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五篇]

时间:2019-05-15 05: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

(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四声理论的建立

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

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

1、北方方言区

2、吴方言区

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现代汉语语法相对于印欧语系来说有哪些特点?

(一)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形态一般也称作词形变化,指的是当一个词进入句子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法关系,语法意义,这个词由原来的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汉语里缺少严格意义上当的形态变化,有些词看上去类似形态标志,但是不典型,如“了”“着”“过”总是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某种时态,可是“了”“过”既可以附在动词后边,又可以附在动补结构后边,如“我看完了电影了”“昨天他来过一次”“着”虽然只能附在动词之后,但附在动词“有”之后并不表示时态。可见,把它们看形态标志是有困难的。

(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印欧系语言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大致来说,名词跟主语,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有上述情况外,还存在下列情况: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谓语。

(三)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汉语的语序很重要,语序不同,语法关系会发生变化,词语,句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走不出去—不走出去—走出去不—出去走不”是四种不同的意思,在交际中,除了语调外,全靠语序的变化表现出来。汉语的虚词常常用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用于不用,直接影响到语法关系的改变和意思的表达。例如韩国朋友=/=韩国的朋友;“他吃着饭”时表示一种持续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正在进行,“他吃了饭”表示一种完成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已经完成。说汉语的语序重要,并不是说屈折语和黏着语中语序不重要,是可以随意变更语序的,只是因为英语,日语等语言可以利用屈折语或黏着语的特点,来判定词在句子中担当的职务,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语序的重要了。但对汉语来说,因为没有别的手段,语序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可以说,严格的语序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四)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在印欧语系中,没有跟这一类词相同的词,助词的主要特征是轻声和黏着,但它不是构词成分和构形成分,有相对的独立性。

(五)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影响,在汉语里,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如往往将单音节的词凑成双音节:单音的地名一定要带上类名,双音的就不需要,如“顺义”“日本”。数目字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月的头十天,必须说成“一号,二号„„”,“十一”之后就可以带“号”或者不带“号”了。

(六)有丰富的词量,英语和俄语都没有词量,数次可以和名词直接组合。汉语数词后的量词十分丰富。宽而薄的东西,可以用“张”“枚”“片”“块”“页”等量词;细而长的东西,除了可以用“根”“支”“棵”等词外,还可以说“一管笛子”“一节竹子”“一条鞭子”“一把尺”等;以人做计数单位,可以说“从南边来了一伙人”“这有几个人”甚至可以用“真是一条好汉”

9、平常说的“语法”都有哪些意思 答:“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本身,即人们说话的规则,或者说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成系统,也是每个使用该语法的人必须遵守的,二是指语法著作或者语法学这门学科。

10、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参考语法有哪些联系

答: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也是对理论语法的检验。理论语法的新成果可以丰富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提出的新问题又进一步促进理论语法的发展。参考语法跟教学语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教学语法主要是指明哪些现象合乎语法,哪些现象不合乎语法,而哪些现象合语法,哪些现象不合语法,则是参考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规则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参考语法提供语言事实。参考语法的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参考语法的发展。总体来说,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验证。

什么是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有哪些特点

答:教学语法有的也称为规范语法,学校语法,课堂语法等。教学语法是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法及其语法书,教学语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键就他们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联系设计,考试等都属于教学语法的范围。

特点:1规范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语法,都是规范语法,即事先要有一个标准,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规范语法有两层意思,1)教学语法不能只是一个语法流派或某一个人的语法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其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而是跟均当前语法研究的现状,对比较成熟的,已被多数人接受的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以及相关理论观点,方式方法的介绍,并对一些术语进行合理的吸收。2)由于教学语法要对各种语言现象加以规范,所以,对一些语法学界存有分歧,甚至争论尖锐的问题,有时要采取折中的方法,甚至做出硬性的规定。2稳定性,教学语法相对于理论语法的突出特点是稳定性。所以稳定性,指的是按照教育学原则,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是这门学科里已经有定论的东西。教学语法之所以要保持稳定,是因为:教学语法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影响广泛;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把一些尚未达成共识的东西写进教学语法,就会使教学语法显得比较混乱,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3可接受性,无论什么教学语法,都不可把语法大纲,语法课本或者语法著作的全部内容,原封不动的编进教材或搬上课堂。教学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语法的可接受性应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教师的可接受性,教学语法体系应该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容易接受的。二是学生的可接受性,要是学生对语法教材中的内容容易接受,语法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内容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繁简适当,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的抽象话,理论话的说教。

