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十则练习学案
学科:初一语文主备:校审:年级:姓名:领导签字:
16、《论语》中阐述做人的基本素养的句子是:,二、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一、复习目标: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
1、积累文言词语,常用词语的运用。
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为之怡然称快()(4)心之所向,()
复习《论语》⑴强调知识点: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语句 ③内容理解(5)学而时习之()(6)择其善者而从之()
⑵自由复习(课下注释重点字词解释和译句)⑶检测巩固(7)见藐小之物()(8)驱之别院()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使之冲烟而飞鸣()(10)观之,兴正浓()
三、读一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1.在《<论语>十则》中,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2.《<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
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_________________。
十篇。3.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论语〉十则》复习导学案
“”这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2月18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则》中的,“,”来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9、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10、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
12、《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13、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4、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
15、在最困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正如孔子所说:
四、一词多义:
为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也:
3、知之为知之:
4、仁以为己任:而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任重而道远()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为人谋而不忠乎()
6、温故而知新()
7、学而不思则罔()
其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其恕乎()
五、回答: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2、“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3、第八则中的“重”“远”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4、曾子经常反思一些什么事情?“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情?该如何理解?
5、曾子曾经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六、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七、课后反思:
《论语》十则复习导学案
第二篇:《论语十二则》学案附带答案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论语〉十二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2.《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生词、难字,特别关注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A字音、字形:(看拼音写汉字)
不Yùn(愠)wǎng(罔)dài(殆)不亦yuè(说)乎 三xǐng(省)一dān(箪)huò(惑)yú(逾)矩 曲gōng(肱)dǔ(笃)志 Chuán(传)不习乎 hào(好)之者 zhòu(昼)夜 斯fú(夫)
第1页
2.结合注释,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并写在下面。明确:“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圈出三类字:
a.通假字,如“说”“有”。
b.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 “传”“故”“新”“乐”“饭” c.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等。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略。【合作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并记忆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明确:
第一章:子曰:“学而⑥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⑦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③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之”,译“我”。愠(yùn):生气,发怒。⑤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⑥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然后”“之后”的意思。
⑦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第2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第二节: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⑥不习乎?”(《学而》)注释:
①日:每天。
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
④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⑤信:诚信。
⑥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第三节: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注释:
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ǔ):法度。翻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理解:
第3页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第四节: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②为师矣。”(《为政》)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②可以:可以凭借。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第五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②殆③。”(《为政》)注释: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则:连词,表结果,相当于“就”。③殆(dài):疑惑。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脉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第六节:子曰:“贤哉①,回也!②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④其⑤忧⑥,回也不改其⑦乐。贤哉,回也!”(《雍也》)注释:
①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②贤哉,回也:判断句与倒装句,主谓倒装。应为“回,贤哉”。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④堪:能忍受。⑤其:代词,这种。⑥忧:忧患,忧虑的事情。⑦其:代词,代他自己。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4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当堂训练】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词语。(1)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2)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6)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7)不亦说乎(通“悦”,愉快。)(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2.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合作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并记忆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明确:
第七节:子曰:“知①之②者③不如好④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⑤之者。”(《雍也》)注释:
①知:懂得、了解
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③者:代词,“‥‥‥的人” ④好(hào):喜欢,爱好。
⑤乐(l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翻译: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理解:
第5页
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第八节: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③而富且④贵,于⑤我如浮云。”(《述而》)注释: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义:正义,正当。④且:和,表并列关系。⑤于:介词,对,对于。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第九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②善者③而从④之⑤,其不善⑥者而⑦改之⑧⑨。”(《述而》)
注释:
①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
②其:代词,他们的。
③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④
④ 从:跟从,学习。⑤之:指代“善者”。
⑥不善:不好的地方,缺点,不足。
⑦而:表承接关系。⑧之:指代自己的缺点。
⑨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择”,发现。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习态度)
第十节;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
第6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①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舍,舍弃。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理解:
讲时光易逝,一定要珍惜时间。
第十一节: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夺:改变。
③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翻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理解:
讲个人修养,强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矢志不渝。
第十二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注释:
①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而,并且,表并列。切,恳切。③仁:仁德。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理解:
讲儒家增进学业、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2.《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第7页
学习态度: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 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当堂训练】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第8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 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合作探究】
(一)请将本文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3.词类活用:
