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2.3.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与选择)
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包括: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辨析题:
1.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是错误的。本题考查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此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重点)
1.遗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
2.环境(指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辨析题
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说法不正确。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十佳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制度的含义(识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各校的总体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识记)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
教学的目标、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我们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的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
课程理论流派(识记)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缺点:过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实际生产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简答题:
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个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二)活动课程中心论
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 活动中学习,教师发挥协助作用。缺点:活动中心课程不指定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教材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动课程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认为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中,强调课程结构有意义的统一性,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缺点:
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把课程设置的中心完全放在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其预想的课程目标很难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2.3.4.5.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的特点(理解识记)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育包含教学包好上课。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重点)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亲自活动)间接(他人成果)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上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1.2.3.4.5.6.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组织严密 气氛热烈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其目的在于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观察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语言直观
1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2.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
(四)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的“学不遢等”“不陵节而拖”“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2.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既要把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八)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4)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重点)
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问答法)(重点)
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
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基本要求: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重点)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惊醒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问题要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第二,讨论组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是要做好小结。教师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3)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重点)
指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知识和几梦的方法。(生物、化学、物理)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第三,第三,做好实验小结。(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发现教学法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乐观的儿童观。
第二,强调内被动机的重要性。
第三,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程序”原则。第四,重视强化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运用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绝对性评价(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合甄选人才)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和内部评价(设计者和使用者自己)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记忆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好
5.时间因素:记忆的最初阶段忘记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影响。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2干扰说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定势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4功能固着(只看到表面,看不到潜在功能)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性情感发展的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要提醒中学生,既要告诉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出于自然,不必紧张和自责,又要鼓励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学习知识,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为将来的生活旅途积累资本。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恰当地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这些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对科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予以指导。使他们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消除盲目性和神秘感。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与异性同伴的正常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家长和学校绝不应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更不该因噎废食,将其作为不正当行为而一味驳斥。教育者应当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坚决摒弃对异性友谊和爱情“一刀切”的干预方式。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冲动和盲目,一次需要指导中学生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相处的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某些性欲望,如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欲望应该予以满足,而如性尝试的欲望,则应该加以约束。总之,一味压抑或放任自流都是错误的。
第二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表征,也是企业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和追求理念的表达,经过长时间企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过程所形成的独特的,仅适合企业本身的一种文化表现。企业文化伴随企业而成长,在继承企业初创时期理念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树立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企业文化形象,并成为一致的信念追求。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思想和管理理念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内涵。企业管理要面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过程中所有的问题,不仅要对企业的走向进行宏观调控,还要在企业面临突发情况时做出快速反应。企业管理十分考验团队领导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一方面表现在员工的招聘、培训和考核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上。及时高效的企业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并且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统一于企业活动之中。企业文化的树立和企业管理理念的形成伴随着企业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企业绩效、规章制度和竞争力等具体表现出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企业良好高效率运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为企业文化的树立提供条件和保障.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建设密不可分,为企业管理注入活力,提升空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种体现,也是企业决策意向的一种输出,要求决策者对企业要有全局的把握。而企业管理更加侧重于企业在日常运作中的细节,包括统筹规划和监督控制等工作。此外,企业管理覆盖企业的诸多层面,包括决策制定、执行力情况和企业经营现状等。而企业文化更侧重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何更好的挖掘员工的潜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共同目标是追求利益,企业管理把人当做客体来实现,而企业文化将这种共同为企业员工所认可和追求的企业文化运用在企业中,来对企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关系的把握,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的必修课。找寻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最适应企业需求的结合点,有力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缓慢的工作,并且伴随着企业的创立、成长、成熟到逐步壮大,企业文化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断的修正更新以力求最适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正是由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导致一部分企业并不愿意花费精力来完善企业文化,及时将企业最新的理念输出。导致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系统,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也就显得
微乎其微。因此,加强企业文化本身的管理能力,首先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系统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建立适合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的思想融入企业管理之中,优化企业管理。
坚持企业人本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企业人本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企业行为活动都是以人为承载体而形成的文化理念。人本思想是当代社会最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员工的长期发展和实现价值为出发点,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在企业人本文化思想的关爱下,员工更有积极性和归属感,这也就使得企业管理更加有序、高效和人性化,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运用企业文化规范企业职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理念的一种表达,因此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感染力来规范员工的职能。将为广大员工所认同的企业文化不断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让它的思想深入员工的内心,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内履行。此外,可以用企业文化来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协助企业管理能力的发挥。
创新企业文化促成先进企业管理。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有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一个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也需要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换代。企业文化的创新一方面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情况来调整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就是,企业文化要不断吸收外界的新鲜文化,包括一些优秀企业的先进理念,更好的融合于自身企业文化中,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管理更加先进,更具竞争力。
四、优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同样,优化企业的管理,也能够对企业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管理促使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的雏形是企业初创时的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更多是通过企业管理决策修正时,员工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并丰富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发展走向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决策理念的传达。所以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完善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管理强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激励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作用并不具备强制约束能力,所以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过程中标准的设定和制度的建立来支持企业文化,促成企业文化指导下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以此来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塑造。企业管理者在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理念和相关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因此,符合经济规律走向,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管理决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措施互相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道路
第三篇: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课时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四、教学工具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请同学观看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回答问题:
1、黑土家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什么?(手电筒)
2、白云为什么不去买个毛衣送给黑土,而去冒着被生产队抓起来的危险去拔羊毛织毛衣?
