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

时间:2019-05-15 05:3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

第一篇: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

第三单元:小制作 ——角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信息窗解读:本图呈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行手工制作的情景。画面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角”的信息。教材以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提出“什么是角呢?”问题,展开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教学重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发现。

谈话: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哪里还有角?(2)、什么是角?„„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1、谈话: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桌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2、谈话: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3、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4、谈话: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1、谈话: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2、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谈话: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谈话: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谈话: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教学重点:角的画法。教学难点:直角的画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找角,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角?并说说为什么说他们是角。

出示图片:

学生:学生独立做出判断,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同学汇报,主要说说那个是角,为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1、4、6、7这些图形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边是直直的组成,所以这些图形是角。而其他的图形,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所以他们不是角。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说说你见过的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的找角。

2、谈话: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请你看看下面的图形中有没有直角,如果有就用直角符号标上。

学生可以用直角尺帮助去量一量来验证,并且标上直角符号。然后全班交流。

3、画一画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直角的画法,然后教

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直角,最后用直角板老验证。关键提示学生要标上直角符号。

4、看图列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三角板、卡纸、剪刀、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做好的角,高举起来,给其他同学看看。(学生拿出提前做好的角——卡纸、活动角学具)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什么这几个角不一样大。)

二、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1、谈话: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看出这两个角不一样高。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我认为是两根木条的长短不一样。

我认为是角的大小不一样。

……

2、角的大小比较

谈话:哪个角比较大呢?请你估计一下。学生:小组交流,探索。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清在投影上展示讲解一下。

学生:我们是这样做的,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第一个角比直角大,第二个角比直角小。

我们用纸折出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再放到第二个角上比较。

…… 谈话: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为什么?

学生:我喜欢第二种,这种方法又快又简便。

三、操作验证,总结概念

1、给角分类 谈话:既然同学们都喜欢用第二种方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完成一个任务:你们能再三角板的帮助下给他们分分类吗?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分类。谈话:谁想上来分分看看?

学生:请几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给大家看,要边说边分。

2、引出概念

谈话: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大家再在小组里分分,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同学们刚才学习的非常认真,那你能不能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这些角?你的周围又没有这样的角?你的生活中又没有这样的角?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再交流。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来折一折锐角和钝角。然后用三角板来验证一下,折的对不对。

用纸片来拼一拼锐角和钝角。

你会画锐角和钝角吗?那就请你来画一个吧。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因为在课堂上练习过,所以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说几个就可以。

2、比较角

用三角板先来比一比,比直角小得角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

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角的,为什么说他们是锐角和钝角。

3、画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些角的画法,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锐角和钝角,最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4、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能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再过多的扩展,以免增加学生的难度。

6、这是一个做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动手操作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认真观察,寻求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7、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8、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一方面深化了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了画角的知识。练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合作交流学习角的画法。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角。教学难点:从图形中找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主体回顾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风景图。该图图文并茂,用一首小诗增加了题目的诗情画意。练习时,可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特殊的风景画,你发现了什么?

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种角。然后组织交流回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可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学习:

1、找一找图中的锐角、直角、钝角。

2、找出两个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3、你能用带角的图形来创作一幅画吗?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第二篇:青岛版二上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黄岛小学 薛娇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二年级一、二班共87人。经过一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也基本养成,但是仍需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尤其需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班内的学习气氛尚不够浓厚,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常抓不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表内乘法

(一);

三、角的初步认识;

四、表内乘法

(二);

五、除法的初步认识;

六、方向与位置;

七、表内除法;

八、统计与可能性;

九、混合运算;

十、总复习。

教材在编排上: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新颖有趣;由“情景串”引发出“问题串”;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理解“倍”的意义。

3.知道简单的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带括号),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5.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6.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的方向。

7.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8.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9.在统计活动中,初步学会分类统计的方法。

10.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1.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12.能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乘、除法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5.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3.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纵观整册教材,乘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及表内乘除法,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另外,有余数的除法、方位的认识也将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点之一。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2.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4.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5.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多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问题,逐步引导理性思维的养成。