1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本体语法有什么异同

答:1)重点和难点不同。汉语语法体系的基础部分,对本体教学语法、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与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这三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遣词造句时常犯的语法错误是本体教学语法的重点;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的语法点,则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重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表现在学习者母语中没有的或者是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差异的语言现象,一般来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是怎么教的问题,一是怎么学的问题。2)内容的安排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本体教学语法和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的语法点不会集中在一起,本体教学语法知识通常夹杂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点夹杂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而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则一般需要专门集中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对一些语法点的比较、辨析,了解哪些语法点是外国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哪些语法点应该用这种办法教,哪些语法点应该用那种办法教,知道怎么让学生掌握巩固语法知识等等。3)内容的深度不同。相对来说,由于教和学的角度不同,按照教育规律,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内容要比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丰富的多,同样的理论,观点和解释的语言规则要深得多,而且还有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措施等。

13、为什么说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要?

答:1)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由词组成的句子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这些组合的规则却是有限的,正是通过这些有限的规则,词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学习和习得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对掌握一种语言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规律也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否则,就不能算是掌握了这一语言。2)大多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回顾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绝大多数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从最初的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以致近些年兴起的认知法,功能法,都十分注重语法的教学。其中最早的翻译法,甚至把语法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3)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和儿童习得语言不通。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已经超过了最佳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可塑性已经非常弱了,这就要发挥成人的优越性,演绎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综合处理语言材料。这些优越性对于学习语法来说,极其重要。正是通过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演绎、归纳、推理等抽象的心智活动,才能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14、语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语法术语表达。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用语法术语。但这不是说不使用语法术语,比如不讲词类,不讲主谓语等就无法讲语法。在教学中许多术语在外语中都有对应的术语,没有必要解释;不对应的术语,简单说明即可,没有必要详细讲解,因为我们是在教外国学生汉语,不是教汉语语言学。另外,采用的术语要大众化、一般化。大众化指的是多数人能接受的,一般化则是指一般语法体系采用的,而不是比较偏僻的术语。2)由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果一些汉语知识比较难理解,或者教师在讲解语法时表述不够充分,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语法偏误。对待语法偏误,不要像对待汉语为母语的人产生的语法错误一样,轻易否定或直接改正。在纠正语法偏误时,也最好不要从理论或结论出发,而要从分析偏误的实例开始,通过例举一系列相关的正确和错误的例子,找出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一步步推进,直到能够真正理解和彻底改正。3)表述的浅化和简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难办的就是把那些研究的较深,较难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且能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前,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反复琢磨,使所教的内容尽可能的浅化和简化。

15、课堂语法教学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1)演绎法。演绎法的特点是从语法规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对于语法讲解比较系统,完整,容易操作,用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一定好,主要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正确运用。2)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是从具体材料到语法规则。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但往往系统性,完整性不强。3)类比法。类比法的特点是从具体语言材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学会运用语法规则,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概念,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

16、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语法规则怎样表述?

