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文体特点

时间:2019-05-15 05: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词的文体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词的文体特点》。

第一篇:词的文体特点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了解词这一文体的文体特点,理出词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初步感受词的魅力。

2、鉴赏《望江南》,捕捉意象,想象情境,体会该词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情怀。

3、学习、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欣赏美词的兴趣,热爱我国的诗词文化遗产。【教学重点】

鉴赏《望江南》,结合意象和意境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总结、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方法】

情境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出示PPT课题,询问学生: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关于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就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引导,引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二、走进词

1、词是什么? 明确: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补充词与诗之间的关系(诗歌的纵向发展):

劳动节奏——《诗经》——《离骚》——乐府——五言的古体诗——诗歌革新运动——近体的格律诗——词——曲

2、词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A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谱)B句数、每句字数、格律(平仄、押韵)

为让学生有更加具体的感知,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进行粗略解析: 《如梦令》(两首并提相对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来源:民间流传、文人自创

A宫廷流传到民间:《菩萨蛮》《沁园春》(《西江月》、《蝶恋花》等)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B文人创作《渔歌子》 a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b取自诗词: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c文人自创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D上阕、下阕(上写景与事,下抒心中情)E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

产生于隋唐,兴起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代 ○1隋末唐初开始由宫廷流至民间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望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晚唐出现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温庭筠(女子生活状况和情思,题材狭窄,风格秾艳)顺势进行温庭筠的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借用其《菩萨蛮》讲解其秾艳词风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3五代:李煜

(在深闺怨情的基础上也拓展出亡国愁绪)《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

(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北宋:欧阳修

(扩大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我人生感受,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尤善小令)《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5北宋:范仲淹

(推动词由绮靡向叙事过渡,开创边塞词,扩大题材)《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北宋:柳永

(内容贴近大众,拓展了词的长度,由小令拉长到慢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北宋:苏轼

(言事陈情咏史,展胸襟诉抱负,提升词的地位,拓展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开豪放词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南北宋交界:李清照

(女性独特视角展现闺情愁思,含蓄婉约)《一剪梅》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9南宋:辛弃疾

善用典故、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题材更广,手法多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感受鉴赏词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徜徉于宋词艺术殿堂许久许久,吟咏慨叹之际,我们早已为古人之情怀所感动,为古人之才思所折服,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宋词鼻祖之作,去感受一番儿女情长。

1、教师配乐诵读《望江南》 出示问题组: 感受词中女子的情态 体悟该词表达的情感 留意鉴赏该词的方式

2、借助意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赏析词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悟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4、总结诗词鉴赏方法(学生自主回顾小结,教师归纳)A初步阅读,感受整体情调 B细部推敲 赏形象

(词中描绘的画面、事件、景物、人物等)赏语言

(形象传神、含蓄隽永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赏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相间、白描等等)C结合创作背景赏情感

四、拓展延伸,运用所学鉴赏方法 鉴赏李煜《望江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分享交流成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望江南》并背诵

2、我眼中的《望江南》(课上所学两首《望江南》任选)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出《望江南》之中勾画的情境,注意情与景的交融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 , 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 , 不能面面俱到 , 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关键 , 即使是拓展性内容 , 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 , 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 , 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 , 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 , 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 将宇宙比做大海 , 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 , 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 , 但又各有侧重 , 各有中心.篇二: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

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

(一)应用文文体的主要特点 1.以实用性为目的 2.以真实性为基础 3.以时效性为根本 4.以规范性为准则

(二)应用文的分类 1.公文

包括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 2.事务应用文

包括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 3.日常应用文

包括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申请书、述职报告等 4.宣传应用文

包括新闻、通讯、广播稿、演讲稿、解说词等 5.法律应用文 6.经济应用文

包括经济合同、市场预测报告、市场决策方案、协议书、招标书、投标书、产品(商品)说明书、商品广告等 7.科技应用文

包括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报告(说明书)等 8.礼仪应用文

包括欢迎词、欢送词、请柬、聘书、开幕词、闭幕词、贺信、贺词等

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1.学好理论,指导写作 2.模仿例文,典型引路 3.突出训练,形成技能

