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5: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第二篇: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陈华

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以致出现了“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戏谑;社会上也纷纷开始对包括鲁迅作品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炮火、猛烈攻击。《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学误尽苍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文章或专著,都把中学语文教学批判的体无完肤。“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怪现状,以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也曾对鲁迅作品教学如是质问。虽然这些批判中有的言论过于偏激,失之偏颇,却又大都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包括鲁迅作品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思维训练的弊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予以深刻的反思。

反思这些批判,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这一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原因有三:

从阅读理论来看。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而文学史上一直就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阐释的多样性确实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就是同一读者的这一次阅读也可能与另一次阅读大异其趣之感受。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

因此,在今天这个思想观念开放自由、获取信息便捷的时代,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教师不能用一种思想代替学生的多元思想。

从新课程要求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

因此,语文课改应关注的是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主动研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主题等方面进行自我的、个性化的分析探究,展开多元解读,获得主体认识。

从鲁迅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看。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给不同的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这样它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王国维就认为:一个作家能否成为第一流的作家,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第一流的作品,要看其作品是否向人们提供了“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这正是对作品意蕴的丰富性提出的要求。而鲁迅的作品恰恰具有这种超人群、超时代、超民族的文学美、深刻意义和品味不尽的“言外之味”。

在主题上,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鲁迅的作品比较复杂或隐晦,如《孔乙己》、《药》、《狂人日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祥林嫂》等篇目都具有这种特点;在手法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鲁迅的作品新颖别致;在语言上,作为白话文学的先行者之一,鲁迅作品的语言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语言之中,成为滋养了几代人语言发展的重要营养成分。其作品的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与我们民族的基本性质紧密相连的基本要素,在今天,他的语言是中学生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表达自我的语言之路的基石;在精神价值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上超前的独步者,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人格孤峰,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鲁迅用他奇崛的文笔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猛烈地抨击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无情地撕破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外衣,也因此,他作品的思想具有了极度的超前性。他战斗的姿态与犀利的锋芒,他坚定的立场,深刻的见解,韧性的战斗精神,他智者的幽默与哲人的风度,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是民族精神传承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这些正是中学生需要学习并不断延续的、、、、、、甚至鲁迅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和事件、所议论的各种问题,我们今天仍可以在现实中感受它、体悟它。

总之,作为超时代性、内容无比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瑰宝,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分析探究、理解阐释、体悟延伸,它也非常符合我们在新课程下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需要。

具体运用的方法。明确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我们就可以在具体的篇目教学中来运用这一方法了。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比较分析鲁迅不同作品中刻画的国民形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总结、研究鲁迅作品所批判的民族劣根性的实质、表现、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研究鲁迅作品的取名文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方法和态度,对中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意义等等。

我们可以将鲁迅的不同篇目或将鲁迅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鲁迅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其他艺术形式、现代化多媒体条件等的联系研究,比如探讨电影《阿Q正传》与文本《阿Q正传》的异同,进行《祝福》的话剧改编和表演等。

要避免的认识误区。但是,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一、重视实际需要、重视研究“过程”,重视可行性。

我们的鲁迅作品研究性学习要有个准确的定位。我们不必象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在研究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这个主要载体,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我们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收获,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上的收获,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接触、分析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二、不能盲目追求研究中的主体性、创新性。现实中语文教学所受到的舆论批判压力,在迫使广大教师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也导致了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片面理解或极端做法。比如,在对鲁迅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时,少数教师由以前的唯教参马首是瞻,趋向于统一化、绝对化、一元化,走向了对无限衍义的认同。不管学生提出什么看法、见解,也不管这种见解与文本有无关系,都无原则地予以肯定。甚至在不少公开课上,这些做法因为所谓的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被专家评为“亮点”。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新课标研究性学习的本意,也违背了阅读的基本规律。

所以,我们要让研究性学习成为解决目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难题的一把利剑,但又不能使其伤及研究性学习和鲁迅作品本身。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遵循新课程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基本规律。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勇于探索,类似于鲁迅作品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难点一定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找到丰富多彩的出路。

作者联系方式: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陈华

邮编529000

电邮 chenping102@163.com

第三篇: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

牛兵兵

(湖北省咸宁学院化生院,咸宁 437000)

