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语言功能
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语言功能
【摘要】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活动和语言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那么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语言功能呢?文章尝试从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语言功能;导入;提问;自我表达
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等抽象思维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如果一个脑半球得到刺激,同时又能得到另一个脑半球的配合时,整个大脑的思维运转成效将是惊人的。所以,将幼儿线描画活动与幼儿语言活动相互整合,相互渗透,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和语言都是幼儿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幼儿将观察、创造、理解、审美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后的物质表现,而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媒介。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艺术性的语言介入为幼儿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与此同时,绘画创作活动又为幼儿提供了使用完整语言的机会,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载体。因此,两者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
一、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
(一)故事启发绘画
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且形象具体,符合幼儿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从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寻找点燃激情的“兴奋点”,并将其扩展开来,那么,富于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的创作主题就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
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不但能有效集中幼儿注意力,而且将主体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便于幼儿把握。用谜语“十个加十个,还是十个;十个减十个,也是十个”引出线描画活动“手套”;用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引出主题“我设计的机器人”。
二、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
在幼儿进行线描画创作之前,教师往往会先进行引导启发,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唤起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记忆,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而能否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与教师预设的提问有直接关系。
(一)多设开放性问题,尽可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对于只能回答“是”与“不是”的封闭式提问,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提的问题要让幼儿有可发挥的空间,有多种思考的途径和多种答案。这样的提问对于发散幼儿的思维很有帮助,有利于幼儿在随后的创作中大胆想象,自主创新。
(二)预设问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预设提问时应结合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提问,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经验系统化,使幼儿在进行线描画创作时,更容易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
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的反应,孩子们的幻想只有在没有任何重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现。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实现创造。有些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时,往往会要求他们不要说话,不要讨论。其实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画画时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嘟嘟囔囔,低声自语,或与同伴交流,一步步地解释他的图像、情节的出现过程,很少默不作声。这种自白过程是儿童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正像皮亚杰所论述过的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同伴间必要的交流也是必需的,它能极大地激活幼儿生活经验的储备以及创作的激情。美术创作是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的,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有的幼儿画画时甚至会比手画脚,这是幼儿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说明他们作画时自我表现欲较强,形成了一种自我愉悦的感觉――开心而放松,这种感觉需要通过语言或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儿童的绘画通常是形象语言与情感的直接统一。恰恰他们的语言和肢体的舞动就是形象语言的情感体现,再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绘画情感也得到充分宣泄,从而增强了绘画兴趣。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画画时一概不准说话、不准动,会制约幼儿的美术创作。所以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
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话语。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也许教师的不屑一顾、随意断喝,就把孩子们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活动中的言说者,同时还必须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在给予引导和支持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幼儿耐心亲切的引导。教师的循循善诱从情感上和幼儿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使幼儿缓解了紧张的心理,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使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勇气,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盛赞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和画作的极高成就。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绘画技能与大诗人王维没什么可比性,但欣赏幼儿的作品确有“画中有诗”的意味。他们画出的图像可能是为叙述生活中有所感的一件事、一个故事或一种游戏。