6.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7.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8.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9.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10.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认真书写作业等。

六、教学进度

第三篇:二上数学计划教案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测 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3题、7题。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准备:

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第1、2、3题及7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教室长10()

玻璃厚5()

铁皮厚2()

3、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数。

1米=()厘米

1厘米=()毫米

四、思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教具准备:

例2情景图,尺子等。教学方法: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同桌两人为一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3)汇报测量方法: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景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的。

方法一: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二: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三: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四: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练习:2米=()分米

30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1、会选择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_分米_厘米。

厘米。

_分米_厘米,课桌的高是

_分米_(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课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5(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3)生活当中哪些物品的长度约是1分米?(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的第3、5、6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四、思维训练:

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当测量较长距离或物体长度时,就可以用分米作单位;还知道了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分别是: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分米是小于米大于厘米的长度计量单位。)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第三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例3情景图,“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卷尺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

1、钢笔长约15()

2、一棵大树高10()

3、纸板厚约5()

4、钉子长约4()

老师对学生填写结果进行评价。指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教材例3情景图: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谁能说一说这副图主要说了些什么?(从这里到叶镇还有21千米等)

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千米也是长度单位、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又叫公里、1千米=1000米、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老师补充说明

(2)出示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

提出问题: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正好是1千米,你能估测一下。“他家可能在哪里?”“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小组讨论并汇报)

老师指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你们哪位同学估测最准确,你们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吗?

(3)分小组设计验证方案。

7(4)汇报交流

老师补充说明,呈现如下方案:

方案一: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二:出示课本第8页例4情景图。

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三:出示课本第7页右下方图。

学校操场跑道400米,沿着跑道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走1千米的距离,学生自己计算时间并汇报结果。

三、作业设计:

课本第9页练习二的1、2题。

四、课堂小节: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再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 板书设计:

千米也是长度单位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

第四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情景图等。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米=()分米 2厘米=()毫米 50厘米=()分米 1米=()厘米

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

1千米=()米2、1米–7分米=()分米

1分米–4厘米=()厘米

25厘米+15厘米=()分米

23毫米+27毫米=()厘米

2、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 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出示例5: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②指名说出解答思路。

(2)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了解几种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老师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同过亲身体检知道了,我们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每小时走4千米。

(1)提出问题:那么你们知道骑车1小时、坐汽车1小时、乘飞机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吗?

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9页练习二第1题。

(2)组织反馈,增加相关信息量。

①指名说出连线结果。

②提问:除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外,你还知道其他以千米为单位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吗?(火车大约1小时行驶200千米等)

3、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0页看到练习二的第4题。

(1)引导观察,说一说从这副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中三组信息任意选择一组,结合日常积累的生活常识,帮助他们设计一下行动方案,并计算出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小组汇报,集体评价行动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三、作业设计:

1、课本第9页练习二第3题、第10页5题。

2、填空。

8千米2米=()米

20千米—2000米=()千米

720米+300米=()千米()米

四、思维训练:

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6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吗?(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了解了许多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学会了如何根据这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合理安排外出行程。)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第五课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例6情景图、一枚胸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回顾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克、千克)

2、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哪些是1千克?(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两带食盐大约重1千克。)

3、想一想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美丽的森林村里住着许多的动物,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出示例6情景图,师:看!图上就是美丽的森林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1)提出问题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三、了解“吨”的应用价值。

提出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请举例说明。(1)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等的质量。(2)交通工具的载重量。如轮船、汽车、火车的载重量。

11(3)许多物体的质量总和。

四、学习吨与千克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抽生板演。

4、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13页练习三的第1、2题。

2、判断对错。

①粉笔长13克。

()②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③一个皮球重2吨。

()④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六、课堂小结:

到此为止,对于吨的认识同学们满意吗?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板书:克、千克、吨)(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归纳概括,形成网络。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2、组织反馈,集体交流分类情况。

板书: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指名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3、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一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需采用千米、分米、毫米和吨这四个计量单位。

三、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枝铅笔长约2()(2)一包饼干约重200()

