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发酵与酿造学教学大纲
食品发酵与酿造学教学大纲
(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一、课程名称:食品发酵与酿造学(Food Fermenting and Brewing)
二、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四、先修课程: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承担教研室:食品教研室
七、选用教材:何国庆编,《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八、参考书目:
1.王福源主编,《现代食品发酵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顾立群主编,《发酵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顾国贤主编,《酿造酒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九、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过程,掌握发酵与酿造食品,如酒精发酵与酿酒、氨基酸与有机酸发酵、发酵豆制品、酶制剂等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
《食品发酵和酿造学》是以发酵和酿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主,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介绍食品发酵与酿造生产的一般工艺过程及其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代谢调控;产物提取、提炼等基本原理和技术,同时,对各类产品的发酵和酿造技术进行了讲述,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十、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教学内容:
1.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 2.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 3.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研究对象 4.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
1.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沿革和食品发酵的发展趋势
2.掌握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和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研究对象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第二章 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6学时)教学内容: 1.菌种选育
2.菌种保藏与复壮
3.国内外主要的菌种保藏机构 基本要求:
1.了解选育菌种和菌种的重要性 2.了解菌种保藏与复壮的方法
3.掌握菌种的自然选育、人工诱变、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构建五种选育方法
4.掌握人工诱变、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6学时)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的生化基础 2.微生物代谢的协调作用
3.代谢控制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微生物自身代谢与调节、代谢调节的部位及其相关酶类
2.掌握微生物代谢的四大协调作用,即诱导作用、分解代谢物的调节、反馈调节、能荷调节
3.掌握代谢控制在发酵工业的应用
第四章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8学时)教学内容:
1.发酵与酿造的工艺过程 2.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3.发酵工艺控制 基本要求:
1.了解发酵与酿造的基本工艺过程以及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2.掌握产物分离、提纯与后加工过程和方法
3.掌握温度的影响与控制、pH 的影响与控制、溶解氧的影响与控制以及溶质、泡沫的控制
第五章 酒精发酵与白酒酿造(4学时)教学内容: 1.酒精发酵 2.白酒酿造 基本要求:
1.了解酒精发酵、白酒酿造的原理和工艺技术 2.掌握兼性厌氧和厌氧发酵的工艺控制和特点 第六章 氨基酸与核酸发酵(4学时)教学内容:
1.谷氨酸生产和其它氨基酸发酵 2.核酸与核苷酸发酵 基本要求:
1.了解其它氨基酸以及核酸与核苷酸发酵的工艺和技术 2.掌握谷氨酸代谢控制、发酵工艺和技术 第七章 有机酸发酵(6学时)教学内容: 1.乳酸发酵 2.醋酸发酵 3.柠檬酸发酵 基本要求:
1.了解乳酸、醋酸和柠檬酸发酵生产的工艺和技术 2.掌握有机酸液态深层发酵的基本理论、工艺和技术 第八章 酶制剂生产(6学时)教学内容: 1.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2.淀粉酶 3.蛋白酶 基本要求:
1.了解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2.掌握淀粉酶、蛋白酶生产菌种、工艺控制和提取方法 第九章 发酵豆制品(4学时)教学内容:
1.酱类与酱油酿造 2.腐乳制造 基本要求:
1.了解腐乳制造工艺和技术
2.掌握酱类及酱油酿造的基本理论
3.掌握酿造中的微生物与酱油品质的关系,以及对质量的影响 学科总结(2学时)制定人:刘欢审核人:
第二篇: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一、课程概况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40,实验:16)课程学分:课程分类:开设学期: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所需先修课: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韩北忠、刘萍
二、内容简介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的一部分,工程》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通过《发酵工程》实验及发酵工程各论的了解,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从小试到放大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指导与分析。程的基本原理,发酵工艺及过程控制方法;程各论简介。
三、教学大纲1放线菌、酵母的分离方法;常用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的原理及
必修
