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的内容
2、了解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的内容
3、了解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内容
4、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
5、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6、熟知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第一节 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是指那些反映远程教育与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各种特定理论。
一、对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间断过。
二、对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 在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为什么远程教育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对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战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力;战后教育思想的演变和革新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进步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决策基础;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
三、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过去30余年中,德国的彼得斯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做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四、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体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伽利森1985年在澳大利亚国际《远程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远距离教育中的三代技术革新”的论文。他指出: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与三代技术革新——函授,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适应。技术革新和相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转变可以用相互作用和相对独立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这些概念反过来又为媒体及响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分类学提供基础。这些结构和分类学可以帮助远程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选择发送媒体。
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又一次发展了三代远程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第一、二和第三代远程学习是指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它们与通信技术开发和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接。第一代远程学习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将印刷媒体的应用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学习引进电子通信技术,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通信。
贝茨1997年在“第三代远程教育和技术的挑战”中发展了尼珀的概念。他着重指出,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与前两代在成本结构上的经济学差异,及其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五、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是关于远程教育的一种分类学理论,也是关于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即在国家层次上,将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抽象概括为三种实践模式;而在学术思想倾向上,将远程教育理论抽象概括为三大学派,并进而揭示远程教育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的关系。这一理论是丁兴富在其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1997)中首次提出并在此后继续发展的。
1、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 在进行了多年各国远程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后,丁兴富首次提出世界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和以下三个论题:
在国家层次上,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存在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国际远程教育界明显存在着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近十年来,国际上存在明显的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向。
2、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
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是在国家层次上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1)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模式(简称单一院校模式)传统高等学校主要进行校园面授教育,成人业余高等教育则主要由国家专门建立的远程教学大学(通常取名开放大学)来开展。
这类单一模式的远程教学大学大多开展大规模的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单一模式的开放大学大多应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来进行远程教学。单一院校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学生通常是以家庭为学习基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的。
2)美、俄和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简称双重院校模式)这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这类国家,一般没有专门建立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即使有,也为数不多且不占主导地位)。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主要由传统高等学校承担。这类传统院校既进行校园面授教育,又开展开放与远程教育,因而称为双重模式院校。
3)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简称多重系统模式)
这类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国家中,并行存在多种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即既有独立设置、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又有举办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传统与院校。我国既有传统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又有国家专门建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远程教育,还有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3、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 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上的差异反映在理论概括上,就有了不同的理论学派。与三种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相对应,可以将国际远程教育理论界的学说、观点分析综合锝出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革命派、趋同派、谱系学派
1)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变革的革命学派(并行学派)。革命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史教育史的一场革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魏德曼、彼得斯、霍姆伯格和基更等。他们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第一次引起了500年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革。
2)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一体化的趋同学派(并合学派)趋同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正在趋同,即由对立走向并合。其代表人有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堪倍奥、瑞典的威伦和英国的泰特等。
3)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连续递变的谱系学派(折衷学派)该学派认为上述两种学派都属于极端,应当折中,进而提出了各种连续变化的教育家族谱系。其代表人物有穆尔、英国的西沃特、鲁姆勃尔、刘易斯和加拿大的慕格里奇等。