答:1)文字描述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做法是对语法知识进行文字描述,其他表示法通常也都要结合文字表述法。2)公式法。这种方法相对较少,仅用于表述某些句型或语法规则时。3)比较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外国学生容易混淆的或者是用法比较接近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教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异同。4)对比法。对比法指的是针对外国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5)图表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类别或者规则,有时用列表的办法来进行讲解。

17、简要说明汉语中音节,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汉字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关系比较复杂。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汉字是记录音节的书面符号。

(一)语素与音节的关系。

1、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即一个音节只与一个语素发生联系,如“森”“收”。

2、一个语素多个音节,如“蜘蛛”“沙发”。

3、一个音节表示多个语素。

(二)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1、一个汉字一个语素,如“灯”“看”。

2、一个汉字表示好几个语素,如“站(东站,站住)”“弹(弹性,子弹)”。

3、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如“沙发”“吉他”

4、单个汉字表示语素,如“玻”“璃”“窈”。

18、使用替代法辨别语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首先这种替代必须是双向的,要确定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段包含两个语素,必须两端都能替换,如果只有一端能够替换,那么整个语言片段往往只是一个语素。

二、必须保持替代前后意义的基本一致。

19、“名素就是构成名词的语素,动素就是构成动词的语素”,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素表示动作行为。所谓名素动素只是根据语素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对语素所作的分类,如果这个语素能够单独成词,那么它作为词的词性与它的语素类型相一致。但当它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它的语素类型往往与那个合成词的词性并不一致。如“蚕”为名素,但和成词“蚕食”却为动词;“裁”“缝”是两个动素,但他们构成的合成词“裁缝”却为名词。

23、举例说明叠音词与重叠式复合词有何异同

答:单音节形式无意义或意义与重叠形式的意义没有联系的,是叠音词。单音节形式有与双音节形式相关的意义时,是两个相同词根语素的重叠式复合词。叠音词:奶奶 猩猩 蝈蝈 重叠式复合词:偏偏 暗暗 弟弟

20、与词素和短语相比,词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

(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这与语素不同。词的语音形式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许有停顿,而短语则可以有内部的语音停顿。

(二)、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这与自由短语不同,一般的说,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构成语素的意义相互融合后产生的新义。

(三)、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这与语素不同。词与语素的最大区别在于词能够独立运用,实词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但可以表示相关的语法意义,而语素的功能则主要是构词,语素只有在能成词以后才能够单说或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21、判定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可以从哪几各方面入手?

答: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实际上就给出了我们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的标准。词以“能够独立运用”的特点而与语素相区别,以“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的特点而与短语相区别。

一、问答法。能单说,也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二、把一个句子中说有可以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部分提取后,可以用剩余法确定其他成分是不是词,首先,不能单说,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词。其次,把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余的部分又不是一个词的组成部分的,也是词,虚词就是用这个方法来确定的。

(三)扩展法。某个语言单位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也即不能扩展的是词,否则是短语。使用扩展法要注意的是:扩展之后不能改变原来的意义。

22、简称的构成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由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复杂的短语特别是表示事物意义的短语,有时又可以被减缩为一个比较简短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称。

一、提取型。提取型即提取出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1、由原词语各词的第一个语素组成。如:科学技术——科技,家用电器——家电。

2、又原词语前词的前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军人家属—军属 空中小姐—空姐

3、原词语前词的后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前一个语素组成。如:对外贸易—外贸 人们警察—民警

4、又原词语各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电影明星—影星 等待就业—待业

5、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语素化音节。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呼和浩特市—沪市。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的简称,再如三个词以上的: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另外,有的短语的提取型简称形式会改变原有语素的顺序:第三女子中学—女三中。

二、截取型。截取型即截取原专用短语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个短语。

1、取原短语的后一部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取原短语的前一部分。如:清华大学:清华。

(三)共戴型。共戴型是几个并列结构公用最后的那一个相同的语素,而把重复的省略掉。理科、工科—理工科 中医、西医—中西医

(四)数括型 数括型是根据原来共同结构的项数和他们共同的语素或语义特征来进行概括。

1、项数加共同语素,如: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2、项数加几个结构共有的语义特征,如:酸甜苦辣咸—五味

