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读书笔记
1.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3.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5.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6.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厂中„„”不行。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10.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12.明天/第二天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下一天:某天的下一天 13.最近/现在
最近: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现在: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一天/有一天/有时
一天: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有一天: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有时:有的时候。15.刚才/刚/刚刚
a.意思不同
刚才: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事情发生不久。与“很久”相对。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短,例如:“刚下课,他就冲出了教室。”某事即将发生但并未发生。例如“他刚要签字,电话就响了。”
c.否定形式不一样
刚才:~+没/不 刚:不是+~ 刚刚:两个词都可以换成“刚刚”。16.处处/到处
a.相同点
都可以表示各个地方。
b.不同点 到处:如后面是具体的动作,只能用“到处”。(即可抽象,可具体)处处:表示各个方面。(仅抽象)17.二/两
二:数字、序号、号码。重量、长度、容量也可用“二”。“二”在一些名词前,表示第二。“二楼”
两:百、千、万前面。个位数、量词和一些可以作量词的名词前面一般用“两”。(这里是不是有点不好理解,就是说,我们可以说“一年”,那么“年”是可以作量词的,所以,在“年”的前面,就一般用“两”,类似的还有“两辆”、两岁)
其实可以总结一下,其实就是说“二”是序数词,而“两”是基数词,为了区分才有了这两个不同的词,比较“二月”和“两个月”。18.口/名/位/个
口:家里有多少人的时候。
名:说明身份。例如“一名教师” 位:尊敬、礼貌 个:随便、口语。19.只/头/各/匹
只:比较广。(很多原来用其他量词的,现在都可以用“只”了)头:体形大。条:细长。
匹:马、骆驼、骡子、狼。20.一群/一批/一堆
一群:聚集的人或动物。
一批:同一段时间中或一次出现多个东西或人。一堆:堆积的东西。21.次/下/趟/遍
次:表示一件事情发生的数量,也可用于名词前表示重复出现的事务。例如“这一次的毕业晚会请到了知名校友参加。”
下:时间很短的动作,或尝试。例如“她听了一下,觉得是鸟叫。”
趟:用于一来一去的动作和火车。(注意,火车的一来或一去叫“一趟”)遍::表示动作从头到尾地完成一次。22.10多斤/10斤多 10多斤:11~19斤
10斤多:(10,11)斤
把斤看成小数点,所以14.0是十多斤,而10.4是十斤多。同样的,630000是60多万,63000是6万多。23.个个/每个(量词重叠/每+量词)
个个(量词重叠):①一般要出现“都”。有强调的语气。②不能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③不能表示习惯性行为(个人认为并非如此。例如“他每次吃饭都要点蜡烛。”“他次次吃饭都要点蜡烛。”两种都可以说,而“他每次打完球就去洗澡。”能说,“他次次打完球就去洗澡。”不能说,是因为“次次”后面不能跟多种动作,例如同样不能说的是,“我次次先刷牙后吃早饭。”
每个(每+量词):①一般也要出现“都”;②可以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③可以表示习惯性行为(同样的,这里见上一个括号)。24.一个个/个个
名量词前有“一”:
①表示every sigle one,一般有“都”,这个“一”不能省。②表示动作的方式,常有“地”,例如“一个个地走了出去。”③数量多,例如“一排排杨树。”
动量词前有“一”:
表示重复多次,不能省“一”,例如“我一遍遍地检查我的拼写。” 25.一一
表示一个一个地。例如“一一回复”。26.要/想
想:语气稍弱,想法,打算,不一定去做。和副词“有点儿”“很”“比较”搭配。
不想:没有打算。
要:强烈的愿望,是决定、决心。和副词“一定”“非”“决不”搭配。不要:用来禁止别人。(台湾剧里会有“我不要去。”这种说法,感觉有点撒娇的味道。)27.愿意/肯
愿意:心里的感觉,心里面接受甚至喜欢去做。和“很”“非常”搭配。肯:付出一定努力、作出一定牺牲。用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接受。在别人的要求下做某事,不加升读副词,自己主观付出,可以用“愿意”替换的情况下,可以加程度副词(但是我感觉,“他很肯吃苦。”还是读不通啊„„)28.应该/必须
应该:①认为怎样做是正确的。②猜测。
必须:不这样不行,一定要这样,没有别的选择。①命令、决定;②客观陈述。29.表示能力的“能”和“会”
会:①通过学习具有的某种能力。②没有某种能力只能用“不会”。③强调技巧。能:①强调能力,(例如,“他会开车”是说他有这个技巧,“他能开车。”是说他今晚虽然太累了,但是还是可以去开车回家的);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水平、效率,例如“能吃5个馒头”;③表示恢复某种能力。例如“他又能下地走路了。”
30.表示可能的“能”和“会”
能:客观上有条件做某件事。例如“1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书。”
会:主观愿意或估计某事可能性(这里的估计还是根据那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估计)。例如“已经半个小时了,他不会来了。”
31.(如果)„„就能/(如果)„„就会„„ 就能:达到某种目的。就会:出现某种结果。
32.不能出来/不会出来/出不来
不能:不准许。多用于疑问或否定。(复习一下,能目前学到了三个意思,能力/可能/许可)
不会:没有这种可能性。(主观可能性,即个人意愿)
出不来:可能补语,没办法出来。(没能力出来,即客观可能性)33.表示能力的“能”与“可以”
能:善于做某事;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即“他真能说。”这里的“能”不能换成“可以”,但是“他能说一天一夜。”这里的“能”可以换成“可以”。)34.表示可能的“能”与“可以”
35.表示许可的“能”与“可以” 能:疑问句、否定句。
可以: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 36.听了听/听一听
动词重叠:①动作时间短,次数少,如果是双音节动词,不加“一”,加“一下”;②试着做某事;③使语气柔和、客气;④轻松、随便。37.来来回回
少数动词可以有AABB的重叠形式,表示量大。
(这里似乎是作者忘记讲二者的区别了,简而言之就是,前者已发生,后者未发生,可表祈使)
38.“我要帮忙他”为什么不对?