3、远距离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以下种种原因:英国开放大学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建立开放大学,这类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为各国专门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类大规模开放与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等等,从而使得英国开放大学模式(单一院校模式)成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模式。与此相应,将开放与远程教育看作是现代教育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的理论成了主流学派,影响着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其高层教育决策者、各国教育政策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的说,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是战后国际教育革新的一个积极成果,在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70年代末我国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大学时,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就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澳大利亚,是否要建立一所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的争论一直延续了70至80年代。到80年代末,终于发生了陶金斯革命,在革新澳大利亚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同时,将众多传统大学举办的分散的校外教育规范化、集中化,建立了8个远距离教育中心,并与90年代初开始了面向全国的澳大利亚开放学习体制的创新。在英国开放大学的影响和参与下,美国在世纪之交终于也建立了一所美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丹尼尔是美国开放大学校董会主席。尽管美国开放大学的规模和影响有限,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主流模式生命力的一种展示。
4、对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挑战 即使是作为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主要代表的英国开放大学所在的英国,原来的传统校园大学也开始介入开放与远程教育。与此相应的一些与英国开放大学关系紧密的学者(如鲁姆伯尔、贝茨等)也开始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有趣的是,20世纪末的中国也发生了传统高校争相举办现代远程教育的热潮。可以说,90年代中后期,上述从实践到理论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逐渐形成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一种新的潮流。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传统大学通过发展与开放远程教育而成为双重模式院校,并与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和远程教学大学争夺市场;与此相应的,趋同学派正在崛起,大有取代革命学派而成为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下一个主流学派的架势。
第二节 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揭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和学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即在与传统面授教学的联系和对比中,揭示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特殊本质和特定规律。
一、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穆尔是美国宾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授、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他在1989年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获得了远程教育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基更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的日臻成熟。
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有三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三要素可以改造为教师、资源和学生。穆尔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指学生和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第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学生和教师(或教育院校机构)设计、开发、发送的教育资源(其主体是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后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则是人际交互作用,可以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可以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是基于集体的交互作用。
二、远程教学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
1、霍姆伯格关于课程设计开发以及学习支助服务的论述
比较系统的提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的思想首先应归功于瑞典学者霍姆伯格。他认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是通过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所以,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两个:设计、开发和发送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以及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类双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霍姆伯格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师生分离的非连续面授教育,即与面授教与学的连续双向交互活动不同,远程教与学具有非连续通信的特征。其中,事先设计、开发和发送的课程材料代表教学信息的单向的、非同步的传输。
丁兴富将霍姆伯格的思想概括上升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并一再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助服务这两大功能要素在整个远程教育和远程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2、凯依和鲁姆伯尔关于远程学习两个运行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 英国学者凯依和鲁姆伯尔在对远程学习系统进行分析时,引进并论述了课程和学生两个运行子系统。他们首先指出,远程教育属于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主要的输入是入学的新生,主要的产出是合格的毕业生。在开放系统中承担将新生转化为产出的毕业生的功能的部分是远程教育的运行系统。他们把运行系统划分成课程和学生两个主要的子系统。
三、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的讨论
国际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文献中普遍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远程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开放学习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的核心内涵,也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等。众所周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正是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比传统校园面授教育更大的开放性,其教学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体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支助服务上。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教育院校机构转变角色,时刻调查了解学生对象的不同特征,并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应以说教者、学科领域的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学术和心理咨询顾问、指导者、辅导者、帮助者和不倦的服务提供者。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对可供利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考查方式,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都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虚拟教学理论的探索
虚拟教学是对基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进行的双向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概括。它既不同于人际面对面交流的面授教学,也不同于在应用印刷、广播电视和录音录象技术设计制作和发送课程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的单向、非实时的远程教学。虚拟教学是应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模拟校园内教学或模拟课堂面授教学。目前主要应用在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多个校园的传统教育院校,一个国家的多个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包括产业界)之间,以及跨国的、洲际的和全球的许多院校、机构和公司之间。
