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时间:2019-05-15 05:2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篇: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3.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

教学准备

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材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 42 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 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教材节选 了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该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出儿童好奇、求知的心 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

园的美丽景致,后来又眉飞色舞地讲述捕鸟的经历。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地告 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

现景物特征的方法。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地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一是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 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二是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态静态描写得错落有致。作 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 随云雀直射向云霄;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三是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 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肥胖”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窜”“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 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 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学习冬天捕鸟部分则提示学生抓 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趣味无穷。

建议本课教学 2 课时。身体健康 解读与提示

* 第 1 段破题,以成年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 第 2 段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菜

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静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 以其“叫”“伏”“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这里虽然 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鲁迅这寥寥 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描写能力。要引 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不写 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 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和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 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第 3 段写冬天的百草园。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宜

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教学“捕鸟”一情节时让学生先 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 “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 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这个环节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又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 第 4 段回忆了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的事,表现了儿时天真与贪玩的个性。

* 在回忆了百草园的乐趣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

他的学生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揣测和不信任。

“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强烈地表达了 注意“攒”的读音是,与“赞”字区别。

* 课后第 1 题和第 2 题与教学同步进行。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 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本课生字字形比较复杂,让学生自主识记。

确、生动。

* 课后第 3 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 选做题可在学习完全文后和大家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的季节。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说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身体健康

二、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

1.针对第 2~4 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

2.分组(分节)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选第 2 段的:

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角度、顺序、详略等。选第 3、4 段的:

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

注:小组活动有人作归纳记录。如第 2 段归纳出写景的顺序,第 3、4 段摘出关键的动词等。3.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明确:成功的描写应该是在有感

情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选择适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四、学习第 5 段,体会作者情感

1.自读第 5 段。2.交流体会。

五、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

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 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 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更多了解作者。

(董小宇)

参考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借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 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 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 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 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很受 震动,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身体健康 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

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 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 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1936 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 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文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 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 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朝花夕拾》一书为鲁迅 1926 年所作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 10 篇。前 5 篇写于北京,后 5 篇

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 年 7 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 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 1928 年 9 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 编的《未名新集》之一。这 10 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 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 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身体健康

第二篇:【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精品教案 2我的百草园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探求知识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2.预习生字词.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这篇课文出自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中节选的.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全班认读.2.指名抽读.3.同桌互查.四、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用两句话总起全文,直接点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并且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及现在的归属.3.默读课文第2段,思考:

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画线作记号,准备回答.)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 引导学习(要点预设):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在勾画园中景色时,用了两个“不必说 ”,把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动物)那儿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植物)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划出写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文中还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的钦佩.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提问: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小结:课文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儿童的好奇、求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最后一段,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简略补叙了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百草园”的美景,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学生自读.2.指名抽读.3.全班齐读.六、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抓住特点,用词准确,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七、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新词.2.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第三篇:第二十一课:匆匆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材简析

《匆匆》写于 1922 年 3 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作者对

虚度时光感到苦闷,又为看不到前途而彷徨。但作者虽苦闷但不颓唐,虽彷徨但不消沉。本文抓住人们日 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告诉人们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 所作为。

本文运用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文章开头,作者以“燕子来去”“杨柳青枯”“桃花开谢”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用自然界的事物与时间作对比,点出题眼“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在第 2、3 段,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 “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再以拟人化手法叙述时光 来去匆匆,说“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日子从“水盆”“饭碗”“双眼”“手边”“跨过” “飞去”,饶有情味地刻画了日子来去匆匆的样子,深化题旨。最后在第 4 段,作者全用反问句来追寻自 己过去生命“像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引人深思,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有 所作为。

本文以“匆匆”为题,抒写时间易失难得,蕴理于情,意蕴深厚。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 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

建议本课教学 1~2 课时。

解读与提示身体健康 * 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一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的动物迁徙、植物荣枯的画面,和时间作对比,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呢”,看似在问,实际上是暗示时光流逝,一去不回。由此牵发作者的想象,想起自己“八千多个日子” “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这样无影无踪消逝,“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接着,作者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从“吃饭”“洗衣”“凝视”“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日子就此“逃去如飞”,如“轻烟”,似“薄雾”那样消逝。为此,作者深感既然 “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

*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释题“匆匆”入手,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什么匆匆?怎样匆匆?带

