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论语》七则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论语》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艺术。
3.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儒家“仁”的基本意义,感受孔子的快乐观、富贵观和价值观。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阅读指津】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幼时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官职“委吏”(管仓库)、“司职吏”(管牲畜)和“大司寇”(管刑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因与鲁君政见不合,愤然离开鲁国,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但其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各国诸侯赞同,年近70岁,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百姓,相传弟子三千,有成就者72人。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被尊为“圣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传播文明,不屈不扰之人,因而被称为圣人)。
曾整理过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丢失)
(二)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如“仁者爱人”,指人与人间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行“仁”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指出“礼”是“仁”的外在的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把“仁”(即“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样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全书20篇,后人用每篇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四)课文解读
解题: 《〈论语〉七则》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前三则语录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问题。
第一则是总纲,中心是强调修养仁道,以仁道的方式获得富贵,摆脱贫贱。第二则列举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第三则谈安贫乐道的事,孔子认为人可以在清贫中保持自己的生活情趣。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四则语录,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第四则体现了孔子一种自强不息、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五则体现了一种毕生实行仁道的社会责任感。第六则体现了孔子在困境中追求“仁”的高风节操。第七则肯定了志士仁人勇于为仁献身的精神。中心主旨:
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修身养性;“安人”就是爱人,就是爱他人。《〈论语〉七则》重在“修己”,在“修己”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七则”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修己”的基本意义: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修身养性,提升人格;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艺术手法: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富有哲理。常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练达,说理气势充沛。
【基础练习】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语》一部记录 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②女奚不曰().. 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造次必于是()⑥君子亦有穷乎()...
3.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女奚不曰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D、河曲智叟亡以应 ..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①饭疏食,饮水()②曲肱而枕之()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造次必于是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③仁以为己任 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选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妙哉斯文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贤哉,回也
7.直接出自本选文的成语有、、等。
8.翻译下列句子,指出文言特殊句式类型。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9.《论语》七则虽各有侧重,但其中心就是一个字,为此,君子应该做到(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10.《论语》七则里,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基本一致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这是因为“不义而富且贵”是和 背道而驰的,因此孔子才极力称赞颜回的(只填四个字)。
11.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
【迁移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③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④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⑤⑥⑦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⑧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⑪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⑫。”(节选自《论语·微子》)
【注释】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都是虚拟的人名,是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以称“沮”,称“溺”。耦(ǒu)而耕:是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
②津:渡口。③执舆:即执辔。“辔”是马缰绳。子路前去问津,孔子代为执辔。④是知津矣:讥讽孔子周游列国,他自己早该知道渡口在哪里。⑤滔滔:形容水势浩大,四处流衍的样子,比喻天下纷乱。
⑥而:同“尔”,你,你们。以:与。谁与:“与谁”的倒装。易:改变。这句说,你跟谁去改革这种局面呢?
⑦辟世之士:“辟”同“避”,隐者,长沮、桀溺自谓。
⑧耰(yōu):播种后,平整土粒,掩盖种子。耰: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⑨怃然:失望的样子。
⑩鸟兽不可与同群:即“不可与鸟兽同群”,意思是不能生活在山林里,与鸟兽结邻,做一位隐者。
⑪斯人:指世人。斯,这,这些。这句说,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还跟谁生活在一起呢?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改变这种局面的工作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使子路问津焉()②而谁以易之()..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④耰而不辍()..
2.选出与“而谁以易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执舆者为谁? B.吾非斯之徒与而谁与 C.是知津矣 D.君子亦有穷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⑨
⑩
①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4.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5.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丘 仲尼 春秋 教育家 孔子及其弟子 儒家 2.①疑问代词,“何”,什么 ②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③停止 ④病,生病。兴,起来 ⑤仓促,匆忙 ⑥困窘 3.C 4.①饭,名动,吃;②枕,名词的意动用法,当枕头用;③名动,食,吃饭;④害,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5.D 6.C 7.任重道远 志士仁人 杀身成仁 富贵浮云 发愤忘食
8.①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重担,不是很重吗?(前句“以仁”为“仁以”,介宾前置句。后句“不亦„„乎”为固定句式,译作“不是„„吗”。)②富有和地位高贵,这是人们想要的。(判断句)
9.“仁” 时刻与“仁”在一起 安贫乐道 发奋学习以仁为己任 固穷守节 为仁献身(意思对即可)
1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仁 安贫乐道
11.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评判标准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标准反映了儒家
以牺牲自己利益来成就仁德的生命价值观。
【迁移拓展】
1.①渡口 ②改革,改变 ③跟从 ④停止 2.B 3.①(天下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到处都是这样动荡不安,你和谁来改变它呢? ②况且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呢? ③(人)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共处,我不和世上这些人相处又和谁相处呢?