五周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绘画和语言具有了社会化,他们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们不但要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还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解说自己的作品,如果把创作过程看作幼儿情感的抒发,那么表述自己的作品则是将自己的感受(具有直觉的成分)向外表达。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帮助幼儿把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梳理、归纳,获得更新的经验,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的最佳舞台,而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他们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作品的画面效果,体会到了作品的“画外音”,还看到了别人的创新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一)采用一对全体、分组介绍等模式
如果每一次都采用一对全体的模式,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是少数幼儿有发言的机会,可能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就经常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分组介绍的模式就可以解决幼儿表达机会不够的弊端。可以以四或五人一组,每人轮流向组内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各组巡视,寻找机会与小朋友沟通,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在分组介绍完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总而言之,教师不要轻易对幼儿作品做简单主观的评价,应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自我,互相学习。
(二)采用故事表述、物体描述等形式
孩子都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幼儿把自己画面上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既可以让他人更生动地感受作品,同时也使幼儿今后带着更多的想象去画画。
第二篇: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024班
姚莉 yaoli_024@163.com
摘要: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绘画活动中幼儿表现美的灵魂是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儿童借助绘画活动可以交流感情、表现生活感受,而绝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似地模仿。但笔者通过为期四个多月的教育实践,通过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记录,发现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绘画简单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孩子由原来的“异想天开”创造性地绘画变成了机械地服从或模仿成人。
其实孩子天性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们作为孩子的引导者,不是考虑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教幼儿画出多么美丽、完整的画面;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幼儿去想象、去操作;用手中的画笔去体现智慧、体现想象。
关键词:观察分析、培养、想象力
一、问题的提出: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儿童借助绘画活动可以交流感情,表现生活感受。孩子们依靠观察、记忆,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自己构成画面空间去表现认识,从儿去或得成就感、得到兴趣的满足。儿童参与绘画活动是一种乐趣,在这种愉悦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画的形象也许有些歪斜、也许与生活中的真实还有些距离,但他们是创造“艺术”,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传达。然而,笔者在为期四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发现。在幼儿绘画活动过程中,老师似乎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先是告诉幼儿绘画的主题是什么?应该画些什么?然后老师示范画,接着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按照老师的范画进行绘画活动。幼儿从不会画到会从画不像到画得像。绘画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受到了束缚。
到底如何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想象力呢?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
笔者通过四个多月的教育实习,结合自己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的观察和记录,从对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观察进行分析,并且引发思考: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让想象因画笔的表现而更美!案例一:旭旭是一个从小对绘画很感兴趣的孩子,平日里老师拿出纸和笔说要画画的时候,他总显得异常的兴奋,今天同样如此。老师首先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幼儿交流“暑假我去过哪里”!然后老师有选择地范画,老师画的是东方明珠塔,在简单介绍和范画后,幼儿自己进行绘画活动。旭旭的画面很满,无论是画面和纸的比例还是造型老师都非常满意!但是有一次老师对小朋友们进行了命题画,旭旭的题目是“我们的小区”。老师给了旭旭一幅范画,希望旭旭能按照范画进行绘画,可是旭旭迟迟不画,最后在老师的督促下,他依葫芦画瓢,总算是完成了!但和旭旭以往画画的表现来看,显然是退步了,不仅造型不好,连画面也显得很拘谨。
案例分析:其实旭旭对绘画有着很浓的兴趣,他喜欢自由绘画,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按照范画进行临摹;这时候老师应该给他创造良好的绘画气氛,让他根据以有的经验及独特的想象力进行绘画活动。
案例二:孜孜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男孩子,老师说的他都会尽力做到最好,绘画也同样如此。绘画活动“堆雪人”中,老师像以往一样都会有范画,绘中天空中飘着雪花,两个小朋友在堆雪人。画面很单调,在自由分组绘画活动时,孜孜按照老师的范画完成了绘画。他的认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是他的绘画缺少了童真、童趣。
案例分析:其实在日常的绘画活动中,老师为了取得绘画的成效,只要孩子画的像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幼儿的绘画显得枯燥,没有一种应有的稚气;绘画内容缺乏想象力。孩子的绘画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案例三:米米是个心思细腻的小女孩,对绘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绘画活动“秋天的水果树”这一主题中,老师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平时看到的果树进行绘画,幼儿大多数画了秋天的苹果树和梨树。在涂色这一环节中,我发现米米跟别的幼儿截然不同。其他幼儿都是绿色的叶子红红的苹果,而她把苹果树涂成了红色,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这样涂,她笑着对我说:“因为秋天到了,苹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苹果熟了的时候都是红彤彤的,所以我涂红的的!”