帮助:完整的词,(或者说,两个词素都是动词性)。帮忙:是动宾结构离合词,可以拆开。
离合词:①不能加宾语;②A了着过B;③A时量补语/动量补语B;④重叠是AAB 39.“你别吵她的架”为什么不对?
吵架是双方共同行为,单人不可控。相对的,“生气”则是单人行为,单人可控。如“你别生他的气。” 40.他很忙/他是很忙
他很忙:描述。
他是很忙:同意、肯定,“是”重读。41.他胖,我不胖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有比较义或回答问题。否则前面要加“很”等程度副词。42.高高兴兴/高兴高兴 形容词重叠一般为AABB,少量可以说ABAB,此时转变为动词。(有使动义)与之类似的词还有“热闹”“痛快”“轻松”等。43.很高兴/高高兴兴的
形容词重叠后,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所以不再加程度副词。(原文说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比如“胖胖的”和“胖”,听起来后者程度更深,所以我改成了“表示程度”,不管是使之听起来可爱还是增加了描述义,总之是有了对程度的修饰,所以不再加其他程度副词。)44.人家/别人
(简单解释一下,“人家”不能用于“其他人”的意思就是不能用于“除了我方的其他人。”例如,“这里没别人,你就说吧。”)
45.咱们/我们
咱们:包括说话人和谈话的对方在内。我们: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对方。46.“我穿的一双鞋”对吗?
“一”表示不确指,当听话人知道是哪一个的时候应该用“这/那+(数)量词。” 47.这么/那么
这么:指代的事物离说话人比较近。那么:指代的比较远。说不清远近的,两者皆可。48 这么高
两种意思:①程度高。so②替代某种量度,this。49.这么/这样 区别在于,“这样”可以代替情况,例如“你怎么这样?”而“这么”不可以。相同点在于,都可以加动词,加形容词,加心理动词,加名词。加名词时有限制,例如只能说“这么一种人”不能说“这么的人”,而“这样”则两者皆可。(理解这两者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这样”是名词性的,而“这么”是副词性的。所以副词无法代替一件事,也不能作定语)50.很多/多少
“很多”的否定形式是“没(有)多少”。51.你想吃点什么/你要不要吃点什么
什么:①疑问②说不清楚的、不太肯定的人或事物。52.什么/怎么
什么:问事物。代替事物。怎么:问动作方式。代替方式。53.怎么/怎样(怎么样)
(其实用“怎么”问原因,本身就含有“惊奇”的意思,试比较“你怎么回来了?”和“你为什么回来了?”关于问性质情况,要注意虽然二者都可以,但是有不同,这里的不同就体现在“怎么样”是名词性的,所以可以代替一种情况,例如“他身体怎么样?”但是,不可以说“他身体怎么”。)54.怎么/为什么 怎么:表达一种奇怪的语气,觉得不正常。
为什么:正常情况。可以表示质问。(其实,说“质问”有些不恰当,作者举例是警察审讯时只能用“为什么”而非“怎么”,所以认为“为什么”表示质问,其实“为什么”是想知道原因,“怎么”是表达自己不理解的情感,这才是根本区别)
55.多少/几/多
多少: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大于等于10,可以不加量词。用于问电话号码。几: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一般加量词。多:问高度/长度/大小/重量/年龄等,加单音节形容词。“多少”可以表示很多,在“多漂亮啊”里表示感叹。56.别的/其他
别的:用于名词前。可以单独作主、宾语。经常置于“有”“没有”后面一般用“别的”。(我的语感觉得二者皆可,例如“你要是还有别的,也卖给我。”“你要是还有其他的,也卖给我。”)不能加数量词。
其他:用于名词前,可以加“的”,也可以不加。单独作主语、宾语时,一定加“的”。可以加数量词。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别的”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而“其他”只能是形容词性的,“其他的”可以是名词性的。)57.其余/其他
其他:①等于“其余”,大范围去掉一部分后剩下的。②没有大范围。其余:仅有①,例如不能说“我没其余的想法。” 58.其他/另外
其他:可以加数量词,但是不能用于“一”前面。
另外:可作副词。“我们另外想办法。”可作连词,补充说明。
(作者还说到,例如“其他”在名词前可省,但是个人觉得就算省略还是要加“的”,例如“我就做的一个汤,其他都是我妈做的。”改成“其他的都是我妈做的”更好;还有,二者其实语义有所不同,“其他”是已知范围内剩下的那部分,“另外”是未知范围的东西,例如“我不喜欢左边这三个,其他的还好。”就不能说“另外的还好。”但是就“另外”而言,可以说,“你给我另外定做一个吧。”而“其他”则不可以。)59.每/各
每:则重全体/全部(强调没用什么例外)。一般后面有量词,可以加数词。置于动词前表示“每当”“每次”。可以表示平均比率。
各:一个范围中不同的个体,侧重于表达不同。直接加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分别”“每一个”。比较一下“各年的产量(可能是2010.2012,2013)”和“每年的产量(是2010.2011.2012„„)”