三(2)
食品学院
生物技术系
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1)发酵工程上游技术:菌种选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绪论(2学时)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保藏(由于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因此,通过对《发酵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目对发酵生产能够(3)发酵工程设备及发酵中试放大;40学时)
4学时)
2)发酵工4)发酵工 《发酵工程》的学习,从理论到方法学会发酵工程这一门技术,本课程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本章要点: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了解发酵工程的一般工艺过程和工艺发展趋势。第二章工业菌种筛选思路、程序及注意事项;培养分离中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细菌、真菌、操作方法;不同微生物菌种保藏原理、方法及各自的应用优缺点。本章重点了解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常用方法及过程,掌握菌种的保藏方式。
第三章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4学时)
不同营养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不同用途培养基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不同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发酵条件的确定方法;发酵终点的判断原理及方法;工业微生物菌种培养的类型、主要培养方法及扩大的特点。本章重点掌握发酵工艺的基本原理,熟悉发酵工艺确定的参数要求,掌握发酵工厂化生产放大对发酵工艺不同要求。
第四章 发酵机制(4学时)
微生物的能量及物质代谢及微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对发酵目标产物的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调控与发酵生产。本章重点了解微生物代谢的机理,掌握调节代谢的常规方法。
第五章 发酵工程动力学(4学时)
微生物反应过程的主要特征、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的描述方法,研究发酵动力学的步骤与方法;发酵动力学分类、各类特点及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分批发酵、补料发酵及连续发酵动力学、特点。本章重点掌握发酵过程中优化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第六章 发酵工程单元操作(4学时)
灭菌的方法及各方法的原理及其操作控制;空气净化原理,空气除菌方法及发酵生产过程中制备无菌空气的流程。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对微生物供氧的传递过程,增加溶氧的措施及溶氧异常分析。本章重点熟悉发酵工艺的控制过程,掌握发酵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七章 发酵生产的设备(6学时)
嫌气发酵设备种类,设计要求及操作要点;通风发酵罐种类、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控制;发酵反应器的设计和自动控制。本章重点了解发酵罐的组成及操作,并掌握发酵罐设计的方法。
第八章 发酵中试的比拟放大(2学时)
发酵中试比拟放大的原理,内容及计算依据;中试放大的设备要求;比拟放大的基本方法。本章重点掌握发酵中试放大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第九章 发酵工程各论(10学时)
酒精生产工艺学、氨基酸生产工艺学、抗生素生产工艺学、微生物酶制剂生产工艺、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对每个工艺介绍概况、工艺操作要点、对产物影响的主要因素及控制,产物分离提纯主要方法,工艺发展趋势。本章重点了解目前发酵行业中各种工艺的具体操作过程。
2、实验、实习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共16学时)
(1)特定产物工业生产菌种的筛选 4学时 目的: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选育的认识;学会常规选种和育种的方法,树立科学认真仔细的态度,培养科研协作精神。
内容简介:根据一定的生产目的如抗生素或酶类的生产,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并从特定的样品如土壤中筛选出高产适宜的菌株。
要求:全班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动手,以目标产物从土壤中分离高产菌株,每人写1份研究报告。
(2)摇床培养确定菌体培养和营养条件 4学时
目的:掌握微生物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确定方法,学会对已确定菌种确定实验室发酵工艺。内容简介:发酵的工艺参数。要求:全班分成养条件,每组交(3)小型发酵罐中进行产品的分批发酵目的:掌握发酵罐的操作方法,发解在罐上进行工艺放大的发酵过程。内容简介:菌种在罐上的分批发酵过程。掌握目前发酵行业基础罐上发酵方法和操作流程。要求:全班分成时间的基质消耗、产物形成及细胞生长的变化,每组交究报告。
(4)流加发酵动力学研究目的:加深对微生物培养方法的认识,了解流加发酵过程控制方法。内容简介:添加,观察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及菌种代谢之间的关系,式。
要求:全班分成基质消耗、产物形成及细胞生长的变化,每组交 说明
为使学生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个人作业及试验出勤、动手能力等占
3、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俞俊棠,唐效宣主要参考书:(1)李艳(2)曹军卫筛选微生物最适生长及产物形成的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5组,1 份实验记录,每人写在摇床确定工艺条件的基础上,5组,在分批发酵工艺的基础上,5组,.生物工艺学
.发酵工业概论, 马辉文.1份研究报告。4学时进行小型发酵罐的放大研究,学时
进行不同营养物质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又具有科研协作精神,60%。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确定特定产物研究确定菌种发酵最适培养基及培
同时监测
各组分别测定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1 份实验记录,每人写1份研