案例分析: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米米无论是在命题绘画还是自由绘画过程中,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她的绘画有时让人很惊讶。无论是画面内容的设计还是色彩的运用,总会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幼儿绘画活动与幼儿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三名幼儿的观察记录分析,发现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
绘画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通过绘画教学发展幼儿的智力,必须先重视幼儿、指导幼儿观察,使他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尽情想像,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当然了,在创造过程中想像力表现得越充分,思维的积极性就越高,情感越丰富,效果就越好。这三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绘画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绘画色彩与幼儿情绪的关系:绘画中的色彩可以代表情绪变化,如红色令人精神亢奋,黄色使人精神愉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代表心情沉闷、忧郁。幼儿在绘画中,大多采用令人喜悦和精神兴奋,感情强烈的红、黄、蓝等明亮的色彩,而较少使用令人沉闷、忧郁的灰暗的、深沉的色彩。这正是幼儿情绪愉快、稳定的表现。
绘画活动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绘画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与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情绪的关系等等,其中想象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有所创新,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鲜事物。在对这三个孩子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中,想象力始终贯穿着整个绘画过程,也直接影响着绘画的效果。那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笔者通过在活动中的观察和自己的活动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四、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创设宽松的绘画氛围,诱发幼儿的想象。
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而且具有绘画氛围的活动空间设计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第一步。因此我对活动室的布置,墙壁的美化都注意了构思的形象夸张,画面的栩栩如生,色彩的鲜明调和,且符合童趣。因为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如我在教幼儿学画鱼时,事先在墙上贴了鱼类的各种图片,在自然角养了各种鱼,把玩具角布置成鱼的世界,让幼儿随时欣赏,激起他们无限的想象。课上我与幼儿一起欣赏“鱼游”的音乐,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对乐曲的理解。幼儿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结果全班小朋友都画出了各种鱼的故事:鲨鱼的一家、小鱼旅行记、海底音乐会„„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各自的独创性。在美术角我提供了一块方便幼儿随意涂抹的白色瓷砖,让幼儿把园内外、节假日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充分展示在这块园地上,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诱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新。
(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想象。
人脑中可以产生对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想象,但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从已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形成。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幼儿多看、多听、多练,尽可能地让幼儿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并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加深印象。如在画“冬天的运动”前,首先老师得启发幼儿交流、讲述自己了解的冬天的运动,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冬季运动项目;其次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演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引导幼儿观察身体各部位和动作的关系,为接下来的绘画做铺垫。结果幼儿绘画出了做各种运动的人的姿势,如拍球时的弯腰、踢足球时脚的位置„„这些画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童趣。再如在画“漂亮的围手套”前,首先我准备了许多种类的围巾、手套,幼儿可以三五一群交流,然后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喜欢的围巾、手套,并手出理由。幼儿通过感知和自由的交流,不仅感受到商品的琳琅满目,而且很感兴趣。为做画做了很好的铺垫。画完后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来。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真所谓“见多识广”。丰富的生活经验不仅使幼儿增长了知识,在绘画活动中表现无比的热情,还促进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激起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进行合理的作品评价,保护幼儿的想象。
讲评是沟通教师和幼儿之间交流的桥梁,能起概括、分析、提高的作用,它既是美术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价幼儿作品,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幼儿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而不是用“像”与“不像”,“对”与“不对”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多地是让幼儿相互审视、交流、发表见解,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你觉得自己的画好在哪里?”„„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及自己的不足,并能从中悟出道理,在以后的绘画中加以改进。教师应听取孩子们自己对作品的表达设想,给予每位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注意发现作品的独创性,从而维护和肯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我学会了跳绳绘画中,有个小朋友在“小朋友”的身后画了一些黑颜色,本来和谐的图画加上了黑色,不觉有点逊色。讲评时我让这位幼儿自己说,原来他认为在太阳下跳绳应该有影子,那黑色正是画的影子,多好的创造想象,我及时表扬了他。当孩子们有了点滴进步,我们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倍增,更激起了想象和创新的积极性。
五、总结 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的孩子在美术教育中才能有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我们应当在绘画活动过程中诱发幼儿的想象,通过画笔的表现体现想象的智慧!让我们给予每个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和权力,让他们在绘画这块空地上,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愿绘画活动成为每个幼儿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第三篇: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形式,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二、以故事形式启发幼儿作画,让幼儿自编自画;