60.反问句中的“哪儿”/“怎么” 哪儿:①否认可能性。②否认情况。怎么:仅有①。(对事实的否定)61.很/太
很:客观程度高。
太:说话人的主观评价。①程度过头;②感叹,强调。(“太„„”多作谓语,比如,不说“太晚回家”,而是“回家太晚。”)62.不大/不太
不太A:①不太/A,A大多为积极意义,此时等于“不大A”,例如“不太干净”;②不/太A,A大多为消极意义,此时不等于不大A。例如“不太脏”。63.不大/打不
大不:非常不,很不。一般只能用在“相同/一样/高兴”等几个词语的前面。不大:不是特别„„。64.不/没
不:①表达个人意愿;②否定经常性、习惯性情况③对性质、状态的判断估计认知。
没:否定事实。65.又/再/还
又:已经发生的事,动词后常有“了”。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再:将要发生的事情,相对于讨论时间的将来。
还:表示未停。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再没:强调主观感情。没再:强调客观事实。)66.“又”能用于将来吗?
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①将来肯定会出现②对将来的估计,后面又“会”“要”。
“又”“再”表示将来的区别:又+要,要+再;“又”含有觉得多的意思,“再”不含主观感情。67.又/也 又:同类动作、情况。也:不同事物中相同的动作情况。(简而言之,“我又吃了一碗。”是说,“我”这个人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即一共吃了两碗,而“我也吃了一碗”是说,“爸爸吃了一碗”,我和爸爸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 “又”表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的重复。68.想再看一遍/还想看一遍
为什么“再”放在“想”后面,而“还”放在“想”前面?
因为“还”表示延续,想法多半是一直延续的,所以放在“想”前面,“再”表示动作的重复(可中断),所以放在动词前面。
另外,“再想想”当中的“想”表示思考问题,并非表示意愿,所以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其实,“再”也可以放在表示意愿的“想”前面,此时确实是想法的中断,例如:“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以后要是再想去,可没人理你。”)69.再吃点儿/洗干净再吃
再吃点儿:添加相同动作。
洗干净再吃:先后顺序,一般是习惯性或将来时。70.才
才+时间/数量:时间早,数量少,往小说。时间/数量+才:时间晚,数量多,往大说。
(其实“才”就是一个“>”,例如“才8点”,即“我的预期>8点”,就是说,我的预期应该是“大于8点的”,而“8点才来。”即“8点>我的预期”,就是说,“8点”是大于我的预期的。)71.再/才
再:先后顺序,用于将来的或者是经常的。才:表示条件,没有时间限制。72.不再/再不 再不:强调情感。不再:强调事实。73.比„„再/比„„更
比„„再:是表达“要求”,后面必须有数量词。
比„„更:客观描述,比较的二者程度都深,而其一更深。(文中还提到,如果用于未发生的事,“比„„更”可以有“一点”“一些”,而已经发生的事只能用“了”,但是,其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加“一点”“一些”,可以不加“了”,例如“前天比昨天更冷一些。”“2001年的销量比2002年的更难以预测一点。”)74.并/又
并:并只能用在“不/没有/非”这些否定词的前面。用来否定前提。
又:通过否定前提,来否定一个结论、做法、心态。(举个例子,“他并不是三岁。”是说,你觉得他三岁,而我告诉你,虽然他看着小,但是他已经五岁了。而“他又不是三岁。”是说,因为他不是三岁,所以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你不用每天跟着他,而这里的“三岁”与其说是指年龄,不如看成一个“常识的前提”,即“三岁,所以不能自己照顾自己。”而我否定这个前提“三岁”,目的是强调,“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类似的还有,“我又不是开银行的。”言下之意是为了强调“我没有钱。”)75.都/全
全:强调全部(无例外),有一个确定的范围。都:强调几者之间的相同性。*(所以,“人人都想去。”不能说“人人全想去。”的原因就是,“人人”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而且“人人”强调的是每个个体,而非一个整体,可以改成“我们班的人全想去。” 76.全/全部
全:用在名词前,“全”后一定是集体名词。
全部:用在非集体名词前。(文中提到的其他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全部’常常和‘都’一起用,‘全’可以不用。”可是,并不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很可爱。”只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都很可爱。”)77.都/净
都:强调事物的共同性。净:含不满的情绪。78.都/已经
都:强调某种情况不是一般的情况。(例如,“你还不会?我都会了。”言下之意是,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状态。)通过强调来表达另一个意思。已经:一般陈述。79.只/就