33、说一说二和两的用法异同

1、十,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即使数目词千万亿以2为开头是,也读成两。

2、度量衡单位量词前,一般用二,但米,吨,公里等新兴的度量词前大都用两。

3、当作数字读,如小数,分数,倍数,都用二;序数中也只能用二。

4、作为单位数用于量词前,用两,但作为两位数以上中任何位上的数字时,一律用二。

5、成对的东西,用两不用二。如两袖清风。

34、说一说零和0在书写时用法的不同

答:二者是表示同一数目不同形体,读法也一样,都可以作为数的空位,只是书写有所不同。

1、空在末位,书面写作0,口语除年份和号码外,一般不说出来;但是,如果数字都是大写,尤其是表示钱数时,则必须写作“零”。例如:40斤 1980年 壹仟零捌拾。

2、空位在多位数中间,书面上有几个空位写几个0,口语里不管有几个空位,只说一个零。如 10008—一万零八。

3、由于表示重量,长度,时间,年岁,钱数,面积时,中间没有空位时也可以用“零”,有强调零头的意思。如:五点零一分,一尺零一寸。

4、0不可以儿化,零可以儿化。零儿化后变为名词,只整数以外的零头。如:八百挂点儿零儿

35、十来斤肉和十斤来肉有什么区别 答:没有区别。“来”多用于口语,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能用于整数。“数+量+来+名”和“数+来+量+名”都能用于整数“十”。

36、说一说“点儿”和“些”的用法区别

答:

1、跟数词结合时,二者只能跟数目词“一”结合,一般“一”可以在这两个量词前自由省略。如:一点儿,一些。我有(一)点儿累, 我的眼睛有

(一)些模糊。“点儿”还可以用在数词“半”后面,而“些”不可以。例如:你半点儿本事业没有。

2、“些”表示的数量比“点儿”大,如一点儿水<一些水。“点儿”用在祈使句或者在“想,要”等能愿动词后,可以起缓和预期的作用,使说话更客气;“些”没有这种用法。如:你想吃点儿什么,你都要些什么?“点儿”和“些”都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程度,但“些”表示的程度比“点儿”高。如:注意点儿安全<注意些安全。

3、“些”后面修饰名词,前面可以加“好”表示数量多,而“点儿”前则不可以加“好”,如:湖里有好些鱼

4、“些”既可以用在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也可以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点儿”只能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如:一些水,一些人,一点水儿。

37、说一说量词重叠的用法

答:

一、除了复合量词和度量名词以外,大多数量词可以重叠。如次次,回回,张张。这种重叠形式称为“AA式”,量词重叠后带新的意义和用法,有三种。

1、表示“每一”,他讲的句句话都是笑话。

2、表示逐一,如:天上的云层层卷起,很是好看。

3、表示众多,如:村子上空,白云朵朵。

二、量词重叠还有一AA式,1、表示每一,如,一座座青山紧相连,2、表示逐一,如,我们的生活水平要一步步提高。

3、表示“多”,如,我一次次给他打电话。

三、“一AA”可以省略成“AA”,但要符合三个条件,1、A必须是名量词

2、所修饰的名词必须是独立的个体

3、所修饰的名词说指的是人或事物必须是确定的。

38、从意义上分,动词可以分为几类?

答:

1、动作动词,走,跑,看

2、存现动词,a,表示存在的:在,有。b,表示变化,消失的:发生,出现。

3、关系动词:是,教,等于

4、能愿动词,A表示可能的,能,会,可以B表示愿意的,要,肯C表示必须的,应当。

5、趋向动词,a,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上,下b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

6、心理活动动词,爱,恨。使令动词:叫,让。

39、从动词带宾语角度,动词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一,及物动词。

1、形式动词,进行,借以。

2、单宾动词,吃,看,学习

3、双宾动词,a给予类,给,送,找。B取得类,收,买。C述说类,问,骂,劝。

二、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昨 躺 40、从情态角度可以把动词分为几类

答:

1、静态动词,在,有,好像,仿佛。

2、持续动作,等,盼,看,走

3、瞬间动词,醒,生,死

4、终结动词,成为,扩大

41、简述动词重叠的类型,用法和意义。

答:范围:

1、除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不能重叠外,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少部分心理动词也可以重叠。

2、可以重叠的动词绝大多数是持续性动词。

3、可以重叠的动词一般也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动词。

4、动词重叠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在书面语中较少。

形式:

1、完全重叠。A,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AA式,看看,说说,A一A式,看一看,说一说。B,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形式只有AABB式,学习学习,整理整理。

2、部分重叠,述宾式离合词,只能重叠第一个音节,见见面,洗洗澡。

意义:

1、表示时间短,带有持续语义特点的动词,重叠后相比动词但用,具有了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如,你在这里等等我,我马上下来。

2、表示尝试,这种句子一般是表示期望,使令的意思。如:我觉得这汤不错,你尝尝。

3、表示语气轻缓,委婉。如,退了休以后,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4、表示次数少,如,他用锤子在桌上敲了敲。

42、状态形容词共有哪几种类型

答:

1、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不”或“没”否定,也能在前面加上“很”表示程度。性质形容词又可以分为一般形容词和唯谓形容词,一般形容词是既能作谓语,又可以作定语,唯谓形容词之恩能够做谓语。

2、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指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前加“很”表示程度的形容词,一般是由性质形容词派生而来的。AA式,纷纷,勃勃。AB式,壁纸,雪白。AABB式,兢兢业业,满满当当。ABB式,红彤彤,响当当。A里XY式,花里胡哨,稀里糊涂。A不XY式,白不呲咧,黑不溜秋。

43、简述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的用法。

1、在比较句中,有“不如”“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不能用负向形容词。我没有他高。

2、正向形容词可以用在疑问代词“多”后表示提问,但是负向形容词一般不可以。这座楼有多高?

3、正向形容词可以前加数量短语或者是受“满”的修饰,而负向形容词则不能,两斤重,满大的。

44、简述形容词重叠的用法和意义

答:用法:1,单音节的重叠为AA式,好好儿,慢慢儿。

2、双音节的重叠式可以为AABB式,干干净净,快快乐乐。

3、双音节的重叠还可以为ABAB式,雪白雪白,快活快活。

意义:

1、做谓语是,表示某种体验或感受,庭院深深,眼睛红红。

2、做状语和补语时,表示程度深。我要好好的吃一顿。

3、作定语时,有描写的作用,一般同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小女孩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很可爱。

46、说一说区别词的类型

答:

一、单音节区别词,男,女,公,母。

二、两音节以上区别词,1、附加式,西式,大型,急性,中等,超级。

2、复合式,野生,袖珍。

47、副词的语法特点

答:

1、不能做谓语,也不能做主宾语,只能做状语。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

3、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有的可以独用,有的可以合用,有的二者都可以,有的还可以和连词配合使用。如,独用:说了又说。合用:又白又胖。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48、简述代词的功能

答:代词可以替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和他们词性相应的短语结构成分,也可以替代数词,数量短语,副词。代词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49、试分析代词“这”和“那”的用法 答:

1、“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如,这是张院长,那是我照相机。

2、“这”“那”与名词,数词,“数量短语+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如,这人真有意思。那件不错,给我试一试。但是这那在下面情况下,有着特殊的用法。

1、这那与时间词语结合,那一般用来表示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而这用来表示现在。如,这时,一个人匆匆走过来。到那时,我肯定和你一样高了。

2、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前,其承上的作用。如,哦,那我就叫他进来吧。这,我真不明白你的意思。

3、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指,但是,这可以用在你我他后面,而那只能用在他后面。如,你这个人说话不算数。他那个人的想法,谁能猜的着呢。

4、这,那用在一个句子里,前呼后应,表示不确指。如,两个人见面后,说说这,说说那,高兴极了。

5、口语里,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如,站在领奖台上,我那激动啊,都说不出话来了。小明考上大学,全家这个高兴啊,就别提了。