(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4)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

2、填空。

100毫米=()厘米

50千米=()米

3分米=()毫米

25米=()分米

16吨=()千克

2000千克=()吨 3、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学过的常用计量单位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整理认识到: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有五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四篇: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小小宇航员》word教案.doc

《小小宇航员》教案(综合实践)

教学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航空事业及航天人产生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2. 通过收集、阅读“神六”有关资料,制作板报,参加相关活动使学生了解“神六”的科学成果,简单的科学原理。

3. 通过制作小飞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对自制小飞船的畅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提出并解答“神六”有关问题 2.制作小飞船 教学难点:

制作小飞船等、对小飞船进行畅想 教学用具:

彩纸、剪刀、胶棒、橡皮泥、“神六”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搜集知识布置展板

把自己搜集的“神六”的知识做成剪报,布置好展板,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学习,了解有关“神六”的知识,为下面的课做好知识储备。

第二课时:听讲座

请一位参加“神六”发射的科学人员来我班为学生讲座。

第三课时:参观

课下带领学生参观展览,亲自坐在模拟飞船上进行体验。第四课时:交流航天知识与制作

(一)引入:

师:放“神六”起飞的场面。问:这是什么?

问:你还记得什么时间起飞的吗?

问: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的“神六”知识,你们怎么知道的啊?(看资料、展览、电视,听报告)

(二)了解 “神六”

1、关于“神六”你知道什么?

(1)宇宙飞船分为几部分,宇航员座哪?(2)用什么火箭发射的?火箭是运载工具。(3)“神六”干吗去了?做了哪些实验?(4)我国是第几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5)航天员起飞前带什么武器了?干什么用?

(6)返回舱里的搭载物是什么?(国旗、奥运会会旗、少先队员的太空画等)

2、制作飞行器。问:这些人是谁?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宇航员?(身体好、有知识、心理素质好、特别遵守纪律)

问:你们想当宇航员吗?今天我们就亲手制作一个小飞行器。你想做什么飞行器?我也收集了一些模型,如果你在制作中出现问题,可以过来参考一下。

问:你想用什么做?(泥捏、纸折、画画)

师:你的飞行器的有名字吧,起个响亮点的,他到宇宙中干什么去啊?

请你边想边用你喜欢的方式做吧?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指导。

3、学生展示与畅想

师:同学们,你们做好了吗?请大家站起来互相参观一下。问: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做的是什么?(名字、干什么去)

还有吗?(合作、精细)学生活动评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说得很好,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我们一起倒计时让我们的小飞行器带着大家的愿望飞向蓝天。

板书设计:

小小宇航员 说课、评课:

课前的这三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载人航天精神,对祖国的航天事业产生了热爱之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转变了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萌发了长大以后成为光荣的“航天人”的愿望。例如,在活动初期,有

一位学生说:“宇航员的工作太危险了,我可不当宇航员。”经过课前的活动,他转变了自己的认识,在课上他说出了:“宇航员的工作是光荣的,伟大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也愿意成为一名宇航员。” 在课中活动时,我们设计了进行德育教育的几个环节:

1、在课的引入部分,播放了一段我国成功发射“神六”的录像,录像使学生再次回到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他们一边看一边热烈地鼓起掌来。这掌声不仅表达出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还反映出学生的爱国之情。

2、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之快以及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上当学生提到了“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我们的航天水平很高”时,老师有意识的渗透了“载人航天精神”的内容。使学生树立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具备 “严谨、细致、科学、合作”的载人航天精神。

3、在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时,从他们给飞行器起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活动的德育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如他们起的名字有:长城号、黄河号、育民号。他们说这些名字表示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独立研制的。学生在提到小飞行器到宇宙中做什么时,有的说我们要到太空中研制抗癌药,有的说我们要建立空间站,为人类创建新的家园等。这些想法反映出孩子们有了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可以看出通过活动孩子们的思想在一步一步的提升。

4、在活动评价时,我们也注重了德育教育。让他们既评价作品,也

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引导学生从成绩与希望两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评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设计的很新颖,但速度有点慢,在下次活动中我应该能讲求效率。”互评时有的学生说:“某某进步了,今天我们合作得很好。”这样的活动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与他人,还使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学习氛围。

第五篇:2014秋青岛版数学二上第七单元《制作标本 表内除法》word教案.doc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指名背诵2~6的乘法口诀。

2、指名口答。

6×2=

4×3=

2×5=

3×3=

3、填空。

2×()=4

3×()=6

4×()=8()×3=12

()×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们喜欢玩些什么呢?