(这个点文中讲得有点儿乱,我重新整合,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如下: 只:动词前直接用,名词前变“只有”,强调少。就:一般放动词前。强调唯一性。)80.马上/立刻 马上:主观感觉短。立刻:客观的短。81.一时/一下子
(这里给的例句,我有点疑惑,比如说,本书认为“也许他只是一下子想不明白,以后他会明白的。”是个错句子,但是我的语感觉得可以,还有认为“这个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也是错句子,我觉得也是对的„„)
一时:短时间。一下子:强调快。还有“一次”的意思,如“一下子选了六门课”。(感觉,“一时”更多用于现在的情况,而“一下子”用于过去的情况。)注:“一下子”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意思不一样: 她一下子就哭起来了。(变化快)她哭了一下子。(时间短)82.马上/赶紧/连忙/一下子
马上:即可以是可以决定的事(即可控)也可以是不可以决定的事(即不可控),即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将要发生的事情。连忙:可控。仅过去。
赶紧:可控。过去和将来都可以。一下子:不可控,过去。83.一时/一旦/一度
一时:短时间的一种情况。一旦:如果有一天。
一度:某种情况在过去某段时间里发生过。(时间并不短)84.一下子/忽然 一下子:强调快。忽然:强调没想到。85.表时间的“一直/总”
一直:强调持续,不间断。可用于表达情感态度。总:强调情况反复多次出现。可用于对某事的看法。86.表其他的“一直/总”
一直:①强调动作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引申的延续,职位从高到低,强调所指范围。
总:①最后一定是这样;②(让步,类似于“到底”,强调客观条件。)③(语气较强的)猜测。87.一直/从来
一直:时间不限,肯定否定都可以,强调状态不变。从来:从过去到现在,加否定较多。(强调无例外)
注:“从来+没有+形容词/心理动词+过”和“从来+没有+这么/那么+形容词/心理动词+过”意思不一样,如“他从来没有认真过。”“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88.一向/一贯/一直/从来
一向:稳定性,用于行为习惯、品行爱好等。
一贯:同上,但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可作形容词(如“一贯作风”)。从来: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不能作形容词。89.根本/始终
根本(不):否定前提,彻底。始终(不):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90.本来/原来
本来:①指过去如此,现在改变了。②按道理如此。(还指根本的、显而易见的事,例如“我本来就很好啊。”)
原来:①同“本来”;②发觉以前不知道的情况,突然明白某事。91.比较/稍微
比较:客观程度。(跟自己的标准比较后的结果)。
稍微:很小的程度,比较后的程度,也即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东西进行比较。同时,后面还要有表示结果的词,如“一些”“一点儿”。(同时含有主观感情,觉得和理想情况不符。)92.有点儿/一点儿
有点儿:放在形容词前面。
一点儿:形容词后面,两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或者提出要求。
注:形容词+一点儿+了,表示对所希望的一种变化的实现的肯定。/形容词+了+一点儿,表示某种情况不符合要求或标准 93.正/在 正:恰好。
在:持续或进行。94.一定/必须 一定:保证,决心,要求别人,估计,客观条件。必须:要求别人,客观条件。95.不必/不是必须
不必:没有必要,不需要。
不是必须: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96.肯定/一定 一定要:决心,命令。肯定要:推测。97.居然/反而
居然:对出现相反结果的主观评价。反而:没有评价。98.相反/反而
相反:①包括“反而”的意义,但后面一般有主语。②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客观)
反而:一般直接加动词或形容词。(主观)99.倒/但
倒:表示对比。(我觉得更像是出乎意料,惊喜,跟自己的一贯经验不同。所以一般后面跟好的事情)但:转折。100.却/但
却:副词,放于主语后,主观评价,不应该,不合理,不想,不公平。但:连词,主语前,表转折。101.反正
表示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相同或者结果不变。
(这里的“反正”有两种情况,即“反正”强调结果和“反正”强调理由,前者如“穿蓝的也好,穿红的也好,反正别穿黑的。”,后者如“反正复习了也考不过,不看书了。”)102.最后/终于
最后:最晚的那个阶段。(客观时间)
终于:经过很长过程,出现了期望的结果。103.幸亏/多亏
幸亏:幸运,偶然的客观原因。语气副词。多亏:感激,有别人的主动帮助。动词。
相同点:因为某物或某事避免了不好的结果。104.向/朝/往