虚拟教学的更进一步发展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关。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如同身处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并能以其感官和组织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使学习者得以身临其境的拜访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模拟历史场景,或者得以前往海底世界、星际外空或地球深处,以及进行航空驾驶、星际飞行或疑难手术等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节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注重对远程教育及其核心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本质的特殊性及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即其中心课题,是论证远程教育形态的本质及其合理性。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主要论述以下主要论题: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态的特殊性;远程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远程教育存在和发展对整个教育和教育学、对人类社会及其进步和演化的意义和价值等。
一、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
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学说是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中论述最多、也是对远程教育实践和决策影响最大的。这里我们对三种主要的理论派别进行介绍。第一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学生自治的理论,认为理解和实施学生自治、自主学习、自我控制是开展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灵魂;第二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开展双向通信的理论,认为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远程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在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第三种则是注重和强调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应当均衡发展的理论,认为学生自治必须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其终极目标,而正是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学生学习的各类支助服务帮助远程学生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自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实现上述不断进步和成熟的过程。
1、远程教育学生自治的理论 1)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
魏德迈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有两个思想渊源,即社会民主理想和自由教育哲学。他的远程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独立学习和学生自治。它用独立学习的概念来描述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其定义如下:
独立学习由各种形式的教学安排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执行他们的基本任务和职责时相互分离,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将校园内部的学生从不适当的课堂进度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校外学生提供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学习的机会,并且促使所有学习者发展作为成熟的受教育者应具备的自学能力。
魏德迈指出,克服他所谓的教育的“时空屏障”的唯一途径是将教和学分离。这就要求将教和学设计、规划为一系列分离进行的活动。
2)穆尔的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理论 穆尔理论是一个二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穆尔引进的交互距离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和地理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概念。穆尔将交互距离定义为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变量“对话”描述“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响应的程度”,变量“结构”描述“教育计划课程设计适应学生个别需要和条件的针对性程度”。就是说,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具备很好的师生双向交流通信,这个系统的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大;相反,一个教育系统师生双向交流通信很弱很差,这个系统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小。另外,一个高度结构化了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很难适应不同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条件。穆尔理论的第二个维度“学生自治”的核心规定如下:一个高度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一个较少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
2、远程教育双向交流通信的理论
1)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理论 霍姆伯格坚持说,建立师生间的人际交流关系是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是实施远程学习的先决条件。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交流是通过非连续通信手段实现的:在远程学生和学习支助组织(教材作者,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间存在经常的相互作用(教学会谈),有通过学生与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材料相互作用进行的模拟会谈,还有通过学生与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利用函件和电话进行的真正的教学会谈。
2)西沃特的对远程学生的持续关心的理论
西沃特提出的理论要求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助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西沃特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持续的关心和支助服务,远程学习系统的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引发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流失。由于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不均衡程度大于传统教育系统,更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关心学生。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治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学生自治是对学生持续关心和支助服务的结果。即使对同一个学生,也要随着学习进程而有所变化,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相互均衡的理论 1)丹尼尔的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结合的理论
丹尼尔自70年代末起提出并发展了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发展的理论。他评论了远程教育的有关文献,重点考察了远程学习系统中那些使学生得以和其他人员发生接触和交流的活动,强调系统设计要使学生尽量丛这些活动中取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他指出,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远程教育尤其要提供高质量的学生、教材、辅导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同时,高等和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独立学习者。丹尼尔所说的独立学习者,不仅指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有更高的自学和自治能力,并在必要时有能力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2)史密斯相互依存的远程学习理论 3)伽利森的通信和学生控制的理论 4)范笛和克拉克的三维远程教学的理论
二、远程教育与教学重组的理论
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是对远程教育本质进行的一种哲学论证。这一理论来自对远程教育许多学说的深思熟虑和综合加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抽象。这一理论对教育的核心——远程教与学的本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以及远程教育的特质作出了自己的哲学诠释。
1、基更的教和学再度综合的理论。基更论证说,远程教育是以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为特征的,因此,远程教育理论应对教—学行为的重新综合进行论证。他认为,对远程学生来说,教—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基更指出,人际交流不只限于面授辅导,电话辅导和其他双向通信技术都能提供人际交流。基更还认为,印刷教学材料也可以设计包含许多人际交流的特征。
2、亨利和凯依的教学功能重组的理论
亨利和凯依在分析远程教育时指出,为了克服时空间隔和学生的孤立状态,有必要实现教育实践和方法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完全的功能变换,它将学习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变成中心。学生变成了利用学习材料和其他学习支助服务的自学者。这样的一种教育结构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主要从教师面授中学习的模式。亨利和凯依指出:“在远程教育中教和学分解为在不同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分离的行为”。他们说,对远程教育的挑战就是重新产生教—学过程。
三、远程教育的理论、学说和学派