以获得最佳的发酵代谢调控方各组分别测定1种流加发酵程序对份实验记录,每人写1份研究报告。暂定考核成绩中小组记录占40%,.1991..1999..2002.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动手,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动手,4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动手,1 微生物工程(3)P.F.斯坦伯里, A 惠特克.发酵工艺学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尹光琳, 战立克, 赵根楠.发酵工业全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习题作业安排
各章均有1-2个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教学大纲说明
1、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系统了解发酵工程从培养基配制到发酵罐生产,直至产品分离等一系列的操作原理及过程。由于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部分,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因此,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通过《发酵工程》实验及发酵工程各论的了解,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从小试到放大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产工艺,从理论到方法学会发酵工程这一门技术,对发酵生产能够进行指导与分析。
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课程重点为发酵机制、程动力学与发酵工艺控制为本课程难点。
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发酵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了解从小试到放大所需测定参数及过程控制方法。的原理与流程。
相关课程有生物反应工程、应用微生物学,生物分离技术。
1、本课程以授课为主,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
2、本课程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考试。
执笔人:刘萍审定人:
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目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
发酵工程动力学、发酵工艺控制和发酵生产的设备,熟悉发酵工艺及过程控制方法,明晰发酵产品的提取精制过程。, 韩北忠
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
其中发酵工了解从实验室操作到工厂化掌握发酵工艺操作的基本熟悉现代发酵工业生产产品
2004年3月 制定 控制及设计,
第三篇:发酵食品论文
简述乳酸菌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酸菌、发酵、食品工业、应用
摘要:乳酸菌发酵剂是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发酵菌种,其在感官、技术、营养或健康方面的各种优势使之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它可用于食品防腐、提高食品安全性, 改善食品质构和风味, 加速奶酪成熟, 可产生功能因子、去除毒副因子从而使食品具有保健功效;某些抗噬菌体发酵剂还可解决乳品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发酵过程, 为消费者提供新型健康食品, 此外还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多样化生产。
正文:中国发酵食品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食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发酵食品的种类、风味,营养价值,等等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中发酵面食更是国民餐桌不可或缺的食品,在我国消费量很大,是几乎半数人口的主要营养来源,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而作为面食中的主要食物——馒头,是我国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承担着为人们提供身体营养和能量需求的重任。因而,馒头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一个馒头制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馒头的发酵质量。
中国传统馒头发酵剂主要有老酵头和酵子,在天然发酵剂菌群中,除主要含有酵母菌外,还含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其他微生物群,其共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乙醇、乳酸、醋酸等物质以及少量的风味辅助物质。经加碱中和后,制品产生出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其中野生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群也在面团中发生着乳酸发酵和醋酸发酵等生命代谢过程,由此而产生出乳酸、醋酸等几种有机酸。并且乙醇和有机酸之间又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定数量的芳香类物质—酯类,还会形成极少量的醛类、酮类等化合物,它们也是重要的风味物质和风味辅助物质。
传统发酵剂发酵的馒头由于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很多中国人都喜食这种馒头,但其在馒头生产应用中存在缺陷:菌种质量不稳定,因是自行接种,除含有酵母菌和一些产风味酶的细菌和霉菌外,还含有一些有害的杂菌;制作工艺落后、培养条件不稳定;贮存过程品质变化明显等。由此导致使用时难以控制,难以应用于馒头的工业化生产。因此,缺乏优良的发酵菌种是制约我国馒头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瓶颈。
乳酸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也是食品加工和保藏的重要菌种 ,广泛应用于发酵酸乳、乳酸菌饮料、干酪、发酵豆乳、肉类、腌渍物等的加工制造。而且乳酸菌是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微生物,发酵食品分为9类,每一类发酵食品中都有乳酸发酵食品的代表,而其他任何一种微生物的发酵食品都不能与之相比。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菌、不形成芽孢、不运动、过氧化氢酶阴性、对葡萄糖发酵能产生50%以上乳酸的细菌总称。