着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学生很容易在课文第 2、3 段找到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 3 段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具体形象地刻画出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不

经意间,已经从“水盆”“饭碗”“双眼”“手边”“床上”“叹息”中“跨过”“飞去”“闪过”。教 学时要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和词语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的写法,从看得见摸得着的 生活现象与事物中感受时间的来去匆匆。

* 第 4 段用一连串的问句,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教学时,可结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和当时社会背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 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最后,抓住课文首尾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想想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最后以此问题 结尾,有什么作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不同角度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你了解的名人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另外,还可以结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或者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典故等。

* 课后第 2 题第一句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时间来去匆匆;第二句告诉我们日子稍

纵即逝,要珍惜时间,不能枉度此生。教学时,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要让学生多读,从朗读中体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参考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 1 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2.学习第 2 段。身体健康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

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 3 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4.学习第 4 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

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

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古庆书)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 年入高等小学,1916 年中学毕 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 年 8 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身体健康 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 年 9 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 年由昆明返 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

文学道路。1919 年 2 月发表了他的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1922 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

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收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

2.关于珍惜时间。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 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 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 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 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 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 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 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

200 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 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 厚一叠发言稿,可到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 点 17 分 20 秒至 18 分 20 秒。” 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 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身体健康

第四篇: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回家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 20、回家 》教案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从海子回家与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中,感悟海子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海子回家与不回家的经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海子牺牲时海子爹与娘所说的那两句含义深刻的话。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揭示课题,课题质疑

读了《回家》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板书课题)。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3.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板书,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吗?(为什么他少年时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常常回家,而到了中年之后很少回家了呢?)

4、出示导纲(1)少年时的海子每次怎样回家?哪次回家最让你感动?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批注感受,读出情感。

(2)如此爱家的海子,为何中年时却很少回家?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3)结尾处爹说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娘却说:“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爹娘的话矛盾吗?为什么?

5、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教师巡视。

二、展示评价

1、小组交流,教师对展示评价进行分工。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A:一天,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话时的语气是——,这段话中有没有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了你的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爹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的无奈。预设B:“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爹和娘喜的是什么?生气的又是什么?当得知海子是跑着回家的,“爹和娘一时无语”,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思虑许久”,妈妈在思虑什么呢?妈妈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预设C: 那一次,海子回家时,天寒地冻。娘老远就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在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字让你感动?谈谈你的理解。从这个裹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海子回家的路,你感受到了什么?

娘的泪水里包含的是什么呢?哪个父母不疼儿?对儿子的心疼和深深的愧疚,以及面对当时的困境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3、相机指导朗读。

4、如此爱家的海子,为何在中年时却很少回家?海子真的不想回家了吗?从哪儿看出来?那他为什么不回家了?爹说海子工作忙。同学们,从简单的一个忙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从这些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5、面对这样一个不回家的海子,爹娘的话里包含的是什么呢?

6、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的好警察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请允许老师带着敬意来朗读最后的几段话。哪些话语触动了你的心灵呢?你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师读)

7、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谈谈感受再读。

在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话没说完,就闭上了双眼。

在这句话中,还有没有哪些词语、哪些标点一下子跳进了你的眼中呢?这个细节,写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舍生忘死的英雄埋藏在心底的对慈母的深情的眷恋,这种美好的情操,也使海子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哪些地方不理解。)

8、讨论:海子牺牲后,为什么海子娘说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海子牺牲后,海子娘说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意思是说海子虽然死了,可他对家的热爱之情却永远铭记在家人心中。)汇报、交流。

三、导学归纳

1、学了本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提示:可从文章内容、思想情感、写作方法、受到启发等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海子?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对海子、对海子的父母、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等)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海子这样的优秀事迹?说给大家听听。

执教: 淅川县实验小学 肖玉红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看戏教案(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看戏教案(西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看戏》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并积累有关生字新词,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

(3)紧扣重点词句,在美读与品析中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在美读中,紧扣重点词句、调动生活体验,并联系上下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三、课前准备:查阅梅兰芳的生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

四、教学用具:PPT、视频

五、学习时数:三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第四---六自然段

学习目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学习方法:

1、美读法,2、调动生活体验品析词句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幕已经拉开,女主角即将出场,那么他的表演究竟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自然段,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二、师生交流读后感受。

