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在教学中落实
如何在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与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以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诵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朗读的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分3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第1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执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来,有一个真切的感受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真真正正地落实“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呢?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
案例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22课 段落: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指导过程:学生自读后交流文中感触最深的地方,教师根据并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指导朗读。
(1)“突如其来”①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突如其来的余震还能使什么怎么样? ③那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静静地”①我们知道小钱此刻也静静地躺在床上。(出示他们两人分别静静地躺在床上的图片进行对比。)②哪两位同学想读这两句话,同样是静静地躺在床上,你能说说他们此刻的想法吗?
③我们分男、女生再来读这两句话,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到你们的声音里去。
(3)“一次又一次”①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骨髓是这怎么抽出来工的吗?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②还有谁有更深的感受,那你再读读。
③这“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到这骨髓抽得多么痛苦,多么不容易呀!还有哪个词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4)“终于”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这一句话。案例2:《自然之道》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9课
段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指导过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从哪些词语中感觉到的?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以下词语,并指导朗读。
(1)欲出又止:①你能做一个这样的动作吗? ②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吗? ③那你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踌躇不前:①这时,他在想什么呢? ②你能给“踌躇”换个说法吗? ③你再读读这句话。
二、媒体的恰当运用指导学生朗读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以往难看到的生机与活力,它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在语文课堂上用于指导朗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为指导朗读配乐
案例3:《开国大典》人教版实验教材第9册第26课 段落:具体描写开国大典的
指导过程: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首席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此时运用媒体响起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孩子们放声朗读,一个个专注投入,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乐曲与朗读的交汇中沸腾。2.为指导朗读配图及影像资料 案例4:《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7课 段落: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指导过程:(1)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2)透过这句话,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3)是啊,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课件播入洪水冲毁小村庄的录像)
(4)看了这场无情的洪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5)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把你此刻的心情溶入你的声音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在朗读指导中的应用并不能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以上案例中也能体现,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已经有所感受之后。只有在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感悟,为朗读创设更加逼真的情而运用的多媒体技术才是恰当而有效的朗读指导手段。
三、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指导学生朗读
案例5:《长征》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25课 段落:结课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指导过程:
师:这56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56个字为我们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56个字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齐读这首读,把它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案例6:《清平乐〃村居》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第5课 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词 指导过程:
师:我辛弃疾戎马一生,今日到此,看到环境是多么的宁静、优美呀!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你瞧,那白发老爷爷、老奶奶谈得多亲热呀!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他们的儿子多么勤劳、可爱呀!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样的情景是怎能不让我羡慕,让我陶醉呢? 教师导语简洁优美,巧妙箝入词的句子之中,教师先说,学生接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
四、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花的勇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怒入的段落的时候,先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了这一段,将那小花在风雨之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的场景读得淋漓尽致,让那生命的勇气直抵学生的心田。接着以充满激情地说到:“我曾试图想找到一幅画面来体现这些小花的勇气,但我发现很难点,因为这不仅仅是作者脑海里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它更是一首流淌在作者及我们读者心中那对生命的勇气的赞歌。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礼赞来齐读这一段。”因为有了教师有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了毛主席那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书法作品《长征》,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在课始阶段便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诗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
五、智慧评价指导学生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她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领域。当我们能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师生将一齐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二篇:如何在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在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实验教材例谈
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唐诺斯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与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以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诵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谈朗读教学》)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朗读的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分3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第1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执教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来,有一个真切的感受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真真正正地落实“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呢?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
案例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22课
段落: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指导过程:学生自读后交流文中感触最深的地方,教师根据并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指导朗读。
(1)“突如其来”①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突如其来的余震还能使什么怎么样?
③那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静静地”①我们知道小钱此刻也静静地躺在床上。
(出示他们两人分别静静地躺在床上的图片进行对比。)
②哪两位同学想读这两句话,同样是静静地躺在床上,你能说说他们此刻的想法吗?
③我们分男、女生再来读这两句话,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到你们的声音里去。
(3)“一次又一次”①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骨髓是这怎么抽出来工的吗?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②还有谁有更深的感受,那你再读读。
③这“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到这骨髓抽得多么痛苦,多么不容易呀!还有哪个词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4)“终于”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这一句话。
案例2:《自然之道》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9课
段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指导过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从哪些词语中感觉到的?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以下词语,并指导朗读。
(1)欲出又止:①你能做一个这样的动作吗?
②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吗?
③那你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踌躇不前:①这时,他在想什么呢? ②你能给“踌躇”换个说法吗?