乳酸菌利用可发酵性糖产生乳酸,乳酸本身酸味柔和,不仅常作为食品的酸味剂,而且还有助消化的作用。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可生成醋酸、丙酸等有机酸,它们在赋予食品以酸味的同时还可与乳酸发酵中产生的醇、醛、酮等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多种新的呈味物质;乳酸菌在代谢作用中产生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酶,提高了营养价值;除乳酸菌代谢的主要产物乳酸外,乳酸发酵过程中还形成一些抑菌物质如细菌素和类细菌素,对病原菌和腐败菌有抑制作用,因而提高了产品的保存性,延长了货架期;乳酸菌产生的胞外多糖(EPS)具有增稠、稳定、乳化、保湿和胶凝作用,可以改变食品的流变特性,还能促进乳酸菌对肠道黏膜的吸附,抗肿瘤,促进免疫作用。EPS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增加食品的质地与流变特性,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除了在面食工业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具有重要作用外,在其他食品生产中乳酸菌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乳酸菌在牛奶发酵中的应用了。
乳酸菌可使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它们将食物酸化, 产生乳酸味, 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产生风味物质, 控制乳酸菌所产肽的活性在奶酪成熟中十分重要, 例如, 增加L.lac tis subsp.c remoris的某些肽的表达可提高奶酪的感官质量。同型发酵的乳酸菌通过丙酮酸将可利用的能源糖几乎全部转化为乳酸, 产生能量并使氧化还原平衡。此外, 丙酮酸还会导致很多其它代谢物的产生(如乙酸、乙醇、丁二酮和乙醛), 乳酸菌所产的这些挥发性物质有助于形成某些发酵食品的典型风味,如酸性面团(由乳酸/乙酸之比决定), Kefir和koumiss(乙醇), 黄油和酪乳(丁二酮)以及酸奶(乙醛)。控制发酵条件可增加某些挥发性物质的产生, 通过基因工程也可操控代谢产物。例如在酪乳中L.lac tis subsp.lac tisbiovar diac etylac tis通过丙酮酸的分解代谢可使丁二酮产量增加,而S.thermophilus可增加发酵乳制品中乙醛的产量。
此外, 将一些新的酶促活性引入乳酸菌, 可使细胞从碳源开始进行人们所期望的代谢。例如增加L.lac tis细胞中丙氨酸脱氢酶可从丙酮酸起引发同型发酵的、特殊立体构型的L-丙氨酸的产生。L-丙氨酸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一种甜味剂使用, 原位产生该物质可使乳制品本身带有甜味。
人们对乳酸菌的新陈代谢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使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发酵剂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具有保健、市场和技术优势, 通过基因工程或野生型微生物的筛选可以获得, 人们从中可以获取各种生物信息, 在基因组中寻找所需的基因, 基因簇或功能因子。尽管如此, 仍然需要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以便在现有的加工技术条件下更好的应用功能性发酵剂和获取相关定量信息。对功能性发酵剂的生物动力学进行数学分析可以了解食品环境和微生物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还将有助于菌株筛选和加工设计。这样可对加工进行更好的控制, 提高食品安全性和质量并可减少经济损失, 同时还将有助于食品企业的多样化生产。
参考文献:
李元莉.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中国乳品工业 .2006 康明丽.乳酸菌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河北工业科技.2008年11月 苏东海.乳酸菌在传统主食馒头中的应用前景.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61-65 陈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食品风味物质.中国调味品.2011年第7期
第四篇:食品发酵与酿造结业论文
通过这学期的对葡萄酒酿造等葡萄酒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我收获感受颇多。
在葡萄酒酿造方面,葡萄的种植、采摘、运输、酿造及酿造葡萄酒的器皿的清理。这些都付出有工人们的辛苦工作,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作业让我也巩固学习了有关葡萄酒酿造方面的其他知识,比如:葡萄的品种,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有哪些,葡萄酒中的新世界和旧世界划分的概念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有哪些国家。等等一系列基本知识。
在科学认知方面,好的工艺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整个视频学习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他们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比如:火鸡视频中,美国明尼蘓达州的发电厂,该发电厂利用火鸡排泄物当作动力,为当地居民提供电力,其构成了一个环保的循环系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姓名:
学号:
第五篇: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60
学分:4
适用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与同期开设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课程构成生物技术领域主干学科的骨架。这些课程与本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以讲授发酵工程生产中各个分支领域共性的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为主。以本课程为基础为生物学科理科专业的学生工程学科的概念和基础,同时为生物技术其他学科技术奠定应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发酵工程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时间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生产实践的实习、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参观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必须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熟悉发酵工程的一般概念;了解发酵工业的范围、特点、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发酵工艺生产的一般培养方法和过程。了解现代发酵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了解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并掌握高新技术概念和生物生产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与种子的扩大培养(8学时)