三、品、读“观众的反应”。、过渡:观众看了他的表演后的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2、【PPT】要求:①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按女主角出场、表演中途和高潮的顺序,用横线分别勾画表现观众反应的语句。②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个句子,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朗读体会。

3、【PPT】出示品析示例: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观众看到女主角时响起的热烈掌声比作雷鸣,我体会到观众们对女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②提示:除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外,文中准确的动词也可以进行重点体会。

4、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相机板书:喜爱、折服】

四、品读“女主角精彩的演唱”。

【PPT】过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唱竟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到了着魔的地步呢?请同学们默看第四自然段,用“

”勾画出文中描写女主角表演的语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交流并全班齐读勾画的语句。(2句)

2、品析语言。

(一)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女主角精彩的演唱的呢?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一句:【PPT】“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①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问作者这样写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②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明确:不矛盾,这表明女主角的唱腔富于变化。【板书:唱腔】

③全班齐读。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朗读高手来读一读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二句,谁是朗读高手呢?【PPT】“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从“唱词像珠子”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声音清亮圆润。

▲品味“溅”:谁能说说“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溅到空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并朗读:

①联系生活实例理解“溅“的意思。

明确:溅就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如:小孩用力踩水,顿时水花四溅。②文中作者用“溅到空中”来形容女主角的唱词,是要表现什么呢?明确:表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铿锵有力。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品味“一粒一粒”“滴”。

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说“唱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你体会到什么?

A、男女生分别朗读原句和改句。

B、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调动生活体验去分析并指导朗读:

①生活中我们常用“一粒一粒”、“滴”来形容什么?明确:“一粒一粒”是用来形容很细小的东西,如一粒米、一粒沙、一粒灰尘等,而“滴”字,在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水滴、泪滴、雨滴等,它们也比较较细小。21教育网

②珠子“一粒一粒”的“滴在地上”给你什么感觉?明确:“滴在地上”说明珠子落下时很轻柔。

③作者用“滴在地上”是来形容珠子的吗?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明确:文中是用来形容唱词的。从而可见女主角当时唱歌时声音很轻柔。

(4)品析“滚下来”

教师预设: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体会起来,可能不是很容易,因而教师可继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作相应引导。

【PPT】依次出示:

①这句话中,作者是用“滚”来形容什么的?

②作者说它是从什么地方滚下来的呢?请从文中找到原句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作者说唱词从从女主角的表情中、服饰中、动作中、身段中滚下来,你又体会到什么呢?辅助理解:教师可相机让学生模仿珠子从讲台上“滚下”的情形。【相机板书:表情、服饰、动作、身段】

3、讨论交流:在具体的品读完这部分后,你对女主角的表演有个怎样的评价呢?【板书:技艺高超】

4、以指名和齐读的方式再次感受女主角精彩的表演。

5、读中学写。

A、师问:【PPT】为了具体展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B、交流并【板书:比喻

排比动词】

c、【PPT】小试牛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作者用“山崩地裂”来比喻大潮来临时巨大的声响;在《听泉》一文中,作者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来比喻他夜宿庆云寺时听到的各种泉声,今天在《看戏》一文中,作者又用“珠子”滚下,滴落、溅起来巧妙的比喻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

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也能模仿这些优秀的作家一样,调动你的想象,准确运用动词、比喻、排比等方法来描写你听到过的一种声音呢?例如下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大风的声音、放学时教室的喧闹声等,让我们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D、【展示台出示】学生创作并交流并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F、【PPT】名家作品片段欣赏。鲁彦—《听潮》

五、教师小结并过渡:课题是“看戏”,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观众的反应呢?同学们,这位技艺高超,让观众折服艺术家是谁呢?让我们齐声诵读第六自然段。【板书:侧面烘托】

六、教师总结全文:

【PPT】梅兰芳先生一生上演的剧目数以百计,在他不断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并形成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成为中国京剧上的光辉典范。所以哪怕已是66岁的老人,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依然步法严整、姿态优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让我们怀着对梅兰芳大师的崇敬之情,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大师!

同学们,也许我们还不了解京剧,但请大家记住,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名片,是中国的国粹,值得每位中国人去喜爱、学习与尊重!。相机板书:崇敬

尊重

七、拓展:继续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分小组办一份以“国粹---京剧”为主题的手抄报。

八、自由试背课文第四自然段。

下载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