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考试大纲阐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和命题规律
考试大纲阐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和命题规律
2013-09-13 15:31
万学教育 海文考研
教学与研究中心
李兰巧
2014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出炉,14年大纲概率部分和13年完全没有区别,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复习即可。
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从试卷本身的难度的话,在三门课程中应该算最低的,但是从每年得分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是三门课中得分率最低的。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时间不充裕,概率解答题位于试卷的最后,学生即使会,也来不及解答;另一方面是概率本身学科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概率非常难。概率与数理统计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高数是研究确定的现象,而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现象。对于不确定的,大家感觉比较头疼。
2、题型比较固定,解法比较单一,计算技巧要求低一些。比如概率的解答题主要考查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和参数的矩估计、最大似然估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应的解题方法,计算准确,就可以拿到满分.3、高数和概率相结合。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运用到高数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考研所要求考生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把握住这门课程的特点,并且能够结合历年考试试题规律,概率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下面通过各章节来具体分析考试情况。
1、随机事件和概率
“随机事件”与“概率”是概率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独立性”与“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特有的概念。条件概率在不具有独立性的场合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一种概率。正确地理解并会应用这4个概念是学好概率论的基础。对于公式,家要熟练掌握并能准确运算。而大家比较头疼的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计算问题,考纲只要求掌握一些简单的概率计算。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陷入古典概型的计算中。
事件、概率与独立性是本章给出的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概念。事件关系及其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概率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注意事件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考查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和五大公式,特别需要关注全概率公式.对于事件的独立性,一定要和互斥事件、互逆事件区分开来。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将随机事件给以数量标识,即用随机变量描述随机现象是近代概率论中最重要的方法。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需要掌握住概率分布,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是通过概率密度进行描述。本章的重点是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2013年数一的解答题中考查了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函数,考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紧扣定义即可。
一维随机变量是二维随机变量的基础。复习二维随机变量时,可以类比于一维随机变量进行复习。
3、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1)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考查主要是建立概率分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2)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是考试的重点,同时是考试的难点。
在09年,10年,11年,13年都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了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概率密度的计算,但是考生普遍做的不好。其实这种题型它有固定的解题方法,考生只要掌握住其方法,这类题目也可以很轻松的拿到满分。
(3)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同样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考生要引起重视。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分为四种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固定的解法.两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比较简单的,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考试频率最高的,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因为它涉及到二次积分,如何正确的确定积分范围,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由于部分同学高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在做此类题目时失分较多。考生要格外重视,加强训练。一个离散型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09年和10年分别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这是比较新的一类题目。最后一种情况是求最大值、最小函数的分布在12年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了该种题型。
对于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掌握每类题目的做题方法,多加练习,拿到满分是可以的。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它是描述随机变量分布特征的数字,他们能够集中地刻画出随机变量取值规律的特点。这是概率的重点,近10年至少考了13次有关数字特征的问题,特别是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要灵活应用数字特征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结合高数积分的性质,这会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除了求一些给定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外,很多数学期望或方差的计算都与常用分布有关。应该牢记常用分布的参数的概率意义,特别是二项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
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它都是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定理,他们是概率论中比较深入的理论结果。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也不经常考,只要把这些定理、定律的条件与结论记住就可以了。
前5章是概率的内容,其中3、4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务必熟练掌握。后面的章节是数理统计的内容。09年数三和数四首次合并,对数理统计这部分考试大纲做了较大的调整。09年数三和数四首次合并,所以09年,10年数,11年,12年数三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按照以前的数三的命题规律,这部分经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考察。在13年数理统计的内容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了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
6、样本及抽样分布
统计学的核心问题是由样本推断总体,要理解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几个常用统计量,特别是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掌握三大分布的典型模式及其分位点。本章内容是数理统计的基础,也是重点之一,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若涉及到统计量的数字特征,也经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按照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预测,在2014年数一的解答题有可能考查数理统计的数字特征,所以广大考生在现阶段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7、参数估计
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是考试的重点,2013年数
一、数三都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了该知识点。对于数一来说,有时还会要求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这是和数字特征相结合。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只有数一的同学要求是历年考题中出现最少的一类内容。区间估计在03年,05年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该知识点。对于区间估计的考查,建议考查放在考前复习即可,只需要掌握住相应的公式。假设检验从开考到现在,只有在1998年考查过一次,其他年份没有考查,所以假设检验的考试机率几乎为0.
