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解现象(一)教案
课
题
7.1溶解现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4.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5.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难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三、使用教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洗衣店接到一批化工厂的工作服,来自不同的车间沾有不同的化学药品,要求清洗干净。洗衣店工作人员首先问清污渍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碘、植物油。[师]:如果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做?
你在家洗过衣服吗?在家里洗衣服主要用到那些东西? 还要用到水,那么你认为洗衣服时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师]:在洗衣服时洗衣粉和污渍都溶解到了水里,水起到了溶解的作用。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解现象】
2.内容组织
【板书】:7.1溶解现象
[师]:大家想一下,这些衣服上的污渍用水都能溶解吗? [师]:我们可以动手试一试,在大家桌上就有这几种药品。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实验]: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碘、植物油分别溶于水。(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可以用水溶解,碘、润滑油用水不能溶解。)
[师]:你在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三支试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他们是溶解了。[师]:固体不见了,没有沉淀了,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溶解。
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我们所说的溶液。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板书】:
一、溶 液
[师]:碘、润滑油用水不能溶解,他们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浊液。[师]:现在你的面前有溶液和浊液,大家对比一下溶液和浊液有什么区别? [师]:溶液的各个部分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溶液的特性:均一性。
糖水就是一种溶液,他上下一样甜,具有均一性。
[师]:如果外界温度不变,水也不蒸发,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分层,不会沉降能够稳定的存在,我们就称之为稳定性。【板书】: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
[师]:这些溶液的形成是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我们将水称为溶剂,被水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剂和溶质就组成了溶液。【板书】:溶液包括:溶质、溶剂
[师]:海水就是一种溶液,溶质是什么?氯化钠、氯化钾等。[师]:物质是怎么溶解于水的呢?(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师]:物质溶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板书】:
二、溶解(微观):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师]:我们再来看这些衣服,用水能溶解的可以用水除去,用水不能溶解的怎么办呢?像润滑油、碘?
[师]:我们来试一试,用汽油和酒精能否溶解润滑油和碘。同时思考如果能溶解,溶解后形成的是溶液还是浊液?
[学生实验]:汽油和酒精能否溶解润滑油和碘。(用酒精洗碘,用汽油洗润滑油。)[师]:他们形成的是什么?是溶液吗?它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是溶液? [学生]:它具有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
[师]:不用水也可以把衣服洗净,这就是所谓的干洗。当然洗衣店用的并不是酒精和汽油,而是用其他更为合适的有机溶剂代替水洗去污渍,当然干洗中还有其他的奥秘,我们以后再学习。
[师]:到这里我们可知道,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板书】: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师]: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在碘和酒精、润滑油和汽油组成的溶液里,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板书】:
三、溶液和溶质的判断
[师]: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通常固体看做溶质,液体看作溶剂。润滑油是溶质汽油是溶剂,通常有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将量少的看做溶质,量多的看做溶剂。
[师]:大家喝过这个吗?他是溶液吗?为什么?(有几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师]: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瓶子的外包装,其中由二氧化碳,这就说明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米醋中的溶剂是什么呢?(是水,有水时我们将水作为溶剂。)【板书】:1.固体和气体看做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2.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将量少的看做溶质,量多的看做溶剂。3.其他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多少,水都是溶剂。4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
5.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两杯浊液,有什么现象。[学生]:分层、沉淀
[师]:浊液又分乳浊液、悬浊液。【板书】:
四、乳浊液、悬浊液
[师]: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静止分层。例:植物油加入水中,牛奶,豆浆。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静止沉淀。例:泥沙、面粉加入水中。[师]:洗洁精是怎么除去油污的?
找出盛有油水混合物(一种乳浊液)的试管,将洗洁精加入其中,用力振荡,观察现象。[学生实验]:向油水形成的乳浊液里加一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
[师]:在加入洗涤剂后,油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此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板书】:乳化现象:乳浊液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师]:乳化后并不是溶液,只是使油分散成无数的小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也就不分层。
[师]:我们将能够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例如:洗涤剂、洗发精。【板书】:乳化剂 【板书】:乳化作用
【板书】:
五、乳化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7.1溶解现象
一、溶 液
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 溶液包括:溶质、溶剂
二、溶解(微观):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三、溶液和溶质的判断
1.固体和气体看做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2.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将量少的看做溶质,量多的看做溶剂。3.其他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多少,水都是溶剂。4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
5.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
四、乳浊液、悬浊液
乳化现象:乳浊液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乳化剂 乳化作用
五、乳化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篇:科学教案 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小班科学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①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②教师小结。
③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第三篇: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一.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 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教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2.进行新课(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 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教师归纳并板书:
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
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的挂图和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
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2)研究磁化现象 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1-5那样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 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没有)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铁棒能吸引下面的铁屑)这说明什么?(说明铁棒也获得了磁性)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板书:
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教师指出: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提问:除了钢、铁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作磁性材料?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向学生展示录音带、磁性卡等,介绍这些磁性材料的应用。3.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4.练习有一条形磁体的N、S极的标记模糊不清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将它的两极判别出来? 5.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本章习题第1题。
第四篇:第一节 磁现象教案
第一节磁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②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知道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体、磁极、磁化。
(三)教学难点: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四)教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柱,铜柱,铝柱、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看司南和指南针图片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吸引铁,指南针可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磁现象)2.进行新课
(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
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完成以下实验。1.磁铁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2.磁铁上吸引物品的能力处处一样吗?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
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方位。
提问: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2)研究磁化现象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那样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没有)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铁棒能吸引下面的铁屑)这说明什么?(说明铁棒也获得了磁性)
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
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
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教师指出:在刚才的实验中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而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提问:除了钢、铁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作磁性材料?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 向学生展示录音带、磁卡等,介绍这些磁性材料的应用。3.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4.练习
5.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第一节练习
第五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有些液体能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观察和描述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猜测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胶水等液体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实验过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水试管3支,滴管1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筷子1支,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预设: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稳定的溶液。
2.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谈谈你们的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先来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那我们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
2.师:请同学打开科学书第七页,认真地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然后再来交流分几步做?注意什么?
3.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提示: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得。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5)做好观察记录。4.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描述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预设: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溶液。
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6.讨论胶水、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师: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预设: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师:我们可以认为胶水和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怎么样?
1.学生预测
你猜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2.分组实验 出示提示:
(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2)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再观察。(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4)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学提示,师演示,如怎么反复使用滴管,如何振荡。3.描述实验过程 学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4.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醋、酒精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食用油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2)得出结论
5.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1)生回答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
(2)归纳:a像胶水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体之间的溶解。b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
四、课外延伸
师:我们对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胶水等溶解在水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我们不能称它为溶液,称它为混合物,那么我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能做出解释吗?1.有时间课堂上演示。2.建议课外试一试水能否溶解在胶水、醋等液体里。
五、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