①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②郊外真实一个有趣的地方啊。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教师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我们3 人共采了12种叶子。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三个同学还采了12种树叶。

3、引导学生说的话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三、解决问题。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说出算式:15÷3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教师板书:

(五)十五

商是5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回答:8÷2=4(种)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

,最后在╯8 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 ?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商 除数„„2╯8 „„被除数 „„2 和4 的积 0

四、知识巩固

1、让学生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2~5的乘法口诀,为求商打基础。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然后用算是来表示一下吧!

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2、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把口诀补充完整。二()得六

()五二十五()四十二

四()十六 四()二十

()五十五()四十二

二()得六

3.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

五、小结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15÷3

(五)十五

商是5

8÷2=4 „„商 除数„„2╯8 „„被除数 „„2 和4 的积 0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信息窗2

观赏蝴蝶标本

教学内容:教材76~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学生提出用乘、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引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关的除法算式的知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且用乘法口诀计算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题,下面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课件出示)

1、口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20÷4=

6÷2=

10÷2= 四()二十

二()得六

二()一十

2、用竖式计算。12÷4=

12÷3=

20÷5=

16÷4=

二、探究新知。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

1、昨天我们跟着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在野外采摘了野花、树叶、捕捉蝴蝶等标本的材料,那么该怎样制作标本呢?

(课件出示76页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做这么多标本,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2、问题: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积极:2×5=10(只)

口诀是:二五一十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什么?(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先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师:怎样列式子?

生:我是这样列式计算的:10÷5=2(件)

师:用的口诀是什么? 生:口诀是:二

(五)一十

教师把式子及用的口诀写在黑板上。

4、提出的问题:一共做了几件标本? 师:怎样列式子? 生;10÷2=5(件)师:用的口诀是„„ 生;(二)五一十

5、小结: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要特别观察两道算是有什么不同,分别求的是什么,以免混淆。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信息,然后按照学习例题的思路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理清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用3、4、5、12、15、20照例子列出计算式子。

3、出示第4题的情境图,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给予适时的指引和启发。

板书设计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1)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2)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10÷5=2(件)

口诀:二

(五)一十

(3)一共做了几件标本?

10÷2=5(件)

口诀:(二)五一十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信息窗3

制作植物标本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次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吗,同学们采集回来很多的植物的叶子,今天他们要把这些叶子做成植物标本。(课件出示78页情境图)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3个学生在做树叶的标本,有3个同学在做小花的标本,总共有72片长叶子,每个盒子里能装进9个叶子标本。有42多红花,每盒能放6多小红花的标本„„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长叶子标本能装多少盒?红花能装多少盒?„„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活动二

师: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说出算式72÷9 教师板书:72÷9 师:72÷9等于几?你想怎样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来计算。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72÷8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9是72,也就是用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师板书

(八)九七十二 商是8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红花的标本能装多少盒吗?列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回答42÷6=7(盒)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减7个

6、想想口诀六七四十二。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上来板书竖式。活动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用什么口诀来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说说你都用到了哪些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

二、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快速口答“自主练习”的第1题,2、同桌之间按照“自主练习”的第2题的形式互相考一考。

3、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教师评价。

4每个小组把“自主练习”的第4题中的式子写在卡片上,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1、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

42÷6=7

口诀:六

(七)四十二

2、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 72÷9=8

口诀:

(八)九七十二

《小小宇航员回顾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数学》(青岛版)五年制第三册第七单元 P87信息图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小小宇航员》是对整个单元的一个回顾与整理,本单元内容主要是根据乘法口决求商及有关除法的解决问题。教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提供 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乘法口决,才能在计算过程中不出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时,对除法两种意义的理解很模糊,对平均分理解还好一些,对包含的平均分理解较困难一些,因此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解决此类问题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容易混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对这两种题目进行比较,掌握此类型题的特点,体会分析思路与方法,通过回顾与整理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在教学本信息窗时,也要以此为重点,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灵活掌握解决应用的技巧,提高审题能力。

3、教学目标:

(1)熟练应用乘法口决求商,能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提高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4、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2)乘除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1)对除法意义的理解;(2)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

5、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根据信息提出问题,90%的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在本节课里的作用只是掌握好对学生问题的收与放,适当点播一下关键问题即可。学生每四人一组,必要时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方面: 实物投影

信息窗的缩小图

6、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出示课件,学生按着座位次序,依次回答。)5 × 7 = × 9 =

× 8 =

× 7 = 1 × 9 = × 7 =

× 9 =

× 8 = 5 × 9 = × 6 =

× 7 =

× 6 = 2.点名答 28 ÷ 4 = ÷ 3 =

÷4 =

÷ 6 = 21 ÷ 7 =

÷ 6 =

÷5 = ÷ 6 = 3.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在本章,我们以表内乘法为铺垫,继续学习表内除法。通过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表内乘法的计算,现在我们一起回顾我们在本单元中学习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回顾与整理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关于太空发面的小资料或动画片。师:同学们想当一名宇航员吗? 生:想.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是一名小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去敖游好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复习

(出示主题图)

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座飞天1号飞船出发了!

师:好了,睁开眼睛,你们已经来到了太空(教师出示主题图)师:太空美吗?,生:美!

师:你发现了太空中的哪些信息?(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的眼力真好,这样吧,把你们发现的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生小组交流)

师:哪他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发现的信息?(教师根据他们的叙述有目的、有顺序地板书。)

1、飞天一号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2、3天收集了15条信息3、6个星球上播下了54粒种子

4、在7个新发现的星球上插了42面中国国旗

5、有18名男生,6名女生6、24人乘坐“飞天1号”去太空,每次乘载6人7、28瓶饮料,每天喝4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竟然在太空中发现了这么多信息。下面我们就一个个来看这些信息怎么样?

师:先看信息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制作贝壳标本——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5第一个红点。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倍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开始,而信息窗5又对于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掌握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及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突出感悟“有序思考”“优化过程”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倍数问题,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有一定的基础,单对于倍数问题尚很陌生,对于如何将抽象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几个几”,需要形象地来理解。基于此,本节课充分地借助于形象演示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理解后应用。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体会数量之间的倍的关系,会用乘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教学 情境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

(4)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5)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情境图。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正方体、10个五角星、10个三角形、10个正方形、圆形。(6)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王宁,李飞等小朋友去海边拣到了好多漂亮的贝壳。师:你们知道他们会用这些贝壳做什么吗?猜猜看!生1:我想他们也许会放到家里做装饰品; 生2:我想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些贝壳装饰教室;

生3;我想他们可能会作成标本。因为这个单元的标题是制作标本,并且标本的利用价值比较大。„„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有道理,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并且很善于动脑筋,那么他们到底会用这些贝壳做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堂来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畅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的二、一班同学的情况,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氛围。由师生间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面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情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们知道了刘林做的标本用了2个贝壳;林杰做的标本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3倍;王晶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4倍;李飞用的贝壳数比王晶多3个。(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林杰做标本用了多少个贝壳? 生2:我想知道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生3:我想知道李飞和刘林共用用了多少个贝壳?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解决问题

(1)

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下节课,接着解决大家同意吗? 师:现在我们解决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同学们先想一想林杰用的贝壳数与谁用的贝壳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林杰用的贝壳数与刘林用的贝壳数有关系,林杰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3倍。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学具把刘林与林杰用的贝壳数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好吗?(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在实物投影下边展示边摆)

生:我先在左面摆出了2个正方体,又在右面摆出了6个正方体。如图:

(左面的表示刘林用的贝壳数,右面表示林杰用的贝壳数)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同意。但是我与他的表示方法不一样。(在投影下边展示边摆)

(刘林的贝壳数)

(林杰的贝壳数)师: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比第一位同学的方法更清楚。

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同学们同意吗?老师也觉得第二种表示法比较容易观察。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方法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时老师可以说: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第二行你摆出了6个?)