第二篇:20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考试大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考试大纲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等可能概率的计算、条件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独立性的定义、事件互斥的定义,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了解随机变量的定义,记住六种分布的分布律或者概率密度: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掌握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计算方法,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的求法,分布函数的定义及其求法,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律、概率密度的计算;掌握分布律、分布函数、概率密度的性质并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定义,掌握二维概率密度分布律的性质、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的计算,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定义,连续型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律和概率密度的计算:和的分布和最大最小值的分布;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掌握一维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定义(连续和离散两种类型),方差的定义,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性质、计算公式;二维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协方差、相关系数的定义和性质及计算;
第五章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弄懂大数定律中的切比雪夫定理的特殊情况的证明,掌握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及隶莫佛---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并会用中心极限定理进行近似计算;
第六章样本及抽样分布
掌握简单随机样本的定义及性质,并会求样本的分布律和概率密度;掌握统计量的定义,记住几种常用的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样本K阶原点矩、样本K阶中心矩;掌握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的定义及上a分位点的定义,会查分位点的表;掌握抽样分布的几个定理(书P142-143的定理一到定理四);掌握卡方分布的性质及数学期望和方差;
第七章参数估计
掌握矩估计及最大似然估计的求法,掌握无偏估计的定义及会比较几个无偏估计哪个更有效;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记住四个置信区间公式),了解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知道单侧置信区间的形式;
第八章假设检验
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原假设、备择假设、显著水平、拒绝域、接受域、双边假设检验、左边假设检验、右边假设检验等等;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记住表8-1中的1、2、5项),了解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与方差比的假设检验。
第三篇:公务员辅导:申论命题和考试的变化规律
人事考试教育网
公务员辅导:申论命题和考试的变化规律
申论是国家公务人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
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
人事考试教育网
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考生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人事考试教育网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第四篇:2012事业单位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命题规律及特点分析
1.目标、功能和特性界定明确,旨在选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对一个人的行政管理潜在能力的考试。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题目预测考生在公共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事实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是为了考查考生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一般性实力和潜能。这里所说的“实力”虽然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行政能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潜力”就是基于这种“实力”的考试结果所反映出的对未来工作胜任度的一种推断性预示,而这正是潜能的实质。事实上,它的主旨就是发现和选拔那些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人才,以充实、更新和优化职业队伍。
2.考试客观化、标准化,使考生有一个较为公平的平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为客观性试题,事实上,即使要测查考生的主观态度,也都采用客观化、标准化的试题。考试一律设计为考卷与答卷(即计算机机读的答题卡)分开;考卷上的考题形式全部设计为一个问题与四个选项,多数题目为单项选择题,在常识测验中有时有不定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出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从试卷设计到评出成绩都是客观化和标准化的,没有直接的主观试题,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考试的严谨性和可信度,不仅使考试内容都依托于同样的难度而使所有考生都获得一个同等、公平的基础,而且阅卷与考试结果同计算机结合,避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并使这种考试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了很高的公信度和权威性。
3.考试形式灵活,题型多样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拘一格,难度逐渐提升
从表现形式上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有文字、图形、数字和表格四种基本形式。但从具体题型种类上来看,主要有语法测验、修辞测验、逻辑测验、词语测验、句子测验、段落测验、篇章测验、数字推理、数学运算、图形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事件排序、常识判断、文字资料分析、表格资料分析、图形资料分析等。
4.内容结构趋于稳定,考试发展成熟化、稳定化、科学化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内容构成上,大体上分为五个部分,即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以及常识判断(部分地方常识判断不在行测科目中考查),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已经十分稳定,只是在部分题型或者题量上有所变化。这说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门考试科目经过命题专家和学者的不断论证分析与优化,正逐步走向成熟、稳定,这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第五篇:透析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题命题要求与规律1
行政能力测试题命题要求与规律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高职高专类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主要测查应试者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潜能,包括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等。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五个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用来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相关资料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等。
