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

时间:2019-05-15 05:2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

10、向大树道歉

总第 33-34 个教案

共享备课

设计者(黄晗)

审验签字(王金英)

教材分析:

本文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了美国曼哈顿区的一家快餐店老板丹尼尔因“虐待”餐馆门前的一棵大树,公开向大树道歉的感人故事。丹尼尔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事实,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体现了人们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揭发”、“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的波动,理解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默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丹尼尔的行为对人们的启发,激发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家园的愿望,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环保小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5)1.板书“道歉”二字,师:“道歉”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向谁道过歉?为什么道歉?

预设:(1)向妈妈道过歉,因为做错了事。

(2)向同学道过歉,因为我不小心弄坏了同学的文具盒。2.板书“向大树道歉”。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孩子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谁向大树道歉?(2)为什么向大树道歉?

(3)怎样向大树道歉?

二、初读感知(25)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

者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虐待

曼哈顿区

铁链

手铐脚镣

鞠躬

罚款

拥挤

浇水

3、解决字词类,扫除阅读障碍。(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拥挤

揭发

罚款

浇水

鞠躬

虐待

(2)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随文理解重点词语。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虐待”、“制裁”。

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生意兴隆”。

第三、四自然段: 用换词、给词语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亲善”一词,“亲善”可换成“亲近”、“亲昵”、“友好”等词。

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并用这些词语造句。

4、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事。差生说,中等生补充,优生评判。

预设: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了美国曼哈顿区的一家快餐店老板丹尼尔因“虐待”餐馆门前的一课大树,公开向大树道歉的感人故事。

三、熟读课文(10)A.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B.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1)(一)、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默写生字词。

生意兴隆

揭发

罚款

鞠躬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汇报。

预设:在美国曼哈顿区一家生意兴隆的快餐店里,老板因为虐待一课大树被罚款,然后又向大树道歉的事。

3、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1)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

(2)怎样向大树道歉?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

怎样向大树道歉?在课文中用不同符号画出相关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21)

(一)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二)解决问题一: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

1.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理由,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评价谁说得更全面,更准确。

(因为他把自行车锁在他快餐店门口的一课大树上,等于“虐待”大树)

2.师相机板书“虐待”二字,问:“虐待”什么意思?

“虐待”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你认为把自行车用铁链锁在大树上是虐待树木吗?

过渡:是啊,也许在我们看来把自行车锁在大树上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的,一位用餐的先生看到后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相机出示:“把自行车用铁链锁在树上,与给一个无罪的人戴上手铐脚镣无异。”

指名朗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美国人环保意识强。)教师介绍西方一些国家和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感

知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出示相关的法律法规:

美国专门有国家环境政策法,设立了卷竟质量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就环境的状态和情况至少向总统汇报一次。要求国家应当履行每一代人都作为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人的责任。

我国早就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有一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或控告,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还要处以罚款或承担法律责任。

4、公园管理局接到揭发信以后,是怎么处理的?你怎样看待公园管理局对丹尼尔向大树道歉这一处罚的?

(三)解决问题二:丹尼尔怎样向大树道歉?

1、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自由读第五段,想一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出示句子:

衣冠楚楚的丹尼尔大步走向大树,先向它三鞠躬,然后高声说:“大树,我的好兄弟,我真对不起你,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把氧气赐给我们,还给我们遮阴,而我却把铁链锁在你的身上,虐待你。今后我决不干这种蠢事,请你原谅!”说完上前几步,把树抱

得紧紧的,并将脸颊贴在树上。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采用说、读、评,再读、再评的方式。)

(1)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大步走”、“鞠躬”、“高声说”、“抱”、“贴”等表示动作的词来体会丹尼尔态度的真诚。

(2)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大树,我的好兄弟,我真对不起你”这句话。这是丹尼尔道歉时说的话。丹尼尔把大树当做自己的好兄弟以表示亲善。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手法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丹尼尔道歉的话,读出丹尼尔自责、悔恨的情感。

并请学生扮演丹尼尔,上台表演向大树道歉的情景。

3、你从围观群众热烈的掌声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及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对丹尼尔这一举动的赞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小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指名到台上汇报。