应用文文体的语言特点 1.严谨庄重

(1)使用书面化的书面语言

(2)使用专用词语 2.恰当准确 3.朴实得体

4.简明生动篇三: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电视画面的诠释注解,而且是深化主题、完善内容、构建结构、衔接上下的重要手段,是整个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电视节目是完美画面和完美解说词的有机融合。优秀的解说词应该和散文、诗歌等文体一样,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解说词一般不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声音传输给观众,而且是瞬间传输,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解说词既有其他文体相同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解说词写作过程中必须尊重它的特殊性。

标准规范

解说词特别是新闻解说词是一种公共语言行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一般受众眼里,电视语言应该是规范语言,这是对传媒的信任和要求。从这一角度说,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和语言导向的双重责任,媒体应该是语言规范的典范。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汉语语法,遵循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语言运用标准。电视语言不同于网络语言,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把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接受的“创新语言”运用到解说词中。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发展最充分的语言之一,电视语言作为人们接触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语言形式,其规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发展,社会语言空前丰

富,但也不可否认,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问题同时出现。生造词语、用语粗俗、病句错句、错字别字、词不达意等问题正困扰着受众和媒体工作者,给受众带来了视听和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了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严格遵守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将失误降至最低甚至为零。客观准确

真实是解说词的生命线,如果解说词是虚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解说词写作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只有客观真实,才能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才能取信于民。西方学者主张以公正的、超然的、不含成见的态度报道新闻,意见必须与新闻分开,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解说词写作。

在实践中,有些解说词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搀杂一些主观意识,如对某项工作、某种事物主观评判,甚至小题大做得出结论(如极大地促进了„一,从而确保了„„),此类语言既有强加于人之意,又有画蛇添足之嫌。解说词的任务是配合画面,将事实更清晰地呈现给受众,至于结论应是受众视听思考的结果。当然,解说词总会带有作者的倾向性,但这种倾向要通过事实的选择、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运用、修辞的技巧等表现出来。一般而言,解说词应尽量慎用或少用以下语言词汇:一是模糊概念。如“几天前”、“一天夜里”、“非常美丽”等,二是表意绝对的词汇。如“登峰造极”、“空前绝后”,三是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如“蛮不讲理”、“恶狠狠的”;四是推断性、结论性语言。如“强力推动了”、“切实加强了”,五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和方言。

通俗流畅

解说词的作用就是设法让观众把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补充、完善、延伸、深化画面内涵。因此,解说词应当是大多数观众听得懂的大众通俗语言。但通俗不能庸俗,更不是媚俗,解说词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并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学术用语,非用不可时,也要做适当解释。另一方面,解说词最终要由播音员以语音形式传送给观众,这就要求要特别注重音韵美,注意语言的节奏感,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的句子,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简洁形象

由于解说词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释性文字,简洁明了是其必然要求。要做到简洁应把握两个不用:一是言之无物的空洞语言不用;二是和画面语言完全重复的语言不用,如画面是满树通红的苹果,解说词是“树上挂满了通红的苹果”;画面是雨景,解说词是“下雨了”。解说词应在延伸、深化、美化上下工夫,使观众听了对画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索,使画面有更强的感染力。形象虽不是解说词刻意追求的目标,但形象化的语言能把抽象变为具体,把呆滞化为生动,使整个作品多几分灵气。数字的灵活运用就是明显的例子。解说词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数字说明问题,但过多的数字罗列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观众在瞬间无法综合比较分析,一时间很难得出理性结论,如何使数字形象化很值得研究探讨。在数字形象化运用上,有许多成功范例值得借鉴。如把纺织接线工每天走的路合计写为“能在北京十里长街走五个来回”;把全国白酒消费量写作“可装满两个西湖”,这样的解说具体中不乏生动,使抽象的数字有了一定的形象感觉。由此可见,形象化的语言往往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匠心,使寓意含蓄而深刻、表达生动而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在一些专题片中尤为重要。

第三篇:谈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点

谈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点

标签:工作报告

报告

政府

特点

文体

(《应用写作》2004年第1期)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文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届、每年均要向所辖行政区域的人民报告政府的工作。这是一项很好的制度,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与关注。就其性质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它是我国现代社会政治的产物,也是我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年轮的忠实纪录。它所报告的事都是关乎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大事。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入,研究这一文体成了一件迫切的事。在这里本人谨以贵州省石秀诗省长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试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的若干特点。