第二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 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 可以提起你兴致 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短语

短语

一、短语在语法单位中的重要性

朱德熙曾经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二、短语研究的角度

1、结构类

主要看它内部的结构类型。

2、功能类,凭借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3、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4、可以从意义上分: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几个农场的青年 热爱人民的领袖 我想起来了

5、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6、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中国历史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蓝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乌云

三、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谓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后是支配和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根据后面所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以分为 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吃 喝 拿 谓宾动词 进行 打算 主张 兼宾动词(名谓宾动词)指出 说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面,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1、定中短语 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木头房子 新书 高高的个子 绍兴黄酒 三只鸟 写字的桌子

2、状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热烈祝贺 激动地说 兴奋地回答 已经结束 立刻动身 慢走

(四)中补补语(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

敲了三下 睡了半小时 说清楚 洗干净 跳上 拉下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 喜欢极了 说不清楚

气得脸都发青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五)联合补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学校和工厂 讨论并通过

升学或就业 积极而且热情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主谓、偏正、动宾、中补、联合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笑着说 躺着看书 抽烟喝茶 分析研究 喜欢看电影 反对做假 疼得直哭 哭得头昏脑涨 争论停止 游行结束 举手表决 骑马进城

(七)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重叠而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任主谓短语的主语。请他进来 派你去西安 选班长做代表 有人敲门

典型的兼语短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请、派、选、催、劝、组织、号召、通知、鼓励、领导、阻止等。辨析 请他来 希望他来

1、动词本身有没有使动义。

2、兼语短语中,前后动作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3、在动词后面有没有停顿。

4、兼语短语可以针对动宾短语来提问。

(八)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前后所指成份所指内容相同,在句子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份,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首都北京 京剧《空城计》 春城昆明 宝岛台湾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

大门外 山坡前 世界上 晚饭后 改革中 帮助下

(十)量词短语

是指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例如: 一次 一个 这本 那个

(十一)介词短语 是由介词跟跟附在其后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用刀子 用大碗

被老师 按客观规律 因为他

(十一)“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加在其他词语之后构成,主要作用是使谓词性成份转化为名词性成份。例如: 红的 吃的 木头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三列火车 感谢你 上街买菜 他走了 学术会议 用毛笔

三本 祖孙三代 进门脱鞋

称他为歌迷 马上回来 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 长大 1999年那年 爬出去 我们自己 讨论:

影响短语结构类型的因素

1、词序

历史悠久 悠久历史 观点正确 正确观点 讨论热烈 热烈讨论 工作积极 积极工作

转播中断 中断转播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市场管理 管理市场

2、虚词

介词、助词等虚词可以和实词组合。虚词出现与否,出现哪个虚词,可以决定短语的类型。我妈妈 我妈妈的 吃药 吃药的 为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 后山的树林里 后山的树林 他们的精明 他们精明 温度的下降 温度下降

3、成分类。

短语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和短语,还可以是短语和短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要得到短语的结构模式,就要确定短语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名词+动词 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五、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另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一)按照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名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作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常作谓语,可归为谓词性短语。动宾短语 谓词性短语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名词性短语 状中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中补短语 谓词性短语 联合短语 老师和学生 名词性短语 讨论并且通过 谓词性短语 连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兼语短语 谓词性短语 同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方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性

量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归类还不易断定

(二)根据短语成句与否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不能加句调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六、复杂短语

大短语中包含小短语,从而形成复杂短语。

1、同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真善美与假恶丑 男女老少 南开大学新图书馆 万里长征老干部

他学习努力 讲得好极了

2、异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不同的句法结构

好人好事 你来我往 读书写字 看得见摸得着 历史悠久的中国 开得飞快的车 我的哥哥姐姐 牡丹和玫瑰都开了

七、短语的意义类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1、由词类不同形成的多义 饭不热了 自行车没有锁 他爬过那座山