2、模拟现场采访,采访一下丹尼尔有何想法,现场的人有什么想法?指学生分角色演。

3、你从丹尼尔向大树道歉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多指名汇报。

三、质疑再探(4)

1、课文读到这里,课前的三个问题你都解决了吗?再看看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4)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编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检测题,如让学生调查一下身边是否有滥砍乱伐,破坏环境的行为,写一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10.向大树道歉

衣冠楚楚 好兄弟

丹尼尔----大步走向、鞠躬、抱、贴------大树

善待树木,善待人类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三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阅读课文。走进课文,有如诗般美丽的秋天,微笑着向你走来,无私地为人们送来快乐的银杏树和充满童真童趣的海滩雕塑。《一粒小豌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教育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积累与运用”中的“温故知新”“语海拾贝”“开心一刻”“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 “自主阅读园地”,会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继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习惯,以及运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释词的能力。文质兼美、富有情趣是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在“批读文”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文

7课时

2、积累运用

5课时

3、复习课

1课时

4、单元测试

2课时

5、试卷讲评

2课时 总计

17课时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累计课时数(1-2)

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注意“袄”是“衤”旁,“粱”不要少写了点,“酿”不要少写了横。“衔”与“街”的区别。

(2)说说有哪些字难记难写?你准备怎样记住它?(3)理解词语:

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其它的诗节呢?(1)课文每一小节分别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象?是怎样具体描述的?(2)试着说说的主要内容。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回顾上节课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2、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来谈一谈。(相机板书:桂子飘香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1、体会秋风轻柔、桂子飘香的美景。(1)指名朗读第1节。

(2)说说从“抓、轻轻地、涂掉”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轻地”写出了秋风轻柔的特点;“涂掉”指去除了夏日的暑气。)

(3)指导朗读:你认为这节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

2、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1)指名朗读2、3小节;从“穿红袄、披紫袍、举红缨、红着脸儿”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成熟,充满了童趣。)(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丰收的喜悦。

3、感受动物的欢乐。

(1)指名朗读第四小节。(2)从“快乐的音符”、“衔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4、感受黄叶飘落的情景。

(1)指名朗读5、6小节;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飘飘洒洒,它好像还在说些什么?

(2)从“悄悄地珍藏”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珍藏”一词,感受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1、小组交流: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学生尽量多说)

3、品读诗句,感悟秋天的美。

过渡:秋天是这样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美丽迷人的秋天吧!

4、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背诵课文。(如果时间有限,课上只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段落。)

(三)读写结合,提升认识

1、请同学们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话,然后交流。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问题预设:

有哪些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和词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运用拓展(6分钟)

1、盘点收获。

2、自主测试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补充习题。摘抄描写秋景的文章读一读、背一背。课堂总结:《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

秋天向我们微笑

秋天(带来了)

桂子飘香

秋色迷人

果实成熟

惹人喜爱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教后反思:

2、三颗银杏树

累计课时数(3-4)

教材分析:

《三棵银杏树》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家乡的三棵银杏树以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银杏树在不同季节的样子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5分钟)

1、(屏幕上打出一株茂盛的银杏树)孩子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看,这就是可爱的银杏树,能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2、教师简介简介银杏树和作者叶圣陶。(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

3、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a、三棵银杏树长在什么地方?

b、银杏树的干、枝、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c、作者为什么要写三棵银杏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一)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不认识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二)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

偶然

停泊

袅袅

一缕缕

果仁

伸展

忽略

屈曲

赤裸裸

赤裸裸

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

3、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讨论思考题。(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三、了解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样子(10分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这四句是怎样连起来的?(2)这三棵树各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2、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段话的内容画出来。

3、同学解答。

(这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大小和周围的环境。第二句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第三四句具体讲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大致的样子。从后一句中可以知道三棵树的位置和样子。一棵临水,两棵在中央,中央两棵高矮相当,距离较近,枝叶搭在一起。)

4、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B、朗读训练。

C、抒发作者什么情感?(作者把树比成亲密的朋友说明对树的喜爱。)

四、熟读课文,初步感悟(5分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温故导入:

回想上个课时,作者分别写了银杏树的什么?