三、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关键词: 绘画 幼儿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思维、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公民素质的教育,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的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因为绘画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到情感的蕴育,创造动机、意象的生成等,整个活动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个个可以画画,作品完成后每人都有成就感。的确,爱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与美术几乎是一体的。有人称幼儿是天才的画家,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给他一张纸、一支笔,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奇奇怪怪梦幻般的想象等在纸上任意画出,其想象,大胆创意,是任何画家难以媲美的,所以说绘画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形式,通过绘画,孩子运用点、线、面满足不同的愿望,表现出自己头脑中对某些事物的情感,把想象变成现实,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又可以促进孩子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
一、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提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他们的人格得到成长。”作为美术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敢想,敢画,任意发挥,让孩子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如以前我们部分教师在组织幼儿画画时,往往先向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讲解示范,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等,一切都按老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例如画小鸟,给幼儿示范的是圆形头,椭圆形的身子,三角形的尾巴,同种形状的大小鸟等,要求幼儿必须按教师示范的方式画,不允许超出此范围,只允许在添画内容上有所改变,画得越像老师的越受到鼓励,表扬,而有的幼儿一笔画错了,教师往往就提出批评和责备,“你怎么画成这样”等,之后让他重新换纸再来画,长期下来,孩子的手脚渐渐被束缚,越来越不敢画,不想画了,这样的教学将会导致孩子绘画兴趣减退,天生的一点创作热情和才能也容易消失。作为最能吸引孩子、最能使孩子发挥想象及创造的美术教育活动,怎样挖掘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想必须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大胆下笔,大胆创造,变要我画为我要画。如同样画鸟,教师可准备不同形状、形态各异、各种鸟的范例,让幼儿先观察,然后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允许孩子画错,并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同的画为荣,这样,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变不仅敢画而且爱画,每个幼儿都画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鸟(见后图一)。幼儿把美术活动看成了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故事形式启发幼儿作画,让幼儿自编自画
根据儿童画的心理分析,孩子绘画基本形成阶段,圆会更多地出现;美国心理学家罗艾斯经过实验指出:“儿童总愿意从一堆不同形状的物体中挑选出圆的形状,儿童对于圆是偏爱的”。依据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在中班进行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一节“蛋变戏法”的活动,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如我们班孩子们喜欢看‘复活蛋”的录像,我就把录像的故事内容和绘画活动结合起来,活动开始我出示鸡妈妈,告诉幼儿鸡妈妈生了许多孩子(蛋宝宝),小兔子看见了这些蛋宝宝高兴极了,它把鸡妈妈的蛋宝宝一篮一篮运走,把蛋宝宝变成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之后我把事先画好的蛋形物体展示给孩子,让幼儿观察片刻就拿掉,然后分发给孩子的画纸上有若干方位不同的蛋,让幼儿代替小兔子变魔术,有趣的故事启发了幼儿,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美妙的遐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现出来(见后图二),蛋宝宝一下子就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物体,活动结束时,当鸡妈妈再一次出现时,孩子们兴奋地对它说“鸡妈妈,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蛋宝宝啦!”故事能启发幼儿作画,可以使幼儿毫无拘束地大胆自由构想。再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深受孩子们欢迎,结合故事,我让幼儿大胆想象创编,之后再让幼儿作画,并在每个孩子的画纸上提供了一只狐狸,让幼儿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构思,开展自由的想象。由于有故事的铺垫,幼儿在画中所反映出的内容有乌鸦停在大树上,张开大嘴巴唱歌,一块肉从嘴里失落掉下来;乌鸦听了狐狸的甜言蜜语,张开翅膀,嘴里咬着肉在树上得意洋洋的样子等,每个画面都生动有趣,孩子们自编自画,整个活动轻松愉快,达到动手动脑,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罗恩菲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提供儿童自我表现机会以促进儿童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所谓自我表现的意思是,在教师所提供的自由而无干涉的条件和环境下,儿童能自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形式去表达其知觉、感情与思想。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引导和维持儿童自我表现的动机,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罗恩菲德倡导美术教育以创作为内容,“教”的成分要降低,“导”的成分要升高,他主张美术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则注重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出的幼儿思维单一,只会求同,不会求异,不敢创新。重复,再现,临摹,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画,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思维,而且还会使幼儿形成依附的性格,头脑中永远不会有创新的火花。所以,根据早期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多看、多摸、多闻、多尝、多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教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老师的责任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等,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大胆地进行美术创作,如,一次我让幼儿在听完故事《小兔乖乖》后作画,一个很淘气,但爱动脑筋的孩子创作了一幅让小兔子插上翅膀,飞起来的作品,我问他为什么要让小兔子飞起来,他说:“兔妈妈非常担心大灰狼来吃掉它的兔宝宝,没办法出门去做事情,我帮兔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让小兔子插上翅膀,在危险关头,它们随时可以起飞,防止大灰狼来吃它们,兔妈妈也可以放心地出远门了。”