(这里有个表格,但是我觉得看表格还是有点乱,下面是我自己的整理和解释)往:不能表示对象,一定要有位移。(即不能说“往他学习”)
朝:不能有位移,所以不能放在类似“走、飞、跑”等动词后面,因为根据汉语的时间原则,先发生的动作写在前面,一旦动词写在前面,则发生了位移,与“朝”的语义冲突。(即不能说“走朝光明”)。向:皆可。
注意:表示对象的抽象意义动词一栏,其中“朝他学习”在某些方言中也存在,但是根据普通话,暂时总结为“朝”和“往”不能接抽象意义的词。105.对/向
向:后面跟的对象,可以是接受的对象,也可以是给予的对象。对:仅能跟接受的对象。(因为“对”的动词义是“对待”,在主语施加给宾语,单方向。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后一般是对象,而非方向。)106.给
(原分类太过琐碎,我重新分了一下类)
①引进接受者。包括具体的、抽象的。只有具体的给予,才能把“给+O”放在句末。
②引进受损者。(例如,“那一串钥匙他给我弄丢了。”)
③动作发出者。(其实这个也可以归入第一类,“小偷给警察抓走了。”警察即可以解释为“动作发出者”,也可以解释为“接受者”,“警察”拿到了“小偷”。)
歧义句:他给王明寄了一封信。
a:他寄了一封信,信是寄给王明的。b:他为王明寄了一封信,信是王明写的。
(“给+O”在非给予对象的情况下不能放在末尾的原因:先有动作再到达,和先选定对象再做动作都可以,“寄给我”强调东西到达我这里,“给我寄”强调对象是“我”,所以都对。但抽象意义的词,不存在“到达”,也就是不存在位移,所以“老师解释那个句子给我”是错的。看起来我解释了这个问题,但我又有个疑问,“老师解释那个句子给我听”似乎就是一个正确的句子了,我进一步的解释是,这两个“给我”的辖域不同,第一个“给我”的辖域应该是“解释这个句子”,所以要放前面,第二个则是“听”,所以应该放在后面,而因为“听”的施事是“我”,所以不能让“给我”离“听”太远。)107.对于/关于 对于:→● 对于书法很感兴趣。关于: 关于书法知道得很多。
①:“对于”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关于仅能放在主语前。(“关于”后面的是全句的主角,所以不允许主语冒犯,或者说“关于”后是话题。“对于”后与其说是话题,不如说只是一个“宾语”,这也是和“对”的动词义相关的。)
②“关于„„”可以作书名或文章题目,而“对于”不行。(因为“关于”后面是话题嘛„„)108.对/对于
①“对于”都可以换成“对”。②表示对待关系,仅能用“对”。
③能愿动词和副词“都”“也”“必须”后面不能加“对于”,前面可以。(因为能愿动词和副词后期待一个实义动词?)109.在„„看来/对„„来说
①“在„„看来”主要用来强调后面的主观看法是谁的;“对„„来说”强调跟所谈到的情况或者看法有关的人或事物。110.关于/至于
关于:用“关于”的句子只是一个话题。至于:谈论另一个话题,前后两个话题要有一定练习。*(这里的“至于”是“货是不错,至于价格,我觉得还是偏高。”里的“至于”。)111.为/为了
(说实话,这俩更像是时态上和语体的差别)
为:引出受益者,引出原因(“大家都为这事儿高兴。),较少引出目的(后常跟“而”“起见”连用)
为了:不能引出受益者(存疑,“我为了你做了一桌子菜。”不对吗?),较少引出原因(同样存疑),引出目的。112.从/自从
从:后面的起点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地点、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时间可以是将来的,也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需要跟“以后”“以来”“开始”“起”等词。一般与“至”“到”一起用。还可以表示通过的地方。
自从:只能接时间。只能是过去的时间。如果后面跟的不是名词,“以后”等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113.由/被 由:强调说明某件事的负责者是谁。(是主观安排,而非客观描述。)被:说明某个对象受某个动作影响产生了什么结果。(是客观描述)114.通过/经过
通过:是一个方式、媒介,然后达到一个结果。经过:是一个过程,然后产生一个结果。115.按照/根据
按照:遵从某种标准。
根据:得出结论的原因和基础。(之所以“按照法律”和“根据法律”都对,是因为法律既可以是一个标准,也可以是一个处罚的原因。)116.的/地/得 的:定语的标志,定语+的+名词 地:状语的标志,状语+地+动词 得:补语的标志,动/形+得+补语
注意: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它们的前面又有定语时,应该用“的”作标记,如“他的到来”。117.的
①表示性质,不加“的”
②表示领属,有的加,有的不加。(具体见118)③描写、说明,加“的”。118.她姐姐/小红的姐姐
经常不加“的”的,一般是“代词+跟自己有关系的人/集体”。“小红”不是代词,所以要加“的”。(我觉得吧,“小红姐姐”也不是不能说,就是会有歧义,可能是同位,即“小红”是这位姐姐的名词,可能是定中,即“小红”的姐姐。而“代词+人或集体”不会产生这种歧义,因为没人取“代词”为自己的名词。)119.开车的人/开车的时间
(这里建议大家看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那里讲得更加清楚和细致)
为什么“开车的是他哥哥”“他开的是奔驰”里的“人”和“车”可以不说,而“开车的(时间)是明天早上8点。”里的“时间”一定要说?
