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时间:2019-05-13 01: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一篇: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本文以幼儿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幼儿绘画的定义和意义,描述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关键词:绘画;幼儿绘画;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绘画的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幼儿绘画是指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既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孩子的绘画往往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

(二)意义

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最后画上嘴和眼睛,再涂上颜色,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可以促进幼儿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绘画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儿的诗,但等他稍长大了,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幼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犹如一张白纸,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省得在外打闹出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成了“主宰者”,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幼儿跟着学,教师个别指导,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摒弃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谁画得好”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通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习中,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在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再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幼儿更是踊跃发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不要采用固定不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使幼儿乐在其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

第二篇: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摘 要]: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个画家和艺术家,而是在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打开想象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现,使儿童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教给幼儿绘画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通过绘画活动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绘画;幼儿教师;大班幼儿;指导

幼儿绘画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一、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绘画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和丰富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合理的组织幼儿的绘画教学活动也非常的重要。而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室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过于看重创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幼儿在创作过程当中的情感体验 绘画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他们凭借手中的作画工具表现自己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他们画画的初因仅仅是因为觉得好玩,所以画起来也是随心所欲,他们享受的和感受到的是这个过程带给他们的愉快情绪。

我们教师教幼儿绘画,并不是要把幼儿都培养成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幼儿心情愉悦的参与绘画活动,通过绘画使他们的认知,并在情感、审美和智力等各方面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二)教师指导的次数过高

幼儿绘画的思维活动是属于具体的、活跃的、直观的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初级的形象思维。所以幼儿在自由创作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会边想边画,会边画边自言自语,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怎样构图、整幅图的比例、色彩的搭配及画面中的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幼儿想象的形象都是比较零碎的、不完整的,他们往往会把实际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创造性的表现在画纸上,如:他们会在天空画上两个太阳,或者在水面上画上一辆卡车。这也是幼儿活跃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不该在幼儿创作时指责幼儿“你不能这样画”、“要那样画”,或者干脆握住幼儿的手根据教师自己的思路直接表现。要让幼儿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教师不可随便的去打断幼儿的思路,过多的介入幼儿的创作,让绘画活动失去其重要的意义。

(三)指导中的语言和态度影响幼儿接受

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画画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我觉得教师用商量的口吻比较容易被幼儿接受,比如:“你画的小鸟飞的真好,可是它好孤单,你能在它的旁边再画一只,好吗?”这样教师在肯定该幼儿的同时又提出了要求,幼儿就能愉快的接受。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孩子创作的积极性,教师鼓励的语言、肯定的态度必定引起幼儿更多创作的激情,反之教师指责的语言、批评的态度就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同时让幼儿有挫败感,削减了幼儿创作的激情。

(四)过度使用范画,限制幼儿想像空间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作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可许多教师喜欢在活动前准备一幅范画,简单讲解后幼儿照着范画临摹,照样画葫芦。自然孩子们的完成的作品都非常接近,大部分甚至全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孩子自身的画画技术上,有的画的好一些,有的画的乱一些。虽然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绘画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但教师这样过度重视范画的使用,就会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变成单一的临摹,也使整个活动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

二、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本身教学理念偏差

《纲要》中指出:对幼儿绘画教学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倡运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的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知识和技能无比的渴求。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的转变、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指导也应有的方矢,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学到东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绘画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绘画的技能和表现能力。

(二)教师自身绘画技能不足

《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也是如此。教师本身具备幼儿美术专业的认知水平、美术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是进行有效教学,是让幼儿学习受益的有力保障。“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要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努力让自己的绘画技能水平在上一个新台阶,让绘画活动开展的更有实效,更加具体。

三、改进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一)注重引起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需要有强烈的刺激,促使他们有创作的欲望。幼儿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自愿的去探讨,去学习。所以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绘画主题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方式方法多样化,利用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游戏或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唤起幼儿作画的兴趣。让幼儿在画中乐,乐中画。如在教幼儿画《小鸭子》时:我边画边念有趣的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脑袋提溜圆,身体像小船,脖子上面嘴巴扁,眼睛是半圆。不知不觉中一个小鸭子就画好了,大班的幼儿语言发展已经比较的完整,能很好的理解儿歌的内容,有趣的儿歌引起了幼儿作画的兴趣,同时通过儿歌让幼儿掌握了作画的技巧。引起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也包括:

1.学习美术技能的愿望:如绘画材料的运用、设计的学习、对各种物体的敏感性。让幼儿知道形状、色彩、线条等基本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比如让幼儿收集各种树叶、石头等方便收集的物品,引导观察其形状的相似或差异。又如带领幼儿观察公园的花的颜色,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紫„„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并提出来讨论。

2.掌握知识的愿望:幼儿只有在经验丰富的基础上,才能画出生动的形象。比如要教幼儿画树,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参观园内外的树木,引发讨论: “树的外形是怎样的” ?、“看看每颗树一样高吗” ?“树干和树叶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当幼儿对树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请他们作画。

3.想象的愿望:教师要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刺激幼儿的想象力,成功的想象促使幼儿成功的创造出奇特而新颖的画面。

总之,只要是能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就具备了创作的热情,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事物入手,激发绘画的热情,鼓励他们将热情付诸行动是很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从幼儿生活经验中挖掘题材

在绘画创作时,必须让幼儿感到绘画是他自己的事情,是自己要画的,而且相信自己能够独立的完成。教师更是要选择适合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的适中课题,这是指导幼儿绘画的关键。平时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或者是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让他们惊异和好奇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如春天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在这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提醒幼儿仔细的观察,然后让幼儿画“春天”、“美丽的须江公园”、“我们去春游”等等命题画,或者让幼儿意愿画。相信幼儿在作画时就会心中有物,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再比如幼儿观看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后,对猪八戒吃西瓜时的搞笑的样子有深刻印象,画起来自然就生动了。当然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应从幼儿最感兴趣的和最熟悉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情节性的内容出发,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和作画的愿望。

(三)教师应重视培育幼儿生动的构想

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创设一定的情景,提供各种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启迪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广开思路。教师精心的设计、周密的布置、巧妙的安排,能够使绘画的动机构想、扩展和生长。如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如果老师说:“把昨天在大街上看到的汽车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自然不会生动,而且肯定是千篇一律。现在我们不单带孩子到大街上看真的汽车,还要求孩子们收集各种汽车模型和玩具车,并投放在活动室周围,收集有关汽车的图片,粘贴在主题墙上。在绘画前的准备活动中还组织孩子们漫谈所看到的,所想的很多有关汽车的事件,这时幼儿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孩子们联想到的有“我想坐车”、“我当司机”、“开的飞快的汽车”、“救护车”、“公共汽车”„„等等十多种。在主题的特定条件的刺激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观察想像,然后经过头脑的加工改造,就很有可能出现内容丰富,构思独特的画面。

(四)提供丰富的作画工具以及交代涂色的要求和技巧

幼儿的作画工具有很多,如: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荧光笔、水彩笔、绒线、记号笔等。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但不是每次美术活动都需要用到这些工具和材料,而是根据需要来提供的,从而提高绘画成功率,增强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色彩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所以作品的着色是整个绘画活动的重要环节。涂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画面的美观。教师必须交代涂色的要求和技巧。不要只是笼统叫幼儿涂色要均匀。应具体的教给幼儿涂色的方法。教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但要注意启发性,就是要幼儿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掌握使用的方法。一般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小块的地方要涂的更仔细些,涂色时不能留白,不能越过轮廓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在涂色能力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幼儿的无意识在创作中起着情感激发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大胆地、不受拘束地、不受外界干扰地画他们心中想要画的东西,而不要交代过细,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如:在幼儿画画时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允许幼儿作画时轻声交谈等都是能使幼儿放松的有效途径。又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公鸡,我先示范画了一只正在打鸣很神气的公鸡,然后让孩子们画,可是我在巡回指导时屡次发现徐思周和余欣彤总是在不停地讲话,还不时发出笑声,我用眼神制止她们,她们安静一会后又开始笑谈,我很生气的把他们叫到跟前刚想批评,徐思周很委屈的说:我们是在说有一天公鸡早上睡过头了,没有打鸣她心里很难过,这样的公鸡怎么画。原来是这样。我庆幸自己还没有批评她们,于是我摸摸她们的头说:老师没有生气,只是想告诉你们,说话小声一些,不要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回到位置后,这两位小朋友还是一边讨论一边画,不过声音很轻,后来她们交上来的画特别漂亮,画面丰富颜色鲜艳,一只垂头丧气的公鸡很逼真。

从这个例子我深深地感到在幼儿创作时不能死板的要求孩子不要讲话,保持安静。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前提,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是幼儿获得各方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宽松使幼儿有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而平等能使幼儿充满自信,敢于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六)对幼儿作品的正确评价