一、作者为集体,读者为全民

中国内地任何政府工作报告,都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它的报告人通常是该地区政府的代表人,而制作者并非他一个人。按惯例,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由一个起草小组负责,该小组在报告人的领导下深入实际地进行调查研究,搜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由报告人提出起草报告的思路确定报告的主题,起草小组据此分析整理材料,拟出提纲,提纲经报告人和政府的领导集体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通过后再由起草小组起草初稿。报告人组织政府负责人对初稿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再将修改稿下发至本级政府机关部门及下级机关部门,进行广泛讨论,召开多场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意见,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进一步作深入分析,必要时进行再调查、核实,然后作补充和反复修改,最后由政府机关集体审核通过作为会议文件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报告人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政府作报告,由全体代表进行讨论,修改后经过大会的审核批准,作为政府工作的法定性工作指导文件。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与一般的调查报告、咨询报告或部门的工作总结有着本质的差别。

文章都有特定的读者群与使用范围。无论小说、戏剧,还是书信、合同、庆贺文、祭悼文,都会十分明确地显示它是给哪一部分人看的。政府工作报告却不相同,它首先显示的是给全体人民看的,全体人民有权提出各种批评建议,有义务贯彻执行。

与此相似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报告。如“十六大”工作报告、各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党的工作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相似,但亦有许多较大的不同。党的工作报告属于政治报告,较多地关注于党的工作,如确定党的指导方针、思想原则、工作思路,提出政府改革发展等建议及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属于行政性报告,大都偏重于经济。本文只涉及政府工作报告。

二、传意过程复杂,审定程序缜密

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党的工作报告,其传意过程都比一般文章复杂得多。以2002年****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的报告的草拟过程为例,即可见一斑。

2001年8月~2002年5月****同志先后到山西、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调查研究,对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基本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2001年8月中央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十四个课题组对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收入分配、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2001年10月起草小组成立,由胡锦涛同志领导。2001年11月8日~22日组织8个调查研究组深入广东、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等十六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开了80多场座谈会,参加者914人。2002年1月15日起草小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2002年2月18日****同志审阅报告提纲,对若干重大问题发表意见。2002年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审议报告初稿,先后开过数次政治局会议、四次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初稿。将报告下发至178个单位,组织了100多人进行讨论。2002年11月3日~5日中共七中全会讨论,提出70多条修改意见。2002年11月8日召开十六大,2100多名代表讨论审核。2002年11月13日十六大报告修改定稿。

这一过程表明这种大型的工作报告起草的时间长,参与人数众多,调查研究面广,专题研究工作量大,把关层次多,审核过程严密,反复修改的次数多,集中了党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它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全局性的,因而成为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决策性文件和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纲领。

当今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之后形成的。其传意的完成,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过学习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加深认识与理解,使之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指导思想。因而也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的传意是多层次、多侧面反复传递,而后才完成的。

三、内容全面系统,概括精确,具体可行

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回顾工作成绩,总结获得这些成绩的主要经验,指明当前存在的问题,换届的报告,还要指明下一个五年的总体设想,并提出下一的工作安排。这些内容和人们日常见到的工作总结内容差不多,其一般要求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出今后的工作打算。内容虽一致,实质却有较大的不同。

其一,部门工作总结容量小,内容单一,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部门工作总结限于某一时段、某一单位对某一项工作完成情况的总结。无论体育比赛、工程项目、教学改革还是体制改革试点等内容都比较单一;政府的工作报告要求全面系统地回顾检查本届政府的工作。要求如实地向人民报告本届政府任期内生产总值及同比增长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增长情况,固定净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与贡献率,金融存贷余额,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增加值、电力发展、农民收入、化工烟草、食品、制药、电子、信息、材料、房地产、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条件的改善情况;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的情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情况;政府职能的转变情况;扶贫攻坚的情况、就业和再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情况;科学教育发展情况;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等等。任何一个单位的工作总结,都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内容。