数量关系题用来测查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断推理题用来测查应试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常识判断题用来测查应试者是否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规则、定律、规律、是否能够运用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资料分析题用来测查应试者是否能通过数据、图表、文字等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综上所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测查的主要是与做好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有关的影响面较广、稳定性较高的潜在的能力,也正是这些能力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结构与题型类别。
国家机关行政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数字推理与运算能力,较广的常识面,以及面对大量信息时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只有拥有了这一系列能力,并且当这些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得到一定知识经验的支持后,才能形成综合判断、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以及资料分析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因此,最理想的测验考题应当涉及最广泛的知识,但又不依赖于具体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素质。
什么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各级国家机关遴选初级公务员的标准化考试之一。在中央国家机关和部分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它与申论考试一起,构成两个入门考试的公共科目;在许多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它与申论考试和一门专业考试一起,构成三个入门考试科目(专业科目笔试的内容、方式由各招考部门确定)。这就意味着,它是公务员入门考试的“坚定成员”和必经门槛,是无论想做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还是地方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都必须参加并成功通过的一门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实质是一种根据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设计、实施的综合性测评。一方面,它从多个层面检测考生的基本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人文知识、科技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它借助或结合知识测试,很多情况下以独立形态来检测考生的基本技能,包括阅读理解技能、辨词会意和选择表述的言语技能、理解数量关系和心算笔算的数理逻辑技能与应用计算技能、脑筋急转弯和处理考试压力的应变技能、根据形象体来辨析相同点和内在关联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像推理技能、确定事物特征和寻找事物规律的判断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界定事物和概括事物的概念形成与运用能力、根据已知因素来进行剖析推知的联想能力和形式逻辑技能、根据经验和常理来理解现实情况或过程关系的应用性理解技能和推理能力、基于历年所学所积或所见所闻而辨知某种常规信息的记忆能力和判断能力、熟悉社会运作数字和文字的数据解读能力与常规性理解能力等等。
这就是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仅是注重测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考试,还是测查能力和技巧的综合性心理测试。考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良好、全面的技能训练,才有可能成功通过这门科目的测验。从大量实践案例来看,考生要想成功通过这一测验,还必须有一个能够确保自身所储知识技能在考场中得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的基本心理保障;这个保障只要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可能影响知识技能的良好发挥和充分展示,进而影响到具体解答每一个测验题的质量和整个应试效果。所以说,这种测验实际上就是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很全面的一种初级公职人才考评。
其实,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是国家人事系统依法进行初级公职人才遴选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运用了心理测评理论和技术来设计考卷并对公务员候选人进行检测与筛选的笔试之一。这就是说,作为公务员入门考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按照原《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暂行规定》以及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来组织实施的,具有十分突出的严肃性、专门性和权威性。
就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凡进必考”原则探索实施十多年的情况来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一直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其基本主干却变化甚微。这说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主体部分是过硬的,有着非常显著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构成了整个测验的核心基础和重要支撑,而且还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逐步成熟和稳定下来,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显著功效的公职人才选拔考试形式与模式。
根据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的考试大纲以及相应的考试实践可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从出发点到归宿都基于用人单位在最大概念上的区别与划分。为招收2006年的公务员和其他领域的公职人员,2005年就开始把用人单位划分为两个基本大类:第一类是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按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第二类是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一般来说,从事政策和法规制定、检查实施、文字综合的职位属于综合管理类,机关层次越高,职位越多;而从事具体政策实施以及为机关运行服务的职位属于行政执法类。所以其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取向就有一些差异。这样的划分表面上是着眼于用人单位在整个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而实际上则是根据不同单位所处位置、所担责任、所起作用和运作的基本特点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这种分类较好地分清并把握住了两大类型用人单位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工作特点及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比以前对用人单位基本类型的划分要更切实,也更科学。
依据这一最新的划分,招考公务员人才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两大类,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二)”。两者在题型、题量和内容上也都有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则主要表现在配套、难度、侧重点和目的等测评指标的设计和确定上。这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不再划分为A类和B类而是开始以新的面目出现,更好地发挥人才测评的作用。从已经实施的考试情况来看,这样的测验出现了新的变化,提供了公务员考试的新动向、新趋势等重要信息与提示。对此加以了解和把握,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二)”,虽然与以往一样都由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等五部分内容和135道左右的选择题构成并同样也要求在120分钟内完成,但是每年的试题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体现在测评目的和侧重点上,而且在测评内容和题型结构上乃至题量和分数布局上存在显著的差别。