2、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 进口彩电 文学语言 奶油面包

3、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 一个学生的建议

4、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 发现敌人的哨兵

5、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 鸡不吃了 汽车运走了 提拔团长

6、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八、短语的研究方法

短语需要一类一类地研究,很多短语还没有来得及调查,特别是口语中的。如朱德熙先生就分析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第十二节 有关偏正短语的问题

一、填充题

(一)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的”):

1、北京()春天

2、非常关键()时刻

3、老实()人

4、三块()蛋糕

5、多么简单()方法

6、联欢()晚会

(二)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地”):

1、明天()出发

2、跟小李()看电影

3、不由自主()站了起来

4、高兴()说了起来

5、一次()解决问题

6、快()说

二、问答题

1、“他有个中国朋友”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中,“中国”和“朋友”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样吗?

2、下面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一样吗?试简要分析。(1)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2)他非常麻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三、操作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西湖是有名的一个湖。

2、这里剩下只一辆汽车了。

3、我不能写汉字很快。

4、车子开了很慢,因为路不好走。

5、你们过去一直住在上海吗?

6、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7、我们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考试。

8、今天参加学习人很多。

9、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10、李兰已经安全地回到家里。

11、我实在喜欢这个女孩。

12、他吃惊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二)把下列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1、修饰语 中心语

(1)年龄稍大 叔叔

(2)一个

(3)高个子

2、修饰语 中心语(1)所遇到的 困难(2)意想不到

(3)一切

3、修饰语 中心语

(1)在院子里坐着 老大爷

(2)一位

(3)六十多岁

4、修饰语 中心语(1)像朋友一样 谈谈(2)好好(3)跟他

5、修饰语 中心语(1)兴奋地 抢过那封信(2)很快

(3)从弟弟手中

6、修饰语 中心语(1)从下午三点起 有人(2)每天(3)经常

(三)下面句子中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一辆刚买来的我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

2、他心里有痛苦的说不出来的一股味道。

3、我们厂生产了塑料的优质的很多产品。

4、我很爱惜那本精美的我的汉语词典。

5、他有时过去周末的时候会到小书店来看看。

6、把结果由他告诉你。

7、我给他在门口幸亏昨天打了招呼。

8、我已经现在没有钱了。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第十六节 比较句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8)*我跑得没有你慢。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2)踢球,他不如我(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4、当形容词在前面已经出现时,“不如”后面的形容词可以省略,如“他跑得很快,我不如他”;而“没有”后的形容词不能省略。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6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1.介绍与说明:“是”字句 (1)基本句式:肯定式:A是B。否定式:A不是B。疑问式:A是B+吗? (2)用法:介绍或说明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或介绍国籍与籍贯......

    对外汉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情况 1、所用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 汉语教程 第一册(下)杨寄洲 主编 2、教授对象:人文系一年级学生 3、课程类型:语法 4、教学时......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句子(5篇)

    一、句子概说 一个句子的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分、一定的结构方式、特定的句调、一定的意义。 二、句子的结构成分(句法成分) (一)主语和谓语 语法学家对主语和谓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对外汉语语法 笔记

    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与本体语法、留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对比,教师用书(理论性、规则的细致描写) 一、对象不同: 1)本体——中国学生 2)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外国人3)教师......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成功需要多长时间》 一、 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大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 教学内容 “汉语综合课”是对......

    对外汉语教学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历年试题 答案 历届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3) 语 言 学 (20分) 一、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6分) (一)形态——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句子的分类

    句子的分类 一、句子分类概说 (一)汉语句子类型的研究历史 有关汉语句子的研究,可以说它的起始时间差不多和汉语语法学的历史一样长。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1924) 吕叔湘《中......

    对外汉语教学说课稿_第16课语法

    外语系对外汉语专业 何焕丽 201140328117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速成汉语基础教程》初级课本第一册 第一课(郭志良,杨惠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版1次)下面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