在绘画中,幼儿通过独立思考去表现自己的感受,对于他们的艺术创造,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作品。如:在一次意愿画活动中,有小朋友告状说:周逸杰把河里的水和天空都涂上了黑色,我去看时确实画面没有美感,我刚刚想提醒他选错了颜色,这时周逸杰主动对我说:我画的是下雨前的天空,要下雨了天上有乌云,水里也有乌云。看看,孩子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啊。所以说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让幼儿有机会说说自己的画,还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明确的表示:你画得很漂亮,老师很喜欢。教师的鼓励、表扬等正面的评价带给幼儿的是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的是绘画活动的乐趣,这种乐趣本身又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相反教师的嘲笑、责备只会带给幼儿挫败感,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而老师的表扬应该是具体的、确实存在的,并不是泛泛的表扬。对孩子的失败之处,也可以讨论。如:孩子在给画上颜料时,在一个地方来回涂,结果纸破了。老师可以说:你画的很认真,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才弄破的,你愿意重新画一张吗?教师在提出改进意见的态度也应该是很诚恳的。如教师说:你的画面很丰富,颜色也搭配的也很好,如果上面的人画的大一些就更好看了。

总之,绘画活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长远的发展。且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易于接受的教育活动。因此,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教师就应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掌握如何指导这把钥匙,让幼儿在主题背景下的绘画活动中插上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云南教育, 2001,(08).[2] 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M].学前教育研究, 2004,(10).[3] 施卫红.解放——美术学期评价初探[J].当代小书画家,2004,(02).[4] 张桂木主编.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胡晓月.绘画工具对中班幼儿绘画表征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7).[6] 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1).[7] 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7.[8] 陈迁.艺术感觉与儿童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2005.[9] 陶亚萍.5-6岁幼儿绘画技能教学的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2007.[10]cathy.A.Mai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石榴班(大班张月华

幼儿绘画活动, 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活动, 幼儿绘画的过程是幼 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本文以幼儿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幼儿 绘画的定义和意义, 描述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并指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 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是指 3— 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 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既直 观又形象, 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 孩子的绘画往往 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 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 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 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 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 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 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 右脑锻炼 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 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 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 促进右脑 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 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 通过手的操作, 锻炼幼儿 的小肌肉群, 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 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增强幼儿的 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 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 最后画上嘴和眼睛, 再涂上

颜色, 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 可以促进幼儿 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 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 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 以绘画为手段, 以游戏活动 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 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 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 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 热爱上, 那些美的形象景色, 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 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 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 儿的诗, 但等他稍长大了, 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 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 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 幼 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 犹如一张白纸, 涂成什 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 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但是不可分割, 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 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 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 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 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 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

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 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 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 有更强的信心, 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 能增加幼儿对生 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 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 这种活动会 使他们感到兴奋, 令他们向往, 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 往往会令 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 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 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 学 ” 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 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 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 缺 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 “ 儿童画 ” 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 一幅 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 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 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 幼儿思维和情感, 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 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 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绘 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 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 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 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 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 缺 少想象的情节, 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 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 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 原来 “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 ” 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 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 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 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 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 能力为主。

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 造未来。

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 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 省得在外打闹出 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成了“主宰者”, 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 幼儿跟着学, 教师个别指导, 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 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 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摒弃了幼儿 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 幼儿 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 谁画得好”来评 价幼儿的作品, 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 那么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当通 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 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 以积极运用感官为

原则, 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 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 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 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 产生表现美的情趣, 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 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 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 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 处不在, 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 感受生活, 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 的想法。在实习中, 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 在 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 再引导幼儿运用 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 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 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 幼儿更是踊跃发言, 充分表达了自 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 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 上, 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 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 不要采用固定不 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 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 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 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使幼儿乐在其 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 教师教幼儿 绘画, 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 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 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 境, 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 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 态

度倾向, 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 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 式进行, 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

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 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 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 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 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 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 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 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 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 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 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 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 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 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 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 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 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 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 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

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 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 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 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 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 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幼儿走向美的世界,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篇:幼儿户外运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户外运动中的观察与指导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过去对为什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并不真正了解。体育活动,只要幼儿玩得开心、尽心,注意安全就行。直到我这学期有幸有机会参加了体育教研组的活动,课题组的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后,我才明白,原来观察幼儿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为他们的健康发展铺路搭桥。第一:体育活动中要观察什么