其二,部门工作总结较多的是本系统或本部门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体会、做法或经验,以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的经验要求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以利于指导政府今后的工作。它一旦被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成为法定性的工作指导文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其三,部门工作总结对于今后工作的设想,一般是针对现存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设想往往是本届政府今后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工作安排,只是实现总目标的阶段性计划而已。

其四,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性强,往往采用各方面数据和具体指标,显示其论述的精确性与可行性。

石秀诗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回顾部分连续使用了许多数据,如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80亿元,年均增长8.9%;1999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支出从113.8亿元增加到314.7亿元,年均增长22.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5倍以上,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2年底分别达到1553亿元和1404亿元,比1997年底增长1.2倍和84.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劳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电力累计完成发电量2067亿度,比前五年增长91.4%;技术改造投资46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7.2%,公路内河运输投入资金2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5倍。

在今后的总目标和2003年政府工作目标的重点部分也用了一系列数字作为具体可见的指标,如:

今后五年要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

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

力争将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数字的使用是一种技巧,通过“年均增长百分比”、“比前五年增长的百分比”或“倍数”、“增加值比重的百分比”及“增加了”、“提高了”等语词的运用与对比,揭示与突出强调了现实各种数据的真实意义。从这一方面看,上述这些数据的使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显示政府工作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未来的美好前景,鼓舞人们前进的信心,而且还可以斩钉截铁地下达必须完成的各种指标;也使报告显得科学、可*、精确、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数据使用在一般的工作总结中是少见的。

四、视角转换多,语态差异大

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以多种视角进行陈述,而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语词。因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显现出不同感****彩的陈述。在这里我们仍以贵州省石秀诗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分析。

1.文本结构图式(如下图)

本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标题、引言、主体、结尾。标题有背景注明,引言有提请审议语。主体部分可分成三大部分,以总述与分述方式客观叙述,结尾部分多激励的语言。

2.视角

从上述结构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文以三种视角陈述。

视角之一:引言部分以行政机关向权力机关郑重提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用“请”等敬语。

视角之二: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经验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设想及近期工作安排。

视角之三:结尾向各位代表提出要求与号召,多激越的词语。

3.不同视角中的不同用语

视角之一:对会议用下级对上级说话的语气,应恭敬、客气、有礼貌,多用“请”字,如“请予审议”、“请提出宝贵意见”。

视角之二:对代表个人用上级对下级说话语气,应带指示性、号召性,如“必须以„„为指导”、“一要,二要,三要,四要”、“务必保持”、“请我们„„高举”、“全面贯彻”、“认真执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而奋斗”。

视角之三:采用陈述得中,平实自叙,谨慎评估的语调如:

谈工作成绩多用:明显增强、明显改善、明显成效、重大进展、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全面进步。

谈经验多用:坚持以、坚持把、坚持不断推进、坚持„„方针。

谈问题多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总量小、水平低、矛盾突出、基础脆弱、增长缓慢、有待进一步转变、仍需进一步提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谈到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时多用:力争、加快、完善,继续完善、深入开展、大力加强,不断加强、大力优化、大力发展、切实抓好、切实做好,进一步启动、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加大、进一步完善。

得中陈述是一种陈述技巧,它要求陈述讲分寸,讲成绩不能过,谈问题不能略,介绍经验不能虚,说明奋斗目标态度坚决、信念坚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恰到好处。这种平实谨慎的叙述,比夸大其词、虚多实少的介绍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

由上可见,不同的视角选用的词语的感****彩也不相同。视角的转换和得中的陈述用得好,不仅可以把接受者带入情景之中,也可调节全文的节奏,使之抑扬顿挫,富有吸引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利用数据进行强调的技巧,利用视角转换的得中陈述技巧和不同视角中的语用技巧,确有其奥妙和可探寻之处。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1202/n-95184.html