明确: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第9页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快乐 4.一词多义: 明确: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5.特殊句式 ⑴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⑵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语》有什么写作特点?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当堂训练】
完成语文书课后习题一、三题。
第10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第11页
第12页
第三篇:论语十册学案
十《论语》十则导学案
设计:李新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
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吾日三省吾身().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传不习乎()..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2)夫子式而听之()
(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 B、转接)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21、“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22、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拓展提升】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3.《论语》名句集锦 EB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g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p>n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
十《论语》十则
1.①yuè②yùn ③wǎng ④xǐng 2.① 志同道合的人 ②恼怒 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老师传授的知识 3.①不也是快乐的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③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④任务重,完成任务的道路遥远 4.①A D F G ②B C E 5.①孔子 孔子一部分弟子 道德 教育 儒 ②丘 仲尼春秋 文学 教育 ③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6、谈求知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9、论语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学 中庸
10、不断学习、复习相辅相承 辩证统一的。
11、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12、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
13、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14、略15(1)经过(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16、zhì
17、(A)
18、孔子
19、丈夫的父亲 20、老虎很凶猛
21、妇人
22、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第四篇:《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
(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乙 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1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绍兴一中2011年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乙文 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1.(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 恕:(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乙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3)宋儒所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结合孔子的言语加以分析。
答案:(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3)不一致。孔子所说的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面对君臣父子关系时,强调各守其分,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而宋儒的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与绝对化,即只讲臣子的义务,而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3.(杭州学军中学12月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4.(杭州外国语学校3月月考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乙
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重要性。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这和当时隐居避世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2)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礼乐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2)不正确。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无为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
5.(镇海中学、绍兴一中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
答: 答案:(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6.(宁波效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2)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7.(温州八校联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乙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讲和谐,要做到以和为贵,就应当调和各种矛盾,就应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和平共处?才能走向社会大同。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和”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2)不正确,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儒家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8.(2012创新预测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欲善而民善。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9.(台州中学第二次统练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
答案:(1)犯上作乱(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
10.(2012创新预测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答案:(1)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
11.(杭州十四中第三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答:
答案: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2)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12.(杭高第七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答案:(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
13.(东阳中学2011届第三次测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乙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联系《论语》的有关论述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正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他认为管仲是舍大取小的功利主义态度。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自己的政治抱负。
14.(嘉兴一中2011年4月月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1)孔子认为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为什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乙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处处折中调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⑵答案: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3)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15.(义乌中学2011届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以身作则。
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不正确。16.(浙大附中期末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
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器:器量,气度。②三归:市租。⑧摄:兼职。④树:动词“立”。塞门:为遮挡门外视线而正对大门口筑的短墙,相当于后来的照壁。⑤反:通“返”,归,还。坫: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何晏集解:“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
(1)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什么理由? 答: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答案:(1)第一问: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第二问: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伸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2)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
第五篇:论语四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
题】《论语》四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会读“女、知、敏”等字,理解“子曰、善、其、从、诲、女、知、敏”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疏通文章,理解《论语》四则的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快乐链接】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五经” 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基础知识
(1)辨字组词
诲()故()必()论()悔()姑()心()伦()(2)解释下列字词:
子曰:
善者:
从:
诲:
女:
知新: 敏:
温:
故: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融情入境,情随文动。
三、【合作探究】
1、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三人:
其: 焉:
善:
从:
句子释义:
2、学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
女:
知之:
为:
是:
句子释义:
3、学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者:
好古:
敏:
求: 句子释义:
4、学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
故:
可: 以为: 句子释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
五、【课堂检测】
1.本文中“子曰”的“子”指的是_____,名_____,字_____,_____时 期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 始人。
2.写出本文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本文中孔子认为应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中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