我觉得,体育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动,这种模式更需要教师观察在前。教师要有积极的观察心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锻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

带着探索,我走入了幼儿的体育活动。在和幼儿一起玩乐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场地中,有的幼儿从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而有的幼儿从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今天,玩梯子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老师,在这个适时的时候,就要对幼儿提出指导和帮助的方法,让幼儿对玩梯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发展并延伸这个内容,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让幼儿的兴趣点达到最高程度。教师的心中要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我。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会以主动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于是,我走过去提醒幼儿,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轮胎上玩以外,还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说,放于垫子上玩,试一下,不行,垫子太软,梯子陷于垫子中,玩起来没劲。有的说,把梯子竖起来,两边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间隔中钻来钻去,试一下,行。“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串起来一起玩呢?”我和孩子们拿着梯子走向大型运动器械,试了几次,终于给梯子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把它架于绳索栏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证安全,梯子的两头牢牢地斜扎在绳索栏杆上,形成一个斜坡度。孩子们纷纷欲试,新的兴趣点又出现了,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维持和锻炼的目的。当幼儿试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攀登和翻越栏杆才能达到终点?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试了没行,但是,在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下,决不气馁,终于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成功的翻越了栏杆。在这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勇于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智力,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功能。在观察中,要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这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儿锻炼,是否具有锻炼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如在一次“长登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登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较高的长登后面;当我在另一边将几个长登叠放成最高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给幼儿的运动的材料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层次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活动的器械与材料,才能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

因而,我在体育活动的观察中,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体育活动中的观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对所有的幼儿提出一种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观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以“长登游戏”活动为列,为了发展幼儿高跳下的能力,活动中我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高度,让幼儿自己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作为教师,我只是起到引导、保护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励他们。通过活动,大多数的孩子能从最高的长登上跳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没有强求他去完成。因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第二:作为教师多与幼儿交流

我想,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作为教师,要与幼儿交流,倾听他们的疑问,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关注点。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一个班的活动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各项活动内容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各班各项活动内容自成一体。当幼儿活跃在各个区域时,教师自然成了“摄像机”,既要眼观八方,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因此,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幼儿显然很重要。教师可选择一个“中心”来观察幼儿,这个中心是当天活动的重点区,可以是本班多数孩子的兴趣区,也可是本班多数孩子的难点。这个中心的材料、场景不能设置在本班活动场地的角落,或有某种障碍物遮挡的地方,一定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教师要做到同时兼顾,不能久留在某一区域,冷落了其他区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因为,体育活动是幼儿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适应个人需要、发展自我、锻炼自我的方法,它包含着比幼儿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而且,应该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人格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是需要从体育活动的多维效应来观察幼儿的一种观察。教师有了观察,才有可能来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才有可能在观察中帮助和指导幼儿的活动,使活动提升为更高的一个层次,一个飞跃。

平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几乎都是把一个班级的幼儿一分为二,一半幼儿先玩这些器械,另一半玩那些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幼儿玩得有些厌倦,总觉得幼儿跑的不够积极,玩得不够尽兴。于是,通过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这些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游戏网。幼儿从小椅子的不同方向跳向脚印,从竖起来的轮胎上走过去,从斜着的梯子上翻爬过栏杆,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灵敏性、方向性、协调性,给予了每个幼儿相同的机会,每一位幼儿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的交流,老师及时了解到孩子们需要些什么,需求什么方式的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这些活动材料的物尽所值的作用,最大能力的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主动活动,积极活动,尽兴活动。有了老师与幼儿的交流,才有了尊重儿童的意见与想法,活动有了开展的空间,从中老师能够准确地了解、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真实的愿望,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把握孩子真实的意愿、兴趣、爱好的好机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树立我和孩子一样高的理念,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孩子一样的人,应该人人平等。在活动中,我经常用蹲或跪的姿势与孩子对话交流,这样,首先从视觉上的角度与孩子一样高了。在心理上也要一样高,体现在活动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意愿和需要。在和孩子说话时,象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和他商量,彼此是平等的;对孩子在活动中提出的不同意见或者某种需要,予以尊重,不随意否定或拒绝。比如:在“长登子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从长登上跳下,但有个孩子却从长登下爬来爬去,虽然这与活动目的“高跳下”不相符合,但我没有因为他不按要求做而随意地批评他,而是对他说:“这是个很好的玩法,老师想看看你从上面跳下来是不是也做得很好。”而后,他开心的去做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他这样玩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我要和孩子一样高,需要教师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高的地位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通过观察、积累,明确我要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儿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通过和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让我明白了,体育活动是在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上生成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不断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这是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第五篇: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模版)

