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5: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版六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第一篇: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灵璧县老户朱小学 刘颖 2017.8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第4课

第二单元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四单元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燃烧与灭火

生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动物与环境

食物链

遗传与进化

代代相传的特征

进化中的生物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保护环境

保护空气

水质调查

变废为宝

和谐的家园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反思: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教学反思: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学反思: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教学反思: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篇: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 1.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具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2.太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2.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3.月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教师: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板书设计 3.月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板书设计 4.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教具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板书设计 5.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6.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7.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了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8.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8.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9.养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蚕 五龄蚕

小结

不同点 头部较大 身体发黑

全身都长毛 头部很小 身体白色

全身无毛 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 身体结构相同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五)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

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板书设计 9.养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10.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四)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12《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 生:当然要啊!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找零食吃。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 蚯蚓 麻雀 蚂蚁 青蛙 食物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①抽

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

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第二课时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 甲虫 蝙蝠

喜鹊

蛇 老鼠 食物 树叶 昆虫

种子、昆虫 小动物 种子 动物 兔子 松鼠

狐狸

鹿 食物 草 果实、昆虫 果实、小动物 草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2>分类、检查答案。

三、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评价:

1、这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围绕“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和“动物吃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很多是学生们平时见过的和常接触的,所以知识方面都挺丰富,生活常识不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基本上都能作出一个小结。

2、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运用了多媒体去创设情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课件创设本册书的主题人物琪琪、波波去动物园玩的情景,通过看动物而引出新课中的一些问题和内容。

3、知识拓展方面: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再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进行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3《植物繁殖的奥秘》

内容标准: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能力培养

1.能对开花结果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用实验找到答案。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物繁殖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奥秘。2.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流程

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搜集信息——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和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导入: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后才能结果?是不是只要开花就会结果? 讨论: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猜想。

任务: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选两朵刚开放的、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对比观察。

观察:两朵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媒体:播放“开花结果” 视频,观察花变成果实的过程。

讨论:讨论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与结果有什么联系。

目的: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汇报和交流,知道植物必须要有雌蕊才能结出果实。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二:给植物传粉

媒体:出示玉米人工授粉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要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呢?

引导:如果是像玉米这类种子较多又密集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产量。活动:尝试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收集玉米花粉,为玉米雌蕊传粉。

观察:如有可能,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比较经人工传粉和没有经人工传粉的玉米棒在结籽饱满程度方面有什么不同。

交流:各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

拓展:人工传粉的方法也适用虫媒花吗?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媒体:播放“种子的传播” 视频。

导入: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问题: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讨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二.活动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导入: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媒体:播放“植物的营养繁殖” 视频。

问题: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引导: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搜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营养繁殖的有关资料。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拓展:利用网络,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4.卵生和胎生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知道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3.了解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问题。教学重点

认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教学难点

了解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生蛋呢?

小结: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产在水中的卵,通常软而无壳。产在陆上的卵,通常较硬甚至有壳。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什么是胎生?

胎生和卵生有什么不同?

哪些动物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小结: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某些热带鱼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四)资料:动物的克隆技术

指导阅读P86“动物的克隆技术”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板书设计

14.卵生和胎生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

四、动物的克隆技术 附:

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50% 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0。2.地球内部由、和 三个部分组成。3.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

4.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5.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6.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7.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8.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传粉、传粉和

传粉。

9.有些植物可以用

、、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10.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二、简答题:20% 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2.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三、问答题:30%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第三篇: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旗北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

2011年

周 星期

备课人:黄艳莺

第一课 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

第四篇: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课题:《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光源,了解光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事物规律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归纳,领悟光是沿直线代传播的,对小孔成像原理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蜡烛,塑料管,火柴,打靶装置,激光灯,试管,一次性纸杯,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吗(喜欢),那我们就先来欣赏美丽的风景,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风景漂亮吗?白天我们为什么能看清各种风景呢(白天有光)如果是晚上会怎样呢?(一片漆黑看不清物体)晚上怎样才能看清物体呢?