(注:此作品后获中日美术绘画书法大赛优秀奖)可见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这不是创造精神的体现吗?我及时对孩子给予了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一样能大胆想象,大胆作画,以画出构思独特新颖的画而自豪。由于幼儿作画不是先想好才画,常常是边画边想,再想,再画,画错了,就改变原来的主意。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不受时空、比例、透视、形体、明暗的限制,画出的东西往往超出现实生活,喜欢夸张;如:大而不圆的头,歪嘴巴,手从腰间长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牛头马面,动物拟人化,太阳可以是七彩的等,这些就是孩子们独具的知觉、思维、想象,这些充分显示着儿童内心世界的独特性,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机会,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愉快、和谐、自由自在、充满情和爱,没有压抑和限制的宽松环境和氛围中,充分发挥,充分展示,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将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而听觉和视觉是相连相通的。在绘画活动中如果把音乐和绘画综合起来,那么优美的音乐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路,会引领着孩子们走进一个无比美妙的童话艺术世界。当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如果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那绘画的效果是和无音乐绘画活动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在主题画(花园)中,我们把幼儿分成两组,同是一个主题,一组配上相应关于春天的音乐,一组则无音乐,绘画的效果截然不同的,可见,有音乐的一组的幼儿在活动中心情愉快,心态较平静,独立思考的较多,活动室内相对安静,幼儿的作品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快、饱满,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想象。无音乐一组幼儿处于焦虑状态,心情烦躁,无可奈何。表现在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画面反映的情况是线条断续,苍白无力,图形形象含糊,残缺不全,画面零散不均,偏重一边一角,色彩平淡单薄,内容贫乏单调、无意义。
由此可见,幼儿的绘画活动是离不开音乐的,优美的音乐是让幼儿展开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我们不但可让音乐融人美术创造活动,也可把舞蹈等带入绘画活动,以增强幼儿的绘画元素,让幼儿对美术创造灌注极大的热情,从而去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经过研究表明,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环境、儿童自身活动,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幼教实践证明了环境与幼儿成长的密切关系。环境造就人,环境培养人,幼儿园美术环境是向幼儿提供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它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的熏陶。幼儿需生活在一个美化了的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因此,幼儿园的美术环境创设要体现幼儿的特点,要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和自由。简洁明快、天真活泼、安全耐用、可塑性强等等是环境创设中不可少的特点。此外,幼儿园因地点场合不同,美术环境必须各有其特点。如室内与室外活动场所的环境创造,室内的环境创造要尽量丰富,不可杂乱,要使平面式的墙壁布置与立体的展台式布置相结合,描绘装饰与实物照片相结合;而室外的环境创造应以自然欣赏物为主,种植四季树木花草、人造物为点缀。总之,环境创造要让幼儿感到舒适、安全、美丽、有创造力,能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视觉空间和想象,使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能画出不同的画来。如:当幼儿已掌握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形时,我们在一所环境优美、富有童趣的幼儿园与一所环境较差的幼儿园里,分别让幼儿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结合起来,因为形与美的教学易于幼儿掌握,它可以使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其结果显示:幼儿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其事物理解也就不同,创造性思维也就明显不一样。在环境优美的园所里,幼儿所作的画画面充实,饱满,想象丰富。而在环境较差的园所里,幼儿所作的画画面平淡,娇小,想象力贫乏。如此证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幼儿绘画中,教师还应创造一个能为幼儿相互交流的场所,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如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组织幼儿开展绘画接龙,启发幼儿根据已知画面分析、想象、续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产生创新意识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但不是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在碰到困难或遭到失败后,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要成为一个机敏的观察者,善于捕捉幼儿瞬间的想象及构思,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感乏味时,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必要时向幼儿示范如何掌握技巧(点、线、面、形,涂色等),切忌不宜代笔或当面指责,“你怎么这样笨,看画成什么”等。这样,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创新意识的萌发与培养。
幼儿幼稚,但好幻想,幼儿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有人说得好,幼儿期正处于人生的拂晓,对周围的一切认知甚少,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难辨真伪,他们常常只能用猜想和揣摩反映世界,所以此时期幼儿所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想象奇特;他们可以物我不分,千变万化的想象,使生活披上神奇的色彩,难怪西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幼儿的绘画活动,认为绘画最能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所以,日本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发明协会,每年专为少年儿童举行一次“未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画展上可以看到儿童画里的‘未来的房屋”,“整理玩具的机器”等一些富有科学幻想情趣的图画。俗话说,“不敢大胆想,就没有多大造意”。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幼儿多想,敢想,甚至异想天开,切忌不能泼冷水,要多赞扬,鼓励,并引导幼儿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要敢于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如,多鼓励孩子想着画,把天真浪漫的想象付于作品之中,把动物画得会说话,车船有感情,万物有生命,如《乘宇宙飞船到火星去玩》,《猫和老鼠是朋友》,《神奇树上会长出各种水果》、《小猫自己种了一棵树,会长出许多鱼来》、《我们在月亮上荡秋千》等,这些都是孩子创造精神的体现。通过这一幅幅生动有趣,具有想象和创造的画面,会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会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升华到童话境界,会使宇宙生辉,万物生灵,神奇活现。