答:动词表示的动作都有必须跟它关联的名词成分,例如“开车”一定要有“车”和“人”,但是不一定要有“时间”,再举个例子,“游泳”一定要有人,不一定要有“技术”,所以“他游泳的(技术)很好。”的“技术”一定要说。也即,能省略的都是必须关联的名词成分。120.她穿着运动服/她正在穿运动服
V+着:①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处于持续状态。②动作行为结束后所产生的状态正在持续着。(前者如“导游拿着一面旗。”,后者如“花瓶里插着花。”)正(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121 笑着点头/笑了笑,然后点了点头 前者同时,后者相继。
122.过着愉快的日子/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前者未结束,后者已经结束了。123.”了“都用于过去吗?
在“明天下了班我就去找你”中“了”表示完成,而非过去。124.过去的时间或情况都要用“了”吗?
1.如果有“每次”“天天”等词,不能用“了”。因为“了”表示完成,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不强调完成,而是强调频率。2.几个连续发生的动作,虽然每个动作都已完成,但是只在最后一个动作加“了”,如“他走出去,拉开门,坐了进去。”
3.如果是想介绍情况而非强调完成,则不用了,如“昨天大扫除,小丽负责黑板,小王打扫地面,小李擦瓷砖”。
125.为什么“了”的位置不一样?
“他去了书店买词典”和“他去书店买了一本词典”的区别在于,前者进了书店,但是有没有买到,不知道,后者则买到了。126.他不回国/他不回国了
前者只是说他的打算,后者是原来打算回国,后来不准备回国了,表示情况有变。127.得了第1名/得了第1名了
前者是描述成绩,后者是达到某种程度,暗示某种期待,可能是爸爸许诺的玩具,可能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128.句末“了”有哪几种用法?
1.表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
2.表达了肯定某个事实的语气。“李明早就结婚了。”(个人认为,这里是表示“完成”)3.表达感叹。如“太贵了”。129.他结了婚/他结过婚
了:通常是最近发生,对现在还有影响的事情。(这里有个词,“最近”,突然意识到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们倾向于把“了”用于最近发生的事,原因在于,“了”其实是表示一个动作对现在有影响的词,“吃了”,所以“不饿”,所以“不用再吃”,所以“可以干活”)
过:有经历,没有特殊说明,这个动作已结束。(对现在没有影响,但是增加了你的经验和知识)。130.哪儿上车/哪儿上的车
前者未发生,后者已发生,想问具体情况。131.他昨天来了/他昨天来的
前者中心在动作,后者重心在具体信息。
这里还提到如果问的是动词的宾语,常常用“了”,如“你把这件事告诉谁了?” 但是,“你把这件事告诉谁的?”也可以成立,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告诉谁”,可能谁也没告诉,后者侧重“谁”,一定告诉了某人。132.坐了一小时/坐了一小时了
前者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后者是从开始到现在的时间(现在还未结束)。注意,如果宾语是代词,要放在时间或数量的前面,“我找了他三次”“我等了你半个小时了。” 133.吗/吧/啊
吗:要求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吧:请对方核实自己的估计。相当于“对不对”。啊:表示惊奇,没想到。“你找他帮忙啊?” 134.不„„吗/不„„吧
前者表示没想到,“你不喜欢甜食吗?” 后者是否定的估计。135.不是„„吗
1.表示吃惊,没想到。
2.表示说话人的不满、责备、分辨。(我在想“我不是在这儿吗?”与其说是不满,不如说是强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136.和/而/并 和:名词和名词。
而:形容词而形容词。“温柔而美丽”。
并:动词并动词。但是需要有递进关系或先后关系。继承并发扬
注意: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形容词并列在一起作主语或宾语,中间要用“和”来连接,而非“并”“而”。137.她和我都想去/她和我说她想去
两个“和”不同。前者是连词,相当于“and”,后者是介词,相当于“对”。“他要和我一起去”的“和”也是介词,相当于“同”。138.和/及
和:口语书面语都可以。可以连接作主语和宾语的形容词或动词。
及:仅书面语。仅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和“其”连用。如“军人及其家属”。139.及/以及
及:仅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以及:可以连接并列的小句,连接后作为大句子的主语。有分类作用,如“鸡鸭鱼肉以及糖果糕点等商品应有尽有”。140.来客人了/客人来了
前者是“不速之客”,没有预料到的。后者是已经知道要来的客人。
通常情况下,汉语的主语表示定指的人和事物,宾语表示不定指的人或事物。141.好文章/写好文章了
第一个“好”:good,作定语,说明“文章”。
第二个“好”:完成,作补语,说明“写”的结果。这是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后产生的某种具体的结果。造句时把动作行为的结果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就行了。重要的作补语的动词有“到、着、见、、掉、完、光、倒、懂、会、成、走”等等。142.看见/见着
看见:“看而且有结果——看到”。见着:“着”作结果补语,表示“达到了目的”,所以,一开始是“有意去见面”,然后目的达到了。“着”作结果补语还有另外一种用法,表示动作或情况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吓着了/累着了/冻着了/烫着了/切着手”(其实从根源上说,并非表示“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而是利用“着”的“附着义”,表示这个动作附着在宾语上了,包括“见着”也是。)143.叫住我们/叫我们
“住”作结果补语,表示使人或物体停留、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问住”,因为太难,回答不出来,思维和回答的停留,这是其引申用法。144.来/去
进来:向说话人方向移动,就用“来” 进去:远离说话人,就用“去”。145.说起来/说下去/说出来/说出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起来”表示开始并继续。
说起来容易:表示从某个方面评论人或事物。即从“说”的方面来说。说下去:继续进行或继续保持。说出来:由隐蔽到显露。说出去:向外转移、扩散。146.想出(来)/想起(来)/想
他没想办法:“想”的动作都没有发生。
他没想出办法:“想”的动作发生了,但是没有结果。
他没想起用过这个办法:以前知道,但是这一次没有出现在脑子里。147.起来/下来
起来:表示变化的开始,多由静态转为动态。
下来:表示从变化开始一直到完结,多由动态转为静态。(其实就是人心理对一些词的具象化,我们觉得“热闹”是更高的,而“安静”是更低的,所以说“热闹起来”“安静下来”)148.起来/开始
开始+V:多用在预定的,原来已安排好的活动。
V+起来:常用在不是事前有意安排的动作或情况。(除此之外,他们的形式也不同,注意一下动词的位置)149.下去/下来
住下去:表示继续住。从现在到将来。住下来:表示固定。从过去到现在。150.过来/过去
醒过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实我觉得是从离说话人比较远的状态,到离说话人比较近的状态)昏过去:失去正常状态,进入不正常状态。(同上,我觉得是从离说话人比较近的状态到离说话人比较远的状态。)151.好好打/打得很好
好好打:形容词+动词,表示做这个动作时的状态。这个动作可以是已发生的,也可以是还没发生的。(但是“好好打”“慢慢走”这类动词重叠形式,表示的是祈使)
打得很好:这是情态补语,对动作进行评价或描写,一定是已经发生了的。(这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动作本身,而后者强调的是对动作的评价)。152.能进去吗/进得去吗
他能进去吗?:是问他可不可以进去(是不是被允许进去。)这是请求对方同意。他进得去吗?:是问他有没有办法进去。这是没有办法实现某种结果。主要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153.“吃不了”有几个意思