了解发酵工业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及要求;熟悉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工作并掌握分离和育种的原理和技术;熟悉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衰退的原因、复壮的措施和保藏的方法;掌握菌种扩大培养原理和技术。
第三章发酵原料和培养基及制备(4学时)
了解培养基营养成分的来源和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了解发酵生产培养基的组成成份及其在发酵中的作用;掌握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熟悉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了解淀粉以外原料,如糖蜜、石油代粮发酵的原料和其他发酵原料等作为发酵原料的对发酵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 灭菌及空气净化(4学时)
了解的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掌握微生物热死动力学;掌握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控制方法;重点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1﹒
了解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掌握空气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过程。第五章微生物发酵动力学(4学时)
了解微生物反应模式和发酵的方法,了解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分批培养过程的基本动力学方程。第六章 氧的供需和传递(4学时)
了解供氧和微生物的需氧及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掌握氧在溶液中的传递理论;掌握影响供氧和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了解溶解氧的测定方法。
第七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4学时)
了解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及代谢的变化规律;掌握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菌体浓度、基质浓度、补料和泡沫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第八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4学时)
了解发酵的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重视染菌对发酵的影响;了解染菌的原因、杂菌污染的途径;掌握染菌的防治措施。
第九章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4学时)
了解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了解基因工程菌发酵技术;了解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了解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
第十章发酵工业下游技术简介以及发酵液的预处理技术(2学时)
了解发酵液的一般特性和下游技术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掌握发酵液特性改变和发酵液相对纯化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固液分离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第十一章微生物细胞破碎(2学时)
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组成;掌握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和破碎率测定技术。第十二章沉淀提取技术(4学时)
了解沉淀法的一般原理;掌握等电点法、有机溶剂法、盐析法提取产品的原理和简单过程。第十三章吸附法提取技术(2学时)
了解吸附剂的种类,掌握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脱色的原理和技术。第十四章萃取和浸取(4学时)
了解萃取和浸取的一般概念;了解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原理和一般方法。第十五章膜分离过程(2学时)
了解膜分离的一般原理;了解膜分离的基本理论和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纳米过滤技术。
第十六章清洁生产技术(2学时)
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考试(2学时)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需配合发酵工程实验和认识实习进行,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和参观实习,并完成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每章后配合有思考练习题,使学生综合所学的内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以书面的形式完成。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发酵工业概论》,李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发酵工艺原理》,熊宗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毛忠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生化生产工艺学》,梅乐和等,科学出版社 《生物工艺学》,俞俊棠等,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 《生物工艺原理》,贺小贤,化学工业出版社
大纲制定:李艳制定日期:
大纲审定:
年月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