第四篇:语文论文的文体特点

语文论文的文体特点

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活动。比如,就汉语语音问题来说,用音位学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语音成分,分析单元音a及韵母ia,ai,ian中的a有什么不同,zhi和zi中的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何,这样的语文论文属学术论文;而分析汉语拼音怎样教,有介音(韵头)的音节是三拼法好还是两拼法好,两拼法中是“声韵”相拼(如j+ian)好还是“声介合母/后随成分”相拼(如ji+an)好等等,这样的语文论文属语文教学论文。又如,研究句式是语法学方面的语文论文,研究句子在中小学怎样教则是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不能只是理论分析,而应该有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实践性材料来加以证明,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应该对人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语文论文与语文教学论文的区别

这就是说,教学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是针对教学实践来写的论文。教学论文虽然来自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教学论文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总结。语文教学论文与教学总结属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范围。前者属科学研究论文范畴,后者属工作报告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总结是对某个教学阶段、某个教学范围中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说明。教学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说明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分析和一些学术性的探讨.当然,教学论文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与教学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好的教学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可以成为一篇教学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毕竟有区别。教学总结中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但这不是必需的;教学论文则必须具有理论的探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为理论,必须以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为目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认为写语文教学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包括自己的,或别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等等)加以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又要能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学论文,要么只阐述某种观点,不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实践依据,泛泛而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么做怎么教,不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究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学工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写语文论文,可以写也就是说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研究的题目也可大可小。大到研究语文教学的原则理论,小到研究一篇课文甚至一句话、一个字词的读法教法。研究题目的大小,本身并不决定文章的优劣,大题目不见得好,小题目也不见得不好,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分析是否深入,总结出的规律是否有指导意义。

从目前语文教学研究情况看,语文论文中针对教材和教法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某一篇课文如何教,某一类课文如何教,识字课如何教,拼音课如何教,作文课如何教,看图学文课如何教……等等。有一些“传统课文”(中小学都有)人们研究了几十年,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教法。这一类的问题我们当然还可以再研究.因为教法本身是一门富有活力的艺术,而不是死板的模式。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学生,他的教法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因此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们可以针对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再进行研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

不过,如果我们研究的眼光只盯住教材中某一课、某一类课文、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不容易找到有突破性、创新性价值的研究题目,写出的语文论文就往往会缺乏新意,难得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从传统研究中着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开去,寻找新的研究范围、研究题目的语文论文。比如说,我们 写语文教学论文的思路可以向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个是课程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目的、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们在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学语文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叫“语文”。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语文,怎样教、怎样学才算达到这门课的目的,这些问题虽然专家们已经谈论甚至争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语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过,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语文课教学是不成功的。吕叔湘曾说:“讲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首先我们肯定它有问题……教学时间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吕先生这话是20年前讲的,现在的情况也未必有多大好转。只要看看目前社会公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语文水平的低下(商店、报刊、电视,到处写错字,读错字,到处是不通的句子,学校中很多老师说不了普通话,板书极糟……),就可以知道学校语文教学从总体来说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失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三大弊病,其中之一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成败问题,自然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它还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限制。不过,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如何正确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自觉自主地(而不是仅仅为完成上面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去上好这门课程,这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县.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但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能站得高一些,分析问题说得透一些。

另一个是教语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教师教育教学用语的研究。教语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规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为讲授教材、体现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与教材教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各科教学法课。除了讲授一些教学理论、课程性质等问题之外,着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关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课。这门课本应是最具有针对性、最实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课,可惜它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教书的老师,没有几个承认是从这门课学会教法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过去这门课往往脱离实际。

这些年来,人们日益注重到对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学语言的研究。实践证明,离开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教学法的研究是难以深入的。现在国家教委已正式下达文件,把教师口语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过去对教材研究较多,对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对“教语”,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必然会形成“教材.教法.教语”这样的新格局。其中“教语”的研究基本上是刚开垦的生荒地,语文教师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来。

教学语言的研究范围是宽广的。比如: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语体,它有什么特征?它与一般口语有什么不同?教师口语中课堂语言和课下语言有什么不同?中学阶段或小学阶段教师口语分别有什么共性特征?对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师口语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与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有什么关系?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交谈语等有什么特点?等等.结合地区特点,我们还可以研究对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学时使用教师口语的具体情况,在双语教学情况下教师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落后地区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等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方面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研究就可以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甚至可以发前人所未发,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提供新经验。