远程教育的各种理论不是相互孤立且分离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它们为形成统一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一)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论述了远程教育与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力基础理论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学科视野中,揭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科技物质基础、政治决策动机、教育思想基础和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等。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则相对集中的、深刻的揭示了远程教育的发生与发展的种种内在关系,以及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远程教育形态的特征和属性;同时,揭示了应用工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构建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和远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和局限。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则对远程教育与其技术基础的紧密关系做了深刻的揭示,探讨了两者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对比了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联系和差异、各自的特征,重点讨论了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前景趋势。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试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方位视野集中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形态、再到聚焦于现代信息和学习社会及响应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阐明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则是对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形态和理论学派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是在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形态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揭示了世界远程教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形成,历史功绩及其相关争论,并力图构建国际远程教育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的整体理念。此外,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均与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这一核心的本质和特性的阐发紧密相关,从而与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和微观理论沟通。
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实质上是各种学派的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远程教与学的三种相互作用的理论更多的注重于探讨远程教与学中基本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及其地位和功能,成为远程教育微观理论论证和发展的基础。
远程教学的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则侧重对远程教育中教师承担的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两大功能的论述,这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主要是远程教学的主体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则重点在论证远程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探讨学生如何应用远程教育院校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它构成了远程教育微观理论,是远程学习理论的核心。
这三种理论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互补的。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的阐发为哲学理论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三)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可以抽象为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和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两组。
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理论中,有侧重论述学生自治的学派、也有注重探讨双向通信的学派,还有强调两者均衡结合的学派。
第二篇:3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谈你对远程教育均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
① 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 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 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有能够进入开放大学课程要用到的因特网资源的网络(每个资源都是经过课程小组或图书馆工作人员挑选的);
——电子桌面服务能给学生的个人电脑提供课程新闻信息、与资源的链接、一份在线课程日历、参与在线会议的权利等。
3.计算机会议服务
供所有学生和职员使用的一流的电子邮件和会议设施,这些设施允许发送消息和进行在线讨论,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登录。
课堂同步会议,包括大学的室内音频会议和在屏幕上使用电子白板,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放映图像和文本,与学习小组进行实时的会谈。
4.在线学习支助
在线课程的预定服务和在线寄宿学校的预约服务。
在开放大学的网站上有大量的课程和学校方面的信息。如在“在线学习指导”部分就给出了选课的建议和指导,学校提供的服务和学习技巧等。该网站每周平均点击网页数高达7万人次。
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的7年里,开放大学总是在试图确保它提供最灵活的学习方式,以及根据这种适应性不断完善的新的电子学习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模拟、视频、与其它资源的链接、自我评价练习等,它们都使得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这些工具还能显示并阐明这样的观点:它们比书面描述和二维图表更能提供一种生动的发人深省的学习方式,包括使用电子邮件的电子远程学习工具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得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与辅导教师取得联系,而不是必须等到规定时间才能进行电话交谈。计算机会议也能提供交互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允许进行学术讨论同时也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交互活动。
答:
我认为英国开放大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亦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是正确的。
传统的教育实践中误认为努力设计和开发制作完善的课程教学包是远程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远程教育教与学分离的本质决定了设计、开发精良的课程资源并不能真正保证学习的发生和学业的成功。远程学习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工学矛盾、交流问题、技术问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于课程设计冲突等)都有可能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提供全面、充分的学习支持是远程教育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光靠一个教育机构是不行的。最好是能够利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并与全世界的兄弟院校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社区的丰富资源、学者的资源、学生的资源。
技术在远程教育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是远程教育基于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关键是最适合的技术。对于远程教育来说,技术本身没有新旧之分,技术只有是否适合教育的问题。
第三篇:舞蹈基本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及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是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是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艺术。二:舞蹈的特性
(一)形态表现性:就是舞蹈用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特征。
(二)直观动态性:就是舞蹈的一切创意都要通过观众现实直观感受到的舞蹈动作来被感知。
(三)综合展演性:包含舞蹈音乐,舞蹈灯光和舞蹈布景。
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划分
(一)古典舞:(A)中国古典舞(B)芭蕾
(二)民间舞:(A)以反映该民族风土人情为主的民间舞(B)借用某民族的舞蹈元素,表达特定艺术构思的民间舞。
(三)现代舞:反对古代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倾向主张摆脱古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的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 二: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划分
(一)独舞
(二)双人舞
(三)三人舞
(四)群舞:(主要功能:1,塑造群体形象2,营造意境背景3,外化主要人物内心的一种表现手段。
(五)舞剧:是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四篇:广告学基本理论
1.广告的含义?