从测验应用的实践和现实运作趋势来看,公务员法律法规中确立的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原则已经远远超出了选拔行政人员的范围,扩展到了党务系统和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一些重要的非政府公共部门。这就是说,任何想从事政府工作或其他重要公职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要经过这道门槛、接受这一测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实际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测评效能和价值的通用性考评工具,只不过仅针对和适用于录用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选拔需要而已。一般而言,这样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有如下五方面的特点:
第一,目标、功能和特性界定明确,旨在选拔公职人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考查一个人的行政管理潜在能力的考试。其作用是通过
测量一系列的判断题目预测考生在公共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是为了考查考生从事公务员工作以及其他重要公职工作的一般性实力和潜能。这里所说的“实力”虽然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整个实际行政能力,但却是很好地应付并通过这种测验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即所谓的“双基”;“潜力”就是基于这种“实力”的考试结果相对于未来工作需要的一种推断性预示,而这正是潜能的实质。事实上,它的主旨就是发现和选拔那些适合从事公务员的工作、特别是政府等部门工作的人才,以充实、更新和优化公务员队伍。
第二,考试客观化、标准化,使考生得到一个较为公平的平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共135题左右,考试时限为120分钟。事实上,即使要测查考生的主观态度,它也都采用客观化、标准化的试题;至于其他客观性考试内容就更是如此了。考试一律设计为考卷与答卷(即计算机机读的答题卡)分开;考卷上的考题全部设计为一个问题、四个选项,大多数是单项选择题,但在常识测验中有时则还有不定项选择题即四选二、三或四的多项选择题;考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选项序号代码上涂黑来答题。这些都极大强化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从试卷设计到评卷出成绩都是客观化和标准化的,没有直接的主观试题,极大地提高了考试的严谨性和可信度。这不仅使考试内容都依托于一样难度的考试形式表现出来而使所有考生都获得一个同等、公平的基础,而且还使改卷与考试结果同计算机结合,避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最终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使这种通才考试在公平、公正、客观、可信方面具有很高的公信度和权威性。
第三,试卷内容非常丰富,面宽量大,知识要点很多,直接构成数量上的考试压力与难度;知识与技能结合成一体的考题,构成了需要较高智力、较大精力才能解题的考试
从历年的考试实践来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单纯的心理测验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数理计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公共管理日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或情况的资料性分析与处理能力等等。
但是,就2005年以来的考试情况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集中到五方面的内容上,这五个方面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不过,个别地方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保留着“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
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五方面内容,还是某些地方上坚持进行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其考试内容实际上都是从事公共管理所必需的最基本教育与训练,是整个行政能力体系中的最基础部分,仍然可以归结为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即所谓的“双基”。这样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双基”考核与测查。
第四,考试形式灵活多样,考试题型变化多样,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拘一格,设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以拉开应试距离
从大类上看,考试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形、数字和表格等四种基本形式。但从具体种类来看,考试形式主要有知觉测验、速度测验、准确性测验、听力测验、语法测验、修辞测验、逻辑测验、词语测验、句子测验、段落测验、篇章测验、数字推理、数学计算、图形推理、机械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事件排序、常识判断、文字资料分析、表格资料分析、图解数据分析等。
这些不同的考试内容有不少是彼此调整和交相替换的,甚至还有一些考题会隔年再用、隔卷重用。因此,旧的考题考卷不仅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应试经验,有助于我们摸准这种考试的脉络,而且还能给我们提供与将来考试相同或相似的考题和考试类型,有助于提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应试能力。
第五,考试结构经常变化,每年都有不同,甚至连考试类别及其名称也在不断变化
有一段时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与公共基础知识并列,各自独立为一门专项考试,后来则将公共基础知识转变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但时至今天,还有的地方公务员考试仍然单独进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直到2001年都没有分类,从2002年才开始进行了分类。从2002年到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A类和B类,2005年开始又将其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一)”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二)”两类。
一般来说,每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的结构,均由当年的考试大纲确定。大纲非常重要,决定着当年试卷的内容、题型,决定着测验形式与测验内容,决定着具体的考试内容和题型将如何组合。
事件排序在2001年前常考,然后一直过了三年,即到了2005年公务员考试中才又重新出现。机械推理则在2002年的B类试卷中突然出现,之后则嘎然而止。听力测验在2004年突然冒出,之后也被其他内容取代。片段和篇章的阅读理解一直持续了三四年,看来几乎是基本定型了,可是到了2005年公务员考试却只留下了片段或曰短文的阅读理解了。在上述各种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中,只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图形推理、常识判断、文字资料分析、表格资料分析、图解数据分析等算是比较成熟而定型的,但具体的题量仍然有变化;其中常识判断的变化要算最大了,不仅题量增减较为剧烈,而且内容范围也缩扩巨大,特别是单选、多选的考试形式在整个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出现和消失最为典型。
然而,在2006年的考试中,事件排序却又突然被类比推理所取代,而类比推理原本只是在很少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应用过。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
试中使用这一测验题型则是头一次。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试卷类型,从内容和题型的组合、考试的难度和侧重点、题型和题量以及分数布局等等,都随、层次、行业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存在较大的不同。其实,在不同年份的不同类型试卷中,这些考试内容的前后排序也是不一样的,数量关系有时摆在第一部分,有时则摆在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原来摆在最后一部分或者倒数第二部分,而近一二年来却放在了第一部分;其他内容的调整、变化幅度也是很大的。
总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客观化、标准化、题量大、内容广、变化大、时间紧、答题要求高、评分现代化和分数解释科学化。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答题技巧和较快的做题速度,而且要非常熟悉这类考试,特别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