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科学教育既包括自然与人类世界的知识,又包括发现该知识的技巧,还是包括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任务

(一)释放儿童内在的探究力量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其首要目标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带领幼儿认识小动物,并不只是让幼儿记住动物的外型特征、习性等客观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与喂养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世界生物相伴声相伴的关系,树立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的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科学教育要体现趣味性、启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儿一些浅显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

(三)培养幼儿的完美人格

科学教育强调对幼儿完美人格的培养,在活动中形成幼儿实事求是、尊重他人、关注周围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科学教育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不破坏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美好向往。

科学教育强调儿童是生活的主人,参与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划与操作实施。某幼儿园改造户外场地铺设石头俑路,把铺设石头路面的任务交给中班小朋友。于是,小朋友们精心挑选石头,设计花纹,每天派出一个小组小心地排序摆放,大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认真与专注。经过几天(每天40分钟)的努力,路面终于铺好了了,成功的喜悦包围了每一个人,在蛹路尽头,小朋友摆上了“中二班”三个大字,说等自己当了爸爸妈妈后要带自己的孩子来看自己铺的路。整个活动培养了幼儿关注环境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设计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幼儿自信与集体观念,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对幼儿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科学教育教什么?科学教育的主题从哪里来,目标如何制定,内容又该如何选择?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科学教育对象——科学教育主题如何确定

1.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是主题确定的前提条件。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遇物而思,遇思而诲,在选择科学活动的主题时,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

2.选择常见的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经验。

幼儿的兴趣爱好更是多种多样,因而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其主题必须是最基本的,有多种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怎样让物体转起来”,“生活中的工具”,“阳光下的影子”等。

3.选择适宜幼儿群体探究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我们要选择适合教师组织开展,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共同探索的,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不适宜集体探究的,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进行。如:幼儿喜欢每天晚上观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儿园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让这名幼儿将他画的“春、夏、秋、冬”星空的变化贴在班里,和大家分享。

(二)明确科学教育实质——科学教育目标怎样定

活动目标是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学前教育大纲要对幼儿发展的总要求,又要兼顾幼儿的兴趣爱好;既要考虑幼儿相关经验的调动,又要能够发展幼儿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升幼儿的能力;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技能发展,又要兼顾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索欲望、科学操作能力为出发点。

1.具体明确,能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

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如:认识沙漠动物的主题,浅层目标是“认识常见沙漠动物的明显外型特征”;中层目标是“认识了解沙漠动物的外型特征与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沙漠动物的兴趣”,而深层目标则“培养幼儿对其它沙漠动物的探究兴趣,认识沙漠动物的特有特点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根据的教育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学教育目标要结合具体内容而有不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如:“常青树与落叶树的不同”侧重点在于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而“辨别生熟鸡蛋”的则在于操作探索的培养,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体现科学教育的长远性。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幼儿的科学潜能,使幼儿能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每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既要有的认知操作技能的目标,又要体现科学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长远价值。

4.目标要根据活动过程需要体现灵活性。

科学教育目标是为幼儿科学活动过程服务的,因此科学活动要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灵活调整,以适应幼儿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有时是局部调整,有时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标,重新设立新目标。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不同环节的指导重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的活动。既要强调幼儿的主题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那么,在科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有什么变化呢?

1.初始阶段:提出挑战任务,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

明确提出任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幼儿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如:“我们前些天制作了风车,那么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动风车又能使风车转起来呢?” 游戏操作活动中引出任务。可以让幼儿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在操作过程中引出任务。如:先让幼儿玩各种电动玩具,但电动玩具中不装电池,从而引出怎样使电动玩具动起来,电池的作用的主题。

在已有发现中提出新任务。对于个别幼儿的新发现,教师可以向全班幼儿介绍他们的发现并提出新的任务。

2.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

科学素养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总结交流经验。

帮助幼儿提出假设;活动的任务确定以后,教师应带领幼儿设想自己的假设,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计划,通过别人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3.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总结经验。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语言描述法:集体或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过程演示法:幼儿演示说明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经验。

作品展示法:幼儿可以随时展示自己在幼儿园、家中的实验结果记录,绘画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栏中,也可以装订成册和大家分享。