这么多水果,我一个人吃不了。:这里的”吃不了“是吃不完的意思,“不”指向“了”。否定有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句式为:动词+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表示“完”的“了”)
今晚朋友请客,可是经理要我马上去出差,这顿饭我是吃不了了。:这是没可能去吃的意思,“不”指向“吃”,否定这种动作或情况的可能性。句式为:动词+得/不+了
154.写不清楚/写得不清楚
写不清楚:是可能补语,表示没有“写清楚”这种可能性。写得不清楚:是情态补语,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了。表示可能: 肯定:唱得好 否定:唱不好
正反疑问:唱得好唱不好 表示评价:
肯定:唱得(很)好 否定:唱得不好
正反疑问:唱得好不好
155.学了一年汉语/来中国一年了
时量补语的位置:如果这个时间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那么句式是“V了+时量+(的)N”;如果是从一个动作完成到现在的时间,句式是“VN+时量+了”。156.他那件新羊皮大衣 定语顺序:谁的/哪儿的+(这/那)数量+怎样的+什么+名词。(主要看和名词的紧密程度)
157.他大概已经很久没给她打电话了
动词前状语顺序:语气副词+时间+地方+对象+怎么样+动词。158.我现在已经没有钱了
时间状语顺序:时间名词+介词短语(表时间)+时间副词+动词,如“今天早上+我+从八点起+就+开始做作业。”如果时间名词是一段时间,那么时间名词位于时间副词之后。159.都不/不都
都不喜欢:没有一个人喜欢。
不都喜欢: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160.都明天去/明天都去
我们都明天去:是说每个人去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指向“明天”。我们明天都去: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是相同的。“都”指向“去”
第二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 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 可以提起你兴致 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一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二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三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四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短语
短语
一、短语在语法单位中的重要性
朱德熙曾经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二、短语研究的角度
1、结构类
主要看它内部的结构类型。
2、功能类,凭借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3、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4、可以从意义上分: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几个农场的青年 热爱人民的领袖 我想起来了
5、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6、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中国历史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蓝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乌云
三、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谓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后是支配和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根据后面所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以分为 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吃 喝 拿 谓宾动词 进行 打算 主张 兼宾动词(名谓宾动词)指出 说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面,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1、定中短语 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木头房子 新书 高高的个子 绍兴黄酒 三只鸟 写字的桌子
2、状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热烈祝贺 激动地说 兴奋地回答 已经结束 立刻动身 慢走
(四)中补补语(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
敲了三下 睡了半小时 说清楚 洗干净 跳上 拉下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 喜欢极了 说不清楚
气得脸都发青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五)联合补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学校和工厂 讨论并通过
升学或就业 积极而且热情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主谓、偏正、动宾、中补、联合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笑着说 躺着看书 抽烟喝茶 分析研究 喜欢看电影 反对做假 疼得直哭 哭得头昏脑涨 争论停止 游行结束 举手表决 骑马进城
(七)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重叠而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任主谓短语的主语。请他进来 派你去西安 选班长做代表 有人敲门
典型的兼语短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请、派、选、催、劝、组织、号召、通知、鼓励、领导、阻止等。辨析 请他来 希望他来
1、动词本身有没有使动义。
2、兼语短语中,前后动作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3、在动词后面有没有停顿。
4、兼语短语可以针对动宾短语来提问。
(八)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前后所指成份所指内容相同,在句子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份,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首都北京 京剧《空城计》 春城昆明 宝岛台湾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
大门外 山坡前 世界上 晚饭后 改革中 帮助下
(十)量词短语
是指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例如: 一次 一个 这本 那个
(十一)介词短语 是由介词跟跟附在其后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用刀子 用大碗
被老师 按客观规律 因为他
(十一)“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加在其他词语之后构成,主要作用是使谓词性成份转化为名词性成份。例如: 红的 吃的 木头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三列火车 感谢你 上街买菜 他走了 学术会议 用毛笔
三本 祖孙三代 进门脱鞋