4.长沮、桀溺对当时社会现实采取逃避态度,避世隐居;孔子不赞成,积极入世,求道 改革。他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变革现实才不可停止,体现了孔子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5.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积极主动,体现了“以天下为已任” 的社会责任感。
【译文】
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便说:“那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说:“(天下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到处都是这样动荡不安,你跟谁去改革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彻底避开乱世的人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地感叹说:“(人)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共处,我不和世上这些人相处又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它了。”
第二篇:人教版-七上-语文-教学案-12《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2.春秋形势图。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第四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第七章是学习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学习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1、4、5、12 学习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
第三篇:高三语文早读学案
高三语文早读学案
(四)【美文赏读】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 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赏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
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言语段阅读】
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翻译:
(1)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背默内容】
1、读背《师说》(重点三、四段)、《赤壁赋》(重点一、二段)。
2、早读检查:
⑴孔子曰:“三人行。”,师不必贤于弟子。⑵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⑶清风徐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
⑸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⑹歌曰:“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⑺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
⑻舞幽壑之潜蛟。
第四篇:高三语文学案A03
北京十二中高三语文学案03 [复习资料,注意保存] 现代文阅读A03 艺术鉴赏
[讲解]
优秀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独到之处,富有艺术特色。对作品的文学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大体上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修辞的赏析。经常出现在命题中的有比喻、排比、反复等等。
例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但困难不少。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②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
解释文中加线的句子的含意。①、②、[提示]分析比喻的含义,要注意在上下文中分析喻体所指的本体。分析修辞的作用,要把握某种修辞的全部作用,并联系上下文作合理的去取。
二、表现手法的赏析。经常出现在命题中的有描写、对比、衬托、象征等等。
例
2、阅读下文(有删节),回答问题。
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 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臵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①、划线的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②、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以显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
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提示]分析文章中表现手法的作用,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个别写作特色的赏析。包括词语、称呼、句式的特殊选择或变化等等。
例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美德!
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②、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提示]个别写作特色一般是根据命题材料的具体情况来出题,所以分析和归纳要在上下文里找到根据。
[题型] 例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难度0.43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痛苦的死亡,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兴大发,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 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难度0.41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诗人身后的巨大声誉与他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
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昔日茅屋与今日的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的困顿落寞与身后的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的创作成就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突出、集中。
[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1—2题,第3题用于复习,第4题用于预习。
报秋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①、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 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B、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C、“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D、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E、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阅读下文,回答5—6题,第7题用于复习,第8题用于预习。
老家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 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986年8月12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5、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第9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7、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阅读下文,回答9—10题,第11题用于复习,第12题用于预习。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 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
别的作用?
10、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11、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
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
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
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A03答案 [讲解] 例
1、①文化遗产价值高,可是文言太难,学不会,继承享用不了。
②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只看翻译、介绍不成,要学会文言,亲自鉴赏。
例
2、①B ②A 例
3、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同时,在本文中起到了拟人化的作用。
②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
[练习]
1、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①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本文珍惜时间、把握现在的主旨。
3、①没几天便是立秋
②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4、B D
5、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以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吸引人。
6、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7、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可是又担心家乡新的正在兴起,而旧的终归要消失。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内心世界的矛盾,可愈想排遣却愈见情深。
8、、A D
9、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10、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11、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12、A C
第五篇: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课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第1课 散步 第2课 秋天的怀念 第3课 羚羊木雕
第4课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荷叶 母亲》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的老师 第7课 再塑生命的人 第8课 我的早年生活 第9课 王几何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 春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第13课 风雨 第14课 秋天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单元
第16课 紫藤萝瀑布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8课 短文两篇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 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五单元 第21课 化石吟 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第23课 绿色蝈蝈
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第25课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生施威降大圣 第27课 皇帝的新装 第28课 女娲造人 第29课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第30课 寓言四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5 伤仲永
写作·叙事要完整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 20 口技
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 22 在沙漠中心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共工怒触 写作·勤于修改 第六单元 26 猫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写作·描写要生动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竹里馆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 送灵澈上人 约 客 论 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新闻两则
芦花荡 孙犁
蜡烛
西蒙诺夫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
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背影
朱自清
台阶
李森祥
老王
杨绛 10 信客
余秋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阅读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桥之美
吴冠中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5 说“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帧 17 奇妙的克隆
谈家帧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生物入侵者
梅涛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短文两篇 刘禹锡周敦颐 23 核舟记 魏学洢
大道之行也 《礼记》 25 杜甫诗三首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
阅读
三峡 郦道元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30 诗四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怎样搜集资料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
野望
早寒江上有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鹤楼
送友人
秋词
鲁山山行
浣溪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期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
刷子李 泥人张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无题(李商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名著导读: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1.沁园春 雪 2.雨说
3.* 星星变奏曲 4.* 外国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第二单元 阅读
5. 敬业与乐业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7. 傅雷家书两则 8.* 致女儿的信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单元 阅读
9. 故乡 10.* 孤独之旅
11. 我的叔叔于勒 12.* 心声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青春随想 第四单元 阅读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 短文两篇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好读书 读好书 第五单元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第六单元 阅读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名著导读:《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乡愁
余光中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外国诗两首
祖国
莱蒙托夫
黑人谈河流
休斯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
第二单元
孔乙己
鲁迅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变色龙
契诃夫 热爱生命(节选)
杰克·伦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
第三单元
谈生命
冰心
那树
王鼎钧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人生
勃兰兑斯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
第四单元 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变脸(节选)魏明伦
枣儿
孙鸿 音乐之声(节选)勒曼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
第五单元 公输
《墨子》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愚公移山
《列子》 《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课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
杨炯
月下独酌
李白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登楼
杜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望月有感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别云间
夏元淳
名著导读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
附录
谈谈散文
谈谈戏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