曾经开设的一堂公开课,个人认为,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比较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学习与思维训练结合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教师注意了新旧知识点的衔接,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回顾旧知,再引入新知。

2、通过较多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3、通过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手头的材料来创造分数以及组内、班内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这是一个概念教学的过程,亦是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教师用丰富的材料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单位“1”。本课中,尽管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来表示分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绝大部分学生往往只能感知到“把一个物体看成单位‘1’”,很少能把“一些物体看成单位‘1’”。例如:学生手中有6支铅笔,往往都将它们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几份,却很少有人把6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或3份,把其中的3支或2支看成是其中的一份。显然,教师应该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材料和实例,从而来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些物体也能看成单位‘1’”。特别是在“让学生用所带的物品创造喜欢的分数并分析这些分数”这个环节之后,如能增加一个环节:“大家用各自的材料都来表示2/3”,相信教学重点会更突出,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举例时急于引出了“整体”的概念,若能在后面总结时适时比较单个物体的“整体”与多个物体的“整体”,则效果更佳。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

背景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从而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里实际上是揭示了分数一个方面的意义,即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

表示。

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

教学准备:长方形或圆形纸 12根小棒 12颗糖果及糖果盒 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用下面的成语各猜一个数。

七十八下一分为二白里挑一

二、复习准备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

三、探究活动

1、看到1/4,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会想到它各部分的名称。—是分数线,4是分母,1是分子。

生:我会想到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这个西瓜的1/4。

生:我会想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1/4来表示。

2、动手操作

请你拿出纸,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表示1/4的。师强调“平均分”。

3、出示1米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

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

分数表示。板书: 一个物体平均分

4、出示糖果盒。问:如果把这盒糖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糖是这盒糖的多少?生异口同声地说:1/4.5、我们把这12颗糖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3颗糖果还能用1/4来表示吗?

生:能。

生:不能。

6、师: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糖果。边分边出示边说:把12颗糖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3颗糖是这些糖的1/4,两名同学得到的6颗糖是这些糖的2/4,3名同学得到的9颗糖是这些糖的3/4.学生用学具动手分,得到不同的分数。

出示操作要求:用12根小棒分一分,分好后说一说,把______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_份,这样的_份就是()/()。

全班汇报。

小结:之前,我们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现在,我们又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平均分。在数学里,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我们把它叫做单位“!”。

8、举例说一说我们教室里那些可以看作单位“!”?

生:两块黑板可以看作单位“!”,每块黑板是单位’1”的1/2.生:我们班54名同学可以看作单位“!”。

生:我们班4个窗户可以看作单位“!”。

生:我们班22名女生可以看作单位“!”,32名男生也可以看作单位“!”。

------

9、谁能用单位“!”说一说1/4的含义?

生:1/4表示把单位“!”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10、出示游戏中的分数7/8,1/2,1/100,说说它们表示什么?

指名一一说出它们的含义。、揭示并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12、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意义。

出示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补充并板书: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指名说说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14、阅读教材第61页内容。

四、尝试练习

1、填空

5/6读作(),表示把单位“1”()。

3/5吨煤表示把1吨煤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是()。

把12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个,2份是这些梨的()/()。五(1)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9/10,是把()看作单位“1”。

2、判断正误。

(!)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教材63页2,3题)

五、深化练习

1、按要求涂色(教材63页第4题)

2、动脑填一填。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占长方形的(/),占正方形的(/)。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开放练习:从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可以看到哪些分数?

八、作业 :教材64页第5题。

教学反思:

1、体现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将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学中,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尝试发现,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而不是仅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夯实基础,重视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学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展示。我出示大量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含义。再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学时,我给学生举出大量实例,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经历来感悟书本知识,理解书本知识。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去创造分数,而后通过”说一说“的过程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单位”!“进一步内化知识,最后通过找分数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数学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于生活。

下载教学案例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与评析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观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分数的意义案例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是在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和分数应用题起着不可估量......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镇海教研室魏志刚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以往我们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抱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寄予过......

    分数的意义优秀案例

    教研活动案例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解放路学校 杨海平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6页 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前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感触颇深。“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的内容......

    体会窃读的意义——《窃读记》教学小案例

    体会窃读的意义——《窃读记》教学小案例 师: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

    《小数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共五则)

    《小数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 城东小学 吴惠斌 一、教学背景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是由于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其意......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