总之,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非就是要让孩子们达到科学或艺术的高峰,对幼儿来说“创造”不应该具有“职业”的意味,而应该只是他们生活的本身。面对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紧迫感,要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要从小保护好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尊重他们的创造,从而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创造的价值,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辛店镇第一幼儿园
张保红 2010年6月
第四篇: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文章摘要: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鼓励幼儿在自评中说出自己的绘画思路,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得以二次升华。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实验证明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是很有效果的希望我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绘画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美术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果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呢?在平时的工作研究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会学、乐学、主动学习是一切人材追求的目标,是孩子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具有可塑性。这就使幼儿期成为了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索,质疑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要想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就必须要有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安全感、自由感和自信心。
如:在活动中,如果有个别幼儿对主题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酌情鼓励幼儿在其他感兴趣的主题上进行表现。这样就使孩子们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且创作自己比较有信心的作品,也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得以表现。其次,当幼儿的选择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孩子们的安全感也会油然而生。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美术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变换以及美术活动的进程,为幼儿提供递进性的玩具材料;玩具材料要全面,照顾到个别幼儿的需要。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有利于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与方法。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欢主动探索的活动。
教师要用一颗有创造力的心和充满童心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活动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想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首先得细心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然后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动手动脑探索、质疑和对活动的兴趣,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所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就成为了教师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如:有一次,我在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在观察一只被捉住的蝴蝶。他们很喜欢蝴蝶美丽的翅膀。于是我就因此而设计了活动:《美丽的蝴蝶翅膀》。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观察蝴蝶,细心的为心爱的蝴蝶设计了各种美丽的 “衣裳”。
(二)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这朵花真好看,我想看看他是怎么长的?” “那个小朋友的衣服真好看,我要仔细瞧瞧。”“这幅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哭呢?找不到家了吗?”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问为什么,并把得出的结论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其养成爱问为什么、喜欢用绘画形式记录好奇心及其答案的习惯。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途径。
“我觉得我画的不对,小宇画的对,我要改一下”“我觉得侧面人的眼睛不是老师画的那个样子的,应该是……”鼓励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否定以往错误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养成质疑的习惯。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我要画一幅最棒的画,再辛苦我也不怕!”“一条线还能画出什么画来?让我再好好想想。”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毅力,才能把事情有始有终地做好。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未来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有时候,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
不行的,这就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而这一点的重要性也应该使孩子们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多合作、多互相帮助、讲出自己的新发现、及时告诉别的小朋友自己犯的错误以免别的小朋友们多走弯路。逐渐养成好问、好些别人的经验、喜欢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习惯。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1、教师鼓励幼儿绘画完毕后,自评自画,有助于别人对其画的理解。同时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质疑的空间,使幼儿的主动学习、探索得以二次升华。
如:在一次绘画《我要上月球》中,小洁在画画之前,对我说:她要画月亮上的小白兔。可是在她画完后,画面上又多了很多东西。于是他给我讲起了故事:“小白兔找不到嫦娥了,我帮他去找嫦娥姐姐……”我问他:“那你想一想,在月亮上人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于是小洁的创作又开始了……
