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

第一篇: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

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探求知识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2.预习生字词。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这篇课文出自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中节选的。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全班认读。

2.指名抽读。

3.同桌互查。

四、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用两句话总起全文,直接点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并且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及现在的归属。3.默读课文第2段,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画线作记号,准备回答。)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 引导学习(要点预设):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在勾画园中景色时,用了两个“不必说 ”,把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动物)那儿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植物)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

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划出写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

文中还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的钦佩。

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提问: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小结:课文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儿童的好奇、求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最后一段,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简略补叙了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百草园”的美景,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学生自读。2.指名抽读。3.全班齐读。

六、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抓住特点,用词准确,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七、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新词。

2.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第二篇:【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精品教案 2我的百草园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探求知识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2.预习生字词.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这篇课文出自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中节选的.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全班认读.2.指名抽读.3.同桌互查.四、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用两句话总起全文,直接点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并且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及现在的归属.3.默读课文第2段,思考:

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画线作记号,准备回答.)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 引导学习(要点预设):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在勾画园中景色时,用了两个“不必说 ”,把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动物)那儿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植物)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划出写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教案

文中还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的钦佩.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提问: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小结:课文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儿童的好奇、求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最后一段,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简略补叙了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百草园”的美景,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学生自读.2.指名抽读.3.全班齐读.六、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抓住特点,用词准确,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七、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新词.2.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教案真集、尽在百度

第三篇:第二课:我的百草园公开课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3.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

教学准备

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材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 42 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 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教材节选 了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该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出儿童好奇、求知的心 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

园的美丽景致,后来又眉飞色舞地讲述捕鸟的经历。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地告 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

现景物特征的方法。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地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一是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 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二是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态静态描写得错落有致。作 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 随云雀直射向云霄;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三是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 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肥胖”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窜”“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 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 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学习冬天捕鸟部分则提示学生抓 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趣味无穷。

建议本课教学 2 课时。身体健康 解读与提示

* 第 1 段破题,以成年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 第 2 段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菜

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静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 以其“叫”“伏”“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这里虽然 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鲁迅这寥寥 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描写能力。要引 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不写 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 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和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 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第 3 段写冬天的百草园。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宜

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教学“捕鸟”一情节时让学生先 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 “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 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这个环节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又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 第 4 段回忆了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的事,表现了儿时天真与贪玩的个性。

* 在回忆了百草园的乐趣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

他的学生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揣测和不信任。

“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强烈地表达了 注意“攒”的读音是,与“赞”字区别。

* 课后第 1 题和第 2 题与教学同步进行。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 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本课生字字形比较复杂,让学生自主识记。

确、生动。

* 课后第 3 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 选做题可在学习完全文后和大家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的季节。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说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身体健康

二、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

1.针对第 2~4 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

2.分组(分节)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选第 2 段的:

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角度、顺序、详略等。选第 3、4 段的:

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

注:小组活动有人作归纳记录。如第 2 段归纳出写景的顺序,第 3、4 段摘出关键的动词等。3.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明确:成功的描写应该是在有感

情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选择适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四、学习第 5 段,体会作者情感

1.自读第 5 段。2.交流体会。

五、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

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 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 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更多了解作者。

(董小宇)

参考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借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 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 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 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 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很受 震动,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身体健康 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

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 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 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1936 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 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文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 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 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朝花夕拾》一书为鲁迅 1926 年所作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 10 篇。前 5 篇写于北京,后 5 篇

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 年 7 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 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 1928 年 9 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 编的《未名新集》之一。这 10 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 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 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身体健康

第四篇:21匆匆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

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6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衣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第五篇:5歌词两首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

歌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体验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无比伟大的情怀,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教材过程:

一、《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全诗共两节:

第1节:共三句。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春潮”“丰采”“惊涛”“气概”,体会长江的宏伟博大,抓住“甘甜”“哺育”“健美”“挽起”,体会长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怀。

第一句开篇直接用第二人称,把长江当作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好形象,拉近了读者和长江的距离。第二句把长江比作温情而慈祥的母亲,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心底生发出对母亲河深深的依恋。第三句是作者面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情告白,荡气回肠。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随文体会“荡涤”“回荡”“磅礴”“灌溉”等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古老悠久,“荡涤”“回荡”“天外”等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磅礴气势,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巨幅的长江奔流图(有条件的可配合使用课件);第二句让我们感受到长江水清澈纯洁,长江的力量更是民族的力量,能推动新的时代向前发展。第三句把祖国儿女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推向新高潮。

最后一句“啊,长江!啊,长江!”表达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了,只是用这几个简单的字来表达对母亲河由衷的深切的热爱。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二、《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他们永远也不改变的中国心和民族情怀。

第1节:以“河山只在我梦萦”开头,意在表达祖国的河山一直在梦中萦绕,“我”虽远离祖国多年,而中国心却永远改变不了的情怀。

第2节:第一句讲身穿洋装而心总是中国心。第二句用一个“烙”字,用“中国印”这个词,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国。

第3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祖国的象征,它们都是那么亲切、有分量。

第4节:讲中国心已经融入血液之中,连血液里的声音也是中华的声音,即使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中国心。

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结尾,给人回旋往复的感受,让我们感到海外赤子的中国心是不可以改变的。

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鲜活的语言。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在课堂上随机进行,让学生学唱这两首歌,在唱歌的时候,再一次熟悉歌词,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这种感情应让学生在听歌曲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去体会。

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揣摩并体会歌词写法上的特点——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就好像在直接与长江对话。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反复地体会。选做题可根据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最好能够让音乐教师借用上课时间讲一讲,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去收听或者下载。

下载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我的百草园 2018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西师大版)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