第五篇:词的特点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

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

二、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词调)而后才倚声填词的。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它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就只是个别的了。这方面,有《词名索引》(中华书局)之类的书可查,兹不赘述。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一百字)。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宛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曲调既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词除很少数小令是不分段的单片词(称单调)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称双调)。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双调词通常称第一段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后阕。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拽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拽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此外,词的押韵与诗多数是偶句押韵,少数是句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若干句一转的情况都不一样。词的韵位,大都是其所合的音乐的停顿处,不同曲调音乐节奏不同,不同词调的韵位也各别,有疏有密,变化极多,有时一首词中韵还可分出主要和次要来。如苏轼《定**》,以“声”、“行”、“生”、“迎”、“晴”五个平声韵为主,而其中又夹杂进三处仄声韵为宾,即“马”与“怕”押,“醒”与“冷”押,“处”与“去”押。这样的押韵法,是诗中所未有的。当然,词的用韵,从合并韵部、通押上去声来看,又比诗的用韵要宽些。至于词的字声,基本上与诗的律句由平仄互换组成相似,但变化也很多,有些词调还在音乐的紧要处,要求分出四声和阴阳来。

词最初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这一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文人词在初盛唐几乎是凤毛麟角。到中唐白居易、刘禹锡时代,词才算略有一席之地,但所作多半是《忆江南》之类颇似由绝句形式改造而成的小令,作者填词,也只是偶一为之。

到晚唐温庭筠、韦庄,词的创作才出现了重大的飞跃。有了一批专长于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完全成熟了。温、韦都是唐末重要的诗人,同时又都是词的大家。以他们为首,包括一批五代的词作者共十八人,就有五百首词被五代后期蜀人赵崇祚收录在他所编的《花间集》一书中,从而被人称之为花间派。这些词人和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为娼家妓女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这完全适应了当时南方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这些词的唯一主题,同时词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绮靡艳丽的,因为它们都是“花间(花,喻指妓女)尊前”唱的歌曲。乍一看,这个头似乎开得不好,但问题恐不能这么孤立地简单地看,要没有花间派词人的努力,没有这种为满足都市生活需要而创作流行的新曲子词的普遍热潮的形成,词这种新体裁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技巧,就不可能成熟得这么快,词对后来文坛的影响也不可能那么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要推迟。而且说到底词的兴起,也不可避免的总会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阶段的,不管它发生在何时何地。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能任意取舍割裂的。

不在《花间集》、不属花间派的五代词人中还有三位大词家,那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一部分词与花间派的题材、风格相近,只不过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的私情密约、风流逸乐的生活,在艺术境界上,则委婉蕴藉,有明显的提高。另一部分风格哀怨的抒情词,特别是南唐亡国以后,李煜过着“日日以眼泪洗面”的臣虏生活,所作之词,尽是伤悼身世遭遇、寄托故国之思的哀音,这就一扫“为侧艳之词”的花间风格,而以纯朴的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感受,把词境推向了唐五代词的艺术最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词的延续,虽题材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赏景等范围,如欧阳修这样的大作家,许多严肃的内容都见诸其诗文而并不写在词中,这就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题材内容对作家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论词者有词是“艳科”的说法。另一方面,欧词与冯延巳词又常常相混,还混作二晏词,这又说明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词与五代冯延巳词在题材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柳永之前,从中晚唐到北宋初,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且已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体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是他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他是一位长期出入于妓馆教坊的落魄文人,对当时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市民的心态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加之又有诗歌才能和音乐素养,所以他的词写出来,便广为流传,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此外,长于写慢词的尚有张先、秦观等人,他们也都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作者既多,词体渐渐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限于狭隘题材的传统观念而用来反映更广阔、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感受的革新想法也随之而产生了。苏轼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他放笔挥洒,诙谐谈笑,深沉感慨,把咏怀古迹诗的内容写入词中,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此外,如围猎、记游、述梦、咏物、感慨人生、隐括唐诗、唱和古人、酬答朋友,以及描写农村风物等等,都一一入词。诗与词的界线被冲破,词的传统婉约风格被改变,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解放,苏轼被称为词豪放派的代表。在东坡之前,范仲淹曾以《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过边塞征戍事,可谓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但终究只是偶作。东坡词虽对词的传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气候,倒是招来了一些讥议,说他的词是“长短句中诗也”,“不协音律”,“要非本色”等等,只是到了南渡后,他的影响才显示了出来。