摘要: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予以解决。学会学习,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是全新的。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作出一些简单的看法及经验,对高中生物必修版中研究性课题的解读,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高中所有课程中,生物课程处于一个不被足够重视的位置,但随着湖北省新课改的即将进行,生物的地位将会大大提升,而生物课程的学习,光靠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进而在新课改中提到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生物科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处的位置

“3+x”高考的理综测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学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高考理综测试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它们的共同落脚点。研究性学习从方式上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也为“3+x”高考中的理综测试奠定了基础,并为高考“理综”测试目标的导向性提供了验证。作为x科之一的生物科理所当然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因为研究性学习内容呈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特点,但由于我们大部分学校现行教材基本上还是封闭式分科型,所以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一般还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自己选定的课题。生物学以其固有的学科特色而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托,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在我们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处处存在着与生物相关的问题,而且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技术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有很大的潜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关注“生物”就等于关注人类自身。所以,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动员阶段,通过开设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学前沿信息和相关的社会热点信息(如: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我国的863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可以将高二生物知识改造成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植物的生长需要矿质元素”,“生活饮水状况调查”,“城市粉尘污染程度与植被优劣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普遍对生物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根据“克隆”信息提出了“对‘克隆人’的看法”、“克隆’不等于‘复制”’、“克隆技术在保护珍稀动物资源领域的应用”、“指纹鉴定及其应用”等课题;有的根据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设计了“家庭合理化的用水方案”;有的根据稻草成本居高不下的市场信息开展“蘑菇稻草培养基的改进与替代材料研究”„„其内容、思想、方法、成果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生物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科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二、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中生物课堂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的课程,而且是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现行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法、手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l、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生物理论教学

从国内外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弊端的一种改革,是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许可的教学条件,以实验来组织教学或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模拟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科学探究,使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获得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作用的认识,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分析、理解、把握,这就可以弥补了传统课堂机械传授式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安排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节课中来进行,采用边实验边授课,边观察边总结的方法,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经教师稍加指点,感性认识很容易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有,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历程(如生长素的发现,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建立等),让学生沿着前人探求科学的足迹,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在探索中追求和获得“新知”;还有,在讲授“遗传和变异”知识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如:调查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身高、单双眼皮、血型„„,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在“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有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阳光、温度、水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得出生物适应的特征及适应的普遍性,有的学生通过自制生态球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有的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和措施;尽管不同的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同,或同一课题的研究角度不同,有的学生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正确,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说理自圆即可,但在讨论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研究结果,互相质疑,教师在其中则起指导、点拨、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与研究性学习同行的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师主导下知识的单向转移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2、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出来的。“3+X”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除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并处理相关的、扩展的实验问题。如:2002年理综测试卷的第2l题(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对高一年参加“植物无土栽培”研究课题的同学来说,那是易如反掌。所以每位生物教师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而且要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停留于简单重复高二的实验内容,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实验复习,要对某些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延伸、改造或把某些知识、原理的形成设计成探究式、开放式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和创新实验。如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基础,设计实验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测定“植物细胞细胞液的近似浓度”、配制“植物适宜的肥料溶液浓度”;以“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为基础,从亚甲基蓝是活体染色剂受到启迪,可以对水培植物的花色进行染色,可以设计实验检测“空气中好氧性细菌的相对数量”,以此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指示之一;围绕“酶的特性”这一知识点,设计实验证明“酶的专一性、高效性”、测定“酶的适宜温度、PH值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学习重视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同样,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特别强调因材施教,珍惜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发展价值。研究性学习改善和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符合教育教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规律,生物科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之必然,也是符合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林崇德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0年5月第134页

[2]、刘恩山21世纪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发展策略 《学科教育》(J)2001年2期.[3] [10]、何青青.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生

命科学学院,200

2[4]施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研究》(选修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第1版 28-31

[5]、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王秀村 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六项措施 学生与研究生教育,2003.5

[7]、港红霞 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 教育研究 2003.4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土城初中 张明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 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 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用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进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 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下载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莱芜经济开发区张家洼中心小学 李霞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多的老师会选择这种教学......

    合作学习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东港小学马翠红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本文从识字教育中的同桌合作;阅读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朗读......

    “学习地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 林 琳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的课堂相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展现了语文......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胡青云 “三尺讲台迎春夏,一支粉笔写春秋”,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描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离我......