(板书:位置、干、叶、花、果,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归纳梳理:

学好这一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

银杏树的干、叶、花、果分别有什么特点? 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读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教师巡视指点,掌握学情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感悟银杏树的形体美。

师:作者按照冬、春、秋的季节变化,具体描绘银杏树干、枝、花、果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幅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

1、交流描写银杏树干的句子: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枝屈曲的很古怪,像画上的画。屈曲的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师: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银杏树的干像一幅画?你从中体会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三疑三探教案

17长城

一、创设情境

1.据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长城以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词:老师检查。

2、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你找到了没有?

出示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刚才读这句子的时候比较关注哪个词语?(2)理解什么叫奇迹吗?再读

过渡:同学们,那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自主探究(1)品“长”,感悟气势。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游览长城,去解开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奇迹吧!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板书:远看 解疑合探

谁来读这段话?(出示第一段)长(第二句话)提问:长城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儿?(山海关嘉峪关)你想在地图上认识 山海关和嘉峪关吗?出示课件。(地图上指出长城经过哪些地方?)在这里你体会到什么?(长城的长)板书:长追问:(有多长?)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举例理解一万三千里的长度。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带着这份理解,能不能读好(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齐读。

气势(第一句话)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蜿蜒盘旋)一个蜿蜒盘旋就写出了长城的形态。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句?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再齐读。(评价:不错,美中有气势。)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品“高大坚固”,感受巧妙。(课件出示第二段)近看长城,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长城?能用这个段落中的一个词来说吗?自由读。高大坚固板书课件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那你们读读这一句话,哪里看出了它的高大坚固?(3)(让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同桌合作)看文中具体介绍了长城的哪些设置?你能在图中找到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射口瞭望口方形城台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小组交流。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

六、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搜集资料,建立资料袋,为后面的课文和语文园地做好准备。七.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气魄雄伟近看

高大坚固

构思巧妙

古代劳动人民 教学反思:

18颐和园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依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同学探究中国的 “世界遗产” 的兴趣。4、学习依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同学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同学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同学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同学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同学视野。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一起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同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自探提示1、同学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协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同学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同学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同学找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协助同学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3、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同学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安排练习

自身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颐和园的长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子,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绝美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引导质疑:是啊,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提示引路,自主探究:(1)、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在旁边做出批注。(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欣赏长廊的建筑美过渡: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1、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读了这一句,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读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长廊的风水“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从挡住了气候上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感觉长廊的结构绝“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竞没用一颗钉子。”读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二)、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14000多幅。”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画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请大家展开想象,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三、质疑再探:1、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新的疑惑?2、盘点收获: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四、运用拓展:

1、自编习题: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编写两道习题,可以从词语积累、口语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学反思:

19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不朽艺术价值、激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引导质疑1、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学习一些质疑的本领。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课题、课题前的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质疑。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课文,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2、学生质疑,老师简要在黑板边板书,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被称为

“世界第八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3、师生梳理问题,将问题分作三大类:

阅读课文解决类,查阅资料解决类,正在探索研究类。简单的枝节性问题当即解决,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过程:边读课文边勾划、批注;查阅相关资料、图片;先自己阅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二、自主探“疑”

1、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朗读,难读词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语与生字要读正确。

2、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批注、查阅资料。

3、按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一人组织,依次发言,共同归纳在全班发言的要点与理由。可以适当作一点儿浅显的记录。

三、解疑合探

在学生或小组代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下要点采用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相机渗透相关资料,指导有感情朗读:1、因为“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老师相机出示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的赞言:“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2、因为“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相机理解“乘”的含义,简介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3、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绝无仅有”这是引导理解感悟的重点。可以结合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数字中,从比照周围事物中感受“规模宏大”。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以把观察图片,朗读课文,想像神态与动作,照样子模拟形象结合起来,如两人一组,一人读句段,一人模拟神态与动作,并在班上适当展示与评议,在模拟表演与评议中形象地理解词句,感悟课文。

四、畅谈感受教师扮演“记者”,走入学生──“游客”中,采访“游客”,如可问: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参观”了秦兵马俑,你最想说什么?有一批外国游客想到中国来参观游玩,你能向他们简要介绍一下秦兵马俑吗?

