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引”与“学”
——析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动之策略
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中心小学 诸葛小琴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要么教师单方的积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还有不少;要么整节都是学生自己“吵闹”地讨论,教师成了“召集人,旁听者和捧场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如何让师生互动过程融为一体?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必须找好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智慧火把的“导火索”,是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引路人。教师应通过观念、能力、方法等一系列变革,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更新:
(一)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就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避免“优生撑场面”,后进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其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教学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1
(二)能力的更新
教师能力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人”,而且更要目中有“人”,把新课程中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培养。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我们要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三)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化费时间多,教学效益少;内容情节分析多,语言文字训练少”的三多三少,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但那些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使用价值,而是应该在新观念指导下注人新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学习性方式,因此要创新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减轻作业量,还其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其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好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操作中,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具体包括从备课到作业-3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从常理、常规中质疑。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从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面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压抑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十分重视、珍惜。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学生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表扬,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参与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判断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利
“自由选择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么学”享有发言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如在内容的选择上,上一堂课前,教师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征求学生意见,一部分学生想学“山”的部分,另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水”的部分。于是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开讨论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是“山”美还是“水”美。经过双方的争论,达成共识,只有“山水交映”才是最美的。又如作业的选择,教师在布置一些有创造性、延伸性的作业时,可设计几组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根据当堂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也可以几组题交错选择。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其他像朗读方式、学习方法、理解思路、背诵方法上均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四)“还”学生想象的空间
孩子是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他们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 的色彩,就象童话一般。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奇妙的想象的天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会忽视孩子的想象,抑制孩-56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张淑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提出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即时收到信爷爷会来接他吗?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含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班的刘旺同学,说话不清楚,成绩很差,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也就得几分十几分,以前从没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简单问题时就叫他回答,结果答对了,我就叫同学们鼓掌鼓励,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我在辅导作业课堂巡视时经常到他身边鼓励他,夸他有进步聪明,时而摸摸头。他从此及时完成作业,不会的还来请教,对学习有了兴趣,写作文时还写到了老师对他的帮助,心存感激。成绩也提高了一大块。可见情感的投资多么重要啊
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思考写作方面的话题时,让学生试着多写一些周记,小练笔,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这样才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注后进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4.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的空间 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1)在时间上留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丰富学生思维德多样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孩子的思维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2)在空间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例如《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老人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海鸥们看到后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在表达什么,倾诉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材本身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很多,例如本文中结尾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海鸥们还会有什么表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制造”这样的空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大声地喊:“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吧!”
第三篇: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师生互动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把终身教育思想和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奠基。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
①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②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③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④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 “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概念界定
1、理论导航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于语言学习有系统的论述,进入11-12岁的儿童他们已能进行抽象思维,在英语学习方面会有一个飞跃,集中表现在他们用英语表达的内容大为丰富、概括语言规律的能力明显加强,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较快。在小学阶段的中、高年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模仿和机械操练是必要的,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还需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思考和自己摸索学习规律与策略的能力,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有教授提出师生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即“动态生存”的方式。我们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促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师生互动不仅是指师生在语言上的对答,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这是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学生互动是英语学习中合作学习的体现,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使他们不仅从教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中获取语言素材,而且从同伴提供的教学资源中受益。
2、研修重点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课题必须通过操作来论证。上学期我们完成了课题的初步框架,本学期我们的研究重点将是以英语课堂教学为基点,主要从两个纬度展开研究:①探索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英语课堂教学生存方式的外显特征,着眼点是“如何互动”和“互动的有效性”研究;②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方式研究,通过积累不同年段、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归纳梳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流程。
3、研究路径
本阶段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和教学方案设计及沙龙研讨等活动来践行“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原则。主要运用“前移后续”的策略,实行对课题组集体备课的创新,通过对同一节课或同一类课的反复讨论、反复试教,实现资源共享,智慧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各学科教学的和谐(其中含有对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等,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使教师“愿教、乐教、会教、善教”,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互促、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应该有效地解决我校 “学困生”、“厌学生”、渐多,教学质量不够理想,英语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教学质量。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
2、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和完善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经验总结法。
整个进程要体现“一核心”、“两结合”、“三个点”、“四步曲”、“五注重”。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 月)
制定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组成员,学习理论知识,准备实施。
2、研究实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深入课题研究,积累实验资料。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月
总结实验情况,写出研究报告,推广实验经验。
六、组织机构
组长:冯玮琪
人员:赵德杰白银李杰王丹刘富宝 杨玉琴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4.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