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第五中学 窦海宁 2010年7月19日 20:28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18课(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苏联凭借自身实力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世界上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然而苏联历史进入新时期后,先后进行的几次改革由于积重难返,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并把苏联一步一步推向了解体。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通过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 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三大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积极性。比较法,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难点:三大改革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这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苏联的经济改革息息相关。教材讲解
(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让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矛盾突出。问题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出,力求简洁)参考答案:农业方面,(1)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和牲畜(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玉米种植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2)给予企业调整工资等部分权力
(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原则(可以就这个原则展开讨论)问题三: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1)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就(2)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3)提出的目标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的实际(4)改革缺乏全面一致的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5)赫鲁晓夫的个人专断作风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同步演练: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的苏联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制约苏联经济的发展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消极严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堪重负 D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分裂活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目的 提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提示: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问题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军备竞赛消耗国力,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同步演练: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C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补充一下关于改革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后果。问题一: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学生总结回答)
提示:1985年,苏联陷入社会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问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提示:(1)从根本上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也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4)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提问)
提示: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探究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从历史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等方面分析)同步演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
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篇: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学习任务:
1:赫鲁晓夫的额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理科选用)
基础训练巩固:1----11题.99页.直通高考:1----8题.25页.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 社会主义向。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教学重点/难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4、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思维导图及表格等信息技术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第四篇: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第五篇: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问题突出。
2、措施:
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开恳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卖给农庄。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推行“物
质利益原则”。
1、评价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措施: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改革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措施):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评价: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四、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善。
3、社会主义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