苏轼的实践证明:词是可以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当时社会上对合乐的歌词的需要并没有减低,仅仅把词当作一种新诗体来创作的人,难免会被人讥为不能歌、不懂协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苏轼。这样,到北宋末期,词风就又回到讲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设立了一个“大晟府”,相当于汉代的乐府机关,延请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来整理乐曲,制作歌词。“好音乐,能自度曲”的周邦彦和“元祐诗赋科老手”万俟咏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们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凡所制作,都成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彦也确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辞章,能写出保持传统风格,投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的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来。所以旧时被推祟为宋词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称之为格律派。李清照是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但不绮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叹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与周邦彦等人的词风并不一样,但也极讲究声律。在创作上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与诗相混;又自视极高,对诸多前辈词家包括苏轼在内,都有过尖锐的批评。

宋室南渡后,由于国土大半沦丧,一部分有爱国思想的人愤慨痛心,他们要表达内心的不平,除著文赋诗外,也就利用起这一已十分流行的词体来了。词既用来写家国事、民族恨,自然又走上了豪放派的路子。苏轼当年播下的词体革新的种子,埋藏了一段时间,终于到这时候开花结果了。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还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在抒写国家兴亡的感慨中拿起了词这个“武器”。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就是辛弃疾。他不但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而且可算得上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存词数量最多(六百多首),题材风格也最为多样;他不但能用词直接记述重大史实,如写金主完颜亮欲投鞭渡江,至瓜洲受阻,被哗变金兵所杀,恰值辛氏奉表南归,得以亲见的情形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等等;也能用香草美人手法写出“肝肠似火,色笑如花”的合乎传统婉约风格的作品来,如《摸鱼儿》(更能消)之类,还能作《祝英台近》(宝钗分)、《粉蝶儿》(昨日春如)一类“昵狎温柔”之词;他的农村词更是活泼清新,一派生机。他擅长使事用典,也能信手白描;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如《沁园春·将止酒》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人谓此词是《毛颖传》(见《七颂堂词绎》),即是一例。总之,稼轩是大才,能无所不容。这样,词体又一次突破了倚声的局限而得到了解放。

慷慨悲歌和忧国情怀只是南宋时代闪光的一面,相比之下,另一面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普遍得多: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些人当然不会欣赏革新派词人的作品。也还有些不同程度上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他们躲进了艺术王国,在专心制曲填词上寄托自己的生活乐趣,竭力追求词的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这样,周邦彦就成了他们崇拜和效法的对象,而词则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长于音律又艺术感觉敏锐的白石道人姜夔,后来则有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他们被人称之为格律派,也有人说他们是典雅派、风雅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实也不尽相同:“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故人称“清空”;史达祖风格虽说与之相近,却涉尖巧而多钩勒;吴梦窗则绵密秾丽、才情横溢,被人比作李长吉或李商隐,张炎讥其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苛刻之论,未免皮相。咏物词在这一时期特盛,那些成了遗民的词人多借此以寄托亡国之痛。宋亡人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已趋于衰落了。

下载词的文体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词的文体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模版)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

    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

    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

    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 (一)应用文文体的主要特点 1.以实用性为目的 2.以真实性为基础 3.以时效性为根本 4.以规范性为准则 (二)应用文的分类 1.公文 包括命令、决定、公告、通......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范文大全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不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

    应用写作文体语言的特点

    整理网站: 应用写作文体语言的特点1、庄重 庄重是指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表述要得体、谨慎、严肃。譬如批评阿诀奉承的人,说“见了当官的跟条狗一样,就会摇尾巴,对老百姓却狗眼看人......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本站推荐]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不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

    演说文体的写作特点(推荐)

    一、讲究语言的美声性 1、语言要特别讲究简明通俗,好说易懂。 2、语言运用要尽量口语化,把书面词汇换成口语词汇。 3、要尽量少用关联词。 4、举例必须形象具体,生动耐听。 二......

    新闻的文体特点(5篇范例)

    新闻的阅读 新闻的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