2、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之间,需要老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诱导,用一种正强化手段帮助其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有助于幼儿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如:大班幼儿娇娇特别喜欢画漂亮的花纹。这是源于在一次绘画评价中,老师对她说:“你画的花纹好看又独特,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画这些花纹的时候,一定也特别高兴吧?因为这些花纹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对吗?”从此以后,娇娇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为画面创造一些不同的花纹。有的画在人物的衣服上,有的当花边……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收获。在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研究的大班幼儿在主动学习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学年初和学年末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实验班幼儿的进步是很明显的。(调查问卷见附表,附表分A、B、C、D四项。从A到D难度依次加深。)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国家迫切的需要能够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人才。而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服务,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第五篇:如何将绘画语言观体现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如何将绘画语言观体现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对自己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愿望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因此,瑞吉欧教育理念认为: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自我表达工具,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教师的首要作用在于体会儿童图画的内涵,解读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发展。
传统的学前教育中,美术是被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儿童的知识、技能,这样,就使我们教学存在“范例示范多”、“牵引多”等特点,教师只注重绘画技能。绘画内容过于刻板。绘画中缺乏创造性及个性。在瑞吉欧美术教育理念的启示下,我首先转变了绘画教学的知识技能观,确立绘画语言观,再平衡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幼儿在绘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把儿童纳入教师的研究视野。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给美术活动好的命题
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恰当的命题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宽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主题可以来自幼儿园或班级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来自幼儿的生活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命题时应考虑孩子的特点,赋予一定的情节含义和动感,力求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愉快地表现童真与美好。如,在按季节命题中,春天系列有:“春天的颜色”、“大树的衣服”、“睡醒了的虫子们”、“放风筝”等;夏天系列有:“大树的头发”、“雷雨”、“洗澡”等;秋天系列有:“地上地下的动物”、“切开的果实”、“丰收的喜悦”等;冬天系列有:“堆雪人”、“热乎乎的大火锅”、“过冬的树”等。环保系列我们设计了“哭泣的地球”、“我到月球安家”、“无家可归的动物”等。
在观察了花园里的小玉美人后,我们进行了命题作画:“跳舞的花儿”,结果这“跳舞”两字使孩子们的作品既有灵气,又富有想象力,有的花梳着长辫,画着妆,翩翩起舞,有的利用叶子当作花的手,形状、姿态各异,非常美。
美术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三多”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满含着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为了和幼儿更好地沟通,教师要把握好指导和幼儿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做到“三多”。
多和幼儿讨论。以前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大多由我示范讲解,很少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他们便习惯于画些老师教过的图像,很少有自己的创造。后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结合欣赏或操作,想出一些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听听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便更好地与幼儿沟通。例如:在“装饰花布”活动中,对于先涂底色还是先涂花纹的问题,我没作规定,而是让他们通过作画,比较,自己体会哪种办法好。
幼儿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活动,教师应细心观察,迅速思考幼儿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新的契机,是否应该给予指导或导向新的活动。有一次画“海洋世界”时,成成的画面上几条色彩鲜艳的鱼被许多黑黑的线条所掩盖,他解释说:有人扔了许多脏东西,使干净的海洋变脏了,我因势利导要求他再画一张鱼儿快活地生活在干净海洋里的图画,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孩子继续创作的自信心。
多向幼儿学习。在和幼儿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
验,而是非常贴切,例如:衣服颜色未涂均匀时,他们会说:“衣服破了”,“有洞洞”等,平时,我会借此机会了解孩子认识和解释某些事物的特点,积累这些能被幼儿接受的有趣的语言,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之中。
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表现力决定的,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美术活动和形式。从培养观察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观察训练
(1)欣赏作品。让幼儿仔细地,有顺序地观察作品中有些什么,然后启发幼儿谈谈看到作品时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感受。
(2)找出画面的不同。每次作画后,请幼儿把作品陈列出来,找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并讲讲这样画的理由。
(3)找出相同点。如把猫和老虎这两种特征相近的动物放在一起画,请幼儿找出它们在外形上的共同之处,以便同时掌握猫和老虎的画法。
发散性思维训练
(1)添笔画,给幼儿一个图形,让幼儿添上几笔,画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如可以添成蝴蝶、金鱼、靖蜒等。
(2)续画连环画,给幼儿几幅连环画,启发幼儿续画出各种各样的结尾。
逆向思维训练
(1)图形逆向给幼儿一个条件,让幼儿往相反的方向想象绘画,如要求幼儿画一张没有圆的画,幼儿必须将圆的东西改画成其他形状。
(2)色彩逆向让幼儿画一张与原画色彩相反的画,如把白色改成黑色,红色改成绿色,黄色改成紫色„„我还进行了集中思维训练、联想能力训练,经过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画面内容丰富、生动、具有个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幼儿美术作品分类保存
过去我们展览美术作品,只贴好的,差的从不上栏,并且每次展览后,就把幼儿的作品当废纸丢了,或作手工用掉,现在幼儿的每张作品我都写上名字,全部展览完后把他收好,按主题内容分类订好,一段时间后,老师就正确评价分析幼儿的作品,了解每个幼儿的进展情况和个性发展,学期完后,就把作品全部发给幼儿带回家保存,同时让家长也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在瑞吉欧学前教育理念——绘画语言观的指引下,我从一个绘画技能的传授者变为了一个幼儿绘画语言的帮助者、引导者、倾听者、观察者,体会儿童绘画的心声,在与儿童合作和交往中,诱导儿童自发地进行绘画表现。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