称他为歌迷 马上回来 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 长大 1999年那年 爬出去 我们自己 讨论:
影响短语结构类型的因素
1、词序
历史悠久 悠久历史 观点正确 正确观点 讨论热烈 热烈讨论 工作积极 积极工作
转播中断 中断转播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市场管理 管理市场
2、虚词
介词、助词等虚词可以和实词组合。虚词出现与否,出现哪个虚词,可以决定短语的类型。我妈妈 我妈妈的 吃药 吃药的 为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 后山的树林里 后山的树林 他们的精明 他们精明 温度的下降 温度下降
3、成分类。
短语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和短语,还可以是短语和短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要得到短语的结构模式,就要确定短语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名词+动词 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五、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另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一)按照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名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作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常作谓语,可归为谓词性短语。动宾短语 谓词性短语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名词性短语 状中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中补短语 谓词性短语 联合短语 老师和学生 名词性短语 讨论并且通过 谓词性短语 连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兼语短语 谓词性短语 同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方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性
量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归类还不易断定
(二)根据短语成句与否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不能加句调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六、复杂短语
大短语中包含小短语,从而形成复杂短语。
1、同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真善美与假恶丑 男女老少 南开大学新图书馆 万里长征老干部
他学习努力 讲得好极了
2、异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不同的句法结构
好人好事 你来我往 读书写字 看得见摸得着 历史悠久的中国 开得飞快的车 我的哥哥姐姐 牡丹和玫瑰都开了
七、短语的意义类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1、由词类不同形成的多义 饭不热了 自行车没有锁 他爬过那座山
2、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 进口彩电 文学语言 奶油面包
3、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 一个学生的建议
4、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 发现敌人的哨兵
5、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 鸡不吃了 汽车运走了 提拔团长
6、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八、短语的研究方法
短语需要一类一类地研究,很多短语还没有来得及调查,特别是口语中的。如朱德熙先生就分析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第十二节 有关偏正短语的问题
一、填充题
(一)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的”):
1、北京()春天
2、非常关键()时刻
3、老实()人
4、三块()蛋糕
5、多么简单()方法
6、联欢()晚会
(二)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地”):
1、明天()出发
2、跟小李()看电影
3、不由自主()站了起来
4、高兴()说了起来
5、一次()解决问题
6、快()说
二、问答题
1、“他有个中国朋友”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中,“中国”和“朋友”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样吗?
2、下面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一样吗?试简要分析。(1)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2)他非常麻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三、操作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西湖是有名的一个湖。
2、这里剩下只一辆汽车了。
3、我不能写汉字很快。
4、车子开了很慢,因为路不好走。
5、你们过去一直住在上海吗?
6、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7、我们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考试。
8、今天参加学习人很多。
9、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10、李兰已经安全地回到家里。
11、我实在喜欢这个女孩。
12、他吃惊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二)把下列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1、修饰语 中心语
(1)年龄稍大 叔叔
(2)一个
(3)高个子
2、修饰语 中心语(1)所遇到的 困难(2)意想不到
(3)一切
3、修饰语 中心语
(1)在院子里坐着 老大爷
(2)一位
(3)六十多岁
4、修饰语 中心语(1)像朋友一样 谈谈(2)好好(3)跟他
5、修饰语 中心语(1)兴奋地 抢过那封信(2)很快
(3)从弟弟手中
6、修饰语 中心语(1)从下午三点起 有人(2)每天(3)经常
(三)下面句子中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一辆刚买来的我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
2、他心里有痛苦的说不出来的一股味道。
3、我们厂生产了塑料的优质的很多产品。
4、我很爱惜那本精美的我的汉语词典。
5、他有时过去周末的时候会到小书店来看看。
6、把结果由他告诉你。
7、我给他在门口幸亏昨天打了招呼。
8、我已经现在没有钱了。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第十六节 比较句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8)*我跑得没有你慢。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2)踢球,他不如我(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4、当形容词在前面已经出现时,“不如”后面的形容词可以省略,如“他跑得很快,我不如他”;而“没有”后的形容词不能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