五、小结收获

1、师生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齐诵与质疑有关的古代格言、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疑问,课后去探究。如果老师能提供思路有关资料,老师要适时提供给学生。

2、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句:感情读一读,再抄一抄。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秋天向我们微笑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总第 1-2个教案

共享备课(设计者:王金英)审验签字(王金英)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

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配以轻音乐伴奏下的画外音,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们对秋天的热爱。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酿造衔入高梁照耀觅食珍藏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注意“袄”是“衤”旁,“粱”不要少写了点,“酿”不要少写了横。“衔”与“街”的区别。

(2)说说有哪些字难记难写?你准备怎样记住它?

请小老师介绍好的记忆生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多指名说)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其它的诗节呢?

(1)课文每一小节分别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象?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2)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生评判。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10)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回顾上节课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2、教师巡视,点拨。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情。

二、解疑合探(20)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相机板书:桂子飘香果实成熟动物欢歌黄叶飘落„„)

1、体会秋风轻柔、桂子飘香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说说从“抓、轻轻地、涂掉”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轻地”写出了秋风轻柔的特点;“涂掉”指去除了夏日的暑气。或理解为:天气变凉爽了)

(3)指导朗读:你认为这节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

指名读,评价,再读。

2、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1)指名朗读2、3小节;从“穿红袄、披紫袍、举红缨、红着脸儿”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成熟,充满了童趣。)也可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

(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文图画,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苹果 “穿红袄”、葡萄“披紫袍”、玉米“举着红缨”、高粱“红着脸儿”的情景,进一步体会有感情的朗读,秋天的丰收景象。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丰收的喜悦。

3、感受动物的欢乐。

(1)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从“快乐的音符”、“衔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快活的音符”既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鸟发出叫声时的快乐。“音符”指我们听到的声音。)

4、感受黄叶飘落的情景。

(1)指名朗读5、6小节;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飘飘洒洒,它好像还在说些什么?

(2)从“悄悄地珍藏”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珍藏”一词,感受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评价,再读。

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1、小组交流: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学生尽量多说)

3、品读诗句,感悟秋天的美。

过渡:秋天是这样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美丽迷人的秋天吧!

1、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如果时间有限,课上只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段落。)

(三)读写结合,提升认识

1、请同学们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话,然后交流。

三、质疑再探(5)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问题预设:

1、有哪些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和词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运用拓展(5)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结合年段学习目标及课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补充检测题。

老师补充习题:

摘抄描写秋景的文章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天向我们微笑

桂子飘香

秋天(带来了)果实成熟秋色迷人动物欢歌惹人喜爱黄叶飘落

第五篇:三疑三探教案

我和乌丽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从“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纯真的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年的学校生活,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逛古城、数小桥、到纳西人家、吃丽江粑粑)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课文重点写什么?(“我”和乌丽娜数小桥。)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

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拓展训练,感悟表达。

1、乌丽娜这样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什么感情?

(我对乌丽娜的思念之情。)

2、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交流发言。

四、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板书设计:

逛古城 我和乌丽娜 数小桥 热爱丽江古城

到纳西人家 友谊纯真诚挚

吃丽江粑粑

下载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7)10.向大树道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疑三探教案

    九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

    四年级三单元《向大树道歉》(五篇材料)

    《向大树道歉》教学设计 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张红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 “水泄不通”、“ 衣冠楚楚”等词......

    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21)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测试题 总第 43-45 课时 一、 看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jiē fā xí jī jù pà fú lǔ jiān miè xié dài jū gōng......

    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13)积累运用二

    积累运用二(打印) 总第23——27个教案 共享备课(设计者:黄晗) 审验签字(王金英 )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有六个方面的练习。 “温故知新”把前面学过的有关句子集中起来,......

    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

    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实用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精选]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累计课时数(1-2 ) 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

    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8)第二单元分析(范文)

    第二单元分析(打印) 走进本单元,变幻英测的火烧云让人着迷;《英泊桑拜师》会让人知道英泊桑因为“肯吃苦,勤练习”,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功的金光大道,成为了著名的作家;《一次特殊......

    小学四年级语文 上册 三疑三探 教案(6)积累与运用1

    积累与运用(一) 总第 8-12 个教案 共享备课(设计者:李利平) 审验签字(王金英 )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六个方面的练习。“温故知新”的内容是读学过的拟人句,让学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