广告是以促进销售为目的,付出一定的费用,通过特定的媒体传播商品或劳务等有关经济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
2.根据广告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
1.商品广告。针对商品销售开展的大众传播活动。商品广告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开拓性广告。亦称报道性广告。它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的初始需求为目标,主要介绍刚刚进入投入期的产品的用途、性能、质量、价格等有关情况,以促使新新产品进入目标市场。二是劝告性广告,又叫竞争性广告。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产生兴趣,增进“选择性需求”为目标,对进入成长期和成熟前期的产品所做的各种传播活动。三是提醒性广告,也叫备忘性广告或提示性广告。是指对已进入成熟后期或衰退期的产品所进行的广告宣传,目的是在于提醒顾客,使其产生“惯性”需求。
2.企业广告。又称商誉广告。这类广告着重宣传、介绍企业名称、企业精神、企业概况(名括厂史、生产能力、服务项目等情况)等有关企业信息,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声望、名誉和形象。
3.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用宣传公益事业或公共道德的广告。它的出现是广告观念的一次
革命。公益广告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有利于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公益广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广告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传播商品信息的功能、指导消费行为的功能、激发购买欲望的功能、促进产品销售的功能、树立企业形象的功能、完善经营管理的功能。
除了以上述的几方面功能外,广告还具有教育、审美、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4.广告的特征有哪些?
五大特征:
1、营利性:(营利是广告的本性和生命,不营利的广告行业无法生
存)
2、信息性:广告传达的是信息通过图象文字、色彩、广告象一个默默伫立的路人 用它的姿态与沉默的语言的倾诉与引导受众的情绪与心理。
3、指导性:广告的标题带 有指导性,即使是无标题广告也会通过主题给受众以指引。
4、说服性:广告的目的是 说服受众,接受其诉求。
5、艺术性:艺术是广告的实力所在,通过艺术的创造吸引人 们的目光,影响人们的行为。
5.什么是广告媒体?
广告媒体,也称广告媒介,是广告主与广告接受者之间的连接物质。它是广告宣传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广告媒体包括以下几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6.P.R(公共关系)的含义是?
公共关系,又称公众关系,指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活动。“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Pubilc Relations,简称“公关”或PR。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人际关系,因为它有独特的特征。
7.CIS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具有哪些特征?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略语。中文:企业识别系统。
包括:
(一)MI(理念识别)。MI是Mind Identity 的缩写,MI是CI的核心,其中涵盖
a.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b.规范员工市场行为的基本准则。c.企业独特形象形成 b.基础和原动力。MI是“企业的心”。
(二)BI(行为识别)。BI是Behavior Identity 的缩写,BI是反映企业动态过程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市场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包括管理体制的革新,组织机构的设置产品开发的方向,促销手段的运用,公关活动的范围等。BI是“企业之手”。
(三)VI(视觉识别)。VI是Visual Identity 的缩写,VI是在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范围和经营目标的支配下,通过企业识别的符号来展示企业独特的形象的设计系统,包括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颜色等等;应用部分包括生产和办公设备,工作服饰交通工具等等。VI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传递系统,是“企业的脸”。
8.CI具有的特征:
1.差别性。没有很好体现企业与众不同不同的个性,CI等于零。2.标准性。也就是“规范”。3.传播性。“传播”意味着“存在”,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传播,达到企业实施CI的目的。
9.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基本含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关于营销传播规划的一种思想,它明确了综合规划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依靠综合规划,可以对一系列传播学科的战略角色进行评价(例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促销及公共关系等),并且将其融合从而使传播活动明了、一贯并获得最大的效果。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10.品牌的含义是?品牌最基本的含义是:声明一种特殊的权益或资产。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
11.什么是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由D.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论是广告创意策略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流派。当人们无法分辨同类产品的物理属性时,他们更多地依靠某种联想或印象来选择。品牌形象理论与USP在诉求方式上有所不同,主要诉求于情感因素。积极的、美好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偏好。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 1.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程投资。从长远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3.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小,品牌之间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要重要得多。4.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十心理利益”,对某些消费群来说,广告尤其应该重视运用形象来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12.独特的销售主张(USP)是什么?其基本要点有哪些?