生:因为第二行表示林杰的贝壳数,林杰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3倍,刘林贝壳数是2个,林杰贝壳数是2的3倍,2的3倍就是3个2相加的和,所以是6个。(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来说。)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出林杰用的贝壳数吗? 生:2×3=6(个)或3×2=6(个)。(板书)(2)

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同学们想不想利用手中 的学具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哪个同学想下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先在第一行摆出2个五角星,再在第二行摆出8个五角星。

因为王晶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4倍,就是,2的4倍,2的4倍是4个2,所以第二行摆了8个。(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生:2×4=8(个)或4×2=8(个)(板书)师: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两道题目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应用”这样的题目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思路: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已学过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课堂上轻松学习;学生尽情地说,展示操作和思维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自主练习1)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善于表达。下面我 们来一个比赛,看谁摆的又快又对好吗?

师:第一行摆出3个五角星,第二行摆圆形的个数是五角星的3倍。你摆了几个圆形?怎样列算式?

生:圆形的个数是3个3,既3×3=9(个)

师:我们接着再摆,第一行摆出4个正方形,第二行摆出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2倍。你摆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算式?

生:三角形的个数是2个4,算式:4×2=8(个)或2×4=8(个)。

2、连一连(自主练习2)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摆、连等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运用“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还进一步理解了意义,拓展了解决问题的空间,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很多问题。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吗? 生1:我学会了用乘法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生2:我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思。

生3:我知道生活中许多数量之间都有倍数关系。

生4:我知道了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学具摆,来帮助理解。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啊。今天回家后,就把我们学习的知识讲 给父母听好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应用

1、林杰做标本用了多少个贝壳?

(刘林的贝壳数)

(林杰的贝壳数)2×3=6(个)或3×2=6(个)。

2、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刘林的贝壳数)

(王晶的贝壳数)2×4=8(个)或4×2=8(个)

4、李飞用了多少个贝壳? „„

创新特色:“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较清晰,思路是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把问题“藏”在师生谈话中。

在教学中,我呈现给学生的不是文字,而是在隐藏在谈话中。在师生倾心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的产生要研究的欲望,然后,再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下,学生提出急于研究的问题。这样把题目隐藏在师生谈话中,学生不知不觉上了老师的“套”。学生解决问题很投入,兴致很高,因为他们没感到这是在解题。(2)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之中。

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经历过程,自己利用学具摆出关系,然后借助形象的学具分析出关系:“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教科书为教学提供了现实的、系统的素材,这些素材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本依据。但是,只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在更加现实的情景和已有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边数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只有教师不拘泥于教科书中的素材,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找到切合学生现实的富有生气的素材。

下载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青岛版数学二上《三 小制作》word教案.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上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例1和“做一做”及70页练习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

    二上数学第八单元 教案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家学内容:数学广角——搭配(一)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

    二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上第三单元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三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与密......

    青岛版二上《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 的 初 步 认 识 教学目标: 认识角;抽象角;认识直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大三角板,生准备练习本和一张纸片(可以不规则) 口算练习 2×3=3×4=5×2= 5×4=4×5=3×5= 3×3=2×4=5×3= 0×100=9......

    二上数学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大箕小学陈海霞 一年以来,我遵纪守法,积极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各方面严格......

    2二上《数学广角——搭配》教案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学习排列 1、师拿出一个带着密码锁的小盒子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马上就是新年了,这里有老师送你们的新年......

    二上数学广角教案 刘红霞

    《数 学 广 角》教 学 设 计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

    北师版数学二上第三单元教案

    有多少块糖 一、教学内容《有多少块糖》(教材第16、17页) 二、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