3、我们现在家用电器都有哪些呢?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今天这节课我就要学习: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首位太空女游客
〈学生活动讨论〉首位太空女游客出现的原因?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展示)手机发展历程:大哥大→黑白屏移动电话→彩屏手机→可摄像、拍照、录音等多功能的手机→3G手机
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起导向作用。
〈展示材料〉 10月1日至7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
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四川省、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5.5%,山西、贵州和吉林省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9%、23.8%和20.0%。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材料中的消费热点即“黄金周旅游消费”,带动了黄金周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这一要素的分析,让学生在自主的分析活动中,并结合书本引出并理解相关结论: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由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所学习,因此本节内容采取学生资助学习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解决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重要性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超链接〉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讲话
【板书设计】
【作业】
举例说明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自己感悟生产的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国家经济生活的情感。
第二课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并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导入,引领学生辨别我国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四、教学工具
公有制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教学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2008年我国可谓是喜事不断,2008年5月2号杭州湾跨海大桥顺利通车、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之后、又迎来了神七的成功发射,这些都跟我国的所有制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不断发挥他巨大的威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学习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我国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能清楚的认清它们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各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是本课的重点。为此:
一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异同。让学生比较。
4、说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注意:一是这种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能有差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布上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从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第二种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数额、数量的误区。从质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观念。而是要抢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人的领导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二是指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控股或参股以发挥作用,三是做那些非国有企业做不了或不能做的事情,四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要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论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必须居支配地位,这样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从而体现国有经济的“关键性作用”。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请同学区别一下下面几种经济形式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之间的地位如何?
①学校里的小卖部 ②欧尚购物中心 ③某镇上的小型灯泡厂 ④中国电信集团
①属于个体经济,以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的特点。
②属于外资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③属于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的作用。
④属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但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种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板书设计】
【作业】
辨析: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步削弱。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课时: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二课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典题例
1、(2008全国高考文科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l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待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这说明()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买方市场的含义。买方市场是指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有利的市场,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和商品生产者能否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和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意义。题中一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另外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品滞销或停产,这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A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D本身不正确,颠倒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能选。
【答案】B
3、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按其所有制的根本性质分为()
A.公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
C.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我国经济成分的根本性质,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按性质可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C三项都不是从根本性质来区别的。
【答案】D
4、江苏常熟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2007年底,常熟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0元,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6元,常熟的统计表明,税收的33%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的49%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工业投人的50%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农民增收的60%来自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壮大了经济实力,而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从经济学上看,常熟市的实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常熟市的实践启示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把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放在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上,通过努力实现农民的小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常熟市的实践证明,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统筹城乡的发展,对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材料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农村基本上是以手工工具和分散劳动为主,工业上重工业技术装备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20年。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也有手工为主的落后生产。在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占58.5%,西部地区占6.6%,中部地区占34.9%。
材料二: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又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已学过的经济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而且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二表明在生产关系上,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两则材料揭示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而不能采取单一的公有制。
{生产与经济制度其他补充}
第一课时: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三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其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一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二是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缩小。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影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四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第二课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地位。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集体经济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2)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第四篇: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
A.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B.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C.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D.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2、()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A.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
3、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A.消费品市场
B.生产资料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
4、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二、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A.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B.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E.发达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存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各个不同的所有者
B.私有制的产生
C.社会分工
D.阶级的出现
E.国家的产生
答案部分
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分工的产生过程。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选项A是第二次社会大
分工,选项D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相关概念。
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市场体系的相关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4、【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市场体系的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点。
2、【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第五篇: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基础训练
《经济生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判断改错
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
5、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
二、选择题
1、在河北曹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间。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
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 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石油产业等领域,不得单独对民间资本投资设置附加条件。这是为了
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②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障碍
③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投资准入门槛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3、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上缴国家的税收比重不断增加,95%中小企业
是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共约1.5亿。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
A对国民经济起支配作用B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体
C为国民经济注入活力D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下列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
反作用的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5、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
给予补贴。“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出有利于: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②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③通过消费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④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③④
6、生产“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
社会的道德关系
7、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
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经济待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
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
A.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C.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9、在手机议政大厅、手机分组讨论等特色平台上“游戏”两会、短信议政,成为2009年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手机的生产,现代人就不可能通过手机短信议政。这说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
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①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③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④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重大成果。为了更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是多样的。以下能作为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是
①外商控股形式②股份合作形式③新型农村合作社形式④国家控股
形式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了161户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路线图,提出要合理收缩中央企业的分布范围,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集中。这种调整:①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②有利于国有资产质的提高③有利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④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4、在新农村建设中,某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农田水利设施和部分建筑物入股,合作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和村集体都成为公司股东,村民同时成为公司的雇员。这种做法:①发展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②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
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④发展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近年来我国私营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至2007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私营经济产值增长率居首位。这一材料表明
A.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私营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C.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D.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生活》第四课答案
一、判断改错
1.错。生产决定消费,不能说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不能说凡消费都能促进生产,只有适度的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直接生产过程是社会再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不能说是国有经济。
3.错。公有制的主体(不是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只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之一。
4.错。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不能说是平等的。
5.错。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联合,不能说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或者非公有制经济。
二、选择题:1—5:BCCDB6—10:CADBB11—15DA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