③你再读读这句话。
二、媒体的恰当运用指导学生朗读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以往难看到的生机与活力,它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在语文课堂上用于指导朗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为指导朗读配乐
案例3:《开国大典》人教版实验教材第9册第26课
段落:具体描写开国大典的
指导过程: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首席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此时运用媒体响起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孩子们放声朗读,一个个专注投入,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乐曲与朗读的交汇中沸腾。
2.为指导朗读配图及影像资料
案例4:《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7课
段落: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指导过程:(1)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透过这句话,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3)是啊,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课件播入洪水冲毁小村庄的录像)
(4)看了这场无情的洪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5)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把你此刻的心情溶入你的声音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在朗读指导中的应用并不能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以上案例中也能体现,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已经有所感受之后。只有在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感悟,为朗读创设更加逼真的情而运用的多媒体技术才是恰当而有效的朗读指导手段。
三、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指导学生朗读
案例5:《长征》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25课
段落:结课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
指导过程:
师:这56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56个字为我们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56个字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齐读这首读,把它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案例6:《清平乐·村居》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第5课
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词
指导过程:
师:我辛弃疾戎马一生,今日到此,看到环境是多么的宁静、优美呀!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你瞧,那白发老爷爷、老奶奶谈得多亲热呀!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他们的儿子多么勤劳、可爱呀!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样的情景是怎能不让我羡慕,让我陶醉呢? 教师导语简洁优美,巧妙箝入词的句子之中,教师先说,学生接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
四、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花的勇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怒入的段落的时候,先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了这一段,将那小花在风雨之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的场景读得淋漓尽致,让那生命的勇气直抵学生的心田。接着以充满激情地说到:“我曾试图想找到一幅画面来体现这些小花的勇气,但我发现很难点,因为这不仅仅是作者脑海里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它更是一首流淌在作者及我们读者心中那对生命的勇气的赞歌。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礼赞来齐读这一段。”因为有了教师有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了毛主席那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书法作品《长征》,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在课始阶段便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诗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
五、智慧评价指导学生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她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领域。当我们能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师生将一齐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三篇:让青春在在奉献中燃烧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
我,作为一个沐浴在共和国阳光下成长的年轻人,完成学业后,幸运地来到了甘霖公司,在这里,使刚刚走出校门的我深深地认识到,青春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绚丽多彩。
青春是美好的、神圣的,又是如此的富有朝气、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然而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短暂,白驹过隙,时光飞逝,人生青春之时莫过于短短十几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韶华易逝,青春难留,造化如此,谁能阻挡时间的脚步呢。青春,这枚早春绿叶上垂落的露珠,被风轻轻扬起的细碎花瓣,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化作了昨日烟尘。
说实话,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过惶恐不安,茫然失措。刚刚走出校门来到这个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的地方,我心中隐隐有些忐忑不安。工作离家远,没有严父慈母的呵护,孤独胆怯,如影随形。但是后来,我渐渐被甘霖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建矿50多年来,这里仍然井井有条,红红火火,在全国能源系统改革制度的带动中,在矿党政领导的英明决策下,如今的甘霖公司已从一个单独依靠煤炭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为主,以安置型项目为辅的多元化非煤产业格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誉度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使资源枯竭的矿井浴火重生、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改变原有模式,大胆启用新人,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精力旺,干劲足的优势,鼓励我们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发掘自身潜力,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平台,坚守诚信、公开、透明的企业管理信念,让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中不断锤炼自己,使得我们迅速的成长成才,为甘霖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新领导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倡导绿色环保,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员工真正意识到“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重要意义,让企业努力做到高质量、低成本、低投入、高产出,稳步走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持久发展道路上。
六十三年的艰辛历程使新中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五十四年的老矿励精图治焕发了多彩的青春。在这个大家庭中,领导的谆谆教导,同事的关心照顾,工作的真切充实,像一股股暖流在我心中流淌,在工作中每当我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他们都会如同老师
般对我耐心讲解,直至我完全掌握;对于我在工作中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他们也会细心指正,让我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些错误,避免下次再次出现;生活中,他们同样对我嘘寒问暖,体贴照顾,让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温馨;团支部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使我在这里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有这一切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是他们让我慢慢走出困惑,让我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少年,渐渐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胆怯和焦虑,都被甘霖公司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渐渐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欢乐,是充实,是希望和动力,每当我获得一点进步,我都对甘霖公司还有帮助过我的同事们感激不已,是她们让我脱离稚嫩,渐渐成长;是她们让我摆脱胆怯,满怀希望;也正是她们给我机会,让我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将我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赋予实践,真正的融入社会。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不会辜负她们的教诲和期望。我告诉自己,只要是金子,就能放光,只要斗志昂扬的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就会有所获得。我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一个规划,把自己的理想铭刻在心中,做一个甘于寂寞,敢于创新、干劲十足的年青人。
我们把青春给了企业,企业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
只要青春生生不息,企业的血管里将永远的热血喷张。这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告白。当我满带着青春的气息,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与信念站在这里的这一刻,我的内心是如此的坦荡与激昂。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你、我、他一样能开创出一片精彩的天空,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点燃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展现青年的智慧、青年的风采和青年的力量;我将用自己有限的青春年华为甘霖公司增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愿甘霖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财务科
刘婷婷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
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四清”
崤店学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应用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基础上,在课堂中施行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四清教学工作。
一、堂堂清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若有个别学生没有达到要求,则教师在课外或自习课时间进行单独辅导,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二、日日清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但总有一些不能按时完成的,针对这些做到堂堂清的同学,教师就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做到当天内容当天清,绝不拖到第二天。
三、周周清 在本周接近周末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查本周所学内容,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进行检查:同桌互查、组长验收、教师抽查、学校抽查。对于出现的错误要在当周辅导、改正、通过。
四、月月清 每月末,将本月所学知识中,学生经常出错的、当堂当天不容易掌握的,重新归类测验,要求都能在不同层次上将本月所学的内容达标过关。
总之,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四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落实四清的前提还是认真备好课,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熟知自己的学生。
第五篇:谈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关键词:发现美 感受美 想象 引导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