经验提升法:教师根据幼儿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儿的认识,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究。

科学活动计划没有统一的模式,计划的指定是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幼儿园在改革初期,总在是先写计划还是后写计划;祥写还是略写;是写计划还是写反思;是提前备一周的还是一天压着一天写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计划是为实践服务的,预成计划的优劣关键要看计划能不能指导实践。反思调整计划的能力应引起重视,它是伴随教育过程始终的隐性教育能力,存在与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点的观察、把握中;对幼儿讨论与争辩的引导中;……这种隐性教育能力在活动前无法准确预料,但却是教师高水平教育能力的体现,且在促进幼儿的发展方面具有价值。

(二)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经验——引发探索兴趣。

幼儿天生好奇,爱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直接经验,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

随机性活动:直接观察平台上的出气孔;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立交桥是怎样长长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生成性活动:尽量在现象发生的现场进行。如:某幼儿园的幼儿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光环,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光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教师手表的反光,从而引出一个系列活动“光与影儿”。

预成性活动: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刻意计划的活动。如: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等。

2.善用随机经验——形成探索助力。

科学是幼儿每日经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容易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如: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飞着许多柳絮,于是教师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过后引导幼儿思考:柳絮从那里来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那些好处?有什么不好?怎样避免让它破坏环境,你能给政府出个主意吗?

3.制作游戏玩具——满足探索需要。

物质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

学前儿童学科学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进行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还是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无论是科学探索和发现活动,还是科技制作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儿童科学经验的获得,有赖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儿童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仅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儿童对操作物质材料的兴趣,若引导得当,就能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儿童不仅满足了动手的欲望,还能够有所发现,或者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这些更强化了他们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成为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动力。

4.强化程序能力——培养学习方法。

培养幼儿的程序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观察、推理、预测、实验、沟通五方面。

观察是用感官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学程序能力,观察的过程可能会涉及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等问题。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运用这些能力,鼓励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对目前现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预想未来的状态,根据观察的现象试着提出合理的解释,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整合起来,帮助幼儿超越从“发生了什么事”到“这是怎么来的”这一思维进展过程。

在幼儿探索过程中的沟通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能力,科学家就是用口头、书面、肢体、文字、图表、公式来沟通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沟通。

5.适当提出挑战——激发探索动机。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间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并重。

发散性问题。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引出不同答案,而这些答案又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教师准备一堆锁与钥匙,随着幼儿的探索进程提出不同的问题:

启发发现与探索:锁和钥匙共有多少?有什么特征?促进推理与思考:怎样快速配对打开?引发预测:按大小分开怎么样?重新唤起兴趣:这里还有一些钥匙也能开这些锁怎样快速配对?鼓励创造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锁和钥匙会怎样?你能发明什么样的锁?引导幼儿抒发感想,体验探索的快乐:今天的实验你开心吗?为什么?

聚合性问题。即只能向一个方向思考,它与开放性问题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还以上一例为例。

引起注意力:锁一样大吗?钥匙呢?

帮助幼儿条理:你先做了什么?结果呢?又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改变做法?

帮幼儿理解事物全貌:你与别人的方法一样吗?可以有几种方法?

6.设计统合活动——拓展探索深度。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设计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类科学游戏活动。

以科学为中心的主题活动,渗透各领域教育目标。如:各种各样的弹性、有趣的磁铁、滑轮的作用等。

设计以其它领域为中心的活动,渗透科学教育内容。如:昆虫王国、不同国家的人、房屋的装修等。

这些活动既有集体的,也有适合个人探究与小组探究的,还要有幼儿和家长共同探究的。

下载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裘村镇中心幼儿园韩飞珍 幼儿园科学教育,担任着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所以在幼儿园加强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园的科......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绘画是非言语交流和问题图形表征的一种形式。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

    浅谈幼儿绘画的指导(本站推荐)

    浅谈幼儿绘画的指导 黄岩区中心幼儿园章冰冰 [摘要]如何让幼儿自由绘画,自主表现,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幼儿呢? 本文以较多实例从范画的提供、如何因材施教和作品......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摘要】:在学龄前期,儿童绘画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三个阶段, 这个时期的幼儿应该是最喜欢绘画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

    浅谈小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方法

    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指导方法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

    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

    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纳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确立了“科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

    指导幼儿绘画的几点体会

    绘画是幼儿的视觉语言,幼儿早期的绘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因此,绘画已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应怎样去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