生讨论……

小结:要想看清物体,必须有光,所以光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联的,没有光,我们的生活将一片黑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知识。

二、活动一:“什么是光源”

师:在自然界中,很多物体可以发光,白天我们能看清物体是什么在发光?(太阳)晚上,又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呢?(电灯、蜡烛……)小结:同学们刚才举出了很多发光的例子,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各种美丽的光,请看屏幕,(课件展示发光的图片),像你们刚才看到的各种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三、活动二:光的传播

师:你们看到了很多物体都能发光,那么光源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管子看光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根蜡烛和一包火柴,一会你们将蜡烛点燃,将桌子上同颜色的塑料管拿起来放在眼前观察烛光,观察时要闭上一只眼睛,有的塑料管可以弯曲,请看老师做(教师演示),观察以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结果,然后由小组长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现在开始做。(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大家停止实验,现在请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请举手: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只有直管可以看到烛光,这个现象说明光在塑料管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沿直线传播)

第二课时 实验二:激光打靶 师:刚才大家观察得非常他细,那你们他细观察过别人打靶吗?你们想打靶吗?现在大家有机会打靶了,我们现在来练习激光打靶,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打靶装置,请大家拿着激光灯对住A、B、C三个小孔打靶,打靶时光必须通过中间挡板上的小孔,看看能打到几号靶上,打靶任务完成后,请大家把看到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填好实验报告单,现在,同学们相互配合,看哪个组打得又快又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请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课件演示)

师:请看屏幕,画面上打靶的结果和你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是的)提问:通过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光沿直线传播的)师:接下来,请你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问:光从A孔能直接射到1号靶上吗?(不能)

师:请你们想想办法,怎样让光从A孔射入照到1号靶上,大家先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动手做做。新|课 |标|第 |一| 网

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请举手回答。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小结:刚才这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既肯动脑,又会动手,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问:刚才你们打靶,只能看到红点射到靶位上,能看到红色的光线吗(不能)师:那怎样才能看到红色的光线呢?请看老师做

(演示)将激光灯对着装有大烟雾的试管一条红色的直线从烟雾中穿过。提问: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

第三课时 实验三:小孔成像

师:在生活中,人们很多地方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比如我们照相时要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现在老师就来教大家做一个简易照相机,你们想学吗?(想)请看老师做(演示):拿一个一次性纸杯,用铅笔在纸杯底部中间铅一个小孔,然后用橡皮筋把薄纸缠在杯口,照相机就做好了,小孔就是镜头,让光进入,薄纸就是底片,现在老师点燃蜡烛,放在镜头前,在后面的纸屏上会看到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请你们像老师这样,用桌上的材料来自己动手做一个照像相机,做好后,再点燃蜡烛,放在相机前看看你看到了什么?最后由小组长填好实验报告单。(学生分组制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实验做完了,下面请每组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在纸屏上看到了倒立的烛光像)

师:刚才每组同学都看到了倒立的烛光像,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是倒像吗?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把成倒像的简图画出来,先看老师画:(学生画图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画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小结: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小孔成像。板书:小孔成像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大家通过积极思考来动手实验,知道了哪些知识呢?(知道了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明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师:光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光,我们将无法看书、学习,没有光我们无法看清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将失去色彩,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你们肯定还 想知道更多关于光的知识,那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布置作业)

五、拓展:

1、请大家课后查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2、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师:希望你们像这节课一样,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找出答案。你们的生活将丰富多彩。【教学反思】:

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东西,但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去进行过探究和认识,所以本课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也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课时中,认识光的传播。一开始学生猜想无从下手,毕竟光不是一种实在的实物,只能靠生活经验去猜测,那么经过试验光线打靶,学生亲手制作,探究,大部分都能正确说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小孔成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不相信通过小孔、照相机看到的像是完全相反的,甚至连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像呈现出来也是相反的,只是大脑对其结果做出修正而已,单纯的讲学生无法理解。于是我通过视频展示,利用锥形瓶装满水,透过锥形瓶,看到物体确实是反的。这下学生相信了,再结合光线传播画图,探究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本课“光线打靶”活动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按照学具的说明和图例制作“标靶和打靶”,不再由老师做样板。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但有一些学生看不懂步骤说明,动手能力有待提高。新|课 |标|第 |一| 网

本节课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收获知识,总体上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的方形

镜子,一种小玩具。

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

3.动画、录像。【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1)出示镜子。

(2)谈话: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

(2)学生实验。

(3)讨论: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

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

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通过这个实验,渗

透反光角度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

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

第二课时

师:镜子同学们都见过,用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脸。镜子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让沿

直线传播的光拐弯。下面我们就看看镜子是怎样让光拐弯的。

活动二: 光拐弯游戏

把书立在桌子上,手电筒从书的前面照,书的后面亮吗?想办法让书的后面被照亮,这里有一面镜子(帮学生想出合适实用的方法,照亮后让学生根据光的传播路径画出光路示意图)。

活动三: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http://www.xkb1.co m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第三课时