USP是R.雷斯在2O世纪5O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广告创意策略理论。其基本要点是:1.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Proposition)”,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2.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做不到的或无法提供的,必须说出其独特之处,在品牌和说辞方面是独一无二的。3.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强而有力的,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集中打动、感动和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相应的产品。
13.什么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就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简单的说,市场营销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通过适当的信息沟通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向适当的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14.什么是市场营销调研?其作用是什么?步骤又是什么?
市场营销调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营销管理人员了解营销环境,发现机会与问题,作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的依据.市场调研与市场调查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市场调查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与方法.系统地收集有关商品产、供、销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如实反映市场供求与竞争的实况;而市场调研则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其作用是1.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营销规划.2.有利于优化营销组合.3.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发现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测量市场上现有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从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营销调研的过程,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问题与调研目标、拟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结论.15.什么是促销组合?如何决定促销组合策略?
促销组合,就是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的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种促销方式的选择、编配和运用。促销组合是促销策略的前提,在促销组合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因此,促销策略也称促销组合策略.决定促销组合策略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促销目标
2.产品因素
3.市场条件
4.促销预算
16.什么是品牌个性论(Brand Character),它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品牌个性论就是认为广告不只是“说利益”、“说形象”,而更要“说个性”。
要点是1.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从标志到形象再到个性,“个性”是最高的层面。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层,形象只是造成认同,个性可以造成崇拜。2.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沟通效果,应该将品牌人格化,即思考“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找出其价值观、外观、行为、声音等特征)。3.塑造品牌个性应使之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关键是用什么核心图案或主题文案能表现出品牌的特定个性。4.寻找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往往很重要。
17.什么是定位论(Positioning)?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定位论是主张在广告策略中运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创造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 1.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2.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是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3.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的、不易混淆的优势效果。4.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的具体的特殊的功
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和实现出品牌之间的类的区别。5.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种公司或产品,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18.简述广告在建立品牌忠诚度中的作用
广告不但能产生试用,而且会强化品牌忠诚。认知-试用-态度-强化-信任-强化-忠诚,就是说,由广告认知产生试用期望,导致试用行为。试用经验形成决定性的态度。这种态度经企业的广告所强化,被强化的态度如果总是肯定的,就会增加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继续强化,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就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任和形成品牌忠诚。
19.广告策划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广告策划是对推行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先于提出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和检验广告决策的设想,是对具体的广告业务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它的任务是确定广告目标、广告对象、广告计划、广告策略等原则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广告应达到什么目的,确定产品推销对象,决定广告诉求重点,以及对广告效果的测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特征是:第一,广告策划是对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优先的、提前的指导性活动。第二,广告策划是有计划的活动。具体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告宣传活动的计划性,二是广告制作的计划性。第三,广告策划是具有针对性的活动。第四,广告策划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活动。
第五篇:教育学基本理论
题型及分解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为单向选择题、多向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试题中法律、应用文写作、科技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比例约为30%、25%、25%、10%、10%。第一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
1、法学概论: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创制;③.法的实施。
2、宪法:①.宪法的含义和产生与发展;②.国家性质;③.政权组织形式;④.国家结构形式;⑤.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⑦.国家机构。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③.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④.物权与所有权;⑤.债权;⑥.侵权行为;⑦.知识产权;⑧.诉讼时效。
第二部分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1、应用文基础知识:①.应用文概述; ②.应用文特点; ③.应用文的作用; ④.应用文分类、撰写;⑤.公文的一般文体与结构;
2、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①.规范性公文的撰写;②.常用的几种公文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③.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
第三部分 科技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测试应试者对国内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的常识性了解情况。测试内容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空间技术、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应试者应当了解上述新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与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展趋势。第四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呢?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考试内容涉及近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
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中,客观题部分采用2B铅笔填涂答案,主观题部分采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本科目考试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我觉得最好是看书+做真题结合,书一定要看熟,记得住内容,特别是应用文那部分,考的几率较大而且容易混淆。买真题,保证把真题做完,找到题感,能背的题和答案更好。最后就是时事的分,建议你考前一个月内每天看新闻联播,对领导人会见以及国内重要事件记清楚。这样的话我想公共基础知识应该能考7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