活动四:游戏——比比谁找到的像多

(1)讲解:下面,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组都有二面用橡皮膏连在一

起的小镜子,把这二面镜子立在桌上,成为“人”字形,在二面镜子前面立一个玩具小猴;把二面镜子慢慢向内或向外移动,可以改变二面镜子之间角度的大小。试一试,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猴的像?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减少?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增多?比一比,谁看到的像多?(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如果二面镜子相对,在镜 子里可以看到无穷的像。这是关于镜子里的像的一个秘密,你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了。活动五:潜望镜的制作 光可以被镜子反射,利用这个性质,我们不转身也能看到后面的情况,也能不透过窗户就看到外面的情况。试试这个潜望镜,观察潜望镜有几面镜子。(列举潜望镜的作用,观察潜望镜原理示意图)

(三)拓展: 镜子的应用

看图了解镜子的应用:汽车后视镜、医用眼镜、潜水艇的潜望镜等。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

讨论各种镜子的作用:汽车后视镜可以让司机开车时不转身也能看到汽车后面的情况,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医用额镜带在医生额部,能把鼻孔、耳孔等平时不能看清楚的部位照亮,便于医生检查诊断疾病。投影仪的反射镜可以把平放的胶片上的图像反射的直立的屏幕上。潜水艇的潜望镜能在水面上观察水下情况,也能在水下察看水上情况。穿衣镜可观察自己的着装、仪表和神态等。【教学反思】:

w W w.x K b 1.c o M 本课在上节课学习光的传播基础上探究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中设计带学生走出室外,利用学具里面的两块镜片进行两个活动:一个是探究如何将光照到阴暗的墙上。另一个是按教材里面让光线照到书本的一面,然后利用镜片将光转移到书本另一面。但由于本星期天气一直不好,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没有强烈的太阳光无法完成实验探究,因此我先简单讲解一下,留到下星期带学生到操场探究。第二课时探究物体透过镜子呈现出来的像。因为学生学具有镜片,于是让他们小组探究照镜子。通过亲自体验,学生也能够自己总结出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第三课时通过了解生活中镜子的运用,自己动手制作潜望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情绪很高,一时纪律难以控制,以后活动探究、动手制作的环节注意分好小组,规范学生纪律,高效率完成。

以后我会努力改进我的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彩虹》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

(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2.能力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教学准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课时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

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1.引申的问题: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

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

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观察: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第二课时

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 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

1.引申的问题: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那么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

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

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

6.演示: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

11.归纳: “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

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http://www.xkb1.co m 13.媒体:

播放《彩虹》视频。【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们通过观看“彩虹”图片,回顾日常生活照看到的彩虹,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彩虹呢?这是这么一回事?再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找到办法“再现生活中的彩虹”,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彩虹的足迹”最后通过一个探究活动“阳光是彩色的吗?”结束本课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关于彩虹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漂亮的彩虹呢?它是怎样形成的?你能再现”彩虹“吗?通过小小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到了重现生活中彩虹的乐趣。再让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彩虹”的身影呢?学生们对此当然乐此不疲,那么在这一基础上我将利用契机,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做“阳光是彩色的吗?”(课本中)的小小实验,让学生们把对科学的兴趣带回家,这样对于调动他们继续探究科学、探究大自然的求知欲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体上本节课基本能达到教学效果,但可能由于有的同学未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去,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鼓励这些个别同学加入到小组的实验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篇: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六上科学教案

机械和工具

一、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课后反思:

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二、新授

1、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2)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动滑轮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2)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用具:圆筒、层板、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教后反思:

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和参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教学用具:瓦楞纸、纸、铁钉、金属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3、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入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臆的猜 想,哪 些得到了证实?哪 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2、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教学难点:拱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示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朝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3、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结合 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热和燃烧

一、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4、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5、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6、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太阳、灯、火、运动(参生问题这些热是从那里来的?)

二、让我们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教学反思: 哪杯水温高 教学目标:

7、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8、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9、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1、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实验: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两杯同样多的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跌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哪杯水的温度高?

5、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珠实验方案,检测一下,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二、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小组议论方案。

5、实验并记录。

6、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思考延伸

1、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0、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11、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12、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1、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热在气体囊的传递。

1、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课外延伸 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教后反思: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磁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偿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教学反思:

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厉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教学重点: 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加热引起的变化

1、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阅读相关材料。

四、燃烧需要的条件

1、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教学反思: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教学过程:

一、引入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3、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教学反思:

把火熄灭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水的灭火原理

1、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试一试,结果怎样?

4、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8、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下载粤教版六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六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

    粤教版_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 通过探究根......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清清的水

    粤教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 清清的水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趣味科学课堂,你们猜老师今天会讲什么呢?给个提示你们: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啊?老师遇到这个......

    六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1 、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哪里有土壤 粤教版

    第三单元 土壤 第18课第19课 第20课哪里有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

    六上科学教案试卷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

    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

    高中语文目录(粤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必修1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单元导语 活动指引 参考阅读 1.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2. 我很重要···毕淑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